人与自然和谐相处_资料阅读全面版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院系:姓名:学号:联系方式:近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人类实践的范围不断扩大,使得更多的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人类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对自然均衡状态的破坏也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
目前全球存在的人与自然的问题:人口问题(人类自身问题)、资源问题(自然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相当突出。
胡锦涛同志指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2005年6月27日《人民日报》第二版)在近代以前,人对自然的认识水平和改造能力低下,在很大程度上只能消极地顺从自然,经常遭受饥饿、疾病的折磨和各种自然灾害的蹂躏。
虽然那时在局部范围也存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场面,但从总体上看由于社会生产的落后和普遍存在的贫困,人处于同自然的不和谐状态。
自近代以来,特别是到了现代社会,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物质产品日益丰富,从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来看,人与自然的和谐条件改善了。
但是由于过度甚至盲目地改造自然,原来良好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一些资源日趋短缺乃至面临枯竭,形成一些生态安全隐患。
诸如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减少,淡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和各种污染问题,都是人与自然不够和谐的表现。
当今世界,许多国家仍然苦于生产落后和生活贫困,各种自然灾害侵袭人类的不和谐现象依然存在,有的甚至更加严重;同时,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安全隐患则是新的不和谐因素。
力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绝不是要回复到过去在自然面前消极顺从、无所作为的状态,而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时转变发展方式,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相统一。
为此,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出更大努力。
1.正确认识自然2.科学改造自然3.合理利用自然4.有效保护自然(郑志国-《力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杀。1953年至1963年,有一个专业打虎队在粤东、闽西、
赣南共捕杀了130多只虎、豹。到了1981年,野生华南虎大 约只剩下150只到200只。
周正龙~周老虎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
播放歌曲
三大环境问题
1. 臭氧层被破坏
据国外媒体报道,联合国科学家表示,由于全球禁止使用 有害化学物质氟氯化物,地球上层大气里的保护层——臭氧层 已经停止变薄,它的大部分应该会在本世纪中期得到恢复。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云南双柏彝族的 “老虎图腾崇拜”
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节
环境对人类的制约能力较强,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
人定胜天,征服自然——资源短缺,环境恶化
新中国建立初期,野生华南虎的数量还有4000多只。
经过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持续进行的大规模捕杀,华南
虎种群遭受重创,一蹶不振。当时,政府宣布华南虎为 “四害”之一,除虎如同剿匪,大打人民战争,还组织专 门的福建的部队和民兵捕杀了530只虎、豹。在这 场运动中,江西的南昌、九江、吉安以及抚州捕杀了150多 只老虎。1959年冬,贵州有30多头虎、豹遭猎捕。1963年 广东北部共捕杀了l7只老虎,雷州半岛也有17只老虎被捕
环境问题的空间表现
城市地区——环境污染 乡村地区——生态破坏
发达国家——过分消耗资源带来环境影响 发展中国家——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
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
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3、内涵:生态持续发展——基础 经济持续发展——条件 社会持续发展——目的
三大环境问题
2. 全球气候变暖
三大环境问题
保护环境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可见,持续发展包括经济持续、生态持续及社会持续三个内容。其中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重要保证,社会持续是发展的目的。
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的必要性
自200—300万年前古人类的出现,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逐渐形成和发展,在“人类—环境”系统中,人类长期习惯于以“大自然主宰者”的地位思考问题,认为人类可以主宰一切,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可以向大自然进行无限制的索取。在工业革命前,人类社会生产力尚不发达,人口数量不大(1800年才达到10亿),所以人与自然的矛盾并不明显。工业革命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加(1930年达到20亿,仅过了30年,到1960年人口就达到30亿),人类对大自然的索取能力和数量大增,加深了人与自然资源再生的长期性和环境承载能力有限性的矛盾。矛盾结果产生了制约经济发展和影响人类生存的一系列重大环境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全球性环境形势十分严峻。这些严峻问题的产生,实质上也就是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不协调的结果,是人类活动违反自然规律,导致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因此,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使人类生存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整体协调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的历史必然。这是我国振兴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唯一战略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既是当代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是子孙后代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四)完善法律制度和社会机制
在建设人与自然新型关系,促进人类持续发展阶段,单靠教育灌输生态意识是不够的,必须依靠法制的强制力和威慑力。法制的完善必须与生态道德价值观在本质上一致,为人类在与自然交往过程中提供规范和准则。在完善法制的同时,其他社会机制的完善也很重要。
总之,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以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从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并在发展的进程中带动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解决,逐步将高投入、高消费的发展模式转变成资源节约型的发展模式。同时,通过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重新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推动和建立新的社会文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就是要使人口、环境与经济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主题。
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科技的迅猛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使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变得更加疏离。
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虽然极大推动了经济发展,但也造成了环境问题的加剧,如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因此,探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意味着人类应尊重自然规律,理性利用自然资源。
在这一过程中,生态文明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生态文明强调保护生态环境,追求可持续发展,认为人类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
对大自然的尊重与利用应是在保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进行的,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
例如,采用循环经济模式,减少资源浪费,积极发展绿色技术,这些都是践行生态文明的重要措施。
其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还体现在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上。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的基础。
当前,许多物种因人类的活动而面临灭绝的风险,这不仅威胁到生态平衡,也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因此,我们应当加强对濒危物种的保护工作,建立自然保护区,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以提升生态系统的韧性和适应能力。
再者,教育与公众意识的提升也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途径。
通过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使人们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爱护自然的重要性。
我们可以从小培养孩子对自然的热爱,让他们在自然中成长,感受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这不仅使他们更好地了解自然,还能培养他们对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出他们参与自然保护行动的热情。
此外,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还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应当以生态保护为导向,倾听科学家的声音,采纳合理的建议,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
只有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因此,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家园,不仅是每个人的责任,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总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项需要长期努力的事业。
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复习课件)

05
CATALOGUE
我们应该如何行动
提高环保意识
了解环境问题
通过阅读书籍、观看纪录片或参 与环保课程,深入了解当前的环 境问题和挑战,如气候变化、生
物多样性丧失等。
意识到个人影响
自然资源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 富,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 的物质基础。
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会导致资 源枯竭,威胁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是 至关重要的。
大自然对人类的精神价值
大自然的美景和宁静的环境对人类的身心健康和精神成长具 有重要意义。
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可以缓解压力、放松身心,提高生活质量 和幸福感。同时,大自然的美景也是艺术、文学和科学创作 的灵感源泉。
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如消费习惯、出行方式等,并
意识到改变行为的必要性。
传播环保理念
与家人、朋友和同事分享环保知 识,鼓励他们也参与到环保行动
中来。
从小事做起,如垃圾分类等
垃圾分类
学习并遵守当地的垃圾分类规定,将可回收物、厨余垃圾等正确 分类投放。
节约资源
减少用水、用电和用纸等资源的使用,采用节能设备,如LED灯、 节能洗衣机等。
这些区域还为游客提供了亲近大自然的机会,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自 然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和社区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和社区致力于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这些城市和社 区采取一系列措施,如绿色建筑、公共交通、垃圾分类和回收等,以降低能耗、减少污染和 保护自然资源。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和社区还注重生态修复和环境美化,通过植树造林、湿地保护和公园建设 等措施,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Can People Live in Harmony with Nature)Man and nature are interactive (相互作用的) forces.Looking back along the river of history, we may find that harmony used to exist between people and nature. At that time nature was pure field to be ploughed, sown and harvested. Man respected nature and was one part of nature.It seems that people today are masters of natureg Nature is torn into pieces. While we are disrupting(破坏) the order of the natural world, we are the ultimate victims, for nature is seeking its revenge(报复). Disappearing forests, drying rivers, polluted soil and worsening climate have punished greedy human beings. We have taken too much from nature, and given back too little.Looking forward to the future, when we gain reasoning, when we remember the deep interdepend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nature, when citizens of the world work persistently to protect nature, then nature will be our friend instead of our slave or servant. Sure, people can live in harmony with nature, with commitment, hard work and new technology.人与自然的互动(相互作用的)的部队。
2019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doc

2019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篇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章环境科学与实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类在改造自然与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为满足自身的需求,人类没有止境地向自然索取越来越多的自然资源,由于没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自然环境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尤其是在工业革命开始之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趋加剧,只是自然界产生了一系列威胁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
面对这些环境问题,人类开始思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要保护自然,首先应该先了解自然以及了解自然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维基百科中对于自然的定义是--自然环境指地球上一切生命和非生命的事物以自然的状态呈现。
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一个发展过程,由于认识的不断加深,人类懂得了如何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起初有节制的利用是合理的,人类所利用的资源帮助我们更好地生存,更加有效地改造了我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但由于后期无节制的掠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超过了自然的承受力,于是一系列环境问题接踵而来,环境污染出现了范围扩大、难以防范、危害严重的特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难以承受来自方方面面的巨大压力,世界性自然灾害显著增加。
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环境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诸如火山喷发、地震、海啸、台风、洪涝、干旱等;第二类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破坏,诸如土地沙漠化、草场退化、大气污染等,其中人类目前共同面临的最大挑战和生存环境问题主要有酸雨、淡水资源危机、全球变暖、能源短缺、土地荒漠化等。
在了解目前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之后,我们应该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究竟是无止境掠夺,还是和谐共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雨果说过: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
因此,我们有必要采取保护措施来保护大自然母亲,保护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为我们的后代留下安全可靠的自然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
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docx

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docx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1生态主义的现实意义人类已经为自己无视自然的行为付出了代价。
人口爆炸式的增长,工业化的加剧,后工业化时代的深入,竞争饱和性地渗入到人类社会的每个角落。
人类对自然随心所欲地掠夺,完全忘记了自然母亲的感受,贪欲让人类忘记了回馈和感恩,利用自然母亲宽广的胸怀肆意妄为。
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沙漠面积增大、湖泊减少、森林面积缩小、旱涝不均、植被物种消失、城市雾霾、龙卷风、海啸、白色垃圾等多种灾难表明人类一直在为人类中心主义买单。
许多地区既没有跟上工业化的脚步,也没有因旅游业的开发而脱贫,而祖辈世代依赖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田园牧歌却消失了。
全球贫富差距依然在拉大,区域战争从未止息。
人类甚至在构想是否可以抛弃这个蓝色的地球家园,迁居到别的星球上。
这是何等的悲哀。
人类已经麻痹,忘却了自己是自然之子,和万物生灵手足情深。
生态主义强调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它的内涵包括:人和周遭的一草一木、飞禽走兽、一花一树、鸟兽虫鱼、山水草地沼泽、多样化的物种共处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共生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人类不可以对自然环境大肆掠取、涸泽而渔;人类不可以怀着人类中心主义,只图自己生活方便;人类在以自己的家乡物产富饶为荣、大力发展旅游业和工业制造业时,就该意识到这一切都是以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为代价的。
一个进步的现代人应该保护环境,一个现代人应该意识到人类的衣食住用行都是建立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之上的。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应做到物尽其用,不应奢侈浪费,应以奢侈浪费为耻。
人类如果无法与自然共存共荣,那么“人是高等动物”不过是一种自诩。
2小说内容综览《野性的呼唤》以其生动活泼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内容、扣人心弦的情节和自然清新的艺术风格成为伦敦五十部作品中被翻译次数最多、读者最多的杰作。
在杰克-;伦敦中短篇小说集中读到了有这样的作者简介:“杰克-;伦敦(1876-1916),美国作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资料(一):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到构建和谐社会,我们首先想到的也许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然而在大力倡导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这天,我们务必对传统的人与自然关系重新进行深入的思考,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仅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基本的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前提命题。
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务必是坚持以自然为本,否则,其结果就是自然对人类无穷无尽的无情报复,人类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平等地与自然对话,理性地与自然握手,与自然共同发展、共同前进,自然界才会越来越完美,人类的前景才会越来越光明。
谈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风景画: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空气清新,美不胜收,极目远眺,鸟在天上飞,人在绿中游。
但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这天,出现了许多人与自然不和谐的音符。
透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产生了以下粗浅的认识:非典给人们的启示爱护野生动物就等于爱护我们自我2003年发生了一场突入其来的灾难非典,在那段非同寻常的日子里,我们每个人都提心吊胆,谈非典色变。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许多人失去了他(她)们宝贵的生命。
非典来自动物传染似乎成为当今专家研究的共识,正是由于对超多野生动物的捕杀、食用,导致了非典的快速传播。
这给我们又敲响了警钟,爱护动物就等于爱护我们自我,爱护动物就等于为我们的后人留下一份宝贵的遗产。
但是我们生活中的人们呢?总是那么奇怪的生活着,需要它、留恋它,却总又在改变它、宰杀它、破坏它,听得多了,见得多了,也就自然想得多了。
儿时的记忆也总在脑子里回荡:小时候在村头的小河边洗衣、玩耍,到清清的小河里与鱼虾游戏快乐的情景总给我一丝留恋,然而,这美妙的风景线正在我的视野里消失,也许永远找不回来。
童年的记忆和故事时常讲给只有4岁的女儿听,女儿小小的心灵深深地陶醉在大自然给我们所带来的快乐中。
然而,此刻回老家,看到的小河已不是原先的样貌,河水不再那么清澈,河边堆放了凌乱不堪的垃圾,河里的小鱼、小虾也不见了往日的踪影,女儿也不会真正体会到我们小时候与大自然共同生活的快乐,想到这些,我的心里总有一些失意。
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园吧这句话我们已经喊了很久了,然而,当我们昂首蓝天、看看大地、思索海洋,我们给后人到底留下了什么值得自豪的东西呢?孩子们的书本里的蓝天上有鸟儿歌唱,大地上有绿树成荫,水面上有鸳鸯戏水、、、、、、,这是多么美丽的景色,我想,我们都不愿给孩子们留下一个空幻的梦。
生态一个沉重的话题据报道:呼伦贝尔草原上,生长着一种名叫防风的中药材,一些人受利益驱使,不顾国家法律和当地政府的禁令,大肆乱挖,致使草原受到破坏。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专家警告,如果不尽快停止在草原上滥挖药材,10年后草原将会成为荒漠。
另据报道,百灵鸟每年以1000万只的速度递减,作为益鸟,百灵鸟以食草原害虫为主,一只百灵鸟一年能吃掉害虫3万余只,起着重要的调节草原生态平衡的作用。
近年来,在暴利的驱使下,百灵鸟不断遭到大规模盗猎。
由于乱捕滥猎,致使草原虫害连年不断。
有关专家说,捕杀百灵鸟的行为如得不到有效控制,就会导致草场退化,甚至沙漠化,给人类带来更大的灾难。
不可否认,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创造了辉煌业绩,但问题却相伴而来,掠夺性开发资源,致使环境恶化、水质污染、生态失衡。
生态的确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是一个关系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话题,关系到人类长远发展的话题。
当今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建设生态省、生态市、建设生态县乃至建设环境优美乡镇、生态示范村,无不体现着构建和谐社会当从环境抓起,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
除草剂带给我们的启示与思索儿提时代的我,最喜欢春天,放学后和伙伴门一齐三五成群地提着小篮子去挖野菜,此刻回想起来,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那时故乡的田野正是野菜蓬勃茂盛的时候。
荠菜顶着春寒钻出地面,苍茫大地透出片片新绿,我们把荠菜挖回家去,妈妈用新鲜的荠菜给我们烙煎饼吃,那特有的清香深深留在我的记忆之中。
此刻乡下普遍使用除草剂,青苗一露出地面,就喷洒一遍除草剂,于是一切野草、野菜、野花、野果便再也没有出头之日。
农民们倒是不用向以前一样三铲三耥了,但是那些以前养育并且救助了我们先辈的野菜、野果也日渐稀少了,有的甚至永远消失了。
除草剂仅仅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但带来的可能是我们身边无数种植物的灭绝。
一种物种的灭绝,往往会成为另一种甚至更多物种的随之消亡,这样的教训不胜枚举,现代科学知识告诉我们,自然界的万物互为依存,我们在应用一切现代科学成果之前,不能不从人类的长远利益出发,权衡利弊,慎重取舍,保护好生态平衡。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共生、共荣,和谐共处的关系,大跃进和文革时期,鼓吹战天斗地、人定胜天,于是人们砍树炼钢、劈山造田、易牧为耕、竭泽而渔、、、、、、,结果是葱郁的山川变成了秃岭,碧绿的草原变成了荒漠,洪水滔滔,沙尘滚滚,人们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样的教训还不足以使我们反省吗?许多国家的经验证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并不是只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例如许多国家大力发展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新型能源,减少了超多火力电站的建设。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尊重大自然的客观规律,不倒行逆施,不强行索取。
譬如,山林、湖泊是涵养水源、持续生态的,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就是倒行逆施,结果只能是得不偿失;还比如,海滩本来就是大海的领地,人们如果不是严重地破坏了海滩的生态,把那么多的村庄和旅游宾馆建在海滩,印度洋海啸能夺走那么多人的生命吗?人类几千年的礼貌成果,抵不上大自然的一次震怒,许多湮没在黄沙厚土中的古代礼貌,诏告着人们: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对大自然存有一份敬畏之心呢?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既然是伙伴关系、朋友关系,那么要求人类在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务必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前提,克服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思想,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并进的科学发展观。
就是要求人类的思维视点不能关注在征服上、改造上、索取上,而是放在共生、共赢、共荣上;就是要求人类去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对自然抱有一种敬畏之情,努力为失去平衡支点的自然界做些亡羊补牢式的修补或调整;就是要求人类适应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固有的运动规律,更好地创造完美的生活;就是要求人类克服急功近利、自私自利思想,摒弃短视眼光,着眼此刻,放眼未来,建设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完美社会。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资料(二):再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天,借中国水利学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召开的机会,谈几点认识。
党中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后,全国各行各业都在讨论在新形势下如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各项工作更快更好地发展。
就水利行业而言,就应如何进一步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各项水利工作,我认为有必要认真回顾总结过去5年来的治水经验和教训,进一步明确今后水利工作的思路、目标和任务。
1999年3月,我在中国水利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作了题为实现由工程水利到资源水利的转变,做好面向21世纪中国水利这篇大文章的报告,引起全行业乃至行业内外的一场大讨论。
针对讨论中的不一样意见,1999年11月6日,我在中国水利报社通讯报道工作会议上谈到人们对水的九个方面认识的转变时,第一次提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此后,我们一方面在治水理论上不断探索,一方面在实践中做了超多工作,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
水利工作的探索与实践个性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的提出,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充分肯定,同时在国内外也产生了必须影响。
2002年9月,在中国水利杂志专家委员会会议暨水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高层研讨会上,我作了题为资源水利的本质特征、理论基础和体制保障的报告,又进一步明确提出资源水利的本质特征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水利发展的转轨时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一种科学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并开始成为各项水利工作的指导思想。
近年来,中央领导同志充分肯定了水利部门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指导水利、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总结这些年治水理论的创新和实践的探索,能够清楚地看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可持续发展最核心的问题。
因此,今后要坚持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作为指导各项水利工作的核心理念,推动治水事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这正是科学发展观在水利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一、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必然要求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水。
世界四大礼貌古国都依傍大河而生:中华礼貌发祥于黄河流域,古埃及礼貌孕育于尼罗河流域,古印度礼貌开端于恒河流域,古巴比伦礼貌渊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两河流域,而且这些大河都具有水量充沛、泥沙较多、洪水频繁等相同的特点。
洪水的泛滥一方面给人类带来灾害,另一方面也为人类带给了肥沃的土地,使人类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下能够收获粮食,繁衍生息。
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依存、开发、掠夺、和谐。
在各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一样,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不一样,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也采取了不一样的态度。
第一个时期,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原始社会,人和自然是一种依存酌关系,人依附于自然。
人类一方面直接或透过简单的生产工具从大自然获得所需的一切,另一方面又要承受自然界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各种威胁。
这一时期,人类被动地适应自然,与自然的关系处于一种原始的和谐状态。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青铜器、铁器的使用及至农业、畜牧业出现后,人类开始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改变自然,使得这种关系进入了开发阶段。
在这一时期,由于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潜力有限,还没有对自然造成较大的破坏。
但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近现代大工业生产出现后,人类的自信心和对生存环境的不满足感,驱使他们去征服自然统治自然,毫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掠夺,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了第三个时期。
在这一时期,掠夺性地开发资源,一方应对大自然造成破坏性的灾难,另一方面也招致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与惩罚。
然而,人类终究是有理性的。
当这种掠夺式的开发难以为继时,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四个时期,在哲学好处上是一种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在原始社会,人依附于自然,处于天人合一的原始和谐状态;在掠夺阶段,主导人们的是人定胜天,对人与自然的初级关系给予了否定;此刻,我们追求人天和谐的境界,就是要否定人定胜天的思想。
人天和谐不一样于天人合一,它是人类反思资源过度利用、生态破坏造成恶果之后思想上的一次升华,是人类主动地在更高层次上同自然和谐相处。
综观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当前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是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必然要求。
个性需要强调的是,充分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对我们在水利工作中自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现实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