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春望》赏析题

合集下载

《望岳》《春望》诗歌赏析重点

《望岳》《春望》诗歌赏析重点


四 漂 泊 西 南 时 期
安史之乱后于公元759年由甘肃颠 沛流离到了成都,靠了友人的帮助在 城西浣花溪畔营建了草堂。他在这里 居住了将近4年,写下了240多首诗篇。 《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等就 是在这里写就的。
杜甫的这两首诗都是五言律诗,都属 于写景抒情诗 ,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 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作 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 的主观感情,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 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类 诗歌的鉴赏首先在于把握形象的特征 和寓意,进而感受诗词中情景交融的 意境,最终把握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
(二)长安十年时期
(三)战乱流离时期 (四)漂泊西南时期
一 读 书 壮 游 时 期
杜甫七岁即能诗文,十五时在 文坛初露头角。“读书破万卷,下 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 习自述。二十岁后, 他开始漫游生 活,南游吴越,北游齐赵,饱览了 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 和心胸,并在洛阳和李白结为肝胆 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创作,表 现了他青年时期的气概和抱负。如: 《望岳》。
11.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 “_________________”字,使人怵目惊心; 一个“深”字,让人_________________。 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破 满目凄然(意思相近即可)
12.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描画出了诗人苍老的形象,展示出了诗人悲凉 的心情。(意思相近即可)
《望岳》《春望》 诗歌赏析
学习目标:
1、了解诗词鉴赏题的考试题型。 2、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与技巧。 复习重点: 1、诗词鉴赏的题型与答题技巧。 2、分清诗词类别,找准切入点,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 者的观点态度。 3、训练学生的解答能力与表述能力。 复习难点: 提高学生解答能力与表述能力。

《望岳》《春望》对比赏析

《望岳》《春望》对比赏析

《望岳》《春望》对比赏析引导语:诗人的《》和《春望》中都有一个“望”字,但意境并不相同,下面我们一起来对比赏析一下这两首诗。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杜甫《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

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

736年(开元二十四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

该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已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的浪漫豪情。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

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

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

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

“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

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运用比较法赏析《春望》和《望岳》

运用比较法赏析《春望》和《望岳》

出心裁地写出 自己的欣赏体 验—— 在古代齐 鲁两大 国 的国 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 亘在 那里 的泰 山 , 以距 离之远 烘托 泰
山之高。这两句是远望泰山的景象 。“ 造化钟神 秀 , 阴阳割 昏晓” , 写出了泰山的神奇 秀丽和巍峨高大 的形象 。这是 近 望泰山所见的景象 。“ 荡胸生层云 , 决 眦入归鸟”, 写泰 山中
二、 比较 描 写景 象 的差 异

《 望岳》 中“ 会 当凌绝顶 , 一览众山小” 意蕴丰厚 , 有 一种 哲理美 。它不止是 诗人 要攀 登泰 山极 顶 的誓言 , 也 是诗 人 要攀登人生顶峰 的誓 言 , 它激励 着我 们在 人生 的道 路上 永 往直前 。《 春望》 “ 烽火 连 三月 , 家 书抵 万金 ” 写 出了消息 隔
新课 孑 l 导学 2 F l l 4 . 1
● 教 学 案例 与 评 析 ●
运 用比较 法赏 析《 春 望》 和《 望岳 》
江 西省广 丰 县 实验 中学 周 智 文
在引导 中学生赏析诗歌时 , 如果经 常采用 比较法 阅读 ,
可以调动学生赏析 的积极 性和 主动性 , 使 学 生 对 诗 歌 这 一 文 学 体 裁 的 认 识 和 理 解 更 加 深 刻 。 在 比较 、 质疑、 析疑 、 释
《 望岳》 首句 “ 岱宗夫如何? …‘ 齐鲁 青未 了” 这 两句是远
望泰山的景象 ; “ 造化钟神 秀 , 阴 阳割 昏 晓 ” 这 是 近 望 泰 山所
集、 整理资料并形成 自己 的观 点的能力 。《 春望》 和《 望岳》
的作者同是杜甫 , 都运用 了寓情 于景 的写法 , 都 运用 了对偶 的修 辞方法 , 但又有一些不同点 , 可作为 引导学 生运用 比较

《望岳》与《春望》对比赏析

《望岳》与《春望》对比赏析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

此时,诗人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当他游历到山东,被泰山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望岳》诗。

【内容讲解】:五岳之首的泰山到底怎么样呢?(乍一见泰山高兴的不知如何形容的惊叹和仰慕之情)在古代齐鲁两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苍翠的青色。

(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的高大)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写出泰山的高大)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凝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我一定要登临泰山极顶,俯瞰群山,它们都将变得那么渺小。

【赏析评价】:六句实写泰山之景。

开头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设问统领下文。

二句的“齐鲁青未了”自问自答,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

“青”字是写青翠的山色,“末了”是表现山势座落之广大,青翠之色一望无际。

这是远望之景。

三、四句是近望之势。

“造化钟神秀”是说泰山秀美无比,仿佛大自然将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了,一个“钟”字生动有力。

“阴阳割昏晓”,突出泰山的高耸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与昏暗的两个天地。

“割”字形象贴切,给参天矗立的山姿赋予了生命力。

五、六两句是近看之景,并由静转动。

“荡胸生层云”描写山腰云雾层层缭绕,使胸怀涤荡,腾云而起,用“层云”衬托出山高。

“决眦入归鸟”,是瞪大了眼睛望着一只只飞回山林中的小鸟,表现出了山腹之深。

一个“入”字用得微妙传神,好象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了。

这首诗的题目是“ 望岳”,全篇紧紧抓住“望”字写景,写景中又处处烘托着一个“高”字。

从而把泰山的万千景色、高大的气势渲染得纤毫毕现,令人如亲临其境。

故此《望岳》一诗,成为历代描写泰山的佳篇,被人们传颂不绝。

杜甫《望岳》《春望》阅读答案及赏析

杜甫《望岳》《春望》阅读答案及赏析
杜甫《望岳》《春望》阅读答案及赏析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两首诗都围绕望字展开,但蕴含的感情截然不同,请简要解说。 《望岳》的望:;《春望》的望:。 (2)请结合加点字赏析下面诗句。(任选一句) (A)阴阳割昏晓。(B)城春草木深。 选()赏析:。 参考答案: (1)《望岳》的望:热情赞美泰山的高大巍峨气势和神奇秀丽,流露出对 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 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1 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春 望》的望:伤时、忧国、念家、悲己。(1 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菩萨蛮 (其四)韦庄 劝君今夜须沉醉,尊前莫话明朝事。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 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注】韦庄,字端己,唐末诗人,唐朝花间派词人,有《浣花词》流传。 曾因战乱避祸于江南,后入蜀。本词作于晚年侍蜀期间,此时韦庄为蜀掌书 记,甚受蜀主王建器重,而中原正值晚唐与后梁政权交替之际,韦庄处于有 家归不得的困境。 1.这首词上阕以主人口吻,下阕以客人口吻来写,都用了须和莫,这样叠 用表达的感情是什幺?请结合内容分析。(6 分) 2.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韦端己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最为词 中胜境,本词是如何体现这一风格的?请简要阐述。(5 分) 参考答案 1.上阕的须和莫是主人的劝客之语,是说你今夜定要一醉方休,酒杯前不 要说明天的事情。(2 分)下阕的须和莫是客人的自劝之词,是说我忧愁的是 像今晚这般欢饮的春夜非常短暂,不再推辞说你将我的酒尊斟得太满。(2 分)面对不可期望的明天,只有及时行乐珍惜今天,看似重复的叠用体现了 作者无可诉说的悲哀和痛苦。(2 分) (在情感上答亡国的悲痛也可以酌情给分) 2.这首词表面看是写珍重主人心,宽慰自己应在人生如梦的境遇中好好把 握眼前。(1 分)但深层看作者正要表达的是强作欢笑的辛酸。(1 分)亡国之 悲,词人隐而不宣,却故作达语遇酒且呵呵。呵呵是空洞的笑声,无奈之 余,词人只有故作旷达,暂时以酒麻醉自己。(2 分)作者巧妙地借主人劝 酒,抒写了心中难言的隐痛。(1 分)

杜甫《望岳》《春望》阅读答案及赏析

杜甫《望岳》《春望》阅读答案及赏析

杜甫《望岳》《春望》阅读答案及赏析【阅读理解题目】: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两首诗都围绕“望”字展开,但蕴含的感情截然不同,请简要解说。

《望岳》的“望”:;《春望》的“望”:。

(2)请结合加点字赏析下面诗句。

(任选一句)(A)阴阳割昏晓。

(B)城春草木深。

选()赏析:。

【参考答案】:(1)《望岳》的“望”:热情赞美泰山的高大巍峨气势和神奇秀丽,流露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1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春望》的“望”:伤时、忧国、念家、悲己。

(1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2)选(A)赏析:“割”字写出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将阳光切断,泰山南北明暗对比强烈,突出了泰山巍峨高大的形象。

选(B)赏析:“深”字写出了国都草木丛生,一片荒凉,让人从眼前的景象想到人民遭乱流离失所、国家濒于倾覆的深重灾难。

【问题】1、结合全诗,说说《春望》中的“望”字包含哪些含义。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

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到近,视野从山河到城,再由满城到花鸟。

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思念亲人。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和“深”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3.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历来有不同的解释,你的理解是什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望岳》《春望》赏析题-教学参考

《望岳》《春望》赏析题-教学参考

《望岳》《春望》赏析题教学参考一、阅读杜甫的《望岳》,按要求答题。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考试中经常出现的考点:1、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____ 而_____,时间是从_____至______,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登岳。

(远、近朝、暮)2、"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_____景,用_____描写,表达了____。

(高大、神奇秀丽、实、细节、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3、"造化"句写泰山的____,是___ 写;"阴阳"句写泰山的_____,是____写。

(秀美、虚;高大、实)4、《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具体解释。

首联是_____,颔联是_______ ,颈联是______,尾联是________ 。

(远望、近望、细望、俯视)5、诗的前两联着力写泰山的_____,后两联着力表现的是___ 。

(整体形象、诗人的感受)6、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作赏析。

答案: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

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蕴含的人生哲理: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7、 "钟"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好在何处?("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

)8、文中"割"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的作用。

(从山的背面看来,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象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杜甫诗歌《春望》和《望岳》的比较阅读

杜甫诗歌《春望》和《望岳》的比较阅读

论登高和望岳的异同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白居易曾经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一首诗或者一篇文章,他的创作多多少少都放映了一个时代的特征和整体。

望岳和登高均出自杜甫之手,然而这两首诗歌给人感觉却不太一样,甚至有些方面迥然不同。

第一首诗歌望岳是杜甫于盛唐时期写的一首诗,正如诗歌的题目登高所说,此诗歌正是杜甫登高望远时所做。

这首诗气势雄浑,写的景物宏大壮观,无时无刻不体现青年人对于未来的憧憬。

诗歌的开篇发问"岱宗夫如何?",马上把诗歌的开篇气势提高了一个高度,随后的齐鲁青未了,照映了前一句的问题:连走到齐鲁的边境都可以看到高高山峰的绿顶。

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毫不吝啬的对泰山赞叹了一番,把泰山说成汇聚天下豪杰的地方,甚至在日暮的时候山南和山北呈现出不同的景观,把泰山的高大和灵修表现得淋漓尽致。

颈联"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则笔锋一转,把描述的主体转移到作者身上,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描述杜甫自己在山中游荡的情景。

环绕在身边的白云,蹭破了眼角才可以看到的遥远的归鸟,不单单写出了泰山的雄奇的特点,还体现出泰山的梦幻色彩。

尾联则直抒胸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接点明作者对于未来的信心和希望。

在写作手法上,纵观望岳,诗歌中没有一个望字,但是整首诗却和好的表达了望的主题。

时间上,本诗描写了从朝至暮的泰山景象,而在空间上则由远及近地表现泰山的雄浑。

正如国作家普吕多姆所说:诗是翻腾的内心之叹息,一首诗的确可以表达一个人的内心。

杜甫在望岳中很好的验证了这个观点,诗中多处运用了夸张的手法,"青未了"把泰山的高耸入云表达了出来,"割昏晓"把泰山的雄浑体现了出来,而"决眦"则借用暗喻,从望归鸟要撑爆眼角来体现泰山的宏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三首》
杜甫,字子美,唐代诗人,他被称作“诗圣”。

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被称为“诗史”。

都收集在《杜工部集》。

杜甫的“三吏”分别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指的是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一、阅读杜甫的《望岳》,按要求答题。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考试中经常出现的考点:
1、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_远_而__近_,时间是从__朝_至_暮_,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登岳。

(远、近朝、暮)
2、"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高大;"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__实___景,用_细节____描写,表达了_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___。

3、"造化"句写泰山的_秀美___,是__虚_ 写;"阴阳"句写泰山的__高大__,是__实__写。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诗综合起来写的是近望中所见的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

4、《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具体解释。

首联是__远望___,颔联是_近望____ ,颈联是_细望_____,尾联是_俯视_。

5、结合全诗,说说题中的“望”字包含哪几层意思?
答案:望有①观望: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②希望:希望战火平息;③盼望:盼望能与亲人团聚。

6、诗的前两联着力写泰山的_整体形象____,后两联着力表现的是_诗人的感受__。

7、全诗紧扣一个“望”字,描写了泰山怎样的景色?
答案:描绘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8、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作赏析。

答案: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

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蕴含的人生哲理: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9、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诗。

①"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

②“割”字炼的极好,从山的背面看来,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象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

①齐鲁青未了未了:不尽②会当凌绝顶会当:终要
11.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D )(2分)
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

(正解:上句是虚写,下句是实写。


12、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岱宗夫如何”是什么意思,描绘“齐鲁青未了”所展现的画面。

答:“岱宗夫如何”的意思是: __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
“齐鲁青未了”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__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苍翠的山色中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

13、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此句写近望所见,未了,有绵绵不尽之意。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秀美,用是虚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是实写。

C、"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富有哲理,表达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二、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经常出现的考点:
1、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案: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2、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答案: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营造了凄凉气氛。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和“深”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4、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作简要赏析?
答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的解释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诗人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花感时而落泪,鸟狠别而惊心,突出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5、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

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答案: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6、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一个“深”字,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7、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感时忧国、思家念亲。

8、颈联除写战火愈烧愈炽,百姓惨遭杀戮外,作者用_万金_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_亲人__的强烈思念。

9、《春望》一诗的主题是伤感国事,怀念家人__;表达了作者感伤心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0、对诗句理解分析错误观点的一项是( A)
A、首句写望中所见,"草木深"写出了景色的秀美,令人爽心悦目。

B、颔联分写,诗人融景生情,见了花鸟反而坠泪惊心。

C、颈联写因战火不断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D、尾联用一个细节写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心情。

11、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答案:安史之乱。

1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答案:抒发了诗人对家破国残的感伤之情。

13、读上面的诗,请简要说说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

答案:描写破败的春城,草木蔓生,花也落泪,鸟亦惊心,感时忧国,思家念亲,借景情,深沉真挚。

1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答案: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

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这一联,不仅流露诗人强烈的忧患意识,而且使他的忧国感情不断得到深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