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特点
国家大剧院中的建筑设计思想

国家大剧院中的建筑设计思想国家大剧院,位于中国北京市中心的天安门广场以西,人民大会堂东侧的中轴线上,紧邻长安街和西长安街。
它是由法国著名设计师保罗·安德鲁和包为国家庆典而设计,整体建筑造型独具匠心,融合了现代科技与古典传统,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对国家大剧院中的建筑设计思想进行分析和介绍。
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充分展现了现代与传统的完美结合。
作为中国现代化设计的代表,国家大剧院整体采用了流线型的曲线造型,外部采用了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和钢结构,展现出现代建筑所特有的轻盈、透明和开放感。
在设计风格上,国家大剧院也融入了中国传统古典建筑元素,如亭台楼阁、汉白玉等。
整个建筑外观如同一条“水波荡漾”的金色外壳,与古代汉白玉雕刻的审美理念相呼应,创造出一种现代与传统相融合的美学艺术。
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思想突出了人文关怀与环境保护。
在建筑结构上,国家大剧院充分考虑了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节能环保等因素,以减少建筑对环境的影响。
在园林设计上,国家大剧院不仅注重了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融合,还通过绿色植被的种植和水景的设置,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宁静、舒适的休憩空间。
国家大剧院内外部的无障碍设施和舒适的观赏环境,也凸显了对残障人士和普通观众的人文关怀。
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体现了功能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国家大剧院作为中国著名的文化场馆,其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功能需求,更注重了建筑本身的艺术价值。
在剧院内部,设计师们充分考虑了观众的视觉和听觉感受,精心设计了合理的座席结构和音响照明设施,打造了一个舒适、高品质的观赏空间。
国家大剧院还将建筑物的形体和艺术作品融为一体,通过建筑内外墙面的雕刻、壁画等形式,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听盛宴。
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思想也反映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自信自强的国家精神。
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文化工程,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种象征和标志,代表了中国文化艺术的魅力和国家的软实力。
简述国家大剧院的特点和作用

国家大剧院的特点和作用可以分别从建筑设计、内部设备和文化影响等多方面进行描述。
1.建筑设计:国家大剧院的设计特点独具匠心,它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构成了一个气势恢宏、独具特色的视觉风景。
大剧院的外形呈现出一个完美的椭圆形,内部则采用了采光、音效和舞台等一系列设计手段,以满足各种表演要求。
此外,大剧院采用了先进的空调和环保技术,确保了演出场馆整体环境的舒适与安全。
2.内部设备:国家大剧院作为专业的艺术表演场所,内部设备也是一流的。
剧院内配备了一流的音响、灯光、舞台机械设备,可以满足各种艺术形式的表演需求。
同时,大剧院还设有大量的艺术教育和培训设施,为艺术家和观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3.文化影响:国家大剧院作为国家级表演艺术中心,对于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和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大剧院的建成不仅为国内外的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同时也为观众带来更多高水平的艺术享受。
此外,大剧院还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艺术节,让更多的人接触到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化艺术,提高了全社会的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
总的来说,国家大剧院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一流的内部设备和重要的文化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标志和国际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国家大剧院建筑方案设计探讨共3篇

国家大剧院建筑方案设计探讨共3篇国家大剧院建筑方案设计探讨1随着中国的经济不断发展,文化建设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文化设施的建设不仅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在北京市中心,国家大剧院的建造,代表着中国文化建设的又一次跃升。
本文将从设计方案、建筑形态等多个角度对国家大剧院进行探讨。
1.设计方案国家大剧院的设计受到了国际建筑界的广泛关注,其最终设计方案是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杜·高设计的。
国家大剧院的设计风格独具特色,玻璃幕墙展现了建筑的现代感,同时整个剧院建筑群也呈现出弧形,与周围环境协调地融为一体。
整座建筑采用了大面积的钢化玻璃幕墙,将大自然的景色无缝衔接在室内外,使得整个建筑内外透气通透,轻盈通透的风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钟爱。
2.建筑形态国家大剧院的建筑形态也十分独特,整个建筑群采用了圆弧形设计,四周半埋入地下。
此外,建筑物与自然形成了完美的衔接,整个建筑的顶部呈双曲面形态,仿佛一片水晶般在阳光中闪耀,有着极高的辨识度。
在设计中,明确了引导人们的视线,将自然与建筑完美融合,极富动感。
3.空间设计国家大剧院的空间设计非常注重人们的感官体验,为了让观众能够获得视觉上和听觉上的震撼效果,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在各个角度都非常细致入微。
同时,大剧院内部设计采用的是立体布局,各个位置都能够观赏到演出舞台的精彩,对于观众而言,无论是视觉还是听觉体验,都非常出色。
4.技术创新在建筑的技术创新方面,国家大剧院也是相当重视的,整个建筑采用了一系列高科技设备,其中有包括全自动灯光控制系统、精确的音响控制系统等。
这些先进的技术设备,不仅方便了观众的观看体验,同时也大大提升了演出的质量和水平。
总之,国家大剧院的建筑方案是极为优秀的。
它不仅是一座国际一流的文化建筑,同时也是中国在文化软实力上的一次重大跃升,具有深远的意义。
建筑的外形独具一格,让人过目难忘,同时空间设计上也极其精妙,将观众的观看体验至于极致,可谓是真正的艺术殿堂。
国家大剧院中的建筑设计思想

国家大剧院中的建筑设计思想
国家大剧院是中国一座卓越的文化标志性建筑,在建筑设计中体现出了中国人自信、创新、包容的精神特质,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以下是国家大剧院中的建筑设计思想。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国家大剧院是一座“人文建筑”,它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建筑设计旨在通过优美的景观和与自然的融合,打造一个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文化空间。
建筑的气势磅礴并不是靠高大的建筑物和繁复的装饰来体现的,而是争取达到与周围环境的自然和平共存的境界,营造出一种尊重自然的人文文化氛围。
二、独特的外观设计
国家大剧院外观设计独特,它采用了“鸟蛋形”设计,整座建筑如同一颗闪亮的明珠般矗立于北京市中心。
整个建筑体系通过几何学的精准计算,将圆球体的形式展开为各种平面形状,使内外完美贴合,没有任何一处不合规定的角度。
也是因为这个独特的外观设计,国家大剧院被誉为“天安门之外的第五个景点”。
三、灵活的功能设计
国家大剧院拥有多个演出厅和钢琴演奏厅,场馆内可同时容纳多场不同类型的演出,使得演出的活动可以轻松进行,避免了多余的设置,从而减轻了演出市场的压力。
此外,国家大剧院还拥有世界一流的音响设备,能够为观众呈现完美的演出效果。
四、国际化的艺术风格
国家大剧院的艺术设计完全采用国际化的风格,建筑设计体现了人文精神和正义感,以及对未来的探索和期许。
建筑的设计风格借鉴了欧洲、美洲等文化的建筑和艺术元素,例如内部设计和装饰使用了大量的石材和水景等自然元素,增加了建筑的艺术感。
国家大剧院建筑方案

国家大剧院建筑方案国家大剧院是位于中国首都北京的一座标志性建筑,也是一座现代化的多功能演艺场所。
其建筑方案是由法国建筑师让·劳伦斯·算伯亲自设计的,于2001年竣工并开放。
以下将详细描述国家大剧院建筑方案的特点。
首先,国家大剧院以其独特的外观设计而著称。
整体建筑采用钢结构与玻璃幕墙相结合,塑造出一个象征着现代性与创新的外观。
整座建筑犹如一个浮于水面上的巨大圆形艺术岛,四周环绕着人工湖,与周边景观相互交融,形成了和谐的整体空间。
其次,国家大剧院在内部空间规划上也有着独特之处。
整个建筑分为三个部分:歌剧院、音乐厅和戏剧院。
三个部分分别位于一个巨大的中央大厅之下,这个大厅被称为“蛋壳”。
这个中央大厅由世界上最大的钢结构网壳构成,其设计既保持了坚固性又非常轻盈,给人一种飘浮于空中的感觉。
而三个部分则通过地下通道与中央大厅相连,形成了流畅、高效的人流通道。
第三,国家大剧院的舞台技术设施非常先进。
它配备了最先进的声音、灯光和舞台控制系统,能满足各种类型的演艺活动的需求。
歌剧院能够容纳2000名观众,音乐厅可容纳2000名观众,而戏剧院可容纳1000名观众。
这些先进的设施和宽敞的观众席,使得观众能够获得最好的观影体验。
此外,国家大剧院还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建筑内部采用了大量的自然光线,减少了对人工照明的依赖,并且通过一系列的节能措施降低了能源消耗。
建筑外部的湖水不仅为剧院增添了视觉上的美感,也起到了调节室内温度的作用。
最后,国家大剧院作为一个文化艺术重要的场所,不仅在建筑设计上彰显了北京的现代化面貌,也为城市增添了一道新的景观。
它举办了许多世界级的演艺活动,为观众提供了一流的艺术体验,成为了国内外艺术家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同时,它还具有艺术普及的功能,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接触、了解艺术的机会。
总结起来,国家大剧院建筑方案在外观设计、内部空间规划、舞台技术设施和环保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备独特的特点,其先进的建筑技术和丰富的文化活动使其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个重要文化地标。
浅谈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特点

巨大的半球一颗生命的种子09城甲周嘉礼(Jiali)200930101451浅谈国家大剧院的建筑特点引言:这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蕴含着激昂旋律,流淌着曼妙乐章。
这里是表演艺术的殿堂,承载民族文化复兴的使命,汇聚世界艺术交流的碰撞。
记得06年在去北京的火车上听一个音乐家聊到:在世人看来,似乎总有这么一个奇怪的现象——中国的演员是一流的,而文化产业经营却是三流的。
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内外文化艺术交流的日益频繁,一个拥有5000年悠久历史文化的泱泱大国却缺乏与之相匹配的文化交流场所,打造一个最高艺术表演中心破在眉睫。
某日,设计师保罗安德鲁正坐在他竞标前最后一次从法兰西飞向中国的航班上。
航程中,安德鲁的手里一直攥着一枚私人把玩的非洲种子,椭圆形、仅在非洲大陆生长的“SEED”。
在飞机上,他手绘下一张草图,国家大剧院最原始的种子神衹就这样在空中破土诞生。
灵感来源国家大剧院此刻应运而生,这个有着标志性意义,象征着我国文化艺术的重量级建筑在首都天安门广场的西侧怦然出世。
半粒闪耀的银蛋,一座典型的现代主义风格的作品。
设计者是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
撇去一切其他的附加含义,这件作品并没有多大的问题,外形简洁,有现代感和视觉冲击力。
在艺术形式,建筑风格多样化的今天建筑师保罗.安德鲁的设计是成功的。
我们不能就作品本身去指责什么,作为一个大二的学子,我们唯有尽其所能地去剖析国家大剧院的建筑特点。
场地设计——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西,人民大会堂西侧,由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及南北两侧的水下长廊、地下停车场、人工湖、绿地组成。
其北入口与北京地铁1号线天安门西站相连,国家大剧院南门比邻地铁二号线和平门站,并有能容纳1000辆机动车和1500辆自行车的地下停车场。
根据安德鲁的设计大剧院从长安街后退了70米,空出70米全部变成绿地。
从空中看北京,故宫是被一个护城河围住的,不远处又有北海和中南海,围绕大剧院的小湖正是这片水域的恰当延伸,北京城整体的环境没有改变。
国家大剧院中的建筑设计思想

国家大剧院中的建筑设计思想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市中心的天安门广场西侧,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现代化建筑之一。
该建筑由来自法国的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 (Paul Andreu)设计,其设计理念和思想体现了中国文化和当代艺术的结合点。
一、建筑风格国家大剧院采用了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以其独特的造型、艺术创意和科技元素,成为北京新的地标建筑之一。
整个建筑外形呈椭圆形状,周围有一片人工水池。
在水池内部,有三座建筑物:音乐厅、歌剧院和舞蹈厅。
整个建筑群呈一片巨大的白色圆顶,看起来像一个皇冠,展现了中国神秘的气息和文化的底蕴。
二、建筑形态国家大剧院的建筑形态是整个建筑的灵魂所在。
建筑外观呈流畅的曲线,意味着中国长久以来的流传不衰的文化和传统艺术。
同时,不同的建筑形态为艺术家和观众提供了多种不同的观赏角度,为剧院本身增加了更多固有的价值。
三、材料与技术国家大剧院在建筑材料方面是极其现代化的。
建筑结构采用新型钛合金和优质不锈钢材料。
同时,建筑物采用了高透明玻璃和低反光玻璃雾面材质等,充分利用了光线的自然美感。
整个建筑的内部也是完美的。
国家大剧院配备了先进的音响和影像技术,有着现代化的灯光和电子控制系统让艺术家们完美地表演。
同时,这些新型技术也让中国文化和艺术在世界上得到了更高的评价和认可。
四、社会意义国家大剧院作为中国现代化建筑的代表,既是艺术家和观众的天堂,也是国际文化交流的窗口。
采用独特的建筑形态和材料以及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元素和国际化语言,凸显了中国在国际文化领域中的崛起,同时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到中国京城感受文化的魅力。
国家大剧院不仅是一座艺术殿堂,更是中国人在传承中华文化的道路上不懈努力和不断创新的标志。
国家大剧院中的建筑设计思想

国家大剧院中的建筑设计思想国家大剧院,位于中国北京市中心的天安门广场西侧,是一座具有现代气息的大型建筑。
该建筑由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设计,造型独特,富有艺术感和象征意义。
它的设计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融入自然国家大剧院选址于一片绿地之中,设计师的初衷是要将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建筑采用视野开放的造型,建筑表皮以曲线形态包裹,仿佛是一片浮动在水面上的叶子。
建筑与周围环境产生了融合的效果,整体呈现出一种谦卑、自然的姿态。
二、体现人文精神国家大剧院作为文化建筑,其设计也注重体现人文精神。
在整个设计中,建筑师充分考虑了人们的舒适感受和艺术观赏体验。
大剧院内部设有各种功能区域,包括大剧院、小剧院和排练室等,以满足不同类型艺术表演的需求。
建筑内部采用流线型布局,使观众能够更加便捷地进入各个区域,并享受到艺术的熏陶和沉浸式的观赏体验。
三、技术创新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也体现了对技术创新的追求。
建筑采用了多项先进的技术手段,如桥梁结构、抗震设计和智能系统等。
建筑采用了最新的玻璃幕墙技术,使建筑具有透明感和现代感,同时也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
建筑还采用了先进的声学技术,保证了音效的质量和观众的舒适感。
四、尊重传统国家大剧院的设计也注重尊重传统文化。
建筑的外形象征着水的形态,与中国传统园林中的湖泊、流水等元素相呼应。
建筑的整体色调采用了中国传统的红色和灰色,使建筑与中国的文化背景相契合。
大剧院还设有一个室外广场,用以举办各种中外文艺活动,以进一步加强国际文化交流。
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思想兼具自然融入、人文精神、技术创新和传统尊重等特点,既追求艺术美感,又注重功能性和可持续发展。
该建筑成为中国艺术文化的新地标,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建筑设计方面的创新能力和文化底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巨大的半球一颗生命的种子
09城甲周嘉礼(Jiali)
200930101451
浅谈国家大剧院的建筑特点
引言:这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蕴含着激昂旋律,流淌着曼妙乐章。
这里是表演艺术的殿堂,承载民族文化复兴的使命,汇聚世界艺术交流的碰撞。
记得06年在去北京的火车上听一个音乐家聊到:在世人看来,似乎总有这么一个奇怪的现象——中国的演员是一流的,而文化产业经营却是三流的。
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内外文化艺术交流的日益频繁,一个拥有5000年悠久历史文化的泱泱大国却缺乏与之相匹配的文化交流场所,打造一个最高艺术表演中心破在眉睫。
某日,设计师保罗安德鲁正坐在他竞标前最后一次从法兰西飞向中国的航班上。
航程中,安德鲁的手里一直攥着一枚私人把玩的非洲种子,椭圆形、仅在非洲大陆生长的“SEED”。
在飞机上,他手绘下一张草图,国家大剧院最原始的种子神衹就这样在空中破土诞生。
灵感来源
国家大剧院此刻应运而生,这个有着标志性意义,象征着我国文化艺术的重量级建筑在首都天安门广场的西侧怦然出世。
半粒闪耀的银蛋,一座典型的现代主义风格的作品。
设计者是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
撇去一切其他的附加含义,这件作品并没有多大的问题,外形简洁,有现代感和视觉冲击力。
在艺术形式,建筑风格多样化的今天建筑师保罗.安德鲁的设计是成功的。
我们不能就作品本身去指责什么,作为一个大二的学子,我们唯有尽其所能地去剖析国家大剧院的建筑特点。
场地设计——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西,人民大会堂西侧,由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及南北两侧的水下长廊、地下停车场、人工湖、绿地组成。
其北入口与北京地铁1号线天安门西站相连,国家大剧院南门比邻地铁二号线和平门站,并有能容纳1000辆机动车和1500辆自行车的地下停车场。
根据安德鲁的设计大剧院从长安街后退了70米,空出70米全部变成绿地。
从空中看北京,故宫是被一个护城河围住的,不远处又有北海和中南海,围绕大剧院的小湖正是这片水域的恰当延伸,北京城整体的环境没有改变。
轴线上,国家大剧院位于南北中轴线西侧,东西中轴线上,这也就决定了大剧院的建筑高度必须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为此,
剧院只有向下发展,将停车场及设备用房全部设在地下,地下最深处为-32.5米,一举成为北京市最“深”的建筑。
区域分析
外部景观——大剧院犹如一颗巨蛋屹立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没有绚烂的灯光和彩色的喷泉,在天安门、人民大会堂旁略显黯淡,却自有创意无限的大气蕴含其间。
它的建筑屋面成半椭圆形,由具有柔和的色调和光泽的钛金属壳体覆盖,南北两侧各有一个三角弧面的玻璃幕墙切面。
弧线型的中央玻璃天篷像是打开的幕布,显露出内部金碧辉煌的歌剧厅和色调如古乐器那样深沉的漆木饰空间。
壳体外围被水色荡漾的人工湖环绕,湖水如同一面清澈见底的镜子,建筑物在水面的倒影构成了大剧院的外部景观,波光与倒影交相辉映,共同托起这个巨大而晶莹的建筑,而整个建筑仿佛漂浮于人造水面之上。
手绘效果图
与长安街上其他建筑物在夜晚灯火通明的景象不同,每当夜幕降临,透过渐开的“帷幕”,金碧辉煌的歌剧院尽收眼底,而壳体表面上星星点点、错落有致的“蘑菇灯”,如同扑朔迷离的点点繁星,与远处的夜空遥相呼应,使大剧院别有一种含蓄而别致的韵味与美感。
建筑内部——从北入口走入大剧院,依次经过北水下廊道、橄榄厅、公共大厅、三大剧场。
剧院入口并不高,墙壁上雕刻着高低起伏的不规则线条,勾勒出光影的律动,与故宫外墙一致的暗红色调,不求一鸣惊人,自然平和又不乏热情。
入口设计
进门后,便是长达80米的水下廊道。
廊道顶部全部采用玻璃天花板,上方的湖水波光粼粼,层层涟漪可以投影在地板和墙壁上,与墙上疏密有致的气泡形装饰相映成趣,让身在其中的人们仿佛徜徉在一个亦真亦幻的“未来水世界”。
南面后勤入口长廊
过了水下廊道,就走进了橄榄厅。
橄榄厅因其空间形状酷似一颗橄榄而得名。
两扇大门凝重典雅,其上各有180个椭圆形凸起,既是中国古老门钉的变形演化,又像俯瞰效果下的小剧院,实现了中国元素和现代设计的巧妙嫁接与完美融合。
再往前,就到了目前堪称全球剧场之最的开阔空间——公共大厅。
大厅拥有国内跨度最大的穹顶,可以将整个北京工人体育馆笼罩其中。
穹顶由名贵稀有的巴西红木拼装而成,明朗大气的深红色调暗合中国传统审美意趣。
穿过大厅,终于看到了国家大剧院的主建筑——歌剧院、音乐厅和戏剧场,三者功能不同,主色调和建筑风格也不尽相同。
内部空间
歌剧院主要演出歌剧、芭蕾、舞剧,有观众席2416席;音乐厅主要演出交响乐、民族乐、演唱会,有观众席2017席;戏剧场主要演出话剧、京剧、地方戏曲、民族歌舞,有观众席1040席;小剧场观众座位556席,上演室内乐、小型独奏独唱、小剧场话剧、现代舞等。
细部设计——
1、人工湖面积达35500平方米,人工湖水深为40厘米,3.5万平方米整个水池分为22格,分格设计既便于检修,又能够节约用水,还有利于安全。
每一格相对独立,但外观上保持了整体一致性。
2、大剧院的屋顶是个椭圆大穹体,其壳体结构由一根根弧形钢梁组成,是目前我国跨度最大的壳体钢结构建筑。
外部框架结构
高46.285米,东西轴跨度212米、南北轴跨度144米,周长达6000多米,可罩住整个北京工人体育场,为国内建筑之最。
如此巨大的钢架结构中间没有一根柱子支撑,重达6750吨的庞然大物的稳定与完全,完全依靠自身的力学结构体系来保证。
3、基于国内许多建筑存在包养不善的问题,例如坐落于广州珠江新城的广州大剧院挂石板因不堪重负曾出现大块脱落,又如日本许多钛表面的建筑老化严重,导致极易沾灰。
故国家大剧院的玻璃表面经过纳米处理,以使它们不易沾染灰尘,更易保养。
钛保持其未处理的状态,以呈现天空的反射,还对钛进行了特殊氧化以经得起将来的清洗。
壳体外的玻璃是防弹的,外层还涂有一层纳米材料,当雨水落到玻璃面上时就像水滴落在荷叶上一样,不会留下水渍。
同时,钠米技术还大大降低了灰尘的附着力
4、铺地上,国家大剧院采用了20多种天然石材,这些石材全部来自国内各省市,虽然有的区域使用的是同一种石材,但由于石材切割的方向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纹理,效果自然也就不同,如此丰富的地砖也给大剧院带来无比美妙的艺术气息。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无论使用何种石材,大厅中的地砖反光力极强,以至于在室内看穹顶,亦有倒影显露在地砖上,室外的感受再一次在室内得到了重拾。
5、为保证大剧院周围的水池冬天不结冰,夏天不长藻,大剧院采用了“中央液态冷热源环境系统”,这套装置的基本构造就是从地下水部分和人工湖部分分别抽出一部分水在各自的管道中循环,两个管道在墙体内都呈螺旋状交错在一起,这样,既能互相传递温度,又不会因为水源直接交换而引起浪费、污染。
这个装置使人工湖内的水温不致过冷或过热,冬季不会因过冷而结冰,夏季不会因过热而长藻,一举两得。
话外音:
水晶蛋壳”在艺术上的“多功能”,曾经是中国传统建筑界颇感疑虑的焦点之一。
有些人认为,安德鲁的设计是个“花架子”,耗财而不实用。
安德鲁对此作了详尽的说明。
他认为,“现在界定剧院的功能,如果还是仅仅局限在传统的“看戏”这唯一概念之上,就是大大落后于国际潮流了。
”
这是一段令人深思的话!在这个处处充满着设计的社会,不仅建筑需要设计,服装需要设计,课程需要设计;其实最需要设计的是生活本身。
我顿时意识到,与国外的许多大剧院仅仅设计为看剧的目的不同,国家大剧院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所有人未见过的方案。
它可以看成是一个戏剧的社区,而不仅仅只是大小3个剧场。
它既能对观众开放,又可对所有的公众开放。
很有幸在旅游的过程中目睹到了这一幕,中学的一个演奏团队在大厅为我们这群来自广州的学生们奉献了精彩的一曲,虽说实力并比不上专业的歌舞团,但它的的确确、实实在在地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对大剧院新的认知:它似乎已经衍化成为了一个亲民性的社区。
印象
由此看来,安德鲁大师因此才特意设计了观众和公众的不同通道。
人们从地底走到平面再走到高台,既可尽情观赏周边湖面景观,又能够眺望紫禁城内的无穷秀色。
此外,还设计了能够举办各种艺术展览和文化活动的空间,使这里在白天也有生气。
通过这种设计方式,可以吸引更多的人们来感受文化这是一个很有雄心、创意的方案。
它不仅外表很美,而且内部功能齐全。
这是一个很大的建筑,里面像个城市,有许多街区。
可以听音乐,散步。
就是像我们这种专门来拜读建筑的人们不听音乐,到这里来散步、参观访问,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尽管叫国家大剧院,但它不仅是为爱听歌剧的人设计的,也是为大众设计的,这一点非常重要。
好比下图,一个大型公建中如果全是宏伟的大尺度,总会让人感到遥不可及,然而其中若是穿插一些为大众设计的小景观,则会令人倍感亲近。
国家大剧院“巨蛋”里孕育的是中西方文化、艺术的交汇与融合,所以它不仅是中国的梦剧场,也正在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梦剧场。
最后以一句保罗的话结束本文:“打破中国的传统,当你要去剧院,你就是想进入一块梦想之地”。
“中国国家大剧院要表达的,就是内在的活力,是在外部宁静笼罩下的内部生机。
一个简单的‘鸡蛋壳’,里面孕育着生命。
这就是我的设计灵魂:外壳、生命和开放。
”
巨大的半球仿佛一颗生命的种子,种子发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