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特点
国家大剧院中的建筑设计思想

国家大剧院中的建筑设计思想【摘要】国家大剧院是中国一座标志性建筑,其设计理念融合了现代化和传统文化元素。
建筑风格独特,采用了流线型造型,呈现出现代与传统的对话。
空间布局设计合理,充分体现了舒适和实用性。
材料选择方面注重质感和视觉效果,体现了高品质和艺术性。
绿色环保设计贯穿始终,使用了节能材料和绿色技术。
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影响深远,引领了中国文化建筑的发展方向。
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将继续为中国文化艺术事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思想突出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国家大剧院、建筑设计思想、设计理念、建筑风格、空间布局、材料选择、绿色环保设计、影响、未来发展、总结。
1. 引言1.1 国家大剧院的背景介绍国家大剧院,又称中国国家大剧院,是中国北京市中心的一座大型艺术表演场馆,坐落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西侧。
该建筑始建于2001年,于2007年正式对外开放。
国家大剧院总建筑面积为16.1万平方米,由一个大剧院、一个小剧场和一个音乐厅组成。
这座建筑被设计成一个巨大的半圆形曲面,被玻璃幕墙包围,整体看起来像一块巨大的水晶,因此有着“水晶宫”的美称。
作为中国现代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国家大剧院不仅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化地标之一,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建筑之一。
该建筑的开放不仅为中国艺术表演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舞台,也为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国家大剧院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的完美结合,是中国文化弘扬与创新的典范。
2. 正文2.1 国家大剧院的设计理念国家大剧院的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其整体建筑布局和形态上。
设计师对于这座大剧院的构想是要打破传统剧院建筑的束缚,创造出一个完全开放、融合自然元素的空间。
国家大剧院的设计理念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国家大剧院注重与周围环境的融合。
大剧院坐落在北京市中心的中轴线上,被周围的建筑、湖水和绿地环绕。
设计师借鉴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构筑原理,将大剧院融入自然景观之中,使其与周围环境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国家大剧院中的建筑设计思想

国家大剧院中的建筑设计思想国家大剧院,位于中国北京市中心的天安门广场以西,人民大会堂东侧的中轴线上,紧邻长安街和西长安街。
它是由法国著名设计师保罗·安德鲁和包为国家庆典而设计,整体建筑造型独具匠心,融合了现代科技与古典传统,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对国家大剧院中的建筑设计思想进行分析和介绍。
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充分展现了现代与传统的完美结合。
作为中国现代化设计的代表,国家大剧院整体采用了流线型的曲线造型,外部采用了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和钢结构,展现出现代建筑所特有的轻盈、透明和开放感。
在设计风格上,国家大剧院也融入了中国传统古典建筑元素,如亭台楼阁、汉白玉等。
整个建筑外观如同一条“水波荡漾”的金色外壳,与古代汉白玉雕刻的审美理念相呼应,创造出一种现代与传统相融合的美学艺术。
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思想突出了人文关怀与环境保护。
在建筑结构上,国家大剧院充分考虑了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节能环保等因素,以减少建筑对环境的影响。
在园林设计上,国家大剧院不仅注重了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融合,还通过绿色植被的种植和水景的设置,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宁静、舒适的休憩空间。
国家大剧院内外部的无障碍设施和舒适的观赏环境,也凸显了对残障人士和普通观众的人文关怀。
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体现了功能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国家大剧院作为中国著名的文化场馆,其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功能需求,更注重了建筑本身的艺术价值。
在剧院内部,设计师们充分考虑了观众的视觉和听觉感受,精心设计了合理的座席结构和音响照明设施,打造了一个舒适、高品质的观赏空间。
国家大剧院还将建筑物的形体和艺术作品融为一体,通过建筑内外墙面的雕刻、壁画等形式,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听盛宴。
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思想也反映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自信自强的国家精神。
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文化工程,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种象征和标志,代表了中国文化艺术的魅力和国家的软实力。
简述国家大剧院的特点和作用

国家大剧院的特点和作用可以分别从建筑设计、内部设备和文化影响等多方面进行描述。
1.建筑设计:国家大剧院的设计特点独具匠心,它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构成了一个气势恢宏、独具特色的视觉风景。
大剧院的外形呈现出一个完美的椭圆形,内部则采用了采光、音效和舞台等一系列设计手段,以满足各种表演要求。
此外,大剧院采用了先进的空调和环保技术,确保了演出场馆整体环境的舒适与安全。
2.内部设备:国家大剧院作为专业的艺术表演场所,内部设备也是一流的。
剧院内配备了一流的音响、灯光、舞台机械设备,可以满足各种艺术形式的表演需求。
同时,大剧院还设有大量的艺术教育和培训设施,为艺术家和观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3.文化影响:国家大剧院作为国家级表演艺术中心,对于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和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大剧院的建成不仅为国内外的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同时也为观众带来更多高水平的艺术享受。
此外,大剧院还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艺术节,让更多的人接触到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化艺术,提高了全社会的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
总的来说,国家大剧院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一流的内部设备和重要的文化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标志和国际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国家大剧院中的建筑设计思想

国家大剧院中的建筑设计思想
国家大剧院是中国一座卓越的文化标志性建筑,在建筑设计中体现出了中国人自信、创新、包容的精神特质,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以下是国家大剧院中的建筑设计思想。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国家大剧院是一座“人文建筑”,它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建筑设计旨在通过优美的景观和与自然的融合,打造一个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文化空间。
建筑的气势磅礴并不是靠高大的建筑物和繁复的装饰来体现的,而是争取达到与周围环境的自然和平共存的境界,营造出一种尊重自然的人文文化氛围。
二、独特的外观设计
国家大剧院外观设计独特,它采用了“鸟蛋形”设计,整座建筑如同一颗闪亮的明珠般矗立于北京市中心。
整个建筑体系通过几何学的精准计算,将圆球体的形式展开为各种平面形状,使内外完美贴合,没有任何一处不合规定的角度。
也是因为这个独特的外观设计,国家大剧院被誉为“天安门之外的第五个景点”。
三、灵活的功能设计
国家大剧院拥有多个演出厅和钢琴演奏厅,场馆内可同时容纳多场不同类型的演出,使得演出的活动可以轻松进行,避免了多余的设置,从而减轻了演出市场的压力。
此外,国家大剧院还拥有世界一流的音响设备,能够为观众呈现完美的演出效果。
四、国际化的艺术风格
国家大剧院的艺术设计完全采用国际化的风格,建筑设计体现了人文精神和正义感,以及对未来的探索和期许。
建筑的设计风格借鉴了欧洲、美洲等文化的建筑和艺术元素,例如内部设计和装饰使用了大量的石材和水景等自然元素,增加了建筑的艺术感。
国家大剧院建筑方案

国家大剧院建筑方案国家大剧院是位于中国首都北京的一座标志性建筑,也是一座现代化的多功能演艺场所。
其建筑方案是由法国建筑师让·劳伦斯·算伯亲自设计的,于2001年竣工并开放。
以下将详细描述国家大剧院建筑方案的特点。
首先,国家大剧院以其独特的外观设计而著称。
整体建筑采用钢结构与玻璃幕墙相结合,塑造出一个象征着现代性与创新的外观。
整座建筑犹如一个浮于水面上的巨大圆形艺术岛,四周环绕着人工湖,与周边景观相互交融,形成了和谐的整体空间。
其次,国家大剧院在内部空间规划上也有着独特之处。
整个建筑分为三个部分:歌剧院、音乐厅和戏剧院。
三个部分分别位于一个巨大的中央大厅之下,这个大厅被称为“蛋壳”。
这个中央大厅由世界上最大的钢结构网壳构成,其设计既保持了坚固性又非常轻盈,给人一种飘浮于空中的感觉。
而三个部分则通过地下通道与中央大厅相连,形成了流畅、高效的人流通道。
第三,国家大剧院的舞台技术设施非常先进。
它配备了最先进的声音、灯光和舞台控制系统,能满足各种类型的演艺活动的需求。
歌剧院能够容纳2000名观众,音乐厅可容纳2000名观众,而戏剧院可容纳1000名观众。
这些先进的设施和宽敞的观众席,使得观众能够获得最好的观影体验。
此外,国家大剧院还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建筑内部采用了大量的自然光线,减少了对人工照明的依赖,并且通过一系列的节能措施降低了能源消耗。
建筑外部的湖水不仅为剧院增添了视觉上的美感,也起到了调节室内温度的作用。
最后,国家大剧院作为一个文化艺术重要的场所,不仅在建筑设计上彰显了北京的现代化面貌,也为城市增添了一道新的景观。
它举办了许多世界级的演艺活动,为观众提供了一流的艺术体验,成为了国内外艺术家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同时,它还具有艺术普及的功能,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接触、了解艺术的机会。
总结起来,国家大剧院建筑方案在外观设计、内部空间规划、舞台技术设施和环保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备独特的特点,其先进的建筑技术和丰富的文化活动使其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个重要文化地标。
国家大剧院中的建筑设计思想

国家大剧院中的建筑设计思想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市中心的天安门广场西侧,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现代化建筑之一。
该建筑由来自法国的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 (Paul Andreu)设计,其设计理念和思想体现了中国文化和当代艺术的结合点。
一、建筑风格国家大剧院采用了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以其独特的造型、艺术创意和科技元素,成为北京新的地标建筑之一。
整个建筑外形呈椭圆形状,周围有一片人工水池。
在水池内部,有三座建筑物:音乐厅、歌剧院和舞蹈厅。
整个建筑群呈一片巨大的白色圆顶,看起来像一个皇冠,展现了中国神秘的气息和文化的底蕴。
二、建筑形态国家大剧院的建筑形态是整个建筑的灵魂所在。
建筑外观呈流畅的曲线,意味着中国长久以来的流传不衰的文化和传统艺术。
同时,不同的建筑形态为艺术家和观众提供了多种不同的观赏角度,为剧院本身增加了更多固有的价值。
三、材料与技术国家大剧院在建筑材料方面是极其现代化的。
建筑结构采用新型钛合金和优质不锈钢材料。
同时,建筑物采用了高透明玻璃和低反光玻璃雾面材质等,充分利用了光线的自然美感。
整个建筑的内部也是完美的。
国家大剧院配备了先进的音响和影像技术,有着现代化的灯光和电子控制系统让艺术家们完美地表演。
同时,这些新型技术也让中国文化和艺术在世界上得到了更高的评价和认可。
四、社会意义国家大剧院作为中国现代化建筑的代表,既是艺术家和观众的天堂,也是国际文化交流的窗口。
采用独特的建筑形态和材料以及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元素和国际化语言,凸显了中国在国际文化领域中的崛起,同时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到中国京城感受文化的魅力。
国家大剧院不仅是一座艺术殿堂,更是中国人在传承中华文化的道路上不懈努力和不断创新的标志。
国家大剧院中的建筑设计思想

国家大剧院中的建筑设计思想国家大剧院,位于中国北京市中心的天安门广场西侧,是一座具有现代气息的大型建筑。
该建筑由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设计,造型独特,富有艺术感和象征意义。
它的设计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融入自然国家大剧院选址于一片绿地之中,设计师的初衷是要将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建筑采用视野开放的造型,建筑表皮以曲线形态包裹,仿佛是一片浮动在水面上的叶子。
建筑与周围环境产生了融合的效果,整体呈现出一种谦卑、自然的姿态。
二、体现人文精神国家大剧院作为文化建筑,其设计也注重体现人文精神。
在整个设计中,建筑师充分考虑了人们的舒适感受和艺术观赏体验。
大剧院内部设有各种功能区域,包括大剧院、小剧院和排练室等,以满足不同类型艺术表演的需求。
建筑内部采用流线型布局,使观众能够更加便捷地进入各个区域,并享受到艺术的熏陶和沉浸式的观赏体验。
三、技术创新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也体现了对技术创新的追求。
建筑采用了多项先进的技术手段,如桥梁结构、抗震设计和智能系统等。
建筑采用了最新的玻璃幕墙技术,使建筑具有透明感和现代感,同时也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
建筑还采用了先进的声学技术,保证了音效的质量和观众的舒适感。
四、尊重传统国家大剧院的设计也注重尊重传统文化。
建筑的外形象征着水的形态,与中国传统园林中的湖泊、流水等元素相呼应。
建筑的整体色调采用了中国传统的红色和灰色,使建筑与中国的文化背景相契合。
大剧院还设有一个室外广场,用以举办各种中外文艺活动,以进一步加强国际文化交流。
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思想兼具自然融入、人文精神、技术创新和传统尊重等特点,既追求艺术美感,又注重功能性和可持续发展。
该建筑成为中国艺术文化的新地标,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建筑设计方面的创新能力和文化底蕴。
国家大剧院建筑设计特点

国家大剧院建筑设计特点人民大会堂以西“城市中的剧院、剧院中的城市”总述巨大的绿色公园之内,一泓碧水环绕著椭圆型银色大剧院,钛金属板和玻璃制成的外壳与昼夜的光芒交相辉映,色调变幻莫测。
建筑物在水面中的倒影构成了大剧院的外部景观,观众从水下通道进入其中。
从远处眺望,水波中的倒影给人以梦幻般的感觉,弧线型的中央玻璃天篷像是打开的幕布,显露出内部金碧辉煌的歌剧厅和色调如古乐器那样深沉的漆木饰空间。
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既明晰又隐秘的肌体.它广泛地采用了玻璃制造、面墙装饰、复合结构方面的高新科技.在大剧院巨大的外壳下,覆盖着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艺术展厅、艺术交流中心、艺术商店、停车场以及各种各样的设施。
3个主要演出场所设有大约6000个观众座席和非常现代化的舞台设施,它们由道路区分开,彼此以悬空走道相连,剧院的“街道"和公共大厅宽敞明亮,人来人往,使得整个剧院就像一座生机四溢的都市。
歌剧院的四周是部分透明的金色网状玻璃墙,顶上是从建筑内部能够看到的永恒天空。
设计师这一浪漫设计出自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之手。
保罗·安德鲁生于1938年,是法国建筑学院和法兰西建筑科学院的院士。
安德鲁设计了雅加达机场、开罗机场、大阪关西机场以及我国的上海浦东机场和广州新体育馆。
招标建设国家大剧院是几代人的心愿,最早是周恩来总理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而1998年4月国务院方正式批准立项,大剧院工程是一项重大的文化工程,加之其所处地点的重要性和巨大的象征意义,决定了她的难度。
为了保证大剧院的设计水平,当局下令进行国际招标,结果招来四十四份标书,到最后却又全部否决,竞标持续了一年半之久,在第3轮中,安德鲁的方案终于脱颖而出,获得由专家和各方人士组成的评委会的青睐。
总体概况国家大剧院项目位于北京最重要的交通动脉长安街上,位于天安门广场和人民大会堂西侧.用地南北长约450m,东西宽约220m(北端)、250m(南端),总占地118900m2,总建筑面积约219400m2.国家大剧院于2001年底开工,2007年9月底开始调试并试营业,2007年底完工正式投入使用.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是一幢由曲线构成的巨大超椭球壳体.高4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国家大剧院的建筑特点[内容提要]国家大剧院中心建筑为独特的壳体造型,壳体表面由18398块钛金属板和1226多块超白玻璃巧妙拼接,营造出舞台帷幕徐徐拉开的视觉效果。
壳体周围是人工湖及由大片绿植组成的文化休闲广场,不仅美化了大剧院外部景观,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理念。
国家大剧院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
国家大剧院建筑屋面呈半椭圆形,由具有柔和的色调和光泽的钛金属覆盖,前后两侧有两个类似三角形的玻璃幕墙切面,整个建筑漂浮于人造水面之上。
大剧院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结合。
国家大剧院庞大的椭圆外形在长安街上显得像个“天外来客”,与周遭环境的冲突让它显得十分抢眼。
这座“城市中的剧院、剧院中的城市”计划以一颗献给新世纪的超越想象的“湖中明珠”的奇异姿态出现。
东南几处萧”和具有雅俗弹性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国家大剧院建筑特点设计理念一、关于国家大剧院(一)国家大剧院介绍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长安街以南、人民大会堂西侧总占地面积11.893万平方米,分为国家大剧院工程和天安门广场西侧环境改造及地下停车场工程两部分,总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
国家大剧院整个壳体钢结构重达6475吨,东西向长轴跨度212.2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穹顶。
国家大剧院地下最深处为-32.5米,相当于往地下挖了10层楼的深度,成为北京最深的建筑国家大剧院建筑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整体上体现了21世纪世界标志性建筑的特点。
中心建筑为独特的椭球体,四面水池环绕,建筑主体与绿化广场、道路水池有机构成一个水上明珠建筑造型,大剧院是中国最高艺术表演中心和北京最新标志性建筑;是中国的最高艺术殿堂,是当代中国文化的象征。
(二)背景建设国家大剧院是几代人的心愿,最早是周恩来总理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而1998年4月国务院方正式批准立项,大剧院工程是一项重大的文化工程,加之其所处地点的重要性和巨大的象征意义,决定了她的难度。
为了保证大剧院的设计水平,当局下令进行国际招标,结果招来四十四份标书,到最后却又全部否决,竞标持续了一年半之久,在第3轮中,安德鲁的方案终于脱颖而出,获得由专家和各方人士组成的评委会的青睐。
二、设计来源1999年,安德鲁领导的巴黎机场公司与清华大学合作,经过两轮竞赛三次修改,在中国国家大剧院国际竞赛中36个设计单位的69个方案中夺标。
1999年7月,获选为最终的建设方案。
安德鲁曾说“我想打破中国的传统,当你要去剧院,你就是想进入一块梦想之地”。
安德鲁这样形容他的作品——巨大的半球仿佛一颗生命的种子。
“中国国家大剧院要表达的,就是内在的活力,是在外部宁静笼罩下的内部生机。
一个简单的‘鸡蛋壳’,里面孕育着生命。
这就是我的设计灵魂:外壳、生命和开放。
”如图[1]三、设计理念图1设计师安德鲁说:“大剧院是有文化和教育功能的场所,是一个可以充分呼吸和享受的文化空间。
这就是我这个设计的目的。
”他对中国国家大剧院的理解主要有4点:第一,地点决定了它的象征意义:旁边的人民大会堂象征国家的最高权力,而大剧院则应该成为文化的代表;第二,它是一个新的、庞大的重要建筑,一个可代表新世纪的建筑,一个倾注了人们强烈愿望的建筑;第三,要有完备的社会功能,就是说,好用,而且人们爱用;第四,外观要吸引人,有文化感、历史感。
(一)切断历史,向新时代迈进中国当初对设计方案的要求是:一看就是个剧院,一看就是个中国的剧院,一看就是天安门旁边的剧院。
中国的「大屋顶」「琉璃瓦」各种真伪「传统」建筑,在北京已泛滥成为人们取笑的对象。
中国建筑界对大剧院的争论,便集中在「传统」与「现代」问题上。
无疑,保罗·安德鲁的设计与中国传统一点不沾边,大屋顶、琉璃瓦丝毫不见。
天安门一带,因为有中央领导人用於庆典检阅的城楼,有迎接外国首脑仪式的广场,有召开各类政治性大会的人民大会堂,有党中央和国务院集中办公的中南海,所以显得政治气氛十分浓烈。
如今,一座或可领导未来世界建筑新潮流的乾燥土地里豁然冒出的“水中珍珠”,无疑将为天安门这一政治性极强的地带,导入大胆浪漫的文化象征。
“对一个古老的城市来说,新的建筑设计更要谨慎,但不是一动不动。
如果北京的城墙和城门留到今天更好,但既然已经没了,就得想新的办法。
难道就此不再设计新的建筑?”只有一种思想在国家大剧院设计方案的最后一轮投票中,安德鲁的方案凭借其简洁、大气的特点获得胜利,“简单的体型更能体现永恒性。
其他方案都过于花哨,只有这个设计能符合国家级的分量”。
(二)剧院中的城市大剧院外形虽然简单,内部却非常复杂。
国家大剧院总建筑面积14.95万平方米。
内部就像一个小城市一样。
除了剧场,还有音响资料馆、录音室、音响后期制作室、演播厅、图书馆等等,是一个面向所有人群的设施齐全的艺术中心。
除了演出,还可以进行音响制作、录音、排练,练琴房对外开放。
”剧院内部设施的档次在国内也没有其他艺术中心可以与之媲美。
国家大剧院的业主调研了世界各国的剧场,采用了国际上最先进的舞台设施,如戏剧场的舞台鼓桶式转台,由13个升降块和2个升降台组成,具有“升降推拉转”等多种变化形式。
剧场地下建有1000个车位的停车场,将来会成为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广场的配套设施。
(三)国家大剧院的设计和中国庭园一样安德鲁:古老的建筑在古老的城市里有独特的价值,它们必须存在,但同时它们也必须能够容纳新的建筑,要把新的东西和旧的东西融合在一起看,我们现在这个建筑(国家大剧院)利用了大量的空间,水面、树木,包括我们的红墙都在和周围环境进行呼应。
它本身并不是炫耀出独立的建筑物,而是融入到了这空间里面。
就这建筑来说,它非常尊重北京的空间和规划的要求,尤其是比如像“对称”这样的空间(设计)理念,它是绝对遵循的。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去过北海的白塔,你从白塔那看国家大剧院,是一个相当美丽的建筑。
无论是乌云也好、蓝天也好,它都作为一个建筑物存在,你不会看到不协调,就好象它属于这个空间一样,所以看上去相当美,感觉相当好。
我们这个建筑,不是在看历史的东西、看旧的东西,不是往后看,是在往前看,它的整个设计理念是在向前看,这是一个很现代化的建筑,功能很齐全,但你看上去是一个很清静的建筑,是一个很宁静的设计。
(四)渗透我国古代思想的规划理念国家大剧院建在天安门广场的西面,西在我国古代八卦方位中是兑卦的方位。
如图[2]兑卦二阳一阴,其形象如口,代表说话、辩论、演说、歌唱等,在兑卦之地建大剧院符合易学原理。
兑卦五行属金,金的形象为圆形,所以国图2家大剧院的蛋形外观也符合金的属性和形象。
通道上的水池也设计得很恰当,因为五行关系中金和水是相生的关系,在圆形建筑旁边建水池,晚上灯光一开非常美丽,堪舆学称为“金生丽水”,象征文艺繁荣。
而且国家大剧院的建筑外形和邻近的人民大会堂比较协调,人民大会堂是方形,国家大剧院是圆形,一方一圆,阴阳和谐。
国家大剧院唯一的不足之处是离人民大会堂近了点,显得有点挤,建筑间距不够宽松。
这样看来,国家大剧院并不是炫耀出的独立建筑物,而是融入到了周围环境里面的。
就这建筑来说,它非常尊重北京的空间和规划的要求。
四、建筑特点(一)设计手法——建筑符号国家大剧院运用设计符号学理论,对建筑中的造型、色彩、材料进行了巧妙的应用。
在大剧院中的设计符号一种是抽象的、随意的,只考虑构图美观,没有什么特别寓意,它给观众留下了足够的空间,由人们任意的发现、联想,品味。
如举目壳体顶部,除透明玻璃外,都是由珍贵稀有的非洲巴度红木拼装而成的不规则图案吊顶,像中国古代窗棱、像瓷器的裂纹、像冰裂纹,任你遐想。
这种看似有意却无意、无章法的图案,被设计在大剧院内、外有规则的串联起来:室外水池周边6m宽通道瑞雪石材的分格,室内公共大厅地面石材24个区域的分格;歌剧院外环廊石材地面的分格,吊图3顶木波纹板的分格;歌剧院公共空间中自动扶梯下部热熔玻璃的条形灯布置的形式;贵宾接待厅的吊顶分格等等如图[3].又如兰花草式样的符号在大剧院中运用在不同的功能、不同的部位、不同的材料当中,它不但自成景致,而且还相互呼应。
橄榄厅墙面石材之间磨砂玻璃上的不锈钢镜面兰花草与上部深色兰花草栏板相互映衬;公共大厅的歌剧院暗红色墙壁上的金色兰花草与戏剧场、音乐厅外环廊灰色兰花草栏板遥相呼应;甚至公共区域的售票台、咖啡台、服务台石材上的装饰图案也为兰花草,主人口暗红色的弧墙同样雕刻着类似兰花草的图案线条。
另一种建筑符号是将传统中的局部、片段做某些变形或材料处理,按照今天的审美情趣投射到现代建筑中,并使其具有传统的信息,起到新旧沟通作用,引起人们的关注与联想。
如大剧院橄榄厅中的铜门充分体现了这点,铜门上椭圆方向各异、呈不规则排布是由中国古代门钉变形演化而来的,体现了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巧妙的融合,同时会让人们联想到椭圆的门钉又是大剧院的壳体外形的鸟瞰效果微缩板。
又如环绕音乐厅、戏剧场中带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红色漆带,中国盛产漆树,大漆的应用和漆文化在中国拥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在设计中把漆红色进行了更加艺术化的演绎,红色光漆带随着自然光而变化,飘逸洒脱,越接近壳体红色变得越模糊、朦胧,直至融入消失在尽图4头。
红色漆带给空间带来了能量和视觉的跳跃。
中国传统的红色符号在大剧院中比比皆是:主入口红墙、壳体内红木吊顶、歌剧院观众厅内外红墙、戏剧场红色弧形楼梯,墙面上红色的油漆布块、曲线红色艺术灯带>>”设计通过光线变化和映射的现代手法,赋予了红色不同的气质,这也是对中国传统的现代阐释。
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元素与时代脉搏之间神奇的共鸣。
如图[4](二)从建筑环境来看人们对大剧院争议最大的就是与周围环境的协调问题。
国家大剧院的中方设计总负责人姜维对此谈了他的看法:第一次投标时,用地面积为现在的一半,因为当时考虑天安门广场为T 字形,把大剧院放在了更临近长安街的位置,因此大剧院应该与周围建筑相协调。
但这个问题同时也是大家困惑的问题——到底应该协调到什么程度?后来决定将大剧院位置向南后退其实已经退出了天安门广场的建筑序列。
安德鲁的方案确定后随着设计的深入,姜维又有了新的体会:“北京的天大多时候是灰蒙蒙的,在白天,大剧院的钛板和天空很和谐。
而且建筑的形状是不断往上收的,并不是太突兀。
从夜景照明上看,建筑外壳上小的LED 灯和天上的星星相辉映,使壳体和天空融在一起。
只有中间的玻璃是光线明亮的,透出浓郁的艺术气息。
”(三)谈到大剧院建筑本身,姜维认为是个内涵丰富、意境含蓄的精品。
其特色设计之一是水下廊道。
如图[5]“人们通过长80米的廊道进入大剧院,这是一个让心情过渡的廊道,它营造了一种让人心灵不断沉静的氛围。
进入壳体下平台空间豁然开朗,眼前是一个充满浪漫艺术气息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