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城市化分为五个阶段
2025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第十一章乡村和城镇第48课时城镇化课件

必备知识梳理
关键能力提升
随堂巩固训练
必备知识梳理
1.城镇化的意义 (1)概念:乡村人口向__城__镇____地区集聚 和乡村地区转变为__城__镇____地区的过程。 (2)标志:城镇人口__增__加____、城镇人口 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__上__升____、城镇建设 用地规模___扩_大____。 (3)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 __城__镇_人__口___占总人口的比例。
答案:(1)B (2)A
[解题能力培养] 第(1)题:
第(2)题:
[借题发挥] 城镇化坐标图的判读
判读步骤分析: 第一,根据横、纵坐标类型,可确定变量。例如,上图,横坐标表 示与市中心距离,纵坐标表示人口密度。曲线反映与市中心的距离对 人口分布的影响。 第二,比较曲线形态变化,可推断城镇化发展阶段。例如,b时期和 a时期相比,b时期市中心人口密度较小,距离市中心约8 km处人口密 度较大,反映b时期该城市进入郊区城镇化阶段。 第三,比较市中心数值变化,可推断城镇化水平高低。例如,比较 图a和图c,前者市中心人口密度在120千人/km2以上,而后者在120千 人/km2以下,表示从a时期到c时期,市中心人口密度逐渐下降,人口 逐渐向郊区迁移。
3.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典例] [2022·广东卷]下图反映国内某城市群15个城市1990~2018 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及排序的变动情况。据此完成(1)~(2)题。
(1)由图可判断,该城市群呈现( ) A.单核模式发展 B.双核模式发展 C.多核模式发展 D.金字塔式发展
(2)影响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①人口规模 ②产业发展 ③建城历史 ④生态环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城市化的概念和衡量指标1

城市化(⼀)城市化的概念和衡量指标城市化⼜称城镇化、都市化,是指⼈类⽣产和⽣活⽅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向城市⼈⼝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是“城市化⽔平”,它⼀般⽤国家或⼀定地域内城市⼈⼝占总⼈⼝的⽐例来表⽰。
其实质是反映了⼈⼝在城乡之间的空间分布。
(⼆)城市化的类型1.向⼼型城市化与离⼼型城市化如果从城市中⼼来考察城市发展过程,城市化有两⼤阶段:⼀是向城市中⼼集聚的向⼼型城市化(⼜称集中型城市化);⼆是从城市中⼼向外扩展或扩散的离⼼型城市化(⼜称分散型城市化)。
城市发展的初中期主要是向⼼型的,城市发展的中后期主要是离⼼型的。
在城市离⼼发展过程中⼜有郊区化(⼜称郊外化)和逆城市化两种不同类型和不同阶段。
郊区化是⼈⼝、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从⼤城市中⼼向郊区迁移的⼀种分散化过程。
逆城市化是⼈⼝从⼤城市和主要的⼤都市区向⼩的都市区甚⾄⾮都市区迁移的⼀种分散化过程。
城市进化理论认为,从⼯业化社会到后⼯业化社会,城市发展具有相似的进化过程,可以分为如下4个阶段:(1)“绝对集中”时期:(2)“相对集中”时期(3)“相对分散”时期(4)“绝对分散”时期中国的城市化就整个过程看,仍属于乡村⼈⼝和产业向各级中⼼城市集聚的向⼼型城市化阶段。
这⼀阶段的主要特点是:(1)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2)乡村城市化推动了⼩城镇的发展,(3)城市集聚规模迅速扩⼤,为此,中国实⾏“严格控制⼤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城市”的⽅针。
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按照城市离⼼扩散⽅式的不同,城市化可分为外延型城市化和飞地型城市化。
如果城市的离⼼扩散⼀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这种扩散⽅式称为外延型城市化。
如果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扩散⽅式,则称为飞地型城市化。
飞地型城市化⼀般在⼤城市的情况下才出现。
题⽬:在城市中,居住⽤地⼀般占城市建设总⽤地的( )。
新湘教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能力提升第十一章城镇和乡村第51课时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第十一章城镇和乡村第51课时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关键能力提升能力点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精讲点拨1.城镇化进程的四个阶段——城镇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及再城镇化城镇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镇化表现人口由乡村转向城镇,乡村地域转变为城镇地域人口、产业由市区迁往郊区及郊区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市中心衰落,城镇总人口增加人口继续迁往中小城镇和乡村,大城市人口出现负增长人口迁回市区成因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促使人口和产业向城镇集中,城镇数量和规模逐渐扩大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城镇人口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中小城镇和乡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环境优美开发市中心衰落区,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图解联系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它们之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郊区化,随后出现逆城市化,最后为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又出现再城镇化2.城镇化的影响分析思路(1)要从自然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分析。
(2)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分析。
具体如下图所示:3.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真题感悟[典例] [2022·广东卷]下图反映国内某城市群15个城市1990~2018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及排序的变动情况。
据此完成(1)~(2)题。
(1)由图可判断,该城市群呈现( )A.单核模式发展B.双核模式发展C.多核模式发展D.金字塔式发展(2)影响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①人口规模②产业发展③建城历史④生态环境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题能力培养]第(1)题:第(2)题:[答案] (1) (2)[借题发挥] 城镇化坐标图的判读判读步骤分析:第一,根据横纵坐标类型,可确定变量。
例如上图,横坐标表示与市中心距离,纵坐标表示人口密度。
曲线反映与市中心的距离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第二,比较曲线形态变化,可推断城镇化发展阶段。
例如,b时期和a时期相比,b时期市中心人口密度较小,距离市中心约8km处人口密度较大,反映b时期该城市进入郊区城镇化阶段。
城规划原理课后习题和答案与解析(第四版)1_12章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课后习题解答第一章1.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
(当然,还有一些非基本要素:市政和公共设施、人造和自然景观、建筑数量等)2.工业前城市与工业城市各自的特征是什么?工业前城市:①城市规模小②依赖风力和水力天然能源③以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工业城市:①城市圈层式向外扩张②出现城市仓储用地③出现商务贸易活动区④火车、轮船成为城市对外运输的主要工具,汽车成为城市运输的主要工具⑤城市类型增加3.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依你的推测,2030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将达到多少?①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②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和环境条件存在巨大差异,以统一的标准衡量中国城镇化发展,并以此制定政策,不能满足需求。
③城镇化是一种现象,不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实现城市及区域的永续和谐发展是重点。
60%以上,官方预测为70%(8月27日发布的《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新增3.1亿城市居民,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
届时,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将超过10亿。
),进入城市化的稳定阶段。
4.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关系?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②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
③农业人口剩余推动城市化发展。
①城市用地增加,农业用地、森林、湿地等非城市用地减少。
②城市化耗费大量煤、石油等非天然能源,造成环境污染。
③城市化同时促进科技发展,产生电池、塑料、建筑垃圾等人造污染物。
第二章1.中国古代的城市格局反映了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思想?①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管子》提出功能分区)、(《商君书》提出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交通布局考虑)②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道家】(战国时代,吴国国都阖闾城建设,伍子胥提出“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秦统一中国,规划时,也提出“象天法地”,强调方位)、(三国时期,吴国国都选址金陵,“以石头山、长江险要为界,依托玄武湖防御”)③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中轴对称,道路分等级等【儒家】(周礼考工记,周王城建造,按封建等级)、(曹邺魏城、隋唐长安城、元大都皆是依据周王城而建)2.你认为哪些古代经典城市的规划案例,对未来的城市发展仍然有重要意义?①曹魏邺城,采用功能分区布局。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单元3《城市化》教学设计(共1课时)

5.观看一部与城市化相关的纪录片,如《城市扩张》、《地球脉动》等,撰写一篇观后感,字数不少于500字。
6.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探讨其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应用,如城市规划、交通管理、环境保护等。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小项目,简要阐述项目背景、目标、实施步骤及预期效果。
3.城市化进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案。
(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城市化基本概念、类型及其发展过程,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所学知识。针对教学难点,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通过讨论、分析,共同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深入理解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化案例,如我国大城市病、乡村城市化等,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原因及解决措施。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城市化的内涵和影响。
1.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以身边的例子导入城市化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通过案例分析、问题探究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3.适时组织小组活动,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
1.教师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题包括以下内容:
a.城市化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其发展过程。
b.我国城市化的特点、阶段及存在的问题。
c.城市化进程中影响因素的分析。
d.国家相关城市化政策及应对措施。
2.学生完成后,教师进行讲解和解答。
(五)总结归纳(500字)
中国城市化的历史与发展

中国城市化的历史与发展一、前言中国城市化是指一种人口和经济结构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这一过程已经持续了几千年,但在20世纪,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城市化的历史和发展,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现代中国。
二、古代城市化中国古代城市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这些文化区域中出现了原始城镇。
在商朝时期,城市开始成为中国政治和经济的中心。
小城市出现在各个地方,为周边地区提供了商业和政府服务。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大规模城市,如楚国的襄阳城、齐国的臧、邹、临淄、燕国的邯郸和赵国的邯郸等也随之出现。
到了秦朝时期,始设荥阳、洛阳、成都等城市,后由汉朝完成对全国的城市布局。
唐朝时期,由于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和人口增长,中国城市化开始发生剧烈变化。
长安和洛阳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到了明清时期,南方地区的发展促进了一些重要的港口城市的兴起。
特别是南京、杭州、苏州等等都成为了中国南方的经济、商业和文化中心。
三、现代城市化近代城市化主要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遭遇了巨大的变革,包括农业、商业和工业的现代化。
城市化开始成为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之间,国民政府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
一些大规模的现代化城市,如上海、天津、重庆和广州等也随之出现。
1949年以后,全国建立了许多生产城市,新型城市的创立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石家庄,新乡,咸阳等。
1958–1960年代,中国开始采取大型工程、大型工业、大型农村和大型城市的思想,进行经济调整,城市发展也在这一时期的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和建设。
19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时期。
全国各地都开始进行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
并涌现出一些新型城市,特别是珠三角、长江三角洲、京津冀等地区的城市快速崛起,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的亮点。
四、中西城市化中国对于城市化的看法和西方国家有很大的不同。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一)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一)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从城乡居住人口这个城市化指标来看,2000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达到36·22%,比1978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而1949—1978年的29年里,城镇人口比重仅提高了7·3个百分点。
但并不是说这个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我们应该能够做得更好一点。
本文试图对这22年的城市化做出恰当的评估,指出其特点和成因,并依此提出建议。
一、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一)城市化水平。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
1]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
2]另据麦迪森计算,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3]上述中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独特现象,是与改革开放前大陆所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由此导致的计划经济体制分不开的。
2023年秋国家开放大学《城市管理学》第1章自测题参考答案

2023年秋国家开放大学《城市管理学》第1章自测题参考答案1.城市往往在一个地区的()中居于主导地位,代表和展示着人类文明的最新发展高度。
多选题(1 分)A.文化B.政治C.社会D.经济正确答案:ABCD2.实质上,现代城市主要从()区别于农村地区。
多选题(1 分)A.行政管辖B.人口数量和密度C.产业结构D.文化类型正确答案:ABC3.()社会大分工,这是人类社会中城市形成的直接原因。
单选题(1 分)A.第一次B.第四次C.第三次D.第五次正确答案:C4.古代城市主要是指()时期的城市。
多选题(1 分)A.原始社会后期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原始社会前期正确答案:ABC5.总体来看,古代城市的主要以()功能为主。
多选题(1 分)A.政治B.军事C.社会D.经济正确答案:AB6.城市化,本质上是社会生产力的变革所引起的人类()转变的过程,是传统的乡村社会向现代的城市社会演变的自然历史过程。
多选题(1 分)A.工作方式B.居住方式C.生活方式D.生产方式正确答案:BCD7.一般认为,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包括()。
多选题(1 分)A.人口的流动B.总人口的增长C.技术进步D.经济增长正确答案:ABCD8.城市管理主要进入以下()市场失灵的领域。
A.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B.弥补市场不完全的缺陷C.克服市场制度可能产生的外部性问题D.稳定城市经济和调节收入分配正确答案:ABCD9.()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
单选题(1 分)A.英国B.美国C.德国D.法国正确答案:A10.()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
单选题(1 分)A.科技现代化B.信息化C.工业化D.农业现代化正确答案:C11.()是城市化的推动力。
单选题(1 分)A.科技现代化B.农业现代化C.信息化D.工业化正确答案:B12.()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A.农业现代化B.科技现代化C.工业化D.信息化正确答案:D13.各国城市化进程的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于(),发展速度比较缓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中国城市化分为五个阶段:
(1)城市化的起步与正常发展阶段(1949-1957)(2)城市化过度发展阶段(1958-1960)(3)城市化的调整阶段(1961-1965)(4)城市化的严重停滞阶段(1966-1976)(5)城市化恢复正轨并健康发展阶段(1977年至今)
六、中国城市化的基本方针
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主要是控制10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人口数量),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
这一方针表明城市化的合理标准或目标是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
这一目标的实现,应该是不同等级城市和谐发展的结果,而不同等级的城市在发展中应有所区别与侧重。
(1)发挥大城市优势,形成区域发展的龙头(50万以上大城市,100万以上特大城市)
(2)强化中等城市的功能,发挥其在城市体系中的中介优势
(3)合理发展小城市,促进农村城市
土地使用性质发生改变,商业化进程加快,基础设施完善,人口密集度增高。
)城乡失调: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对比系数上升,而且趋势一直在扩大;农村贫困大于城市贫困,而城市贫困人口也在快速增加;农村住房问题、医疗问题、养老问题、教育问题以及文化娱乐设施问题十分严重
(2)空间分散:大城市数量相对不多,分布不均;中等城市作用不明显,吸纳非农业人口能力下降;小城市功能不全,公共基础设施很不完善;小城镇太多,不少城镇工业发展“遍地开花”,环境污染严重;同时,小城镇布局过于分散,“村村有镇”现象突出
(3)人口迁移分离:农民城乡之间的“两栖式”流动不利于人口的城市化;农民失地、失业、无保障,直接导致城市贫困人口的增加
(4)生活条件差,失地农民“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处境尴尬;城市打工者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差,子女教育“边缘化”
(5)产业发展分散、孤立:产业集聚度不高,缺乏协调;乡镇工业增长乏力,带动力不强;城市化和工业化不协调,各自独立发展
(6)生产要素配置低效:土地征用规模大,速度快,耕地锐减与土地闲置浪费并存,经营分散和经济效率低下同在
1
最佳答案
1、能源结构的特殊性
2、产业发展阶段的特殊性
3、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特殊性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存在四大挑战:
挑战之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中国,正处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长期贫穷落后的中国,以全面小康为追
求,致力于改善和提高13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带来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
“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
怎样既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发展的老路,是中国必须面对的难题。
挑战之二:“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
电力中,水电占比只有20%左右,火电占比达77%以上,“高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
据计算,每燃烧一吨煤炭会产生4.12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而据估算,未来20年中国能源部门电力投资将达1.8万亿美元。
火电的大规模发展对环境的威胁,不可忽视。
挑战之三: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
资料显示,1993—2005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8%,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约70%。
采掘、钢铁、建材水泥、电力等高耗能工业行业,2005年能源消费量占了工业能源消费的64.4%。
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工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是一个重大课题。
挑战之四: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
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实际情况与之相去甚远,中国不得不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
据估计,以2006年的GDP计算,中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年需资金250亿美元。
这样一个巨额投入,显然是尚不富裕的发展中中国
选择和实施来完成,离开区域政策的支持,统筹区域发展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
一、区域政策的重点和方向
区域政策是区域经济政策或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简称,它既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和归宿,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区域经济学参与经济建设实践的关键环节,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所谓区域政策,是政府(主要是中央政府)干预区域经济的重要工具之一,它通过政府的集中安排,有目的地对某些类型的问题区域实行倾斜,以改变由市场机制作用所形成的一些空间结果,促使区域发展与区域格局协调并保持区域分配合理。
”区域政策由一系列具体的政策组成,积极的区域倾斜和高度集中化是区域政策区别于一般经济政策的突出特征。
从区域政策的定义和特征就可以看出,区域政策的实施是有重点的和有方向性的。
1、区域政策的重点
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政策重点。
在前工业化社会,空间组织问题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注意。
在过渡社会,区域组织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需要推动转型的区域政策。
在工业化社会,社会经济转型遗留下了许多区域问题,特别是区域差距明显扩大。
需要也有能力实施大强度的区域政策。
在后工业化社会,区域融合基本实现,区域政策的焦点主要是城市与大都市区域的问题,着重于改善自然环境的质量、调整城市区域内部空间布局和改善城市间联系方式等方面。
不同战略目标的区域政策重点。
以区域均衡发展为目标的区域战略,政策实施通常是通过支持广阔腹地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其预期目标,因而重点支持区域的范围要大一些。
这类政策往往由于重点支持的地区范围太大,政策效果并不明显。
以区域发展援助为目标的区域战略,政策实施通常是通过支持落后地区和衰退地区的发展实现其预期目标,其重点支持地区的范围往往要小一些。
但在中国,以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地区振兴战略为代表所实施的区域援助政策还不完善,重点援助区域的地理和人口范围仍然很大,政策效果受到影响。
以优先发展为目标的区域战略,政策实施通常是通过支持具有优势区域的发展实现其预期目标,其重点支持地区的范围也相对小一些。
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区域政策的重点集中在援助西部地区及其他落后地区发展、促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消除东部部分发达城市出现的膨胀问题和解决中部地区的综合问题四个方面。
2、区域政策的发展方向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或者在同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发展阶段,由于区域问题和问题区域存在形式的不同,区域政策的方向也会不一样。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的区域政策方向开始转变:以促进区域内小型企业的成长与新企业的创建代替支持外部企业迁入;补贴性资金用于支持区域技术创新;以资助建立自由经济区和自由港、改善区域投资环境代替重点援助工业部门。
中国区域政策发展方向是:在区域政策实践方面,完善区域管理制度基础、完善落后地区发展政策、制定新的膨胀区域发展政策、制定新的萧条区域发展政策以及完善区域合作政策,是统筹区域发展所要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在区域政策研究方面,规范区域政策研究、增强区域政策研究的使用价值将直接推动中国区域经济研究的发展。
二、综合治理各种区域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