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发展特点研究

合集下载

中国城市化的特点、问题与趋势

中国城市化的特点、问题与趋势

二 、中国城 市化 存在 的问题
( ) 一 城市 化滞后 于工业 化 理想 的城市 化模 式是 工业 化 与城 市化 同步推 进 、协 调发 展 。从 城 市 化 的 发 展 历 史 来 看 , 业 化 是 城 市 化 的 基 础 , 有 工 工 没 业 化 就 没 有 城 市 化 , 时 , 市 化对 工 业 化 也具 有 重 要 的反 作用 , 同 城 没有 城 市 化 的 发 展 , 业 化 的 发展 也 会 受 到 制 约 。 工 钱 纳里通过对世界上多个国家的研究 , 出了常态发展状况 提 下城市化与工 业化的一般 关系 , 即在 一般情况下 , 城市化率 应大 幅高于 工业化率 , 而我 国的城市化率长期 以来一直大大低于工业 化率 , 管总体趋势是上 升的 , 尽 但二者的 比值 不仅仍然 明显 低于 钱纳里总结 出的 “ 一般 关系 ”, 而且也大大低于美国、 日本等发 达国家和 巴西、印度和俄罗斯等国家, 见图1 。 ( ) 二 大城 市人 口所 占比重偏低 1 3 但 聚 集 的 城 市 人 口 占全 国 城 市 人 口的 比重 却超 过 4 %。 近 / , 0 与 国际普遍规律相 比, 国大 中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集 中的人 我 年 来 , 着 西 部 地 区 经 济 的快 速 发 展 以 及 产 业 转 移 等 原 因 , 国 随 我 东部 、中部和东北等地 区的城市人 口所 占比重有所 下降 , 西部地 区城市人 口所 占比重有所上升。见表1 。 ( ) 府主导 型 的城市 化 四 政 根据 主导力量 的不 同 , 可将城 市化分为 三种类 型 : 政府主导 表 l 中国城 市人 口的地区分布 单位:%


中国城 市化 的特点
( ) 市化 的速 度快 ,规模 大 一 城 改 革开 放 以来 , 国城 市化 进程进 入快 速 发展 的阶段 。 同 我 时, 由于我 国人 口基数 大 , 每年 新增城 市人 口的数 量也 很大 , 即 我国城市化 的规模 也很大。尤其是在1 9 年 , 9 6 我国城市化率突破 3%以后 , 国城市化进程速度快 、规模大的特点更加明显。 0 我 1 4 -17 年 , 9 9 9 8 我国平均每 年新 增城市人 I3 6 人 , Z 9万 l 城市化 率 平均每年上升0 2 个百分点 ;9 9 9 5 , 国平均每年新增 .5 17 -1 9 年 我 城市人 口15 万人 , 05 城市化率 平均每年上升0 6 个百分点 ;9 6 .5 19- 2 1 年 , 国平均每年新 增城市人 口2 1万 人 , 一数字 已经超 01 我 19 这 过很多 国家的总人 口数 , 城市化率平均每年上升 13 个百分 点。 .9 ( ) 地 区城市 化水 平差异 大 二 各 我 国各地 区 自然条件 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 显著 差异 , 也就 这 使得我 国各地 的城市化水平 也存在较大 的不 平衡性。2 0 年 , 0 9 西 藏的 城市化率 仅为2 .%, 此 同时 , 海的城市 化率 已经达到 38 与 上 8 .%。2 0 年 , 86 0 9 我国 内地省市 中, 城市化率不足3 %的有2 , 0 个 城 市化率在3%-5%之 间的有 1个 , 0 0 城市化率在5 %- 5 间的有 7 0 7%之 9 , 个 城市化率 高于7%的有3 5 个。 ( ) 三 东部 地 区仍 占主 导 , 部地 区 占比上 升 西 从我 国城市人 口的地 区分布来 看 , 东部地 区仍 占主导 , 西 但 部地 区城 市人 口 占比有所上升 。我 国东 部地 区具 有较发达 的经 济和 良好的 自然地理条件 , 其城市数量虽然 只占全 国城市 总数的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演变及其特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演变及其特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革,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从古代的都市国家到现代化的大都市,中国的城市化经历了不断演变和发展,展现出独特的特点和面貌。

在古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始于约4500年前的黄河流域文明。

当时的中国已经形成了各个城邦,如河南的安阳城、陕西的咸阳城等。

这些城市以宫殿、官府、庙宇和市场为中心,以农业、手工业、商业等为支撑,建立起了自己的经济和社会体系。

然而,由于技术和交通的限制,古代中国的城市化程度相对较低,城市规模也较小。

进入宋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开始加速。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交通运输的改善,许多城市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此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些大城市,如东南沿海的杭州、南京等。

经济的繁荣带来了城市人口的增加,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得城市成为了中国社会和经济的中心。

然而,由于行政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完善,城市化进程仍然相对缓慢。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这一时期,中国的城市由于工商业的发展和贸易的繁荣而大幅扩张。

各个城市不断壮大,人口数量大幅增加。

同时,城市规划和管理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许多城市开始采取规则和顺序的方式进行发展。

这一时期的城市化进程对于后来的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启示。

到了20世纪,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工业化和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的城市化程度大幅提高。

从小城市到中小城市,再到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中国的城市规模和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许多城市成为了经济、科技、文化和教育的中心。

城市的功能也更加多样化,不仅是经济中心,也是政治、文化和社会中心。

此外,城市化进程还推动着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视,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的城市化是以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基础的。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就业的增长,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中国城市发展的研究报告

中国城市发展的研究报告

中国城市发展的研究报告中国城市发展的研究报告摘要:中国的城市发展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产物,也是人口流动和城市化的结果。

本报告从城市化的背景出发,结合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分析了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引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中国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快速崛起。

其中,城市发展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全国范围内的人口流动和城市化进程推动了中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和空前繁荣。

二、城市化的背景中国城市化的加速进程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

经济改革带来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工业化进程推动了人口流动,城市人口激增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

三、城市发展的特点1.经济发展:中国城市经济规模庞大,城市人口规模大,城市贡献了大部分国内生产总值。

2.人口流动:城市发展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形成了大规模劳动力市场,为城市经济增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3.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发展需求推动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桥梁、交通、电力、水利等。

四、城市发展面临的挑战1.资源压力:城市人口的增长对城市资源,包括土地、水资源、能源等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2.环境污染: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排放物和工厂废气,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3.社会失衡:城市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拉大,社会问题日益突出。

五、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城市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和人类发展的需要。

城市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条件,同时也带来了创新和文化交流的机会。

六、政策建议1.加强城市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避免城市无序扩张,合理利用土地和资源。

2.推动绿色发展:注重能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力度。

3.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力度,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

结论:中国城市发展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流动的产物。

尽管城市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但是城市化进程的推动力和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

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

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趋势和特点一、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虽然我国城镇建设历史悠久,并且在古代很长时期,我国城市发展都居于所处时代的前列,而且出现过当时享有世界盛誉的大都市,但随着近代以来饱受外国入侵和殖民掠夺,我国社会发展严重滞后,近现代城镇建设和城镇化进程基本上被扼杀。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近现代史上真正意义的城镇化的开始。

综合有关研究,可以将建国以来的城镇化进程简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见图1,2,3)。

1.城镇化起步发展阶段(1949~1957年)随着遭受战争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逐渐得到恢复(1949~1952年)以及其后“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1953~1957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城镇化水平得到稳步提高。

这一阶段我国城镇化发展较快,具体表现为:新建了一批工矿业城市并且扩建和改造了一批重点城市,城市数量从1949年的136座增加到1957年176座,年均增加5座,城镇人口也增长较快,从5765万增加到9949万,城镇化水平由10.64%提高到15.39%,相当于年均提高0.59个百分点。

总体而言,这段时期的城镇发展及城镇人口增长与国民经济发展基本适应。

2.城镇化剧烈波动阶段(1958~1965年)由于对经济发展形势的估计过于乐观,我国经济发展在此后开始盲目追求高速度,受“大跃进”思想的影响,经济发展起伏波动大,城镇化发展也表现出大起大落。

其中,在1958~1960 年三年“大跃进”时期,由于受急于求成和主观随意性强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影响,我国工业化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在脱离了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高速推进,一大批工业项目盲目上马,致使农村人口大规模涌入城镇,3 年内城镇人口净增2352 万,年均约新增城市8座,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到19.75%(年均提高1.45个百分点)。

但这种由“跃进”式国民经济建设所导致的超越经济社会发展的“虚假城镇化”并不持续。

从1960年起我国国民经济进入困难时期,特别是国家在1961年对整个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后,我国城镇化进入了1961~1963年的三年调整时期,期间停建和缓建了一大批工业项目,政府动员大量城镇人口回农村,一部分新设市恢复到县级建制而一部分地级市则降级为县级市,3年间城市总数合计减少25座(1963年一年就撤销城市24座),城镇化水平也骤降2.46 个百分点为16.84%,出现了极不正常的“逆”城市化现象。

中国城市化进程特点研究

中国城市化进程特点研究
中 国城 - ir f 化 进 程 特 点 x , j - I - 究
李 娉 《 华 北 电 力大 学 北 京 1 0 2 2 0 6) 中 图分 类 号 : C9 3
~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文 _ 螋 9: 一一 一 一 一 一一 一 一 一一 一  ̄ 一 一 一 ~ 一 : 一 1 — 6 7 — 3 一 - 一 5 — 8 1 ( — 2 0 — 1 — 3 一 ) 0 — 1 一 - 一 0 — 2 4 — 8 一 - 一 0 1
建制镇 1 9 2 3 4个 , 比1 9 7 8年 增 加 1 7 0 6 1个 。 新 建 的 建 制 镇 大 中 国 目前 正 处 于 从 计 划 经 济 向 市 场 经 济 转 轨 时 期 . 城 市 基 多 由原 乡 建 制 发 展而 来 . 是 分 布 广 泛 的 乡 村 中心 . 并 正 在 发 展 成 础设 施 管 理 同 其 他 经 济 管 理 一 样 . 仍 然 是 混 合 的管 理 模 式 . 即延 为 以农 业 服 务 、 商 贸旅游 、 工 矿 开 发 等 多 种 产 业 为 依 托 的 、各 具 续 计 划经 济 的 管理 方 法 特 色 的 新 型 小 城 镇 与农 村 工业 化 的 发 展 相 伴 生 的小 城 镇 发 展 在 实 际 的 运 行 管 理 中. 由 于重 视 建 设 过 程 管 理 、 轻 视 运 营 和 打 破 了城 乡 分 割 的体 制 , 推 动 了我 国城 镇 化 发 展 。 2 o o 8 年 全 国 养 护 管 理 的 思 想 存 在 . 激 励 和考 核 制 度 的不 健 全 . 导 致 管 理 部 门 城 镇 人 口达 6 . 0 7亿 人 . 城 镇 人 口 占 总 人 口 比 重 为 4 5 . 6 8 %。 比 间 缺 乏 必 要 的 整合 , 各个 部 门各 自为 政 。 难 以协 调 工 作 。另外 , 由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其与工业化的关系研究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其与工业化的关系研究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其与工业化的关系研究孙久文彭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摆脱了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步入了一个较快发展的时期。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率提升速度很快,在世界的城市化历史上都是很少有的。

尽管我国城市化进程呈现惊人的增长速度,但是学术界主流观点认为我国城市化发展仍滞后于工业化进程。

本文在总结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特点的基础上,通过类别化选择世界样本空间,从客观角度评价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关系,并且针对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未来城市化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城市化;工业化;经济发展中图分类号:F299.2文献标志码:A我国的城市发端,可以远溯到夏商时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而我国的现代城市,是随着近代工业的发轫逐步兴起和壮大的。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是在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千疮百孔的国土上开始的经济建设,城市化也随之起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摆脱了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步入了一个较快发展的时期。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率提升速度很快,在世界的城市化历史上都是很少有的。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化的特点新中国成立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新起点,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目前已经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1.都市圈(城市群)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由于一些具有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的城市,经历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已经达到了较高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这些城市互相融合,形成了城市发展相对集中的都市圈或城市群。

其中,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珠江三角洲都市圈、京津冀都市圈水平较高、相对成熟;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武汉都市圈、海峡西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等初具规模。

都市圈(城市群)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标志着我国城市发展体系逐渐走向近年来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显示出区域间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单个城市的竞争,而是以都市圈为基础的区域间的整体竞争。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特点与趋势研究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特点与趋势研究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特点与趋势研究近年来,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与过去简单的“迁入城市、购买住房”的城镇化模式不同,如今中国的城镇化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

本文将依次讨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特点与趋势。

一、多元化居住方式在传统的城镇化模式中,大量居民会选择购买自己的住房。

然而,如今的城镇化进程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有所不同,居民的消费观念也更加多元化。

近年来,在中国城市中出现了一些新型的住房形态,如共享式公寓、短租房等。

这些住房形态不仅满足了年轻人和单身族群的住房需求,而且还有助于推动城市服务业的发展。

同时,居民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多元化的居住方式改变了以往单一的住房建设和管理方式,推动了城市住房和社区服务的发展。

二、城市空间快速增长新型城镇化带来了城市空间的快速增长。

中国的大中城市在不断扩大,而小城市也在走向区域一体化和迅速发展。

城市的增长不仅带来了更多的工作机会,而且还包括了更多的文化和艺术活动等公共文化服务。

同时城市空间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环境挑战。

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土地开发和资源消耗。

如何在城市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也是新型城镇化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

三、数字化城市建设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城市建设逐步得到推广。

数字化城市建设不仅搭建了城市智能交通、智能公共服务等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而且还深化了城市政务、工商等公共服务,加速了社会管理和创新发展的步伐。

数字化城市建设还可以帮助城市提高归属感和社会共治能力。

同时,数字技术日益融入生活,让城市变得更加美好。

四、城市与乡村的融合城市与乡村的融合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又一特点。

城市的增长和乡村振兴同时进行,将会产生其他多种新型业态,从而推动全民城乡一体化发展,加速城乡融合和发展的进程。

乡村已成为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补充,其资源在城镇化中也将迅速集聚和转化。

一些具有“工地经济”特征的乡镇也在城市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综上所述,新型城镇化的特点和趋势揭示了积极的发展方向和面临的挑战。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近年来,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成为世界瞩目的事例。

这一道路是由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而形成的,旨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实现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有序过渡,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进行阐述和分析。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

一方面,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关注人民的需求和获得感,以人民为中心开展城镇化建设,在城市化过程中注重保障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另一方面,注重可持续发展,坚持绿色、低碳、循环、生态的发展理念,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问题,推动城市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

此外,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还强调“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各地区的发展现实和特色,注重在不同地域发展各具特点的城镇化模式,减少典型化和单一化的做法。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成功得益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

改革开放政策为城镇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必要的制度保障。

特别是农村土地总体确权,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经济回报,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改革还提供了市场化的土地、劳动力和资源配置机制,为城市化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与此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城市规划和管理,完善了公共服务体系,为城乡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

此外,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还注重了新型城镇化的财政保障和金融支持。

通过加大对财政投入,提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推动城乡差距的缩小。

同时,金融机构也积极参与城镇化的金融支持,提供贷款和融资服务,引导社会资本向城市化领域投资,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然而,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也面临一些挑战。

特别是在快速推进城镇化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土地征用补偿不公、城市资源和服务不均等。

此外,随着人口转移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加,也给城市带来压力,导致城市病问题的出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市化发展特点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国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中国城市化建设出现新的契机,进入了城市、城镇发展的快车道,成为世界上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但是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和城市发展不平衡等不可持续问题,这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瓶颈。

本文将从城市化等的概念入手,阐述现有城市化指标的问题,并构建恰当的城市化指标体系,分析过去十年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和城市化过程中的资源消耗、污染排放等,正确评价中国城市化与环境变化的关系,并对未来的城市化提供一定的建议。

一、研究背景
我国的城市化经过了一个相当曲折的发展过程。

在过去30年间,中国保持了高速的城市化发展,但它是以发展的不平衡为代价的。

这一时期,由于经济的过快增长和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对城市建设用地和城市建设资金的需求都迅速增长,很多地方将农地转为建设用地,盲目扩大城市规模,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而且,城镇新增人口主要集中到上海、北京、广东、福建、江苏、浙江等少数地区,使得中国城市化布局极不平衡,城镇空间布局与资源环境承
载能力不相适应,使中国资源和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

各种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不断涌现出来,给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资源与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的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使得人类不能无限制的发展下去,1989年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思想。

1996年联合国在伊斯坦布尔举行了人类住区第二次大会,并在会议上提出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特点
1、中国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增长
学术界普遍认为,经济增长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与该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逐渐向城镇聚集,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善和社会文化的提升,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而反过来,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载体,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使城市对劳动力、技术等要素的控制能力增强,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并使劳动效率提高,也就是说,城市化同样能够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表明,城市化水平应该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过度城市化或者城市化不足都将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为了便于计算,在统计分析中,我们选择单项指标城
镇人口比例来度量中国的城市化水平,用人均GDP来衡量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总体来看,自1999年以来,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及经济发展水平都保持着提高的态势。

城市化水平从1999年的35%增长到2008年的46%,年均提高1.1个百分点,根据诺瑟姆S型曲线所阐述的世界城市化一般规律,中国城市化已进入高速发展的中期阶段。

而人均GDP从1999年的7159元增长到2008年的22698元超过3000美元,年均增速超过8%,根据国际惯例,中国已经进入世界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从全球范围来看,2005年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城市化率为60%,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远低于世界平均值,而且考虑到中国的统计口径是城镇人口而不是城市人口,中国的实际城市化率可能更低,中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落后于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

城市化滞后,使得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加剧了人均占有耕地资源过少的矛盾,抑制了农村消费需求的增长,已经成为阻碍国民经济整体水平提高的因素。

2、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资源利用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离开它,人类就难以进行繁衍和发展。

所谓自然资源,《辞海》对它的定义是,“天然存在的并有利用价值的自然物,比如土地、矿藏、海洋等,是生产的原料来源和布局场所。

”联
合国环境规划署则将它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和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

中国主要自然资源总量丰富,国土面积、矿产资源位列全球第三,水资源和森林蓄积量位居全球第六。

但是由于人口数量巨大,资源分布不均等原因,中国也是一个资源小国,人均淡水资源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土地面积甚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等。

自然资源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短板,城市化过程中的资源需求对中国的资源供给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截止2008年底,中国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36295平方公里,年均增长速度达到6%,远高于城市化增长速度,土地城镇化速度过快。

我国的国土面积虽然大,但是土地条件并不好,生态脆弱的山地、高原和丘陵占据了整个国土面积的2/3,而适宜居住的平原和盆地不到整个土地面积的1/3。

在城市向外扩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新增的城市建设用地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占用的农业用地,这导致中国的耕地保有量逐年下降,中国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

而且,在城市化过程中,不恰当的土地开发利用容易引起土地浪费、水土流失和资源破坏等问题。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胡存智出席在上海召开的“2012中国城镇化高层国际论坛”时指出,要高度警惕城市发展中土地城镇化过快的现象,将土地
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的比值控制在一个公道的约在1:1.12之间的预值范围内。

同样,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从1999年的13.4亿吨标准煤增加到2008年的28.5亿吨标准煤,年均增速超过9%,能源消费增速也远高于城市化的发展速度。

也就是说,中国的经济增长对资源和能源依赖性强,经济增长模式较为粗放,在城市化过程中能源利用效率比较低,能源浪费严重。

另外,在1999―2008年十年间,中国用水总量不断增加,但是变化幅度不大,维持在比较平稳的状态。

但是,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中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非常低,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因而,即使用水总量增加幅度不大,但在总量基础上也对中国的水资源产生了不能低估的压力,使中国的水资源短缺现象更为突出。

3、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污染排放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城市化过程中必定要开采资源进行生产,通常,在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和最后报废的各个环节中都会产生废弃物。

当废弃物在特定的环境中达到一定的数量或浓度,持续一定的时间,并且会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人类时就成为污染物。

污染物按照其影响的环境要素的不同可以分为:大气污染物、水体污染物、土壤污染物等等,并且每类污染物下面的子污染物也有很多种。

为了便于数据的搜集和分析,我们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来进行探讨。

最终选定用废水排放总量来衡量
中国水体的污染程度,用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来衡量土壤污染程度,用主要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烟尘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来衡量大气污染程度。

自2000年以来,中国的废水排放总量和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都保持着持续上升的态势。

废水排放总量从2000年的415.2亿吨增加到2010年的617.3亿吨,增长了48.7%,增长幅度非常大。

对照美国的发展趋势,我国目前的污水处理发展仅处于美国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上,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都处在比较初级的发展阶段,中国每年能够处理的污水量远远低于实际排放的污水总量。

中国水体污染程度比较严重,水污染防治形势相当严峻。

2010年中国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总量达到24亿吨,比2005年增加了200%,考虑到位列入统计的城乡居民生活垃圾产生量,中国的土壤污染形势也非常严峻。

自2006年中国开始统计氮氧化物排放数据以来,全国氮氧化物排放总量逐年上升,2010年达到1852.4万吨。

十五期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大幅增加,虽然随着二氧化硫总量控制措施的实施,二氧化硫排放量开始逐步下降,但是从图中可以看出,2010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仍然高于2000年的水平,中国大气环境质量在整体上仍在继续恶化,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三、总结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化的脚步开始逐渐加快,中
国开始进入城市化发展的黄金时期。

上面的分析表明,在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等的消费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城市化水平提高的速度,中国依靠大量资源投入来换取城市发展,城市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发展成本极高。

由于资源分布不均衡及人口数量巨大等原因,中国城市资源普遍稀缺,这就导致城市化对中国的资源供给产生了巨大的压力,资源约束成为中国城市化发展无法避免的挑战。

在无法完全实现清洁生产时,资源投入必定会带来污染物的排放,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高投入同时也带来了高污染,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固体废弃物和噪声等污染物的排放量逐年上升,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中国的环境质量虽然局部有改善,但整体仍在继续恶化。

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来的。

而且,当前中国城市化进入高速发展的中期阶段,城市化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对污染物的排放也难以控制,中国面临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挑战。

为了缓解中国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实现城市发展的持续性,中国必须走可持续城市化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