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第十六章·第四节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整理(完整版)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整理(完整版)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一、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和意义1、有助于更加准确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

(1)文化是民族的根本和灵魂;(2)文化存,则民族存;文化亡,则民族亡。

(3)她能告诉你: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2、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

(1)中国文化不仅是东方文明的奇葩,而且还是世界文明的瑰宝;(2)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好比心灵的雾霾,会造成我们精神世界的浮躁、迷失、荒芜甚至幽暗。

3、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

(1)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2)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根本,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3)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表现。

4、有助于开阔我们的文化视野,提高文化素质。

(1)传统文化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2)传统文化是理想,是道德,是价值,是精神,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3)缺乏民族文化滋养的人,是肤浅的,空心的,片面的,没有根基的,难以走远的。

5、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1)传承不是为了复古,继往是为了开来;(2)对文化的盲目自信和妄自菲薄都会种下苦果。

(3)源远才能流长,根深才会叶茂。

二、文化的涵义1、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

“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周易》:“物相杂,故曰文”。

物体的形状、线条、色彩相互交错就是“纹”。

在此基础上,“文”字又有许多引申出十几种意义。

主要有三:其一,引申为文字、文章。

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诗词曲赋。

其二,引申为古代的礼乐制度,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法令条文。

其三,引申为精神修养,即文明,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文采。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化”主要指事物动态变化的过程。

本意有三:一是变化,二是生化,三是造化。

《庄子·逍遥游》中的“化而为鸟,其名曰鹏”,中的“化”即指变化。

《周易》中“男女构精,万物化生”,雌雄构精,于是生成各种动物及某些植物。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资料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大纲要点(上篇重点)一、“文化”的涵义二、(一) “文化”界说文化概念的界定,是个复杂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有许多不同的看法。

要说明“什么是文化”,并不是一个经院式的学究问题,而是一个牵涉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具体问题。

“文化”一词早在中国古代汉语中就已经存在。

“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

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

同时又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文化”在中国古代本指“以文教化”,与武力征服相对应,即所谓“文治武功”。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文化的原始提法。

中国文化一开始就有一种精神和人文的指向。

而西方语言中的文化一词与汉语的文化有相近的一面,又有相异之处。

英语中的Culture和德语中的Kultur均由拉丁语的Cultura转化而来。

拉丁语系的Cultura则是从对物质文化的解说开始的。

文化作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是由近代欧洲人开创的。

(二) 文化的定义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二、文化的分类与基本结构文化犹如一具血肉丰满的肌体,它的内容十分丰富,且其内涵外延差异较大。

为了深入了解文化的概念,将其分成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一) 广义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

也称“大文化”。

(二) 广义文化的结构层1、物态文化层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

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务,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

2、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

它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

3、行为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

它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的行为模式。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标准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标准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标准答案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张岱年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2)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2)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3)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3)第五章中国的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5)第六章中国语言文字(5)第七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6)第八章中国古代教育(7)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7)第十章中国古代艺术(8)第十一章中国古代史学(8)第十二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8)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10)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11)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11)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2)第十七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13)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15)第十九章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15)绪论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张岱年(完全版)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张岱年(完全版)

绪论1、中国古代文化的概念文:五色交错的纹理。

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及其载体——文物典籍。

化:改变、化育。

引申为通过教育使人得到改变,文明程度提高。

文化:精神领域内的文治教化。

即用道德伦理、诗书礼乐来教育、改造人群。

引申为统治阶级所使用的所有文治教化的设施。

包括礼乐、典章制度等。

2、文化的概念所谓文化,指人类群体在适应自然进而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社会活动中的方式方法及其产物。

就其是方式方法而言,它表现出历时动态性和共时多样性;就其是产物而言,它表现出物质性和精神性。

它的核心是人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符号是它借以传承的载体。

z 广义文化,着眼于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的差异,也即人类所有一切活动(物质的、精神的)及其成果——“大文化”z 狭义文化,仅指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小文化”3、文化的结构两分法:物质和精神或技术体系与价值体系三分法: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四分法: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重点)4、梁漱溟的学术分类梁漱溟在其《东方学术概论》指出,人类学术无非研究三个问题:z 第一,人对物的问题。

人类征服自然,产生自然科学。

z 第二,人对人的问题。

人与人相处,产生社会科学。

z 第三,人对己的问题。

人与自己的较量,产生宗教。

最后一点,我们今天在学科分类上称作人文科学5、文化的几个特点(1)文化的民族性和普同性z 各个民族大多有自己的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审美特征、宗教信仰,等等,体现了文化的民族性。

z 各个不同民族有很多文化现象是共同的,发展的方向也大体相似。

表明了文化的“趋同”(普同)性。

z 人类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组成、共同发展的成果。

(2)文化的时代性和相对性z 在时间上,文化是继承的,累积的,发展的,体现了文化的时代性。

所以对文化的评判应该放到具体的时代中。

z 在空间上,不同种族文化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阶段,体现了文化的相对性。

z 所以不同质文化整体之间无法进行优劣高下的比较,不能用一种文化观念作为评判另一种文化的标准。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课件


第三,欧洲的君主专制在维护封建贵族利益 的同时,也鼓励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而中 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则极力维护农耕经济,压 制工商业发展。“重农抑商”发展农业,抑 制商业。
二、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第一,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 间漫长; 第二,农耕经济基础稳定; 第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 第四,对人身控制严密。
绪 论
一、文化的涵义: “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并由此逐渐 演化出许多引申意义:其一,引申为文字、文章。 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诗词曲赋。其二,引申为古 代的礼乐制度,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法令条文。 其三,引申为精神修养,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文 彩。其四,在礼乐制度和修养的基础上还引申为 美、善、德行之义。总之,“文”在古人心目中, 起初指纹理,后来又引申出近十几种引申义。其 中,文字、文章、修养、德行与现在人们理解的 “文化”一词的意义最为接近。
第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 响 第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首先,我国的地理环境有强烈的地域性, 不同地区的人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 观念。 其次,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也有很大 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到的外来 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第四,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第三节 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

一、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 第一,欧洲王权一开始就有一个宗教势力与之抗 衡,从古代埃及、罗马一直到中世纪,宗教势力 对王权形成巨大的冲击,而中国的神职人员只是 统治者的奴仆,宗教常常为统治者服务。因此, 中国的王权没有与之相抗衡的阻力,能够长期延 续。 第二,欧洲多元经济结构(尤其是工商业海上 贸易),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人们 的眼界开阔,民主意识强,因此冲击了王权专制, 而中国的农耕经济使专制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 • • • •
二、求是务实 求是务实是良好的学习态度。 求是务实是良好的学习态度。 求是务实是积极的处世精神。 求是务实是诚实的做人原则。 求是务实是严谨的科学精神。
• 三、贵和尚中 • 在古人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 在古人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 是相类相通的,因而可以达到和谐统一。 是相类相通的,因而可以达到和谐统一。在人与 人的关系上,注重和睦相处,相互尊重, 人的关系上,注重和睦相处,相互尊重,相互理 解和关心,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孔子说: 解和关心,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孔子说:“礼 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 ),以为实行礼 学而》 之用,和为贵”(《论语 学而》),以为实行礼 制的根本目标是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 制的根本目标是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而这 种和谐的人际关系, 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成就事业的至关重要的条 孟子说: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件。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 ),将人和看得比天时和地 公孙丑下》 (《孟子 公孙丑下》),将人和看得比天时和地 利更加重要。 利更加重要。
• 《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晏婴与齐景公论及 “和”与“同”: • ……公曰:“唯据与我和夫!” 晏子对曰: “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 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 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 之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 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 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故诗曰:‘亦有和 羹,既戒既平,鬷嘏无言,时靡有争。’先王之 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 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 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 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中国文化概论·第十六章·第四节

字谱:汉字的简化过程
当代民族文化建设
当代民族文化建设必须彻底摒弃实用主义的态度。有人认为“国学热” 的持续升温只是媒体刻意炒作的结果,并以在21世纪初停止招生的北京大 学文史哲综合实验班为例证 ,由于国学不能解决当前人们的就业等实际问 题,而国学终究因不能实用而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事实上,这种实用理性 对文化建设是非常有害的 ,毕竟精神层面的文化建设与物质的制造大相径 庭 , 精 神建构 是非 功利的 长期 的 ,其 价值 和作用 也是 物质建 设远 不 能 及的。 需要强调的是当代民族文化 建设不能缺乏批判之维。文化保 守主义者利用国学热潮,摆出复 古的架势,这只能导致激进主义 者更强烈的反对和广大中间人物 的厌恶反感。只有每个建设者都 自觉增强批判意识和批判力度, 在批判基础上传承和重构,才能 使当代民族文化建设在将传统精 华和现代思想相结合中开花结果。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
当代民族文化建设
中华民族已经整体性地意识到,要想 在文化多样性日益萎缩和强势文化日益扩 张的全球背景下保持自己的文化身份和地 位,只有我们自己首先认同并复兴历史悠 久的文化传统,将民族文化的建设作为一 项任重道远的精神工程对待。民族文化的 当代建设遇到的第一个不能回避的难题就 是话语概念的现代转换问题。显然,从20 世纪初开始的白话文叙事至今已经变成了 我们的思维语言,1949年以后的简化汉字 更是让我们远离了传统文化的语境。文化 经典的常用话语如果不能与当代学术语言 和日常语言有机融合,并在保留经典话语 基本内涵的前提下顺利转换,那么所谓民 族文化的当代建设就很难解决接受和普及 的问题。
山东曲阜祭孔大典现场(上) 美国芝加哥孔子学院成立仪式(下)
国学热
据《光明日报》2005年10月19日报道:经过多方面的精心组织和准 备,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终于在海内外人士的共同关注下举行了隆重的 开学典礼暨揭牌仪式,首任国学院院长由著名红学专家冯其庸先生担任。 就这样,近现代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场“重振国学,弘扬传统文化”的文 化复兴运动势不可挡地涌来了,它启动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交互 的方向,又受孕于当代市场“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两个巨大无比 的时代背景中,其能指嚷嚷,其所指赫赫,无不令人三思。

中国文化概论(第二版)

[清]袁江《荷净纳凉图》 袁江《荷净纳凉图 当代佛学大师弘一法师
佛教人格
2. 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处逆如顺
佛教视万物为空无,对顺逆讲究自性的清 静。说到底是清除一切人生的欲念。一般人率 性而为的追求不过是对欲合情合理的需求,然 而人生无常,五蕴皆空,诸法唯识,唯有真如 佛性。视逆为顺的人生态度,对于饱受生活艰 难的人讲,不失为一种对待逆境的超脱手段, 而佛教追求清静恬淡,根绝欲念,随缘而安, 忘却今世,求得解脱,在物欲横流的纷扰世界 中,不失为一种超脱、潇洒、自由的风度,是 佛道并流共同塑造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精神品格 的重要方式,也形成了一种追求心境恬淡和谐 的精神和审美诗意文化,影响了包括儒道在内 的哲学和学术思想,影响了中国的文学艺术。
摩崖拓片;禅宗初祖菩提达摩
【思考与研讨】
1. 对比禅宗与印度佛教的异同,并从 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阐释禅宗形成的原因。 2. 召开一次班级讨论会,主题是“当 代消费社会人的物化与宗教信仰的精神救 赎之间的关系” 。 3. 阅读一篇重要的佛教经典,反复诵 读,将心得体会形人格
最初创立佛教的释迦牟尼曾发过度一 切世人出苦海的宏愿,可见佛教最初的宗 旨即是劝喻众人在佛法的指导下,走向灵 魂的超脱与自由。传到东土,佛教思想在 渐进中发生了巨大变化,其基本的精神与 印度佛教有相通之处,但也有明显的不 同,又融合了中国文化与中国国情的特殊 需要,形成了完备的中国佛教。同时,佛 教还与儒道并流,互为补充,丰富了中国 文化的内涵,完善了中国人性格中的诸元 素,形成了佛家文化的理想形态与人生模 式。
禅宗图
李朝多媒 体工作室
佛教人格
1. 面对大千世界:心如古井
“苦”和“空”是佛教的两个基本核心,中国佛教 则 更注重宣扬一个“空”字,大千世界,纷纷万象,荣辱兴 亡,酒气财色……只不过是一场梦幻,即使人自身,依 然是幻景中的假象。一切无,一切空,是佛教对待客 观世界和现实社会的基本态度。在对真如佛性的追求 中 ,不以生死牵累其精神,不 以爱憎之情牵累其生命,做到 超凡绝俗,泯灭七情六欲。

中国文化概论完整笔记张岱年培训讲学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张岱年绪论1、中国古代文化的概念文:五色交错的纹理。

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及其载体——文物典籍。

化:改变、化育。

引申为通过教育使人得到改变,文明程度提高。

文化:精神领域内的文治教化。

即用道德伦理、诗书礼乐来教育、改造人群。

引申为统治阶级所使用的所有文治教化的设施。

包括礼乐、典章制度等。

2、文化的概念所谓文化,指人类群体在适应自然进而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社会活动中的方式方法及其产物。

就其是方式方法而言,它表现出历时动态性和共时多样性;就其是产物而言,它表现出物质性和精神性。

它的核心是人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符号是它借以传承的载体。

z 广义文化,着眼于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的差异,也即人类所有一切活动(物质的、精神的)及其成果——“大文化”z 狭义文化,仅指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小文化”3、文化的结构两分法:物质和精神或技术体系与价值体系三分法: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四分法: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重点)4、梁漱溟的学术分类梁漱溟在其《东方学术概论》指出,人类学术无非研究三个问题:第一,人对物的问题。

人类征服自然,产生自然科学。

第二,人对人的问题。

人与人相处,产生社会科学。

第三,人对己的问题。

人与自己的较量,产生宗教。

最后一点,我们今天在学科分类上称作人文科学5、文化的几个特点(1)文化的民族性和普同性各个民族大多有自己的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审美特征、宗教信仰,等等,体现了文化的民族性。

各个不同民族有很多文化现象是共同的,发展的方向也大体相似。

表明了文化的“趋同”(普同)性。

人类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组成、共同发展的成果。

(2)文化的时代性和相对性在时间上,文化是继承的,累积的,发展的,体现了文化的时代性。

所以对文化的评判应该放到具体的时代中。

在空间上,不同种族文化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阶段,体现了文化的相对性。

所以不同质文化整体之间无法进行优劣高下的比较,不能用一种文化观念作为评判另一种文化的标准。

中国文化概论16章


相关补充(一)
一、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东方思想的普遍而又是基本的表露。
二、关于“五伦”
一是注重人与人的关系;二是维系人与人之间的正常永久关系;三是 以等差之爱为本而善推之;四是以常德为准而皆尽单方面之爱或单方面的 义务。
相关补充(二)
三、贵和尚中 四、《象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内容提要(二)
三、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
(一)民族凝聚功能: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民族凝聚力形成并 发挥作用的思想基础,也是它的思想核心。同时也是增强并推动民族凝 聚力更新的精神力量。 (二)精神激励功能:文化基本精神是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体现。 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代,都具有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 感的伟大作用。 (三)整合创新功能:整合不同的价值使其在中华一体的文化格局 中熔铸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从而有所开拓创新,是中国文化基本 精神的又一功能。
参考文献(二)
8.冯天瑜.中华元典精神.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9.张世英.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5 10.邵汉明.中国文化精神.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1.李宗桂.中国文化导论.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12.郑涵.中国的和文化意识.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13.方克立、关于和谐文化研究的几点看法.光明日报.2007-07-31 14.邵龙宝.共建“共有精神家园”.中国教育报.2007-11-15 15.季羡林.季羡林说和谐人生.)
一、《尚书·洪范》中……肯定在“天”(神)与人之间有着相 同的关系,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 二、董仲舒这种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天人合一论,是牵强附会的 谬说 三、关于张载的“天人合一”思想及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 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地举行的公祭孔子活动
二、当代“国学热”的学理检视
关于当代“重振国学”的表征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相反相成的关系 是任何一个具有历史意识的学者都会涉及的。需要指出的是20世纪初 当胡适等人提出“全盘西化”即后来的“充分世界化”的论调以及新 文化运动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同时,其矫枉必须过正的愤激之情是 可以理解的。但也忽略了两个本质问题:一是若西方文 化完全淘汰了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何以在世界 “立身”的问题。他们忽略了在体制建设、制度 文明和科学技术上以西方为圭臬,而在文化传 统、伦理道德和审美艺术上仍然坚守民族特色 的可能性。今天,许多学者已经充分认识到西 方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和西方强盛 的科技理性所表现出来的局限性,因而开始逐 渐恢复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二是西方文化中 主客两分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和高度发达的工 具理性与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 主客两忘、心物一体的物化思维模式本来是可 以互补的。 认同的困惑:京剧与芭蕾
重振国学
一些港台学者针对他们那 里更为严重的异化现实,痛心 疾首地指出:“我们必须祈望 儒家的真理名言,能发人深省, 建立中国固有的伦理道德,社 会才能安定,人民才能有真的 幸福生活。”尤其对于我们这 个宗教信仰先天缺失的民族, 这种疾呼和主张是非常值得我 们关注的。不仅如此,传统文 化的断裂和旧理想主义的破灭 所造成的精神真空与价值观的 扭曲急需填补和纠正,而儒家 严明的价值体系和道德形而上 的追求恰好可以起到它 应有的作用。
字谱:汉字的简化过程
当代民族文化建设
当代民族文化建设必须彻底摒弃实用主义的态度。有人认为“国学热” 的持续升温只是媒体刻意炒作的结果,并以在21世纪初停止招生的北京大 学文史哲综合实验班为例证 ,由于国学不能解决当前人们的就业等实际问 题,而国学终究因不能实用而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事实上,这种实用理性 对文化建设是非常有害的 ,毕竟精神层面的文化建设与物质的制造大相径 庭 , 精 神建构 是非 功利的 长期 的 ,其 价值 和作用 也是 物质建 设远 不 能 及的。 需要强调的是当代民族文化 建设不能缺乏批判之维。文化保 守主义者利用国学热潮,摆出复 古的架势,这只能导致激进主义 者更强烈的反对和广大中间人物 的厌恶反感。只有每个建设者都 自觉增强批判意识和批判力度, 在批判基础上传承和重构,才能 使当代民族文化建设在将传统精 华和现代思想相结合中开花结果。
[资料注释] 张立文,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国学研究院院长,兼任国 际儒学联合会理事等职。1989年,他提出并建构了“和合学”,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国学热
一般认为,当代“国学热”经历了三个阶 段: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可以算作初级 阶段,其着眼点在于从文化寻根的角度对“文 化大革命”等政治动乱进行反思式研究; 90 年代的“国学热”是承前启后的阶段,它不仅 成为学院派关注的焦点,更重要的是它已经 引起了民间和政府的极大兴趣 , 为后来 “ 重 振国学 、 研究国学 ” 热走向高潮作好了铺垫 ; 进入21世纪 , 愈演愈烈的 “国学热”已经令每一个关心国 事的人不得不正视之。在2004年 北京举办的“2004文化高峰论坛” 上,来自世界各地的50多位著名 学者联合发表了引起巨大轰动效 应的《甲申文化宣言》。
四、当代民族文化建设
当代文化复兴思潮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自上 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互动 ,“ 国学热 ” 同时 具备了民间性和意识形态性两个底色 。尤其是 主流意识形态的接纳和重视 ,使得民族文化的 当代建设问题赫然摆在早已纳入体制内的文化 研究者面前 。近年来 ,在很多重大场合的讲话 中,越来越多的国家领导人开始大量援引中国 传统经典中的至理名言 ,开始从全球的视域强 调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中西文化的互补关 系。2003年12月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 中指出 :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 源远 流长。早在2 000多年前,就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老庄为代 表的道家学说,以及其他许多在中国思想史上有地位的学说流派,这就是有 名的“诸子百家”。从孔夫子到孙中山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许多非常宝贵 的东西。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 代表与会人员发表《甲申文化宣言》(上) 2004文化高峰论坛会场(下)
甲申文化宣言
《甲申文化宣言》:“文化多元化对于 全球范围的人文生态,犹如生物多样性对于 维持物种平衡那样必不可少。我们主张每个 国家、民族都有权利和义务保存和发展自己 的传统文化;都有权利自主选择接受、不完 全接受或在某些具体领域完全不接受外来文 化因素;同时也有权对人类共同面临的文化 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将民族文化的保护 和传承上升到国际政治和法律的高度,同文化沙文主义和文化歧视现象联 系起来看,其振聋发聩之效自然使其成为 当年的世界文化事件。2005年7月中国政 府郑重宣布将在海外陆续成立100所孔子 学院;同年9月28日,山东曲阜市政府举 办公祭孔子诞辰2 556周年大典,中央电视 台全程转播了这次盛况空前的庆典活动。
重振国学
新文化运动过分强调西方文化的优越性和 “德”、“赛”二先生的作 用,看不到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 、终极关怀、忧患意识、知其不可而为之 的进取态度等有价值的地方 。今天 , 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西方工业文明 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和西方强盛的科技理性所表现出来的局限性。因 此,季羡林认为:“西方文化的昌盛期已过,取而代之的将是东方文化”, “以东方文化为主导,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精华,把人类文化的发展推向一 个更高的阶段 „„ 以东方文化的综合思维模式济西方的分析思维模式之 穷”。李慎之在谈到全球性的价值观念危机时说得更加明确肯定: “孔孟之道历来被认为是一种政治—伦理 哲学,它可以成为我们重建道德秩序的精 神支柱。”我们必须就传统文化对今天的 现实意义和作用进行深度拷问和全面检视, 儒家“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显然 对今天的精神现实具有实际意义,“礼以 节外,乐以和内”的思想,仍然对在汹涌 的商品大潮和“一切向钱看”社会风气裹 挟下,拯救人性异化、物欲膨胀、道德滑 中西文化的碰撞:郎世宁绘《八骏图》 坡和艺术沉沦具有很大启发。
国学热潮
当代国学教育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从民间到政府,席卷全 国的国学教育热潮温度不减,且呈现出正规化、普 及化和终身化的趋势与特点。2002年人民文学出版 社出版了一套包括《四书》、《五经》在内的“儿童 中国文化导读丛书”,该书一上市便大受欢迎,一 年之内再版三次;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北京大 学“乾元国学教室”正式开课,学员大多来自金融 、 企业界的成功人士和部分政府官员 ,他们将进行为期一年的国学主干课 程学习;2004年,人称“当代大儒”的蒋庆编撰了一套12 册的包括19部儒家经典的“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 本”,准备发给12岁以下的孩子进行“蒙学教育”;北 京宣武门的圣陶学院,北大西门的一耽学堂以及各地 开办的私塾招收的学员愈来愈多。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纪宝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发言也许可以代表所有这 些方兴未艾的国学教育的心声:“正规的国学教育虽刚 刚起步,还处于探索阶段。但是,办国学院的必要性是 毋庸置疑的,现在不存在要不要办的问题,而是怎样办 得更好的问题。”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
当代民族文化建设
中华民族已经整体性地意识到,要想 在文化多样性日益萎缩和强势文化日益扩 张的全球背景下保持自己的文化身份和地 位,只有我们自己首先认同并复兴历史悠 久的文化传统,将民族文化的建设作为一 项任重道远的精神工程对待。民族文化的 当代建设遇到的第一个不能回避的难题就 是话语概念的现代转换问题。显然,从20 世纪初开始的白话文叙事至今已经变成了 我们的思维语言,1949年以后的简化汉字 更是让我们远离了传统文化的语境。文化 经典的常用话语如果不能与当代学术语言 和日常语言有机融合,并在保留经典话语 基本内涵的前提下顺利转换,那么所谓民 族文化的当代建设就很难解决接受和普及 的问题。
章太炎像(左上) 章太炎致袁世凯书(右下)


当代国学研究中处于前沿地位的中国人民大学 国学院的意见是:“国学是借鉴西方先进学术文化 和理念,重新研究和传承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一种 学问。”中国人民大学著名学者、和合学的创立者 张立文教授在很多学术会议上反复强调,中国的文 化和学术,过去一直是照着西方讲,今后我们要改 变这种文化虚弱的现状,要变“照着讲”为“接着 讲”,进而“自己讲”。他所说的“自己讲”就是 “讲自己”,向中国和世界讲述我们悠久文化的精 髓和魅力。正是带着这样的理论追求和学术理想, 中国学人为了争得自己应有的话语权力,开始投身 到新世纪的国学研究热和教育热的大潮中。
山东曲阜祭孔大典现场(上) 美国芝加哥孔子学院成立仪式(下)
国学热
据《光明日报》2005年10月19日报道:经过多方面的精心组织和准 备,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终于在海内外人士的共同关注下举行了隆重的 开学典礼暨揭牌仪式,首任国学院院长由著名红学专家冯其庸先生担任。 就这样,近现代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场“重振国学,弘扬传统文化”的文 化复兴运动势不可挡地涌来了,它启动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交互 的方向,又受孕于当代市场“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两个巨大无比 的时代背景中,其能指嚷嚷,其所指赫赫,无不令人三思。
文化问题:生存还是毁灭
三、当代国学教育
中国古代历史中真正意义上的国学研究和教育从未中断过。史载 东汉的太学鼎盛时期学员达到3 000余人,他们还将儒家经典刻在石 碑上并立于太学门前,这就是有名的《熹平石经》,类似我们今天的 官定教科书。太学常设“五经博士”,专司国学典籍的注疏、研究和 教授。近现代以来,由于频繁的历史动荡和政治变故,国立学校的正 规的国学教育几乎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西方现代学科体制教育。 在当代“重振国学”热潮的影响下,不少地方以“国学学校”、“慧 文学 校”、“读经学校”等名称办起了 许多相对独立的国学教育机构, 这些学校以诵读、讲授古代经典 为主要学习内容,采取一种全封 闭的关门办学的管理模式和教育 理念,试图培养出能够热爱并弘 扬传统文化的优秀国学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