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内镜诊断早癌
早期胃癌NBI放大内镜诊断应用讲解学习

MV:上皮下毛细血管网、集合小静脉和病理微血 管
MS:腺管边缘上皮、腺管开口、中间部分,亮蓝嵴 和白色不透光物质等病理表现。
正常粘膜 胃体
胃窦
胃体型黏膜 主要分布在胃体和胃底,其MV结构典型表现为蜂窝状的上皮下毛细血管网(深褐
色封闭的多角形线样)和清楚的集合小静脉(暗绿色树枝样血管),中央是卵圆形的 深色的腺管开口,腺管开口边缘是浅色的腺管边缘上皮,两个腺管开口之间为中间部 分。正常胃体和胃底黏膜MV和MS形态规则,分布规律。 胃窦型黏膜
M-NBI magnifying endoscopy with narrowband imaging,
EC early cancer, LGA low-grade adenoma
浅表凹陷性(IIc)病灶的诊断思路
病变范围
white-light endoscopy (WLE)
黏膜上皮内一种白色的不透光物质,细胞吸收脂肪 小滴
可鉴别腺瘤和高级别瘤变/EGC,敏感性和特异性 分别为94%和96%
WOS可影响对MV观察,这对病变性质的鉴别也有 重要意义
white globe appearance (WGA)
鉴别癌和低级别瘤变 敏感性、特异性 21.5%, 100% 为腺体内坏死物(intraglandular necrotic debris)
染色
ME-NBI
浸润深度
EGC的浸润深度预测:WLE(隆起
型)
大小
颜色
形状
隆起表面
0-I
M癌 2 cm以下
有茎
SM 3 cm以上 癌
0IIa
M癌 2 cm以下
明显发红
无茎,黏膜下 肿瘤样基底
放大内镜结合FICE技术在消化道早癌诊断中的应用

0 引言
目前常规内镜检查结合组织活检对大部分消化道疾患能够做 出诊断,但一些微细病变仍不易被发现,容易被漏诊。近年来,随 着高清晰放大内镜的临床应用,通过观察黏膜腺管开口形态及微 血管结构,能够发现微细病变,提高疾病的早期诊断率。FICE 技 术(Fuji Intelligent Chromo Endoscope)即富士能电子分光内镜技 术,又 称 内 镜 智 能 分 光 比 色 技 术,是 胃 肠 疾 病 诊 断 领 域 中 的 一 项 新技术。它可根据特殊波长,组合不同颜色、不同波长范围的内镜 图像,从浅到深设定组织反射程度,并根据想要的波长进行图像重 建,从而观察到肉眼难以发现的病变 [1]。FICE 技术通过模拟色素 内镜,可以再现黏膜表层细微结构及毛细血管的走向。该技术与 既往普通的色素内镜相比,无需染色便可清晰地观察黏膜腺管的 形态。FICE 技术合并使用放大内镜可以更加清晰地显示黏膜组 织发生的微小改变,从而发现胃肠道的早期病变。
(1.Cangzhou Hospit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of Hebei Province, Cangzhou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of Hebei Medical University, Cangzhou Hebei ; 2. Hebei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ijiazhuang
Hebei)
ABSTRACT: To describe the advantages of the magnifying endoscopy combined with FICE technology in the diagnosis of early cancer in the digestive tract from the application in early gastric cancer and in early colorectal cancer. Magnifying endoscopy combined with FICE technology can guide targeted biopsy and diagnose some lesions that ordinary gastroscopy can not find, so the diagnostic rate of early gastric cancer will significantly improve. Magnifying colonoscopy combined with FICE technology can observe the pit pattern and microvascular morphology of colorectal lesions and predict the depth of invasion of neoplastic lesions and early colorectal cancer, thus will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endoscopic or surgical treatment. KEY WORDS: Magnifying endoscopy; FICE technology; Early cancer in the digestive tract
早期胃癌病理及NBI放大的一些知识点

普通胃镜 0.1%靛胭脂 色素胃镜 0-IIa
普通胃镜
色素胃镜
0-IIc
普通胃镜
色素胃镜
0-IIc
靛胭脂的褪色表现
0-IIb
喷洒后1min 喷洒后2min
靛胭脂染色的总结
理想的染色效果
0-IIa
0-IIc
理想的染色效果 0-III
细胞学内镜及细胞学探头
400-1000倍放大
细胞学内镜图像不病理图对应兲系
Moderately differentiated tubular adenocarcinoma (tub 2)
Papillary adenocarcinoma (pap)
Poorly differentiated adenocarcinoma, solid type (por 1)
Poorly differentiated adenocarcinoma, non-solid type (por 2)
微表面缺失 Absent
放大内镜下无上皮结构出现
边界 Demarcation line
表浅凹陷性病变;边界丌规则;凹陷 处见毛刺样改变。癌?炎症?
放大NBI对病变的判断
• VS+DL标准 肿瘤不非肿瘤
• FNP、CSP、ILL-1、ILL-2形态分类 分化程度预测
微血管规则 Regular
有较一致的大小,排列规则,分布均匀
微血管丌规则 Irregular
微血管形态各异,呈闭环(多边形)、开环、扭曲、分枝或 其他怪异的形状,有或没有连结成网。
High grade
Type I : intestinal-type
High grade
肠化背景;核浓染、拉长占细胞全层、拥挤排列,核 假复层明显,游离缘可见明显核分裂像,胞浆几乎丌 含黏液;腺体可见复杂分支结构,可见腺体内折,腺 体背靠背呈筛状结构。
放大染色内镜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3 讨 论
防止 逆行感染 , 减轻患者的痛苦。经过观察 , 治疗组 的手术时 间、 术 中出血量与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 P< 0 . 0 5 ) 。所有 患者都治疗成功 , 成 功率为 1 0 0 . 0 %, 两组并 发照组两组 , 其 中观察 组患者采用放大染色 内镜进行检查 , 共6 O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 的普通 内
镜检 查。结果 : 观察组患者 胃癌 的诊 出率 明显要高 于对照 组 , 观察组 胃癌诊 断正确 率为 8 4 . 6 %, 明显 要高 于对 照组 的4 0 . O %, 两
术 中无 出血 , 所 以术后 并 发 症 少 、 疼痛轻, 一 般 无 需 用 止 痛
[ 1 ] 林 建华 , 李朝龙. 腹腔镜辅 助肝 部分 切除 1 0例 的临床体 会[ J ] . 中国内镜杂志 , 2 0 1 0 , 7 ( 2 ) : 4 5 . [ 2 ] 胡 三元 , 牛 军 , 姜希宏, 等. 腹 腔 镜胆 总 管 切 开 取石 9 3例报告 [ J ] . 中华肝胆 外科 杂志 , 2 0 0 9 , 5 ( 2 ) : 1 3 1 .
[ 3 ] 许峰峰 , 肖 隆斌 , 吴 文辉 , 等. 慢 性 阑尾 炎腹 腔镜与 开腹
手术疗效 比较 [ M] . 中华 胃肠外科杂志 , 2 0 0 7 , 1 0 ( 4 ) : 3 4 5 . [ 4 ] 许峰峰 , 谭 敏, 邓 量, 等. 腹 腔镜逆行 胆囊 切除 分析
[ M] .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 2 0 0 8 , 2 8 ( 1 ) : 1 0 0 . [ 5 ] 王振显 , 曹月敏 , 常迎彬 , 等. 腹腔 镜胆囊 切 除术 后肩 部
放大染色内镜技术诊断早期大肠癌的临床分析

作者简介 : 阮建 伟 (9 3 ) 男 , 17 一 , 浙江 台州 人 , 医学硕 士 , 主任 医 副 师 。研究方向 : 骨外科学 。
放 大染 色 内镜 技 术诊 断早 期 大肠 癌 的临床分 析
Cln c l An l ss n En a g d S a n n En o c p Di g o i o ry i i a a y i o l r e t i i g d so e a n ss f Ea l Co o e tl l r ca Ca c r n e
收 稿 日期 :0 20 -1 2 1 wn n akaattno mbrnevr — 5] ue H.n ue a o igadbc dpai fu a tre e l r o l i t
ba dssi bo ehncl t se a [ ] S ie 19 ,7: 1 — r i n im caiay sesd rs J . pn , 9 2 1 8 1 l c l r t
2 0. 1
Roe n[ . m r a cdmyo r oadcSren ,9 6 4 9 smotM] A e cnA a e fOt p ei ugo s19 .7 — i h
4 2 9 .
[ ] hnC Mrs hM, agS,ta. em tccnrl f e i n 8 C e S, ki Hun e 1G o er ot llea d c i oo c l f dah J .cec ,9 7 26:4 512 . et[ ] S i e 19 ,7 12 -4 8 n
张 国君 ( 广东医学院附属厚街 医院 , 广东 东莞 5347 295 )
摘要 : 目的 评 价大肠 上皮表 面腺管开 口分型对诊断早期大肠癌 以及癌前病变 的临床应用价 值。方法 ( i分型 ) 并与病理学诊断进行对照 ,i分型应用工藤分型。结果 pt , pt 20 0 9年 6月 ~
结直肠早癌的内镜诊断进展

结直肠早癌的内镜诊断进展发表时间:2017-11-29T15:21:58.707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20期作者:潘定国李云峰[导读] 本文将对近年来出现的早期结直肠癌内镜诊断技术做简单介绍。
云南省肿瘤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云南昆明 650118摘要:结直肠癌是目前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
对早期结直肠癌及时进行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与生活质量,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及诊断。
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在全球常见的癌症中居第3位,在癌症相关死因中居第5位。
结肠镜检查是发现早期结直肠肿瘤的重要方法。
本文将对近年来出现的早期结直肠癌内镜诊断技术做简单介绍。
关键词:结直肠癌;早期;内镜诊断据统计,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在全球常见的癌症中居第3位,在癌症相关死因中居第5位,每年因结直肠癌死亡者约为60万[1]。
结肠镜检查是发现早期结直肠肿瘤的重要方法。
一、早期结直肠癌的内镜下诊断技术1.放大内镜放大内镜除有普通内镜观察及取活检的功能外,在镜身前端置一个放大装置,可将病灶放大100~150倍,能细致观察结直肠黏膜腺管开口即隐窝形态。
不同结直肠病变具有不同的隐窝形态,日本学者工藤进英色素放大观察分类法,分为I、II、IIIL、IIIS、IV、V型6种类型,目前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使用。
I型为圆形隐窝,细胞排列比较整齐,无异型性,一般为正常腺管开口而非病变;II型呈星芒状或乳头状,粘膜组织增生时,在组织学角度为锯齿状结构,细胞排列尚整齐,无异型性,腺管开口大小均匀,多为炎性或增生性病变而非腺瘤性;III 型分两个亚型,IIIL 称为管状型腺管开口,在肿瘤性病变中,腺管开口部的形态为试管状的细长形态,其中约86.7%为腺瘤,其余为黏膜癌;IIIS 称为小腺管型,在肿瘤性病变中,腺管开口部的形态为试管状的小圆形的形态,是全层性发育的短小单一腺管结构呈现出小圆形腺管开口,隐窝没有分支,为凹陷型肿瘤的基本形态,此型高度异型增生的腺瘤发生率较高,也可见于黏膜癌;IV 型可以分为有明确分支的树枝型的IVb型和绒毛状的IVv型两个亚型,为分支及脑回样,其中类似珊瑚样改变是绒毛状腺瘤特征所见。
放大内镜联合超声内镜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颈动脉和头臂静脉内对比剂浓度较高,容易出现下颈段出现叫者管出,管管&对CTA检度的者,病,检查准确性。
640层螺旋CT对的诊断价值:引管,的性是引起管主因素。
640层螺旋CTA够清呈出,尤其是呈现其溃疡程度,在临床诊断中重[10]o CTA够从多个角度观察,VR MIP等后处理,够调节管成像透明度,分离管壁和管腔,相比于,更全面地呈,能够观察到不规则及面溃疡$01%&本研究,CTA呈溃疡性,根据像,够指导手开展。
同时CTA能够提供更开阔,够更清晰显示组织围,为科医生设计手供全面信息,为手术治疗奠良好的基础$12%&,CTA在特征上也具有较大潜力,够利用后处理观察,显示出度,在上突出优势。
CTA供CT,通过测算对比CT值,能够量特征。
有研究指出,斑块稳性和其率直接关联,根据CT测算率,从评估稳性,根据稳性对患者危险等级进行级回&CTA够根据斑块CT为、纤维斑及软&CTA软对纤维结组织、进行,进稳性,用于者病情,便于随访治疗。
上,CTA检性度,在诊中&用640层螺旋CTA检,够观察,呈出多角度、立体式影像,于医生深入,观察病情,用&参考文献[1]陈青,李合华.高分辨像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研究应用[J]•心脑血管病防治,2020,20(3):286-289.[2],马迪,陈,等•超在评估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20,17(6):336-340.[3],,李,等.128层CT像在冠状动者中用[J]•中CT MRI, 2020,18(7):63-65.[4].多排螺旋CT与MR诊[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9):243-244. [5],,•多层螺旋CT与MR诊动脉狭窄和粥临[J].临医研究与,2019,4(24):155-157.[6],张家乾•多排螺旋CT与MR在粥样硬化斑块和颈动脉狭中诊评[J].像研究与医用,2019,3(15):250-251.[7]赖剑华,袁庆城,曲雅梅,等•多层螺旋CTA用于缺血性脑卒中与相关性分析中临床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2018,27(8):2696-2697.[H]李•研究多螺旋CT与MR在粥样硬化斑块和颈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33):147-148. [9].多螺CT与MR对诊断研究[J/CD].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27):81.[10]黎燕飞,刘华敢•高频彩超与多层螺旋CT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对照分析[J].中国数字医学,2018,13(8):116-117,42.[11]张兴锐•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多排螺旋CT与MR的对照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1):104-105. [12]姚成斌.16螺CT对检出率的结果分[J].像研究与医用,2018,2(13):150-152.[13]李.16螺CT与320CT对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对[J].医信息,2018,18(26):178.(收稿日期:2020-0H-2H)放大内镜联合超声内镜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诊断价值分析宋敏乔永芳谢延峰恶性肿瘤类型诸多,其中食管癌属于常见疾病类型,早期食管癌与癌前病变细胞浸润深度常在邻近部位,如食管黏膜层与黏膜下层,并未超肌层、淋巴结转移及侵袭,这使得早期及癌前病变属于食管癌治疗的关键时期[1]&对食管癌早期DOI:10.11655/zgywylc2020.24.011作者单位:043000山西省侯马市人民医院内镜室及癌前病变的检出通常是采取传统白光内镜检查,但是这种检常型,引起误诊及漏诊情况,智能(FICE)镜得的,管、食管黏膜结,超镜对于食管层.可的,对肿瘤浸润情况 ,这于制出对性的治疗,通FICE镜同超声内镜进行结合,有助于提高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诊断的准确率。
放大内镜和窄带成像技术发现早期胃癌

放大内镜和窄带成像技术发现早期胃癌(组织分型及浸润深度)济南军区总医院消化科吴文明刘晓峰孙自勤VS 经典分型在区分癌与非癌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期学者又进一步对MV/MS 分型细化,以期预测组织学分型和早癌浸润深度,从而为后期内镜或外科治疗提供决策。
在预测组织学分型上,2010 年Akira 推出基于MV 的胃早癌ME+NBI 分型,即FNP (精细网格,fine network pattern),CSP(螺旋型,corkscrew pattern)(图1),此前一直被定义为「未分类型」的表型被进一步细化为IIL-1(小叶内环型-1,intra-lobular loop pattern-1),ILL-2(小叶内环型-2,intra-lobular loop pattern-2)(图2)。
根据研究结果,FNP 与ILL-1 大部分为分化型腺癌,而CSP 多为未分化型腺癌。
ILL-2 主要分布于分化型腺癌,但也可在未分化腺癌中存在。
此外,64% 未分化ILL-2 腺癌中可见CS(螺旋状)微血管(图3),但在分化腺癌中未见此现象发生。
图1 FNP 与CSP 分型。
A FNP 为MV 的精细网络状结构;B CSP 为MV 的螺旋型结构图2 ILL-1 与ILL-2 分型。
A ILL-1 为包含环形MV 的绒毛状腺体结构;B ILL-2 为上述基础上出现腺体断裂图3 IIL-2 型胃癌中出现CS 型MV。
A 胃体中部后壁一0-IIc 型早癌;B NBI 可见不规则茶色区域;C ME+NBI:断裂绒毛状腺体上可见CS 型MV;D 病理示黏膜固有层未分化腺癌相反,Masashi 等另辟蹊径,从癌灶周围非癌黏膜表型推测癌灶组织学类型,将癌灶周围非癌黏膜的ME+NBI 表现分为以下四型:A 点状型(圆形或针眼点状);B 短线状(扩张、垂直长凹痕结构);C 条纹型(管样,小梁嵴样结构);D 颗粒型(绒毛、乳头状结构)(图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期胃癌的放大观察与诊断
放大胃镜最引人注目的是对微小病灶的发现与判断,尤其是对粘膜小隆起或缺损、糜烂的早期胃癌的诊断。
放大内镜主要根据粘膜颜色、小凹小突的形态及血管密度、大小、分布与形状的改变等进行判断。
因此有人提出放大内镜的“4大要素”:1、papilla;2、gastric
pit或pit pattern;3、Capillary network 与RAC;4、上皮细胞层。
(1) Pit pattern
由于胃酸的存在和作用,不少早期恶性病变只表现一些轻微的糜烂,而且有些早期胃癌一开始就伴随小溃疡生长,因此病pit
pattern很难辨认。
胃粘膜表面有比较厚的一层粘液,也给腺口观察和染色带来困难。
胃
癌背景粘膜特别是萎缩性或伴有肠上皮化生的胃炎,其腺管短,粘膜上皮细胞层菲薄,缺乏原本凹凸起伏的腺口形态,因此也很难清楚地观察到腺口分型。
但随着放大内镜倍数和像素的提高,观察手段的改进,比如染色和NBI系统的应用,仍然有它实际的价值。
一般而言,早期胃癌局部呈现特别发红或浅白色,有时也出现与周边相同的颜色。
表面的腺口形态与癌瘤所在部位原来腺口形态相仿,但有许多异常的现象。
当出现大小不同的腺体小凹或不规则的分枝状小凹,以及不规则的粗糙隆起或结构破坏的凹陷等均要考虑早癌的可能。
早期胃癌的分型与放大镜下的特征见表1。
其中Ⅱ型早期胃癌的小凹小沟分型往往是粗糙、变形的FP或SP。
纯粹的Ⅱb型非常少,一
般伴随Ⅱa或Ⅱc。
如果出现中间无构造、FP和SP崩解,周围退色明显的Ⅱc型早期癌往往未分化型癌较多见。
在分化型癌,其病变区界限较清楚,局部发红或与周边同色。
其中高分化管状腺癌则为比周围细小的C型腺口或卷曲的条纹状或尾根状、乳头状腺口特征。
低分化时往往出现无构造或者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pit
pattern腺口,有时则表现无构造和不规则腺口混合出现。
当分化型胃癌伴有明显的溃疡存在时,需要鉴别溃疡周边是良性溃疡的再生上皮还是恶性再生上皮。
一般来说,良性溃疡是从溃疡边缘向外侧生长,并从榔栅状到纺锤状、结节状依次出现的橙红色粘膜。
恶性病变周边呈现大小不等、新旧不一的暗红色矩形再生上皮。
在
未分化型癌,癌细胞向深层浸袭而较少破坏上皮,但表皮正常血供受影响,因此表面出现退色或发白,呈现大小、形态均不规则的C、D小凹小沟分型甚至没有任何粘膜表层构造。
(2) Subepithelial capillary network
由于客观上受胃蠕动、大动脉搏动以及胃表层粘液和发生胃癌的背景粘膜病变等因素影响,胃腺的表面形态常常难以得到非常清楚的认识和鉴别,因此利用较大倍数的放大内镜和NBI 系统对(Subepithelial
capillary network,SECN)的观察与辨别具有重要意义。
发生早期胃癌时,在癌变的周边处于正常的粘膜可以很清楚地发现具有规则分布的SECN(regular SECN
pattern),而癌巢内部的小血管形态则根据组织学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在分化型胃癌病变区,外围非癌区皮下规则排列的毛细血管和集合静脉即SECN消失,出现了大小、外形和分布相对不规则的微小血管(irregular
microvascular pattern),非癌区和癌变区因为血管发育和分布的不同而有明显的分界线(a
demarcation line)。
未分化型胃癌的癌巢区,颜色浅谈,regular SECN
pattern密度减少,或者没有明显的微小血管分布(reduced or disappeared microvascular
pattern)。
这种现象被认为与分化型胃癌向粘膜表层扩大生长、血管丰富,未分化型胃癌
是向周围和深部全层性浸润与破坏性生长而血管稀少特性有关。
利用NBI系统观察早期胃癌的微血管像与单纯的电子放大内镜有些区别。
分化型胃癌大多数呈现相对规则、密度较高的网格状(fine network pattern)特点,一部分。
未分化型癌大多数呈现不规则的、密度稀少的卷曲皱褶状或螺丝状(corkscrew
pattern)形态。
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分化型胃癌腺管破坏较少,而未分化型胃癌腺管破坏较为明显所致。
早期胃癌表面特征
内镜描述肉眼分型组织分型
分化型未分化
乳头状、绒毛状突起ⅠО
类绒毛状、颗粒状突起Ⅰ、ⅡaO
粗糙、变形的FP、SPⅡa、Ⅱb、ⅡcOO
崩解、退色的FP、SP
甚至没有结构的粘膜Ⅱc O
FP:胃小凹分型,SP:胃小沟分型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