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化相关计算公式

合集下载

园林绿化劳务费计算公式

园林绿化劳务费计算公式

园林绿化劳务费计算公式园林绿化是城市美化和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园林绿化劳务费的计算对于园林绿化工程的预算编制和施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园林绿化劳务费的计算公式包括了多个方面的因素,如人工成本、材料费用、设备租赁等,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园林绿化劳务费的计算公式及其相关内容。

一、园林绿化劳务费的计算公式。

园林绿化劳务费的计算公式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 人工成本:人工成本是园林绿化劳务费的主要组成部分,一般包括工人的工资、社会保险、福利费用等。

人工成本的计算公式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人工成本 = 工人人数×工作时间×单位工资。

其中,工人人数是指参与园林绿化工程的工人数量,工作时间是指工人实际参与工作的时间,单位工资是指每个工人每小时的工资标准。

2. 材料费用:园林绿化工程所需的材料包括苗木、草皮、肥料、园林工具等,材料费用的计算公式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材料费用 = 材料数量×单位价格。

其中,材料数量是指园林绿化工程所需材料的数量,单位价格是指每个材料单位的价格标准。

3. 设备租赁费用:园林绿化工程可能需要使用各种设备和机械,如挖掘机、铲车、喷洒器等,设备租赁费用的计算公式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设备租赁费用 = 设备使用时间×单位租金。

其中,设备使用时间是指设备实际使用的时间,单位租金是指每个设备每小时的租金标准。

以上是园林绿化劳务费的计算公式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每个因素的具体计算方法。

二、园林绿化劳务费的具体计算方法。

1. 人工成本的具体计算方法。

人工成本的具体计算方法需要根据当地的工资标准和实际工作情况来确定。

一般来说,可以按照每个工人每小时的工资标准来计算,然后乘以工人的工作时间和工人人数来得到总的人工成本。

2. 材料费用的具体计算方法。

材料费用的具体计算方法需要根据园林绿化工程所需材料的种类和数量来确定。

一般来说,可以按照每个材料单位的价格标准来计算,然后乘以材料的数量来得到总的材料费用。

小区绿化率标准是多少?绿化率计算方式

小区绿化率标准是多少?绿化率计算方式

小区绿化率标准是多少?绿化率计算方式小区绿化率标准是多少?绿化率计算方式是什么?这是许多人在购房或者租房时都会关心的一个问题。

绿化率是指小区内绿地、草坪、花园等绿化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例,是衡量一个小区绿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绿化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

那么,小区绿化率标准是多少呢?绿化率计算方式又是怎样的呢?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小区绿化率的标准。

在我国,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小区绿化率的标准是不低于30%。

这意味着,一个小区的绿地、草坪、花园等绿化面积至少要占到总用地面积的三分之一。

而在一些城市的地方性规划中,对于绿化率还有更为严格的要求,有的地方甚至规定绿化率要达到40%以上。

因此,可以说小区绿化率标准是一个相对统一的指标,但在具体执行时还会因地区而异。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绿化率的计算方式。

绿化率的计算是比较简单的,一般是通过绿地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例来进行计算的。

具体的计算公式如下:绿化率 = 绿地面积 / 总用地面积× 100%。

在实际计算中,绿地面积通常包括花园、草坪、绿化带等绿色植被覆盖的区域,而总用地面积则是指小区内所有的建筑用地面积。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小区的绿化率了。

那么,为什么小区绿化率这么重要呢?首先,高绿化率可以改善小区的生态环境,提高空气质量,减少噪音污染,有利于居民的身心健康。

其次,绿化率高的小区往往显得更加美观,居住舒适度也会更高。

此外,高绿化率的小区还能起到调节气候、净化空气、保护生态等作用,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然而,现实中也存在一些小区绿化率偏低的情况。

一些开发商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可能会在建设过程中减少绿地面积,导致小区绿化率不达标。

这不仅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也违反了相关的规划设计标准。

因此,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对小区绿化率的监管,确保小区绿化率能够达到规定的标准。

绿化相关计算公式

绿化相关计算公式

附件一:1相关计算公式1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建成区面积()投影面积(建成区所有植被的垂直22km km X100% 评价要求:1)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应包括乔木、灌木、草坪等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还应包括屋顶绿化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以及零星树木的垂直投影面积;2)乔木树冠下的灌木和草本植物不能重复计算2建成区绿地率应按下式计算:建成区绿地率(%)=)建成区面积()积(建成区各类城市绿地面22km km X100% 评价要求:1)历史文化街区面积超过建成区面积50%以上的城市,评价时绿地率评价标准可下调2个百分点;2)纳入绿地率统计的“其他绿地”应在城市建成区内并且与城市建设用地毗邻;3)纳入绿地率统计的“其他绿地”的面积不应超过建设用地内各类城市绿地总面积的20%4)建设用地外的河流、湖泊等水体面积不应计入绿地面积3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应按下式计算: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m 2/人)=量(人)建成区内的城区人口数公园绿地面积)m (2 评价要求:1)建成区内历史文化街区面积占建成区面积50%以上的城市,评价时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可下调0.5m 2/人;2)公园绿地中被纳入建设用地的水面面积应计入公园绿地面积统计;3)建设用地外的河流、湖泊不应计入公园绿地面积4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中乔、灌木所占比率(%) =)投影面积(建成区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建成区乔、灌木的垂直22h hm m X100% 评价要求:1)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应包括乔木、灌木、草坪等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还应包括屋顶绿化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以及零星树木的垂直投影面积;2)乔木树冠下的灌木和草本植物不能重复计算3)对于处于高原高寒植被区域的城市,本项评价无论数值多少均可视为满足评价要求5城市各城区绿地率最低值中城市各城区绿地率应按下式计算:城市各城区绿地率(%)=)积(城市各城区的建成区面)类城市绿地面积(城市各城区的建成区各22m km k X100% 1) 未设区城市应按建成区绿地率进行评价;2) 历史文化街区可不计入各城区面积和各城区绿地面积统计范围;3) 历史文化街区面积超过所在城区面积50%以上的城区可不纳入城市各城区绿地率最低值评价6城市各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最低值中城市各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应按下式计算城市各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m 2/人) =城区人口数量(人)城市各城区建成区内的)积(城市各城区公园绿地面2m 评价要求:1)未设区城市应按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评价;2)历史文化街区面积超过所在城区面积50%以上的城区可不纳入城市各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最低值评价7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 =)居住用地总面积()的居住用地面积(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22hm hm X100% 评价要求:1)公园绿地服务半径应以公园各边界起算;2)建成区内的非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应采用大于或等于5000m 2的城市公园绿地按照500m 的服务半径覆盖居住用地面积的百分比进行评价;3)建成区内的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应采用大于或等于1000m 2的城市公园绿地按照300m 的服务半径覆盖居住用地面积的百分比进行评价8万人拥有综合公园指数=量(万人)建成区内的城区人口数综合公园总数(个) 评价要求:1)纳入统计的综合公园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中的2.0.4的规定;2)人口的数量统计应与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人口数量统计一致9城市道路绿化普及率(%)=)城市道路总长度()的城市道路长度(道路两旁种植有行道树km km X100% 评价要求:1)道路红线外的行道树不应计入统计;2)历史文化街区内的道路可不计入统计10城市防护绿地实施率(%)=)积(城市防护绿地规划总面)面积(已建成的城市防护绿地22hm hm X100% 评价要求:1)防护绿地规划总面积应包括《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规划的现状建成区内防护绿地面积;2)已建成防护绿地面积应以现状建成区内的防护绿地面积为准11生产绿地占建成区面积比率(%)=)建成区面积()生产绿地面积(22hm hm X100% 评价要求:1)在建成区之外但在城市规划区之内的生产绿地可纳入生产绿地的面积统计12城市道路绿地达标率(%)=)城市道路总长度()度(绿地达标的城市道路长km km X100% 评价要求:1)纳入绿地达标统计的城市道路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中3.1.2道路绿地率的规定;2)道路红线宽度小于12m 的城市道路(支路)和历史文化街区的道路可不计入评价统计13林荫停车场推广率(%)=)停车场总面积()林荫停车场面积(22m m X100% 评价要求:1)纳入统计的停车场应包括社会停车场库用地内的机动车公共停车场2)室内停车场、地下停车场、机械式停车场不应计入统计14受损弃置地生态与景观恢复率(%) =)受损弃置地总面积()受损弃置地面积(经过生态与景观恢复的22hm hm X100% 评价要求:1)纳入统计的受损弃置地范围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中的E 类的范围规定15节约型绿地建设率(%)=)面积(公园绿地和道路绿地总)积之和(公园绿地和道路绿地面应用节约型园林技术的22hm hmX100%评价要求:公园绿地、道路绿地中采用以下技术之一,井达到相关标准的均可成为应用节约型园林技术;①采用微喷、滴灌、渗灌和其他节水技术的灌溉面积大于等于总灌溉面积的80%;②采用透水材料和透水结构铺装面积超过铺装总面积的80%③设置有雨洪利用措施;④采用再生水或自然水等非传统水源进行灌溉和造景,其年用水量大于等于总灌溉和造景年用水量的805⑤对植物因自然生长或养护要求而产生的枝、叶等废弃物单独或区域性集中处理,生产肥料或作为生物质进行材料利用或能源利用⑥利用风能、太阳能、水能、浅层地热能、生物质能等非化石能源,其能源消耗量大于或等于能源消耗总量的25%;⑦保护并合理利用了被相关专业部门认定为具有较高景观、生态、历史、文化价值的建构筑物、地形、水体、植被以及其他自然、历史文化遗址等基址资源。

绿化面积的计算公式

绿化面积的计算公式

绿化面积的计算公式绿化面积是指城市、乡村、园林等地区中被植被覆盖的面积,它对于改善环境、保护生态、提升城市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准确计算绿化面积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绿化面积的计算公式及相关知识。

绿化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而有所不同,下面将分别介绍几种常见的计算方法。

1. 绿化面积的计算公式。

(1)矩形绿地的计算公式。

对于矩形绿地,其面积可以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绿地面积 = 长×宽。

(2)圆形绿地的计算公式。

对于圆形绿地,其面积可以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绿地面积 = π×半径^2。

(3)不规则形状的绿地的计算公式。

对于不规则形状的绿地,可以通过测量其周长和面积,利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绿地面积 = (周长×宽度)/ 2。

2. 绿化面积的计算方法。

(1)实地测量法。

实地测量法是指直接对绿地进行实地测量,通过测量其长度、宽度等参数,然后根据相应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计算结果准确,缺点是耗时耗力。

(2)遥感技术法。

遥感技术法是指利用遥感技术获取绿地的影像数据,然后通过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影像进行处理,最终得出绿地的面积。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快捷高效,缺点是需要相应的遥感设备和专业知识。

(3)地理信息系统(GIS)法。

GIS法是指利用GIS软件对绿地进行空间分析,通过对绿地进行数字化处理,最终得出绿地的面积。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数据处理方便,缺点是需要相应的GIS软件和专业知识。

3. 绿化面积的应用。

绿化面积的计算不仅仅是为了统计数据,更重要的是为了指导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工作。

通过准确计算绿化面积,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合理安排绿地空间,提高城市绿化率。

同时,也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持,及时发现和解决绿地面积不足、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总之,绿化面积的计算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它对于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选择计算公式和方法,可以准确计算绿化面积,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城市园林绿化相关计算公式及专业术语

城市园林绿化相关计算公式及专业术语

1相关计算公式1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建成区面积()投影面积(建成区所有植被的垂直22km km X100% 评价要求:1)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应包括乔木、灌木、草坪等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还应包括屋顶绿化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以及零星树木的垂直投影面积;2)乔木树冠下的灌木和草本植物不能重复计算2建成区绿地率应按下式计算:建成区绿地率(%)=)建成区面积()积(建成区各类城市绿地面22km km X100% 评价要求:1)历史文化街区面积超过建成区面积50%以上的城市,评价时绿地率评价标准可下调2个百分点;2)纳入绿地率统计的“其他绿地”应在城市建成区内并且与城市建设用地毗邻;3)纳入绿地率统计的“其他绿地”的面积不应超过建设用地内各类城市绿地总面积的20%4)建设用地外的河流、湖泊等水体面积不应计入绿地面积3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应按下式计算: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m 2/人)=量(人)建成区内的城区人口数公园绿地面积)m (2 评价要求:1)建成区内历史文化街区面积占建成区面积50%以上的城市,评价时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可下调0.5m 2/人;2)公园绿地中被纳入建设用地的水面面积应计入公园绿地面积统计;3)建设用地外的河流、湖泊不应计入公园绿地面积4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中乔、灌木所占比率(%) =)投影面积(建成区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建成区乔、灌木的垂直22h hm m X100% 评价要求:1)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应包括乔木、灌木、草坪等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还应包括屋顶绿化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以及零星树木的垂直投影面积;2)乔木树冠下的灌木和草本植物不能重复计算3)对于处于高原高寒植被区域的城市,本项评价无论数值多少均可视为满足评价要求5城市各城区绿地率最低值中城市各城区绿地率应按下式计算:城市各城区绿地率(%)=)积(城市各城区的建成区面)类城市绿地面积(城市各城区的建成区各22m km k X100% 1) 未设区城市应按建成区绿地率进行评价;2) 历史文化街区可不计入各城区面积和各城区绿地面积统计范围;3) 历史文化街区面积超过所在城区面积50%以上的城区可不纳入城市各城区绿地率最低值评价6城市各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最低值中城市各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应按下式计算城市各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m 2/人) =城区人口数量(人)城市各城区建成区内的)积(城市各城区公园绿地面2m 评价要求:1)未设区城市应按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评价;2)历史文化街区面积超过所在城区面积50%以上的城区可不纳入城市各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最低值评价7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 =)居住用地总面积()的居住用地面积(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22hm hm X100% 评价要求:1)公园绿地服务半径应以公园各边界起算;2)建成区内的非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应采用大于或等于5000m 2的城市公园绿地按照500m 的服务半径覆盖居住用地面积的百分比进行评价;3)建成区内的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应采用大于或等于1000m 2的城市公园绿地按照300m 的服务半径覆盖居住用地面积的百分比进行评价8万人拥有综合公园指数=量(万人)建成区内的城区人口数综合公园总数(个) 评价要求:1)纳入统计的综合公园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中的2.0.4的规定;2)人口的数量统计应与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人口数量统计一致9城市道路绿化普及率(%) =)城市道路总长度()的城市道路长度(道路两旁种植有行道树km km X100%评价要求:1)道路红线外的行道树不应计入统计;2)历史文化街区内的道路可不计入统计10城市防护绿地实施率(%)=)积(城市防护绿地规划总面)面积(已建成的城市防护绿地22hm hm X100% 评价要求:1)防护绿地规划总面积应包括《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规划的现状建成区内防护绿地面积;2)已建成防护绿地面积应以现状建成区内的防护绿地面积为准11生产绿地占建成区面积比率(%)=)建成区面积()生产绿地面积(22hm hm X100% 评价要求:1)在建成区之外但在城市规划区之内的生产绿地可纳入生产绿地的面积统计12城市道路绿地达标率(%)=)城市道路总长度()度(绿地达标的城市道路长km km X100% 评价要求:1)纳入绿地达标统计的城市道路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中3.1.2道路绿地率的规定;2)道路红线宽度小于12m 的城市道路(支路)和历史文化街区的道路可不计入评价统计13林荫停车场推广率(%)=)停车场总面积()林荫停车场面积(22m m X100% 评价要求:1)纳入统计的停车场应包括社会停车场库用地内的机动车公共停车场2)室内停车场、地下停车场、机械式停车场不应计入统计14受损弃置地生态与景观恢复率(%) =)受损弃置地总面积()受损弃置地面积(经过生态与景观恢复的22hm hm X100% 评价要求:1)纳入统计的受损弃置地范围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中的E 类的范围规定15节约型绿地建设率(%)=)面积(公园绿地和道路绿地总)积之和(公园绿地和道路绿地面应用节约型园林技术的22hm hmX100%评价要求:公园绿地、道路绿地中采用以下技术之一,井达到相关标准的均可成为应用节约型园林技术;①采用微喷、滴灌、渗灌和其他节水技术的灌溉面积大于等于总灌溉面积的80%;②采用透水材料和透水结构铺装面积超过铺装总面积的80%③设置有雨洪利用措施;④采用再生水或自然水等非传统水源进行灌溉和造景,其年用水量大于等于总灌溉和造景年用水量的805⑤对植物因自然生长或养护要求而产生的枝、叶等废弃物单独或区域性集中处理,生产肥料或作为生物质进行材料利用或能源利用⑥利用风能、太阳能、水能、浅层地热能、生物质能等非化石能源,其能源消耗量大于或等于能源消耗总量的25%;⑦保护并合理利用了被相关专业部门认定为具有较高景观、生态、历史、文化价值的建构筑物、地形、水体、植被以及其他自然、历史文化遗址等基址资源二、术语及说明1.城市绿线管理城市绿线是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包括现状绿线和规划绿线。

建筑设计绿化率标准

建筑设计绿化率标准

建筑设计绿化率标准
建筑绿化是指在城市建筑设计中引入植被,提高绿地、绿化面积
的占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一项措施。

为了保护城市生态环境,规范城市建设,国家对于建筑绿化提出了一定的标准,例如绿地率、
覆绿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

其中绿地率、覆绿率相对较为通用,其
计算公式为:
绿地率=绿化用地面积/建筑用地面积*100%
覆绿率=覆盖建筑物外墙和屋顶的植被面积/该建筑物外墙和屋顶
面积*100%
建筑绿化标准的制定还应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建筑用途、不同
建筑高度等因素,以达到合理、科学的目的。

园林绿化浇水用量计算公式

园林绿化浇水用量计算公式

园林绿化浇水用量计算公式引言。

园林绿化是指在城市、乡村和工矿企业等建设用地内,通过人工或自然造林、种植花草、修建草坪等方式,改善环境、美化景观的一种活动。

园林绿化的养护工作中,浇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正确地计算浇水用量,可以保证植物的生长需要,同时也可以节约用水资源。

本文将介绍园林绿化浇水用量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一、园林绿化浇水用量计算公式。

园林绿化浇水用量的计算公式通常包括以下几个要素:植物的水分需求、土壤的含水量、蒸发散失量和降雨量。

根据这些要素,可以得到如下的浇水用量计算公式:浇水用量 = 植物的水分需求土壤的含水量 + 蒸发散失量降雨量。

其中,植物的水分需求是指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水分量,通常以每天每平方米的水分需求量来表示。

土壤的含水量是指土壤中已有的水分量,通常以土壤含水率来表示。

蒸发散失量是指土壤和植物表面的水分因蒸发而散失的量,通常以每天每平方米的蒸发量来表示。

降雨量是指降雨对土壤和植物的补充水分量,通常以每天每平方米的降雨量来表示。

通过以上的计算公式,可以得到园林绿化浇水用量的具体数值。

这个数值可以作为园林绿化养护工作中的重要参考,以保证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二、园林绿化浇水用量计算公式的应用。

园林绿化浇水用量计算公式的应用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收集必要的数据。

首先需要收集植物的水分需求、土壤的含水量、蒸发散失量和降雨量等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实地观测、气象资料和土壤检测等方式获取。

2. 计算浇水用量。

根据上述的计算公式,将收集到的数据代入公式中进行计算,得到园林绿化浇水用量的具体数值。

3. 调整浇水用量。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适当调整计算得到的浇水用量。

例如,如果降雨量较大,可以适当减少浇水量;如果植物处于生长期,可以适当增加浇水量。

4. 实施浇水工作。

根据计算得到的浇水用量,进行相应的浇水工作。

在浇水过程中,可以根据植物的生长状况和土壤的含水情况进行调整,以保证植物的生长需求。

绿地率计算公式

绿地率计算公式

绿地率计算公式绿地率=居住区内绿地面积/规划用地土地面积*100%。

绿绿地率所指的“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主要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等。

公共绿地内占地面积不大于百分之一的雕塑、水池、亭榭等绿化小品建筑可视为绿地。

绿地率作为小区设计用的标准,一般而言新建居住区内绿地率不得低于30%,旧区改造不低于25%,大于50%则可称作花园,达到40%左右才能保证居住的舒适度。

什么是绿地率和绿化率?绿地率是指用来描述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等,对公共绿地最小的要求是宽度不小于8米,面积不小于400平方米,该用地范围内的绿地面积不少于总面积的70%。

绿化率是指项目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绿化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

但绿化率只是开发商宣传楼盘绿化时用的概念,并没有法律和法规依据。

绿地率和绿化率有什么区别?1、定义不同绿化率是指绿化垂直投影面积的总和与小区用地的比率,而绿地率是指小区范围内各种绿地的总和与小区用地的比率。

2、计算公式不同绿地率公式=居住区内绿地面积/规划用地土地面积*100%;绿化率公式=植被垂直面积/占地面积*100%。

3、计算范围不同绿地率,计算时会把宅旁绿地、公共绿地、道路绿地和人配套公建所属绿地等会被算进去,但不包括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和覆盖土小于2平方米的土地。

绿化率,计算时会把树影、空中花园等几乎附有植被的地方都会被计算在内,考量标准低于绿地率。

作为居住舒适度的重要指标,高绿化率并不能代表高绿地率,但高绿地率肯定意味着高绿化率。

对于绿地设计方案,购房者除了买房时可以从沙盘上直观看到,具体参数也可以查看“五证”中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该许可证对项目规划作出了详细的说明,当然也包括绿化用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一:
1相关计算公式
1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建成区面积()投影面积(建成区所有植被的垂直22km km X100% 评价要求:1)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应包括乔木、灌木、草坪等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还应包括屋顶绿化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以及零星树木的垂直投影面积;
2)乔木树冠下的灌木和草本植物不能重复计算
2建成区绿地率应按下式计算:
建成区绿地率(%)=)
建成区面积()积(建成区各类城市绿地面22km km X100% 评价要求:1)历史文化街区面积超过建成区面积50%以上的城市,评价时绿地率评价标准可下调2个百分点;
2)纳入绿地率统计的“其他绿地”应在城市建成区内并且与城市建设用地毗邻;
3)纳入绿地率统计的“其他绿地”的面积不应超过建设用地内各类城市绿地总面积的20%
4)建设用地外的河流、湖泊等水体面积不应计入绿地面积
3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应按下式计算:
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m 2/人)=量(人)
建成区内的城区人口数公园绿地面积)m (2 评价要求:1)建成区内历史文化街区面积占建成区面积50%以上的城市,评价时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可下调0.5m 2/人;
2)公园绿地中被纳入建设用地的水面面积应计入公园绿地面积统计;
3)建设用地外的河流、湖泊不应计入公园绿地面积
4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中乔、灌木所占比率(%) =)
投影面积(建成区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建成区乔、灌木的垂直22h hm m X100% 评价要求:1)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应包括乔木、灌木、草坪等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还应包括屋顶绿化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以及零星树木的垂直投影面积;
2)乔木树冠下的灌木和草本植物不能重复计算
3)对于处于高原高寒植被区域的城市,本项评价无论数值多少均可视为满足评价要求
5城市各城区绿地率最低值中城市各城区绿地率应按下式计算:
城市各城区绿地率(%)=)
积(城市各城区的建成区面)类城市绿地面积(城市各城区的建成区各22m km k X100% 1) 未设区城市应按建成区绿地率进行评价;
2) 历史文化街区可不计入各城区面积和各城区绿地面积统计范围;
3) 历史文化街区面积超过所在城区面积50%以上的城区可不纳入城市各城区绿地率最低值评价
6城市各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最低值中城市各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应按下式计算
城市各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m 2/人) =城区人口数量(人)
城市各城区建成区内的)积(城市各城区公园绿地面2m 评价要求:1)未设区城市应按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评价;
2)历史文化街区面积超过所在城区面积50%以上的城区可不纳入城市各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最低值评价
7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 =)
居住用地总面积()的居住用地面积(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22hm hm X100% 评价要求:1)公园绿地服务半径应以公园各边界起算;
2)建成区内的非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应采用大于或等于5000m 2的城市公园绿地按照500m 的服务半径覆盖居住用地面积的百分比进行评价;
3)建成区内的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应采用大于或等于1000m 2的城市公园绿地按照300m 的服务半径覆盖居住用地面积的百分比进行评价
8万人拥有综合公园指数=量(万人)
建成区内的城区人口数综合公园总数(个) 评价要求:1)纳入统计的综合公园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中的2.0.4的规定;
2)人口的数量统计应与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人口数量统计一致
9城市道路绿化普及率(%) =)
城市道路总长度()的城市道路长度(道路两旁种植有行道树km km X100% 评价要求:1)道路红线外的行道树不应计入统计;
2)历史文化街区内的道路可不计入统计
10城市防护绿地实施率(%)=)
积(城市防护绿地规划总面)面积(已建成的城市防护绿地22hm hm X100% 评价要求:1)防护绿地规划总面积应包括《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规划的现状建成区内防护绿地面积;
2)已建成防护绿地面积应以现状建成区内的防护绿地面积为准
11生产绿地占建成区面积比率(%)=)
建成区面积()生产绿地面积(22hm hm X100% 评价要求:1)在建成区之外但在城市规划区之内的生产绿地可纳入生产绿地的面积统计
12城市道路绿地达标率(%)=)
城市道路总长度()度(绿地达标的城市道路长km km X100% 评价要求:1)纳入绿地达标统计的城市道路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中3.1.2道路绿地率的规定;
2)道路红线宽度小于12m 的城市道路(支路)和历史文化街区的道路可不计入评价统计
13林荫停车场推广率(%)=)
停车场总面积()林荫停车场面积(22m m X100% 评价要求:1)纳入统计的停车场应包括社会停车场库用地内的机动车公共停车场
2)室内停车场、地下停车场、机械式停车场不应计入统计
14受损弃置地生态与景观恢复率(%) =)
受损弃置地总面积()受损弃置地面积(经过生态与景观恢复的22hm hm X100% 评价要求:1)纳入统计的受损弃置地范围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中的E 类的范围规定
15节约型绿地建设率(%)
=)
面积(公园绿地和道路绿地总)积之和(公园绿地和道路绿地面应用节约型园林技术的22hm hm X100% 评价要求:公园绿地、道路绿地中采用以下技术之一,井达到相关标准的均可成为应用节约型园林技术;
①采用微喷、滴灌、渗灌和其他节水技术的灌溉面积大于等于总灌溉面积的80%; ②
采用透水材料和透水结构铺装面积超过铺装总面积的80%
③设置有雨洪利用措施;
④采用再生水或自然水等非传统水源进行灌溉和造景,其年用水量大于等于总灌溉和造景年用水量的805
⑤对植物因自然生长或养护要求而产生的枝、叶等废弃物单独或区域性集中处理,生产肥料或作为生物质进行材料利用或能源利用
⑥利用风能、太阳能、水能、浅层地热能、生物质能等非化石能源,其能源消耗量大于或等于能源消耗总量的25%;
⑦保护并合理利用了被相关专业部门认定为具有较高景观、生态、历史、文化价值的建构筑物、地形、水体、植被以及其他自然、历史文化遗址等基址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