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陷盆地石油地质特征

合集下载

油区构造解析陆内裂陷盆地构造部分1

油区构造解析陆内裂陷盆地构造部分1

第二讲陆内裂陷盆地构造漆家福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08年9月提要一.陆内裂陷盆地的形成与演化二.陆内裂陷盆地的结构特征三.变换带的类型与沉积作用方式裂陷盆地的构造特征一、陆内裂陷盆地的形成与演化裂陷作用:引张力作用于整个岩石圈并导致地壳和岩石圈发生大规模的开裂和断陷的地质作用过程,或造就岩石圈伸展构造的既“裂”又“陷”的构造过程,它与英文中taphrogenesis(我国地质文献上也翻译为地裂运动)和rifting的地质涵义相当。

裂陷盆地:裂谷(rift valley)或裂陷盆地(Rift basin)是裂陷作用最具特征的产物,正断层是裂陷盆地的基本构造要素,正断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决定了裂陷盆地的构造特征及其演化过程。

盆地构造动力学Sengǒr关于“裂谷”分类方案平面分布的几何特征孤立的裂陷盆地(g1)、星状(放射状分叉的)裂陷盆地群(g2)、链状(线性串联的)裂陷盆地群(g3)、丛状(近平行并联的)裂陷盆地群(g4)和网状裂陷盆地群(g5)等5个类型。

板块构造运动与裂陷盆地的关系板内的裂陷(k1)、离散板块边缘的裂陷(k2)、保守(稳定)板块边缘的裂陷(k3)、聚敛板块边缘的裂陷(k4)和三联点裂陷(k5)5类动力学机制主动裂陷(d1)和被动裂陷(d2)两大类。

裂陷盆地主动裂陷盆地被动裂陷盆地板内裂陷(k1):孤立(g1)星状(g2)链状(g3)离散板块边缘的裂陷(k2)稳定板块边缘的裂陷(k3)聚敛板块边缘的裂陷(k4)三联点裂陷(k5)孤立的(g1)链状的(g3)早期有隆起过程(k21):星状(g2)链状(g3)网状(g5)早期没有隆起过程的(k22):星状(g2)链状(g3)斜向拉张的裂陷(k31):链状(g3)丛状(g4)拉分裂陷(k32):孤立(g1)丛状(g4)链状?(g3)走滑撕裂的楔形裂陷(k33):孤立(g1)与俯冲有关的(k41)与大陆碰撞有关的(k42)伸展弧裂陷(k411):孤立(g1)链状(g3)中性弧裂陷(k412):孤立(g1)丛状(g4)链状?(g3)挤压弧裂陷(k412):孤立(g1)丛状(g4)链状?(g3)碰撞裂陷盆地(k421):孤立(g1)链状?(g3)与陆内聚敛有关的裂陷(k422):丛状(g4)孤立?(g1)浮冰状裂陷盆地(k423):孤立(g1)丛状(g4)链状(偶见)(g3)据Sengǒr,1995)主动裂陷作用与被动裂陷作用 主动裂陷作用(active rifting)是岩石圈底下的软流圈热物质主动上涌,并引起整个岩石圈的水平引张。

东营凹陷沙四段低阻油藏成因特征及评价

东营凹陷沙四段低阻油藏成因特征及评价

东营凹陷沙四段低阻油藏成因特征及评价东营凹陷是中国渤海湾盆地的一个重要油气盆地,沙四段是该地区一个重要的油气产层。

东营凹陷沙四段低阻油藏是当今油田勘探和开发的主要对象之一。

本文将对东营凹陷沙四段低阻油藏的成因特征及评价进行深入探讨。

一、成因特征(一)构造成因东营凹陷是一个大型泥岩坳陷盆地,地壳运动活跃,构造复杂。

沙四段低阻油藏的形成与构造活动密切相关。

在构造活动中,受到构造运动的影响,产生了许多裂缝和节理,这为油气的运移和聚集提供了通道和空间。

(二)岩性特征沙四段是一个典型的砂岩-泥岩互层,具有较大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是理想的油气储集层。

岩性特征对于储层的储集性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三)沉积成因沙四段储层主要是由陆源碎屑岩沉积形成的,具有较好的孔隙度和渗透率。

这是由于陆源碎屑岩通常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有利于油气的运移和储集。

(四)成岩成因沙四段储层的矿物成分主要是石英、长石、云母等,这种成分组成的岩石具有较好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是理想的油气储集体。

(五)热演化作用沙四段地层经历了较严重的热演化作用,部分油气随着岩石的加热而被释放,导致储层的低阻状态。

二、评价(一)地震反演技术地震反演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地质评价技术,可以通过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反射强度来反演储层的物性参数,包括孔隙度和渗透率等。

这对于低阻油藏的评价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岩心分析技术岩心分析技术是一种直接观察储层性质的方法,可以获取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孔隙结构等数据,是对低阻油藏进行评价的重要手段。

(三)沉积学研究通过对沉积学的研究,可以了解储层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进而评价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等性质。

(四)地质统计学方法地质统计学方法可以通过对储层中孔隙度、渗透率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储层的分布规律和储量评价。

(五)岩石物理学方法岩石物理学方法可以通过实验室的物理性质测试,获取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等参数,对低阻油藏进行评价。

(六)数值模拟技术数值模拟技术是一种对储层进行动态分析的方法,可以模拟油气在储层中的运移和聚集过程,评价油藏的产能和采收率。

裂缝性油气藏

裂缝性油气藏
主要产油层阿斯玛里石灰岩的孔隙率均一,但以低孔隙率为主。据某井统计,孔隙率大于9-13%的,仅占储 集层厚度的13.8%;孔隙度为5-9%的,占储集层厚度的14.8%,孔隙率低于5%的却占71.4%。
谢谢观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裂缝的发育分布情况与区域构造背景、褶皱强度、储层岩性、厚度和层序组合等有密切关系。
裂缝性油气藏在钻井过程中,经常发生钻具放空、泥浆漏失和井喷现象,并且放空和漏失的井段和层位,往 往是产层所在的井段和层位。大漏大喷往往是发现高产裂缝性油气藏的前兆。
由于裂缝发育带可垂直切穿多层岩层,把原来互相隔绝的储集空间沟通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储集空间。因 此,裂缝性油气藏常呈块状,其油气柱高度一般都较大,最大的可达1.5×10-2×10m以上。
碳酸盐岩中的裂缝性油气藏分布广泛,但以构造变动较强烈的山前带,或其它褶皱背斜带最为重要。最典型 的是波斯湾盆地的扎格罗斯山前带。在该带已发现的50多个油气田中,有20多个是裂缝性背斜油气藏,储量在10 亿吨以上的特大油气田就有6个(加奇萨兰、马伦、阿瓦兹-阿斯马里、阿加贾里-比比、哈基麦赫和帕扎南)。 此外,伊拉克的阿因扎列大油田亦属裂缝性背斜油气田,基尔库克特大油田虽属礁型油气田,但裂缝亦很发育。 现以伊朗的加奇萨兰油田为例简介如下。
油气井产量高,但差别大,油气分布极不均一。目前世界上产量最高的万吨井,绝大多数与碳酸盐岩中的裂 缝性油气藏有关。例如,伊朗有许多这种类型的油田,单井日产量多数达千吨以上,个别万吨井已稳定十年以上。
实例
裂缝性油气藏在世界石油和天然气的产量、储量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按其储集层的岩石类型及重要性, 它可分为碳酸盐岩和其它沉积岩裂缝性油气藏两大类,其中以碳酸盐岩裂缝性油气藏最重要。

裂陷盆地的构造特征

裂陷盆地的构造特征

无论是哪一种裂陷机制,都可以被认为是
岩石圈的一种形变。对于均匀形变来说, 分为纯剪切和简单剪切。
几种典型的岩石圈裂陷模型
a·纯剪切伸展模型,异常地幔隆起可能诱导上地壳沉降形成伸展拗陷
b·纯剪切伸展模型,上地壳发育正断层控制的伸展断陷;
c·简单剪切伸展模型,低角度正断层上盘发育半地堑断陷
d·简单剪切伸展模型,低角度正断层上盘发育半地堑断陷,深层 岩石圈隆起可能引起上地壳沉降形成拗陷
前者的产状往往与主边界断层相同或呈共轭关系,多为调 节构造;后者则与主边界断层上盘的变形有关,出现在主 边界断层上盘特定的构造部位,与主边界断层走向不一定 一致,称为变换构造,多为变换构造。
2、根据内部断层与主边界断层的产状关系
地堑、半地堑内部的断层如果其总体走向与主边 界正断层相同,可以视其倾斜方向分别称为同向断 层(synthetic fault)和反向断层(antithetic fault), 前者为倾向与主边界断层相同的断层,后者为倾向 方向与主边界断层相反的断层 。
主动裂陷作用是指岩石圈下部的软流圈热物质主 动上涌,并引起整个岩石圈的水平引张。
被动裂陷作用的力源是板块构造演化过程中产生 的区域水平引张力,地壳岩石圈的裂伸展也可能 导致岩石圈底下的软留圈热物质的被动上涌。
一个裂陷盆地的产生既有“主动”成分,也有 “被动”成分,并且在不同阶段可能表现为不同 的动力学机制占优势。
在剖面上,主边界断层之间可以构成共轭组合形成 地堑—地垒族系,也可以构成平行组合形成多米诺 式半地堑族系;
在平面上,主边界断层可以是平行延伸、斜列分叉、 交截和交汇等多种型式,使伸展断陷族系的构造样 式复杂而丰富多彩。
典型的半地堑族系
伸展构造族系-1 具有叠置的反向半地堑

含油气盆地分析:第2讲 裂陷盆地构造学分析

含油气盆地分析:第2讲 裂陷盆地构造学分析
• 浅层以简单剪切伸展,深层则以纯剪切 机制伸展
• 地壳的脆性伸展区域和上地幔的韧性伸 展区域在垂向上部分重叠
§2 裂陷盆地的类型及其特征
在板块离散、俯冲和碰撞作用中均可以形成
一、裂陷盆地的类型
大陆裂陷(大 陆裂谷)盆地
陆间裂谷盆地 裂陷槽 被动大陆边缘 盆地
弧后裂陷盆地 弧内裂陷盆地
撞击裂谷盆地
●错动突然终止,一般终止于 被传递的断层上;
●断层所预期的错动方向与平 移断层相反。
三.盆地内断层系统的分布规 律——不协调伸展理论
• 伸展盆地内断层的复杂 性被形容为:“摔破了 的盘子,又被踢了一脚”
• 一般都采用多期叠加来 解释,有的很难解释。
• 复杂的断层分布和组合可以 用构造地质学新理论——不 协调伸展理论(童亨茂, 1995,1998,2003)来简单 解释
2、纯剪切伸展模式(Mckenzie)
• 用纯剪切的模式来解释岩石圈的伸展变形 • 在引张力作用下,中、上地壳发生脆性破裂,
下地壳和上地幔发生均匀的韧性伸展(颈缩作 用) • 上部地壳:脆性共轭正断作用,下地壳和上地 幔以均匀伸展减薄 • 软流圈在均衡中上升,并导致岩石圈的部分熔 融和火山作用的发生,进一步伸展可以使岩石 圈完全断裂,出现洋壳。
旋转坡坪式
2、裂陷盆地剖面构造样式
1) 由非旋转平面式正断层控制的“地堑和 地垒”
2) 由旋转式平面正断层控制的“多米诺式 半地堑”
3) 由铲式正断层控制的“半地堑”或“滚 动半地堑”
4) 由坡坪式正断层控制的复式半地堑
二、裂陷盆地的构造变换带
• 正断层平面上与多种组合型式(图)。 沿着构造走向,断层的位移往往是相互 消长。这种消长是靠变换带来实现的。

东营凹陷沙四段低阻油藏成因特征及评价

东营凹陷沙四段低阻油藏成因特征及评价

东营凹陷沙四段低阻油藏成因特征及评价东营凹陷是中国山东半岛地区最大的油气资源基地之一,凹陷内曾发现了大量的低阻油藏,其中凹陷内的凹陷沙四段低阻油藏是该地区最富有潜力的油气储集层之一。

本文将对东营凹陷沙四段低阻油藏的成因特征及评价进行详细阐述。

东营凹陷是一个复杂的构造沉积盆地,沉积层系发育多样,油气藏类型复杂。

沙四段是一种常见的低阻油藏储集层,其成因特征与以下几个因素密切相关。

沙四段低阻油藏与盆地构造演化有关。

东营凹陷经历了长时间的构造变形与演化,形成了多期次的构造抬升与沉降作用。

其中的凹陷沉积盆地发育过程中,受到构造的控制和干扰,导致了沉积物的分布和流向的变化。

油气在此构造作用下被集聚形成了低阻油藏。

沙四段低阻油藏的成因还与区域地质构造特征有关。

东营凹陷位于中国山东半岛地区,处于不同的构造带之间,包括了北辰凹陷、黄河背斜、胶东隆起等。

这些构造单元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断层和隆起,形成了复杂的地质构造格局。

沙四段低阻油藏通常位于这些构造单元的下部,受到构造带的分隔与控制。

沙四段低阻油藏的形成与沉积环境有关。

在东营凹陷形成的过程中,存在着多期的相变和沉积环境的变化。

沙四段多为河流、湖泊、三角洲等陆相环境的沉积,沉积物含量较高,储集空间较丰富,有利于油气的储集与运移。

对于沙四段低阻油藏的评价,通常从储集层、流体性质和储量等方面进行。

储集层的特征评价。

沙四段低阻油藏一般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这种特点使得油气能够在岩石中形成独立的储集空间。

沙四段沉积物的颗粒粒度较细,储集层的孔隙结构复杂,有利于油气的储集与运移。

通过测井和岩心剖面等方法可以评价储集层的物性参数,为油气储量评价提供依据。

流体性质的评价。

低阻油藏通常具有较好的流体性质,包括较低的粘度和较高的含油饱和度。

通过岩石圈压汞和分析油样等方法,可以得出油气的物理性质,并评价其可开发性和经济价值。

储量的评价。

储量评价是低阻油藏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等多种方法,可以对油气储量进行估算。

准噶尔盆地红山嘴油田石炭系火山岩裂缝储层特征

准噶尔盆地红山嘴油田石炭系火山岩裂缝储层特征

准噶尔盆地红山嘴油田石炭系火山岩裂缝储层特征
准噶尔盆地红山嘴油田石炭系火山岩裂缝储层特征报告
准噶尔盆地是位于中国西南部青海省和新疆的天山地区的岩溶型盆地。

红山嘴油田位于它的西部边缘,储层主要为炭系火山岩裂缝储层。

1. 火山岩岩性:红山嘴油田储层火山岩属于碱性火成岩,它们具有质地细腻、粒度变化不大、颗粒间充填物覆盖面积大、孔隙度高、渗透率高等特点。

2. 微观结构:火山岩岩石体节理和裂缝类型多样,包括曲裂缝、切裂缝、劈裂缝等,释放能量来自火成作用和断层活动,形成的倾斜破裂结构潜力发育高。

3. 储集性:火山岩岩体植被大粒度岩相组合,孔隙度高,渗透率高,补充孔隙比例大,未生物质油气储集好。

4. 水電性特征:火山岩岩体表面水解度高,酸度强,矿物质含量多,岩石有一定的抗滲性,但大量微细裂缝导致渗透率高,从而影响火山岩岩体对原油的保存能力,需注意。

综上所述,红山嘴油田储层火山岩系火山岩裂缝而成,具有质地细腻、粒度变化不大、颗粒间充填物覆盖面积大、孔隙度高、渗透率高等特点。

其中,倾斜破裂结构发育高、孔隙度高、植被大粒度岩相组合,以及补充孔隙比例大,是对原油储集有利的要素。

但是因为水解度高,矿物质含量多,酸度强等因素,
以及大量微细裂缝存在,可能会影响原油的保存能力,值得进一步细究。

裂陷盆地含油气性分析

裂陷盆地含油气性分析

裂陷盆地的构造样式
2.伸展盆地构造的基本样式
根据盆地边界正断层的几何形态和运动学特征的 差异将伸展型断陷盆地的剖面构造样式分为四种类型: 1)由非旋转平面式正断层控制的“地堑与地垒” 非旋转平面式正断层通常是共轭的,其公共的上 盘相对下降形成的断陷构造称为“地堑”,公共下盘相 对上升形成的凸起称为“地垒”。
主动裂陷作用
主动裂陷“热隆起—火山活动 —裂陷盆地形成—热沉降” 被动裂陷“裂陷盆地形成—热隆起—火山活动均衡沉降、 热沉降”
裂陷盆地
裂陷作用及其伸展模式
2.大陆伸展模式
依据岩石圈伸展变形的 行为,划分出两种伸展模式 A 纯剪切模式 在引张力作用下,主伸 展应变轴方向的伸长与主收 缩应变轴的缩短实质产生一 对以主应变为对称轴的共轭 剪切变形带,并且主应变轴 在变形过程中保持不变。这 种由拉张或挤压产生的变形 叫纯剪切。
裂陷盆地
裂陷盆地类型及其特征
(4)陆内裂谷盆地 裂谷是裂谷盆地的常见型式,是指具有 陡而长的两壁平行的沉降谷。形成模式具两 种:一种有热源,形成主动裂谷;另一种归 因于岩石圈的拉伸引起热软流圈的被动上供, 形成被系、 莱茵地堑系、贝加尔地堑系和我国的汾渭地 堑系等。大陆内初始裂谷形成于地幔上涌, 大陆板块破裂并开始分离,但尚未形成海洋 的背景下,相当于威尔逊旋回的大洋胚胎期。
裂陷盆地
裂陷盆地类型及其特征
3).沉积特征 被动大陆边缘的演化阶段开始为拉张性断裂,即裂 谷阶段。而后当大陆被新生的洋壳向外推挤拉开后在区 域性沉降的基础上发展成为被动大陆边缘。 由于这种构造演化,被动大陆边缘的沉积地分为两 套岩系: ①下面的一套老岩系是裂谷(陆内和陆间 裂谷)阶段的层系,它们一般分布在断陷的前寒武系或 古生界基底之上,由河流相和湖泊相碎屑岩组成,其中 夹玄武岩层。上面覆盖巨厚的蒸发岩系。②上面的一套 新岩系是在大陆被拉开形成大陆边缘后,堆积陆棚-陆 隆型沉积。陆棚处沉积物为浅海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系。 在河流入海处与河流相对应的陆隆处,发育三角洲和深 海扇沉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裂陷(裂谷)盆地石油地质特征
裂陷盆地是岩石圈拉张减薄下沉形成的沉积盆地。

其演化阶段一般分为裂陷期和坳陷期,裂陷期发育大量正断层,并伴随火山活动,主要生长正断层将盆地分割成多个坳陷和隆起,发生差异沉降;坳陷期盆内断裂活动停止,盆地整体热沉降。

我国主要裂陷盆地位于东部地区,包括渤海湾盆地、松辽盆地等,均为陆相沉积盆地。

1.烃源岩
裂陷期和坳陷期都可发育烃源岩,发育的烃源岩具有厚度大、丰度高的特点,由于裂陷盆地具有较高的热流值,有助于烃源岩快速成熟。

渤海湾盆地主要烃源岩位于古近系,以1、2型为主。

松辽盆地上侏罗统河流-沼泽相烃源岩为重要的气源岩,白垩系嫩江组为主力烃源岩。

2.生储盖组合
断陷型盆地分割性强,以坳陷为单元,发育多种类型沉积体系。

箕状断陷陡坡带发育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和冲击扇,其中扇三角洲前缘席状砂储集性能较好,陡坡带临近深挖区油源,再加上断裂的沟通,易形成岩性-断层油气藏和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深洼区发育深湖相和浊积扇相,浊积扇被深湖相富含有机质的暗色泥岩包裹,易形成岩性油气藏;深洼区与缓坡带之间的断垒带/基岩断块凸起带上,易形成轴向水流形成的远源河流三角洲、重力流以及滩坝沉积,均发育较好的储层;缓坡带以近源河流三角州、滨浅湖和滩坝相为主,距离油源较远,在断裂沟通下可形成岩性上倾尖灭和构造-岩性油气藏。

坳陷型裂谷盆地储集层规模大,横向稳定,成熟度高,如松辽盆地早白垩世发育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储层以河流相砂体和三角洲前缘砂为主。

坳陷阶段发育的河流泛滥平原沉积厚度大、分布广,构成区域性盖层。

3.运移特征
裂陷型盆地断裂发育,砂体侧向连续性差,油气难以发生远距离运移,以垂向运移为主,断裂带控制了油气田的分布。

坳陷型盆地储集层分布较为稳定,但仍以短距离运移为主。

总体上,陆相裂陷盆地的侧向运移距离较短,油气田主要围绕生烃中心呈环带状分布。

4.油气藏分布规律
坳陷型盆地常发育与基底活动有关的背斜油气藏,断块油气藏,岩性油气藏。

断陷型盆地陡坡带则主要发育滚动背斜油气藏、断块油气藏、岩性油气藏,洼陷带发育岩性油气藏,缓坡带发育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断块油气藏、地层不整合和地层超覆油气藏。

松辽盆地坳陷层系发育,生烃中心位于中央坳陷区,由于基底隆升形成了许多形态宽缓、面积大的背斜构造,其中大庆长垣为多个基底隆升背斜组成的大学长垣构造带,此外还有断鼻、地层和岩性圈闭。

油气藏围绕主要生烃坳陷成环状分布,其类型分布具有一定规律,坳陷中心为岩性油气藏,向外为断鼻、断层-岩性复合油气藏,边部为背斜、断块油气藏。

渤海湾盆地具有多坳、多隆、多凹、多凸相间的构造格局,包括6个断陷和四个隆起。

断陷多为不对称的单断型断陷,边界生长断层的活动控制了断陷的构造格局和沉积体系的分布。

单个凹陷多为独立的成油单元,油气藏围绕生油坳陷呈环带状分布。

坳陷内陡坡带发育滚动背斜油气藏和断层-岩性油气藏,深陷带发育砂岩透镜体油气藏、披覆背斜油气藏,缓坡带发育断层-岩性油气,地层不整合和地层超覆油气藏、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凹陷内部或凹陷之间的基底凸起上发育古潜山油气藏,纵向上不同类型的油气藏叠置。

由于凹陷内断裂的沟通作用,下第三系烃源岩的油气向上运移,进入多套层系,多个圈闭,因此形成围绕生烃坳陷分布的,多个成藏组合、多种类型的油气藏纵向叠置构成的复式油气聚集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