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岩溶专项施工方案
岩溶处理施工方案

岩溶处理施工方案1. 引言岩溶地区是指地质上以石灰石、石膏、石腊、石盐等溶蚀作用较为活跃的地质体,岩溶地质具有不稳定性和易溶蚀性的特点。
在岩溶地区进行施工时,需特别关注岩溶地质带来的困难和风险,采取科学的岩溶处理施工方案,以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本文将介绍一种针对岩溶地区的处理施工方案。
2. 岩溶识别与预测在进行岩溶处理施工前,首先需要对施工区域进行岩溶识别与预测,以了解岩溶地质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通过地质勘察和研究,确定地下水位、地下水流动方向和速度、溶洞分布情况等重要参数,为后续施工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
3. 区域划分与监测根据岩溶地质特征和预测结果,将施工区域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并对每个区域进行监测和评估。
监测主要包括地下水位和水质监测、地表沉降监测、地表裂缝监测等。
通过监测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及时发现地质变化和施工问题,并采取预防措施。
4. 岩溶处理技术4.1 岩溶填充技术岩溶填充技术是针对溶洞、溶洞隧道等空洞地质体进行处理的一种常用技术。
施工过程中,首先需清理溶洞内部的杂物和泥沙,然后采用适当的填充材料填充空洞。
填充材料可选择砂浆、水泥、砾石等,根据岩溶地质特点可加入抗渗透剂、抗水膨胀剂等,以提高填充效果和抗风险能力。
4.2 地下水治理在岩溶地区进行施工时,地下水问题是一大挑战。
通常采用以下措施进行地下水治理:•孔隙充填:对地下空腔进行充填,减少地下水渗流通道;•地下水隔离:通过灌浆、注浆等方法,在地下水流通通道上设置隔离层;•排水系统建设:建设合理的排水系统,控制地下水位。
4.3 表层处理岩溶地区地表易发生湿陷、塌陷等变形,因此需要进行表层处理以保证施工安全。
表层处理一般包括以下措施:•地表填筑:对不稳定的地表进行填筑,增加地表承载能力;•防渗措施:采用防水材料对地表进行覆盖,防止地下水渗透;•固结处理:通过加浆等方法加固地表层,提高稳定性。
5. 施工安全措施在岩溶处理施工过程中,需要制定详细的安全措施,以确保施工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高速铁路岩溶隧道施工工法(2)

高速铁路岩溶隧道施工工法高速铁路岩溶隧道施工工法一、前言随着高速铁路的发展,岩溶地区的隧道施工成为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岩溶地形的复杂性,给隧道施工带来了许多困难和风险。
因此,需要开发出一种适用于岩溶地区的高速铁路隧道施工工法,以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和顺利。
二、工法特点高速铁路岩溶隧道施工工法具有以下特点:1、技术综合:综合运用地质勘探、支护技术和施工管理等多种技术手段,将地质条件、施工要求和管理要求相统一。
2、高效施工:采用先进的施工设备和技术,能够提高施工效率,缩短工期。
3、灵活应变:根据地质条件的复杂性,能够灵活调整施工工艺和措施,应对不同情况。
4、施工质量可控:采取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确保施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
5、安全可靠:对施工过程中的安全进行全面管理,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提高施工安全性。
三、适应范围该工法适用于岩溶地区的高速铁路隧道施工,可以应对各种复杂的地质条件和施工要求。
四、工艺原理高速铁路岩溶隧道施工工法的工艺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地质勘探:通过地质勘探,获取准确的地质数据,为隧道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2、支护技术:根据地质条件,采用适当的支护技术,保证隧道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3、施工管理:通过科学的施工管理,合理调配人力、物力和时间资源,确保施工进度和质量。
五、施工工艺该工法的施工工艺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阶段:1、准备阶段:包括岩溶地区勘察设计、机械设备准备等工作。
2、洞体开挖阶段:采用机械挖掘设备进行洞体开挖,同时进行支护工作。
3、洞体衬砌阶段:进行洞体衬砌,包括灌浆、喷射混凝土等工作。
4、隧道整体施工阶段:进行洞体内外的施工,包括铺轨、供电、通风等工作。
5、竣工验收阶段:进行隧道的竣工验收和相关手续的办理。
六、劳动组织在施工过程中,需要组织各种劳动力进行岩溶隧道的开挖、支护和施工等工作,同时需要建立科学的劳动组织体系,确保施工任务的顺利进行。
七、机具设备该工法所需的机具设备包括岩土钻机、隧道掘进机、液压支架等,这些设备具有高效、环保和节能的特点,能够满足岩溶隧道施工的需求。
隧道岩溶处理施工技术

隧道岩溶处理施工技术通过沪昆客专隧道岩溶处理施工,详细介绍铁路岩溶隧道施工技术、工艺及注意要点,为今后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参考作用。
标签:隧道;岩溶;施工技术1、工程概况新建沪昆铁路客运专线长沙至昆明段(贵州)站前工程CKGZTJ-12标段第一工程有限公司项目部,管区位于盘县境内。
线路起自高塝隧道DK934+092,止于六竹子隧道终点DK949+140,管区实际长度线路正线全长15.048km,线内主要构筑物有隧道3.5座,包括高旁隧道、高家屯隧道、刘官屯隧道、麦平庄隧道、六竹子隧道。
2、研究内容2.1岩溶隧道施工难点2.1.1 我标段隧道位于喀什特地貌,岩溶较发育,溶洞的形态、规模、大小等均不同,对现场施工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2 隧道地质条件较复杂,隧道总体以可溶岩灰岩为主,溶洞发育。
2.1.3 隧道在施工过程中所揭示的溶洞容易造成失稳,从而发生坍塌、掉块等现象。
3、总体施工方案根据沪昆客专的特点及总体工期目标,根据隧道施工图纸地质资料及现场施工场地、设备的特点,通过对国内类似隧道施工的了解,制定了本标段隧道的总体施工方案:3.1隧道施工原则3.1.1、科学组织的原则本工程项目隧道工程多有溶洞、溶腔发育,为确保在规定的工期内完成隧道施工,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是必要保障。
为此,在施工方案制定上针对隧道可能遇到溶洞的具体形态,并考虑施工中溶洞处理的工艺工法,科学、合理地安排劳力、材料、机械设备,同时加强各工序之间的协调,做到有条不紊、连续施工。
3.1.2、确保安全的同时充分考虑经济的原则在整个施工方案制定过程中,在辅助设施方案设计过程中,通过科学检算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合理配置材料,减少浪费,根据工期要求,合理安排工序,确保施工生产连续进行。
3.1.3、突出科技创新的原则大力开发、推广、应用“四新”技术,依靠科技,攻克难关,应用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加快施工进度,提高工程质量总体水平。
隧道岩溶地层处理方案

隧道岩溶地层处理方案引言隧道的建设和维护常常面临岩溶地层带来的困扰。
岩溶地层由于地下水的侵蚀作用,形成了许多洞穴和溶蚀缝隙,这给隧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带来了威胁。
因此,针对岩溶地层的处理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种针对隧道岩溶地层的处理方案,并详细阐述其设计原理和操作方法。
设计原理隧道岩溶地层的处理方案的设计原则如下:1.强化地基:通过加固地基,增强地下岩溶地层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2.封闭洞穴:通过填充洞穴和修复溶蚀缝隙,减少岩溶地层对隧道的侵蚀和破坏。
3.排水处理:合理排水,减少地下水对隧道的侵蚀,保证隧道的排水畅通。
4.监测预警:对隧道岩溶地层进行实时监测,并及时预警,以防止事故发生。
操作方法1. 强化地基强化地基是处理岩溶地层的关键步骤之一。
具体操作如下:1.清除表层土壤和杂物,确保地基面暴露。
2.采用事先设计好的加固材料,如格栅、格室、喷锚等,对地基进行加固。
3.加固材料的选择应根据地质情况、地下水位和工程需求进行合理设计,确保加固效果。
2. 封闭洞穴封闭洞穴是处理岩溶地层的另一个重要步骤。
具体操作如下:1.先对洞穴进行勘察,了解洞穴的大小、形状和分布情况。
2.对洞穴进行修复,采用填充材料填充洞穴,如混凝土、砂浆等。
3.对溶蚀缝隙进行修复,采用喷浆、喷砂等方法填充缝隙。
4.对大型洞穴或困难修复的洞穴,可以考虑采用地锚等特殊技术进行处理。
3. 排水处理排水处理是处理岩溶地层的必要措施。
具体操作如下:1.施工前进行地下水位的测量和分析,确定合理的排水方案。
2.采用井点和排水管道,将地下水引导至隧道外部。
3.定期检查排水设施的畅通情况,及时对堵塞、损坏等问题进行处理。
4. 监测预警监测预警是处理岩溶地层的重要手段。
具体操作如下:1.部署地下岩溶地层监测设备,如应力计、位移计、渗流计等。
2.实时监测地下岩溶地层的变化情况,及时预警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
3.根据监测数据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以保证隧道的安全运营。
隧道专项施工方案交底

一、工程概况本工程为XXX隧道,位于云南省丽江市范围内,隧道地处山地斜坡中下部,属构造侵蚀、溶蚀中山地貌区,地形相对较陡,隧道围岩构造基本为灰岩,设计图纸及说明中均有提到存在岩溶的可能性,施工范围内地下水位较深,约500米深。
隧道左幅起讫桩号为:ZK111805~ZK113280.56,全长1475.56m;右幅起讫桩号为:K111790~K113289.56,全长1499.56m,左右幅累计长度2975.12m。
左右幅隧道间距约为XXX米。
二、施工组织1. 施工单位:XXX公司2. 施工班组:XXX施工班组3. 施工时间:根据业主对本标段总工期及节点工期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及资源配置,确保工程的安全、优质、快速建成。
三、施工方案1. 隧道开挖施工方案(1)明洞部分采用明挖法开敞式开挖,级围岩采用明挖及CRD法,级围岩地段采用CD法和环形开挖留核心土法,级围岩采用台阶法施工。
(2)隧道开挖坚持“禁爆破、短进尺、强支护、早封闭、勤量测”的原则,采用机械开挖、人工配合进行施工。
(3)洞口施工时,先开挖洞门边仰坡及路堑土石方,做截水天沟,再施做洞门。
洞口位置贯彻“早进晚出”的原则,避开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
洞口施工前及早清理洞顶坡面,做好地表水引排,封闭地表裂隙,夯填整平洞顶空洞、低洼处。
边仰坡开挖施工时尽量减少开挖范围。
2. 隧道防排水施工方案(1)采用“防、排、堵、截相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
(2)隧道防水应重视初期支护防水,以衬砌结构自防水为主体,以施工缝、变形缝防水为重点。
(3)洞外防排水系统、中心水沟、横向排水管、纵、环向排水盲管和复合防水层、施工缝、沉降缝防水施工等。
3. 隧道爆破施工方案(1)爆破工程控制要求:爆破振动安全允许距离计算及爆破振动控制、爆破空气冲击波安全允许距离计算及控制措施、个别飞散物安全允许距离计算及控制措施等。
(2)爆破安全设计:爆破振动安全、爆破空气冲击波安全、个别飞散物安全、防止炮烟中毒、盲炮处理、爆破器材安全管理等。
南宁地铁2号线盾构隧道岩溶处治方案分析

南宁地铁2号线盾构隧道岩溶处治方案分析南宁地铁2号线的建设是南宁市交通发展的重要项目之一。
随着城市建设和人口增加,南宁地铁的建设已经成为了市政府的一项重点工作。
然而,在地铁建设过程中,由于南宁地区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岩溶问题成为了建设的一个难点。
本文主要探讨南宁地铁2号线盾构隧道岩溶处治方案的问题。
一、南宁地铁2号线盾构隧道岩溶处治方案1.岩溶概述岩溶是一种地质现象,是由于地下水在石灰岩等可溶岩石中流动,溶解岩石中的钙质和成分,形成地下洞穴、地震陷、地表塌陷等自然过程。
在南宁地铁2号线建设过程中,岩溶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问题。
2.岩溶处理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针对岩溶的处理方法也逐渐成熟。
在南宁地铁2号线建设过程中,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法进行岩溶处理。
(1)预埋灌浆钢板法预埋灌浆钢板法是一种常见的岩溶治理方法,该方法将钢板预先安装在洞穴的顶部和侧面,然后注入水泥浆灌浆,以填充空隙和坚固岩体。
(2)补土法补土法是一种基础修建工程中常用的方法,可以对地面进行填补和加固。
在南宁地铁2号线建设过程中,补土法主要用于填补洞穴下方的土壤和岩石空隙,以形成承载力。
(3)钢筋网喷浆法钢筋网喷浆法是一种针对洞穴修补的技术,其过程是首先将钢丝网覆盖在岩壁上,然后在钢丝网上进行石膏喷涂,以支撑和加固修补区域。
二、南宁地铁2号线盾构隧道岩溶处治方案分析在南宁地铁2号线建设过程中,岩溶处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对于工程的安全与顺利进行具有重要作用。
从这个角度出发,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分析。
1.岩溶处理方案的可行性南宁地铁2号线采用的岩溶处理方法在实践中已经有了较好的应用,因此其可行性得到了充分验证。
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各种治理措施的配合使用可以避免治理方案的单一和局限性。
2.岩溶处理方案的技术含量南宁地铁2号线的岩溶处理方案涉及到多种技术的应用,在处理过程中需要运用岩土力学、材料科学和工程力学等多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
因此,在项目实施中需要加强技术研究和工程设计。
岩溶隧道专项施工方案(按专家意见修改)

云南沾益至会泽高速公路第二合同段(K18+700~K34+957.089)岩溶隧道专项施工方案云南云岭高速公路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沾会高速公路土建第二合同段项目经理部二〇一六年二月目录第一章工程概况 1 第二章编制依据 3 第三章施工计划 4 第四章施工工艺技术 4 第五章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21 第六章劳动力计划 27 第七章计算书及相关图纸 28云南云岭高速公路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沾会高速公路土建第二合同段项目经理部德泽隧道岩溶专项施工方案第一章工程概况本标段为云南沾益至会泽高速公路项目土建第二合同段,项目起止桩号为K18+700-K34+975.809,全长16.276公里。
全线采用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速度80km/h,整体式路基宽度24.5m,分离式路基宽度12.25m;汽车荷载等级为公路-I级,桥路同宽。
1.1工程简介德泽隧道按左、右幅分离式设计。
左线隧道进口桩号 ZK19+410,出口桩号ZK20+300,长 890米,Ⅲ级围岩320米,Ⅳ级围岩240米,Ⅴ级围岩330米。
右线隧道进口桩号K19+408,出口桩号 K20+300,长 892米,Ⅲ级围岩180米,Ⅳ级围岩380米,Ⅴ级围岩332米。
1.2工程地质隧道洞身由灰岩、泥灰岩构成,在洞口段发育有次级断层,岩体受地质构造影响强烈,岩石中的节理发育受次生应力影响,产状有一定的变化,并且具有条、束、带形式,不同的发育形式对岩体结构、完整性影响强烈,使岩体的结构、完整性变化频繁,致使隧道围岩的岩体结构、完整性变化频繁。
岩体具散体~碎裂结构、镶嵌碎裂结构、中厚层状结构等多种类型,岩体的完整性也在极破碎~较完整之间变化。
隧道洞身段穿越向斜核部,有利于地下水的富集,其岩溶现象可能较发育,在洞身Ⅲ级及Ⅳ级围岩段可能存在竖向的岩溶管道或溶蚀孔洞,部分溶蚀孔洞可能充填结构疏松的粘土及碎石,其稳定性相对较差。
隧道洞身围岩的地下水有松散层孔隙水、岩溶水,在隧道开挖时渗出的形式也不同,其中松散层孔隙潜水以滴水状为主,岩溶水在部分岩溶管道段可能存在淋雨状或股状涌水,在填充性的溶蚀孔洞段,可产生部分突泥。
隧道岩溶高压涌水、突泥施工措施

隧道岩溶高压涌水、突泥施工措施暗河主管道在隧道以上发育,是引导产生大型地下水突出的最不利地段。
因此对岩溶水及暗河的妥善处理是防止岩溶高压涌水、突泥问题出现之关键。
施工中将根据设计地质资料、结合超前预报资料和现场实际,查明暗河溶洞分布范围、类型、规模、发育程度、地下的情况等。
对暗河地段,采用注浆堵水、限量排放,分部开挖,及时封闭,衬砌紧跟,加强量测,确保安全。
对隧道穿越暗河地段分别以引、堵、越、绕等措施进行处理。
超前探测:采用超前钻孔探测等多种手段进行地质预报,并预测开挖工作面前方一定范围内水情况,以采取相应的施工措施及支护手段。
施工对策及主要技术措施:穿越高水压段的施工处理主要由围岩注浆固结圈、喷锚支护、排水系统、抗水压衬砌结构四部分组成。
围岩注浆固结圈:通过注浆封闭,加固、提高岩体完整性,使其成为具有止水和承载能力的结构体,形成围岩注浆固结圈,以限制排水量,实现限量排放,并与喷锚支护一起共同保证施工期间洞室稳定及安全。
注浆方式采用超前帷幕预注浆、径向注浆、局部注浆、补注浆四种形式。
超前帷幕预注浆:每一循环长度30m,注浆加固的固结范围为衬砌轮廓线外3m。
开挖后径向注浆:固结范围正洞为衬砌轮廓线外5m。
局部注浆分为局部超前注浆、开挖后局部注浆等几种。
根据超前地质预报探明的局部岩溶实际分布(定位、定量)或开挖后地下水渗流状态分别采用。
补注浆为按上述三种注浆方式实施后,仍未达到设计要求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上述注浆手段一种或多种进行补充注浆。
喷锚支护:喷锚支护由20cm厚C20钢钎维喷射混凝土,拱墙系统锚杆组成,Ⅴ级围岩辅以格栅钢架,使其与注浆加固结圈共同组成限流体系,同时具有维护注浆固结圈结构性能的作用。
保证施工期间洞室稳定。
防排水网络系统:在喷锚支护与模筑混凝土衬砌之间全环铺设复合式防水板,设置纵、环向排水盲沟将水引入侧沟排出,施工缝嵌钢片或橡胶止水带,形成完善的防排水网络系统。
抗水压衬砌:采用C30钢筋混凝土,其净空预留20cm补强或衬砌结构调整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渡隧道岩溶预报、处治、监测专项施工方案1工程概况中渡隧道进口进程DK45件603,出口里程DK45牡327,全长724m 进口位于直线上,出口位于半径为5500m的右偏曲线上。
纵坡为单面上坡,坡度为1.5 %。
中渡隧道位于中渡镇西侧,隶属峰丛地貌,地形起伏大,高程170~ 285m相对高差5〜115m山体陡峻,自然坡度10°〜40 °。
基岩裸露,坡面植被多为灌木。
主要地质为灰岩、白云质灰岩,其岩性为:浅灰、灰、灰白、深灰色,厚层〜巨厚层状,隐晶质结构,块状构造,质坚硬。
垂直节理发育,节理大多微张,延伸远,连通性好,内充填黄褐色黏土,方解石脉发育,岩体表面溶蚀现象发育,多发育小溶孔,山坡缓坡外多发育溶蚀峰林。
地表岩体完整性较好,进出口段岩体较破碎。
水文地质特征:隧道区地表水以第四系孔隙水为主,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富存于第四系孔隙之中,水量微弱,向洛江排泄;地下水以基岩裂隙水、岩溶管道水为主,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水量微弱,沿基岩裂隙及岩溶管道向下排泄,最终向洛江排泄。
2隧道不良地质——岩溶2.1岩溶:隧道段内下伏基岩为灰岩,厚〜巨厚层状,基岩表面发育小溶洞、溶沟及小溶槽。
DK451 + 914〜DK451 + 934段内右侧30〜60m范围内发育一岩溶洼地,该洼地长轴约30m,短轴约15m,与基岩裂隙连通,为大气降水补给岩溶水的主要通道;DK452 + 012右侧240〜270m范围内发育一岩溶洼地,该洼地长轴约70m,短轴约30m,与基岩裂隙连通,为大气降水补给岩溶水的主要通道2.2隧道进出口端发现多个岩溶形态,分述如下:DK451+610右侧40cm左右斜坡脚处发现一地下溶洞,该溶洞出水量大,供中渡镇约3000人使用,日出水量为1025m3/d,最小水量为840 m3/d; DK451+600右侧60m处有一溶洞,约3X 1.5m见方,深约1.5m,水位稳定,水质较清,见鱼游动,雨季时水质浑浊。
据访问,该地区下暴雨时,该处有水涌出,且溢出地面;DK451+685右侧200m处,为一小溶洞,隧道出口DK452+370右120m, 为一溶洞,洞口呈近半圆形,底宽3m,高2m,后向S65E斜坡呈15度向下延伸,长约10m,宽约1-3m,高约2.5m,洞底为一水井,水井呈矩形,长约3m,宽约1-1.5m,水深1-2m,未见流动,仅供一住户使用,据调查,暴雨水位上升约为1m,枯水期无水,井底沿S50W (洞外)为一小溶隙;DK452+370右280m坡脚低洼处,为一消水溶洞,洞口呈正方形,边长1m, 井口为灰岩,井深约8m,水位深0.5m。
未见明显流动。
隧道穿过的山体为巨厚层状灰岩,产状倾向SE (线路左侧),倾角约30°〜45°,地表岩溶形态发育,下部岩溶通道较发达,为大气降水向洛江等山下低洼处渗流提供了良好的渠道。
从隧道山体进、出口之间溶洞水的径流条件分析,其线路标高以上基本无水平向浅部较大的岩溶管道相联通,即以垂直岩溶发育为主,总体看来,隧道区属岩溶强烈发育区。
3岩溶隧道可能出现的问题分析由于岩溶发育的控制因素错综复杂,发育的形态千姿百态,以及岩溶发育的不均衡性和不规则性,给岩溶隧道的设计施工带来一系列困难,特别是施工阶段的突水、突泥对施工安全和进度造成很大威胁。
总结分析国内外隧道施工岩溶问题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隧道施工中的突水、突泥问题;第二类:隧道施工中顶板溶洞充填物陷落冒顶;第三类:隧道施工中底板塌陷。
4岩溶预报4.1岩溶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原则:内外兼顾,内为重;长短结合,短为重;直间并用,直为重;综合集成、长期预报”。
以此确保岩溶隧道的施工安全。
4.2地面(洞外)地质调查法这种方法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421弄清楚隧道线路经过地区可溶岩(灰岩、盐岩),特别是强溶岩(纯灰岩、白云岩、盐岩)的地层层位、展布范围及所处的岩溶水动力分带。
422查明隧道线路经过地区及其邻近地区,在可溶岩特别是强溶岩中分布规模较大断层的产状及其与地表隧道轴线的相互关系;特别注意那些两条或两条以上断层交汇的位置(它们是侵蚀性地下水的有利通道)。
4.2.3查明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界面的位置及其与地表隧道轴线的相互关系。
424结合上述有利于岩溶发育的岩层层位和构造位置,在大小圭寸闭的洼地内,寻找大型溶洞或暗河的入口。
425根据断层产状或可溶岩与非可溶岩界面的产状,用地面地质界面法和投射公式,求得可能出现的大型溶洞、暗河与隧道的相互关系。
426查明暗河入口和出口的位置及标高,并结合可能成为暗河通道的较大断层或较紧闭背斜褶皱核部的位置、产状,推断暗河的大致通道,确定能否与隧道相遇或与隧道的大概位置关系。
427依据岩溶发育的分带性和隧道相对标高和季节变化,判断那些可能与隧道相遇溶洞、暗河的含水量;或推断那些不与隧道相遇的有水溶洞或暗河对隧道施工的影响程度。
428搞清隧道所在位置所属的构造体系和地表具体的构造行迹。
通过以上方法定性确定岩溶的空间分布,但此方法预报岩溶的精度远远满足不了隧道施工的具体要求,仅对具体预报的解释有指导意义。
4.3洞内掌子面岩溶探测方法隧道掌子面的岩溶探测方法和地面(洞外)探测方法相比具有如下特点:八、、•4.3.1可看到出露的岩体,与地面相比具有更多的已知条件;432由于掌子面空间小,且要探测前方地质情况,因而,许多物探方法现场布置收到限制;如电极难以布置,地面的各种装置不能排布;线框大小受限,许多依靠线性的连续测量方法不能使用。
433掌子面通畅的干扰因素包括:各种电缆引起电性的干扰噪音、各种风钻、隧道施工机械的震动噪音等;434预报的目的了解掌子面前方一定范围的岩溶地质情况,地面物探的许多方法是测试地下半无限空间场的分量,当需测试掌子面前方地质情况时失效。
因此,能用掌子面预报的方法较少。
由于掌子面超前地质预报相对地面超前预报有许多的有优点,已知条件较多,精度相对较高。
因此它是目前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的主要方法。
4.4长距离超前地质预报长距离超前地质预报包括:隧道地震预报(TSP、VSP、TRT)、隧道电性预报、水平超前钻探等。
4.5短距离超前地质预报地质雷达法、BEAM法、水平声波剖面法、陆地声纳法、红外探水法、超前平行导坑(隧道)法、水平钻速法、充电法、自然电位法、隧道及井巷电磁导弹超前预报技术、掌子面地质编录预测法。
掌子面超前地质预报常用方法5岩溶处治5.1《铁路隧道设计规范》规定穿越溶岩、洞穴的隧道,应根据空穴大小、填充情况及其与隧道的关系、地下水情况,采取下列处理措施:5.1.1对空穴水的处理应因地制宜,采用截、堵、排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5.1.2干、小的空穴,开采取堵塞封闭;有水且空穴较大,不宜堵塞封闭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梁、拱跨越;5.1.3当空穴岩壁强度不够或不稳定,可能影响隧道结构安全时,应采取支顶、锚固、注浆等措施。
5.2《铁路隧道施工规范》规定521岩溶地区隧道的施工,可采用下列技术措施进行处理:5.2.1.1可采用暗管、涵洞、小型过桥或泄水洞等排水方法,将溶洞积水或暗河水排走。
5.2.1.2当不能排水,或由于溶洞规模大且溶洞填充物为含水量较大的岩溶泥时,可采用封堵的方法。
当溶洞在隧道底部时可采用旋喷,在边墙及拱部时可采用注浆、管棚等,形成堵水墙(边墙)和防水帷幕(拱部)。
5.2.1.3对于停止发育、跨径较小,且无水的中、小型溶洞,可根据其与隧道相交的位置及其填充情况,采用干砌片石、浆砌片石或低等级混凝土进行填充。
5.2.1.4 溶洞仅在隧道底部且较大较深,或者填充物松软不能承载结构物时,可采用梁或拱跨越,梁的两端或拱的拱座应置于稳固可靠的岩层上,必要时可用混凝土和石砌体加固。
5.2.2岩溶地区隧道开挖应符合以下要求:5.2.2.1开挖方法宜采用台阶法。
在H、W级围岩条件下,且溶洞尽穿过隧道底部一小部分断面时,可采用全断面一次性开挖。
5.2.2.2爆破开挖时,应采用超前钻孔探测。
5.2.2.3当隧道只有一侧遇到溶洞时,应先开挖该侧,待支护完成后再开挖另一侧。
5.2.3岩溶地区隧道支护和衬砌应根据溶洞情况予以加强。
5.3铁路规范规定的岩溶隧道的处治原则可总结为:“绕、截、排、堵、越与分部开挖,加强支护相结合”。
531绕:施工“绕”施工中若遇到特大和一时难以处理的溶洞,为使工程不陷入停顿,可以增加出口作业面或用迂回导坑绕过溶洞区,一面继续进行施工,一面进行溶洞处理。
532截:“拦截地表水”根据勘测资料和施工现场观测,当地表自然沟床,汇水洼地发现有溶穴、落水洞、漏斗、竖井等为隧道地下水补给来源,补给量随季节变化,则米用拦截地表水。
如为自然沟槽,米用在溶穴、落水洞、漏斗、地表陷穴四周施作浆砌片石排水沟。
如地表为一溶蚀封闭洼地,则可采用截水沟,泄水暗管,泄水暗管将水引到隧道渗泄区以外。
533排:“引排地下水”当隧道掘进遇到溶洞有流水时,宜排不宜堵,首先应查明水源,涌水量,流向及与隧道位置的关系,采取以排为主,截引相结合的措施常年流量大的采用开凿泄水将水排除洞外,流量小的可采用拦截引排将水引入隧道排水沟内,排出洞外。
常年流量大的岩溶地下水,即隧道排水沟无法正常完全排走的水,隧道可设平行导坑排水。
地下水出露在平导一侧,比较好处理,可自平导凿泄露水洞,将水引入平行导坑排走。
当地下水出露在平行导坑的另一侧,则需将水排引到平行导坑一侧,再由平行导坑开凿至正洞的泄水洞将水引入平导排出至洞外。
下面介绍地下水出露在平行导坑的另一侧排水情况:当地下水出露在平导另一侧,拱顶上部,或隧道拱顶以上时,可在拱顶以上设渡槽,横跨隧道,将水引至平导一侧由泄水洞排至平导。
渡槽两端置于拱顶以上的岩帮上,然后用竖向暗沟,将水引至泄水洞,再引入平导,排出洞外。
当地下水出露在平导另一侧,拱顶至隧底标高,可采用竖向间沟或在隧道衬砌范围外用浆砌片石拦水墙拦截地下水,当地下水出露较高时用间沟,出露较低时用拦水墙,然后用暗沟或暗管将水引至平导一侧,再由泄水洞排往平导排至洞外。
当隧道未设平行导坑时,其在隧道部位的处理方法,基本同有平行导坑,但泄水洞要选择适当位置将水排除至洞外。
一般涌水即利用隧道排水沟能正常泄排走的水。
在隧道施工中常遇到的是一般涌水。
仍以引排为主,其处理方法是:涌水在隧道顶上部出露的,采用在衬砌范围以外,拱部设渡槽和墙部竖向暗沟,将水引至墙脚外侧,在衬砌边墙脚留一暗洞或理设钢管将水引入隧道排水沟,当涌水出露在边墙部位,在边墙衬砌以外可设竖向盲沟或暗沟、将水引至边墙脚外侧,在边墙衬砌时,墙脚留一暗洞或理管将水引入隧道排水沟排出洞外。
534堵5.341对已停止发育,径跨不大,无水或渗水较小量,可根据其与隧道相交的位置及其充填情况,采用浆砌石或砼回填封闭,并辅以适当的引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