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整理
自然辩证法考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考试知识点总结一、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辩证法的根本原理和方法,是探索客观世界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
1.物质的辩证法唯物辩证法首先肯定了物质的存在,认为物质是客观世界的物质基础。
唯物辩证法强调了物质的辩证性,认为物质是永恒的、发展的、具有辩证性的。
2.运动的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一切事物都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运动状态中的。
唯物辩证法还强调了运动的普遍性、无限性和对立统一的一致性。
3.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
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概念,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法则。
4.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发展变化的事物都是按照“否定之否定”的规律进行的。
事物发展的最终结果是新事物的产生。
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它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历史的终极目标。
1.社会发展的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探索了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揭示了社会制度更替的客观规律。
2.社会发展的对立统一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是矛盾的斗争,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内部的对立。
社会也遵循对立统一的辩证法规律。
三、自然辩证法的应用1.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自然辩证法可以指导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可以帮助科学家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剖析和解决科学研究中所面临的问题。
2.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自然辩证法可以指导生产实践,帮助人们正确把握发展变化的规律,指导实践活动。
3.社会斗争中的应用自然辩证法可以指导人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揭示社会斗争的本质和规律,指导人们正确地参与和引导社会斗争。
四、自然辩证法的发展与创新1.积极应对新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问题层出不穷。
自然辩证法需要不断推陈出新,积极应对新的社会问题,寻求新的解决办法。
2.弘扬创新精神自然辩证法需要不断弘扬创新精神,鼓励人们在实践中勇于创新,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答题要点研一

一、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论述中共十八大所部署的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科学根据和战略意义。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2)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与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
3)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
人要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才会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否则,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4)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生态思想揭示了生态自然观的本质。
5)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具有整体性、公平性和正义性等特点。
人类是一个整体,可持续发展要求超越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并采取联合的共同行动。
生态文明所理解的公平是一种广义的公平,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之间的公平以及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公平。
其中,当代人之间的公平是公平原则的核心。
目前我国的生态困境及其危害;酸雨,危害:⑴对生物的影响: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的生长繁殖及死亡;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⑵对建筑的影响: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⑶对人体的影响:危害人体健康。
;水体富营养化,危害:动植物死亡,湖泊沼泽化乃至消失,影响。
赤潮问题,赤潮爆发对海洋水产业的不利影响;①藻类过度繁殖容易导致海水缺氧,致使鱼类死亡、或其它鱼类的食物列死亡,鱼类因缺少食物而死亡;②产生毒素、毒死鱼类;③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影响浮游植物和食物链。
沙尘暴,危害:①造成环境质量下降②使农作物受灾③造成人畜伤亡。
荒漠化,危害:生态环境恶化,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减少。
森林破坏,森林破坏后果:生态失调、环境恶化、旱涝多发、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河道淤塞。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

复习重点指导一、名词解释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归纳方法/演绎方法:小科学、大科学:学术道德/学术失范:技术异化:科学精神:技术创新:科技(工程)伦理:科学共同体:后工业社会:技术决定论社会决定论日心说(哥白尼)人工自然知识经济(社会)二、简答: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历史形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科研选题的一般步骤、原则和基本方法多维视角的科学观技术的本质属性技术的发展动力社会决定论的基本观点技术创新与技术发明、技术改造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构成论述:1.从价值的观点,论述科学技术是双刃剑。
2. 请简要论述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的关系。
3. 请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来源、基本观点、对国家科技发作战略的影响等作简要论述。
4.科研工作者应具备什么样的基本素质?请进行简要论述。
讨论题:(选一)1.试从工程师是否要对技术的应用后果负责,对谁负责,负什么样的责任等方面,谈谈工程师的社会责任应如何。
2. 试从科学问题的提出、资料的搜集和整理(科学抽象过程)以及科学精神的养成等三方面,论述自然辩证法学习对工科研究生的重要意义?3.结合你所学专业的科学、技术(或工程)的发展史,论述你所在专业的科学、技术发展模式是怎样的?(注:理科研究生主要写科学发展模式,工科研究生主要写技术发展模式)4.2009年5月,中国青年报报道了“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调查事件后,不久又有上海某高校一位博士生向该报举报,他在中国期刊网上搜索资料时发现一篇比“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还要牛的论文抄袭事件,两篇论文除了“致谢”不一样外,标题、中英文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等都一字不差。
请你从学术道德建设方面对此现象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5.结合你所学的专业,谈谈什么是工程?有哪些显著特点?与技术有何区别?举例说明。
6. 请参照世界工程组织联盟(WFEO)关于工程师环境伦理规范(参见教材217-218页)的叙述,谈谈你作为未来的工程师,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应承担哪些方面的环境伦理和社会责任。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3.如何理解达尔文进化论和克劳胥斯热寂论的对立统一4.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举例说明学习系统自然观的意义?5.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依据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6.科学与技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什么意义?7.科学研究的一般环节是什么?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对你的研究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8.技术创新的理解及我国怎么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9.试述工程、产业的本质与特征?(删)10.你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11.人定胜天12.根据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点并结合个人专业谈谈如何才能成为创新型人才?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答:自然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自然辩证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自然辩证法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根本观点和思维方式,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半方法的科学,体现了人、科学技术、自然之间的关系。
意义首先,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有助于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表现为(1)有利于提高科技工作者自己的哲学素养,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科学技术发展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并分析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各种哲学、社会思潮,从而增强自身的鉴别能力。
(2)有助于提高科技工作者的辩证思维和创新能力,运用科学的思维工具去探索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性,取得更多的研究成果。
(3)有助于提高科技工作者的自觉性,有助于加深科技工作者对党和国家的科学技术方针政策的理解,并密切结合自己的科学技术工作实际更自觉地贯彻推行这些方针政策。
自然辩证法考试要点及试题答案

绪论一、名词解释:1、自然辩证法P1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P43、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P2-3二、重要问题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P22、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与学科性质P53、自然辩证法与旧哲学的区别P6-74、自然辩证法与西方科学哲学的区别P7第一篇自然观一、名词解释:1、系统P392、人化自然P933、人工自然P954、可持续发展P1155、可持续发展战略P117二、重要问题1、神话和原始宗教自然观的特点P17-182、近代科学诞生的标志和意义P243、近代机械自然观的基本特征P27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科学背景P29-335、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点P33-366、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P91-927、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必要性和基本途径P107-1118、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和原则P115-1179、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P121-123第二篇科学技术观一、名词解释1、科学P126-1272、技术P1283、科学共同体P1324、无形学院P1355、范式P1486、技术创新P166二、重要问题1、自然科学的两个重要特征P127-1282、技术的基本特征P128-1293、现代科学技术一体化趋势P1314、科学共同体的精神气质P132-1335、科学发展的内在矛盾与主要形式P145-1466、证伪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P1487、技术发展的内在矛盾与主要形式P150-152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和意义P157-1609、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和类型P166-16810、技术进步与产业创新P168-17011、科技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主要内容P191-19412、科学技术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P198-20113、科教兴国的内容和实施的历史必然性P206-211第三篇科学技术方法论一、名词解释1、科学方法P2202、科学问题P2273、科学事实P2404、实验方法P2465、科学抽象P2516、直觉思维P2597、创造性思维P2608、科学假说P263二、重要问题1、科学认识的特点P2172、科学问题的来源P2313、科研选题的意义、基本原则和一般程序P233-2384、科学事实一般应该满足的条件P2415、科学假说的特点、作用和建立假说应遵循的原则P263-2666、数学方法的特点和作用P275-2777、运用系统方法应把握的原则P2928、技术预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P310-3119、技术评估的标准和内容P315-31610、技术方法的特点P305-307绪论一、名词解释:1、自然辩证法P1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体系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理论体系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P4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关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
自然辩证法考试内容整理1

⾃然辩证法考试内容整理1绪论⼀、名词解释1.⾃然辩证法 P1⾃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个重要分⽀学科,是关于⾃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般规律以及⼈类认识⾃然、改造⾃然的⼀般⽅法的科学理论体系。
⾃然辩证法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开创和奠基的,以恩格斯的代表著作《⾃然辩证法》为标志。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法论 P4科学技术⽅法论:是⼈们对⾃⼰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所运⽤的认识和实践⽅法的哲学概括。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类认识⾃然改造⾃然的⼀般⽅法的理论。
它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平上的各门科学和技术的研究⽅法作出概括和总结,从⽽建⽴起科学技术⽅法论的科学体系。
3.辩证唯物主义的⾃然观 P2-3⾃然观:⾃然观是⼈们对⾃然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然观是⼀种崭新的科学的⾃然观,它吸取了历史上各种⾃然观的精华,摒弃了旧⾃然观的糟粕,建⽴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概括和根本观点。
⼆、重要问题1.⾃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P2答:⾃然辩证法就是从⼈和⾃然界的关系出发,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度来考察作为客观的⾃然界,作为主体的⼈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以及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这便构成了⾃然辩证法三部分研究对象。
具体讲:⾸先是⾃然界存在和演化的⼀般规律,亦称为⾃然界的辩证法。
其次,是科学技术发展的⼀般规律,亦称为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
再次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的⼀般⽅法,亦称为⾃然界研究的辩证法。
2.⾃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与学科性质P5答:内容:包括三个部分:辩证唯物主义⾃然观、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法论。
性质:⾃然辩证法是⼀门⾃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是在各门具体科学技术研究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之间,处于⼀个相对独⽴的中间位置,是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科学技术学科的桥梁和纽带。
自然辩证法考试内容全整理

自然辩证法考试内容整理2018国贸系第一章绪论1.简述什么是自然辩证法?(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研究方法论,还包括数学和其他各门具体学科中的重大哲学问题。
(2)自然辩证法主要包括: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技研究方法论三部分内容;其中,两对矛盾:即人与自然、科学实践与科学认识之间的矛盾贯穿自然辩证法体系的始终。
(3)研究对象:自然界,科学技术。
研究内容:自然观、科技观、科技研究方法论。
学科性质:实践哲学2.简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的体系结构及主要内容?全书由论文、札记、计划草案共181篇组成,以两对矛盾为主线,将其形成完整的体系,共6部分结构.(1)导言①论文:《导言》②札记:科学历史摘要③内容:阐述了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自然科学的发展的历程及其重大成就,论述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产生有其必然性。
(2)自然科学与哲学①论文:《<反杜林论>旧序---论辩证法》、《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②札记:自然科学与哲学③内容:论述了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哲学为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研究者把握了正确的哲学思维就会加速科研进程,少走弯路,避免犯唯心主义、宗教神学的错误。
(3)辩证法①论文:《辩证法》②札记:辩证法③内容: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是有三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和五对范畴(内容和形式、原因与结果、偶然与必然、可能性与现实性、本质与现象)构成的。
(4)物质的运动形式①论文:《运动的基本形式》②札记:物质的运动形式---科学分类③内容: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揭示了物质、运动和时空之间的内在联系。
(5)各门具体科学中的辩证法①论文:《运动的量度---功》、《潮汐与摩擦》、《热》、《电》②札记:力学与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③内容:探讨了各门具体科学中的重大哲学问题。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

1、普遍联系的系统自然观:(1)系统自然观:贝塔朗菲(系统论中的相关性原则,把握联系成为一般系统论的最关键的思想之一,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局化的,既是随机的又是系统的)(2)自组织自然观:自组织是在与自然界不断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基础上能够自发地从无序走向有序的一种过程和体系。
2、天人和谐的生态自然观(看看):(1)、产生原因:生态危机。
(2)、科学根据:生态学的生态理念和生态规律。
(3)、基本思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自然界的构成:(1)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a、人类尚未认识到的那部分自然界b、人类观测所及(可直接或间接观测到的自然界),但尚未受到人类实践手段影响的那部分自然界(2)人工自然:a、人工控制的自然 b、人工培育的自然 c、人造自然物4、自然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a、根据物质形态在某些基本特性方面的差异性和共性,可以把自然界中所有的物质形态归结为实物和场这两种基本的物质形态。
b、根据能否自我新陈代谢、能否遗传变异,可以把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物质形态划分为非生命世界和生命世界c、根据物质形态的聚集状态,可以把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划分为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态和超密态等五种聚集状态。
5、自然界物质形态的系统性:物质系统的含义:贝塔朗菲(多元性、相关性、整体性):出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要素)的总体(集)。
理解:要素、结构、功能、环境之间的关系。
6、自然物质系统的类型:a、从系统内进行的实际过程分类,分为物理系统、化学系统、生命系统b、从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类,可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开放系统c、从系统所处的状态分类:分为平衡态系统、近平衡态系统、远离平衡态系统d、从人系统的认识程度,分为黑系统、白系统、灰系统e、从人与物质系统的关系,分为人工系统、天然系统、复合系统7、物质层次之间的辩证关系:○1、间断性与连续性的统一○2、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8、物质层次结构的因果链:1、纵向因果链双向因果链:上向、下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辨证法ppt整理20160705++++++++++++++++++++++++++++++++++++++++++++++++++++++++++++++++++++0绪论机械自然观的要点:①宇宙像空架子,绝对静止——绝对空间;②时间永远以等速流逝,与物体运动无关;③机械运动是唯一的运动规律,宇宙是一架大机器;④分析、分解的方法是研究自然的主要方法。
因为惯性存在,所以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需要外力推动。
机械自然观的意义与局限:①意义:自然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当时科学的发现水平相适应。
机械自然观成为此后相当时间中绝大多数科学家所持的观点。
②局限:静止、片面、孤立、绝对,最终回归神学的上帝。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中心思想:①物质和运动之不可分离(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态);②运动的各种在性质上不同的形态以及研究这些形态的各种不同的科学(力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③从一种运动形式辨证地过渡到另一种运动形式以及相应地从一种科学辨证地过渡到另一种科学。
++++++++++++++++++++++++++++++++++++++++++++++++++++++++++++++++++1.2系统自然界物质的同一性:①统一于物质;②元素和结构上的统一;③起源和发生,过程的统一系统: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经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系统的描述: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环境、边界整体:自然系统的有机整体。
部分:自然系统的组成元素。
突现:由系统的各个要素相互作用所生成的单个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质、行为、功能、结构。
整体与部分关系原理:①系统整体由部分构成,不能脱离部分独立存在。
整体保留了要素单独存在时所具有的某些属性,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某种加和关系或守恒关系。
如分子的质量是构成分子的原子的质量之和,自然科学中各种守恒定律表明在自然界物质系统中,在整体与部分之间,存在某种共同属性,对于这些属性的可以量度的方面表现出整体等于部分之和。
②系统的要素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一方面使得处于系统中的要素的性质不同于自然状态下的性质,组成部分的原有的一些性质被屏蔽,另一方面系统通过相互作用产生要素原来所不具有的新的性质。
由部分构成整体时,有新质的出现,旧质的消失,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
这是系统的整体突现性原理或非加和性原理。
结构与功能的基本规律:结构是功能的内在基础,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结构决定功能,而功能又有相对的独立性,甚至功能的发挥还会反作用于结构。
+++++++++++++++++++++++++++++++++++++++++++++++2.2自然界的系统演化-自组织演化混沌:指混乱而没有秩序的状态,在哲学中,混沌指虚空,或者没有结构的均匀状态可逆过程:系统从初态出发经历某一过程变到末态,若可以找到一个能使系统和外界都复原的过程,则原过程是可逆的。
(系统回到初态,对外界也不产生任何影响)eg无耗散的准静态过程不可逆过程:该过程不能反转,系统和环境不能同时复原。
Eg热、生物进化序:时空结构的规则性信息:系统的组织程度、有序程度熵:描述了微观粒子运动的无序程度自组织:一个系统的要素按彼此的相干性、协同性形成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过程,而非按外界的干预或指令。
eg贝纳德对流自组织演化的机制和条件:①开放是系统进化的先决条件②非平衡是有序之源③非线性机制是实现自组织的内在根据④随机涨落是系统进化的直接诱因线性:线性系统各作用因素相互独立,如果作用于同一对象,遵循叠加原理,整体等于部分之和。
线性系统有均匀性和确定性。
非线性:相互作用具有相干性,使得叠加失效,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
非线性呈现不规则性和非均匀性。
系统的非线性作用产生的相干效应、分叉效应和临界效应是系统存在和进化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机制。
涨落:对系统状态平均值的偏离。
++++++++++++++++++++++++++++++++++++++++++++++++++++++++++++++++2.5生态自然观生态危机:①人口问题②资源问题。
可再生、不可再生资源③环境污染。
污染对象(气水土)、污染机制(物化生)生态问题的根源:①人口根源。
②经济、技术根源。
③观念根源。
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论的主要观点:①人是自然的普通成员,人对自然担负道德责任②大自然不仅有工具价值,还有内在价值③以整体主义思想看待并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容:①确立了生态概念;②自然界是一个生态系统;③人与自然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④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非线性、非平衡的自组织系统。
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思想:①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②人是系统中的一员;③生态系统的利益包含并高于人类的利益;④维护生态系统的繁荣稳定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伦理原则生态文明的内容:①文化价值理念上,对自然价值的全面认识;②生产方式上,运用生态技术,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③生活方式,不过度追求物质享受;④决策和政策上,生态观念渗透在决策的过程中。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3科学观4技术观5工程观亚里斯多德的知识分类:①实践知识:主要包括伦理和政治,和人的社会活动相关②制造知识:技术应用的知识③理论知识:自然哲学、数学和神学科学的本质特征:①经验特征:一切知识来源于经验。
②理性特征:真理的普遍性超越于感官。
④实践特征:具备外化和对象化力量的主体通过实验介入科学科学本质的多维透视:①体系化的知识②认识世界的活动③科学方法④科学的社会建制⑤科学是生产力⑥累积的知识传统⑦科学改变世界观⑧科学是一种文化科学理论的特点:逻辑一致性;②经验检验性;③解释性;④预见性;⑤可错性技术的定义:①作为客体的技术——人工物。
包括:衣服、器具、建筑物、工具、机器、自动机等。
②作为知识的技术。
③作为活动的技术。
包含以下实践行为:制作、发明、设计、制造、劳动、操作、维修。
④作为意志的技术。
技术和不同种类的决心、动力、目的、渴望、意图和抉择相联系。
技术与科学的关系(历史):①前科学时期技术的发展并非来自科学的指导。
技术来源于实践中观察性发现和经验积累。
技术发展走在科学的前面②技术与科学的结合第一阶段:技术与科学的相互融合。
技术发展更多来自于生产实践的推动,有效的技术改革主要来自于工匠和发明家,他们多数人没受过正规的科学教育。
技术反过来为科学提供支持。
第二阶段:以科学为基础的高技术发展。
科学技术一体化——大科学的概念技术与科学的区别:技术发展的动力机制:①社会需要导向型②科学理论导向型③现象发现导向型④日常改进型技术的演化过程:(1)技术演化的内在动力主要来自于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
技术目的既要考虑社会需要,也要考虑科学技术、社会经济条件的可能性。
技术手段是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和保证,包括为达到技术功能所使用的工具以及应用工具的方式。
(2)技术发展的一般特征①技术发展并不总是累积的,存在过程的渐进与飞跃相互交织的发展特点。
②技术的选择受到了来自社会、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
③技术发展并不是线性发展,而是体现出技术与科学的协同进化。
多样性、延续性、跃迁性技术与科学协同进化。
技术促进科学:①技术发明为科学提供可观察材料和实验手段,从而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②出于解决技术问题的需要引发了相关的科学研究,从而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如各种遗传疾病的治疗困难推动了基因科学的发展。
狭义工程:和生产实践密切联系、运用有关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得以实现的活动,如水利工程、冶金工程、化学工程、建筑工程等(具体如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
(本课)广义工程:人类为达到某种目的,在一个比较长的周期内进行协作活动的过程,包括狭义工程,还包括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如“五个一”工程、安居工程、希望工程、引智工程、下岗再就业工程等。
工程的定义:工程是为了满足人类特定目标,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情境中,运用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有计划、有组织地建造某一特定人工物的活动。
工程的最终成果:工程实体工程的特性:①工程活动具有系统性和复杂性②工程具有特定的实现目标③工程与环境相互影响④工程是一个动态过程⑤工程需要最优化⑥工程包含不确定性和风险科学、技术与工程的关系:1.科学技术与工程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1)技术支撑工程的实施,工程依赖技术的发展。
2)科学技术和工程都是生产力,都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3)现代社会中的科学、技术和工程都负荷价值2.工程与科学、技术的区别+++++++++++++++++++++++++++++++++++++++++++++++++++++++++++++++6科学方法论思维:是对世界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属于理性认识。
思维有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两种。
逻辑:研究抽象思维的形式结构方面的规律。
狭义逻辑:只研究必然性推理,也叫演绎逻辑。
广义逻辑:不仅研究必然性推理,也研究或然性推理,其中主要是归纳推理。
逻辑的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逻辑思维的基本方法: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类比方法归纳方法:是从个别事物概括出一般原理的方法。
它是在考察某类事物部分对象的基础上,抽取其共性并推广到该类的全体,从而形成关于该类对象的一般性认识。
演绎方法:是从一般原理推出个别结论的方法。
演绎推理方法是一种必然推理,只要前提为真,结论就必然为真。
演绎的局限性:①演绎推理结论的可靠性受前提制约,前提的可靠性在演绎逻辑的范围无法解决;②演绎方法是一种创造性较小的方法,结论包含的前提中,结论所提供的知识不会超出前提的范围。
科学假说:以一定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为依据,对某一科学问题所作的假定性解释。
科学假说的特征:①假说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它是以事实材料和科学原理为依据的。
②假说具有一定的猜测性。
它是对未知事物或规律的猜想,有待于验证。
科学假说的作用:①假说是科学探索的重要手段,是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
②假说之间的争论可以激发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术繁荣。
假说的检验:①直接检验:对于某些预言性的假说,多数以单称陈述形式出现,所以可直接验证假说的真假。
②间接检验:多数的假说是全称陈述,很难直接和实验结果进行比较。
必须从全称陈述中通过演绎逻辑推出结论或预见,再用观察结果与其比较。
科学理论的评价:1)理论的经验标准,一个理论是否被接受,可接受程度多高,依据于是否获得经验事实的支持,以及获得的数量和质量。
2)理论的功能标准:解释和预见功能。
不仅能解释已知的自然现象,还能预见尚未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解释力和预见力较大的理论被认为是较好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