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工业基地企业遗址改造公园成功案例
国内工业遗址改造案例研究及启示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许多曾承载着工业历史的旧建筑正在逐渐焕发 新生。将旧工业建筑改造为博物馆,不仅保留了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也为人们 提供了一个充满创意和价值的文化场所。本次演示将以旧工业建筑改造为博物 馆为例,分享撰写文章的具体步骤和技巧。
关键词:旧工业建筑,我们需要改造的背景、原因、方法、意 义以及效果等方面。这些关键词涵盖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 握主题。
一、工业遗址改造案例研究
1、北京798艺术区
北京798艺术区原为北京第一机床厂的工业遗址,该厂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 转型。一部分艺术家开始进驻这里,将其改造成艺术创作和展示的空间。虽然 起初并未得到官方认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798艺术区逐渐发展成为北京乃 至全国的艺术地标。通过对原有工业建筑进行保留和改造,798艺术区不仅保 留了城市历史记忆,同时也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展示方面,该博物馆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博物馆拥有多个固定展厅和临时 展厅,展示了大量珍贵文物,包括陶瓷、铜器、金器、玉器等。此外,博物馆 还通过多媒体互动、场景复原等多种形式,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物背后的 历史文化内涵。
然而,在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首先, 博物馆的展示内容仍以传统文物展示为主,缺乏对考古遗址背景和过程的深入 解读。其次,博物馆的观众服务和宣传工作有待加强,参观人数和影响力有待 提高。最后,博物馆的科研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交流 与合作。
2、案例分析: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旧工业建筑改造为博物馆的成功之处及其 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地探讨改造的策略和方法。
3、改造策略:重点阐述改造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适用的技术和方法等, 如结构加固、材料选择、空间布局等。
中国山区工业遗产改造案例

中国山区工业遗产改造案例咱来聊聊中国山区工业遗产改造的那些超酷案例。
就说景德镇吧,这可是有名的瓷都,它的老瓷厂就是典型的山区工业遗产。
以前那些瓷厂啊,到处都是制瓷的老厂房、旧窑炉。
现在呢,摇身一变成了创意园区。
像陶溪川,保留了老瓷厂的建筑风貌,那些高耸的烟囱、红砖的厂房可都还在呢。
不过里面可大不一样啦,有各种充满创意的陶瓷工作室,年轻的陶艺家们在里面捣鼓着自己的作品。
还有很多时尚的店铺,卖着独一无二的陶瓷制品,从精致的茶具到超级酷炫的现代陶艺摆件。
而且经常举办艺术展览、集市啥的,游客们都爱去,既保留了景德镇制瓷工业的记忆,又给这个山区老工业基地注入了新的活力。
再说说重庆的鹅岭二厂。
重庆这山城,本身就很有特色,鹅岭二厂原来是个印刷厂,在那山区里。
现在啊,它可是文艺青年的打卡圣地。
老厂房的墙壁上到处都是超有个性的涂鸦,空间被改造成了各种创意工作室、咖啡馆、书店。
走在里面,能看到以前印刷厂的一些老设备,像是大型的印刷机啥的,被当成了装饰或者是历史展示的一部分。
这里还拍过电影呢,电影的热度加上本身的独特魅力,吸引了无数人前往,让这个曾经有点落寞的山区工业旧址又热闹了起来。
还有四川的东郊记忆。
这原来是成都的老工业区,在山区的一片地方。
现在这里充满了现代艺术与工业记忆的碰撞。
那些老的厂房建筑,被改造成了剧院、音乐酒吧、艺术画廊。
你能想象吗?以前的工厂车间变成了一个能容纳上千人的音乐演出场地,音响效果还特别棒。
而且保留了很多工业元素,比如那些巨大的钢铁架构,看起来就特别有工业风,又酷又有历史感。
这些改造案例啊,就像是给山区里那些沉睡的工业遗产注入了魔法,让它们重新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工业遗存改造度假区案例

工业遗存改造度假区案例工业遗存改造度假区是一种将废弃的工业遗址转变为旅游度假区的开发模式,通过对工业遗址的改造和利用,使其成为具有旅游、休闲、文化等功能的新兴旅游景点。
下面列举了十个工业遗存改造度假区案例:1. 马尔代夫瓦杜岛度假区:这个度假区原本是一座废弃的糖厂遗址,经过改造后,现在成为了一个集合了豪华酒店、水上活动、SPA等多种度假设施的热门旅游景点。
2. 上海1933老场坊:这个工业遗址改造项目将原本的老场坊改造成了一个集合了创意办公、文化艺术、时尚购物等多种功能的创意园区,吸引了众多创业者和艺术爱好者。
3. 德国鲁尔区:这个区域曾是欧洲最大的工业中心,但随着工业衰退,许多工厂废弃。
现在,这些工厂被改造成了博物馆、艺术中心和创意工坊,吸引了大量游客。
4. 英国曼彻斯特博物馆区:这个区域曾是曼彻斯特的工业中心,如今,许多废弃的工厂被改造成了博物馆和艺术中心,展示了曼彻斯特的工业历史和文化。
5. 日本镰仓市工房:这个工业遗址改造项目将原本的工厂改造成了一个集合了工坊、咖啡厅、艺术展览等多种功能的文化创意园区,吸引了众多艺术家和文化爱好者。
6. 北京798艺术区:这个区域曾是北京的电子工业基地,如今,许多废弃的工厂被改造成了艺术中心、画廊和创意设计公司,成为了北京的艺术聚集地。
7. 法国马赛老港区:这个地区曾是马赛的工业港口,如今,许多废弃的仓库被改造成了餐厅、咖啡馆和艺术工作室,成为了马赛的文化中心。
8. 韩国仁川自由经济区:这个区域曾是仁川的工业区,如今,许多废弃的工厂被改造成了办公楼、酒店和商业中心,成为了仁川的经济中心。
9. 意大利都灵艺术区:这个区域曾是都灵的工业中心,如今,许多废弃的工厂被改造成了艺术工作室、设计公司和展览馆,成为了都灵的艺术聚集地。
10. 加拿大多伦多蒸汽泵站:这个工业遗址改造项目将原本的蒸汽泵站改造成了一个集合了艺术展览、音乐演出和户外活动的文化娱乐中心,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艺术爱好者。
工业遗址公园案例

工业遗址公园案例1. 曼彻斯特工业遗址公园(英国曼彻斯特)曼彻斯特工业遗址公园位于英国曼彻斯特市中心,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遗址公园。
该公园改造了曼彻斯特运河和废弃的纺织厂,保留了许多历史建筑和设施。
游客可以在公园中欣赏到曼彻斯特工业革命的历史,了解纺织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变迁。
2. 雷根斯堡工业遗址公园(德国雷根斯堡)雷根斯堡工业遗址公园位于德国雷根斯堡市,是一座以钢铁工业为主题的公园。
公园中保留了多座废弃的钢铁厂和矿井,展示了德国工业发展的历史。
游客可以参观钢铁厂的生产线、矿井的开采过程,并了解钢铁工业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3. 北京798艺术区(中国北京)北京798艺术区是中国北京市的一个工业遗址公园,以艺术和创意产业为主题。
该区域曾是北京电子器材厂的厂区,现在成为了艺术家和设计师的聚集地。
公园中保留了许多原有的工业建筑,如厂房和烟囱,并改造成为艺术展览馆、画廊和创意工作室。
4. 库尔斯克工业遗址公园(俄罗斯库尔斯克)库尔斯克工业遗址公园位于俄罗斯库尔斯克市,是一座以军工工业为主题的公园。
公园中保留了二战时期的军工厂和军事设施,展示了库尔斯克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游客可以参观军工厂的生产线、军事设施的防御工事,并了解库尔斯克的战争历史。
5. 纽约高线公园(美国纽约)纽约高线公园是美国纽约市的一个工业遗址公园,建在废弃的高架铁路上。
公园中保留了铁路的轨道和桥梁,同时增加了步行道、花园和户外艺术装置。
游客可以在公园中散步、骑自行车,并欣赏到纽约市的城市风景。
6. 柏林泰格尔机场公园(德国柏林)柏林泰格尔机场公园是德国柏林市的一个工业遗址公园,建在废弃的泰格尔机场上。
公园中保留了机场的跑道和航站楼,同时增加了绿地、咖啡馆和户外活动场所。
游客可以在公园中散步、野餐,并了解泰格尔机场的历史和航空业的发展。
7. 上海1933老场坊(中国上海)上海1933老场坊是中国上海市的一个工业遗址公园,建在废弃的肉类加工厂上。
工业遗址活化案例

工业遗址活化案例一、什么是工业遗址活化呀?嘿,小伙伴们,工业遗址活化呢,简单来说就是让那些以前的工业旧址重新活过来。
就像一个沉睡很久的巨人,咱们要把它叫醒,让它在现代社会里发挥新的作用。
比如说,那些废弃的工厂、矿场之类的地方。
二、工业遗址活化的成功案例1. 北京798艺术区这个地方以前可是电子工业的老厂区呢。
现在啊,它可酷了。
里面有好多艺术家工作室、画廊、创意小店。
咱们走在里面,能看到那些保留着工业风格的建筑,像大厂房、大烟囱,但是呢,里面又充满了艺术的气息。
墙壁上有各种涂鸦,画廊里展示着超有创意的画作。
而且啊,还有一些特色的餐厅和咖啡馆,咱们可以坐在那里,感受艺术和工业融合的独特氛围。
这就是把工业遗址活化成艺术创意空间的超棒例子。
2. 德国鲁尔区鲁尔区以前是德国重要的煤炭和钢铁工业基地。
后来啊,它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遗址活化。
他们把一些旧的矿井改造成了工业博物馆,咱们可以在里面了解到以前煤炭开采的全过程。
还有一些废弃的钢铁厂,被改造成了公园。
在公园里,保留了那些巨大的钢铁架构,在这些钢铁架构中间呢,种上了花草树木,成为了很有特色的景观。
同时,还发展了文化产业,举办各种音乐节、戏剧节之类的活动,吸引了好多游客呢。
3. 上海的杨树浦水厂这个水厂有很长的历史啦。
现在呢,水厂的部分建筑被保留下来,并且活化利用。
一方面,它还是在正常供水,发挥着实际的功能。
另一方面,它的一些老建筑对外开放,成为了一个工业历史的展示馆。
咱们可以在里面看到那些古老的水过滤设备、巨大的水塔等。
而且,周围还规划了一些休闲区域,人们可以在这里散步、休息,感受工业历史和现代生活的交融。
三、工业遗址活化的好处首先呢,从文化角度来说,工业遗址是一个城市或者地区工业发展的见证。
把它们活化,就等于把历史保存下来,让后代能知道以前的人们是怎么工作、怎么发展工业的。
就像一本活的历史书,比那些干巴巴的文字记录有趣多了。
其次,从经济角度看,工业遗址活化能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工业遗产视野下的“东郊记忆”公园

工业遗产视野下的“东郊记忆”公园位于北京市东郊的“东郊记忆”公园,原为华能东郊热力厂旧址,占地约115公顷。
作为北京地区最大的老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项目,该公园旨在通过保留原有的厂房、机械设备和烟囱等建筑,展示工业遗产的历史和技术价值,同时融入现代建筑和公园设计,为市民提供一个集文化、旅游、休闲、娱乐、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该公园区域按照不同主题设置了不同的功能区。
目前已建成并对外开放的有东郊记忆体验馆、形象展示广场、科技活动中心、城市农业园、文化中心、音乐广场、运动公园、蜜蜂谷森林公园、生态岛、绿色能源站等。
其中,东郊记忆体验馆是公园的核心景区,以工业文化遗产为主题,通过数字影像、多媒体展示等形式,生动表现热力厂的历史变迁和技术成果,让游客了解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历程和成果。
除了建筑和功能区,公园的植物景观也是其独特之处。
在建设过程中,保留了原有植被,如银杏、榆树、杨树等,并且根据需要添加了各种植物,形成了一片集中显示丰富生态系统的多层次植物乐园,形成现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氛围。
该公园既是北京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经济转型和发展的成功典范。
通过对老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不仅受到了游客和市民的欢迎,而且创造了就业机会,带动了周边经济的繁荣发展。
“东郊记忆”公园的建设为中国的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范例。
目前,全国范围内已有不少地区将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如上海的“1933老场坊”、“富都长桥新里”的改造等,这些项目不仅为当地市民提供了一个新的文化旅游目的地,也为城市经济转型和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促进了经济的绿色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东郊记忆”公园的建设,为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并在弘扬工业文化、促进文化旅游、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强对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的重视,制定更为严格的保护政策,切实将工业遗产保护和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遗址公园改造案例

工业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在今天经济转型和城市更新的语境下显得格外重要。
经济转型加速了城市工业的转型升级,引发了城市工业用地的变化,具体表现就是城市中出现了大量的工业遗址。
城市更新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对这些工业遗址进行活化利用。
工业遗址的保护与利用问题是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面临的现实问题,笔者希望通过一系列经典改造案例的介绍,以期对我国工业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启迪思路。
案例一:意大利都灵工业遗址改建公园景观面积:37公顷设计时间:2004年建成时间:2012年1998年政府对Dora河畔原有的废弃工业用地推出改建计划,使得该地区目前有众多的工业遗迹值得保存。
随着社会结构转型,当地城市景观也逐步展现出不同的面貌。
这个拥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公园拥有五个独立的区域,每个区域都具有自己的个性,相互联系紧密为一个整体。
接待区域是整个公园中最为狭长同时也是设计最为丰富的一段区域。
公园的入口区域设有坡道和6米高的景墙一直通向公园的南部,该区域提供了许多不同的活动空间以及沉思的空间。
Vitali和CorsoMortara区域,前维塔利钢铁厂的巨大的大厅结构形成了迷人的和充满活力的公园中心区域。
屋顶上的巨大结构和外壳被拆除,折让30米高的红钢柱看起来像一个“未来丛林”。
现在郁郁葱葱的植被和公共生活已经充满了这个人工环境,巨大的混凝土塔正在变成漂亮的操场。
米其林工厂区域发展成一个宽敞的草地公园,它的景观和地形效果非常突出。
而且Dora河边还新建了一个潮汐,挖掘出来的材料进行了合理的再利用。
Valdocco区域,菲亚特钢铁厂的设施占满了整个区域甚至是河对岸的地方,被混凝土板覆盖的地方展整个区域的四分之三左右。
在此次的设计中,东部暗区上的混凝土将被移除,整个场地被整合成为一个可持续的水管理系统,收集并储存雨水。
关键词:工业遗址,社会结构转型,可持续发展,活动空间,沉思空间,再利用,储存雨水。
笔者点评:毫不讳言这是一个卓越的设计。
政府、企业和民众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使得社会能够将更多的思考如何处理工业遗址。
工业遗址改造案例

工业遗址改造案例
越来越多的由于衰退而废弃的工业遗址如今变成了许多城市特色地标。
曾经属于数十年前工业时代的工厂,车间,船坠,关口在今天被新化改变,成为精品酒店,居住区,办公楼,商业空间,艺术博物馆,表演剧场,多元化的零售店,酒吧和广场区等。
比如,在芬兰的赫尔辛基,一个曾是纸厂的四公屋改建成四座度假地,里面配有室内游泳池,健身房,公共厨房uv室,酒窖和其他高档休闲设施,另外还提供艺术家工作室,公寓,共享办公室和小型文化活动空间,中央广场配备了露天咖啡馆,休息区,室内活动空间和一个公共烧烤区。
也有许多被改造成为专业的创新工作空间,比如美国的老部件厂,以新的办公空间的形式复活。
改建后的建筑具有多功能性,内部布局灵活多变,准备欢迎拥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创新者,创造者和社区工作者,他们可以共享全天候办公空间,进行创新项目,举办社区活动,参加艺术课程,以及尝试实验各种新玩法或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工业基地企业遗址改造公园成功案例
作者:楚彦莉
来源:《现代农业研究》2017年第12期
1 公园建设背景
哈尔滨劳动公园是在提出建设“国际环保模范城”的背景下而实施的工程,原址位于香坊区南部,为原哈尔滨老军工企业松江电机厂厂区林地,园区北临松海路,南至松乐街,西至旭升街,东至松梅路,占地面积为44.7公顷,园内以得天独厚的丰富森林资源为特色,保留原有的起伏多变的地貌和具有改善生态环境的植被,美丽的人工湖环绕着丛林与绿地,宽阔的广场和平坦的道路错落有致的分布于园内,再现原有林地的自然风貌,是哈尔滨市区难得的生态园林公园。
2 公园改造规划
哈尔滨市总工会与香坊区委区政府非常重视老工业基地企业遗址改造工程,根据香坊区是大中型企业特别聚集的地方,寻觅老工厂、老工业的历史印迹,进行科学谋划、合理布局,以劳动为主题,以崇尚、歌颂劳动者谋篇,以劳动文明与城市记忆为轴,通过建设哈尔滨工运历史展览馆、劳模与劳模精神、劳动与劳动者等主题景区,历时一年,投资七千万,改造建设了劳动公园和工运历史展览馆,把这片园林打造成了人们休闲、度假、娱乐的文化旅游区。
3 公园布局特色
哈尔滨劳动公园本着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地域特色与国际化相结合、健身娱乐与休憩观赏相结合、农田耕作与参与管理相结合的设计构思,秉承生态性、以人为本、文化性、可持续发展、安全性、经济性等六大原则,根据改造林地的范围和特色,保留其原有地貌特性和林地,因地制宜,以佩环广场为中心,如意水系为纽带,农田生态为特色,以曲径通幽的园路贯穿,划分为管理生产、娱乐活动、老年活动、文化宣传、农田生态和幽静活动等六大功能区域,充分满足人们游园的需要。
“哈尔滨工运历史展览馆”——这座由松江电机厂一座废旧厂房和三个废旧构筑物改造而成的红色小楼揭开冰城的工运历史。
这座展馆讴歌了哈尔滨工人阶级,其设计保留了老字号企业厂房的历史风貌。
实木大门是仿照哈尔滨车辆厂的厂门建造,铝包木的窗户则是综合了轴承厂、电机厂等老厂房窗户的结构和特点建造。
在铺满鲜花的草坪上,一块巨石矗立在展馆的门前,“基石”两个苍健有力的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其寓意着哈尔滨的工人阶级正是我们这座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城市坚不可摧的伟大基石。
4 哈尔滨工运历史展览馆布局
哈尔滨工运历史展览馆由序厅、常设展厅和临展厅等三个展厅组成,占地面积约为3500平方米。
进入展馆序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8米、宽11米的主浮雕和左右两组各30米长的侧浮雕,主浮雕为工运历史展馆的点睛之作,在特有的地标性建筑,如巨大的五星红旗、松花江大桥、霁虹桥、朱德号火车头、直升飞机、三峡水轮发电机、轴承、叶片等这些哈尔滨工业元素为背景的衬托下,聚集着来自各条战线工人代表组成的工人群体形象,他们是全市百万职工的代表,是哈尔滨的脊梁,是我们这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
主浮雕的背面是这组浮雕的主题,也是工运史展览馆的魂,“工人伟大劳动光荣”八个大字。
左右两侧浮雕以历史为轴,通过哈尔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二十组工人运动片段展示了哈尔滨工人运动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左侧浮雕表现从十八世纪末,随着中东铁路修建工人阶级队伍形成与发展,及在斗争中茁壮成长,由自发的以经济斗争为主逐步转为在党领导下政治与经济相结合的斗争的发展过程,工人阶级在抗击俄、日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群体形象。
右侧浮雕主要表现“一五“时期至改革开放以来,哈尔滨工人阶级在建设哈尔滨、发展国民经济,改革开放、振兴老工业基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展现出的智慧、力量、梦想,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城市精神。
呼应和突出“工人伟大,劳动光荣”这一主题。
主展厅分为7个部分,共28个单元,以工人阶级是创造历史、开创未来的主力军为主题,介绍了哈尔滨工人运动的百年发展历程。
第一部分艰难历程,巨大的修建中东铁路的场景把我们带回十八世纪末,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与通车,外商资本的涌入和民族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哈尔滨这座新兴的城市初具规模。
不堪忍受俄国统治者剥削压迫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国产业工人形成并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抗俄反帝反军阀反剥削的工人运动风潮。
第二部分峥嵘岁月,主要展示哈尔滨工人阶级在建国以后到改革开放前这一段的奋斗历史,翻身当家作了主人的工人阶级以极大热情和神圣的责任感,全身心投入到国民经济建设中,职工队伍素质显著提高;各条战线比学赶帮活动热火朝天,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捷报频传;职工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创造了无数骄人的业绩。
工人阶级用坚强的脊梁奠基了哈尔滨这座新兴的现代化工业城市的基石。
在这一部分通过南厂北迁及苏联援建项目开工,让我们重温五十年代哈尔滨工业发展的辉煌与荣光。
第三部分再铸辉煌展示的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大潮涌荡神州大地,在哈尔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哈尔滨广大职工响应时代召唤,勇于投身改革,积极探索实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开创了哈尔滨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在这里我们会看到哈尔滨军工厂生产的激光制导炸弹、航空爆破炸弹、低阻航空爆破炸弹等一批新型武器;直升机、送餐机器人、无人机等一批高科技产品与模型。
还有一百多项哈尔滨工人阶级创造的“共和国第一”,凸显了哈尔滨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立下的卓越功勋。
展馆的第四部分时代楷模,主要展示和讴歌了以刘英源、梁军等人为代表的劳动模范,他们铸就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将永远烙在人们心中。
从“一五”期间,一批大中型企业拔地而起,广大工人以聪明才智和劳动精神为共和国的发展创造了无数个第一。
涌现出了一代代、一批批全国著名劳模和行业标兵。
他们永远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
第五、六、七部分分别展出哈尔滨工会七十年光辉成就及组织沿革;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哈尔滨工人与工会的关怀与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