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学总论下篇
合集下载
经络腧穴学总论

⑤十二经脉气血流注规律:
逐经相接,如环无端、周而复始的传注系统。
⑥交接部位:
阴经与阳经(相表里经)在四肢部交接; 阳经与阳经(同名经)在头面部交接; 阴经与阴经在胸(腹)部交接。
肝 经 胆 经 三 焦 经 心 包 经 肾 经
肺 经
大 肠 经 胃 经
脾 经 心 经
膀 胱 经
小 肠 经
十二经脉气血流注示意图
手足三阴经四肢内侧 躯干
②循行走向特点(流注):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 ③内属-定的脏腑: 阴经属脏 阳经属腑
④有阴阳、脏腑、表里络属关系:
脏腑之间有表里关系,所属的经脉间也有表里属 络关系,互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有络脉沟 通。
5、经络的临床应用
⑴诊断
是动病、所生病; 经络辨证
⑵治疗 ①循经取穴治疗疾病 ②病在经络、内脏者取皮部 ③经脉郁滞者取之络 ④病在经筋者取阿是穴
二、腧穴总论
目的和要求:
1.掌握腧穴的定义。腧穴的分类。掌握腧穴的 定位方法。 2.熟悉腧穴的主要治疗作用和主治规律。了 解各类特定穴的意义和内容。
远治作用
殊作用
⑴近治作用:
有治疗穴位所在部位及邻近
部位组织器官、脏腑病变的 作用。这是所有穴位的共同 点。
⑵远治作用:
十四经穴还能治疗本经循行
所过的远隔穴位所在部位的 组织、器官、脏腑的病变, 甚至对全身有影响。
⑶特殊作用
①双相良性调节作用 当机体功能低下时 机体功能增强 某些穴位 (同一穴位) 当机体功能亢进时 恢复正常 ②相对特异性如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位、 素髎升压
中华讲师网-郭树楹:经络腧穴学总论详解

身之侧面 找讲师,就上中华讲师网
中国最大的培训 讲师选聘平台
十四经脉分布图
找讲师,就上中华讲师网 中国最大的培训 讲师选聘平台
十二经脉衔接
手太阴肺经 食指 手阳明大肠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 经 鼻旁 足大趾 经 心中 足少阴肾经 足小趾 胸中 足太阳膀胱 手太阳小肠 手少阴心 经 目内眦 经手小指 经
找讲师,就上中华讲师网 中国最大的培训讲师选聘平台
体表分布规律
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 和胸腹 六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 和头面、躯干。
找讲师,就上中华讲师网 中国最大的培训 讲师选聘平台
四肢部的分部规律
前 中 后
上肢 下肢
手阳明经(外) 手少阳经(外) 手太阴经(內) 手厥阴经(內) 足阳明(外) 足少阳(外)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内 (內)(内踝8 踝8寸以上) 寸以上) (內)
找讲师,就上中华讲师网 中国最大的培训 讲师选聘平台
经络系统的概貌
(内) 脏腑 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 经络 十二经别 十五络脉 (外)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找讲师,就上中华讲师网 中国最大的培训 讲师选聘平台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 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阴经 手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足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阳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找讲师,就上中华讲师网 中国最大的培训 讲师选聘平台
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运用
经络的作用 经络的临床运用:
诊断方面 治疗方面
找讲师,就上中华讲师网 中国最大的培训 讲师选聘平台
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
中国最大的培训 讲师选聘平台
十四经脉分布图
找讲师,就上中华讲师网 中国最大的培训 讲师选聘平台
十二经脉衔接
手太阴肺经 食指 手阳明大肠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 经 鼻旁 足大趾 经 心中 足少阴肾经 足小趾 胸中 足太阳膀胱 手太阳小肠 手少阴心 经 目内眦 经手小指 经
找讲师,就上中华讲师网 中国最大的培训讲师选聘平台
体表分布规律
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 和胸腹 六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 和头面、躯干。
找讲师,就上中华讲师网 中国最大的培训 讲师选聘平台
四肢部的分部规律
前 中 后
上肢 下肢
手阳明经(外) 手少阳经(外) 手太阴经(內) 手厥阴经(內) 足阳明(外) 足少阳(外)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内 (內)(内踝8 踝8寸以上) 寸以上) (內)
找讲师,就上中华讲师网 中国最大的培训 讲师选聘平台
经络系统的概貌
(内) 脏腑 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 经络 十二经别 十五络脉 (外)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找讲师,就上中华讲师网 中国最大的培训 讲师选聘平台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 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阴经 手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足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阳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找讲师,就上中华讲师网 中国最大的培训 讲师选聘平台
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运用
经络的作用 经络的临床运用:
诊断方面 治疗方面
找讲师,就上中华讲师网 中国最大的培训 讲师选聘平台
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
针灸学-02经络腧穴学总论课件

《灵枢.经脉》云:“经络者,所以 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6
经络腧穴学总论
4、经络的发现
A、体表反应点和针刺感应现象的归纳 B、穴位主治性能的总结 C、解剖生理知识的综合 D、气功锻炼中“行气”现象的总结 E、病候诊断和治疗的综合
7
经络腧穴学总论
体表反应点
指前人在临床实 践中诊察到某一内脏或 某一部位有病时,有时 会在体表的一定部位出 现压痛等感觉,或在皮 肤上出现结节以及色泽 变化等表现。
(3)手指同身寸法
足三里( S36 )
足阳明胃经 犊鼻穴下
3寸,胫骨前 嵴外一横指
犊鼻
屈膝,在 髌骨下方, 髌韧带外侧 凹陷中取穴
(4)简便取穴法
合谷
在第一、二 掌骨之间,约当 第二掌骨桡侧之 中点取穴
44
经络腧穴学总论
(3)阿是穴
又称“天应穴”,是指患病时, 在身体上暂时出现的压痛点或反应点。
“ 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 若里当其处,不问空穴,即得便快,或痛处,是 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
45
经络腧穴学总论
3、腧穴的命名
46
经络腧穴学总论
4、腧穴的作用
• 近治作用 • 远治作用 • 特殊作用
28
经络腧穴学总论
2)任脉
循行 起于胞中,下出会
阴,经阴阜,沿腹部和胸 部正中线上行至咽喉,上
行至下颌,环绕口唇,沿 面颊,分行至目眶下。
基本功能
阴脉之海,总任一身之阴经。 任主胞胎,与女子妊娠有关。
29
经络腧穴学总论
3) 冲脉
循行:起于胞中,下
出会阴后,从气街步起 与足少阴经相并,挟脐 上行。散布于胸中,再 向上行,经喉,环绕口 唇,至目眶下。
6
经络腧穴学总论
4、经络的发现
A、体表反应点和针刺感应现象的归纳 B、穴位主治性能的总结 C、解剖生理知识的综合 D、气功锻炼中“行气”现象的总结 E、病候诊断和治疗的综合
7
经络腧穴学总论
体表反应点
指前人在临床实 践中诊察到某一内脏或 某一部位有病时,有时 会在体表的一定部位出 现压痛等感觉,或在皮 肤上出现结节以及色泽 变化等表现。
(3)手指同身寸法
足三里( S36 )
足阳明胃经 犊鼻穴下
3寸,胫骨前 嵴外一横指
犊鼻
屈膝,在 髌骨下方, 髌韧带外侧 凹陷中取穴
(4)简便取穴法
合谷
在第一、二 掌骨之间,约当 第二掌骨桡侧之 中点取穴
44
经络腧穴学总论
(3)阿是穴
又称“天应穴”,是指患病时, 在身体上暂时出现的压痛点或反应点。
“ 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 若里当其处,不问空穴,即得便快,或痛处,是 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
45
经络腧穴学总论
3、腧穴的命名
46
经络腧穴学总论
4、腧穴的作用
• 近治作用 • 远治作用 • 特殊作用
28
经络腧穴学总论
2)任脉
循行 起于胞中,下出会
阴,经阴阜,沿腹部和胸 部正中线上行至咽喉,上
行至下颌,环绕口唇,沿 面颊,分行至目眶下。
基本功能
阴脉之海,总任一身之阴经。 任主胞胎,与女子妊娠有关。
29
经络腧穴学总论
3) 冲脉
循行:起于胞中,下
出会阴后,从气街步起 与足少阴经相并,挟脐 上行。散布于胸中,再 向上行,经喉,环绕口 唇,至目眶下。
《经络腧穴学》总论(共93张PPT)

一、奇经八脉
1、概念
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 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 脉、阴跷脉、阳跷脉。
“一源三歧”、 “十四经”
“一源三歧”:八脉中的督脉、任脉、 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称为 “一源三歧”
“十四经”:任、督2脉各有其所属腧穴 不同,后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 “十四经”。
经络总论2
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 经筋、十二皮部。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奇经八脉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2、熟悉十五络脉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3、熟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奇经八脉的含义及作用,尤其是任脉、 督脉及冲脉的含义及作用。
2.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十五 络脉的含义、特点和作用。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2).对腧穴功效的总结 3).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4).受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5).气功练习者的“内景隧道”体验
㈡ 经络学说的发展
1). 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中有关经脉的记载 2).《内经》中经络学说的形成 3).《难经》对经络学说的贡献 4)《内经》、《难经》以后经络学说的 发展
3、与肺有关的经脉有肺经(属肺)、大肠经(络肺)、 心经(上肺)、肾经(入肺中)、肝经(注肺)共五条。
4、与心有关的经脉有心经(属心)、小肠经(络心)、 脾经(流注心中)、肾经(络心)共四条。
经脉与五官的联络关系
到达眼部的经脉有6条:心经、小肠经、 膀胱经、胆经、肝经。
到达舌部的经脉有2条:脾经、肾经。 到达耳部的经脉有3条:膀胱经、三焦经 、胆经。
十二经脉的循行方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 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 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经络腧穴学教学大纲

一、前 言 《经络腧穴学》是针灸学的核心内容,经络学说又是中医
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针灸临床及其他临床各科均有广泛 的指导意义。本课程教学要求掌握经络腧穴的基本内容,熟悉有 关的研究成果,用以指导辨证施治,为临床实践打好基础。本课 程教学时应辅以电化视听、 CAI 课件、形象教材及实验示教, 尤应加强在人体的点穴,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教学 效果。
第二章 腧穴学概述 10 10
中 篇 第一章 手太阴 4 3 1 第二章 手阳明
8 6 2 第三章 足阳明 10 8 2 第四章 足太阴 6 5 1 第五章 手少阴 4 3 1 第六章 手太阳 6 5 1 第七章 足太阳 10 9 2 第八章 足少阴
4 3 1 第九章 手厥阴 4 3 1 第十章 手少阳 6 5 2 第十一章 足少阳 10 8 1 第十二章 足厥阴 4 3 1 第十三章 奇经八脉 12 10 2 第十四章 奇穴
6
下 篇 第一章 根结标本气街四海 8 8
第二章 经络腧穴现代研究 6 6 共计学时数 126
四、大纲使用说明
1 .本课程的教学方式,除课堂讲课外,各院校可根据实际情 况,围绕教学内容,采用图表、模型、 CAI 课件、幻灯片及录 象等, 以增强教学效果。 2 .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十五经络、十二经筋的具体内容,可 按教材的编排顺序,以主带次地(即以经脉连带络脉、经别、经 筋)进行教学,也可将经脉、络脉、经别、经筋分开教学,既可 按流注顺序教学,也可按三阴、三阳归类教学。 3 .点穴示教宜分小班进行,先教师示范,后由学生相互练习, 老师巡回辅导。 4 .除教材外,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其它有关参考书籍,以巩固 和扩大教学效果。
二、教学要求和内容ຫໍສະໝຸດ 教学篇章 目的和要求 教学内容
经络腧穴学第一、二章 经络、腧穴总论

请勿模仿
学科 :经络腧穴学
教师:尹露
山西省特殊教育中等专业学校
山西中医学院推拿职业技术学院
学科 :经络腧穴学
教师:尹露
山西省特殊教育中等专业学校
山西中医学院推拿职业技术学院
学科 :经络腧穴学
教师:尹露
山西省特殊教育中等专业学校
山西中医学院推拿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 经脉
学科 :经络腧穴学
教师:尹露
山西省特殊教育中等专业学校
山西中医学院推拿职业技术学院
一、十二经脉(十二正经) 4.表里关系
里-阴-脏(属脏络腑) 表-阳-腑(属腑络脏)
生理上相互联系 病理上相互影响 治疗上相互为用
手太阴肺经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少阳三焦经
教师:尹露
山西省特殊教育中等专业学校
山西中医学院推拿职业技术学院
3.体表分布规律 左右对称分布
前 上 肢 下 肢 内 外 内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太阴脾经 中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厥阴肝经 后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少阴肾经
外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注:足三阴经在内踝上8寸以下,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内踝8寸以上,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膀胱经
厥阴
学科 :经络腧穴学
教师:尹露
山西省特殊教育中等专业学校
山西中医学院推拿职业技术学院
一、十二经脉(十二正经) 2、命名
手足:十二经脉中循行于
上肢—手经
下肢—足经
内侧—阴经(太阴、厥阴、少阴) 外侧—阳经(阳明、少阳、太阳)
《经络腧穴学》各论

手三里 Shousanli LI10
定位: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 池连线上,曲池下2寸。
作用:祛风通络,理气通腑。 主治:肘臂疼痛,上肢痿痹,腹痛,
腹泻,腹胀,齿痛,失音。
第四十七页,共369页。
第四十八页,共369页。
应用: 齿痛配颊车。 失音配温溜、曲池、中渚、丰隆。(《千
金》:喉痹不能言,手三里、 温溜、曲池、中渚、丰隆。) 上肢痿痹配合谷、外关、肩髃。 腹痛腹泻配上巨虚、天枢。 操作:直刺0.8~1.2寸。
第九页,共369页。
第十页,共369页。
作用:清肺降气,和肠舒筋。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潮热,咽喉肿
痛,胸部胀满,小儿惊风,吐泻, 肘臂挛痛。
第十一页,共369页。
应用: 肺系病——咳嗽、气喘配肺俞。
咽喉肿痛配少商。 咯血配鱼际。 急症 —— 吐泻配委中。(点刺放血) 外经病——肘臂挛痛配曲池。(《聚英·玉 龙赋》肘挛疼兮,尺泽合于曲池) 操作:直刺0.5~1.2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备考:手太阴肺经合穴。
第四十三页,共369页。
阳溪 Yangxi LI5
定位:在腕背横纹桡侧,拇指向上翘起时,当 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作用:泻火利节。 主治:头痛,耳聋耳鸣,咽喉肿痛,齿痛,腕
臂痛。
第四十四页,共369页。
应用: 头面五官疾病 — 耳鸣耳聋配翳风、听宫。 外经病 — 腕臂痛配阳池、阳谷。 操作:直刺0.5~0.8寸。 备考:五输穴之一:经穴
第四十九页,共369页。
曲池 Quchi LI11
定位: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 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作用:祛风解表,清热凉血。 主治: 热病,咽喉肿痛,目赤痛,齿痛,
经络总论详解

十五络脉
2.十五络脉的特点
(1)十二经脉的络脉从络穴分出,走向相表里的经脉; (2)任脉的络脉从鸠尾穴分出,散布于腹部; (3)督脉的络脉从长强穴分出,散布于头,左右别走足太阳经; (4)脾之大络从大包穴分出,散布于胸胁。
十五络脉
3.十五络脉的作用
加强了十二经脉中表里两经的联系; 补充了十二经脉循行的不足; 任脉络、督脉络、脾之大络,分别沟通了腹、背和全身经 气,从而输布气血以濡养全身组织。
协同其他疗法进行综合治疗。这些也都是它始终受到人 民群众欢迎的原因。
一 、晕针 二 、出血 三 、感染
一、针刺禁忌: 1 、部位禁忌:重要脏器部位不可针。大血 管所过之处应禁刺。重要关节部位不宜针刺。 2 、腧穴禁忌:孕妇禁针合谷、三阴交、缺 盆以及腹部、腰骶部腧穴。小儿禁针囟会。 女子禁针石门。 3 、病情危重预后不良的禁针 4 、大怒、大惊、过劳、过饥、过渴、房事、 醉酒等禁针。
以膈来分经脉所属手足;以阴阳来分经脉所属脏腑。
位于膈以上胸腔之脏-所属经脉为手阴经,表里之腑为手阳经; 位于膈以上腹腔之脏-所属经脉为足阴经,表里之腑为足阳经。 如: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脉
2.十二经脉的分类 阴经(属脏)
太阴肺经
阳经(属腑)
阳明大肠经 少阳三焦经 太阳小肠经
阴经属脏络腑
胆……………足少阳胆经
膀胱…………足太阳膀胱经
阳经属腑络脏
十二经脉
5.十二经脉循行走向与交接
(1)循行走向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
(2)交接规律
表里手经接于手 表里足经接于足 阳经接于头面 阴经接于胸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表——公后临列源自公孙通冲脉 内关阴维脉会合于心、 胸、胃
后溪通督脉 申脉阳蹻脉
合于目内眦 项、耳、肩
八.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表——公后临列
临泣通带脉 外关阳维脉
合于外眦颊 颈耳后肩
列缺通任脉 照海阴蹻脉
合于胸、肺 膈、喉咙
九.下合穴
1. 概念——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腧穴。
2.常用骨度表四——12、9
腋前纹头
至肘横纹
9寸
上肢
腋后纹头
至肘尖
9寸
肘横纹至
腕掌横纹
12寸
肘尖至腕
背横纹
12寸
2.常用骨度表五——19、18、14;16、13、3
髀枢至膝中
19寸
横上内辅上
18寸
下肢
臀横纹膝中
14寸
膝中外踝尖
16寸
内下内踝尖
13寸
外踝尖足底
3寸
三.指寸定位法(手指比量法)
是指以病人手指的某些部位折作一定分寸, 用以比量腧穴位置的方法。称为“同身寸”。
2.分布——小腿部:“胃三膀二胆一”。
3. 来源——《灵枢》“ 六腑皆出足之三阳”。 4.诊断——有一定临床诊断意义:胆病:阳陵 泉可有压痛;胃病:足三里可有压痛。
5.治疗——《灵枢》:“合治内府”,善治腑 病。
6.备注——《灵枢》“ 大、小肠皆属于胃”, 故其下合穴上、下巨虚在胃经;三焦主水,
十.交会穴
1.直指寸(中指同身寸)——中指屈曲,中节 内侧上下两横纹头之间的距离为1寸。《大全》
2.横指寸:
(1)拇指横寸——拇指第一节横度为1寸,即 古人所谓“一横指”。《千金方》
(2)四指横寸(一夫法)——2~5指并拢,中 指近端指间关节横纹水平处的四指宽度为3寸 (1夫)。“医者指代,纠正误差”。简易法:
小结与思考—
1.本讲主要内容
腧穴定位方法:标志、骨度、指寸、简易
2.本 讲 思 考 题
临床常用“骨度”有哪些? 临床如何应用“指寸法”才能保证取 穴的准确性?“定位四法”如何结合应
第三章 经络腧穴理论的形成和
学术发展
第一节 经络腧穴理论的形成
一.战国以前
1. 《脉法》(马王堆汉墓)——主要论述 脉法,提及灸法及所灸部位,但无穴名。
5.《刘涓子鬼遗方》(晋-王叔和)——对我 国最早的外科学专著:重视脏腑兪穴理论, 对俞穴定位的准确性略有贡献。
一. 魏晋、隋唐经络腧穴学术发展
6. 《皇帝内经太素》(唐-杨上善-约610 年)——开创循经考穴先河:将经脉、腧 穴按气血流注次序排列,对完善经穴理论 有贡献。
7. 《千金方》“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 之,德逾于此”;“輗軏相济,羽翼交 飞”。
七.八会穴
1. 概念——脏、腑、气、血、筋、脉、骨、 髓八者经气汇聚的腧穴。
2.分布——脏腑气会:胸腹部;骨血会:膀 胱经一侧线;筋髓会:小腿;脉会:寸口。
3. 来源——《难经》。
4.诊断——某些穴位有一定价值:胃十二指肠 病:中脘可有压痛;肝病:章门可有压痛。
5.治疗——八类疾病,八穴主治。
6.备注——虚实兼顾,“小治”热病。
八.八脉交会穴
1.概念——四肢部通向奇经八脉的八个腧穴。 原称交经八穴、流注八穴、八脉八穴。
2.分布——腕踝上下,手四足四。
3. 来源——《针经指南》-窦杰-宋金 时期 4.诊断——临床诊断意义较小。 5.治疗——既治本经病,亦治奇经病,单取疗 效可,双取效更佳。
6.备注——窦汉卿创“灵龟八法”: 按日、时 以干支来推算八穴的开合:按时开穴法。
四.郄穴
1. 概念——经气在四肢部深聚之处的腧穴。 2.分布——肘膝关节以下(梁丘除外)。
3. 来源——《甲乙经》。 4.诊断——对某些脏腑急症有诊断意义。 5.治疗——阴郄善治血证:阴郄-吐血、衄血, 地机-月经不调,中都-崩漏;阳郄善治急 痛:温溜-头痛,梁丘-胃痛,外丘-胆绞 痛。
6.备注——阴、阳郄均善治脏腑顽固性疾病。
明(1368~1644)清(1616~1911)
1.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宋-王惟一-1026 年)——首创直观教学法:1027年首铸针 灸模具:“铜人”两尊,并用于针灸教学 和考试,对针灸教学贡献巨大;首创腧穴 总概念;广泛收集腧穴文献,统一名称, 确定位置,订正讹误,详栽腧穴功能、主 治、刺灸方法等,并在重要腧穴下收载历 代名医针灸治验案例,绘十二经腧穴分布 图谱;载穴354:新增青灵、厥阴俞、膏肓 俞、灵台、阳关(腰阳关)5穴。该书为匡 缪正误的法定针灸书,由官方颁行全国。
第一节 经络腧穴理论的形成
三.西汉(前205~25)东汉(25~220)
1. 《难经》(作者不详-约成书于西汉)—— 首次提出了“奇经八脉”概念,及其对十 二经脉气血的“溢蓄”作用,并对其循行 作了较详细的描述; 充实了十五络脉理论 (阴络:阴跷之络;阳络:阳跷之络); 首载八会穴(名称、主治),补充了募、 原、五输穴; 提出“补母泻子”法。
小结与思考—
1.本讲主要内容
特定穴:概念、分布、诊断、治疗等
2.本 讲 思 考 题
五输穴有何含义?如何与五行配属? 十类特定穴分别善于治疗什么病证?
第四节 腧穴定位法
概念——确定腧穴位置的基本方法(取穴法)。
组成——体表标志、骨度分寸、指寸定位法。
一.体表标志法——以体表解剖学的各种标志为 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体表标志有骨性、 肌性两种,每种又分为固定、活动两类。
3.五输穴含义——
•井、荥、输、经、合——由四肢末端向肘膝 方向依次排列;按经气的由小到大由浅到深依 次排列。
•井、荥、输、经、合—— “出井”——经气方出,水流始现; “溜荥”——经气流缓,水流尚微; “注输”——经气渐充,水流如注; “行经”——经气已盛,水流畅大; “入合”——经气深入,水流归海。
一. 魏晋、隋唐经络腧穴学术发展
2. 《明堂孔穴针灸治要》( 《名堂图》 ) (晋?——早于《甲乙经》:由上书与 《内经》类编而成)——腧穴专著?有穴 有图?惜已轶失:内容散见《甲乙经》。
3. 《脉经》(晋-王叔和)——对我国最早的 脉学专著:充实了兪募穴理论,记载了6个 兪募穴可灸百壮。
4. 《肘后方》(晋-葛洪)——对腧穴定位方 法有贡献;详述、倡导灸法,最早记载隔 物灸,并将灸法用于治疗急症,如疟疾。
五.背俞穴
1. 概念——脏腑之气输注于腰背部的腧穴。
2.分布——第一侧线、线状分布、“水平相 当”。 3. 来源——始见于《灵枢》;明确于《脉经》;
补充于《甲乙经》(三焦俞);完善于《千金 方》(厥阴俞),历时1000余年。
4.诊断——《难经》:“阴病行阳”(脏腑病 均可)
5.治疗——《素问》:“阴病治阳”;阳病亦 可治阳;相关五官九窍、皮肉脉筋骨病亦可治
二.骨度分寸法——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设 定尺寸,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用以确 定腧穴位置的方法。
1.“骨度”首见于《灵枢-骨度》主要用于测 量人体各部长短、宽窄、大小;用于腧穴定位 始自隋唐-《皇帝内经太素》-616-杨上善;现 用骨度为《灵枢》经历代修改补充而来。
2.常用骨度表一——12、9、9、3、3
前后发际
12寸
前额两发角
9寸
头部
耳后两乳突
9寸
眉心前发际
3寸
大椎后发际
3寸
2.常用骨度表二——9、8、5、8 胸剑联合
歧骨至脐中
胸腹
脐中横骨上
两乳锁中间 两肋间相距
9寸 8寸 5寸 8寸 1.6寸
2.常用骨度表三——12、9、8、6 腋下至季胁
季胁至髀枢
背胁
肩峰缘中线
肩胛内缘间 大椎至尾骶
12寸 9寸 8寸 6寸 21椎
(《千金要方》652年、《千金翼方》约 660年-唐-孙思邈-581~682年)—首创同身 寸:“以病人指寸量之”;首提阿是穴: 对后世奇穴发展有贡献;首绘彩穴图:依 据甄权等新撰的《名堂图》重新编绘了 《名堂经图》三幅:仰人图(正面)282穴,
二. 宋、元、明、清经络腧穴学术发展
宋(960 ~1279)元(1206~1368)
1.经络——论述了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分 布、与脏腑的关系及在诊断、治疗上的作 用;论述了标本、根节、气街、四海理论;
2.腧穴——论述了腧穴的命名、定位、取穴方 法;载穴160(有说162);论述了骨度分 寸定位法;提出了特定穴;为腧穴分经奠 定了基础:“脉气所发”。
3.刺灸治疗——论述了针具、刺法及腧穴主治。
4.五输穴分布——
“井”穴——手足之端; “荥”穴——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 “输”穴——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 “合”穴——肘膝关节附近。
5.五输穴主治特点——
•现代——“井”穴:昏迷; “荥”穴:热病; “输”穴:关节痛;“经”穴:咳喘; “合”
6.五输穴主治特点——
7.五输穴五行配属——
五输穴
足厥阴
阴井木
阳井金
井 荥 输 经合
大敦 行间 太冲 中封 曲泉
木 火 土 金水
相生
金水木
本穴 子穴
相克
火土
母穴
二.原穴
1. 概念——脏腑原气经过和流止的腧穴。
2.分布——腕踝上下,十二经各一:“十二 原”。 3. 来源——始见于《灵枢》;完善于《难经》
4.诊断——原穴是脏腑原气留止处,故脏腑病 变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五脏有疾也,应 出十二原” 《灵枢.九针十二原》
1. 概念——两经或数经相交回合的腧穴。 2.分布——头面、躯干为主,四肢亦见。
3. 来源——始见于《灵枢》:“三结交者,阳 明、太阴也,脐下三寸关元也”;完善于《甲 乙经》《铜人》、《发挥》、《大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