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20章 王安忆与女性写作【

合集下载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样板戏及其评价)【圣才出品】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样板戏及其评价)【圣才出品】

第12章“样板戏”及其评价12.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归纳】考点一:如何看待江青对“样板戏”的作用普遍认为,“样板戏”的主要构成是京剧现代戏,它是在周恩来等领导人的直接关怀下,由广大文艺工作者创造的成果。

江青的介入是后来的事,她出于政治目的,掠夺了这些成果,并塞进自己的私货,因此,应当把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和江青的干预区别开来。

虽然这种看法有它的道理,却忽略了京剧现代戏产生的文化语境,并带有因人论事之嫌。

1.“无产阶级文学艺术”提出的文化语境表12-1 “无产阶级文学艺术”提出的文化语境2.江青对样板戏所做的修改表12-2 江青对样板戏所做的修改3.对“样板戏”的评价(1)“样板戏”和它的前身都是国家意识形态的载体。

江青的作用在于使其更加观念化、纯粹化,自然也会渗透她个人的美学倾向,不过,从本质上说,“样板戏”和它的前身是大同而小异。

这“异”,反映了左翼文艺激进派和稳健派之间的不同。

何况江青介入京剧现代戏的移植、改编从1960年代初就开始了。

因此,把“样板戏”及其前身一刀两段、截然对立的观点是难以说服人的。

(2)江青的活动不但在戏内,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主要在戏外。

“样板戏”成为政治工具,为她提高自己的政治身价,打击政治敌手,推行其激进主义的文艺观念,实行文化“一体化”服务。

从这个角度看,本章开头引述的王元化的观点是有道理的。

但在历史已翻过那荒唐一页的今天,指出这一点是必要的,却不能把它作为对“样板戏”评价的主要依据;应当把江青的戏内活动和戏外活动区别开来,就文本本身进行评价。

考点二:专业工作者和观众对“样板戏”的影响江青介入只是“样板戏”制作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广大艺术工作者的努力和观众的影响。

1.观众对“样板戏”的影响(1)剧场效果决定戏剧的命运。

舞台艺术和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不同。

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的创作者和接受者的交流以作品为中介,而舞台艺术的编导和演员必须与作品一道和观众面对面地交流;文学作品、影视作品通过文字和声像使其物化、固定化。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章节题库(曹禺与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圣才出品】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章节题库(曹禺与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圣才出品】

第5章曹禺与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一、填空题曹禺的成名作是______。

【答案】《雷雨》【解析】曹禺一生创作甚多,在他大学期间创作的《雷雨》一剧是他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一部《雷雨》奠定了曹禺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戏剧史上的地位。

二、论述题1.结合性别理论分析曹禺话剧《雷雨》中的周朴园、周萍、周冲等男性形象。

答:性别即社会性别,主要是指自身所在的生存环境对其性别的认定,包括家人、朋友、周围人群、社会机构和法律机关的认定等,是人基本的社会属性之一。

社会性别理论从分析两性关系入手可以发现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的根源和本质,从而将社会性别理论变成强有力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分析工具。

社会性别理论作为一种历史和文化的产物,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而不断变化和发展。

结合性别理论来分析曹禺话剧《雷雨》中周朴园、周萍、周聪等的男性形象,具体内容如下:(1)周朴园:父权文化的代言人周朴园早年有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在经历婚姻失败后又转向封建专制思想,成为父权文化的代言人。

他的这种性格特征,主要是通过他与侍萍、蘩漪两位女性人物的关系表现出来的。

①通过周朴园与侍萍的关系,展现了周朴园的男性权威形象的复杂性周朴园和侍萍的结合,最初是建立在对侍萍侍女身份的理解和尊重上的,他冲破了家庭的阻力,并拥有一段美好的爱情回忆。

在面临家庭和商业利益双重压力的时候,周朴园抛弃侍萍,并与蘩漪结婚。

多年之后,周朴园在与侍萍的相遇时,又迅速显示出封建大家长的嘴脸。

②通过周朴园与蘩漪的关系,集中展示了周朴园的专制残暴周朴园有“存天理灭人欲”的宗教天条武装着头脑,他坚信自己的家庭是“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自己教养出来的子弟是“健全的子弟”。

也正是为了维护自己心中“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他才会不顾妻子蘩漪的情感,极为残忍冷酷地实施“存天理灭人欲”的诛心之术。

从“喝药”这一幕中,就能体现出专制暴君的形象。

具有“雷雨”性格的蘩漪不愿吃药,周朴园的体贴和关心完全是为了使蘩漪成为周冲的榜样、受命的奴隶。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0章 赵树理的评价问题与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0章 赵树理的评价问题与

10.1 复习笔记一、“赵树理方向”是怎样构建出来的(一)赵树理的概况赵树理因《小二黑结婚》而一举成名。

此后到新中国成立前,他又发表了《李有才板话》《孟祥英翻身》《李家庄的变迁》《地板》《福贵》《小经理》《邪不压正》《传家宝》《田寡妇看瓜》等小说。

(二)“赵树理方向”的构建过程1.对赵树理早期创作的评价对赵树理这个时期创作的评价并不一致,例如有人认为《小二黑结婚》不过是“低级通俗故事”,是“海派”。

而左翼文学界的代表人物郭沫若、茅盾、周扬、陈荒煤等都给予了热情的赞扬。

他们的赞扬有共同点,都集中在《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上,都肯定了这三篇小说的内容和通俗化的艺术形式。

2.“赵树理方向”形成(1)当时任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宣传部长的周扬认为赵树理是“一位具有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其作品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创作上实践的一个胜利。

”赵树理的创作越来越受到解放区文艺界的重视。

(2)1947年7、8月间的文艺座谈会上正式提出“赵树理方向”,“作为边区文艺界开展创作运动的一个号召”,“作为我们的旗帜”。

当时边区文联负责人陈荒煤在总结发言中说:“他的创作可以作为衡量边区创作的一个标尺。

”在此前后出版了好几种评论赵树理创(3)第一次“文代会”前后,赵树理的创作不仅收入展示解放区文学实绩的“中国人民文艺丛书”中,还和郭沫若、茅盾、巴金等一起作为“1942年以前就已有重要作品出世的作家”在《新文艺选集》中设有专辑。

3.赵树理获得殊荣的根据(1)反映了农民与地主之间的阶级斗争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农村的巨大变化。

(2)民间语言和民族形式。

(3)农民的立场和革命的功利主义。

这些评价和赵树理的具体创作既有吻合的一面,又有差异的一面。

(三)赵树理对农民当家作主过程的描写赵树理不但以兴奋的笔触描绘了农民当家作主的历史必然性,而且以冷静的态度揭示了这一历程的艰巨性、复杂性、曲折性。

这种艰巨性、复杂性、曲折性有以下三个原因:1.地主阶级的残酷和狡诈地主阶级有一套完整的对付农民的办法。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贾平凹与作家的文化关怀)【圣才】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贾平凹与作家的文化关怀)【圣才】

第16章贾平凹与作家的文化关怀
16.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归纳】
考点一:文坛上的“独行侠”
1.关于贾平凹的评价概况
(1)一直以来,关于贾平凹的小说创作在文坛的定位一直比较尴尬。

(2)1980年代不属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1990年代既不属于“新写实”,也不属于“先锋派”,既不属于主流现实主义作家,又不属于新锐的西方现代派,有人据此称他为文坛上的“独行侠”。

2.贾平凹的创作特性
表16-1 贾平凹的创作特性
3.贾平凹的创作追求
表16-2 贾平凹的创作追求
4.用“悟道”来解释贾平凹
(1)相比于儒家、释家,贾平凹的人格理想、艺术精神更亲近于道家,以个人对宇宙人生的体验和感应,追求一种“悟道”的大境界。

(2)他一直都在追求着,逼真得达到抽象,抽象得归于逼真,穷极了人情物理,但又不可言说:“囫囵囵地使你感到了天地自然充盈饱和的人情的东西,美的东西。


考点二:写出历史的脉动与文化的蜕变
1.贾平凹与“唯美主义”
表16-3 贾平凹与“唯美主义”
2.对贾平凹长篇小说的分析
表16-4 对贾平凹长篇小说的分析
3.贾平凹是具有强烈的文化关怀的作家
(1)贾平凹是具有强烈的文化关怀的作家。

他的作品在描写乡村社会历史变迁时,总是格外关注伦理道德观念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精神困境。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张爱玲的《传奇》与张爱玲热)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张爱玲的《传奇》与张爱玲热)

第7章张爱玲的《传奇》与“张爱玲热”
7.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归纳】
考点一:《传奇》的评析
1.概况
(1)《传奇》的内容
《传奇》是张爱玲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初版收有她发表于1943、1944年的《金锁记》《倾城之恋》《沉香屑:第一炉香》《茉莉香片》《花凋》《封锁》等小说10篇,1947年出版增订本时又加入《鸿鸾禧》《红玫瑰与白玫瑰》《桂花蒸·阿小悲秋》等5篇。

(2)张爱玲的身世背景
张爱玲的祖父是清末著名的大臣张佩纶,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父亲是遗少式的人物,母亲是一个果敢的新式女性。

张爱玲自小就接受了两种不同文化的熏陶。

2.评价
表7-1 《传奇》评价
3.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表7-2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考点二:张爱玲的艺术“创新”与“袭旧”
表7-3 张爱玲的艺术“创新”与“袭旧”
考点三:张爱玲的接受史与“张爱玲热”
1.对张爱玲的研究
表7-4 对张爱玲的研究。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章节题库(关于郭沫若的“两极阅读”现象)【圣才出品】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章节题库(关于郭沫若的“两极阅读”现象)【圣才出品】

第2章关于郭沫若的“两极阅读”现象一、填空题《女神》是郭沫若在______创作的诗集。

【答案】五四时期【解析】《女神》是郭沫若在五四时期创作的诗集,是中国现代白话新诗的奠基作。

它强烈体现了五四时代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及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热切追求自由解放和光明新生的精神,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

二、简答题简析郭沫若《女神》的创作特色及局限。

(600字以上)答:(1)《女神》的创作特色①思想内容上: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的展示《女神》突破了传统政治与道德观念对社会批判的限制,希望在现实的否定中建立社会与自我的一种统一性,顺应并反映了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精神,因此《女神》成为新旧交替时代无可替代的精神象征,并对中国文学产生深远影响,鼓舞着创造社、湖畔社、浅草-沉钟社等一大批诗人。

它的生命观念以及彻底否定的社会批判方式,也很快转变成新文学发展中一个富有吸引力的传统,直到1940年代,它们经过置换和变形,仍为不少诗人沿袭。

②形式上:诗体解放和古典诗歌技巧的沿用在诗的形式上,诗人进行了多方面的大胆创造。

为了打破一切旧的诗形,反映崭新的思想内容,诗人成功地创造了不拘一格的自由诗体。

诗人还创造了把诗与散文、抒情与叙事结合起来的诗剧,开拓了诗歌创作的新领域。

《女神》继早期白话诗人半文半白及偏于散文化的尝试后,同样以其破坏性使新诗从旧诗词中解放出来。

郭沫若宣称在诗歌形式方面,他“主张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为此,他仿照民间自由体诗,学习泰戈尔,特别是惠特曼的自由体诗,借鉴日本诗坛废除俳谐和歌格调采取自由诗律的经验,实现了“诗体大解放”。

其大多数诗歌都去严格的格律而代之以自由的内在韵律,依据情绪的波动构成“自然的音节”,来表现其情绪消长,一方面诗里的爱和恨大多强化到了极端的程度,另一方面仍然都稳妥地保持着情绪与音节变化的呼应,特别是善于密集地、对应地使用“啊”“哟”这类叹词,作为独立或者附属性的音节单位,以显示内在情绪的律动与力度。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关于郭沫若的两极阅读现象)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关于郭沫若的两极阅读现象)

第2章关于郭沫若的“两极阅读"现象
2.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归纳】
考点一:如何消除经典阅读中的历史隔膜?
表2-1 如何消除经典阅读中的历史隔膜
考点二:读《女神》要“知人论诗”
表2-2 读《女神》要“知人论诗”
考点三:郭沫若研究概况
表2-3 郭沫若研究概况
2.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一、填空题
《女神》是郭沫若在______创作的诗集。

【答案】五四时期
【解析】《女神》是郭沫若在五四时期创作的诗集,是中国现代白话新诗的奠基作。

它强烈体现了五四时代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及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热切追求自由解放和光明新生的精神,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

二、简答题
谈谈五四与郭沫若的诗歌。

[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五四与郭沫若的诗歌间的关系具体表现为:
(1)五四为郭沫若的诗歌提供了有利的时代背景
“五四”文学革命在创作实践上是以新诗的创作为突破口,而新诗运动则从诗形式上的解放入手。

①五四时期的诗歌理论
以胡适为代表的“五四”新诗运动提出了“作诗如作文”的主张,其包括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的音节”;二是以白话写诗,实现语言形式与思维方式两个方面的散文化。

②五四时期的创作实际
新诗主要发表在《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星期评论》《学灯》《觉悟》等“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上。

第一批白话诗人如胡适、刘半农、周作人、沈尹默、俞平伯等都。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沈从文与京派文学)【圣才出品】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沈从文与京派文学)【圣才出品】

第6章沈从文与“京派”文学
6.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归纳】
考点一:“京派”的特征
1.“京派”的概况
(1)定义:通常所谓“京派”,是指1930年代活跃在北平和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

(2)“京派”和“海派”之争
①1930年代初,上海与北京两个城市作家之间发生了一场论争,当时双方互相攻击的主要人物是北京的沈从文和上海的苏汶,后来又加进了鲁迅等人。

其实所谓“京”“海”之争,多少也有文人的意气和派性在里边。

②有些论者认为当年的“京”“海”之争,看似偶然,却从根本上反映了1930年代的文学格局,是“乡土”与“都市”两种文化背景的对峙在文学中的体现。

2.“京派”作家群的共性
表6-1 “京派”作家群的共性
3.“京派”作家的代表
表6-2 “京派”作家的代表
考点二:沈从文的“角色认知”及其两个文学世界
1.沈从文的文学理念
(1)沈从文既反对将文学纳入商业的或政治的功利圈,也不主张“为艺术而艺术”。

他有自己的文学理想,也看重文学的道德教化功能。

(2)沈从文相信文学的功能不止于社会道德的观照,更在于能使读者“从作品中接触另外一种人生,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启示,对生命能作更深一层的理解”。

在沈从文看来,所谓“生命的明悟”,“明白人生各种形式”,“激发生命离开一个动物人生观”,正是文学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2.沈从文的文学世界
表6-3 沈从文的文学世界
考点三:《边城》细读
1.《边城》的艺术特点
表6-4 《边城》的艺术特点
2.沈从文的文学贡献
表6-5 沈从文的文学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章 王安忆与女性写作
20.1 复习笔记
一、女性写作:对一种文学现象的整体描述
1.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女性文学”概念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有一大批女性作家积极参与创作,出现了女性文学的第一次高潮。

创作实绩带动了理论、批评的展开,出现了女性文学研究的专著,在这些著作中,“女性文学”确立的是一种性别标准,建立在女性作家和男性作家天然的生物学意义的差别之上,而较少关注作家的创作与性别、社会、文化的复杂关系。

2.“女性主义文学”
“女性主义文学”摒弃了女性研究的基于生物性别的自然主义立场,认为“女性”是由一系列的文化规则所塑造的社会角色。

因而女性文学是指那些有自觉的女性主义立场,用话语颠覆性别歧视,争取男女平等的文学。

在这种理论框架中的女性文学,关心的是自身性别的社会处境、作家对女性经验的反省与文化反思、女性立场和主体地位。

3.“女性写作”
“女性写作”的概念是法国女性主义评论家埃莱娜·西苏提出来的,强调女性身体与写作之间的关系,它的理论前提建立在生理区别的女性本质上,因为和社会性别理论所阐述的文化构成矛盾而遭到质疑和批评。

在中国批评界,“女性写作”背离了它的理论背景和理论资源,在强调女性写作独特性的基础之上,关注女性写作的文化语境,全方位地考察女性身份在创作中的复杂关系,以及作家生平背景等对写作的深刻影响。

相对于“女性文学”的多义性、“女性主义文学”浓厚的理论色彩,“女性写作”日益
被广泛地采用,它在坚持一种性别和文化立场的同时极富包容性,提醒着这一种性别立场,提供了一种阅读和阐释女性作品的方法,同时又避开了许多纠缠不清的理论话题,避开了女性主义政治理论代替文本阐释的方式,把女性写作带入一个更广阔的阐释空间。

二、女性写作的三次高潮
批评界普遍认为,20世纪中国女性写作出现过三次高潮。

1.“五四”新文学革命时期
伴随着“个性解放”“民主自由”的启蒙主义号召,大批女作家用写作的方式参加到民族解放的进程中来。

(1)“五四”时期女作家的写作
大批女作家如谢冰莹、石评梅、冰心等积极参与写作,她们的写作是“人”的觉醒的一种体现,当然其中也包含着女性自身的体验和问题。

这些女性写作的独特经验并没有凸现出来,只是“五四”启蒙话语宏大叙事的一部分,参与建构着民族国家的话语进程。

(2)对女作家的评论
评论界在对这些女作家的作品进行评论时,并没有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视点,而只是用现行的批评理论把她们的写作作为“五四”新文学革命的一部分。

①对冰心、庐隐和丁玲的评价
a.较早引起论者注意的是冰心的“问题小说”,1919年10月7—10日《晨报副刊》发表了冰心的《斯人独憔悴》,不久就有人评论它揭示了“旧家庭的坏处”。

b.稍后茅盾的《庐隐论》《冰心论》把作家和“五四”时代精神关联在一起,有意识地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分析作家与时代的深刻联系、作家的写作立场以及作品的意识形态。

例如评论庐隐时说:“她是被‘五四’的思潮从封建的氛围中掀起来的,觉醒的一个女性。


c.茅盾评论丁玲和《莎菲女士的日记》时,说丁玲是一个“叛逆的青年女性”,是“五四”以后“解放的青年女子在性爱上的矛盾心理的代表者”。

②对张爱玲的评价
三四十年代在上海书写“传奇”的张爱玲是女性写作的“孤岛”,她的那些在都市里发生的男女情事透着苍凉与世俗,女人的命运就这样被反复诉说着,没有开头和结尾,就像一个“苍凉的梦”。

③对萧红的评价
三四十年代的萧红是这一时期最优秀的女性写作者。

她早期的《生死场》里对女性悲剧命运(包括女性自身的性/生殖的问题)的审视被小说后半部的民族解放斗争冲淡了。

鲁迅先生对《生死场》的评价——“越轨的笔致”和“清晰的语言”,被描述为女作家独特的叙述方式。

(3)“十七年”文学属于“中性化”或“无性化”时期
1949年,所有的话语都在建构着民族国家的现代进程,男女平等,女性被描述成和男人无差别的人,女性经验在文学中不再呈现。

“十七年”文学中女性文学形象出现较多的是“铁女人”或男性化的女人。

整个“十七年”文学都试图取消、模糊性别差异,而归依到男性话语中去。

2.“新时期”的七八十年代
七八十年代是一次思想、文化、社会的重大转型时期。

新时期女性意识的觉醒,正是借助于思想的再次启蒙、人性的复苏、人道主义的整体话语而来的。

下面是探求女性问题的几位作家的分析。

(1)张洁
《爱,是不能忘记的》较早地探讨了婚姻和爱情的关系问题。

在《祖母绿》《方舟》等作品中,张洁把笔触伸到女性在现实生活的处境中去,男人(社会)/女人的对立关系公然呈现出来。

《方舟》呈现了女人的种种矛盾和尴尬,性别歧视无处不在。

(2)张辛欣
张辛欣较早地探讨了女性在社会发展中所遭遇的艰难处境。

《在同一地平线上》最先触及男人/女人的矛盾。

《我在哪儿错过你》中描写了一种宿命,承受粗粝的生活和男性社会的不公平,女人在以加倍的努力去争取自我实现过程中变得面目全非。

(3)铁凝
《哦,香雪》《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的表达方式少女般细腻清纯、质朴美丽。

《麦秸垛》和《玫瑰门》则力透纸背地深入到女性命运的书写中,女性独特的心理经验和情感方式以及在男性社会里的悲剧命运被细致地表现出来。

(5)王安忆
王安忆在“三恋”中对“性”的叙述,《弟兄们》对女性关系的探索,《米尼》《我爱比尔》《长恨歌》对女性命运的书写都达到一种高度。

(6)残雪
残雪的小说是对现实中存在的所有关系和秩序的一种全面的挑战,包括亲情、传统美学、日常生活秩序和常识等等。

在她的小说中,人与人的关系始终处于一种非常紧张的状态,窥视与恐惧、仇恨与冷漠无休无止地折磨着所有的人。

残雪撕破了男性话语的整体性,而把一种独特的、变形的、处于伤害中的、脆弱的个人经验呈现出来,虽然这一切都是非写实的、非直接的,但却是象征性的女性书写。

(7)方方和池莉
方方关注的是居住空间的狭窄对自然人性的挤压,如《黑洞》和《风景》;池莉则把关
注点放在日常生活的现实需要和秩序中,用流水账一样的方式展现人生的日常琐事。

随着“新写实”的隐退和作家个人风格的形成,方方和池莉产生了明显的不同:方方向人性的纵深处开掘,池莉则靠向世俗生活和大众趣味。

3.1990年代
女性写作的第三次高潮依仗的是自己独立而丰富的思想资源。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女作家有意识、非常自觉地坚持性别立场,自觉地表现和挖掘女性经验,大胆地表达女性意识。

一批年轻的作家浮出历史地表,她们所带来的女性经验和表达方式在文学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

(1)陈染
陈染用她的小说系列,如《无处告别》《凡墙都是门》《与假想心爱者在禁中守望》《另一只耳朵的敲击声》《私人生活》营造了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

这是个封闭的、拒绝外人进入的、幽闭的个人经验世界,孤独、隐秘、想象、感觉密密地交织其中,是一个女人白日梦般的体验世界。

(2)林白
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守望空心岁月》《子弹穿过苹果》《瓶中之水》《回廊之椅》则把欲望与自我表达得淋漓尽致。

《一个人的战争》书写了女性自我成长的经历,有非常明显的性别意识,大胆地展露自我世界和内心经验,性、欲望、身体、自我等诸多话语交织在一起,完成了一部微妙而复杂的女性个人成长史。

(3)徐坤
徐坤在理性层面用一种调侃和戏谑的方式消解了男权社会的话语秩序和文化规则。

她的《先锋》《游行》《白话》等小说嬉笑怒骂,不拘一格,天马行空,自成规则。

(4)其他
一部分女作家讲述都市女性的言情故事,如张欣、殷慧芬、张梅等,以通俗文学读物,吸引读者。

一批更年轻的被称为“身体写作”的女作家在现代都市的大众媒体所构造的文化规则里游戏,把女性身体/性/欲望等女性身份所具有的商业优势作为卖点,对此要有强烈的反省精神和批判意识。

三、王安忆的写作历程
王安忆的作品涉及题材广泛,风格变化很大,非常具有跳跃性,被认为是一位“能够驾驭多种题材”“始终充满活力”的具有丰富潜力的作家。

在八九十年代中国当代文坛风起云涌的潮流更替中,很难把王安忆贴上标签。

可是,王安忆的作品又与这些主要的文学思潮发生着深刻的关联,她感受着时代又超越时代,特立独行的写作方式和精神追求使她成为知青作家里“最具有反思能力的一位”。

接下来从四个方面讲述王安忆的创作。

1.创作背景和创作阶段
(1)王安忆的创作背景
王安忆1954年出生于南京,1955年随父母进入上海。

1969年,年仅15岁的王安忆赴安徽农村插队落户,这是王安忆生命中的特别经验,她最初也被称为经过“文化大革命”的知青作家。

知青经验、农村生活因此在她的创作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1972年考入徐州地区文工团,1980年开始写作,1984年请创作长假,1987年脱离《儿童时代》成为专业作家至今。

(2)王安忆创作的三个阶段
王安忆在八九十年代的创作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①(1980年代初——1980年代中期):“雯雯系列小说”。

“雯雯系列”带有王安忆诸多个人的经验和感受,在叙述方式上“完全是我一个人自说自话”,也就是所谓的“自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