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俗白而京味儿十足语言艺术大师老舍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春节》整体教学解读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春节》整体教学解读教材解读本文是语言大师老舍先生195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
作者用朴素自然、充满浓郁“京味儿”的语言,按照时间顺序将老北京一系列的春节习俗娓娓道来,为我们展开了一幅老北京的民俗画卷,展示了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
内容安排有序,详略得当。
其中,“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这几天,最能表现北京独特的春节习俗,也是春节期间的几个高潮,所以作者将这几天作为全文的重点进行细致描写。
在详写的部分,作者并没有面面俱到地描述当日的活动,而是分别抓住这些日子里最具特色的一两个民俗活动,突出各自的重点。
如写“腊八”,就选择了“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这两个传统的节日饮食习惯,从制作过程、颜色、味道等方面形象地突出了腊八粥、腊八蒜的特点。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则重点写“祭灶王”的习俗,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至于春节期间的其他日子,人们的活动没有特殊之处,因此作者仅用精练的语言简单提及,并把这些内容按时间顺序,编排在文章的各部分,使整篇文章完整流畅。
本文结构安排既紧凑又顺畅,前后衔接自然,首尾呼应。
如,由“多数铺户在初六开张”过渡到“元宵节”这一内容时,作者写“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一个“又”字,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再如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作者用“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一句承上启下,还与课文的首句“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文章语言俗白清浅,朴素自然,“京味儿”十足,在给人亲切感的同时平添了一份情趣。
如,“腊七腊八,冻死寒鸦”,引用老北京俗语,富有民俗色彩,形象地说明了北京春节的序幕是在一年里最冷的时候拉开的。
又如,“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句中“零七八碎儿”“杂拌儿”“玩意儿”“闲在”这些词语,带有鲜明的口语化色彩和地域色彩,质朴而真实,令人倍感亲切。
简谈老舍小说语言中的京味

简谈老舍小说语言中的京味一提起老舍先生,人们大多就会想起老北京那四合小院,听到那小胡同深处传来的叫卖声,憨厚老实的祥子,泼辣凶蛮的虎妞……这位语言大师,用他那鲜活有生命的文笔,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京腔京韵的风俗图。
那难忘的京味,深深地印入了他的作品之中。
一、北京的生活是京味的来源老舍出生于一个下等旗人家庭,从一岁到二十五岁他上学读书,教书做事,在一个大杂院中,度过了他艰难的幼年和少年时代。
大杂院里的形形色色的人们,这些社会底层的城市贫民,为了生活奔波挣扎,他们的喜怒哀乐,老舍先生历历在目。
老舍在他自己的著作《老舍创作论》中这样说道:“我生在北京,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的,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
一闭眼我的北平就全完整了。
像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我就大胆的描绘它,它是清溪,我一探手,就摸上一条活泼的鱼儿来。
”有人曾对老舍的作品的北京城做过考证,作品中的北京的山水名胜、胡同、店铺基本上用的是真名,汇聚起来共有两百多处。
而作品中这些地方,正是老舍童年少年生活的地方。
他熟悉这里的街道,胡同,就像自己的手掌那样。
当老舍书写那些作品人物时,这些熟悉的街道胡同就成了那些人物的活动场景。
老舍一辈子都在写北京的人和事,他的第一篇小说是《老张的哲学》是写北京的,最后一篇小说是《正红旗下》也是写北京的。
老舍的生命和他写的小说与北京水乳交融,北京成为老舍创作生命的源泉。
二、小说语言充满地道的京味老舍的小说绝大多数取材于北京的平民社会,他的笔下流淌的是一个北京底层社会的风俗史,包括了市民社会中的三教九流,从洋车夫、小业主小商贩、说鼓书的、卖艺的、拳师、娼妓、土匪、地痞,到巡警、小公务员、“吃铁杆庄稼”的八旗子弟、市民阶层的知识分子,这些人物,老舍用北京人话叙述、描绘北京人的人情世故,从而让他的小说京味十足。
北京方言中最傳神、最鲜活、最生动、最传神、最具地方特色的部分,正是它最平常、最通俗、最随意并时刻挂在嘴边的北京人的口头语。
简述老舍小说中的“京味儿”特征

简述老舍小说中的“京味儿”特征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京味”。
作为一种风格现象,“京味”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
老舍作品“京味”的主要表现为:(1)取材充分表现北京地域文化特色老舍描写大小杂院、四合院和胡同,以及市民凡俗生活中所呈现的场景风致等,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北京风俗画卷,充溢着浓郁的北京味儿,具有很高的民俗学价值。
(2)对北京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北京文化”的“精魂”渗透于老舍作品的人物刻画、习俗的描绘、气氛的渲染之中。
既充满了对“北京文化”所蕴涵的特有的高雅、舒展、含蓄、精致的美的不由自主的欣赏、陶醉,以至因这种美的丧失、毁灭油然而生的感伤、悲哀,同时也时时为“文化过熟”导致的柔弱、无用而叹惋不已。
老舍对北京文化的沉痛批判和由其现代命运引发的挽歌情调交织在一起,使作品呈现出比同时代许多主流派创作更复杂的审美特征。
老舍作品中的“京味”正是这种主观情愫与对北京市民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客观描绘的统一。
(3)带有北京市民文化烙印的幽默与趣味①老舍的作品追求幽默,一方面受到狄更斯等英国文学家的影响,同时也深深地打上“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内蕴的“京味”。
②老舍的幽默带有北京市民特有的“打哈哈”性质,这既是对现实不满的一种以“笑”代“愤”的发泄,又是对自身不满的一种自我解嘲。
这样,老舍作品中的幽默就具有了两重性:当过分迎合小市民的趣味时,就流入了为幽默而幽默的“油滑”,这主要表现在老舍的早期创作中。
从《离婚》开始,老舍在庸常的人性矛盾中领略喜剧意味,谑而不虐,使幽默成为含有温情的自我批判。
(4)创造性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老舍的语言艺术也得力于他对北京市民语言及民间文艺的热爱与熟悉。
他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浅易的口语,同时又在俗白中追求精致的美,成功地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平易而不粗俗,精致而不雕琢。
老舍称得上“语言大师”,他在现代白话文学语言的创造与发展上,有着突出的贡献。
分析老舍作品的“京味语言

“京味”语言在老舍作品中打下了深深的印记,其独有的语言表达力,形成了现
代文学作品中最为突出的代表,并在“京味”小说的创作源头上,形成了以北京话为
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艺术特点,在整个语言魅力的构成中,体现出一种丰富的韵味。
一、北京独有韵味的特征表现与深厚的“京味”表达
在老舍作品的“京味”语言表达中,最主要的是通过结合创作中景物描写的体现,将北京的特有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等表达出来,并将主人公的人生展现在北京这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呈现出一种浓浓的“京味”。
譬如,在老舍作品《茶馆》中,将
王利发的一些台词:秦仲义到茶馆里来说要涨房租,王利发推托、应付说:“二爷,您说得对,太对了!可是这点小事用不着您分心,您派管事的来一趟,我跟他商量,该涨多少租钱,我一定照办!是!!”秦仲义说:“你这小子,比你爸爸还滑!哼,等着吧,早晚我把房子收回去!”王利发则说:“您甭吓唬着我玩,我知道您是多么照应我,
心疼我,决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卖热茶去!”人们听到这些圆熟风趣、油嘴
滑舌的对话,无不发出会心的笑声。
这些台词不但符合其茶馆老板的身份,而且表现了他性格的发展变化。
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

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论老舍小说的京味——浅谈老舍小说中的“京味“特征【内容摘要】“京味”作为一种艺术风格而言,它不仅是北京的风景气候,更重要的是写出北京人特有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和文化风尚。
老舍与京味小说有密切的关系,老舍小说中的“京味”源于土生土长得古都市民的北京情结,用特殊的“京味”语言来表现浓厚的文化情调,形成了老舍小说中市民世界的独特京味特征。
【关键词】京味;平民色彩;独特的语言艺术;文化底蕴多年来,京味小说一直受到读者的喜爱,因为是生活的淳朴,纯真的体现。
京味小说作为一种富有强烈地域色彩的文学现象,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根基。
“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的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展示及所注入的文化趣味。
老舍出生于清末“多事之秋”的戊戌年底,出生在普通的农民家庭。
老舍来自市民阶层对平民市民阶层的生活习俗了如指掌,他的创作题材都是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以其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独特的幽默艺术着力描绘北京的民俗风情,体现了北京人的特殊文化心态。
精心寻找北京市民的外在形貌和内在气质,用特殊的“京味”语言来刻画北京市民的生存状况,表现浓厚的文化情调,形成老舍小说中的市民世界的独特的京味特征。
一.浓厚的平民色彩,展现各个市民阶层的京味文化。
(一)老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京味”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老舍。
同时,老舍也把握住了“京味”文化精髓。
浓厚平民色彩的“京味”是老舍作品中的极其鲜明的特色。
“京味”这一独特的艺术风格不仅包括了老舍对北京独特感情色彩的表露,也包括了老舍对北京地方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展示,以及展示中由浅入深所呈现的文化趣味。
最重要的就是他善于通过对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朴素描写,借助平凡琐碎的生活细节,表现生活本身内在的巨大力量和丰富内涵。
老舍笔下所塑造的人物,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可以见到的,他们在平淡之中演绎着悲剧或喜剧,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艺术上的享受。
中国的市民阶层,就其成员来说,主要包括小业主、小商贩、个体劳动者、城市贫民、无业游民、家庭妇女和中小知识分子等。
老舍的语言风格

老舍的语言风格老舍的语言风格:京味十足,幽默诙谐老舍,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语言大师,其独特的语言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他的作品不仅富有浓郁的北京韵味,还充满了幽默诙谐的元素,使得他的文字既接地气又充满魅力。
本文将从北京韵味、通俗明白、幽默诙谐、生动形象以及个性化对话五个方面,详细剖析老舍的语言风格。
北京韵味:地道京腔,展现老北京风情老舍的作品大多以北京为背景,他善于运用北京市民的俗白浅显话语,充分展现了老北京人的个性特征。
在《四世同堂》中,老舍大量使用儿化词和北京方言,如“老梆子”(老家伙)、“嚼谷”(食物)等,这些词汇不仅让作品更具地方色彩,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老北京的街头巷尾,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
这种地道的京腔京韵,使得老舍的作品在语言上独树一帜,成为了京味文学的代表。
老舍的语言不仅仅是简单的方言使用,而是通过这些语言细节,传达出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和历史的沉淀。
他的作品中,人物的对话常常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这不仅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也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一种亲切感和熟悉感。
通过这些语言,老舍成功地将北京的市井文化、民俗风情以及市民的生活态度融入到文学作品中,使得他的作品成为了研究北京文化的重要文本。
通俗明白:大白话讲述深刻道理老舍的通俗语言不仅仅是为了让读者易于理解,更是为了让作品更贴近生活。
他通过这种语言风格,将复杂的社会问题和人性深度以简单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够轻松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同时,这种语言风格也使得老舍的作品具有了更广泛的传播性和影响力,使得他的作品能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被不同的读者所接受和喜爱。
幽默诙谐:俏皮语言,深刻讽刺幽默诙谐是老舍语言艺术的一个重要特色。
他善于运用夸张、比拟、讽喻、反语、谐音、曲解等修辞手法来构成幽默的情境。
在《茶馆》中,老舍通过茶馆里各色人物的对话,展现了社会的黑暗与不公。
他用俏皮的语言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批判,让读者在笑声中感受到时代的悲哀。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他的文字丰富多彩,情感细腻,充满着京味。
那么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
一、语言老舍小说的语言特点是京味十足,他将北京方言融入到小说中,语言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生动性和形象力。
他常常使用北京话的特别说法,比如“也好意思,他头一次撞上这样儿的事儿”、“你吓我一跳儿!”、“离奇得很!”等等。
通过这种委婉、生动的语言,他成功塑造了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北京人物形象。
二、题材老舍小说的题材很多都是以北京的社会生活为中心,以京城的生活、人物、风俗为主要素材。
他善于从生活中汲取灵感,把表面琐碎的生活细节转变成深刻的思考,体现了北京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氛围。
三、人物形象老舍小说的人物形象也十分具有京味特征,他们往往是普通百姓,通过他们的生活、言谈行为,展现出京城人民的风貌和生活状态。
比如,像《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小福子,以及《茶馆》中的老板娘、看门大爷等,他们都是背负着社会压力的艰苦生活者,他们的经历、生活状态以及话语口音等都清晰地展现了他们的京味。
四、风景描写老舍小说中的风景描写,其中京城的街巷、胡同、楼房、街头巷尾、老旧派出所、茶馆等等,都是传统的北京风景。
他的描写技巧非常细致入微,不仅刻画了建筑的外在特点,还把人文特色融入到其中。
如《茶馆》中的茶馆(也是小吃店)、派出所里的走廊、见义勇为铜像和荒年负责人像等等这些细节,都让这些场景鲜活起来。
综上所述,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表现在语言、题材、人物形象和风景描写上,他将京味深深地融入到小说中,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23年春六下语文第5课《鲁滨逊漂流记(节选)》第二课时 学生任务单

第5课鲁滨逊漂流记(节选)第二课时学习任务单学习任务五:回顾复习,导入新课回顾课文主要内容:上节课我们用小标题梳理出鲁滨逊流落荒岛后的事情。
回忆并互相说说:鲁滨逊流落荒岛后都发生了哪些事?学习任务六:研读赏析,对比学习1.默读节选的片段,说一说,鲁滨逊克服了哪些困哪?他的心态发生了什么变化?节选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梳理好之后,填到下面的表格中。
(学习任务单)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观。
学习任务七:把握心态变化,感知人物形象。
学习要求:浏览节选部分,快速默读,思考:鲁滨逊在荒岛上克服了重重困难,他的心态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觉得鲁滨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1.学生自主学习,在文中圈画出相关的语句,用关键词写下自己的批注。
教师巡观。
2.小组合作学习:画一画鲁滨逊的心态变化图。
3.交流分享心态变化:4..感悟精神光辉,感知人物形象(1)28年的荒岛生活,鲁滨逊克服许许多多的困难,他的心态发生了变化。
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鲁滨逊精神”的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
(2)结合整个片段内容,试着用“从……中,我感受到鲁滨逊是……的人”来说一句话。
5.鲁滨逊的积极的生活态度令人敬佩,除此之外,你还觉得什么地方很精彩?6.对比学习,感悟写法。
(1)对比异同:浏览课文节选片段,与梗概相比,有什么不同?(2)小组讨论两种表达方式,说一说: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学习任务八:拓展延伸,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1.交流感受,升华情感。
(1)学了课文,如果让你选择课文中的一句话作为座右铭,你会选哪一句?为什么?2.发散思维,引起共鸣。
(1)再读梗概部分,猜想在梗概中还有哪些部分也很吸引你?你还有什么疑问?(2)(出示整本书的目录)根据目录预测一下故事的内容,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参考答案:学习任务五:回顾复习,导入新课1.流落荒岛——建房定居——畜养培育——救“星期五”——回到英国学习任务六:研读赏析,对比学习1.学习任务七:把握心态变化,感知人物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怀化学校
◆老舍作品语言特点1
俗白京味口语化
例1.小说开头写“我们所要介绍的祥子,不是骆驼,因为‘骆
驼’是个外号;那么我们就先说祥子,随手儿把骆驼与祥子的
那点儿关系说过去,也就算了。”
例2、“不这么奔,几儿能买上车呢?”《骆驼祥子》
例3、高妈劝祥子放钱:“告诉你,祥子,搁在兜儿里,一个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怀化学校
◆老舍作品语言特点1 俗白京味口语化
◆ 推荐说法:有人说“京味儿”表现在对北京民风的描绘
1、老舍曾说,“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 和卖酸梅汤、杏儿茶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 平就完整的,象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在我的心中”。
2 “北平是我的老家,一想起这两个字就立刻有几百尺‘都 景象’在心中开映”。
子永远是一个子!” 门脸儿、赶明儿、抠门儿、兜儿
方法1、北 京儿化词
热心肠儿、随手儿……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怀化学校
◆老舍作品语言特点1
俗白京味口语化
例3、天极冷,小茶馆里的门窗都关的严严的,……饶是这么
样,窗上还冻着一层冰花。《骆驼祥子》 例4、多咱钱到多咱搬铺盖《牛天赐传》
方法2-口 语化词汇
你念我听,多咱我听明白了,多咱往下念 《二马》
二爷的收入将将够夫妇俩花的,而老三还正在读书的 时候。《四世同堂》
例5、“说翻了,过去就是一把,抓住他们五六十块钱一身 的洋服绸子,至少给他们印个大黑手印!”
【析】这里通过俗白的口语“大黑手印”,写出了他对那些 “强横吝啬”座儿的憎恶心理。
◆老舍作品语言特点1 俗白京味口语化
例1、拿钱呢,你走你的;不拿,好,天桥见。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怀化学校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怀化学校
老
舍 一、俗白京味口语化(重点)
作 品
二、生动传神个性化(重点)
语 三、多姿多彩修辞巧(已学)
言 特
四、诙谐深沉幽默笑(了解)
点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怀化学校
老 舍 故 居 才华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再锋利的刀刃,若日
久不磨,也会生锈。——老舍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怀化学校
表无话找话的有:耍贫嘴、耍嘴皮子、扯臊、碎嘴子、叨唠等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怀化学校
◆老舍作品语言特点2
生动传神显个性
将例句与人物个性对号入座
例1、“我要这辆车,九十六!” 例2、“我不要脸?别叫我往外说你的事儿,你什么 屎没拉过?…” 例3、·····的脸由红而白,把当年光棍儿的劲全拿出来: “我放把火把棚烧了也不能给你用!” 例4、他直挺挺地立在那里,没有一句话。
《老张的哲学》 ——活泼生动的比拟
例3、别的我不敢说,我准知道宅门里的姨太太擦五十块钱 一小盒的香粉……我的邻居李四,把个胖小子卖了,才得到 四十块钱,足见这香粉贵到什么地步了。《我这一辈子》
——含蕴深刻的对比
例4、下了大雨。不知哪儿的一块还被谁搬到空中,底儿朝
上放着。《离婚》——富于特色的夸张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怀化学校
3月3日语文作业
◆1、选择摘抄所发 的word文档《骆驼 祥子》读书笔记要 点至少1/3. ◆2、熟读预习,背
诵《孙权劝学》。
方法3多用短句
例2、可以投奔的,可以依靠的,人,在他心里,只有两个。
《骆驼祥子》
例3、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济南的冬天》
例4、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济南的冬天》
例5、假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济南的冬天》
例6、对,这是张小水墨画,《济南的冬天》
例7、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济南的冬天》
3“我们幼时所熟悉的地方景物,即一木一石,当追想起来, 都足以引起热烈的情感。”
北京民风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怀化学校
小结【老舍作品语言特点1】
俗白而京味儿十足口语化的方法
1、运用口语化词汇 2、运用北京口语中儿化词
重点Biblioteka 3、运用短句,干脆利落4、生活的记录与艺术的提炼
表一般交谈有:过话、顺口搭音、打哈哈、摆闲盘、扯淡、念叨 等
◆老舍作品语言特点4 诙谐深沉见幽默
1、20世纪 《老张的哲学》《二马》 “幽默小说家” 2、其后,“故意禁止幽默”《大明湖》《猫城记》 3、“返归幽默”30年代《离婚》《牛天赐传》 幽默风格渐 臻成熟 • 《骆驼祥子》幽默技巧在逼婚情节的出其不意,骤生反转
上:老舍把握住了逼婚与不愿结婚这一事件的矛盾性,从 容安排,层层递进,先制造出怀孕假象,悬念,继而着意 渲染,然后突然来个反转,使真相大白,幽默感顿生。 5、解放后,《茶馆》《正红旗下》成为幽默风格的代表作 • 他本人也成为享誉世界的幽默大师
A自私冷酷,狠毒蛮不讲理 B粗俗泼辣、心直口快
C口拙语笨的憨态
D朴拙激动,坚实沉默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怀化学校
◆老舍作品语言特点3 多姿多彩巧修辞
例1、周少濂是位古老的青年,弯弯的腰像个小银钩虾。瘦 瘦的一张黄脸像个小干橘子。《赵子曰》
——形象生动的比喻
例2、孙八是个好人,傻好人,唯独他肯被老张骑着走
欣赏:老舍戏剧巅峰 之作《茶馆》品语言
《茶馆》以三幕的构制表现了裕泰茶馆在三个时代的变化, 并由此反映出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历史, 展现出北京半个多世纪的社会面貌,颇具“史诗”的意味。 《茶馆》以反映社会历史的深广,戏剧结构的独特,北京 地方色彩的深厚,语言技巧的精妙而享誉于世。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怀化学校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怀化学校
老舍
人
语
民 艺 术
言 艺 术 大
家
师
俗白而京味儿十足的语言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怀化学校
骆 驼 祥 子 剧 照
《骆驼祥子》电影海报
《骆驼祥子》是老舍语言艺术成熟期的作品, 既保留了民间口语的活泼生动,又具有艺术语言 的简洁明快、精警醇厚。“没有学生腔的苍白, 没有戏台语的做作,没有欧化式的冗长,一切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