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实验8、Model Builder 土壤侵蚀危险性建模分析2013
基于RUSLE模型遥感分析的广河县土壤侵蚀强度评估

基于RUSLE模型遥感分析的广河县土壤侵蚀强度评估发表时间:2018-03-30T14:07:25.220Z 来源:《防护工程》2017年第34期作者:李钊[导读] 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2560h,多年平均气温6.4℃,多年平均年降水量493.5mm,多年平均年蒸发量1257mm。
甘肃省有色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甘肃兰州 730000 摘要:本文以广河县为研究对象,以2013年LANDSAT的TM影像、地形数据、土壤资料等数据为基础,采用美国土壤保持局修订后的RUSLE模型,结合遥感技术对广河县土壤侵蚀变化做定量研究。
关键词:RUSLE模型、广河县、土壤侵蚀Evaluation of Soil Erosion Intensity in Guanghe County Based on RUSLE Model Li Zhao(Gansu province Nonferrous Engineering Exploration &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Gansu, Lanzhou, 730000)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Guanghe coun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ased on the data of TM image, topographic data and soil data of LANDSAT in 2013, using the RUSLE model revised by the United States soil conservation bureau, and the quantitative study of soil erosion change in Guanghe county combined with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Key words: RUSLE model;Guanghe County;Soil erosion 1 研究区域概况广河县地处陇西黄土高原西北部。
GIS实验报告.Model Builder 土壤侵蚀危险性建模分析

<地信0901> <靳苑莺>
实验目的
通 过 对 此 次 练 习 , 认 识 如 何 在 Model Builder 环境下通过绘制数据处理流程 图的方式实现空间分析过程的自动化。 加深对数据建模过程的认识,对各种GIS 分析工具的用途有深入的了解。
步骤一 确定目标,加载数据 确定目标,
在AcpMap中新建文档, 加载数据 打开Arctoolbox激活 “空间分析模 块”“3D分析” 设置植被图层符号和 土壤类型栅格[唯一值 渲染]以及Study area 的边界填充
步骤二 创建模型
指定[我的工具箱] 位置 新建工具箱,将其 命名为[geosptial] 新建模型
步骤三 编辑模型
设置模型属性中名称及标注
设置分析范围为研究区范围 设置输出范围为“studyarea”
②拖放[vegetaion][soilsgrid] [DEM to raster]到[ModelBuilder] 设置[DEM to raster] 输入文件为[elevation.dem]
①[图解模型]
③拖放[slope] 添加与[DEM到栅格]的连接]
⑦拖放[加权叠加] 将其结果数 据图框改名[土壤aster] 添加与[vegetation]的连接
④拖放[重分类] 添加与坡度图的连接
⑤将坡度重分类
添加因子[soilsgrid][植被栅格][重分类坡度图] 到加权叠加分析过程 设置权值分别为25%、25%、50%
设置因子权值 不同的土壤类型、不同的植被类、不同的坡度 对土壤侵蚀危险性影响力均不同
得到最终模型
步骤四 执行模型,查看结果 执行模型,
2013ersi B组获奖作品名称

参赛编号:B031
作品名称:基于DEM的城市暴雨洪水预测及资源化利用模型分析
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 测绘科学与工程学院
作 者:金耀、冯长强、李锐、张宇
指导老师:王瑞富
作品点评:模型思路比较清晰,实现手段也比较合理,模型中所涉及的空间分析有一定的应用深度,所涉及到的权重和参数也比较合理,能够对模型进行整合,让读者一目了然。全部采用了GDB的存储格式.使用了相对路径,地图文党组织也比较合理,是个不错的模型,不足之处模型中在指定平均流速时地面平均坡度和降雨的深度的系数颠倒过来了。对最后得出的预测模型最好能结合实际进行验证。
14、基于GIS的西安市雁塔区的噪声污染与防治研究
15、基于GIS的区域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
16、基于GIS的城市绿地服务分析工具
17、自然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模型
18、基于GIS的棉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及精准分区施肥处方图建立研究
19、基于RS与GIS胶州湾海岸带生境脆弱性分析与预测模型
20、山东省特色农业适宜性分析
参赛编号:B038
作品名称:河南省公路交通网络分析与优化模型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 环境与规划学院
作 者:毋亭、段小微、撖志恒、兰鹏举
指导老师:闫卫阳
作品点评:作者分析、建模的思路十分明确,首先,对支撑数据的准备,其次,结合网络分形维数等理论对道路网络进行分析,提出道路网络的现状及不足之处,然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一个综合指标,结合矢量数据制作成DEM,同时发现水文分析可以运用到交通道路领域,由此,利用ModelBuilder采用水文分析过程构建道路网络优化模型,最后,通过模型的分析结果实现了新设道路的定量与定位的可视化表达,为决策者提供比较可靠的依据。亮点在于很好、有效的应用相似维数、主成分分析、中心地、水文分析等理论,并且将水文分析应用与道路分析。不足之处在于构建模型过程中采用的工具还是比较单一;数据没有按照要求进行管理。
土壤侵蚀模型研究综述.

土壤侵蚀模型研究综述周正朝上官周平(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712100, 陕西杨凌摘要近年来 , 人们对土壤水蚀形成过程及其模拟进行了广泛研究 , 并针对不同研究对象与目的 , 建立了土壤水蚀的经验预报模型、物理过程模型和分布式模型。
在对国内外一些主要的土壤水蚀模型进行评述的基础上 , 讨论土壤侵蚀模型研究与 GIS 技术和 BP 神经网络理论结合的发展趋势 , 同时结合土壤水蚀模型的开发和应用情况 , 提出了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研究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和我国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研究的设想。
关键词土壤侵蚀 ; 模型 ; 预报 ; 参数收稿日期 :200309修回日期 :1016项目名称 :国家 973项目 (2002C B111502 ; 教育部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20030712001作者简介 :周正朝 (1980—, 男 , 研究生。
主要从事植物生态与水土保持方向研究。
E 2mail :eco @ms. iswc. ac. cn 3刘宝元等 . 中国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研究 . 第 12届国际水土保持大会 , 北京 ,2002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的研发 , 是土壤和地理学科的前沿领域 , 也是引导和集成土壤侵蚀试验研究、促进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科研定量化的重要手段。
近 30年来 , 各国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 研发土壤侵蚀预报模型 , 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根据模型建立的途径和模拟过程 , 模型通常可以分为经验模型、物理过程模型和分布式模型。
我们结合自己在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过程与预报方面的研究工作 , 对土壤水蚀过程模拟模型研究动态进行评述 ,提出了水蚀预报模型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 以促进我国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的建立 , 为生态环境改善提供科学依据。
1经验模型 (Empirical Model111国外土壤侵蚀经验模型研究动态国外土壤侵蚀经验模型 , 主要以通用土壤流失方程 (Universal S oil Loss Equation ,US LE 和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 (Reversed Universal S oil Loss Equa2tion ,RUS LE 为代表。
土壤侵蚀预报模型是定量评价土壤侵蚀过程与强度

C因子在1965年版的USLE方程中被称为耕作管理因(cropping management factor),自1978年版的USLE后,改称为覆盖与管理因子(cover and management factor))3(。
植被覆盖和土地管理措施是土壤侵蚀的主要抑制因素之一.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中的植被覆盖与田间管理因子(C)是评价这种抑制作用的有效指标,并被广泛采用和深入研究。
虽然C 因子名称发生了改变,但其本质并未发生任何变化,均是指一定条件下有植被覆盖或实施田问管理的土地土壤流失总量与同等条件下实施清耕的连续休闲地土壤流失总量的比值,完全没有植被保护的裸露地面C 值取最大值1, 地面得到良好保护时, C 值取0~001, C 值介于0.001~1)12(。
研究表明, C 因子要受到诸如植被、作物种植顺序、生产力水平、生长季长短、栽培措施、作物残余管理、降雨时间分布等众多因素的控制,这使得对C 因子值的直接计算往往难以进行)3(。
C 因子主要体现了覆盖和管理因子对土壤侵蚀的综合作用, 其值大小最主要还是取决于具体的植被覆盖、耕作管理措施, 因此C 因子值主要和土地利用类型有关)11(。
早在1936年,植物覆盖就被列为土壤侵蚀的1个影响因素1940年Zingg第1次给出土壤侵蚀量(X)的定量表达式XoCSL,其中S为坡度,L为坡长。
次年,Smith 把种植制度(C)和水土保持措施(P)2个因子第1次引入土壤流失估算方程:A =S57L3P在1947年,Browning加入了田间管理因子。
同年Musgrave将植物覆盖、田间管理和水土保持措施3个因素综合考虑,作为1个因子计算,并给出定量评价表格。
并在美国玉米带成功地应用了上述方法估算土壤流失量, 称为“坡面应用方程”。
这一成功, 导致“Musgrave 方程”)2(的出现,即Musgrave 在总结上述方程应用的基础上, 力求拓宽方程的应用区域, 重新估价了以往方程中使用的变量, 并增加了降雨因子, 给出方程形式为:A = I75.1S35.1L35.0CK式中, I 是2年一遇30min降雨量。
土壤侵蚀调查规程

土壤侵蚀调查规程1. 引言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资源之一,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土壤侵蚀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
为了科学评估土壤侵蚀状况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进行土壤侵蚀调查是必不可少的。
本规程旨在规范土壤侵蚀调查工作,提供详细的实施指南。
2. 调查目的土壤侵蚀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土壤侵蚀的程度、类型和分布情况,为制定土壤保护和治理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目标包括: - 评估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 确定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土壤侵蚀现状; - 分析土壤侵蚀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 提出针对性的防治建议。
3. 调查内容1.土地利用状况调查:包括耕地、林地、草地等不同类型土地面积及利用方式。
2.土壤类型与质量调查:确定土壤类型、质地、有机质含量、酸碱度等指标。
3.侵蚀类型与程度调查:根据侵蚀迹象和土壤流失情况,划分不同的侵蚀类型,并评估其程度。
4.气候与降水调查:记录气温、降水量等气候要素,分析其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5.地形与坡度调查:测量地形起伏以及坡度,分析地形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6.植被状况调查:记录植被类型、覆盖率等指标,分析植被对土壤保护的作用。
7.土地利用措施调查:调查不同地区采取的土地治理措施及效果。
4. 调查方法1.实地勘察:根据预定的样点或网格,进行实地勘察和采样工作。
2.采样与分析:按照规定采集土壤样品,并进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分析。
3.数据整理与处理: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处理,绘制相应的图表和统计数据。
4.结果评价与报告编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土壤侵蚀状况评价,并编制调查报告。
5. 调查流程1.制定调查计划:确定调查区域、样点布局和采样方法。
2.实地勘察与采样:按照计划进行实地勘察和采样工作。
3.样品分析与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土壤样品进行分析,并整理处理数据。
4.结果评价与报告编制:根据数据结果进行土壤侵蚀状况评价,并编制调查报告。
6. 调查质量控制1.样品采集:严格按照规定的方法和要求进行土壤样品的采集,避免污染和误差。
开发建设项目土壤侵蚀模数预测方法分析

开发建设项目土壤侵蚀模数预测方法分析作者:车腾腾应恩宇来源:《绿色科技》2013年第10期摘要:从水土流失预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对土壤侵蚀模数背景值和扰动后土壤侵蚀模数预测的几种方法进行了介绍,并对开发建设项目中土壤侵蚀模数预测方法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以对实际工作中开发建设项目土壤侵蚀模数预测方法的选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开发建设项目;土壤侵蚀模数;预测方法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00021021引言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铁路、公路、矿山、电厂、码头等开发建设项目的建设,对地表土壤、植被和水土保持设施的破坏,已成为加剧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
编制《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能够有效地促进预防和控制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新增的水土流失,同时使项目区原有的水土流失得到治理[1]。
水土流失预测作为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水土保持措施布局和设计的基础,是对主体设计提出修正意见以及评价开发建设项目对周边生态环境影响和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项目区水土保持动态监测与分析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2]。
因此,本文从当前水土流失预测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对水土流失量关键因子——土壤侵蚀模数背景值和扰动地表后土壤侵蚀模数的预测方法进行了分析探讨。
2水土流失预测存在的问题水土流失预测一般是在主体工程设计功能的基础上,根据自然条件、施工扰动特点等进行预测。
土壤侵蚀模数的确定是水土流失预测的核心所在,而如何准确确定土壤侵蚀模数一直以来是实际工作中面临的困难。
2.1土壤侵蚀模数背景值不易确定土壤侵蚀模数背景值通常可以根据自然条件、当地水文手册、库坝工程淤积观测、土壤侵蚀模数等值线图以及相关试验研究等资料确定。
然而,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预测过程中,一是基础资料匮乏,二是人为主观因素对结果影响大,预测的结果缺乏足够的依据。
2.2扰动后土壤侵蚀模数方法选用单一目前,多数开发建设项目预测扰动后土壤侵蚀模数通常采用类比法。
32_土壤侵蚀专题知识

土壤侵蚀类型旳分类系统
一级类型
水力侵蚀 (水蚀)
风力侵蚀 (风蚀)
重力侵蚀
冻融侵蚀 复合侵蚀
二级类型
面状侵蚀 (面蚀)
沟状侵蚀 (沟蚀)
洞穴侵蚀 (潜蚀)
吹蚀 磨化 冻融泥流
泥石流 崩岗
三级类型 雨滴侵蚀(击溅)
片蚀 细沟侵蚀 浅沟侵蚀 切沟侵蚀 悬沟侵蚀 冲沟侵蚀
水刷窝 跌穴 陷穴
一、水土流失带性规律
自然地理要素旳带性规律与地域分布,造成了水 土流失成因、类型及侵蚀强度等不同,使得水土流 失呈现地带性规律。
掌握水土流失带性规律,是因地制宜进行水土保 持工作旳前提。
1. 自然地理环境旳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构成要素或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 拟定旳方向有规律地发生分化所引起旳差别。
形成地域分异旳两种基本原因:太阳辐射和地球旳内能。 地域分异旳两个基本规律:地带性和非地带性。 地带性:涉及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非地带性:由地球内能作用而产生旳海陆分布、地势起伏等区域 性分异。
(1)纬向地带性
自然地理环境各构成要素或自然综合体沿纬线方向具有相同旳 属性和组合特征。
降水量>蒸发量,温度较高 年降水400-800mm 中纬度地域 年降水800mm以上 低纬度地域
降水量<蒸发量
年降水400-250mm 年降水250mm下列
降雨侵蚀地理分布简图 (N·W·Hudson)
风蚀分布简图 (N·W·Hudson)
3.我国土壤侵蚀类型分区
水力侵蚀为主类型区 Ⅰ
水蚀地域 Ⅲ 8 、晋中盆谷丘陵轻度水蚀区
Ⅲ 9 、陇西土石丘陵低山中度水蚀区
Ⅲ 1 0 、陕西黄土丘陵强度水蚀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八、Model Builder 土壤侵蚀危险性建模分析一、实验目的模型生成器(ModelBuilder) 为设计和实现空间处理模型提供了一个图形化的建模环境。
模型是以流程图的形式表示,它通过工具将数据串起来以创建高级的功能和流程。
你可以将工具和数据集拖动到一个模型中,然后按照有序的步骤把它们连接起来以实现复杂的GIS 任务。
通过对本次练习,我们可以认识如何在ModelBuilder环境下通过绘制数据处理流程图的方式实现空间分析过程的自动化,加深对地理建模过程的认识,对各种GIS分析工具的用途有深入的理解。
二、实验准备理解地图建模的概念和意义,空间分析模型的表示方法。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1.认识ModelBuilder操作界面(图8.1)1 2 3 4 5 6 7图8.1 modelbuilder操作界面1: 添加硬盘上的数据或工具到模型中,数据也可以从ArcMap或ArcCatalog从直接拖到模型中,工具可以直接从Arctoolbox直接拖到模型中2 模型自动布局3: 显示全部模型要素,并充满ModelBuilder窗口4: 选择,用以选择模型中的数据图框,工具图框5: 添加连接,将数据和工具连接起来6: 验证模型7: 运行选中的处理过程或整个模型2. 确定目标,加载数据目标:获取[土壤侵蚀危险性分布图]因子确定:坡度、土壤类型、植被覆盖数据准备:矢量数据:研究区界线(Study Area)、植被(V egetation),栅格数据:土壤类型栅格(Soilsgrid)具体步骤:(1)在ArcMap中新建一个地图文档(2)添加矢量数据:StudyArea、V egetation、栅格数据Soilsgrid(同时选中:在点击的同时按住Shift)(3)打开Arctoolbox,激活Spatial Analyst空间分析扩展模块和3D分析扩展模块(执行菜单命令[自定义]>>[扩展模块],在出现的对话框中选中“空间分析”和“3D 分析”)(此步很重要,否则很多空间分析和3D分析的工具都使用不了)(4)根据V egetation 中的属性[V egTYPE]设置植被图层的符号为[唯一值渲染],并修改标注,改成中文标注(图8.2),根据SoilsGrid 图层中属性[S_V alue]设置土壤类型栅格的符号为[唯一值渲染], 并修改标注,改成中文标注(图8.3),设置图层StudyArea的边界和填充,并调整各图层的顺序得到如下效果:图8.2 设置vegetation图层根据VEGTYPE属性唯一值显示图8.3 设置soilgrid图层根据S_V ALUE属性唯一值显示图8.4 设置各图层显示顺序(5)保存地图文档为[Ex8lyh.mxd]3. 创建模型在上一步操作的基础上进行(1)在ArcMap中,打开主菜单中的“地理处理”---“环境”,设置本次实验的临时工作空间为[d:\arcgisex\ex8\ex8lyh].图8.5 设置本次实验的工作空间在Arcmap中,点击“目录”或者启动“ArcCatalog”找到本次实验所设定的临时工作空间文件夹 [d:\arcgisex\ex8\ex8lyh],在右键菜单中执行[新建]->[工具箱]命令(图8.6),将会创建一个工具箱,将新建工具箱改名为[geospatial]。
则该工具箱出现在文件夹“ex8lyh”路径下面,即geospatial.tbx。
接下来在工具箱中建立的模型将会被保存到geospatial.tbx 文件中。
(2)右键点击新建的工具箱[geosptial], 在右键菜单中,执行命令:[新建]>>[模型](图8.7),将打开 [ModelBuilder] 应用程序窗口:图8.6 在ex8lyh目录下新建工具箱图8.7 在工具箱下新建模型图8.8 模型编辑器窗口注意:(1)建好工具箱后,我们才可以新建模型。
方法一:直接在ArcCatalog或者“目录”窗口中找到geospatial工具箱,右键点击[新建]->[模型](图8.7)。
方法二:在arctoolbox中加载已建好的个人工具箱geospatial(图8.9),然后右键点击[新建]->[模型]。
图8.9 为arctoolbox添加新建的工具箱geospatial图8.10 在系统工具箱下不能新建工具箱或模型(2)在arcgis desktop 10版本中,“目录”窗口中提供了“工具箱”的目录,也可以直接在该目录下的[我的工具箱]中新建自己的工具箱或者模型,但是注意[系统工具箱]中不能新建个人的工具箱或模型(图8.10)。
(3)对已存在的模型,右键点击模型后,选择[编辑]也可以打开[ModelBuilder]窗口,对已存在的模型进行编辑。
4. 编辑模型在上一步基础上进行。
在[ModelBuilder]窗口中,执行菜单命令:[模型]>>[模型属性]图8.11 在[常规]选项页中,设置模型的名称及标注通过在[地理处理]主菜单的[环境…]中,设定[处理范围]为[与图层“StudyArea”相同](图8.12),然后在模型属性中设置使用该处理范围(图8.13)。
图8.12 设置分析范围图8.13 在[环境]选项页中设置使用处理范围(1)在[ModelBuilder]窗口中,执行菜单命令:[模型]>>[图属性],可以设模型图示的式样。
图8.14 打开[模型]-[图属性]窗口设置符号系统样式(2)从ArcMap中,将图层[V egetation]、[Soilsgrid]拖放到[ModelBuilder]窗口中; 从[Arctoolbox]中将工具[DEM转栅格] 拖放到[ModelBuilder]窗口中(此工具在[ArctoolBox]>>[转换工具]>>[转为栅格]下)图8.15 添加数据和工具到模型编辑器窗口在[ModelBuilder]窗口中,双击工具图框[DEM转栅格],在出现的工具设置对话框中指定输入USGS DEM文件为:[elevation.dem]-通过输入框右边的[浏览打开]按钮在硬盘上找到该文件(图8.16)。
并设置输出栅格的路径,输出栅格命名为Dem2Gridlyh。
点击确定后效果如图8.17。
右键点击图框[输出栅格]将其重命名为: [DEM栅格]。
图8.16 为工具[DEM转栅格]设置相关参数图8.17 为工具[DEM转栅格]设置相关参数后模型编辑器窗口发生变化(3)从[Arctoolbox]中将工具[坡度] 拖放到[ModelBuilder]窗口中(此工具在[3D 分析工具]>>[栅格表面]下),在[ModelBuilder] 窗口中,点击[添加连接]按钮(如下图红色箭头所指)将派生数据图框[DEM栅格]与工具图框[坡度]连接在一起,点击[输入栅格]。
完成后效果如下图8.18所示:图8.18 将[坡度]工具与派生数据[DEM栅格]连接右键点击图框[输出栅格]将其重命名为: [坡度图](4)从[Arctoolbox]中将工具[重分类] 拖放到[ModelBuilder]窗口中(此工具在[Spatial Analyst 工具]>>[ 重分类]下),在[ModelBuilder] 窗口中,点击[添加连接]按钮将派生数据图框[坡度图]与工具图框[重分类]连接在一起,然后重新调整下图中各元素的位置,完成后效果如下图8.19所示:图8.19 将[重分类]工具与派生数据[坡度图]连接(5)在[ModelBuilder]窗口中,双击工具图框[重分类],在[重分类]工具属性对话框中将坡度重分类,如图8.20进行设置:图8.20 设置重分类参数在这里我们通过INFO数据表[slopereclass]实现重分类,在上图中,点击[加载]按钮,找到数据表[slopereclass],将根据此数据表中的设定值将坡度分为10类。
[Slopereclas]中有特殊的字段[FROM]、[TO]、[OUT]、[MAPPING],可以用于重分类,该表的内容可以通过ArcMap或ArcCatalog查看:图8.21 查看Slopereclas表属性在[ModelBuilder]窗口中,如图8.19,右键点击工具图框[重分类]后面的[输出栅格]将其改名为: [重分类坡度图](6)从[Arctoolbox]中将工具[要素转栅格] 拖放到[ModelBuilder]窗口中(此工具在[转换工具]>>[ 转为栅格]下),在[ModelBuilder] 窗口中,点击[添加连接]按钮将数据图框[V egetation]与工具图框[要素转栅格]连接在一起。
完成后效果如下图所示:图8.22 将[要素转栅格]与vegetation连接将工具图框[要素转栅格]后的[输出栅格]改名为[植被栅格]。
双击与[V egetation]相连的工具图框[要素到栅格],在出现的对话框中,设置字段为[VEGTYPE],确定。
图8.23 设置工具[要素转栅格]的参数在[ModelBuilder]中右键选中图框[要素转栅格],执行[运行]命令。
[注:此步骤比较重要,执行运行后才能为叠加过程提供可用的数据输入](7)从[Arctoolbox]中将工具[加权叠加] 拖放到[ModelBuilder]窗口中(此工具在[Spatial Analyst工具]>>[ 叠加分析]下),右键点击工具图框[加权叠加]后的结果数据图框改名为[土壤侵蚀栅格],完成后效果如图8.24所示:图8.24 添加[加权叠加]工具并修改输出数据名为”土壤侵蚀栅格”(8)在[ModelBuilder]窗口中,双击工具图框[加权叠加],在出现的[加权叠加]工具设置对话框中点击[Add Raster Row]按钮(下图8.25红色箭头所指)图8.25 加权叠加对话框的添加栅格数据按钮在[加入加权叠加层]对话框中,按图8.26所示指定各参数,将因子[SOILSGRID]加入加权叠加分析过程:图8.26 添加因子[soilgrid]到加权叠加分析在[加权叠加]对话框再次点击[Add Raster Row]按钮,按图8.27所示设置参数,将因子[植被栅格]加入到加权叠加分析过程:图8.27 添加因子[植被栅格]到加权叠加分析在[加权叠加]对话框再次点击[Add Raster Row]按钮,将下图所示设置参数,将因子[重分类坡度图]加入到加权叠加分析过程:图8.28 添加因子[重分类坡度图]到加权叠加分析三个因子添加完成后,回到[加权叠加]工具设置对话框,分别将因子[Soilsgrid] 、[植被栅格]、[重分类坡度图]的权重设置为:[25%]、[25%]、[50%]图8.29 设置加权叠加分析中各因子的权重(9) 设置因子[Soilsgrid]:根据不同土壤类型对土壤侵蚀危险性的影响力,不同的土壤类型给定不同的的数值,数值1表示该土壤侵蚀危险度较低,9表示较高输入权重指定输出栅格数据名称路径图8.30 设置[Soilsgrid]中不同类型土壤对侵蚀危险性的影响力(10)设置因子[植被栅格]:根据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侵蚀危险性的影响力,不同的植被类型给定不同的的数值,数值1表示该土壤侵蚀危险度较低,9表示较高图8.31 设置[植被栅格]中不同类型植被对侵蚀危险性的影响力(11)设置因子[重分类坡度图]:根据不同坡度低的区域发生土壤侵蚀的危险系统较小,坡度较大的区域发生土壤侵蚀的危险系数较大,不同坡度对应不同数值,数值1表示该土壤侵蚀危险度较低,9表示较高图8.32 设置[重分类坡度图]中不同坡度对侵蚀危险性的影响力最终完成的模型图如图8.33:图8.33 最终模型图5. 执行模型,查看结果(1)在[ModelBuilder]窗口中执行菜单命令:[模型]>>[运行整个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