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力衰竭诊疗规范标准[详]

合集下载

-心力衰竭诊疗规范精选全文完整版

-心力衰竭诊疗规范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心力衰竭诊疗规范概述心力衰竭(简趁心衰)是由于任何心脏结构或者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者射血能力受损的 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艰难和乏力(活动耐量受限) ,以及液体潴留(肺 淤血和外周水肿)。

心衰为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发病率高,是当今最重要的心 血管病之一。

依据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衰可分为 LVEF 降低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fraction ,HF-rEF), LVEF 中间值的心衰 (heart failure with mid-range ejection fraction, HFmrEF)和 LVEF 保留的心衰 (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HF-pEF)(表 1) 。

LVEF 是心衰患者分类的重要指标,也与预后及治 疗反应相关。

根据心衰发生的时间、速度、严重程度可分为慢性心衰和急性心衰。

在原有慢 性心脏疾病基础上逐渐浮现心衰症状、 体征的为慢性心衰。

慢性心衰症状、 体征稳定 1 个月 以上称为稳定性心衰。

慢性稳定性心衰恶化称为失代偿性心衰, 如失代偿蓦地发生则称为急性心衰。

急性心衰的另一种形式为心脏急性病变导致的新发心衰。

慢性心衰患者的临床评估一、临床状况评估(一)判断心脏病的性质及程度1.病史、症状及体征:详细的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可提供各种心脏疾病的病因线索。

接诊时要评估容量状态及生命体征,监测体质量,估测颈静脉压,了解有无水肿、夜间阵发 性呼吸艰难以及端坐呼吸。

表心衰类型 1 症状±体征a 2 LVEF<40% 3 --a .相关的结构性心脏 病(LVH 和/或者LAE )b .舒张功能不全LVEF=左室射血分数; LAE=左心房扩大; LVH=左心室肥厚 a . 心衰早期(特别是HFpEF )和用利尿治疗的患者可能没有体征;症状±体征a LVEF>50% 1.利钠肽水平升高b 2.至少符合以下一条附加标准:a .相关的结构性心脏 病(LVH 和/或者LAE )症状±体征a LVEF<40%~49% 1.利钠肽水平升高b 2.至少符合以下一条附 加标准:2.心衰的常规检查:(1)二维超声心动图及多普勒超声:可用于:①诊断心包、心肌或者心瓣膜疾病。

国家心力衰竭指南2023解读

国家心力衰竭指南2023解读

国家心力衰竭指南2023解读概述1. 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和逝去率在全球范围内都呈现上升趋势。

为了规范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最新的《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23年版)》,为医务人员提供了权威的参考。

诊断标准2. 心力衰竭的诊断应基于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

新指南对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进行了更加详细的规定,包括症状的程度、心功能的分级等方面,使诊断更加科学、准确。

治疗原则3. 治疗原则是心力衰竭管理的基础,新指南对治疗原则进行了更新和修订,强调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制定,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面。

药物治疗4. 药物治疗一直是心力衰竭治疗的重要手段,新指南对常用的药物进行了详细介绍和剂量调整建议,同时也提到了一些新型药物的使用及其临床应用前景。

非药物治疗5. 除了药物治疗外,非药物治疗也占据了心力衰竭治疗的重要地位。

新指南对运动训练、心理干预、营养支持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积极推广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手术治疗6. 部分心力衰竭患者可能需要行手术治疗,新指南对手术治疗的适应症、手术方式和术后管理进行了详细说明,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为全面的指导。

并发症防治7. 心力衰竭常常伴随着多种并发症,如快速性心律失常、肾功能不全、肺动脉高压等,新指南对这些并发症的防治进行了详细介绍,强调对并发症的早期预防和干预。

康复和管理8. 心力衰竭患者的康复和长期管理同样至关重要,新指南对患者的康复训练、长期管理、定期随访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和指导。

结语9. 作为一种常见但危害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具有挑战性,而新发布的《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23年版)》为医务人员的临床实践提供了更为权威和实用的参考,有助于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诊疗水平和生存质量。

药物治疗进展10.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领域也在不断发展。

心力衰竭分型及标准

心力衰竭分型及标准

心力衰竭分型及标准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而逐年增加。

根据病情的不同,心力衰竭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每种类型的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

本文将从心力衰竭的分型及标准入手,为大家详细介绍心力衰竭的不同类型及其治疗方法。

一、心力衰竭的分型1.按照心功能分型根据美国心脏协会(AHA)和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的定义,心力衰竭可以分为四个不同的心功能分型,分别为:(1)心功能分型I:无心力衰竭症状,但有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

(2)心功能分型II:轻度心力衰竭症状,如疲劳、气促、心悸等,但在日常活动中不影响生活质量。

(3)心功能分型III:中度心力衰竭症状,如明显的气促、疲劳、心悸等,日常活动受限。

(4)心功能分型IV:重度心力衰竭症状,如严重的气促、疲劳、心悸等,即使在休息状态下也会出现症状。

2.按照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分型根据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的不同,心力衰竭可以分为两种类型:(1)收缩性心力衰竭:心肌收缩功能下降,导致心脏无法将足够的血液泵出,从而引起心力衰竭。

(2)舒张性心力衰竭:心肌舒张功能下降,导致心脏无法充分地填充血液,从而引起心力衰竭。

3.按照病因分型根据心力衰竭的病因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缺血性心力衰竭:由于冠状动脉疾病导致心肌缺血,从而引起心力衰竭。

(2)高血压性心力衰竭:长期高血压会导致心肌肥厚和心脏结构改变,从而引起心力衰竭。

(3)心肌病性心力衰竭:由于心肌病变导致心肌功能下降,从而引起心力衰竭。

(4)心脏瓣膜病性心力衰竭:由于心脏瓣膜病变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从而引起心力衰竭。

二、心力衰竭的标准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症状心力衰竭的主要症状包括气促、疲劳、心悸、水肿等。

这些症状可以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2.体征心力衰竭的体征包括心肌杂音、心脏扩大、心肌震颤、肺部啰音、水肿等。

这些体征可以通过体格检查来确定。

3.心电图心电图可以检测心脏的电活动,对心力衰竭的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心力衰竭诊疗规范

心力衰竭诊疗规范

心力衰竭诊疗规范心力衰竭,是指在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心脏由于舒缩功能严重障碍或负荷增加不能泵出足够的血液来满足全身代谢的需要而产生的临床综合征,出现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和静脉系统淤血甚至水肿的表现,并有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激活。

心力衰竭根据其产生机制可分为收缩功能(心室泵功能)衰竭和舒张功能(心室充盈功能)衰竭两大类;根据病变的解剖部位可分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根据心排出量(CO)高低可分为低心排出量心力衰竭和高心排出量心力衰竭;根据发病情况可分为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

临床上为了评价心力衰竭的程度和疗效,将心功能分为四级,即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体力活动不受限制。

日常活动不引起过度乏力、呼吸困难和心悸。

Ⅱ级:体力活动轻度受限。

休息时无症状,日常活动即引起乏力、心悸、呼吸困难。

Ⅲ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

休息时无症状,轻于日常活动即可引起上述症状。

Ⅳ级:体力活动完全受限。

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时亦有症状,稍有体力活动即加重。

其中,心功能Ⅱ、Ⅲ、Ⅳ级临床上分别代表轻、中、重度心力衰竭,心功能Ⅰ级可见于心脏疾病所致左心室收缩功能低下(LVEF≤40%)但临床无症状者,也可以是心功能完全正常的健康人。

第一节左侧心力衰竭左侧心力衰竭(简称左心衰竭)是指左心室病变或负荷增加引起的心力衰竭,以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和肺淤血甚至肺水肿为主要表现,通常起病急骤,多在慢性心力衰竭基础上急性发作。

血流动力学特点为每搏量(SV)和CO降低,肺毛细血管楔嵌压(PCWP)或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升高。

高心排出量心力衰竭时SV、CO不降低。

【病因】常见的病因有: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如大面积心肌梗死或缺血,或反复多次小面积梗死或缺血;②原发性高血压;③心肌病;④心肌炎;⑤心脏瓣膜病如主动脉瓣或/和二尖瓣狭窄或/和关闭不全;⑥心室或大动脉水平分流的先天性或后天性心脏病如室问隔缺损、破裂、穿孔、主肺动脉间隔缺损、主动脉窦瘤破裂和动脉导管未闭(PDA);⑦高动力性心脏病如甲亢、贫血、脚气病和动-静脉瘘;⑧急性肾小球肾炎和输液过量等。

心力衰竭诊疗规范

心力衰竭诊疗规范

心力衰竭【定义】心力衰竭(heartfaihure)是指在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原发的心脏损害引起心排血量减少,不能满足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综合征。

临床上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瘀血及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为主要特征,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常是各种病因所致心脏病的终末阶段。

中医虽无心力衰竭的病名,但类似心力衰竭的一些证候,多属于“心悸”“水肿”“喘咳”“痰饮”等范畴。

【诊断标准】(一)左心功能不全1.阵发性呼吸困难,常在体力活动后、睡眠时发作,严重时呈端坐呼吸及心源性哮喘;2.咳嗽,平卧时加重;3.咳痰,咳白色泡沫样浆液痰,严重时咳粉红色泡沫样痰;4.左心扩大,第一心音低钝,可听到心尖区舒张期奔马律;5.交替脉;6.肺部湿罗音,多分布于两肺底。

(二)右心功能不全1.腹胀、食欲低下,恶心、呕吐;2.颈静脉怒张;3.肝大,肝颈回流阳性。

4.右心扩大,可听到奔马律。

5.下肢浮肿,严重时出现腹水或胸水。

(三)实验室检查:1.X线检查:左心衰:肺静脉充盈期:见肺上叶静脉扩张,下叶静脉较细,肺门血管阴影清晰;肺间质水肿期:肺门血管影增粗,模糊不清,肺血管分支扩张增粗;肺泡水肿期:密度增高的粟粒状阴影,继而发展为云雾状阴影;急性肺水肿:可见自肺门伸向肺野中部及周围的扇形云雾状阴影;此外左心衰还可见局限性肺叶间、单侧或双侧胸水。

右心衰:心影增大,上腔静脉增宽,右房、右室增大,可伴有单侧或双侧胸水。

2.心超:EFV0.50。

3.血流动力学检查:肺毛细血管楔嵌压(PCWP)>2.4KPa,出现肺瘀血;>3.3KPa重度肺瘀血,4Kpa肺水肿。

心脏指数(CI),V2.2L/mini f2,出现低心排血量症状群。

(四)心功能分级(参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1928年标准)心功能I级:患者患有心脏病但活动量不受限制,平时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气促或心绞痛。

通常称心功能代偿期。

心功能II级: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限制,静息时无不适,但平时一般活动后可出现疲乏、心悸、气促或心绞痛。

心衰分级诊断标准

心衰分级诊断标准

心衰分级诊断标准心衰分级诊断标准是根据心衰的严重程度和活动能力,将心衰分为不同的级别。

以下是心衰分级诊断标准的详细介绍:一、NYHA分级标准NYHA分级标准是一种常用的心衰分级标准,根据患者的活动能力和症状严重程度分为四级:1.I级:患者患有心脏病,但日常活动量不受限制,一般活动不引起乏力、呼吸困难等心衰症状。

2.II级:患者患有心脏病,且体力活动轻度受限,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一般活动下可出现心衰症状。

3.III级:患者患有心脏病,且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低于平时一般活动即引起心衰症状。

4.IV级:患者患有心脏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状态下也存在心衰症状。

二、Killip分级标准Killip分级标准主要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心衰,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分为四级:1.I级:无心衰症状,肺部无湿啰音。

2.II级:有轻度心衰症状,肺部可闻及湿啰音,但湿啰音范围小于肺野50%。

3.III级:有严重心衰症状,肺部湿啰音范围大于肺野50%,可出现急性肺水肿。

4.IV级:出现心源性休克,血压下降,发绀、出汗、易怒等严重缺血症状。

三、BNP诊断标准BNP是一种神经内分泌激素,其在心力衰竭中的诊断价值已得到广泛认可。

BNP水平升高通常提示心力衰竭的存在和严重程度。

一般认为,BNP水平正常值小于100pg/ml,BNP水平在100-400pg/ml之间提示存在心力衰竭的可能性。

然而,BNP水平升高还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如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等。

因此,在诊断心力衰竭时,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和其他相关检查进行综合判断。

四、ACCF/AHA分级标准ACCF/AHA分级标准是一种基于患者临床症状和危险因素的心衰分级标准。

该标准将心衰分为四级:1.级别I:患者患有心脏病,但无临床症状和体征,心功能良好。

2.级别II:患者患有心脏病,体力活动轻度受限,可出现心衰症状,但休息时无自觉症状。

3.级别III:患者患有心脏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低于平时一般活动即引起心衰症状。

心内科诊疗规范最新标准

心内科诊疗规范最新标准

心内科诊疗规范最新标准心内科诊疗规范是指导临床医生进行心脏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参考依据。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诊疗规范也在不断更新。

以下是最新的心内科诊疗规范标准概述:一、心内科诊疗规范的基本原则1. 以患者为中心,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

2. 遵循循证医学原则,依据最新的临床研究和指南进行诊断和治疗。

3. 强调多学科协作,整合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为患者提供综合治疗方案。

二、心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断标准1. 冠心病:依据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心脏超声、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2. 高血压:通过多次血压测量,结合患者的年龄、性别、家族史等信息进行诊断。

3. 心律失常:通过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电生理检查等手段进行诊断。

4. 心力衰竭: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心脏超声、心脏核磁共振等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三、心内科疾病的治疗规范1. 药物治疗:根据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包括降压药、抗凝药、利尿剂等。

2. 介入治疗:对于某些心脏疾病,如冠状动脉狭窄、心律失常等,可采用介入治疗,如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射频消融等。

3. 外科手术:对于药物和介入治疗无效或不适宜的患者,可考虑进行心脏外科手术,如冠状动脉搭桥术、心脏瓣膜置换术等。

4. 心脏康复:对于心脏病患者,心脏康复是重要的治疗组成部分,包括运动训练、心理支持、生活方式调整等。

四、心内科诊疗的监测和评估1. 定期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心电图等生命体征。

2. 根据病情变化,定期进行心脏超声、心脏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

3. 评估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五、心内科诊疗的伦理和法律要求1. 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确保患者充分理解治疗方案及其可能的风险和效果。

2. 保护患者的隐私权,不得泄露患者的医疗信息。

3. 遵守医疗法律法规,确保诊疗行为合法合规。

六、结语心内科诊疗规范的更新和发展,旨在提高心脏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急性心力衰竭诊疗规范标准

急性心力衰竭诊疗规范标准

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常规急性心力衰竭(心衰)临床上以急性左心衰竭最为常见,急性右心衰竭则较少见。

急性左心衰竭指急性发作或加重的左心功能异常所致的心肌收缩力明显降低、心脏负荷加重,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骤降、肺循环压力突然升高、周围循环阻力增加,引起肺循环充血而出现急性肺淤血、肺水肿并可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心原性休克的临床综合征。

急性右心衰竭是指某些原因使右心室心肌收缩力急剧下降或右心室的前后负荷突然加重,从而引起右心排血量急剧减低的临床综合征。

急性心衰可以突然起病或在原有慢性心衰基础上急性加重,大多数表现为收缩性心衰,也可以表现为舒性心衰;发病前患者多数合并有器质性心血管疾病。

对于在慢性心衰基础上发生的急性心衰,经治疗后病情稳定,不应再称为急性心衰。

一、分类1. 急性左心衰竭:(1)慢性心衰急性失代偿,(2)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3)高血压急症,(4)急性心瓣膜功能障碍,(5)急性重症心肌炎和围生期心肌病,(6)严重心律失常。

2. 急性右心衰竭。

3. 非心原性急性心衰:(1)高心排血量综合征,(2)严重肾脏疾病(心肾综合征),(3)严重肺动脉高压,(4)大块肺栓塞等。

二、诊断1.基础心血管疾病的病史和表现:老年人中的主要病因为冠心病、高血压和老年性退行性心瓣膜病,而在年轻人中多由风湿性心瓣膜病、扩型心肌病、急性重症心肌炎等所致。

2.诱发因素:常见的诱因有:(1)慢性心衰药物治疗缺乏依从性;(2)心脏容量超负荷;(3)严重感染,尤其肺炎和败血症;(4)严重颅脑损害或剧烈的精神心理紧与波动;(5)大手术后;(6)肾功能减退;(7)急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心房颤动(房颤)或心房扑动伴快速心室率、室上性心动过速以与严重的心动过缓等;(8)支气管哮喘发作;(9)肺栓塞:(10)高心排血量综合征如甲状腺机能亢进危象、严重贫血等;(11)应用负性肌力药物如维拉帕米、地尔硫卓、β受体阻滞剂等;(12)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13)心肌缺血(通畅无症状);(14)老年急性舒功能减退;(15)吸毒;(16)酗酒;(17)嗜铬细胞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常规急性心力衰竭(心衰)临床上以急性左心衰竭最为常见,急性右心衰竭则较少见。

急性左心衰竭指急性发作或加重的左心功能异常所致的心肌收缩力明显降低、心脏负荷加重,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骤降、肺循环压力突然升高、周围循环阻力增加,引起肺循环充血而出现急性肺淤血、肺水肿并可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心原性休克的临床综合征。

急性右心衰竭是指某些原因使右心室心肌收缩力急剧下降或右心室的前后负荷突然加重,从而引起右心排血量急剧减低的临床综合征。

急性心衰可以突然起病或在原有慢性心衰基础上急性加重,大多数表现为收缩性心衰,也可以表现为舒性心衰;发病前患者多数合并有器质性心血管疾病。

对于在慢性心衰基础上发生的急性心衰,经治疗后病情稳定,不应再称为急性心衰。

一、分类1. 急性左心衰竭:(1)慢性心衰急性失代偿,(2)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3)高血压急症,(4)急性心瓣膜功能障碍,(5)急性重症心肌炎和围生期心肌病,(6)严重心律失常。

2. 急性右心衰竭。

3. 非心原性急性心衰:(1)高心排血量综合征,(2)严重肾脏疾病(心肾综合征),(3)严重肺动脉高压,(4)大块肺栓塞等。

二、诊断1.基础心血管疾病的病史和表现:老年人中的主要病因为冠心病、高血压和老年性退行性心瓣膜病,而在年轻人中多由风湿性心瓣膜病、扩型心肌病、急性重症心肌炎等所致。

2.诱发因素:常见的诱因有:(1)慢性心衰药物治疗缺乏依从性;(2)心脏容量超负荷;(3)严重感染,尤其肺炎和败血症;(4)严重颅脑损害或剧烈的精神心理紧与波动;(5)大手术后;(6)肾功能减退;(7)急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心房颤动(房颤)或心房扑动伴快速心室率、室上性心动过速以及严重的心动过缓等;(8)支气管哮喘发作;(9)肺栓塞:(10)高心排血量综合征如甲状腺机能亢进危象、严重贫血等;(11)应用负性肌力药物如维拉帕米、地尔硫卓、β受体阻滞剂等;(12)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13)心肌缺血(通畅无症状);(14)老年急性舒功能减退;(15)吸毒;(16)酗酒;(17)嗜铬细胞瘤。

这些诱因使心功能原来尚可代偿的患者骤发心衰,或者使已有心衰的患者病情加重。

3.症状及体征:(1)早期表现:原来心功能正常的患者出现原因不明的疲乏或运动耐力明显减低以及心率增加15~20次/分,可能是左心功能降低的最早期征兆。

继续发展可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睡觉需用枕头抬高头部等;检查可发现左心室增大、闻及舒早期或中期奔马律、P2亢进、两肺尤其肺底部有湿罗音,还可有干湿啰音和哮鸣音,提示已有左心功能障碍。

(2)急性肺水肿:突发的严重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喘息不止、烦躁不安并有恐惧感,呼吸频率可达30~50次/分;频繁咳嗽并咯出大量粉红色泡沫样血痰;听诊心率快,心尖部常可闻及奔马律;两肺满布湿罗音和哮鸣音。

(3)心原性休克:主要表现为:①持续低血压,收缩压降至90mmHg以下,或原有高血压的患者收缩压降低≥60mmHg,且持续30分钟以上。

②组织低灌注状态,可有:皮肤湿冷、苍白和紫绀,出现紫色条纹;心动过速>110次/分;尿量显著减少(<20ml/h),甚至无尿;意识障碍,常有烦躁不安、激动焦虑、恐惧和濒死感;收缩压低于70mmHg,可出现抑制症状如神志恍惚、表情淡漠、反应迟钝,逐渐发展至意识模糊甚至昏迷。

③血流动力学障碍:PCWP ≥18mmHg,心脏排血指数(CI)≤36.7ml/s.m2(≤2.2 L/min.m2)。

④低氧血症和代性酸中毒。

4、辅助检查(1)常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和血生化检查,如电解质(钠、钾、氯等)、肝功能、血糖、血脂、尿常规、便常规;(2)心衰标志物:B型利钠肽(BNP)及其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其临床意义如下:(1)心衰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如BNP<100ng/L或NT-proBNP<400ng/L,心衰可能性很小,其阴性预测值为90%;如BNP>400ng/L或NT-proBNP>1500ng/L,心衰可能性很大,其阳性预测值为90%。

急诊就医的明显气急患者,如BNP/ NT-proBNP水平正常或偏低,几乎可以除外急性心衰的可能性。

(2)心衰的危险分层:有心衰临床表现、BNP/ NT-proBNP水平又显著增高者属高危人群。

(3)评估心衰的预后:临床过程中这一标志物持续走高,提示预后不良。

(3)动脉血气分析:急性左心衰竭常伴低氧血症,肺淤血明显者可影响肺泡氧气交换。

应监测动脉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氧饱和度,以评价氧含量(氧合)和肺通气功能。

还应监测酸碱平衡状况,本症患者常有酸中毒,与组织灌注不足、二氧化碳潴留有关,且可能与预后相关,及时处理纠正很重要。

(4)心肌坏死标志物:旨在评价是否存在心肌损伤或坏死及其严重程度。

(1)心肌肌钙蛋白T或I(CTnT或CTnI):其检测心肌受损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高。

急性心肌梗死时可升高3~5倍以上,不稳定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时显著升高;慢性心衰可出现低水平升高;重症有症状心衰存在心肌细胞坏死、肌原纤维不断崩解,血清中cTn水平可持续升高。

(2)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一般在发病后3~8h升高,9~30h达高峰,48~72h恢复正常;其动态升高可列为急性心肌梗死的确诊指标之一,高峰出现时间与预后有关,出现早者预后较好。

(3)肌红蛋白:其分子质量小,心肌损伤后即释出,故在急性心肌梗死后0.5~2h便明显升高,5~12h达高峰,18~30h恢复,作为早期诊断的指标优于CK-MB,但特异性较差。

伴急性或慢性肾功能损伤者肌红蛋白可持续升高,此时血肌酐水平也会明显增高。

(5)心电图:可了解心率、心脏节律、传导,有无心肌缺血性改变、急性心肌梗死、旧性心肌梗死的病理性Q波等。

还可检测出心肌肥厚、心房或心室扩大、束支传导阻滞、心律失常的类型及其严重程度如各种房性或室性心律失常(房颤、房扑伴快速性心室率、室速)、QT间期延长等。

(6)胸部X线检查:可显示肺淤血的程度和肺水肿,如出现肺门血管影模糊、蝶形肺门,甚至弥漫性肺大片阴影等。

还可根据心影增大及其形态改变,评估基础的或伴发的心脏和(或)肺部疾病以及气胸等。

(7)超声心动图:可用以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心瓣膜状况、是否存在心包病变、急性心肌梗死的机械并发症以及室壁运动失调;可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监测急性心衰时的心脏收缩/舒功能相关的数据。

超声多普勒成像可间接测量肺动脉压、左右心室充盈压等。

5、急性左心衰竭严重程度分级主要有Killip法、Forrester法和临床程度分级三种。

Killip法主要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临床和血流动力学状态来分级。

I级:无心衰征象,肺部无啰音,II级:肺部啰音小于肺野50%,III级:啰音围大于两肺野50%,可出现急性肺水肿;IV级:心源性休克。

6、急性右心衰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1)右心室梗死伴急性右心衰竭:右心室梗死伴急性右心衰竭典型者可出现低血压、颈静脉显著充盈和肺部呼吸音清晰的三联症。

(2)急性大块肺栓塞伴急性右心衰竭:典型表现为突发呼吸困难、剧烈胸痛、有濒死感,还有咳嗽、咯血痰、明显发绀、皮肤湿冷、休克和晕厥,伴颈静脉怒、肝肿大、肺梗死区呼吸音减弱、肺动脉瓣区杂音。

如有导致本病的基础病因及诱因,出现不明原因的发作性呼吸困难、紫绀、休克,无心肺疾病史而突发的明显右心负荷过重和心衰,都应考虑肺栓塞。

(3)右侧心瓣膜病伴急性右心衰竭:主要为右心衰竭的临床表现,有颈静脉充盈、下肢水肿、肝脏淤血等。

急性右心衰竭临床上应注意与急性心肌梗死、肺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主动脉夹层、心包压塞、心包缩窄等疾病相鉴别。

三、急性左心衰竭的鉴别诊断急性左心衰竭应与可引起明显呼吸困难的疾病如支气管哮喘和哮喘持续状态、急性大块肺栓塞、肺炎、严重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尤其伴感染等相鉴别,还应与其他原因所致的非心原性肺水肿(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以及非心原性休克等疾病相鉴别。

四、治疗1、监测(1)无创性监测:床边监护仪持续监测心率、呼吸频率、血压、心电图和血氧饱和度等。

(2)血流动力学监测:适用于血流动力学状态不稳定、病情严重且效果不理想的患者,如伴肺水肿(或)心原性休克患者。

①床边漂浮导管,②有创动脉压力监测。

2、一般处理(1)体位:静息时明显呼吸困难者应半卧位或端坐位,双腿下垂以减少回心血量,降低心脏前负荷。

(2)吸氧:适用于低氧血症和呼吸困难明显(尤其指端血氧饱和度<90%)的患者。

应尽早采用,使患者SaO2≥95%(伴COPD者SaO2>90%)。

可采用不同的方式:①鼻导管吸氧:低氧流量(1~2/min)开始,如仅为低氧血症,动脉血气分析未见CO2潴留,可采用高流量給氧6~8L/min。

酒精吸氧可使肺泡的泡沫表面力减低而破裂,改善肺泡的通气。

方法是在氧气通过的湿化瓶中加50~70%酒精或有机硅消泡剂,用于肺水肿患者。

②面罩吸氧:适用于伴呼吸性碱中毒患者。

③必要时还可采用无创性或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

(3)做好救治的准备工作:至少开放2根静脉通道,并保持通畅。

必要时可采用深静脉穿刺置管。

(4)饮食:进易消化食物,避免一次大量进食,不要饱餐。

在总量控制下,可少量多餐(6~8次/d)。

应用攀利尿剂情况下不要过分限制钠盐摄入量,以避免低钠血症,导致低血压。

利尿剂应用时间较长的患者要补充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5)出入量管理:肺淤血、体循环淤血及水肿明显者应严格限制饮水量和静脉输液速度,对无明显低血容量因素(大出血、严重脱水、大汗淋漓等)者的每天摄入液体量一般宜在1500ml以,不要超过2000ml。

保持每出入量负平衡约500ml/d,以减少水钠潴留和缓解症状。

3~5d后,如淤血、水肿明显消退,应减少水负平衡,逐渐过渡到出入水量平衡。

在水负平衡下应注意防止放声低血容量、低血钾和低血钠等。

23、急性左心衰竭的药物治疗(1)镇静剂主要应用吗啡:用法为2.5~5.0mg静脉缓慢注射,亦可皮下或肌肉注射。

伴CO2潴留者则不宜应用,可产生呼吸抑制而加重CO2潴留;应密切观察疗效和呼吸抑制的不良反应。

伴明显和持续低血压、休克、意识障碍、COPD等患者禁忌使用。

老年患者慎用或减量。

亦可应用哌替啶50~100mg肌肉注射。

(2)支气管解痉剂一般应用氨茶碱0.125~0.25g以葡萄糖水稀释后静脉推注(10min),4~6h后可重复一次;或以0.25~0.5mg.kg-1.h-1静脉滴注。

亦可应用二羟丙茶碱0.25~0.5g静脉滴注,速度为25~50mg/h。

此类药物不宜用于冠心病如急性心肌梗死或不稳定性心绞痛所致的急性心衰患者,不可用于伴心动过速或心律失常的患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