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中医诊疗规范3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在祖国医学中属“心悸”、“怔忡”、“胸痹”、“喘证”、“水肿”等范畴。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心衰中医诊断及辨证分型标准。

一诊断依据

1.主症:神疲乏力,咳嗽咳痰,喘促,动则加剧或不能平卧,心悸怔忡,食少纳呆,腹胀痞满,尿少浮肿等、

2.兼症:头晕目眩,短气自汗,胸胁作痛,两颧暗红,口唇紫绀,颈部青筋显露,口干舌燥,失眠盗汗,严重者汗出如油,昏迷不醒,四肢厥逆或昏厥谵妄。

3.诱因:情志刺激、劳倦过度、寒冷刺激、饮酒饱食等。

4.相关检查:心电图检查可见左室肥厚劳损、心动过速或其他心律失常;胸部X片可见心影增大,中上肺纹理增粗,或见到Kerley氏线,尤其是B线,也可见胸腔积液。心脏彩超可见心脏扩大,射血分数降低等;肝脏B超可见肝淤血肿大;查血可有肝肾功能异常,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

二辨证要点

1.辩标本虚实心衰应辩标本虚实,本病乃本虚标实之病,本虚以气虚为主,多兼阴、阳虚证,标实以血瘀、水停、痰浊为主,常可见外感、热邪而加重。本病早期多为心肺气虚,表现为气短乏力、心悸、动则喘促汗出;以后逐渐影响脾与肾,后期以心肾阳虚为主,并伴有不同程度痰、血、水的郁滞,表现为心悸怔忡、畏寒肢冷、尿少水肿、喘息不得卧,唇舌青紫等。在此基础上,因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则易为外邪所侵袭;或阳虚日久,阳损及阴致阴阳两虚或阴阳离绝。

2.辩病情缓急心衰失代偿的急性加重期多表现为本虚不支、标实邪盛,甚至阴竭阳脱,常需住院治疗,积极固护气阴或气阳,有效活血、利水、化痰、解表、清里治标,必要时需急救回阳固脱;能代偿的慢性稳定期多表现为本虚可见,标实不甚,但需门诊调养,补益气阴或气阳,重在调理脾肾,顾护先天后天,酌情兼以活血,利水治标。

三证治方药

1 治疗原则

补虚——补气、养阴、温阳

泻实——化痰、利水、行瘀

注意:温阳须适度,养阴不滋腻,活血不宜凉,利水不攻逐。

2证治分类

⑴心肺气虚

〔临床表现〕神疲乏力,短气自汗,动则加剧,食少纳呆,咳嗽喘促,心悸怔忡,面色青灰。舌淡或青紫,苔薄白,脉沉弱或结代。

〔治法〕补脾养心。

〔方药〕保元汤,或补肺汤,养心汤。

保元汤:人参、肉桂各10g,甘草6g;补肺汤:人参、五味子、熟地、紫苑、桑白皮各10g,黄芪30g;养心汤:人参、肉桂、五味子、当归、川芎、半夏、茯苓、远志、酸枣仁、柏子仁各10g,黄芪30g,获神20g,甘草6g。

临床运用时,心肺症状较轻者用保元汤;肺气不足,咳痰,喘促明显者用补肺汤;心气虚损者用养心汤。

⑵心肾阳虚

〔临床表现〕心悸气短,精神不振,畏寒肢冷,尿少浮肿,面色青紫,唇青舌黯。苔白,脉沉细,或弱或结代。

〔治法〕温阳利水。

〔方药〕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太子参、炮附子、白术、干姜、桂枝、泽泻各10g,丹参30g,连皮茯苓50g。

气虚甚者去太子参,加生晒参6g;水肿重者加北五加皮15g。

⑶气阴两虚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头晕目眩,气短乏力,口干舌燥,失眠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数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炙甘草汤和生脉散加减:炙甘草、人参、麦冬、五味子、桂枝、白芍各10g,阿胶10g(烊化)。

⑷气虚血瘀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胸胁作痛,腹胀痞满,咳嗽气短,两颧暗红,口唇紫组,浮肿尿少。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弦或结代。

〔治法〕益气行气、活血化疲。

〔方药〕冠心Ⅱ号方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党参、川芍、桃仁、红花、柴胡、枳实、香附、郁金各10g,黄芪30g,赤芍20g,益母草30g。

⑸痰饮阻肺

〔临床表现〕心悸气短,咳嗽气喘,不能平卧,咯出白痰或泡沫样痰,尿少浮肿,腹胀纳呆。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温肺化痰,泻肺逐饮。

〔方药〕小青龙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麻黄、杏仁、半夏、干姜、五味子、葶苈子、桂枝各10g,细辛3g,甘草6g。

⑹痰热壅肺

〔临床表现〕发热口渴,咳嗽喘促,不能平卧,痰多粘稠色黄或痰白粘稠难咳,心悸,紫给,尿黄量少,浮肿。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行水。

〔方药〕麻杏石甘汤合苇茎汤、越婢汤加减:麻黄、杏仁、苇茎、桃仁、全瓜萎、法夏各10g,石膏、薏苡仁各30g,冬瓜仁40g。

⑺阳气虚脱

〔临床表现〕呼吸喘急,呼多吸少,尿少浮肿,烦躁不安,不得平卧,面色苍白或灰暗.张口抬脚,汗出如油,昏迷不醒,四肢厥逆或昏厥谵妄。舌质紫暗,苔少,脉微细欲绝或沉迟不续。

〔治法〕回阳救逆。

〔方药〕参附龙牡汤加减:红参6g,炮附子、生龙骨、生牡蛎 ,麦冬、五味子、山萸肉、干姜各10g。

四其他治疗

1 芪苈强心胶囊:由黄芪、人参、附子、丹参、葶苈子、泽泻、玉竹、桂枝、红花、香加皮、陈皮组成,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利水消肿。用于冠心病、高血

压病所致轻、中度充血性心力衰竭证属阳气虚乏,络瘀水停者。一次4粒,一2 生脉胶囊: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益气复脉,养阴生津。用于气阴两亏,心悸气短,脉微自汗。临床适用于心力衰竭治疗。一次 3粒,一日 3次。

2 参麦注射液60-100ml+10%250ml静滴,日1次;参附注射液100ml+5%GS 250ml 静滴,日1次

3 我科制剂:保心合剂

充血性心力衰竭多由心气、心阳亏虚,无以鼓动血液运行,温养脏腑,而致水液内停发病,故治疗原则为补益心气、活血化瘀、利水消肿,我科张晓星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研制出具有补益心气、活血化瘀、利水消肿功用的保心合剂,由人参、黄芪、丹参、枳实、葶苈子、五加皮等药组成,临床用于治疗慢性心衰,取得满意效果。

五述评

中医在治疗心衰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并且疗效显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症状、提高其生存质量,尤其符合我国国情和现状。心衰治疗应坚持辨病辨证相结合。西医辨病,能够明确心衰的基本病因病理,判断患者心脏功能和预后;中医辩证,能在辨病的基础上,从整体审视全身机能状况,详查心脏病变与他脏的相互影响。对于急性心衰应结合西药强心、利尿、扩管等方法改善症状,以及β-受体阻断剂,ACEI类拮抗神经内分泌激活,抑制重塑,改善预后等,另外左室辅助泵、心肌同步化治疗、心肺联合移植等心脏外科和介入新技术的应用,也为终末期心衰患者展示了良好的治疗前景。今后中医药治疗心衰的基础研究应放在中药干预神经内分泌、阻逆心室重塑上,临床研究应开展规范、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以终点事件和经济学项目为观察目标,为中医药治疗心衰提供循证医学证据,使中医药治疗得到世界公认,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基层常见疾病诊疗指南】2019慢性心力衰竭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

基层常见疾病诊疗指南】2019慢性心力衰竭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 基层常见疾病诊疗指南】2019慢性心力衰竭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 一、概述 心力衰竭(心衰)是一种由于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的临床综合征。其主要症状为呼吸困难和乏力,以及液体潴留。心衰患者住院死亡率为4.1%,全球约2%的成年人口患有慢性心衰,而≥75岁人群可>10%。未来20年内,心衰的患病率预计将增加25%。 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不同,心衰分为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和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HFmrEF),同时根据心衰发生的时间、速度、严重程度可分为慢性心衰和急性心衰。心衰发展过程分为4个阶段。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心衰为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主要病因包括冠心病和高血压。感染、劳累或应激反应及心肌缺血是心衰患者心衰加重的主要诱因。 生物学标志物可以帮助诊断和评估心衰患者的病情。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和B型利钠肽(BNP)水平升高与心衰的存在和严重程度相关。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是评估心衰类型和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根据LVEF,心衰可分为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HFmrEF)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 3.病情评估: 1)心衰评分:XXX(AHA/ACC)和XXX(XXX)均提供了心衰评分系统,用于评估心衰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2)心功能分级:根据XXX(NYHA)心功能分级系统,将心衰患者分为Ⅰ~Ⅳ级,Ⅰ级为无症状,Ⅳ级为严重症状,影响日常生活。 4.转诊:

2018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2018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 (1)以胸闷气喘、心悸、水肿为主症。 (2)早期表现为劳累后气短心悸,或夜间突发喘咳惊悸、端坐后缓解。随着病情发展心悸频发,动则喘甚,或端坐呼吸,不能平卧,水肿以下肢为甚,甚则全身水肿。常伴乏力、腹胀等。 (3)多有心悸、胸痹、真心痛、心痹、心瘅等病史。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14年发布的《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1)主要条件:①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或端坐呼吸;②颈静脉怒张;③肺部罗音;④心脏扩大;⑤急性肺水肿;⑥第三心音奔马律;⑦静脉压增高>1.57kpa(16cmH2O);⑧循环时间>25秒;⑨肝颈静脉返流征阳性。 (2)次要条件:①踝部水肿;②夜间咳嗽活动后呼吸困难;③肝肿大;④胸腔积液;⑤肺活量降低到最大肺活量的1/3;⑥心动过速;⑦治疗后5天内体重减轻>4.5kg。 同时存在2个主项或1个主项加2个次项,即可诊断为心力衰竭。 超声心动图指标:①收缩功能:以收缩末及舒张末的容量差计算射血分数(EF值),虽不够精确,但方便实用。正常EF值>50%,运动时至少增加5%。②舒张功能:目前大多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二尖瓣血流频谱间接测定心室舒张功能,心动周期中舒张早期心室充盈速度最大值为E峰,舒张晚期心室充盈最大值为A峰,E/A为两者之比值。正常人E/A值不应小于1.2,中青年应更大。舒张功能不全时,E峰下降,A峰增高,E/A比值降低。 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的分级方案,主要是根据患者自觉的活动能力划分为心功能四级,心力衰竭三度: I级(心功能代偿期):患者患有心脏病,但活动量不受限制,平时一般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Ⅱ级(I度心衰):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的限制,休息时无自觉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考《实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陈可冀主编,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2.西医诊断和分级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2007年颁布的“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之南”、2009年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Framingham心衰诊断标准和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标准制定。 (1)心力衰竭诊断标准 Framingham心衰诊断标准 同时存在2个主项或1个主项加2个次项,即可诊断为心力衰竭(除外明确肺源性或其他原因所致的右心衰、及急性心衰、或急性心梗后心衰)。 超声心动图指标: ①收缩功能:以收缩末及舒张末的容量差计算射血分数(EF值),虽不够精确,但方便使用。正常EF值>50%,运动时至少增加5%。 ②舒张功能:目前大多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二尖瓣血流频谱间接测定心室舒张功能,心动周期中舒张早期心室充盈速度最大值为E峰,舒张晚期心室充盈最大值为A峰,E/A为两者之比值。正常人E/A值不小于1.2,中青年应更大。舒张功能不全时,E峰下降,A峰增高,E/A比值降低。

(2)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的分级方案,主要是根据患者自觉的活动能力划分为心功能四级,心力衰竭三度: Ⅰ级(心功能代偿期):患者患有心脏病,但活动量不受限制,平时一般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Ⅱ级(Ⅰ度心衰):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的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平时一般活动下可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Ⅲ级(Ⅱ度心衰):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小于平时一般活动即引起上述的症状。 Ⅳ级(Ⅲ度心衰):心脏病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状态下也出现心衰的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 (二)证候诊断 慢性稳定期: 1.心肺气虚、血瘀饮停证:胸闷气短,心悸,活动后诱发或加重,神疲乏力,咳嗽,咳白痰,面色苍白,或有紫绀。舌质淡或边有齿痕,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气短,心悸,动则加重,乏力自汗,两颧泛红,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失眠多梦,或有紫绀。舌红少苔,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3.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胸闷气短、心悸、咳嗽、咯稀白痰,肢冷、畏寒,尿少、浮肿,自汗,汗出湿冷,舌质暗淡或绛紫,苔白腻,脉沉细或涩、结代。 4.肾精亏损、阴阳两虚证:心悸,动辄气短,时尿少浮肿,或夜卧高。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四肢不温,步履无力,或口干咽燥。舌淡红质胖,苔少,或舌红胖,苔薄白乏津,脉沉细无力或数,或结、代。 急性加重期: 1.阳虚水泛证:喘粗气急,痰涎上涌,咳嗽,吐粉红色泡沫样痰,口唇青紫,汗出肢冷,烦躁不安,舌质暗红,苔白腻,脉细促。 2.阳虚喘脱证:面色晦暗,喘悸不休,烦躁不安,或额汗如油,四肢厥冷,尿少肢肿,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微细欲绝或疾数无力。

心力衰竭中医诊疗规范3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在祖国医学中属“心悸”、“怔忡”、“胸痹”、“喘证”、“水肿”等范畴。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心衰中医诊断及辨证分型标准。 一诊断依据 1.主症:神疲乏力,咳嗽咳痰,喘促,动则加剧或不能平卧,心悸怔忡,食少纳呆,腹胀痞满,尿少浮肿等、 2.兼症:头晕目眩,短气自汗,胸胁作痛,两颧暗红,口唇紫绀,颈部青筋显露,口干舌燥,失眠盗汗,严重者汗出如油,昏迷不醒,四肢厥逆或昏厥谵妄。 3.诱因:情志刺激、劳倦过度、寒冷刺激、饮酒饱食等。 4.相关检查:心电图检查可见左室肥厚劳损、心动过速或其他心律失常;胸部X片可见心影增大,中上肺纹理增粗,或见到Kerley氏线,尤其是B线,也可见胸腔积液。心脏彩超可见心脏扩大,射血分数降低等;肝脏B超可见肝淤血肿大;查血可有肝肾功能异常,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 二辨证要点 1.辩标本虚实心衰应辩标本虚实,本病乃本虚标实之病,本虚以气虚为主,多兼阴、阳虚证,标实以血瘀、水停、痰浊为主,常可见外感、热邪而加重。本病早期多为心肺气虚,表现为气短乏力、心悸、动则喘促汗出;以后逐渐影响脾与肾,后期以心肾阳虚为主,并伴有不同程度痰、血、水的郁滞,表现为心悸怔忡、畏寒肢冷、尿少水肿、喘息不得卧,唇舌青紫等。在此基础上,因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则易为外邪所侵袭;或阳虚日久,阳损及阴致阴阳两虚或阴阳离绝。 2.辩病情缓急心衰失代偿的急性加重期多表现为本虚不支、标实邪盛,甚至阴竭阳脱,常需住院治疗,积极固护气阴或气阳,有效活血、利水、化痰、解表、清里治标,必要时需急救回阳固脱;能代偿的慢性稳定期多表现为本虚可见,标实不甚,但需门诊调养,补益气阴或气阳,重在调理脾肾,顾护先天后天,酌情兼以活血,利水治标。 三证治方药 1 治疗原则 补虚——补气、养阴、温阳 泻实——化痰、利水、行瘀 注意:温阳须适度,养阴不滋腻,活血不宜凉,利水不攻逐。 2证治分类 ⑴心肺气虚 〔临床表现〕神疲乏力,短气自汗,动则加剧,食少纳呆,咳嗽喘促,心悸怔忡,面色青灰。舌淡或青紫,苔薄白,脉沉弱或结代。 〔治法〕补脾养心。 〔方药〕保元汤,或补肺汤,养心汤。 保元汤:人参、肉桂各10g,甘草6g;补肺汤:人参、五味子、熟地、紫苑、桑白皮各10g,黄芪30g;养心汤:人参、肉桂、五味子、当归、川芎、半夏、茯苓、远志、酸枣仁、柏子仁各10g,黄芪30g,获神20g,甘草6g。

慢性心力衰竭诊疗规范(标准版)

慢性心力衰竭诊疗规范 【概述】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在心血管疾病的基础上病情缓慢加重,一般均有代偿性心脏扩大或肥厚及其代偿机制,当发生代偿失调即出现的慢性心力衰竭。心力衰竭分为左心衰竭和右心衰竭,左心衰竭血流动力学机制是肺淤血、肺水肿;而右心衰竭则是体循环静脉淤血和水钠潴留。常发生左心衰竭后,右心也相继发生功能损害,最终导致全心衰竭,而出现右心衰竭后,左心衰竭症状可有所减轻。 【临床表现】 1.左心衰竭 (1)症状:①呼吸困难:轻者仅于较重体力活动时发生呼吸困难,休息后很快消失,为左心衰竭的最早表现;出现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即在熟睡中憋醒,被迫坐起,为左心衰竭典型的临床症状。重者休息时也感呼吸困难,被迫采取半卧位或坐位,称为端坐呼吸。②咳嗽:其特点是劳力性咳嗽或卧位后不久咳嗽,尤其是夜间刺激性干咳,可咳泡沫样痰,严重者咳大量粉红色泡沫状痰。③咯血:由于肺泡和支气管黏膜淤血所引起,多并呼吸困难。④疲乏无力、失眠、心悸等。⑤潮式呼吸:见于严重心力衰竭,预后不良时,老年患者更易出现。 (2)体征:除原发心脏病的体征外,有呼吸急促、发绀,高枕卧位或端坐体位。触诊心尖冲动可向下移位,可出现交替脉。心界扩大,心尖区可闻及舒张期奔马律,肺动脉瓣听诊区第二心音亢进。随心力衰竭程度不同,两侧肺底可闻及不同程度对称性湿哕音,可伴有哮鸣音。 2.右心衰竭 症状:主要为慢性持续性体循环淤血,并引起其他各脏器功能改变,如上腹部胀满是右心衰竭较早的症状;胸骨左缘可听到右心室舒张期奔马律,三尖瓣区可有收缩期吹风样杂音,除以上体征外,有原发心脏病体征和诱发心力衰竭疾病体征。

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本共识根据慢性心力衰竭(简称慢性心衰)的临床研究证据并结合专家经验制订,主要涉及成人慢性心衰的诊断和药物治疗,力争在符合临床实际的基础上,做到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供西医、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参考使用。本共识并非医疗行为标准或规范,仅根据现有研究证据和专家经验形成,随着临床实践发展以及新的证据不断出现,将会不断更新和完西医学认为,心肌病理性“重构”是心衰发生发展善。推荐本共识的目的是帮助医师进行临床实践,但并不能完全满足临床个体化诊疗的需求,且就共识本身而言,并不包括所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也不排斥其他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具体治疗措施需医师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经验及患者意愿做出决定。 关键建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治疗可改善慢性心衰患者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维持心功能,减少再住院率。(2)慢性心衰中医学认为属本虚标实之证,病机可用“虚”、“瘀”、“水”概括,益气、活血、利水为心衰的治疗大法。(3)慢性心衰A、B阶段中医主要针对原发病辨证论治,B阶段尚可酌情选用具有逆转心室重构作用的中药。(4)慢性心衰C、D阶段中医证候要素以气虚、血疲最多见,其次为阳虚、阴虚、水饮、痰油。各证候要素常以复合证型兼夹出现。(5)慢性心衰C、D阶段常见中医复合证型有气虚血疲证、阳气亏虚血疲证、气阴两虚血瘀证。①气虚血振证处方选用桂枝甘草汤或保元汤加减,中成药可选用芪参益气滴丸(推荐用于冠心病)心等;②阳气亏虚血瘀证处方选用参附汤或四逆汤加减,中成药可选用芪苈强心胶囊、参附注射液、心脉隆注射液等;③气阴两虚血瘀证处方选用生脉散加味,中成药可选用生脉胶囊、生脉饮口服液、生脉注射液等。(6)慢性心衰中西医结合治疗需注意潜在的中西药间相互作用。 1.前言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由于任何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所致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心衰为各种心脏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是21世纪最重要的慢性心血管病症。 西医学认为,心肌病理性“重构”是心衰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导致心衰进展的两个关键过程,一是心肌死亡事件的发生,如急性心肌梗死AMI)、重症心肌炎所致的心肌损伤与坏死等;二是神经内分泌系统过度激活所致的系统反应,其中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两者的过度兴奋起着主要作用。切断这两个关键过程是有效预防和治疗心衰的基础,可改善患者预后。中医学认为慢性心衰属本虚标实之证,心气亏虚为其发病之本。心衰病机可用“虚”、“瘀”、“水”概括,益气、活血、利水为心衰的治疗大法。心衰的治疗目标不仅是改善症状、提高治疗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防止和延缓心室重构的发展,从而维持心功能,降低心衰的病死率和再住院率。 近年来,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美国心脏协会(AHA)、欧洲心脏病学会(ESC )、中华中医药学会先后发布了心衰相关诊疗指南。2014 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发布了适合中国人群的成人心衰诊疗指南,冠心病中医临床研究联盟也牵头发布了《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为规范慢性心衰的中、西医临床诊

心衰诊疗规范

心衰 【定义】 心衰指因心病日久,阳气虚衰,运血无力,或气滞血瘀,心脉不畅,血瘀水停。以喘息心悸,不能平卧,咳吐痰涎,水肿少尿为主要表现的脱病类疾病。 【类病鉴别】 l、支饮:亦有心悸、气促等症状,但具有心包积液症状和体征,如奇脉、脉压小、心音遥远等,X线及B超检查可帮助明确诊断。 2、哮病:无心脏病史,以发作性喉间哮鸣有声为特征。但哮病日久可形成肺心病而出现心衰。 4、肺胀:有久咳、哮病等肺部病史,有桶状胸、肺部即呈过消音等体征,X线胸透示透亮度增加。 5、肾水:小便常规见蛋白、管型等。 【辨证分型】 1气阴两虚, 证候:心悸,气短,活动后加重,疲乏无力,心烦失眠,口干盗汗,下肢水肿,头晕。 舌象:舌红少津。 脉象:脉细数无力或促。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生脉散加减:人参、麦冬、五味子。 针灸:喘不能平卧者,取肺腧、合谷、膻中穴;心悸不宁者,

取曲池;水肿者,取水分、水道、阳陵泉;咳嗽痰多者,取尺泽、丰隆。 2气虚血瘀 证候:心悸气短,胸闷胸痛,神疲乏力,面色灰青,唇青甲紫,食少腹胀,下肢微肿。 舌象: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 脉象:脉涩或结代。 治法:益气活血 方药:人参养荣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黄耆、当归、白芍、熟地黄、五味子、桂心、远志、桃仁、红花、川芎。 针灸:喘不能平卧者,取肺腧、合谷、膻中穴;心悸不宁者,取曲池;水肿者,取水分、水道、阳陵泉;咳嗽痰多者,取尺泽、丰隆。 3心阳气虚 证候:心悸、气短、胸闷、神疲乏力、畏寒肢冷、头晕。 舌象:舌淡,苔薄白。 脉象: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阳益气 方药:保元汤加减:人参、黄芪、肉桂、生姜、甘草。 针灸:喘不能平卧者,取肺腧、合谷、膻中穴;心悸不宁者,取曲池;水肿者,取水分、水道、阳陵泉;咳嗽痰多者,取尺泽、丰隆。

心衰病中医诊疗方案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2022 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 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内科学》 (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年出版)。 (1) 以胸闷气喘、心悸、水肿为主症。 (2) 早期表现为劳苦后气短心悸,或者夜间突发喘咳惊悸、端坐后缓解。随着病 情 发展心悸频发,动则喘甚,或者端坐呼吸,不能平卧,水肿以下肢为甚, 甚则全身水肿。常伴乏力、腹胀等。 (3) 多有心悸、胸痹、真心痛、心痹(风湿性心脏病)、心瘴(心热病) 等病史。 2. xx 诊断标准 指南》。 (1) 主要条件: ①阵发性夜间呼吸艰难或者端坐呼吸;②颈静脉怒张;③肺部罗音;④心脏扩大; ⑤急性肺水肿;⑥第三心音奔马律;⑦静脉压增高>1.57kpa(16cmH 2O);⑧循环时间>25 秒;⑨肝颈静脉返流征阳性。 (2) 次要条件: ① 踝部水肿;②夜间咳嗽活动后呼吸艰难;③肝肿大;④胸腔积液;⑤ 肺活量降低到最大肺活量的;⑥心动过速;⑦治疗后5 天内体重减轻〉 4.5kg。 同时存在2 个主项或者1 个主项加2 个次项,即可诊断为心力衰竭。 超声心动图指标:

①收缩功能: 以收缩末及舒张末的容量差计算射血分数( EF 值),虽不够精确,但方便实用。正常EF 值>50%,运动时至少增加5% 。②舒张功能: 目前大多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二尖瓣血流频谱间接测定心室舒张功能,心动周期中舒张早期心室充盈速度最大值为E 峰,舒张晚期心室充盈最大值为A 峰,E/A 为两者之比值。正常人E/A 值不应小于1.2,中青年应更大。舒张功能不全时,E 峰下降,A 峰增高,E/A 比值降低。 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方案,主要是根据患者白觉的活动能力划分为心功能四级,心力衰竭三度: I 级(心功能代偿期): 患者患有心脏病,但活动量不受限制,平时普通活动不引起疲惫、心悸、呼吸艰难或者心绞痛。参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22 年发布的〈〈中国心力 衰竭诊断和治疗II 级( I 度心衰): 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的限制,歇息时无白觉症状、但平时普通活动下可浮现疲惫、心悸、呼吸艰难或者心绞痛。 HI 级(n 度心衰): 心脏病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小于平时普通活动即引起上述的症状。 W 级(HI 度心衰): 心脏病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歇息状态下也浮现心衰的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 (二)证候诊断 1. 慢性稳定期 参照〈〈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 (2022 年)和〈〈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

心衰(慢性心衰急性加重)中医诊疗方案

心衰(慢性心衰急性加重)中医诊疗方案 心衰(慢性心衰急性加重)中医诊疗方案 【摘要】慢性心衰生存期低于恶性肿瘤患者,西医治疗虽取得了令人信服的临床疗效,但受诸多因素的限制,不能在临床中推广,故探讨中医药对于慢性心衰的临床疗效很有必要。 【关键词】方案;慢性心衰;加重期;临床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531-02 2011年度,本科共收治心慢性心衰急性加重患者129例,按照本科“心衰(慢性心衰急性加重)中医诊疗”方案共纳入94例,根据“心衰(慢性心衰急性加重)中医诊疗”方案实施治疗。因心衰方案于2010年3月始施行,故方案有较为扎实的临床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1年1月到2011年12月,共纳入病案94例中男性48例,女性36例,平均年龄69.4岁,最大年龄92岁,最小年龄40岁。因纳入病例中,平均年龄较大,故心衰原因较为明确,扩心病、冠心病、肺心病、风心病占97.9%,有二例未找到明确病因。心衰急性加重均为感染诱发。 1.2 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术语》)【1】(内容略)。 1.3 西医诊断参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Franingham)【2】(内容略)。 1.4 病例纳入标准非休克型,无昏迷,心率大于50次/分钟,无恶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等,非先心病,非恶病质,愿意接受中医药治疗。 1.5 排除标准并发严重高血压,SBP>180mmHg,DBP>110mmHg.并发严重糖尿病;严重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律,室颤等。有其他严重疾病者。本人拒服中药汤剂等。 1.6 治疗方法慢性心衰急性加重期本方案以“水瘀互结证”为基本证候,再根据临床表现辨属气虚、阳虚等、阴虚,以固定方剂为核心,随虚证而加减(具体药物略),配合中药外治法等。 1.7 西医治疗按《2007中国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3】治疗。 1.8 观察指标方案的临床疗效以水肿、喘息、上腹部不适明显缓解时间等。 1.9 疗效判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 2 结果(见表1、表2) 3 讨论 慢性心衰急性加重期,患者均有浮肿、口唇紫绀、喘息,约半数患者伴有上腹部不适,虽上腹部不适不是心衰主要症状,但明显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故纳入观察指标。 从临床效果评价表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本方案对水肿效果最好,但临床缓解时间最长,这与临床事实符合,因为心衰水肿治疗较为棘手,而水肿效果明显,恰恰说明本方案优势之处。另一方面,喘息效果较差,可能因为心衰急性加重多为肺部感染诱发,且控制感染存在失败的几率较高,从而影响了喘息的治疗效果。 上腹部不适为胃肠道瘀血所致,往往在水肿和喘息基本缓解后,症状才能明显缓解,所以效果最差。 根据方案疗效判定标准,有效85例,无效5例,恶化4例,总有效率90%。其中无效5例中,自动出院3例。疾病分布:肺心病心衰31例,风心病心衰者13例,冠心病心衰者45例,扩心病心衰3例,有二例未找到明确病因。急性加重均为感染诱发,无效恶化病例为病程长,入院时症状重或者感染重,心衰评估为D级患者。 从中医角度分析,口唇紫绀为血瘀之征,浮肿为水湿泛滥之征,水气凌心则心悸,故有“水瘀互结”共同病理机制,“邪之所凑,其气必虚”【5】,故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患者具体情况,

心力衰竭诊疗规范

心力衰竭 【定义】 心力衰竭(heartfaihure)是指在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原发的心脏损害引起心排血量减少,不能满足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综合征。临床上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瘀血及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为主要特征,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常是各种病因所致心脏病的终末阶段。 中医虽无心力衰竭的病名,但类似心力衰竭的一些证候,多属于“心悸”“水肿”“喘咳”“痰饮”等范畴。 【诊断标准】 (一)左心功能不全 1.阵发性呼吸困难,常在体力活动后、睡眠时发作,严重时呈端坐呼吸及心源性哮喘; 2.咳嗽,平卧时加重;3.咳痰,咳白色泡沫样浆液痰,严重时咳粉红色泡沫样痰;4.左心扩大,第一心音低钝,可听到心尖区舒张期奔马律; 5.交替脉; 6.肺部湿罗音,多分布于两肺底。 (二)右心功能不全 1.腹胀、食欲低下,恶心、呕吐; 2.颈静脉怒张; 3.肝大,肝颈回流阳性。 4.右心扩大,可听到奔马律。 5.下肢浮肿,严重时出现腹水或胸水。 (三)实验室检查: 1.X线检查: 左心衰: 肺静脉充盈期:见肺上叶静脉扩张,下叶静脉较细,肺门血管阴影清晰;肺间质水肿期:肺门血管影增粗,模糊不清,肺血管分支扩张增粗;肺泡水肿期:密度增高的粟粒状阴影,继而发展为云雾状阴影;急性肺水肿:可见自肺门伸向肺野中部及周围的扇形云雾状阴影;此外左心衰还可见局限性肺叶间、单侧或双侧胸水。右心衰:心影增大,上腔静脉增宽,右房、右室增大,可伴有单侧或双侧胸水。 2.心超:EFV0.50。 3.血流动力学检查:肺毛细血管楔嵌压(PCWP)>2.4KPa,出现肺瘀血;>3.3KPa 重度肺瘀血,4Kpa肺水肿。 心脏指数(CI),V2.2L/mini f2,出现低心排血量症状群。 (四)心功能分级(参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1928年标准) 心功能I级:患者患有心脏病但活动量不受限制,平时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

【精品】中医院急诊诊疗规范 急性心肌梗死 上消化道出血 急性心力衰竭 昏迷 胸痛 急性腹痛 发热

【精品】中医院急诊诊疗规范急性心肌梗死上消化道出血急性心力衰竭昏迷胸痛急性腹痛发热 急诊科中医诊疗方案一、急性心肌梗死概述本病属冠心病的一种严重类型。 其指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由于斑块破裂导致血栓形成,使血管闭塞,血流中断而引起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的缺血、坏死,临床主要表现为胸痛,同时伴有心电图及心肌损伤标记物的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休克。 诊断 1、症状: 疼痛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时最主要的症状。 典型的疼痛表现为胸骨后持久而剧烈的压榨性疼痛,不典型的疼痛可表现为上腹部、咽喉下颌部或牙痛,疼痛发作时可伴有恶心呕吐的胃肠道症状。 少数病人可不出现疼痛而以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或休克为首发症状。 2、心电图: 最初表现为以正相波为主的导联上的 ST 段斜向上抬高和以负相波为主的导联上的 T 波高耸,随后演变为病理性 Q 波、 ST 段弓背向上抬高和 T 波倒置。 另有部分病人表现为普遍导联的 ST 段压低和 T 波的深倒。 3、心肌损伤标志物: 1/ 23

①心肌肌钙蛋白: 发病后 2~ 4 小时开始升高,可持续1~ 2 周。 ②肌酸磷酸激酶( CK)及其心肌同工酶( CK-MB): 两者意义相同,均在发病后 4~ 6 小时开始升高, 18~ 24 小时达高峰,持续 2~ 3 日。 ③肌红蛋白: 发病后 2~ 4 小时即可升高,多数 24 小时即可恢复正常。 对于 12 导联心电图上 ST 段抬高且有心急梗死症状的患者,应尽早开始再灌注治疗,而不应等待生化标志物测定。 典型的胸痛症状、心电图的动态演变以及心肌损伤标志物阳性,三项中符合两项即可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 处理 1、常规处理① 绝对卧床。 ② 吸氧。 ③ 床边心电监护。 ④ 硝酸甘油 10mg 加入 5% GS250ml 按 30ml/h 静脉滴注。 ⑤ 镇痛: 硫酸吗啡 10mg 加注射用水 9ml,先予 2~ 4ml 静脉推注,必要时间隔5~ 15 分钟可重复 2~ 8ml。 ⑥ 阿司匹林 300mg 嚼碎服用。 ⑦ 倍他乐克 2、溶栓① 适应症: A.在无禁忌症时,对于症状开始出现的 12 小时内和至少两个相邻胸前或肢体导联的 ST 段抬高 0. 1mV 以上,或新出现(或

心衰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心衰(心力衰竭)中医诊断方案 一、中西医病名 (一)中医病名:心衰是以心悸、气喘、肢体水肿为主症旳一种病症。 (二)西医病名: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脏构造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和(或)射血功能受损,心排出量不能满足机 体组织代谢需要,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器官、 组织血液灌注局限性为临床体现旳一组综合征,重要体 现为呼吸困难、体力活动受限和体液储留。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原则: (1)心悸、气喘、水肿为本病旳重要特性。 (2)初期体现气短心悸,或夜间突发惊悸喘咳,端坐后缓和。伴随病情旳发展,心悸频发,动则喘甚,或持续端坐呼吸,不能平卧,咳嗽咯痰,或泡沫状血痰;水肿呈下垂性,如下肢为甚,甚则全身水肿。终末期出现胁痛,或胁下积块,面色苍白或青灰,肢冷,唇舌紫黯,脉虚数或微弱。常伴乏力、神疲、腹胀、纳呆、便溏。 (3)多有心悸、胸痹、真心痛、心痹、心瘅、肺胀、眩晕、消渴等病史,或继发于伤寒、温病,也可见于某些危重疾病旳终末期。以中老年人为多。感受外邪、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五志过

极等也许导致心衰发作或加重。 BNP(B型脑钠利肽)或TN-ProBNP(N-末端原脑钠利肽)、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冠状动脉造影、心脏ECT(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等有助于本病旳诊断。 2.西医诊断原则: 1)、症状 (1)左心力衰竭旳症状以肺淤血及心排血量减少体现为主: ①程度不一样旳呼吸困难: a、劳力性呼吸困难。 b、端坐呼吸。 c、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 d、急性肺水肿。 ②咳嗽、咳痰、咯血:咳嗽、咯痰是肺泡和支气管粘膜瘀血所致,开始常于夜间发生,坐位或立位减轻,咳白色浆液性泡沫状痰为其特点;长期慢性淤血,肺静脉压力升高,导致肺循环和支气管血液循环之间形成侧支,在支气管粘膜下形成扩张旳血管,一旦破裂可引起大咯血。 ③乏力、疲惫、头晕、心慌:这些都是心排血量局限性,器官、组织、灌注不良及代偿性心率加紧所致旳症状。 ④少尿及肾功能损害症状:严重右心室血液重分派时,首先是肾血流量减少,患者出现少尿,长期慢性肾血流量减少可出现肾功能不全旳多种症状。

心力衰竭诊疗规范

心力衰竭诊断规范 概述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由于任何心脏构造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旳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其重要临床体现为呼吸困难和乏力(活动耐量受限),以及液体潴留(肺淤血和外周水肿)。心衰为多种心脏疾病旳严重和终末阶段,发病率高,是当今最重要旳心血管病之一。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衰可分为LVEF减少旳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fraction,HF-rEF), LVEF中间值旳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mid-range ejection fraction, HFmrEF)和LVEF保留旳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HF-pEF)(表1)。LVEF是心衰患者分类旳重要指标,也与预后及治疗反应有关。根据心衰发生旳时间、速度、严重程度可分为慢性心衰和急性心衰。在原有慢性心脏疾病基础上逐渐出现心衰症状、体征旳为慢性心衰。慢性心衰症状、体征稳定1个月以上称为稳定性心衰。慢性稳定性心衰恶化称为失代偿性心衰,如失代偿忽然发生则称为急性心衰。急性心衰旳另一种形式为心脏急性病变导致旳新发心衰。

慢性心衰患者旳临床评估 一、临床状况评估 (一)判断心脏病旳性质及程度 1.病史、症状及体征:详细旳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可提供多种心脏疾病旳病因线索。接诊时要评估容量状态及生命体征,监测体质量,估测颈静脉压,理解有无水肿、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以及端坐呼吸。 2.心衰旳常规检查: (1)二维超声心动图及多普勒超声:可用于:①诊断心包、心肌或心瓣膜疾病。②定量分析心脏构造及功能各指标。③区别舒张功能不全和收缩功能不全。④估测肺动脉压。⑤为评价治疗效果提供客观指标。LVEF可反应左心室功能,初始评估心衰或有可疑心衰症状患者均应测量,如临床状况发生变化或评估治疗效果、考虑器械治疗时,应反复测量。不推荐常规反复监测。推荐采用改良Simpson法。 (2)心电图:可提供既往心肌梗死(MI)、左心室肥厚、广泛心肌损害及心律失常等信息。有心律失常或怀疑存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时应作24 h动态心电图。 (3)试验室检查:全血细胞计数、尿液分析、血生化(包括钠、钾、钙、血尿素氮、肌酐、肝酶和胆红素、血清铁/总铁结合力)、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及甲状腺功能等(I 类,C级),应列为常规。对某些特定心衰患者应进行血色病或HIV旳筛查,在有关人群中

心血管科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 心功能Ⅲ IV级)中医临床路径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Ⅲ、IV级) 中医临床路径(2019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Ⅲ、IV级的慢性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住院患者。 一、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Ⅲ、IV级)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衰病(TCD编码:BNX03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ICD-10编码:I50.905)。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14年发布的《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2.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方案。 3.分期诊断 (1)慢性稳定期 (2)急性加重期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Ⅲ、IV级)临床常见证候: 慢性稳定期: 气虚血瘀证 气阴两虚血瘀证 阳气亏虚血瘀证 急性加重期: 阳虚水泛证 阳虚喘脱证 痰浊壅肺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2017

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 2.慢性心力衰竭稳定期心功能Ⅲ~IV级、或急性加重期患者。 3.继发于肺部严重感染、恶性心律失常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心电图、心脏彩超、胸片及心电监测、B型利钠肽(BNP)或氨基末端前体BNP(NT-proBNP)、肌钙蛋白T(TNT)或肌钙蛋白I(TNI)、心肌酶、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凝血功能、D-二聚体、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及潜血试验、传染性疾病筛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6分钟步行试验、24小时动态心电图、B超(肝、胆、脾、胰、肾等)、血气分析、甲状腺功能、地高辛血药浓度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慢性稳定期 (1)气虚血瘀证:补益心肺、活血化瘀。 (2)气阴两虚血瘀证:益气养阴,活血化瘀。 (3)阳气亏虚血瘀证:温阳益气,活血化瘀。 急性加重期 (1)阳虚水泛证:温阳利水,泻肺平喘。 (2)阳虚喘脱证:回阳固脱。 (3)痰浊壅肺证:宣肺化痰,蠲饮平喘。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其它中医特色治疗

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与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冠心病一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2010版) 中医病名:胸痹心痛病 西医病名:慢性稳定性心绞痛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 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第1版2008年7月1日)进行诊断。 2.西医诊断: 参照我国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二)症候诊断 1.气虚血瘀证:胸痛、胸闷。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 2.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或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3,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面色少华,时有盗汗、舌红少津、苔白脉细。 4.痰阻血瘀症:胸脱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苔白腻脉滑。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气虚血瘀证: 1.治法:益气活血 方药:定痛救心汤合四君子汤加减。 细辛、高良姜、革拨、白芷、丹参、桃仁、红花、川茸、赤芍、党参、白术、云苓、甘草。 中成药:养心氏片 2.气滞血瘀证 治法:行气活血 方药:定痛救心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 细辛、高良姜、革拨、白芷、丹参、桃仁、红花、川茸、赤芍、柴胡、枳壳、香附、陈皮等。 中成药:血府逐瘀胶囊 3.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方药:定痛救心汤合生脉饮加减。 细辛、高良姜、革拨、白芷、沙参、麦冬、五味子、丹参、红花、川茸、赤芍、;如偏阴虚火旺证,见烦渴、失眠、舌红少津,可加清心莲子汤:桅子、淡豆豉、莲子心。 中成药:参松养心胶囊、益心舒 5.痰阻血瘀证 治法:通阳泄浊,活血化瘀 方药:定痛救心汤合瓜篓蓬白半夏汤。 细辛、高良姜、革拨、白芷、瓜篓、萩白、半夏、桃仁、红花、川茸、赤芍等。 中成药:通心络胶囊 (二)辨证选择静脉注射剂 选择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如红花注射液、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益气复脉注射液、丹红注射液。 (三)中医特色疗法 穴位敷贴:心痛膏帖敷。 组成:细辛、高良姜、白芷、革拨、冰片、元胡、五灵脂、小茴香等 治则:宣痹通阳,活血止痛 敷贴穴位:心俞、厥阴俞、肺俞、膻中及阿是穴 用法用量:将处方药混合后,粉成细粉。用姜汁或香油调成膏状,取适量,帖敷于穴位2-4小时。 二、疗效评价及方法 1.临床症状 显效:症状消失。 改善:发作频率较前明显减少,活动量较前明显增大。 无效: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 加重:发作频率增加,活动量较前减少。

2023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指南(完整版)

2023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指南(完整版) 一、范围 中医药适用于18周岁以上的慢性心衰患者,适合各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医师、中西医结合医师、西医医师使用。二、临床诊断 01中医辨证 中医基本证候特征可用气虚血瘀概括,在此基础上本虚可有阴虚、阳虚,甚至发生阴阳两虚、阴竭阳脱,标实兼有痰饮。参考《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分为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血瘀证、阳气亏虚血瘀证3种基本证型,各基本证型均可兼痰饮。 02气虚血瘀证 主症:气短/喘息,乏力,心悸。 次症:①倦怠懒言,活动易劳累;②白天无明显原因而不自主地出汗,活动后加重;③语声低微;④面色或口唇紫暗。 舌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或舌下脉络迂曲青紫),舌体不胖不瘦,苔白,脉沉、细或虚无力。 03气阴两虚血瘀证 主症:气短/喘息,乏力,心悸。

次症:①口渴或咽干;②白天无明显原因而不自主地出汗且活动后加重,或睡眠中汗出异常而醒来后汗出停止;③手足心发热;④面色或口唇紫暗。 舌脉:舌质暗红或紫暗(或有瘀斑、瘀点或舌下脉络迂曲青紫),舌体瘦,少苔,或无苔,或剥苔,或有裂纹,脉细数无力或结代。04阳气亏虚血瘀证 主症:气短/喘息,乏力,心悸。 次症:①害怕寒冷和(或)喜欢温暖;②胃脘/腹/腰/肢体部位具有寒冷的感觉;③身体感觉寒冷,同时伴有出汗的症状;④面色或口唇紫暗。 舌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或舌下脉络迂曲青紫),舌体胖大,或有齿痕,脉细、沉、迟无力。 以上3种证型分别具备主症2项、次症2项,结合舌脉,即可辩证。若伴有咳嗽/咯痰、胸满/腹胀、面浮/肢肿、小便不利中任意 1 项,同时具有舌苔润滑或腻、脉滑的表现,可辨证为兼痰饮。 三、临床治疗与推荐意见 基于现有研究文献,中医药治疗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HFmrEF)尚缺乏充分的研究证据,故主症本指南仅针对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

中医院急诊诊疗规范 急性心肌梗死 上消化道出血 急性心力衰竭 昏迷 胸痛 急性腹痛 发热

急诊科中医诊疗方案 一、急性心肌梗死 概述 本病属冠心病的一种严重类型。其指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由于斑块破裂导致血栓形成,使血管闭塞,血流中断而引起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的缺血、坏死,临床主要表现为胸痛,同时伴有心电图及心肌损伤标记物的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休克。 诊断 1、症状:疼痛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时最主要的症状。典型的疼痛表现为胸骨后持久而剧烈的压榨性疼痛,不典型的疼痛可表现为上腹部、咽喉下颌部或牙痛,疼痛发作时可伴有恶心呕吐的胃肠道症状。少数病人可不出现疼痛而以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或休克为首发症状。 2、心电图:最初表现为以正相波为主的导联上的ST段斜向上抬高和以负相波为主的导联上的T波高耸,随后演变为病理性Q波、ST段弓背向上抬高和T波倒臵。另有部分病人表现为普遍导联的ST段压低和T波的深倒。 3、心肌损伤标志物:①心肌肌钙蛋白:发病后2~4小时开始升高,可持续1~2周。②肌酸磷酸激酶(CK)及其心肌同工酶(CK-MB):两者意义相同,均在发病后4~6小时开始升高,18~24小时达高峰,持续2~3日。③肌红蛋白:发病后2~4小时即可升高,多数24小时即可恢复正常。 对于12导联心电图上ST段抬高且有心急梗死症状的患者,应尽早开始再灌注治疗,而不应等待生化标志物测定。 典型的胸痛症状、心电图的动态演变以及心肌损伤标志物阳性,三项中符合两项即可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 处理 1、常规处理 ①绝对卧床。 ②吸氧。 ③床边心电监护。 ④硝酸甘油10mg加入5%GS250ml按30ml/h静脉滴注。 ⑤镇痛:硫酸吗啡10mg加注射用水9ml,先予2~4ml静脉推注,必要时间隔5~15分钟可重复2~8ml。 ⑥阿司匹林300mg嚼碎服用。 ⑦倍他乐克 2、溶栓 ①适应症: A.在无禁忌症时,对于症状开始出现的12小时内和至少两个相邻胸前或肢体导联的ST段抬高0.1mV以上,或新出现(或推测为新出现)的LBBB的患者,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