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地球的内部》讲解学习

合集下载

苏教版科学课《地球的内部》课件

苏教版科学课《地球的内部》课件

实Hale Waihona Puke 与探究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和运动的最好方法就是通过实验和探究。让我们一起动手做实验,探索地球内部的奥秘。
总结
研究地球内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本课程,我们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 和技能,还开拓了对地球的新认识。
苏教版科学课《地球的内 部》课件
欢迎来到苏教版科学课《地球的内部》课件!让我们一起探索地球深处的奥 秘,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物质组成、运动和磁场。
引言
地球的内部构造是怎样的?为什么要了解地球的内部呢?让我们一起来揭开 地球深处的面纱,探索其奇妙之处。
地球的结构
地球包含着丰富的外部和内部结构。我们要了解地球的表层组成和特点,以 及深处的地幔和地核结构。
地球内部的物质
地球内部蕴藏着许多宝贵的物质。我们将探索岩石圈和上地幔的物质构成, 以及地核的物质特性。
地球内部的运动
地球的内部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充满着各种运动。我们将探究热对流运动 和板块漂移,了解地球内部热量分布和地震活动。
地球内部的磁场
地球的磁场是一项神秘而又重要的现象。我们将探讨极光与地球磁场的关系, 以及地球磁场的形成和变化。

小学科学11地球的内部(教案

小学科学11地球的内部(教案

小学科学11地球的内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11课《地球的内部》。

本课主要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的认识,以及地球内部的热能和板块构造。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知道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2. 学会运用地球内部结构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质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点。

难点:理解地球内部结构对地表现象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地球内部结构模型、地质图、教学PPT。

2. 学具:彩泥、剪刀、尺子、铅笔、地质图。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引发学生对地球内部的好奇心,提出问题:“地球内部是什么样的?”2. 新课导入: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点。

(1)讲解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分为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平均厚度约为30公里。

(2)讲解地幔:地幔是地球内部的一层,主要由硅酸盐岩石组成,厚度约为2900公里。

(3)讲解地核:地核是地球最内部,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

3. 实践活动:让学生用彩泥制作地球内部结构模型,加深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

4. 例题讲解:讲解地球内部结构与地表现象的关系,如地震、火山喷发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观察地质图,分析地壳运动对地形、地貌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1.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地核2. 地球内部结构与地表现象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球的内部结构。

(2)举例说明地壳运动对地形、地貌的影响。

2. 答案:(1)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2)地壳运动会导致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表现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让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内部结构及其对地表现象的影响。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地球的内部》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地球的内部》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地球的内部》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地球的内部》教案课件PPT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掌握地球的三层结构及其特点。

2.学习地球的内部运动以及造成的地质现象。

3.培养学生探究地球内部科学问题的兴趣和能力,提高文献阅读和实验观察的能力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内部结构2. 地球的三层结构及其特点3. 地球的内部运动4. 造成的地质现象三、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多媒体播放,介绍地球是怎样形成的,学习地球的基本知识。

2.利用地球仪介绍地球,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什么、由哪些部分组成。

2.学习新知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第一部分,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理解地球内部的三层结构及其特点。

2.讲解地球的内部运动,通过实物展示,引导学生理解板块构造说和地震的形成。

3.情境演练1.通过实验,模拟火山爆发和地震,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

2.观看视频,了解发生地震时应该如何自救。

4.小结1.回答问题:“地球内部是由哪几层组成?”2.让学生自由谈论对地球内部的认识,鼓励他们钻研相关科学问题,培养好奇心和探究欲。

五、板书设计: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内部的三层结构及其特点地球的内部运动造成的地质现象六、教具准备:多媒体、地球仪、实验器材、教学PPT七、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全面了解了地球的内部结构及其特点,理解地球内部的三层结构,掌握了地球的内部运动以及造成的地质现象。

通过情境演练,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

同时,教育学生要保持好奇心,探究科学问题,并提高学生的文献阅读和实验观察能力,让学生在探索科学中成长。

小学科学《地球的内部》课件

小学科学《地球的内部》课件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地 球内部的结构和特点,然后每个 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观察实验 准备简单的实验器材,如不同颜 色的橡皮泥,让学生模拟地球的 内部结构,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 能力。
课堂思考
思考地球的内部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内部运动(如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地震、火 山等自然现象的影响。
小学科学《地球的 内部》课件(上课用 )
contents
目录
• 地球的内部结构 • 地球的内部运动 • 地球的内部探索 • 地球的内部与人类生活 • 课堂互动与思考
01
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的内部结构概览
地壳是地球的最外层,由岩 石和土壤组成,也是人类居
住的地方。
地球由多个层次组成,包括 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外核
外核是地球的液态部分,厚度约为2200公里。它 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具有很高的温度和流动性。 外核产生的热量是地球磁场的主要来源之一。
地幔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厚度约为2865公里。它分为 上地幔和下地幔两部分。上地幔主要由橄榄岩和 榴辉岩等岩石组成,而下地幔则由高温岩石组成 ,能够流动并驱动板块运动。
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促进了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但同时 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和生态破
坏。
合理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保护 生态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重要保障。
05
课堂互动与思考
课堂互动
问答环节 老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关于地球内 部结构的问题,如“地球的内部 有哪些层次?”,并鼓励学生回 答。
角色扮演 让学生扮演地球的各个圈层,如 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通过 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 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的内部》教案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的内部》教案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的内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具体内容为第二章《地球的内部》。

本节课将详细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征及相互关系。

重点讲解地球内部结构的科学探究过程,以及地球内部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知识,了解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征及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探究方法,分析地球内部结构的能力。

3. 提高学生保护地球、关爱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结构的探究过程,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特点。

教学重点: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征及相互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地震波演示模型、地球内部结构图、PPT课件。

学具:学生用地球仪、画图工具、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展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过程,引发学生对地球内部的好奇心。

2. 知识讲解(10分钟)介绍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地球仪和地球内部结构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内部结构。

3. 例题讲解(15分钟)分析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引导学生掌握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规律。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并绘制地震波传播示意图。

5.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地球内部运动对地表的影响,分享学习心得。

7. 课堂反馈(5分钟)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地核2. 地震波的传播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过程,并绘制地震波传播示意图。

2. 答案:见附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程度,以及地震波传播特点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地球内部运动对地表的影响,了解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的成因。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结构的探究过程,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特点。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3《地球的内部》说课稿3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3《地球的内部》说课稿3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3《地球的内部》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3《地球的内部》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教材通过简单的图文并茂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组成。

同时,教材还介绍了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以及地球内部的运动。

这一节课是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一次初步了解,也为他们以后学习地球科学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地球有了初步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这一节课之前,可能已经学习了地球的表面结构、地球的运动等知识。

因此,他们在学习地球内部结构时,能够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相结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同时,学生对地球内部的好奇心强,学习兴趣浓厚。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知道地球内部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组成,并了解各层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教材中的插图,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内部奥秘的欲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内部结构的认知,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

2.教学难点:地球内部各层特点的理解和记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材插图、模型等辅助教学,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球内部结构。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谜语引发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简要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引导学生了解地球内部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组成。

3.教材讲解:详细讲解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教材插图,了解各层的特点。

4.课堂互动:学生分小组讨论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实践环节:学生动手制作地球内部结构模型,加深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

6.总结环节: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五年级科学《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精品教案

五年级科学《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精品教案

五年级科学《地球内部》教学设计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五年级科学教材第四章《地球与宇宙》第二节《地球内部》。

详细内容包括:地球结构、地壳、地幔、地核特点及地震波传播。

二、教学目标1. 解地球结构,掌握地壳、地幔、地核分布及特点。

2. 理解地震波传播原理,解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结构关系。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能力,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地球结构及地震波传播。

难点: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结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地震波演示模型、PPT。

2. 学具:每组一份地球结构图、地震波传播图。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地球仪展示地球表面,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特点,提出问题:“地球内部是怎样?”2. 新课导入(10分钟)(1)通过PPT展示地球内部结构图,讲解地壳、地幔、地核分布及特点。

(2)介绍地震波传播原理,引导学生观察地震波传播图,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结构关系。

3. 例题讲解(15分钟)(1)出示例题:地震发生时,为什我们先感觉到上下震动,后感觉到左右震动?(2)引导学生结合地震波传播图,分析原因。

(3)解答:因为纵波(P波)传播速度快,横波(S波)传播速度慢,所以我们先感觉到上下震动,后感觉到左右震动。

4. 随堂练习(10分钟)(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2)拓展:讨论地球内部其他现象,如火山、地热等。

六、板书设计1. 地球结构地壳地幔地核2. 地震波传播纵波(P波)横波(S波)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地球内部结构。

(2)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结构关系是怎样?2. 答案:(1)地球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

(2)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结构关系:纵波(P波)传播速度快,横波(S波)传播速度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及地震波传播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021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的内部》说课稿(含反思)

2021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的内部》说课稿(含反思)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的内部》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的内部和内部》的《地球的内部》。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说课。

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地球的内部》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3课内容。

通过四年级学习,知道地球表面覆盖着岩石,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因此地球对学生来讲是一种不再是陌生,本课将带领学生认识陌生和深奥的地球内部。

本课内容深入前两课本质层面,旨在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和地壳运动模式,初步了解地壳运动会导致地表发生全球性或小范围的海陆变迁,能初步从宏观层面解释地形高低起伏、火山地震频发的原因。

本课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认识地球内部结构与地壳运动。

先让学生根据地表火山喷发、地热、地震中的物质和能量推测地球内部可能是怎样的,再通过阅读资料认识人类探索地球内部的主要方法和成果,以及科学家对地球内部圈层运动模式作出的猜测。

第二部分是模拟地球板块的漂移与碰撞,通过观察进一步理解地壳运动时板块之间或靠近或远离、或挤压或抬升的现象,意识到能量来自地壳下方处于对流运动状态的岩浆。

第三部分是认识地壳运动导致海陆变化、遵循从局部到整体的认知规律,先让学生根据喜马拉雅山上发现的菊石化石、鱼龙化石推测喜马拉雅山地区很久以前的情况,建立陆地和海洋会转化的意识;再观察地球大陆板块变化示意图,比较今天的地球与两亿年前的地球有什么不同,认识陆地的变化趋势,从而认识海陆变迁、大陆漂移也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为今后继续认识地表变迁理论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本单元前几课已经指导学生认识地球内部的力量,例如火山、地露等,学生知道内部力量对地表的形态有一定的影响,但却会忽视外部力量的作用,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同时,学生在模拟外部力量对地表的雕刻作用时,也存在一些由于知识不足而导致的误解,需要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纠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家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办 法,即利用地震波来揭开地球深 处的奥秘。原来,巨大的地震会 使地球震动,传出像巨锤撞击钟 那样的音波。这种音波有回声, 也会弯曲,在地底下碰到不同物 质,会发出不同的音调。
人类是如何了解地壳里面的结构呢? 拓展阅读:1910年,南斯拉夫地震学家 莫霍洛维奇发现地震波在传到地下50千 米处有折射现象发生。他认为这个发生 折射的地带,就是地壳和下面物质的分 界面。1914年,美国地震学家古登堡发 现地下2900多千米深处存在着另一个不 同物质的分界面。以后,人们为了纪念 他们,分别将其命名为“莫霍面”和 “古腾堡面”。用这两个面,把地球内 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3个圈层。
• 3、应先做好里面,再做外面
比一比
做 一 做
拓展阅读
• 这是银河系,箭头 位置就是太阳所在 地。银河系是宇宙 中的一个普通的星 系,像螺旋一样。 太阳在的地方,是 一个小星系----太阳 系,地球也在这里, 我们的家也在这里。
• 这就是太阳 系,不过不 是整个,是 说明了太阳 系主要成员。 太阳是太阳 系的中心, 然后是八大 行星----水星、 金星、地球、 火星、木星 等。图上的 冥王星不是 行星。
地幔 地壳
地核
地球小知识 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一

层。如果说把整个地球比喻为 一个蛋,那么地壳就相当于蛋 壳。各地的地壳厚度不同,高 山地区厚些,海洋地区薄些, 整个地壳平均厚底约18公里( 大陆部分平均35公里)。地壳 主要由岩石组成。
地球小知识
• 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 层,叫做“地幔”,厚度 约2900公里,主要由致密 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 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 大的一层。地幔又可分成 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
地球的内部
1. 地球的内部究竟有 什么?
2. 我们可以通过什么 途径了解地球的内部?
3. 科学家们又是如何探 究的呢?
思考:用这些方法了解地球的 内部能行吗?为什么?
摇晃钻孔 切割打B超 Nhomakorabea称重1
冰岛地热
一、火山
思考:
从火山喷发现象中你看到了 什么?还知道了什么?
1.火山是地球的内部运动产生的。
4000 5000 6000
外地核 内地核 古登保面
地核
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
qiào
地壳
地幔
地核
地球
地壳 地幔 地核
熟鸡蛋
蛋壳(√) 蛋白(√) 蛋黄(√)
地壳
1、地壳的平均厚度 约17千米,大陆部 莫霍面 分约33千米。
2、变化规律是:海拔 越高,地壳越厚;海拔 越低,地壳越薄.
距地表100-150千米范围内温度 近于岩石的熔点,地幔物质处于塑性 流动状态,称为软流层,它是岩浆活 动的发源地。
拓展阅读: 地 核 • 范围:古腾堡面以下到地心部分。 • 物质:铁。 • 厚度:厚(3470)千米。 • 组成部分:内核:(1278)千米。
外核:(2200)千米。
人类是如何了解地壳里面的结构呢?
地壳 上层地幔 下层地幔
外核 内核
地幔 地核
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
总结
地球由外向内分为: 地壳、地幔、地核 三个部分。
制作活动:我的“地球”
注意:1、色彩。 2、厚度。
制作模拟地球构造模型:
• 准备: • 橡皮泥、小刀 • 提示: • 1、小组分工合作 • 2、制作前要结合我们讲的三
大结构考虑橡皮圈的厚度
地球小知识
• 从里往外数地球是太阳的第三颗行 星,距太阳大约有 1.5亿公里。地球 每 365天绕太阳运行一圈,每 23.9 小时自转一圈。它的直径约为 12756 公里,只比金星大了一百多 公里。人们梦想能在太空中旅行,能 欣赏宇宙的奇观。而从某种意义上说, 我们都是太空旅行者。我们的宇宙飞 船是地球,飞行速度是每小时 10.8 万公里。
地震波通过坚硬的岩石传播速度较快,在较 软的岩石中传播的速度较慢.
科学家们利用高科技手段对地震波进行分析 就能进一步了解地球内部结构。
科技卫星: 探测地球内部资源和地震预警……
速度(千米/秒)
深度(千米)0 3 6 9 12 15
地壳
1000 2000 3000
横波 纵波 (s) (p)
莫霍面 地幔
2. 火山爆发时喷出的大量物质和 火山气体都来自地球内部。
火山喷发物
火山硫磺 火山玻璃球 火山岩石
二、地热:
是地球内部运动的表现,它也能为 人类带来地球内部的信息。
三、地震
科学家们: 通过地震断裂痕迹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科学家们:
地震时产生的由地震中心向四周扩散 的地震波。
科学家们发现:
地球小知识
•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 主要由铁、镍元素组成,厚 度约为3500千米。地核又分 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地核 占地球总质量的16%,地幔占 83%,而与人们关系最密切的 地壳,仅占1%而已。
一、填一填:
1.地球从表面到中心可以划分为三层,分别是 地壳、地幔 、地核 。
2.地球的内部结构就像一个煮熟的鸡蛋,蛋壳相当于地球的 地壳 ,
4.地幔和地核主要由铁构成,所以地球上的铁是取之不尽的。(
×

三、认真选一选: 1.地幔的下面是
B ,它是地球的核心部分。
A.地壳 B.地核 C.地心 2.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它是由 A 组成的。
A.岩石 B.沙子 C.土壤
当堂达标:填空
1、科学家把地球的内部分为三层, 从内到外分别是( )( )( )。
2、地震在坚硬的岩石中传播( ), 在软件的岩石中传播。
3、从地球中心到地壳的距离是()。 4、地幔部分的厚度为() 答案:
蛋白相当于地球的 地幔 ,蛋黄相当于地球的地核 。
3.地核 是地球的核心部分,温度约为4700摄氏度。
二.当好小法官:
1.地壳在地球各处的厚度是不一样的,海洋部分薄,陆地部分厚。( √ )
2科学家可以利用地震波、磁力等,对地球内部情况进行探知。( √ )
3.地幔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由坚硬的岩石构成。( × )
拓展阅读:
地壳
• 范围:地表到莫霍面。
• 物质:硅和铝的硅酸盐岩石。
• 厚度:平均厚(33)千米,大洋底 地壳较薄,平均(6)千米,最薄处不 到(5)千米;大陆较厚平均(40)千 米,最厚可达(70)千米(青藏高 原)。
拓展阅读:
地幔
• 范围:莫霍面与古腾堡面之间。
• 物质:铁、镁的硅酸。
• 厚度:(2900)千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