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德性——《尼各马科伦理学》第六卷研究

合集下载

明智与智慧

明智与智慧

2018第8~9期理论界对“幸福”(eudaimonia )的追问是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的首要任务。

然而,现代研究者们对此追问并没有提起足够的重视,而是往往将研究重心放在“德性”(aretē)上。

如美国学者埃尔文(Terence Irwin )指出,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的首要旨趣“并不是幸福,而是德性”,幸福只是德性的结果。

这种判断显然忽视了《尼各马可伦理学》起初提出问题的方式,忽视了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首要旨趣。

在亚里士多德庞大的理论体系中,伦理学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如其他学科一样,它服务于一门以自身为目的的学科,即政治学,后者被亚里士多德视作“最有权威、最高主导意义上的科学”(1904b )。

政治学涉及整个城邦公民的共同生活,涉及人类共同体的共同追求,也因此有资格称为“最高的善”(to ariston )。

简言之,伦理学是朝向政治学,即“最高的善”的科学。

对“最高的善”的追问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总目标。

这一“最高的善”是什么呢?亚里士多德没有将之规定为类似“正义”、“公平”、“自由”、“责任”等这些现代伦理学观念,而是将之规定为“幸福”(eudaimonia )。

“幸福”正是政治学这一最高科学的终极追求。

“政治学的目标善(zielgut )究竟是什么?在实践中所能实现的至善又是什么?在名称上,大多数人在这里诚然是一致的,一般大众和有教养的人都把它称之为幸福”。

(1095a )既然,伦理学是服务于政治学的,那么对“幸福”的追问,即追问“幸福是什么”以及“如何过幸福的生活”的问题,自然成为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终极问题。

郝亿春同样强调,“亚氏伦理学的首要旨趣是幸福(eudaimonia )而非德性刘晓明智与智慧[作者简介]刘晓,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摘要:对“幸福”的追问是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的总任务。

幸福以德性为基础,但幸福不等于德性,它是德性的实现活动。

依照德性的划分,幸福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浅论 尼各马可伦理学 与 道德原则研究 伦理思想的几点比较

浅论 尼各马可伦理学 与 道德原则研究 伦理思想的几点比较

浅论尼各马可伦理学与道德原则研究伦理思想的几点比较论文关键词亚里士多德休漠经验主义理性道德情感法论文摘要《尼各马可伦理学》和《道德原则研究》是关于伦理学的两个经验性读本。

但是,与休漠哲学相比,亚里士多德哲学有着浓厚的形而上学特质,这使得两人讨论伦理学问题的方法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异之处,从而最终导致两人在许多具体问题的看法上,有着诸多可比较之处。

本文在分析这两本著作的基本方法的异同之处的基础上,试图对两人关于以下两个问题的看法作些比较性的分析:一、关于理性在道德中的作用和道德评价的最终依据;二、对一般“法”与具体案例的冲突的解决方法。

一、《尼各马可伦理学》与《道德原则研究》的经验主义立场与方法比较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以下简称《尼各马可》)和休漠的《道德原则研究》(以下简称《研究》)是历史上关于伦理学的两部名著。

从传承的角度看,有许多可加以比较之处。

在《尼各马可》中讨论德性问题时大体上采用了经验主义的立场和方法。

一方面,他在分析某一品质的定义和内容时,并不试图从形而上学的角度展开论述,他总是先尽可能列举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这些品质的定义和内容的流行观点和看法,然后对之加以逻辑地考察和分析,最终抛弃那些经受不住这种检查的观点和看法,保留那些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见解。

另一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在道德实践中准确领会和把握德性目标时,也不能靠形而上学的分析,而是应诉诸于经验和实践。

在他看来,我们只有在具体的经验性的情景中,才能确立中道,使行为符合德性要求。

因此,亚里士多德在文本中处处强调“实践智慧”(也就是“明智”)的重要性。

然而,在《尼各马可》中除了这种经验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外,贯彻全书的、还有另一条线索:亚里士多德对灵魂及其结构的形而上学处理。

我们可以直接从作者对幸福的界定中看出这一点。

在《尼各马可》第一卷中,亚里士多德展开了如下论述:伦理学的最高目标是至善,至善就是幸福,那么什么是幸福呢?“幸福是灵魂的一种合于完满德性的实现活动。

尼各马可伦理学摘要讲解

尼各马可伦理学摘要讲解

第一卷善1,善作为目的每种技艺与研究,同样地,人的每种实践与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

(灵魂的理智部分获得真或确定性的五种方式:技艺,科学,明智,智慧,努斯。

)(实践是道德的或政治的。

)自身之故活动产品2,最高善与政治学政治学是最权威的科学,其目的包含其他科学的目的,这种目的是属人的善,而为一个城邦获得这种善更高尚。

(其伦理学研究目的是属人的善和城邦的善,这也是政治学的研究。

)3,政治学的性质人的行为是政治学的前提与题材。

政治学的目的不是知识而是行为。

政治学考察高尚的行为。

这些行为包含许多差异和不确定性,只能大致、粗略地说明真。

政治学的目的是最高善,它致力于使公民成为有德性的人、能做出高尚行为的人。

4,幸福作为最高善幸福是生活得好或做得好。

希望自己有能力学习政治学的人,必须有一个良好的道德品性。

(因为正确的推理应当从始点出发,由已知推向未知。

受过良好道德教育的人已具有或容易获得这些始点。

5,三种生活享乐的生活快乐奴性动物式的生活政治的生活荣誉是目的沉思的生活德性(牟利的生活) 是一种约束的生活财富只是获得某种其他事物的有用的手段。

荣誉相对于善显肤浅,因为荣誉取决于授予者而不是接受者,而善是一个人属己的,不易被拿走的东西。

因德性而受荣誉。

6,柏拉图的善概念爱智慧者为了维护真而牺牲个人的所爱。

1,不可能有一个型适合两种不同的善。

2,善不可能是一个分离的普遍概念。

两种善事物自身即善的事物(对善的型的考虑不能帮助我们获得可实行和获得的善事物)作为自身即善的事物的手段而是善的事物7,属人的善的概念所有的活动都有一个目的,这个目的就是那个可实行的善。

我们把那些因自身而从不因他物而值得欲求的东西成为最完善的。

完满的善是自足的。

我们所说的自足是一事物自身便使得生活值得欲求且无所缺乏。

幸福是完善的,自足的,是所有活动的目的。

人的活动是灵魂的一种合乎逻各斯的实现活动与实践,且一个好人的活动就是良好地高尚的完善这种活动。

《尼各马可伦理学》的读后感(精选10篇)

《尼各马可伦理学》的读后感(精选10篇)

《尼各马可伦理学》的读后感《尼各马可伦理学》的读后感(精选10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尼各马可伦理学》的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尼各马可伦理学》的读后感篇1在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中,“选择”一节主要隶属于第三卷“行为”这一章中。

虽然亚里士多德对“选择”这一章节的文字描述并不多,但是笔者看来“选择”在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还是应予以其应得的地位与必要的重视。

笔者认为亚里士多德大章篇幅的所描述的善、德性、勇敢、节制等美德品质都要落实到具体行为中来体现,而快乐与幸福也最终将归宿到人的现实生命与实践活动中。

由此看来,“行为”这一卷不可忽视。

虽然亚里士多德强调沉思在合乎德性的活动中的作用,认为沉思是最完美的活动,完善的幸福是某种沉思。

然而沉思固然重要且深得亚里士多德的青睐,但关乎选择所引发的一系列具体活动,不管是心理活动也好,还是身体力行的行为也罢,我们同样不可忽视。

所以,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基于选择所体现的行为活动是笔者所关注的,而由此引发的“选择与意愿行为”、“选择与考虑”、“选择与责任”的关系也是笔者试图从《尼克马可伦理学》中对此加以捋清与说明的。

一、选择与意愿行为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中,首页便出现了“选择”一词,即“每种技艺与研究,同样的,人的每种实践与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

”其译者在注释中说道:“选择的意义为自由选择的、有目的的活动。

”由此我们可知,亚里士多德的选择概念同时包含着意图与能力以追求目的(善)的实践。

但值得强调的是,在这种实践活动中,选择主要是对手段和方法的选择,即在行为的时刻、在可能的范围中,对最能实现目的的手段和使用这种手段方式的选择。

这种选择,由于不是直接对于目的(正如希望是直接对于目的的,而选择并非如此),其所包含的目的性意图已不是目的本身,而是从属性的目的性意图。

从美德伦理学视角论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

从美德伦理学视角论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

从美德伦理学视角论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实践智慧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有独特的内涵。

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智慧就是理智德性中关注人类实践事务的能力,反映了美德拥有者处理情感的某种方式或态度。

拥有实践智慧的行为者不仅能够正确把握住其总体之善,而且在具体行动领域中,能够把握适度状态。

1 实践智慧的内涵及其来源实践智慧的希腊原文为phronüsis,根据Ross的英文译文practical wisdom译出。

也有人译为行动智慧或实用智慧。

Irwin 的英文译文为prudence,苗力田的中文译文为“明智”,还有人翻译为“精明”、“慎思”、“智能”等。

翻译的不同主要在于亚里士多德在使用“phronüsis”这个词的多样性,在不同层面上来使用它,它就有不同的意义,如表示人的理智能力,在实践活动中的审慎和明智等。

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思想集中体现在其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六卷的论述中。

他将灵魂分为理性部分和非理性部分,但是灵魂的这种区分是理念意义上的区分,并非是一种能观察到的具体事实,笔者认为这种划分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人的活动。

在亚里士多德的语境中,人的活动不仅是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从根本上构成人存在的基本内容。

包括理论活动、实践活动和制作的活动。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人的功能就在于理性。

他又将理性部分分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它们各自的德性就是理论智慧和实践智慧。

理论智慧包含思辨知识和理性直观,它考察的是必然的、恒常不变的对象,不关注人的幸福问题。

实践智慧虽然也涉及普遍知识,但它更倾向于特殊的事物和具体的实践行为。

因此实践智慧不是那种纯粹工具性的理性。

实践智慧和哲学智慧不一样,哲学智慧可以是最精确的科学知识,也可以是非工具价值意义上的哲学思考。

它和聪明也不一样,聪明只是寻找实现目的的最佳手段的思考,但不管目的本身是否高尚。

实践智慧既考虑实现目的的手段如何,也考虑目的本身是否高尚。

论海德格尔“真理”概念的存在论基础

论海德格尔“真理”概念的存在论基础

论海德格尔“真理”概念的存在论基础武潇洁【摘要】在海德格尔哲学中,“真理”(alētheia)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命题真理,不是符合论的真理,而是存在之真理.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六卷“明智”(phronēsis)的分析表明,phronēsis以好的行为,以此在为对象,即以此在的存在为揭蔽的对象,因此,phronēsis是alētheia的最高表现.在这个意义上,真理就是无蔽或去蔽,其最源始的意义即是此在的展开状态,此在将自身从遮蔽状态中揭示出来.这种揭示就是对存在的时间性意义的揭示,它以操心为存在的基本结构.真理通过形式指示的方式保持其存在论性质,它是此在存在的前提,即存在境域,是此在的一种存在方式.真理概念因此体现了海德格尔哲学的实践性质.【期刊名称】《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6页(P15-20)【关键词】海德格尔;真理;明智;存在;此在;揭蔽;形式指示【作者】武潇洁【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上海2004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516.54海德格尔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的意义问题,海德格尔认为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真正以正确的方式提出存在问题并把存在的意义问题作为自己哲学的根本问题的哲学家。

那么,说明这一问题,就成为一个历史任务,海德格尔必须澄清自己与哲学史的关系才能彰显出他的哲学的意义。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抛弃传统,恰恰相反,他往往通过对传统哲学中一些经典概念的重新使用来与传统进行对话,使哲学史上许多思想家都能够在他对存在意义的探询中占有一个适当的位置,并服务于他自己的哲学目的。

其中,“真理”作为尤其是近代哲学认识论语境中的经典概念,在海德格尔这里反而与具有实践哲学意蕴的存在问题产生了本质性的关系。

在《存在于时间》中,他就明确指出:“真理的‘本质’问题必然也包含真理的存在方式(seinsart)问题。

”[1](P246)对海德格尔来说,真理问题就是存在问题,真理在其最源始的意义上就是存在的展开。

高一志《修身西学》中的智德观

高一志《修身西学》中的智德观

在,后者是 “
指身之极诣而征其妙者”
的人文科
学、伦理学、实践科学,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关于
善和德性的知识,为人的生活方式提供指引。“义

,拉丁文 E
礼之学”(
伦理学”
t
h
i
c
a的意译词)包
含个人伦理学、家政学与政治学,比狭义的伦理
《修身西学》
《尼各马可伦理学》



2024年第2期
学 (
E
thics要广泛很多。虽然高一志借用宋明理



既积乃有德矣。
高一志认为人的德性是通过后
天的个人行为习惯、社会习俗而获得的,是一种
后天的、由经验行为的累积而养成的。他与亚里
士多德同样用譬喻的修辞方法指出伦理上的善和
技艺上的善有某种类似之处,都需要经过长久的
训练,而且这种修习和训练是无穷的,这与儒家
传统中性善论者的德性先天说不同,倒是与荀子



义的善,离开了道德德性也不可能有明智。

智即高一志所谓智德,也称之为实践智慧,在亚
里士多德看来,作为实践理智之德性的明智和道
德德性既属于不同类型的德性,又具有内在关
联,道德德性离不开智德,离开智德不会有严格
意义的道德上的善,足见智德在德性体系中的特
殊性。
高一志也认识到智德的地位最为特殊,所以
价值及其社会历史背景;第二和第三部分从中西
思想渊源深入剖析 《修身西学》智德思想的特
质,从中管窥西学东渐第一阶段中异质文化观念
交织会通的格义现象;第四部分基于对 《修身西
学》中西智德思想会通的学理分析,进一步探究
中西之间跨文化的哲学伦理学对话如何可能的

《尼各马可伦理学》目录及全书内容提要

《尼各马可伦理学》目录及全书内容提要

《尼各马可伦理学》目录及全书内容提要《尼各马可伦理学》目录及全书内容提要(1~5卷)亚里士多德所著《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共分为十卷。

关于道德的科学,又称道德学、道德哲学。

在西方,伦理学一词源出希腊文ετησs,意为风俗、习惯、性格等。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先赋予其伦理和德行的含义,所著《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为西方最早的伦理学专著。

在中国古代没有使用伦理学一词,19世纪后才广泛使用。

伦理学以道德现象为研究对象,不仅包括道德意识现象(如个人的道德情感等),而且包括道德活动现象(如道德行为等)以及道德规范现象等。

伦理学将道德现象从人类活动中区分开来,探讨道德的本质、起源和发展,道德水平同物质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道德的最高原则和道德评价的标准,道德规范体系,道德的教育和修养,人生的意义、人的价值和生活态度等问题。

第一卷善1、善作为目的:每种技艺与研究,同样地,人的每种实践与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

在各种目的中有些是从属性的。

主导的目的优越于从属的目的。

2、最高善与政治学:最高的善必地概念是因其自身而被追求的。

而关于这种善的科学就是政治学。

3、政治学的性质:我们对每种科学只能期求那种题材所容有的确定性。

政治学只能获得概略的确定性。

学习政治学需要有良好的品质和生活的经验。

4、幸福作为最高善:那么什么是最高善?人们都同意这就是幸福。

但对于寺庙时幸福则有不同意见。

政治学的研究最好从有良好品质的人所承认的那些事实开始。

5、三种生活:享乐的生活是动物式的。

政治的生活追求荣誉与德性。

但这些也是不完善的。

6、柏拉图的善概念:我们所爱的哲学家因此提出善型的概念。

但是这有违于他的思想的逻辑,并且也无助于我们的实践。

7、属人的善的概念:我们所追求的是可实践的善。

作为目的的事物有些是因自身,有些是因它物而被追求的。

最高善必定是完全的、自足的善。

8、属人的善概念的辩护:这个定义也可从流行意见得证。

因为人们所说幸福是最好、最高尚且最令人快乐的东西,并且始终与外在的善相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智德性------《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六卷研究摘要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第六卷中对理智德性按理论和实践的标准分为两种理智德性。

通过五种理智德性异同对比的逻辑思路,具体阐述了这五种理智德性(科学、技术、理智、智慧、和明智)。

并且讲述了理智德性的作用以及获得理智德性的途径。

关键词第六卷五种理智德性作用途径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六卷中,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德性不是肉体的德性,而是灵魂的德性。

阐述德性先从灵魂为出发点,讨论了灵魂的结构,灵魂分为理性与无理性两个部分,因此德性按此分为两类,一类是伦理上的德性,一类是理智上的德性。

所谓伦理德性是指人的非理性灵魂接受理性的指导和约束,与理性相融合而成的心灵状态,如温良、谦恭、慷慨等,这在其它卷中已讨论的很清楚;所谓理智德性是指纯粹理性灵魂自身功能的优秀,如科学、技术、明智、智慧、谅解等,这是亚里士多德在本卷中讨论的重点,理智德性是人的灵魂的理性部分的优秀、杰出的品质。

一、第六卷阐述理智德性的逻辑思路亚里士多德在第六卷对理智德性进行了详尽的阐发,具体结构逻辑是这样的:首先,把理智上的德性分为;理智德性的理论部分和理智德性的实践部分,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又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考察那具有不变本原的存在物,另一部分是考察具有可变本原的存在物。

”①前者是一种科学认识,后者则是对可变的事物进行推算或考虑。

接着讨论理性发挥功能的两大途径。

要理解理性何以存在并能发挥其优越功能,可以有两个途径:“一是我们可以看到,青年人能够掌握一些普遍而抽象的几何知识和数学知识,并能自己进行推演和运算,这表明人是有理性能力的;二是我们从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欲望有趋避,可以明白人们必然有一种进行肯定和否定(即进行判断)的理性。

”②也就是说,理性可以在日常行为和生活中对欲望和情感起到指导作用。

使理性功能得到发挥的状态需要具有德性,即理智德性。

接着亚里士多德讨论了各种形式的理智德性,包括科学、技术、明智、智慧和理智。

在解释过程中,进行了不同理智德性异同的比较,发现理智德性的之间的关联和本质区别,对比中加深理解。

二、理智德性的具体阐述亚里士多德说 ,在人的灵魂中通过肯定和否定而取得真理的方式有五种:科学、技术、明智(实践智慧)、智慧、理智(哲学智慧)”。

在这些方式中,既有理论理性,又有实践理性。

(一)理论的理智德性理论理性的对象是永恒的、不可改变的东西 ,它既不生成 ,也不灭亡 ,它是抽象而普遍的 ,所以它有可公度性,是对思辨、理论的思考。

理论理性包括科学、技术、理智、智慧。

一)科学亚里士多德认为,科学明显的是理论理性的功能。

第一、科学的对象是永恒的,不可改变的东西,它既不生成也不灭亡。

它是抽象而普遍的,是可以传授的,具有可公度性。

“能科学的认识,当然是永恒的”。

第二、形成科学知识 ,首先要通过归纳 ,所得到的东西是一个普遍者 ,然后把这个普遍者作为起点 ,合乎逻辑地进行演绎 ,得出结论。

于是 ,科学有可证明的品质 ,原因在于它是合乎形式逻辑的,“是出于必然的东西”。

科学虽然是不变事物的知识,但是这些知识是由第一原理推导出来的、需要证明的结论。

二)技术(1)技术具有理性品质没有理性品质 ,当然不可能有技术 ,比如说 ,建一座楼就必须有相关的知识(理论) ,并进行规划、计算等。

所以 ,所谓技术 ,就是要创造一种东西 ,促使它产生。

于是 ,“进行技术的思考就是去审视某种可能生成的东西怎样生成”。

也就是说 ,技术的开始之点 ,就是行为者的内在素质 ,有技术 ,就意味着自己的心灵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塑造 ,能够做成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即能实现自己的意图。

(2)技术与实践的异同1)相似点①技术和实践都是关于可能改变的事物。

因为技术就是制作,所以它是关于可能改变的事物。

实践都是为实现未然,所以也是关于可能改变的事物的。

②都具有理性品质。

技术具有理性品质,前边已有所论述;实践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的活动,计划意识都应该有理性的主导参与。

2)区别①技术与实践都具有理性品质,亚里士多德指出 ,两者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们所包括的理性品质不同。

实践的理智德性的本质特点是,这一理性品质拥有道德性的理性品质。

②道德实践与技术活动的目的不同。

技术的目的在技术过程之外,比如,造桌子这一技术活动本身不是目的,造桌子的目的是为了能读书、写字,但是“良好的实践本身就是目的”。

可以说 ,实践是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始点和终点,具有自成目的性。

道德实践却必须经过选择,而选择本身是有理智性质的 ,因为要选择 ,就表明欲望中有趋避,所以,对应地,在理智中就有肯定与否定。

动物没有理智判断能力,所以它们就“与行为无缘”。

从根本上说,理智是人的本质之所在。

有伦理意义的行为就要把理智的普遍素质融渗入感性欲求之中。

于是,所谓理智德性,实际上也要从为伦理行为提供正确原理的角度加以理解。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所作出的选择是正确的,那么,欲望和理性都是正确的,但是理性是统率,只有种思辨、理性正确,欲望才有可能正确。

当然,如果正确的理看出他的技术是否高超而优异,即技术中的德性;而性没有融渗入感性欲求之中,那么,欲望就是难以正在明智中则没有善于或德性,因为明智就是一种德确的;而与感性欲求相融渗的正确理性就不再是一性,不明智是一种相反的品质,这里不存在程度问理论的思考(它只有真假,而不造成善恶)题。

③技术与实践(明智)的区别明智(审慎)就是一种典型的关于实践的理智德性。

实践(明智)与技术的一个最大区别就在于;在技术中有“善于”或德性,也就是说,人们可以说,一个人在技术上擅长,还可以从他的工作中忘,这表明它们是某种特定的获得性知识;而明智则不可能会被遗忘,因为明智就是一个人在日常生活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良好心灵情感倾和精细的理性素质,成为了人的性格中的东西,所以明智不可能被遗忘。

3)技术活动转化为道德实践的途径技术活动要想转化为实践,必须是技术活动的理性品质转化为,有道德的理性品质。

在具体的技术活动或一般的生产、生活行为之外还有一种道德实践,只有当这些行为活动具备了道德性,即具备了自成目的性时,它们就成为了道德实践。

三)理智理智是一种哲学智慧。

科学知识是通过运用理智,对第一原理或普遍原理进行推理、推论得出的。

理智是指对科学认识的开始之点进行把握,即对科学中的最初原理、普遍知识的把握,比如说,科学要从某个普遍的原理出发,进行推论才能得到。

理智就是要通过归纳来得到一种普遍的原理作为科学的前提。

在这方面做得好的人,就可以被称为有理智之德的典型。

四)智慧第一、智慧是指在技术和科学、理智中的卓越。

比如那些技术娴熟的人被称为有智慧,最精确的科学才被称为智慧。

所以,一个有智慧的人并不只是有科学知识的人,即由始点引出结论,而是还要有关于开始之点的真理性的知识。

一句话,智慧在纯粹理论、思辩理性的德性中,居于最高地位。

第二、智慧与明智有着较大差别。

智慧可以超越实用,而专注于对与人的生活无关的宇宙万物的真理性知识的探究;明智只处理与人有关的事务,只追求人自身的好、善、益处。

(二)实践理性实践理性在明智(Practical wisodom)这一理智德性中表现得最为明显,是一种实践智慧。

1、明智与伦理事物的关联明智与伦理事物的关系十分密切,要理解明智,必须考虑它与伦理德性的关联。

亚里士多德说:“伦理德性既然是种选择性的品质,而选择是一种经过思考的欲望。

”我们知道,伦理德性指的是灵魂的非理性部分的优异品质,但是他必须经过选择,而选择有否定和肯定,是有理智性质的。

从本质上说,实践理性思考的目的就是要使欲望正确。

动物没有理智判断能力,所以与行为无缘,理智是人的本质所在。

人从娘胎出现在这个世界之时,就已深深陷入社会的伦理关系之中,所以对待伦理事物必须要经过自己的理智选择,以使自己的本然欲望正确,符合伦理。

2、明智的内涵第一、明智是善于考虑,审慎选择。

亚里士多德明确地说“所谓明智,也就是善于考虑对自身的善以及有益之事,但不是部分的如对于健康,对于强壮有益,而且对于整个生活有益。

”明智就是善于考虑,能审慎而恰当地选择。

明智也是与可以变化的事物相关的,人们不会考虑那些不可改变的事物,一句话,明智的人总是那些审慎地考虑促使好的结果或秩序出现,而避免坏的结果和秩序出现的人。

第二、明智是实践的,是关于对人的善和恶的真正理性的实践品质。

这样,明智既不是科学,也不是技术、理智、智慧,而是一个在实际事务中慎思明辨、聪明能干的人的德性,故而善于处己和善于从事政务的人都可称为明智的人。

比如说,一个节制的人可以被称为是明智的,原因在于,一个人能进行节制,就肯定不会任意妄为,而是有着对好秩序和善的价值的考虑和向往,并能深思明辨。

第三、明智的人所作的判断,是关于行为的,与情感感受(如快乐和痛苦)相关的。

比如有人会为了追求快乐、避免痛苦而伤天害理;但科学、技术、理智、智慧等就与情感感受没有关系,比如一个人在科学认识中,得出“三角形三内角之和等于两直角”的定理,就与情感感受毫无关系。

一个有道德的人可以忍受痛苦,不畏艰难地如此行动,并以此为荣。

如果只凭感性情他看来,明智(审慎)之德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智德。

一个好人。

是一切善良的人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所共有的,他认为,科学(比如算术、几何)可以为年轻人第四,明智离不开经验,是一种普遍的感觉。

明智是世间之德、生活之德。

它不是要求人们通晓普遍知识,而是要求人们通晓个别事物,明智以个别事物为最终对象,只有个别事物才是行为的对象。

因为明智的表现是在实际行为中较为能干,能慎思明辨,是关于行为目的的正确理性,所以,在这方面,没有知识的人可能会比有知识的人干得更为出色,即有经验的人更为占先。

但亚里士多德又说,这中间还有一个“匠心”,单纯的经验不足于说明明智之德。

一个年轻人通晓算数和几何,却不能因此说他是一个明智的人。

这是我们理解明智之德的重要基础。

明智是一种普遍的感觉。

因为经验是具体的,是在实践中形成的,但是,经验的积累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它最后并不是以形成某种普遍知识为目的,而是要明白怎样把手头上的事做得恰当,能较好地处理所遇到的问题。

所以,明智的对象始终是个别事物,正是在这一点上,它与理智相区别,因为理智以一般定义为对象。

所以,明智不是科学,而是觉。

但是这种感觉不是某种感官所固有的,而是通过经验、训练、培养起来的一种普遍的感觉。

它能对某些普遍事物有一种感觉,比如能感觉出行为是否合乎正确的道德原理。

行为是个别的,但是道德行为必须体现出普遍的道德价值和意义。

第五,明智是“好的谋划”。

所谓“好的谋划”,就是某种谋划的正确性。

这种谋划的正确性不只是指谋划的手段与目的的适合性,而更是指谋划的目的和手段有着善的意义和价值。

也就是说谋划就是要以善为目标。

如果只是谋划有效的手段来实现目的,那是不能保证行为的道德性的,即不能说有明智之德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