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第六卷读书笔记
《理想国》读书笔记(通用19篇)

《理想国》读书笔记(通用19篇)《理想国》读书笔记 1先哲有言:“真理愈辩愈明”。
我对此话虽存质疑,并对辩论本身所固有的偏执尚存戒心,但柏拉图的《理想国》却是我们所必读的一本书。
我怀着畏惧的心理捧着《理想国》,一次次的啃下那晦涩的文字,终于把《理想国》读完了,但此时我对辩论所固有的偏执的戒心不由的消失了,间或是《理想国》中那精彩的辩论与一般的辩论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苏格拉底之论几乎不存在偏执的问题,难道这是助产术所产生的效果?读经典的书犹若制作和品茗我们云南的“功夫茶”,不经过一遍遍的“泡”是出不了“原味”的,《理想国》就是这样的书。
经过三五遍的“泡”,我写下了这一点读书笔记,肤浅一读而形成的井蛙之见,自然还是很不成熟,但我把它发上来,也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品茗《理想国》。
一、作者与作品先附上一则柏拉图小传:柏拉图,男,出生于希腊,公元前427~347年,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之一。
柏拉图从师于苏格拉底,一生至于钻研哲学,并游历了埃及、西西里等地,一手创办了“柏拉图学院”。
(西方最早的高等学府)他一生忙于研究、教学和著述工作,与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共同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一生著述颇丰,《理想国》是他的代表作,此书成书于他不惑之年,被称为是哲学家的宣言书和哲人政治家所写的治国计划纲要,它以辩论对话体裁写成,书中人物性格鲜明,场景生动有趣,语言流畅明晰,论证严实细致,内容深刻丰富,达到了哲学、文学、政治学和逻辑修辞学的高度统一。
在读书时我选用了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版本,这个版本一是思想全面,二是语言简单明了,虽不华丽,但意境表达到位。
同时,书中是苏格拉底与辨友的辩论。
苏格拉底盛名已久,勿需介绍,但有一点必须说明,苏格拉底一生未留著作,其思想精髓是通过柏拉图之笔得以传承,仅存19篇,《理想国》一书观点是苏格拉底或柏拉图思想尚待考证,亦无从考证,但可以确定的是这本书应是两者思想的融合,是苏格拉底之语,又是柏拉图之笔,但更多的人则倾向于是柏拉图把自己的治国理想渗透于其中。
《理想国》读书笔记(精选7篇)

《理想国》读书笔记(精选7篇)《理想国》读书笔记(精选7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写一份读书笔记,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理想国》读书笔记(精选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理想国》读书笔记1苏格拉底和玻勒马霍斯的对话。
探讨的主题是正义。
玻勒马霍斯的观点一开始是“欠债还债就是正义”,经过苏格拉底的修正和概括之后,这个观点被明确成为了“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
这里其实涉及到伦理学的一个黄金法则:道德回报的对等性。
《论语》当中有一段很著名的对话,“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
孔老夫子对于以德报怨的观点是持否定态度的,他认为如果以德报怨的话,那么用什么来报答德呢,所以应该用怨来报答怨,用德来报答德,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这个观点同玻勒马霍斯的所引用的观点非常类似。
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些纰漏,比如说如何确定报的对象,这些都在后面被苏格拉底抓住了。
苏格拉底是如何驳斥“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这个观点的呢?苏格拉底首先通过一系列例子说明在生活实际中人们更加需要的是一种技术上的帮助,而不是宽泛的“正义”——“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
这样会推出一个悖论,也就是说正义是无用的东西,技术才是有用的东西。
苏格拉底这番“助产术”的最主要用意我理解是在于说明“正义”是一种专门适用于国家管理的政治才能,而不是一种技术。
接着苏格拉底谈论到如果一个人既能够把善给予他人,又能够把恶给予他人,那么这个人本身也很难说是一个正义的人。
这一点在后面还有一些具体展开。
第三个部分苏格拉底和玻勒马霍斯讨论什么才是真正的朋友,什么才是真正的敌人,也就是确定道德回报的对象。
得出的结论是“假使朋友真是好人,当待之以善,假如敌人真是坏人,当待之以恶,这才算是正义。
”也就是说,对正义进行进一步的限定。
【简读素看】为何人生就像洞穴呢?——《理想国》笔记(六)

【简读素看】为何人生就像洞穴呢?——《理想国》笔记(六)编者按:读读柏拉图,读读黑格尔,读读老庄,就好比忘掉所有点心的滋味,嚼嚼半青不熟的生麦粒,更接近自然,更接近真相。
为何人生就像洞穴呢?——《理想国》笔记(六)2020年3月16日星期一。
《理想国》,柏拉图著。
第七卷,讲教育的过程。
世人生活在山洞之中,已经习惯了洞中黑暗的生存环境。
受过教育的人,通过山洞口的光亮,转过身来,走到山洞外,看到了太阳和山川绿野。
这是一个哲学家学习的过程,太阳就是真理,这个过程也是灵魂上升的过程。
作为国家的统治者,在山洞中的人和专业的哲学家是不合适的,山洞中的人不知道真理,专业的哲学家没有了解人生就开始考虑来生的事了。
哲学家要回到山洞中,帮助洞中人。
回到山洞中时,哲学家还不如洞中人了解洞中的情况,如果比较,还不如一些聪明人。
这样的情况是悲催的,但是存在的。
学习算术、几何学、天文学三门主要学科。
洞穴这个比喻,是柏拉图对世间的看法,这是个隐喻。
为何人生就像洞穴呢?有太多的未知领域。
人的眼光只能看到身边距离之内的东西,头的方向是固定的,朝着一个方向,未必能发现阳光的来源。
同时安于现状,将掌握真理的人视为异类。
今天疫情的发展出现了交叉,国外的确诊人数和死亡人数双双超过了国内。
算账是种手段,目的错了,算账越清楚越是坏事。
西方国家拥有高科技的医疗技术,设定了精致的医疗体系,都是在计算了利润的盈亏平衡点的结果,在保证社会表面繁荣的情况下,实现了医疗费用的微弱平衡,社会医疗体系不至于崩溃。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当新冠疫情来临时,从经济的角度是整个医疗体系所不能承受的。
尽管从国家层面上讲,各国应该有能力战胜疫情,但是从经济的角度上讲是很不划算的。
于是,很多国家都展现出无能表现,非不能也而不为也!读书至此,没有发现“人生而平等”的理念,也没有“人命关天”这样的中国理念。
虽然有正义,但是正义指的是社会的秩序,是建立在社会分层治理的基础上的,各阶层的生命是不等价的,越往上含金量越高,这一点被西方部分国家继承了下来。
理想国读书笔记(优秀8篇)

理想国读书笔记(优秀8篇)《理想国》的读书笔记篇一《理想国》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重要的对话体著作之一。
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的中期对话。
本书分为十卷,在柏拉图的著作中,不仅篇幅最长,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其哲学的各个方面,尤其对他的政治哲学、认识论等有详细的讨论。
《理想国》是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
这个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
该书是柏拉图中期思想的总结,其语言华丽,逻辑缜密,想象丰富,阐述精彩,在历史上颇具影响力。
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
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
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
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
柏拉图认为,正义的城邦或理想国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统治者应从有才能的人中挑选出来,可以是男人,也可以是女人。
第二,统治者阶层应过公社生活。
第三,国王应该是哲学家,()或应该让哲学家作国王,因为只有哲学家才具备治理国家应有的知识。
《理想国》首先开启了对理想国家加以描述的先河。
在该着中,柏拉图本来是要论述个人正义,为了说明个人正义,用城邦正义作为铺垫和比方,但,柏拉图实际上用大量的篇幅去论证描述理想城邦。
柏拉图的这种证明方式给了后人一个他所始料不及的提示:除了个人正义之外,还存在着城邦正义,或者说,还存在着国家制度的正义。
后来人们在思考国家正义、法律正义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对人类文明发生重大影响的思想成果。
而我国古代没有关于国家正义问题的思考。
我国古代虽然有对个人正义的思考,但这种思考主要涉及个人义务、行为,基本不涉及国家制度的正义问题,所以,其思考的深度远不能同西方的正义思考相比。
关于《理想国》读书笔记7篇

关于《理想国》读书笔记7篇为了国家的发展,每个人就应加强本行业得技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理想国》读书笔记7篇,欢迎借鉴参考。
理想国读书笔记(一):其实《理想国》是政治学的著作,这我在第一篇的读书笔记中已经说了,所以他要解决的也是关于国家的建设的问题,我们明白的是,在人与人之间构成社会的时候起,国家的建设就已经引起了人的关注,个性是在以后的人们的论述中有很明显的体现,(在这个读书笔记结束后我将写关于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的读书笔记)所以关于国家的建设我们务必深刻的理解之后你才明白为什么那些写于书纸上的言论是那样的重要,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群体了,他们已经扩大了,而治理的艰难也就体现了出来,这个时候,什么样的国家结构是合理的,什么样的国家的形式是合乎人的理性同时也合乎大多数人的利益的,就需要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厘定了,在柏拉图的理解中我认为由于他自我的贵族的身份和他处于当时雅典的民主政治的领袖伯里克利去世而民主政治没有很好的发展的时候,外受到斯巴达人的统治,内部也不怎样协调的背景下,他思考的是如何从一个完善的角度来更加有利于制度的建构,同时能够保障大多数人的利益的时候保障城邦的正义,所以政体的选取在很大的程度上加入了这样的思考,是时代的情势所要求的,当然其中有柏拉图自我的哲学家的思考在里边。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讨论的政体有五中,即王政政体,民主政体,暴君政体,寡头政体、僭主政体。
柏拉图也分别给出了五种政体不一样的内在的性质和本身存在的区别,我们或许明白,在这五种政体中在这天我们实行的主要的政体就是民主政体,诚然,在柏拉图的理解中他认为最好的就应是一种哲学王统治的王政,那样的话,因为哲学王自我的素质优异于常人,所以在城邦的建设中就能够到达最好,而最坏的或许暴君的统治了,因为那是一种毫无秩序可言的政体,而在那样的社会中一切的东西的发生和其他的什么都来自于君主的意志,那么就毫无一个预期可言,在那样的时代中,国家的统治是十分的不稳定的,那么在哲学王其次的就是民主政体,就是我们在这天广泛实行的这种,当然我们要清楚的是在我们这天的民主政体的形式中和柏拉图的理解是有区别的,但是它们在理念上和在目标上是一致的,尽管他可能不怎样好,但是就如同我的一位宪法学的老师在讲宪法的时候说的那样,此刻的制度(当然很大的程度上是指法律方面的)虽然不是最好的,但是最起码的一点我们明白他不是最坏的。
理想国读书笔记(共7篇)

篇一:《理想国》读书笔记读《理想国》对话plato伯罗奔尼撒战争,遍地兵燹,雅典城邦衰落,疫疠流行,那一位系出名门的伟人,深思自省,于是,有了《理想国》,从此,西方有了一颗堪与《圣经》争辉的明星,震古烁今。
他借苏格拉底之口,以探讨正义为由,创制了一个极尽他心中之美好的理想国度,其中包括国家的组成、成员的分工、管理者的职责、青少年的教育、男女平等、哲人为王以及哲学王的标准和培养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同时还穿插着他一些诸如洞穴比喻和理念论的哲学思想。
在《理想国》中,对于国家与各个阶层,柏拉图认为,理想的国家即正义的国家,是智慧、勇敢、节制三者的和谐有序的结合,三种品质的载体相应的就是社会上的三个阶层。
为数甚少的有用智慧的知识阶层,叫做统治者;处在中间阶层的是拥有勇敢品质的人,叫做护国者,处在最底下的阶层的是那些无知、不能做自己主人的人,在政治上必须由统治者统治。
只要各个阶层实践了与自身相适宜的美德,正义的国家就实现了。
初读不免被其的大胆构建所吸引与感动,然细读之,会发现,在那华丽的语言、缜密的逻辑、丰富的想象、精彩的阐述背后,是唯心主义的对人性的违背,这,使得他的国家,注定只会也只能成为,理想国。
对于教育,柏拉图认为,教育和培养是当政者应注意的一件大事。
理想国的建立和保持,赖于教育,一个人得到的培养如果不合适,那么最好的天赋所得到的结果甚至会比最差的天赋还要坏。
理想国中有公民身份的男女儿童的教育从音乐和讲故事开始,歌词、曲调和故事内容都要经过严格审查,禁止不健康的东西。
10岁时所有男女孩子都被送到乡下去受教育,除识字、阅读。
道德教育外,学习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理论。
20岁时,进行第一次筛选,考察其有无辩证法的天赋。
30岁时,根据第一次被挑选出的人的综合表现,做第二次筛选并进行考试。
被选出的人用五年的时间专心致志地学习辩证法,35岁时再放到实际工作中锻炼。
撇开教育方法与教育内容不谈,这本西方思想史上最富智慧与影响力的著作的教育理念,对于今天我们充分认识教育的重要性,真正将教育视为与经济、科技有同等地位的国家进步的重要生产力,有重大帮助。
理想国读书笔记5000(共6篇)

篇一:《理想国》读书笔记《理想国》读书笔记一、全书基本框架全书以柏拉图的恩师苏格拉底为主角,借苏格拉底同格劳孔、玻勒马霍斯等人的辩论的方式,实际上展示了柏拉图自己对一个理想国家的建构,以及柏拉图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
全书共十卷。
第一卷到第四卷谈论何为正义。
苏老在与年轻人的辩论中采用“以大见小”的逻辑,从城邦的正义中寻找个人的正义。
第五卷到第七卷讨论哲学王的问题。
苏老认为只有哲学家才能真正承担起治理国家的责任。
全书勾勒出这样一个理想国:聪明的、理性的、具有自制能力的、爱好智慧的哲学家作为统治者,他们与灵魂里的“理性”部分相符合;具有冒险精神的、勇敢而强壮的公民作为护卫者,他们与灵魂里的“勇气”部分相符合;一般的劳动者如木匠、水管工、石匠、农夫、农场工人等等作为生产者,他们与灵魂的“欲望”部分相符合。
《理想国》是柏拉图最著名的代表作,是西方哲学家公认的“哲学大全”。
(一)正义如上文所言,苏老在辩论中采用“以大见小”的逻辑方法,暂且不论这种逻辑是否合理,苏老认为讨论什么是一个人的正义是困难的,但是讨论一个城邦的正义却是相对容易的,于是苏老着手探讨城邦的正义。
在大体上理想国已经构建的前提下,苏老认为它一定是“善”的;是“善”就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正义的。
苏老使用排除法,先在理想国中找到了前三种,那么剩下的就是正义了。
虽说有点牵强,但是苏老却得出了一个几乎完美的正义的定义:每个人必须在国家中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的事。
苏老逐一驳斥了正义是欠债还钱、正义是强者的利益、不正义的人过得比正义的人快活得多等观点,反复强调正义者是快乐的、幸福的。
(二)哲学王《理想国》的核心是正义,全书围绕正义问题展开。
高理念的认识,即对“善”的把握,而其他人也只能把握“意见”而已。
治国作为一门知识,也只有哲学家才能掌握它,进而有资格执政。
柏拉图认为只有哲学家才能拯救城邦与人民,哲学王的贵族政制优越于荣誉政制(对应争强好胜,贪图荣誉的人)、寡头政制(对应爱财之人)、民主政制(对应民主分子)、僭主政制(祸害最大的政制),而且后面四种政体一种比一种坏。
理想国每卷感悟知乎

理想国每卷感悟知乎
《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著的哲学篇章,分为十卷。
以下是我个人对每卷的感悟:
第一卷:在这卷中,柏拉图介绍了哲学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我们应该追求哲学和智慧。
他也提到了人的本性和理性,以及从那时代的思想家们中经常听到的对自由、真理和正义的探索。
第二卷:在这一卷中,柏拉图就向我们描绘了他所谓的一种“知识爱”的形态,认为运用我们的理性和智慧去观察和理解世界是必要的,这样我们就能确保我们能够真正获取到知识。
第三卷:这一卷是柏拉图对民主制度的讨论他认为民主制度导致个人利益的争夺,也会对权力和财富进行过度追逐,因此,他无法认同一个民主国家。
第四卷:在这一卷中,柏拉图叙述了一个关于阳光洞穴的寓言,意在指出认知的局限性,海豚在水中,一定看不到陆上的景象;人们同样受限于自身的感官和认知水平。
第五卷:柏拉图在这卷中从美学的角度,谈论了家庭和社会秩序,为了维持潜在的正确秩序,甚至涉及创造灵魂和人民注重美德和价值铸魂的关系。
第六卷:地位、财富、权力地位和美德的关系。
成功的人生理应由思想,灵魂和个人品质的精微组成。
第七卷:柏拉图在这卷中决定关心精神上的问题,问题是关于物质东西的那种高级、先进的思想排除了那种抽象思维的可能;如果我
们只关心物质,我们会对更高层次的思想和精神生活毫无头绪。
第八卷:这一卷涉及柏拉图的礼仪流派理论,我认为这是他所描述的一种伦理哲学,强调了个人期待和企盼完美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层次。
第九卷:这一卷是关于美德和政治的讨论,柏拉图讲到了哲学与政治之间的关联和哲学家入选治理层的必要性。
第十卷:这一卷探讨了诸多主题,包括作者对拒绝撤退和追求完美生活的缺乏反省等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想国第六卷读书笔记
控制1301汪哲培 3130104562
在苏格拉底讨论清楚了真正的哲学家应该是怎么样的以后,他继续论证为何哲学家治国最合理。
因为相对于被多样的事物弄晕的人来说,这种人能够认清楚事物永恒不变的本质,所以最能守卫城邦的法律和习惯。
因此这种真正的哲学家才适合成为城邦的统治者。
然而阿德曼托斯说现实中很多爱哲学的人往往变成了坏人,即使最优秀的人也成了无用的人。
苏格拉底不否认他的话,而是以船员篡夺船长的权利成为所谓的航海家这个例子来比喻现实中哲学家在城邦中变得无用的处境。
至于哲学家变坏,苏格拉底以愈好的种子在不利的成长环境中会偏离应有的生长状态愈远来说明当今的城邦制度不适合哲学家,因此哲学家也败坏了。
此外还有许多并非适宜哲学的人为荣誉和利益而研究哲学,这也造成了哲学的败坏。
因此,真正配得上研究哲学而又成为了真正哲学家的人就微乎其微了。
在说明了哲学本身无罪以后,苏格拉底开始阐明一个哲学王统治的城邦何以不会败坏。
人应在心智成熟且为城邦做出了服务之后才开始研究哲学。
这种人必须敏而好学博闻强识积极进取并且具有稳定性。
苏格拉底觉得,关于正义等等其它知识只有从善的理念里演绎出来才能是正确的。
然而即使是苏格拉底自身也无法直接把握善的理念。
因此苏格拉底先通过解释永恒的存在与具体事物之间的关系来探讨善的具体表现。
他用太阳比喻善,视觉比喻理智,可见的事物比喻可知事物,以此说明知识的对象不仅从善得到它们的可知性,并且从善得到它们自身的存在。
随后苏格拉底将可见世界划分为影像世界和实物世界,将可知世界划分为灵魂所认为的影像世界和纯粹理念世界。
前者正如几何学与现实事物的关系一样,只能从假定下降到结论。
后者则可以从假定上升到原理,从而得到完全的阐释。
这两个世界共四个部分可以对应到四种不同灵魂状态即理性、理智、信念和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