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读书笔记
《理想国》读书笔记(通用19篇)

《理想国》读书笔记(通用19篇)《理想国》读书笔记 1先哲有言:“真理愈辩愈明”。
我对此话虽存质疑,并对辩论本身所固有的偏执尚存戒心,但柏拉图的《理想国》却是我们所必读的一本书。
我怀着畏惧的心理捧着《理想国》,一次次的啃下那晦涩的文字,终于把《理想国》读完了,但此时我对辩论所固有的偏执的戒心不由的消失了,间或是《理想国》中那精彩的辩论与一般的辩论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苏格拉底之论几乎不存在偏执的问题,难道这是助产术所产生的效果?读经典的书犹若制作和品茗我们云南的“功夫茶”,不经过一遍遍的“泡”是出不了“原味”的,《理想国》就是这样的书。
经过三五遍的“泡”,我写下了这一点读书笔记,肤浅一读而形成的井蛙之见,自然还是很不成熟,但我把它发上来,也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品茗《理想国》。
一、作者与作品先附上一则柏拉图小传:柏拉图,男,出生于希腊,公元前427~347年,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之一。
柏拉图从师于苏格拉底,一生至于钻研哲学,并游历了埃及、西西里等地,一手创办了“柏拉图学院”。
(西方最早的高等学府)他一生忙于研究、教学和著述工作,与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共同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一生著述颇丰,《理想国》是他的代表作,此书成书于他不惑之年,被称为是哲学家的宣言书和哲人政治家所写的治国计划纲要,它以辩论对话体裁写成,书中人物性格鲜明,场景生动有趣,语言流畅明晰,论证严实细致,内容深刻丰富,达到了哲学、文学、政治学和逻辑修辞学的高度统一。
在读书时我选用了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版本,这个版本一是思想全面,二是语言简单明了,虽不华丽,但意境表达到位。
同时,书中是苏格拉底与辨友的辩论。
苏格拉底盛名已久,勿需介绍,但有一点必须说明,苏格拉底一生未留著作,其思想精髓是通过柏拉图之笔得以传承,仅存19篇,《理想国》一书观点是苏格拉底或柏拉图思想尚待考证,亦无从考证,但可以确定的是这本书应是两者思想的融合,是苏格拉底之语,又是柏拉图之笔,但更多的人则倾向于是柏拉图把自己的治国理想渗透于其中。
理想国读书笔记15篇

理想国读书笔记》理想国读书笔记(一)《理想国》是一本哲学思想与政治理想交织的煌煌巨著。
无怪乎一次辩论课上,我提到这本书一个学期的时光也读不完的时候,沈友军老师补充说这是一辈子也读不透的大书。
它通篇充斥着哲学的智慧,饱含着政治思想的精华,这体现了柏拉图毕生所追求的理想: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王。
《理想国》一书,讨论的热点是正义哲学的问题。
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智者展开了激烈的交锋。
他们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
苏格拉底一一进行了驳斥,并最终得出了正义的真正概念。
然而文章没有仅仅落在关于个人正义的讨论上,柏拉图其实着眼于城邦的正义。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务必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我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
当然,柏拉图的城邦是不是所谓的众生平等,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的人人平等的国度。
他所谓的城邦是分等级的,也就是城邦分为统治者、军人、劳动者。
所谓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乃是统治者、军人、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的意思,同时,也有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思想。
城邦正义是柏拉图理想国的准则,城邦没有正义,理想国也就成为所谓的空中楼阁了。
或许这种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与此刻所提倡的人人皆平等自由是格格不入的,或许还有种专制专职的色彩。
但是术业有专攻,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知识,所以只能对自我感兴趣的,重点研究的领域有所成就。
比如让爱因斯坦去画油画,贝多芬去做发明,这就滑天下之大稽了。
柏拉图是如何确立政治家就应为哲学王的思想的呢?根据史料,柏拉图就应是经历恩师之死后,感受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败,才得以萌发政治家就应是哲学王想理。
在他为实现理想政体而游历的12 年中,在游历塔仑它木时结识的当地民主政体的领袖、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主要代表阿启泰(Archytus) ,则为他的哲学王理想,带给了现实的雏形。
理想国读书笔记【优秀7篇】

理想国读书笔记【优秀7篇】理想国读书笔记篇一今天终于把柏拉图的《理想国》读完了。
读《理想国》是一个煎熬的过程,读的过程中几次想要放弃但最终还是硬着头皮把它啃了下来。
然而,虽说是啃完了,但又确实说不出有什么体会或收获来。
知道柏拉图的人几乎都知道《理想国》这本书,这本书不仅详细记载了古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更以对话体完整的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见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学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宝。
看这本书,会被苏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诡辩不仅教对手难以招架,也让读书的人难以跟上他飞快、机智的思维。
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辩论一步步将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完整表达出来,同时通过对城邦的哲学、道德、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争论,设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并在辩论中不断完善,一步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 理想国” 的蓝图,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他不断地给人们灌输一种思想,认为像是理想国中的人们生活的样子,就是最美好的样子。
但是他要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思考我们真的是要想成为理想国当中的民众吗。
《理想国》诠释了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
柏拉图认为理念社会和现实社会构成我们生存的世界,理念的社会真实存在而且处于永恒不变的状态之中,但人类所感受到的世界只是理念社会的影子,微弱而不真实。
人们感受到的世界由现象组成,时刻在时间、空间的作用下不断变化。
以这个理论为基础,柏拉图提出了与众不同的一种认识论,囊括理念论和认识论,以此来指导他的哲学教程。
虽然我现在看的还是非常的懵懂无知,但是这本影响了人类历史进程深远的一本书,它不仅诠释了什么是思想的表达,也提出了一个完美的治国方案。
他把我们现实当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全部在里面帮我们解决,虽然说里面的解决方法可能并不是非常的成功或者能够实现,但是它给了我们一种美好的乌托邦的向往。
理想国读书笔记篇二昨天,闲着没事干,我便把已经狼吞虎咽地看过一遍的《理想国度》又拿起来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放学后,初二(10)班的同学在教师里谈论各自的理想。
柏拉图《理想国》读书笔记(优秀4篇)

柏拉图《理想国》读书笔记(优秀4篇)柏拉图《理想国》内容梗概篇一与柏拉图大多数著作一样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用对话体写成,共分10卷,其篇幅之长仅次于《法律篇》,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中期的作品。
这部“哲学大全”不仅是柏拉图对自己此前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而且是当时各门学科的综合,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等各方面的问题,以理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
《理想国》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
柏拉图把国家分为三个阶层: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平民阶层。
他鄙视个人幸福,无限地强调城邦整体、强调他一己以为的“正义”。
在柏拉图眼中,第三阶层的人民是低下的,可以欺骗的。
他赋予了统治者无上的权力,甚至统治者“为了国家利益可以用撒谎来对付敌人或者公民”。
柏拉图《理想国》内容梗概篇二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
在他的理想国里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或者让政治家去学习哲学。
他认为现存的政治都是坏的,人类的真正出路在于哲学家掌握政权,也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拯救当时城邦所处的危机。
这种信念构成了柏拉图成熟的政治哲学体系的核心。
在他的眼里“哲学家”有着特殊的内涵。
他认为哲学家是最高尚、最有学识的人,而这种贤人统治下的贤人政体就是最好的政体。
所以,只有建立以哲学家为国王的国家才是最理想的国家。
这个国家就是存在于天上的模范国家。
在他看来,哲学家的本质是具有知识,具有智慧、正义、善的美德,只有哲学家才能达到对国家最高理念的认识,即对“善”的把握,而其他人也只能把握“意见”而已。
治国作为一门知识,也只有哲学家才能掌握它,进而有资格执政,也就是说只有哲学家才能达到对于国家理念的认识,知道“理想国”应该怎样组织、怎样治理。
这样,所谓哲学家执政,就被柏拉图理解为高超的智慧、真实的知识、完美的德行和绝对最高权力的结合。
《理想国》读书笔记(精选21篇)

《理想国》读书笔记(精选21篇)《理想国》读书笔记(精选21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笔记吧。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书笔记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理想国》读书笔记(精选21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理想国》读书笔记篇1柏拉图构建了自己的理想国家模式,并宣称理想的国家应该是有着学家莱领导的,在这一章节中他具体的论述了理想国家的模式,从寻求正义出发,来阐述了幸福国家的模型。
首先,谈到了生产者应自觉的、全心全意为国家生产粮食服务;其次谈到了商人的贸易;最后阐述了战士应当勇敢的保卫自己的国家;同时也谈到了每个人应该掌握好自己行业的技能。
归根到底,各个行业的人都应当为自己的国家做贡献,从而使生活在这个国度的人感到幸福,运用各个行业与国家的关系及国家发展的角度来说明:国家大于每一个个人和家庭,为了国家和政治的建构,我们应该服从于国家的需要。
这一章节更多的是具有政治学意义,马克思的国家观也颇近似于柏拉图,但时代不同,这种国家观产生于城邦之间分散的时代,而今我们的国家过于膨大、强盛,对于个人的压制太多,我们国家需要的是怎样在当下寻找强大的国家下的解放人性,这就使得本章节对中国的现实具有了深刻的意义。
《理想国》读书笔记篇2这本书读的差点让我抽过去,要不是我们那个操着湖南口音的普通话的熊老师笑眯眯的给了我七八本书,而且规定每本书要写至少一千五百字的读后感,要不不给学分,我是打死都不会读这些书的,可是你看。
可是英雄气短呀,为了不重修这门课,我只能忍了。
初读这本书时,因为书中有的字句拗口,再加上哲人的思想和思维着实让人捉摸不透,便没坚持下来。
不过,在仔细读了关于柏拉图的生平以及他所生活的时代,便重读。
虽然有很多地方还是不求甚解,但是仍旧被他的一些先进思想,还有他所向往的那个理想世界,深刻震撼着了。
不得不承认柏拉图确实是朵奇葩。
柏拉图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他的老师则是与他同样举世闻名的苏格拉底。
理想国读书笔记(优秀8篇)

理想国读书笔记(优秀8篇)《理想国》的读书笔记篇一《理想国》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重要的对话体著作之一。
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的中期对话。
本书分为十卷,在柏拉图的著作中,不仅篇幅最长,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其哲学的各个方面,尤其对他的政治哲学、认识论等有详细的讨论。
《理想国》是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
这个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
该书是柏拉图中期思想的总结,其语言华丽,逻辑缜密,想象丰富,阐述精彩,在历史上颇具影响力。
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
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
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
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
柏拉图认为,正义的城邦或理想国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统治者应从有才能的人中挑选出来,可以是男人,也可以是女人。
第二,统治者阶层应过公社生活。
第三,国王应该是哲学家,()或应该让哲学家作国王,因为只有哲学家才具备治理国家应有的知识。
《理想国》首先开启了对理想国家加以描述的先河。
在该着中,柏拉图本来是要论述个人正义,为了说明个人正义,用城邦正义作为铺垫和比方,但,柏拉图实际上用大量的篇幅去论证描述理想城邦。
柏拉图的这种证明方式给了后人一个他所始料不及的提示:除了个人正义之外,还存在着城邦正义,或者说,还存在着国家制度的正义。
后来人们在思考国家正义、法律正义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对人类文明发生重大影响的思想成果。
而我国古代没有关于国家正义问题的思考。
我国古代虽然有对个人正义的思考,但这种思考主要涉及个人义务、行为,基本不涉及国家制度的正义问题,所以,其思考的深度远不能同西方的正义思考相比。
关于《理想国》读书笔记7篇

关于《理想国》读书笔记7篇为了国家的发展,每个人就应加强本行业得技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理想国》读书笔记7篇,欢迎借鉴参考。
理想国读书笔记(一):其实《理想国》是政治学的著作,这我在第一篇的读书笔记中已经说了,所以他要解决的也是关于国家的建设的问题,我们明白的是,在人与人之间构成社会的时候起,国家的建设就已经引起了人的关注,个性是在以后的人们的论述中有很明显的体现,(在这个读书笔记结束后我将写关于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的读书笔记)所以关于国家的建设我们务必深刻的理解之后你才明白为什么那些写于书纸上的言论是那样的重要,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群体了,他们已经扩大了,而治理的艰难也就体现了出来,这个时候,什么样的国家结构是合理的,什么样的国家的形式是合乎人的理性同时也合乎大多数人的利益的,就需要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厘定了,在柏拉图的理解中我认为由于他自我的贵族的身份和他处于当时雅典的民主政治的领袖伯里克利去世而民主政治没有很好的发展的时候,外受到斯巴达人的统治,内部也不怎样协调的背景下,他思考的是如何从一个完善的角度来更加有利于制度的建构,同时能够保障大多数人的利益的时候保障城邦的正义,所以政体的选取在很大的程度上加入了这样的思考,是时代的情势所要求的,当然其中有柏拉图自我的哲学家的思考在里边。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讨论的政体有五中,即王政政体,民主政体,暴君政体,寡头政体、僭主政体。
柏拉图也分别给出了五种政体不一样的内在的性质和本身存在的区别,我们或许明白,在这五种政体中在这天我们实行的主要的政体就是民主政体,诚然,在柏拉图的理解中他认为最好的就应是一种哲学王统治的王政,那样的话,因为哲学王自我的素质优异于常人,所以在城邦的建设中就能够到达最好,而最坏的或许暴君的统治了,因为那是一种毫无秩序可言的政体,而在那样的社会中一切的东西的发生和其他的什么都来自于君主的意志,那么就毫无一个预期可言,在那样的时代中,国家的统治是十分的不稳定的,那么在哲学王其次的就是民主政体,就是我们在这天广泛实行的这种,当然我们要清楚的是在我们这天的民主政体的形式中和柏拉图的理解是有区别的,但是它们在理念上和在目标上是一致的,尽管他可能不怎样好,但是就如同我的一位宪法学的老师在讲宪法的时候说的那样,此刻的制度(当然很大的程度上是指法律方面的)虽然不是最好的,但是最起码的一点我们明白他不是最坏的。
理想国读书笔记15篇

理想国读书笔记理想国读书笔记15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最关键的读书笔记不能忘了哦。
那要怎么写好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理想国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理想国读书笔记1今天终于把柏拉图的《理想国》读完了。
读《理想国》是一个煎熬的过程,读的过程中几次想要放弃但最终还是硬着头皮把它啃了下来。
然而,虽说是啃完了,但又确实说不出有什么体会或收获来。
于是,想象如果十几年前遇到这本书,情况应该不一样吧。
那时的我,读《圣经》,读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读列宁的《国家与革命》,读共五册的《毛选》,甚至还搜罗背诵希特勒的语录。
当时的我相信一定有一把理想世界的金钥匙,相信理想中的美好社会是可能实现的,相信人生应当奉献给“人类最庄严的事业”。
十几岁时的我,曾经完全依据自己的思考而产生了国家管理一切社会生活,儿童公有是可以是解决诸多现实问题的想法。
如今看来,倒是于柏拉图不谋而合。
如果十年前看到柏拉图的《理想国》,想必会有如获至宝之感,进而奉为圭臬吧。
然而,现在的我依然是曾读过《1984》、《动物庄园》、《美丽新世界》,以及看其他该看或不该看的书的我了,已经是经过大学理性训练的我了,已经是不会相信为着某个美好理想,凭着一腔热血就能够将天堂带入人间而不是使人间堕入地狱的我了。
希望建设想象中的美好未来,而牺牲当下的幸福是不理性的。
想建设人间天堂的,没有不造就人间地狱的。
没有彼岸的乌托邦世界,并且不应幻想通过努力可以实现那个所谓的人间天堂,相信理性而非热情,这是这十多年的读书学习给我带来的改变与财富。
带着强大偏见读《理想国》的过程,正是幸福地体验这种美好财富的过程。
理想国读书笔记2然而这种靠家庭伦理关系维持统一整体的国家,是否真能达到柏拉图所期望的城邦幸福和正义?我个人认为按照优生原则进行婚配的举措和妇女儿童公有的设想都只是一种空想,很难实现,即使国家强制实行了,结果也不可能像柏拉图预想的那样美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级: 2011级专业:课程与教学论姓名:杨帆(1108121009)课程名称:教育思想流派与中外名著选读任课教师:罗平成绩:批改日期:《理想国》读书笔记杨帆作者简介:柏拉图(Plato,Πλάτων,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柏拉图原名阿里斯托勒斯(Aristocles),阿里斯托勒斯自幼身体强壮,胸宽肩阔。
因此体育老师就替他取了“柏拉图”一名,“柏拉图”希腊语意为“宽阔”。
后来,柏拉图的名字被延用下来,流行至今。
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他的母亲是雅典立法者梭伦的后裔),青年时师从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
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逃回雅典,在一所称为阿卡德米(Academy)的体育馆附近建立了一所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
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The Republic)(又译作《国家篇》)和《法律篇》中。
主要作品:柏拉图的著作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早期阶段,“苏格拉底”的对话;2.成熟期的对话,包括《理想国》;3.后期的对话,包括《法律篇》。
以他的名义流传下来的著作有40多篇,另有13封书信。
柏拉图的主要哲学思想都是通过对话的形式记载下来的。
在柏拉图的对话中,有很多是以苏格拉底之名进行的谈话,因此人们很难区分哪些是苏格拉底的思想,哪些是柏拉图的思想。
经过后世一代代学者艰苦细致的考证,其中有24篇和4封书信被确定为真品,主要有:I、《伊壁鸠鲁篇》、《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篇》、《斐多篇》;II、《克堤拉斯篇》、《泰阿泰德篇》、《智士篇》、《政治家篇》;III、《巴曼尼得斯篇》、《菲力帕斯篇》、《飨宴篇》、《斐德罗篇》;IV、《阿奇拜得篇之一》、《阿奇拜得篇之二》、《高尔吉亚篇》;V、《智者篇》、《政治家篇》、《斐利布斯篇》、《法律篇》、《理想国》、《苏格拉底之死》。
柏拉图伪作也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以下著作被认为是后世伪托的作品:《米诺斯》(Minos)《欧律克西亚斯》(Eryxias)《泰戈斯》(Theages)《克里托芬》(Cleitophon)《爱人》(Lovers)。
主要思想:柏拉图认为任何一种哲学要能具有普遍性,必须包括一个关于自然和宇宙的学说在内。
柏拉图试图掌握有关个人和大自然永恒不变的真理,因此发展一种适合并从属于他的政治见解和神学见解的自然哲学。
柏拉图认为,我们对那些变换的、流动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认识,我们对它们只有意见或看法,我们唯一能够真正了解的,只有那些我们能够运用我们的理智来了解的“形式”或者“理念”。
因此柏拉图认为,知识是固定的和肯定的,不可能有错误的知识。
但是意见是有可能错误的。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有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来解释理念论:有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身体也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
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他们身后燃烧着一堆火。
在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犯会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
最后,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
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
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
但是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
柏拉图利用这个故事来告诉我们,“形式”其实就是那阳光照耀下的实物,而我们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过是那白墙上的影子而已。
我们的大自然比起鲜明的理性世界来说,是黑暗而单调的。
不懂哲学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而哲学家则在真理的阳光下看到外部事物。
但是另一方面,柏拉图把太阳比作正义和真理,强调我们所看见的阳光只是太阳的“形式”,而不是实质;正如真正的哲学道理、正义一样,是只可见其外在表现,而其实质是不可言说的。
创作背景:《理想国》、《政治家篇》、《法律篇》是柏拉图集中阐释其政治思想的三篇著作,其中《理想国》最为著名。
《理想国》的核心是正义,全书围绕正义问题展开。
哲学王统治则是实现柏拉图正义理想的关键,离开哲学王统治,正义的实现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因此,为了实现正义理想,哲学王统治是必要的。
同样,哲学王统治也是合法的,它的合法性不在于人们的同意,而在于哲学家基于智慧统治的自然正当性,它无需经过人们的同意。
有了必要性和合法性,不等于就有了可能性。
柏拉图认为,哲学家统治尽管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但极其困难。
哲学家的产生就比较困难,哲学家成为统治者更为困难。
最后,柏拉图提到,如果哲学家有幸成为统治者,它要根据理想的模型来改造现实的城邦,建立一个正义的国家。
在《理想国》第一卷和第二卷的上半部分,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名批判了三种正义观。
当被批判者要求苏格拉底阐述自己的正义观后,苏格拉底采用以大见小的方法,先论述城邦正义,再论述个人正义。
要阐释城邦正义,必须构建完整的城邦。
第二卷下半部分到第四卷上半部分,即是对完整城邦的构建。
城邦完整构建后,就可以在其中找到了正义。
第四卷下半部分柏拉图阐释了城邦正义与个人正义。
读书笔记:(全书共426页)8月20日至9月16日(p1-p81页)P3:他说:“别提啦!洗手吧不干啦!谢天谢地,我就像从一个又疯有狠的奴隶主手里挣脱出来似的.”这句话里体现出在索福克勒斯看来,过去自己生活在谈情说爱的世界里并不幸福、快乐,就想当奴隶一样没有自由,也就是那并不是自己真正向往追求的生活。
P5:“苏:我看你不大像个守财奴,所有才这么问问。
大凡不亲手挣钱的人,多半不贪财;亲手挣钱的才有了一文想两文。
像诗人爱自己的诗篇,父母疼自己的女儿一样,赚钱者爱自己的钱财,不单是因为钱有用,而是因为钱是他们自己的产品。
这种人真讨厌。
他们除了赞美钱财而外,别的什么也不赞美。
”这段话让人联想起什么是教育里面的话,大概这么说的:只有从自己身上产出的东西才会有情感,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一定得注意这一点,尤其是德育里一定得让学生有情感的产出,这样才能达到德育的目的。
P6:“譬如说,你有个朋友在头脑清楚的时候,曾经把武器交给你;假如后来他疯了,再跟你要回去;任何人都会说不能还给他。
如果竟还给了他,那倒是不正义的。
”所以说不是拿了别人东西还就一定时正义的,还应看具体情况与最终的结果是好还是坏。
P21——p43:苏格拉底与色拉叙马霍斯辩论有关正义与不正义者之间快乐与痛苦及哪个强有力有一些启示:如医生、音乐家等苏都是通过其他事物逐渐引导色到讨论的话题上证明他自己的观点。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对自己的学生也应如此,不是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而是通过学生能理解的事物逐渐引导学生理解更深奥的到来。
第一卷总结:(p1-p43)第一卷主要是苏格拉底通过对话在陈述一些自己有关爱情、生活的观点,然后从他与色拉叙马霍斯的对话引入到正义和不正义的话题。
并且着重讨论了正义与不正义者之间快乐与痛苦还有哪个更加强有力这一话题。
P71:在教体操之前先教音乐。
也就是说对儿童讲故事,看起来是假的但是需要向孩子们传达最真实的教育。
体操前的音乐也是为了能教好体操。
P72:苏:一个人没有能用言语描绘出诸神与英雄的真正本性来,就等于一个画家没有画出他所要画的对象来一样。
一本书一个故事没有正面的思想支撑就是没有价值的,比如明明是神却去丑化他诽谤他,该树立的美好形象完全没有,反倒给他坏的形象,好比老鼠是忠臣,猫、狗是奸臣因,这是一种是非颠倒,错误的价值宣传,是不好的故事或者书本。
第二卷总结:(p44-p81)通过对教育和有关画家的陈述,苏格拉底清楚的陈述了,应该有什么样的教育和怎样做一个有辨别力的人,从而说明正义与不正义之间有着本质的不同不能混为一谈。
9月18日(P81-p141)P83:苏:如果一个人相信地狱是确实存在的而且非常可怕,他能不怕死,打仗的时候能宁死不屈不做奴隶吗?事实上不知道就无所畏惧,何况地狱到底恐怖与否只有去过的人知道,活着的人是无法得知的。
言下之意就是能否对我们的儿童去掉这些对死亡的恐怖的教育,让儿童能更加勇敢做一个勇士。
事实上这一说法很有道理,不是说那些对死亡描述的诗词歌赋不好不美,但是相比之下如果不能让我们儿童成为一个勇士、好人,那是否应该去掉呢?也就是说去掉消极教育,进行更多积极教育。
但是,如果人真的这么勇敢,对死亡无所畏惧,那他不怕死也不怕周围的人死,是不是会成为冷血动物,人类生活就没有了情感。
P88:苏:我们还必须把真实看得高于一切。
如果我们刚才所说不错:虚假对于神明毫无用处,但对于凡人作为一种药物,还是有用的。
那么显然,我们应该把这种药物留给医生,一般人一概不准碰它。
也就是说真实固然重要,就像下文的例子,病人不对医生说真实情况,那他可能得不到好的治疗甚至死亡。
但是虚假有时候也可以给人以精神上的支持。
但是得学会克制,也就是节制。
P101:说到故事的音乐部分,大家喜欢混合载体。
事实上,人的总是会趋向选择刺激视觉、听觉且新颖的东西,但是事实上这些东西不见得对人们好。
P106:苏:不过有一点你是可以立刻决定下来的,——美与丑是紧跟着好的节奏与坏的节奏的。
生活中这一点非常容易发现,正是因为有丑才让人们对比出什么是丑。
不仅仅是音乐,做人做事或者周围的事物都是如此。
因此要学会判断生活中的好与坏,因为他们往往会在一起。
P107-108:苏:亲爱的格劳孔啊!也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儿童阶段文艺教育最关紧要。
一个儿童从小受了好的教育,节奏和谐浸入他的心灵深处,在那里牢牢地生了根,他就会变得温文有礼;如果受了坏的教育,结果就会相反。
再者,一个受过适当教育的儿童,对于人工作品或自然物的缺点也是最敏感,因而对丑恶的东西会非常反感,对优美的东西会非常赞赏,感受其鼓舞,并从中吸取营养,使自己的心灵成长既美且善。
对任何丑恶的东西,他能如嫌恶臭不自觉地加以谴责,虽然还年幼,还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等到长大成人,理智来临,他会似曾相识,向前欢迎,因为他所受的教养,使他同气相求,这是很自然的嘛。
读完这段话有种特别舒服的感觉,觉得人的判断力原来是来自于儿童从小受的教育,而音乐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工具。
非常喜欢这段话的描述,也明白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音乐教育与美好的教育是一体的,他们不可分割。
P109:苏:那么,真正受过乐的教育的人,对于同道,气味相投,一见如故;但对于混身不和谐的人,他避之唯恐不远。
这可能就是所谓的什么样的人会吸引与自己同类的人。
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也正是如此应当培养儿童能吸引也喜欢美好的人的能力。
P111:苏:接受音乐教育之后,年亲人应该接受体育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