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亭简介

合集下载

苏州沧浪亭简介

苏州沧浪亭简介

苏州沧浪亭简介
苏州沧浪亭,位于苏州市内城区西北部的沧浪亭街,是苏州园林中最著名的景点之一。

沧浪亭由明代文学家苏东坡所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吴中第一名胜”。

沧浪亭的建筑风格独特,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精髓。

它的建筑格局以水为中心,有曲桥、回廊、小亭、假山等传统园林元素,构成了一幅水墨画般的美丽景观。

沧浪亭的主体建筑是一座木结构的三层楼阁,名为“浣花斋”,是沧浪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从阁楼上可以俯瞰整个沧浪亭的美景,让人留连忘返。

沧浪亭的文化底蕴也非常丰富。

它是苏州文化的代表,曾经是文人雅士聚集之地。

苏东坡、陆游、张若虚等文学巨匠都曾在此留下了不朽的诗篇。

沧浪亭还是传统艺术的重要场所,有许多传统文艺表演,如苏州评弹、苏州昆曲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沧浪亭还有许多传说和故事。

其中最著名的是“沧浪亭送别”,讲述了苏东坡在此与好友王安石分别的故事。

据说,苏东坡和王安石在沧浪亭品茗赏景时,忽然想起自己的身份和职责,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满江红》。

这首歌表达了苏东坡的忠诚和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至今仍然流传广泛。

作为苏州园林的代表之一,沧浪亭的建筑风格、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意义。

它不仅是苏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前来沧浪亭游览,欣赏苏州园林的美丽景色,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沧浪亭介绍

沧浪亭介绍
Hale Waihona Puke 园林功能组织园林布局
庭院布局以山为主,水绕园外, 成为外景,建筑绕山布置。因 葑溪河绕远而过,故未入其园 先借河成境。沧浪亭则外临清 池,一泓清水绕园而过,河流 自西向东,绕南而出,流经园 的一半。此布局融园内外景于 一半,借助“积水弥漫数十亩" 的水面,扩大了空间,造成深 远的空灵的感觉
园林功能组织
沧浪亭介绍
目录
园林简介 沧浪亭历史由来 园林与场所 园林形体特征 园林空间特点 园林功能组织 园林景观分析
园林简介
苏州城南三元坊附近,有苏州现存诸 园中历史最为悠久的沧浪亭。始为五代 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近戚中吴军节度 使孙承祐的池馆,宋代著名诗人苏舜钦 以四万贯钱买下废园,经翻修后因感于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 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题名“沧浪 亭”,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
• 漏窗造成游人视觉上的通透,复廊则是完全将园内外的山与水有机地连在了 一起。漏窗所在的廊墙分隔园内外景色,廊墙上方的廊檐将园内的山和园外 的水紧紧地衔接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山、水互为借景的效果。这同时也弥 补了园中缺水的不足,不仅拓展了园林的视觉空间,也更加丰富了赏景的内 容,这样的造景手法也是苏州古典园林的绝佳范例。
园林空间特点
园林用水有动有静,沧浪亭似乎有将此划为一体。集中 而静的水面能使人感到开朗宁静,园中小池之水如镜,在山 石的衬托下显得更是秀气。相较于此,园外葑溪河。独立的 看,葑溪河又算做静水,透过复廊上的漏窗,可以感受到在 市井的嘈杂下水面的平静。
园林空间特点
沧浪亭以清幽古朴见长,布局和风格在苏州诸名园中独树一帜。 苏州的其他园林,往往以高墙围绕,自在丘壑。沧浪亭则以不落同 响,敢于破格,大胆借取外景,一反高墙深院的常规,融园内园外 为一体,具有山林野趣,在苏州各园中尚属难得。

沧浪亭园林文学赏析

沧浪亭园林文学赏析
NEXT
沧浪亭园林文学赏析
沧浪亭园外景色因水而起,园门北向而开,前有一道石桥,一湾池水由西向东,环园南去
清晨夕暮,烟水弥漫,极富山岛水乡诗意 而园内布局以山为主,入门即见黄石为主,土石相间的假山,山上古木新枝,生机勃勃, 翠竹摇影于其间,藤蔓垂挂于其上,自有一番山林野趣 建筑亦大多环山,并以长廊相接 但山无水则缺媚,水无山则少刚,遂沿池筑一复廊,蜿蜒曲折,既将临池而建的亭榭连成 一片,不使孤单,又可通过复廊上一百余图案各异的漏窗两面观景,使园外之水与园内之 山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自然地融为一体,此可谓借景的典范 5. 建筑特色
沧浪亭园林文学赏析
xxx
沧浪亭园林文学赏析
目录沧浪亭ຫໍສະໝຸດ 林文学赏析1. 简介 沧浪亭,坐落于苏州市,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它的设计和建造融合了中国传 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展示了自然与人工的和谐统一 2. 历史由来 沧浪亭的历史可追溯至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当时的苏舜钦被贬谪到吴中。他在那 里发现了一块约六十寻的空地,三面环水,没有民居,树木茂盛,与城市截然不同。于是, 他花费四万钱买下这块地,并在北岸筑亭,取名"沧浪亭",这源于他对"沧浪之水清 3. 园林布局 沧浪亭的布局特点是面水而筑,以山为主。大有"未主园林先成景,一泓清水绕门前"之感。 隔水相望,廊阁隐现,古木参天 4. 园林景观
-
THANKS
感谢观看
XXX
沧浪亭园林文学赏析
沧浪亭的造园巧于因借,精在休宜,园外借葑溪清流形成水迎客的独特风貌,园内古木参 天,山幽林茂,野趣十足。建筑造型别致,环山而造,复廊依山傍水,堂轩简朴无华,园 内108个漏窗图案精美生动,精巧变化,无一雷同,为园中一胜。沧浪亭以城市山林的风 格独树一帜 6. 印心石屋 印心石屋位于园中西南,实为假山石洞,登楼可览远近苏州风光。此外还有仰止亭和御碑 亭等建筑与之映衬 7. 面水轩 我以我眼看沧浪,谢谢观赏 感谢观看

沧浪亭亭子介绍

沧浪亭亭子介绍

沧浪亭亭子介绍
沧浪亭亭子介绍
沧浪亭亭子,位于苏州市姑苏区拙政园内,是一座古色古香的亭子。

它建于明代,经过多次修缮和扩建,成为了拙政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沧浪亭亭子是江南园林的代表之一,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沧浪亭亭子的建筑风格体现了江南园林的特点,它的形式简洁而精美。

亭子上方的屋檐、挑角和脊饰都精雕细琢,表现出匠人的精湛工艺和
对美学的追求。

亭子外墙使用的是顾村白墙,古朴素雅,与周围建筑
融为一体。

亭子内部则摆放着一些古色古香的文物和艺术品,让游客
感受到历史文化的魅力。

沧浪亭亭子周围还有许多景点,如亭子东侧的明石堤、西侧的惜字亭
和南侧的沧浪桥。

其中,沧浪桥更是苏州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以其“半月形石桥浮在碧波之上”的美丽景象而闻名于世。

沧浪亭亭子与沧
浪桥相映成趣,相互辉映,产生出一种神秘而古老的气息。

除此之外,沧浪亭亭子的文化内涵也是非常丰富的。

亭子内设有“两岸
书院”,展示了苏州园林文化的精髓,吸引了不少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

此外,沧浪亭亭子还是一座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得到了政府和
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总的来说,沧浪亭亭子不仅是一个建筑物,更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象征。

它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卓越成就,也向我们传递了文明和历史的瑰宝。

我们应该珍惜并保护好这样的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爱上中国的美丽传统艺术。

沧浪亭文档

沧浪亭文档

沧浪亭简介沧浪亭是中国江苏省苏州市的一座古建筑,位于苏州古城区的留园内。

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沧浪亭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园林景观而闻名于世。

沧浪亭是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苏州园林的瑰宝之一。

历史沧浪亭建于明代,最初是一座供人休憩的亭子。

后来,在清代康熙年间,沧浪亭进行了扩建,并成为了留园的一部分。

康熙帝曾经多次到苏州游玩,并对沧浪亭赞誉有加。

他还亲自题写了沧浪亭的匾额,将其称为“沧浪亭”。

建筑风格沧浪亭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建筑风格简洁大方。

整个建筑分为三层,外观呈方形,每层高度逐渐减小。

亭顶采用重檐木结构,上覆琉璃瓦。

建筑材料都是精选的大理石和名贵的木材,给人一种高贵典雅的感觉。

沧浪亭的内部结构也非常精致。

一进入亭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亭内的水池,水中倒映着周围的景色,给人一种如诗如画的感觉。

亭内宽敞明亮,装饰精美。

四壁上镶嵌着精致的木雕和砖雕,各种图案栩栩如生,令人赞叹不已。

园林景观沧浪亭与周围的园林景观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空间布局。

亭外是一片空旷的草坪,绿草茵茵,给人一种宽广开阔的感觉。

亭内的水池则是园林的中心,池中种满了莲花和荷花,花朵盛开时,景色十分美丽。

沧浪亭周围的园林还有许多独特的景点,比如曲桥、乌篷船等,各具特色,一起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沧浪亭与留园的其他景点相互辉映,形成了一个综合的旅游景区。

文化意义沧浪亭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首先,它是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它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艺和美学价值。

其次,沧浪亭是苏州园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州被誉为“园林之城”,拥有众多精美的园林。

沧浪亭作为其中的一座,是苏州园林的瑰宝之一,也是苏州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最后,沧浪亭还具有历史传承的意义。

它建于明代,经过几百年的风雨洗礼,仍然保存完好。

它见证了苏州的兴衰和变迁,是苏州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沧浪亭介绍

沧浪亭介绍

明道堂后假山上,沧浪古亭坐落山巅,此处四周老树参天,怪石嶙峋。 亭柱有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春夏秋冬四季漏窗




沧浪亭
• 沧浪亭,世界文化遗产,位于苏州市城南 三元坊附近,在苏州现存诸园中历史最为 悠久。始建于北宋,为文人苏舜钦的私人 花园,称“沧浪亭”。沧浪亭占地面积1.08 公顷。园内有一泓清水贯穿,波光倒影, 景象万千。
传说
• 相传孔子游历诸侯国时,由河南邓县入楚,路过沧浪洲,坐在洲边石 崖上休息,听到孩子们歌唱:“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 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听后,对他的随行弟子们说:“你们听 着,水清了可以用来洗我们的衣服;水混了,可以洗我们的脚。不管 是清水还是混水,都有适合自己的用途啊!”后来,人们便在孔子坐 过的石崖上建造了一座亭子,取名为“沧浪亭”,并在亭下崖壁上凿 了斗大的四个字:“孺子歌处”。这四个字用朱砂镶嵌,鲜红夺目, 几里之外都能清晰地看见朱砂的反光。 • 为了纪念孔子曾经在沧浪洲听孺子歌,历代文人都曾在沧浪亭下的石 崖上刻写摩崖。从沧浪亭下仰望,山边崖壁和岩上碑刻高高低低,错 错落落,有秦篆、魏隶、唐楷。“沧浪”二字为秦篆石碣,直立于沧 浪亭遗址之后,在右边的最高石崖上刻有真书,沧浪亭前有“孺子歌 处”、“沧浪适情”、“碧玉”、“元览”等石刻摩崖,亭子左边的 “拱桥”二字高一米多,向南遥对武当山。碧玉一般的汉江河水和积 淀着厚厚文化底蕴的沧浪亭,构成了一幅悠远流长的人文美景,这就 是古均州八大景之一的“沧浪绿水”。
漏 窗
• 复廊上的108漏窗是 沧浪亭的点睛之作。 • 沧浪亭复廊上的漏窗, 窗窗不同,它 疏可走马,却不脱 脱空空,称得上大 手笔。
• 从漏窗里看风景,漏窗 与风景,风景与漏窗。 漏窗的花纹宜疏不宜密, 密了气紧,也就不舒展。 当然也不能漏得像漏斗, 一览无余。漏是让被阻 隔的风景能够漏进来, 是渗透。 • 漏窗的花纹宜疏不宜密。 密了气紧,隔窗的风景 就漏不进来。疏了也不 行,就像漏斗,一览无 余,失去了探景的隐秘 乐趣。

【每日一园】元明清——沧浪亭

【每日一园】元明清——沧浪亭

【每日一园】元明清——沧浪亭一、简介位于苏州市城南三元坊内,在苏州现存园林中始建时间最早。

北宋苏舜卿改建原本废园,在水边筑亭,取《楚辞·渔夫》“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意,题名沧浪亭,寄托忠直被贬的不平之意。

二、布局总体布局以假山为中心,简洁幽静,落落大方。

北部以水景为主,包括长河和沿河的园门、面水轩、复廊、观鱼处;中部以山景为主,包括大型土山、山顶的沧浪亭和周围环绕土山的长廊;南部以建筑为主,包括五百名贤祠和明道堂两路。

园内主景为大假山和山顶的沧浪亭,沧浪亭在假山东首最高处,亭为方形,石刻四枋上有仙童、鸟兽及花树图案,建筑古朴,亭的结构形式与整个园林气氛非常协调。

古亭石舫上“沧浪亭”三字为俞樾所书亭柱有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上联出自欧阳修的《沧浪亭》诗,下联出自苏舜钦的《过苏州》诗.假山:东西横亘,分为东、西两部分。

东部堆筑较早,占地广阔,土山外部驳砌黄石,山间林木葱郁,其天然苍古之趣,为苏州各园之首。

西部叠筑较晚,多用湖石。

山西有一处平台,下为石洞,与平台间有孔洞相通,并以蹬道相联,体现了清中期喜好登山入穴的趣味游廊:围绕中部的大型土山,是一圈完整的游廊,串起园门,西部的御碑亭,南部的清香馆、明道堂,东部的御碑亭和北部的观鱼处、面水轩。

这圈长廊墙壁上的漏窗造型各异,上百处无一雷同,被誉为苏州园林之冠。

建筑沧浪亭南部是东、西两路建筑。

西路为清香馆、五百名贤祠和翠玲珑。

祠内供594位吴中名士画像,著名如伍子胥、白居易、范仲淹、唐伯虎和林则徐等。

东路明道堂是山南主厅,向北出平台可观赏园内主山。

两路之间是看山楼,下为石砌“印心石屋”,上为舫式建筑,当年可眺望苏州西南的天平山、灵岩山。

园中最大的主体建筑是位于假山东南面的明道堂。

“明道堂”取自“观听无邪,则道以明”之意,为明清两代文人讲学之所,堂在假山古木掩映下,显得庄重肃穆。

“翠玲珑”四周遍植翠竹,取“日光穿竹翠玲珑”意而为名。

沧浪亭

沧浪亭

沧浪亭1.背景资料沧浪亭位于苏州市人民路南段附近三元坊,是苏州园林中现存历史最久的一处,向以“崇阜之水”、“城市山林”著称,园址面积约十六亩(11000m2) 。

1963年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再次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沧浪亭被列人《世界遗产名录》。

沧浪亭自五代以来就享有盛名,相传是五代吴越广陵王钱氏近戚、中吴军节度使孙承佑的池馆所在,后因世事更迭而废。

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时,苏舜钦((1008-1048年)遭贬后流寓苏州,见孙氏旧园遗址高爽静僻,野水萦徊,心生爱意,并以为数不多的四万钱购得,始在水旁筑亭于北山上,取《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灌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灌吾足”之意,名“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

此举深受欧阳修称赞,曾写诗题咏曰:“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

”自此,园以人传,沧浪亭名声大著。

不数年,苏舜钦卒,园归章、龚二氏。

章氏建阁起堂,重加扩建,发现地下有嵌空大石,传为广陵王时所藏。

扩建后因亭之胜,两山相对,名甲东南,为一时之雄观。

南宋绍兴初年,园为抗金名将韩世忠所得,在两山之间筑飞虹桥,并筑有寒光堂、冷风亭、斓运堂、灌缨亭、瑶华境界、翠玲珑、清香馆等。

元代,沧浪亭废为僧居,先后为大云庵、妙隐庵等。

明嘉靖年间,知府胡绩宗于此建韩世忠祠,又废。

释文瑛复建沧浪亭,归有光曾作记。

清康熙年间,巡抚王新命在此又筑苏子美祠,不久再废;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宋牵抚吴,重修沧浪亭把傍水亭子移建于山之巅,并得文微明隶书“沧浪亭”三字揭诸媚,自作《重修沧浪亭记》,形成今天“沧浪亭”的布局基础。

道光七年(1827年),布政使梁章拒重修此园,增建五百名贤祠于亭之隙地,每岁以时致祭,有记。

咸丰十年(1860年),沧浪亭再次毁于兵火。

同治十二年(1873年),巡抚张树声再度重修,建亭原址,并在亭之南增建明道堂,堂后有东苗、西爽,西有五百名贤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沧 浪 亭
近清 水风 远明 山月 皆本 有无 情价
沧浪亭历史
“沧浪亭”始为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近 戚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池馆。宋代著名诗人 苏舜钦以四万贯钱买下废园,进行修筑,傍水 造亭,因感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题名“沧浪 亭”,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欧阳 修应邀作《沧浪亭》长诗,诗中以“清风明月 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题咏此事。自此, “沧浪亭”名声大振。苏氏之后,沧浪亭几度 荒废,南宋初年(12世纪初)一度为抗金名将 韩世忠的宅第,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 巡抚宋荦重建此园,把傍水亭子移建于山之巅, 形成今天沧浪亭的布局基础,并以文征明隶书 “沧浪亭”为匾额。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 年)再次重建,遂成今天之貌。沧浪亭虽因历 代更迭有兴废,已非宋时初貌,但其古木苍老 郁森,还一直保持旧时的风采,部分地反映出 宋代园林的风格。
结语
至此,我们已把沧浪亭全园观赏了一遍。近一千年的园林历史, 让这小小的沧浪亭处处显得古朴而凝重。几近天成的土石山岗和枝 干虬劲的参天古树在清风明月间又多少透着那么一股历史的苍凉。 从苏舜钦寄情于沧浪之水的“出世思想”到令人“高山仰止,景行 行止”的五百名贤祠所折射出的“人世哲学”来看,沧浪亭的一山 一水、一草一木无一不寄托着中国传统文人的人生理念和道德追求。 另外,从造园艺术来看,造园者在巧妙借用园外山水弥补自身不足 的同时,利用复廊建筑,打开了文人山水园传统的封闭格局,使园 内与园外的景色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让游人“未进其园,先人其 境”,在苏州古典园林造园艺术上独树一帜。 而同时,我们纵观沧 浪亭上千年的沧桑变迁,园主量的更迭及其主题的多元化,是否可 以认为:复廊外的水量代表了园林早期“沧浪水”的主题,表达了 失意文人“濯缨”“濯足”的感慨和无奈,烘托了园主出世的恬淡 和浪迹江湖的茫然;复廊内侧面山而建的轩、亭、廊、馆则以向心 的布局突出了园林后期“高山仰止”的主题,是在朝命官积极人世 的本能体现。 量复廊,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连起了“山”与“水” 两种形态,两个境界,融和了“人世”与“出世”两个既矛盾又紧 密联系的主题,也是几乎所有中国文人走过的心路历程。
多造一是世对桂清座 年型套桂上联花香东 的天榕花无“和馆西 五 历然树。花月腊。狭 百 史奇根现敢中梅因长 名 了巧做在斗有而其, 贤 ,的馆香客得北面祠 已广内”曾名院阔北 有式陈说分。中五面 一家列的种馆种间有 百具着就,内有的一 ,
清 香 馆
御 碑 亭
在中央主山西侧廊间,有 一座牛亭,因亭中石碑上刻 有清康熙帝御笔题写的诗文, 故称御碑亭。康熙帝所作的 诗,连同诗碑两侧的对联 “膏雨足时农户喜,县花明 处长官清”都是康熙南巡时 赐给当时的江苏巡抚吴存礼 的。从诗文和对联的内容上 看,体现了康熙重视农业、 顾念百姓、鼓励吏治的思想。 沧浪亭虽说只是一个规模很 小的古典园林,但它却拥有 清朝三代皇帝的题词和乾隆 帝的四次临幸,这在苏州各 古典园林中也是不多见的。
仰止亭
位于西部的依廊小半亭,其 取名自《诗经》的“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柱子上有一对联: “不可无日未有君,明年今日在 何处”。
五百名贤祠
五百名贤祠,壁上嵌有五 百余人像石刻,运刀细腻,颇 值观赏。祠中三面粉壁上嵌 594幅与苏州历史有关的人物 平雕石像,为清代名家顾汀舟 所刻。五百名贤只是取其整数 而言。每五幅像合刻一石,上 面刻传赞四句,从中可知这些 古贤的概况,他们是从春秋至 清朝约2500年间与苏州历史有 关的人物。名贤中的绝大部分 是吴人,也有外地来苏为官的 名宦。名贤像多数临自古册, 也有的来自名贤后裔,具有文 献价值。
明 道 堂
瑶华境界
明道堂正南方有 三问小轩,叫瑶 华境界。最初是 韩'世忠所建的 “梅亭”,这里 喻白梅为瑶华, 即传统中色白似 玉的仙花。清代 的时候这里曾经 是一个戏台,专 为官吏文人而没。
看山楼
印心 石屋上面建 的看山楼, 为清道光年 问江苏巡抚 陶澍所建。 原来从这里 可以远眺苏 州城外西南 诸峰,沧浪 亭在以复廊 近借园前之 水的同时, 又以看山楼 远借园外之 山,这在苏 州古典园林 中实属难得。
碑 记 厅
廊复
将园内的山和园外的水紧紧地衔在 了一起,造成了山、水互为借景的效果, 同时也弥补了园中缺水的不足,拓展了游 人的视觉空间,丰富了游人的赏景内容, 形成了苏州古典园林独一无二的开放性格 局,堪称苏州古典园林造景之佳例。如此, 沧浪亭的这条复廊不仅被视为沧浪亭造景 的一大特色,同时,也被人们誉为苏州古 典园林三大名廊之一。(苏州三大名廊一 般是指:沧浪亭的复廊、拙政园西部的水 廊以及留园中部的爬山廊。)
此桥通往沧浪亭 门厅,尚未人园,但 石梁桥 已经感受到了沧浪亭 的第一个特色,即: 未入园林先成景,一 泓清水绕园过。从这 里还可以看到沧浪亭 的另一个有别于苏州 其它古典园林的特色, 就是:打破高墙围绕, 自成丘壑的封闭式格 局,以临水的建筑群 将园内园外的山水有 机地融为一体,形成 一种开放性的布局特 色。明、清时期,这 里一直是官绅宴饮、 文人雅聚的场所,因 此,一般认为沧浪亭 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公 共园林之一。
沧 浪 亭
清宏 明 则 不 记 取 是 内 两敞 道 道 烦 》 苏 清 的 代, 堂 为以 , 中 舜 末 主 明 为庄 面 “明 观 “ 钦 同 厅 道 文严 阔 明” 听 形 所 治 , 堂 人肃 三 道之 出 骸 写 年 原 是 讲穆 间 堂意 鬼 既 《 间 名 沧 学, , ”而 没 适 沧 重 寒 浪 之明 屋 的改 无 则 浪 建 光 亭 处、 宇 ,名 邪 神 亭 后 堂 园 , 。
翠玲珑
在喧嚣红尘中沉浮的人们置身这 片竹林,仿佛进入了一片宁人心志 的清凉世界。 在这片竹林中,我们 可以看到眼前有三间低矮的屋子, 曲折有致地连在一起。这里原来是 园主人的书斋。由于屋子不高,所 以给人一种隐在竹林中的感觉。这 种“隐在其间”的感觉也非常符合 旧时园主苏舜钦归隐自然的心意。 尤其在皓月当空的夜晚,万籁俱寂, 皎洁的月光透过婆娑的竹叶在粉墙 上投下点点斑驳,一幅生动的墨竹 图就会呈现在眼前。苏舜钦曾有 “秋色人林红黯淡,月光穿行翠玲 珑”的诗句来描绘这里的景色。因 此。这间竹中书屋就被题名为“翠 玲珑”。: 沧浪亭素以“修竹为 盛”,种竹历史悠久。
石梁桥
概厅 图 沧 清 墙 况。 》 浪 代 上 ,从 等 亭 巡 嵌 沧 因这 石 记 抚 有 浪 此些 刻 》 宋 旧 亭 ,石 , 以 荦 时 的 这刻 所 及 、 园 门 些可 以 清 梁 主 厅 石以 我 代 章 苏 。 刻了 们 僧 钜 舜 因 极解 也 人 和 钦 为 具沧 把 济 张 的 这 史浪 这 航 树 《 里 料亭 里 的 声 沧 东 价的 称 《 的 浪 、 值旧 为 沧 《 亭 西 。貌 碑 浪 重 记 两 和记亭修》侧 ,
复 廊
漏 窗
廊间墙 壁上还开有 许多图案各 异的精美漏 窗。如果你 从园外看, 通过这些漏 窗,你会看 到园内的景 色,感受到 士大夫文人 生活的清悠 与闲适,此 谓“景中有 景”;而从 园内透过漏 窗往外看, 可以在市井 的嘈杂中感 受到水面的 宁静,可谓 “景外有 景”。
面水轩 面水轩
紧靠沿 河复廊的四 面厅,因其 临水而筑, 故称“面水 轩”。轩四 面均设落地 长窗,视野 开阔,是品 茶赏景之佳 处。
观 鱼 处
它的原名叫“濠上观”,俗称“钓鱼台”。 取意于庄、惠濠梁问答和庄子濮水钓鱼的典故, 旨在表现园主归隐江湖,超然于世的清高墙界。
登上中央主山,古木苍翠,这座古 雅的方形石亭就是真正的沧浪亭 。石刻 四枋上有仙童、鸟兽及花树图案,建筑 古朴,沧浪亭石柱上有一付俞樾先生所 书的石刻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 远山皆有情。亭的结构形式与整个园林 气门 —> 面水轩 —> 观鱼 处 —> 沧浪亭 —> 明道堂 —> 瑶华境界 —> 看 山楼—> 翠玲珑—> 仰止亭—> 五百名贤祠 —> 清香馆 —> 御碑亭
沧 浪 胜 迹 坊
“沧浪胜迹”石碑元立于沧浪亭门前,现移至人 民路口,三门四柱,檐角飞翘,古朴庄严,是苏州 唯一树有石牌坊的古典园林。
谢谢观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