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机械运动教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第一章 机械运动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第一章  机械运动

一、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二、单元目标
(一)课标要求
1.知道机械运动,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2.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

3.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4.会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5.会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6.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二) 核心素养要求
1.知道如何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秒表测量时间。

2.了解参照物,知道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

3.会用三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4.知道速度的物理意义、公式、单位、单位间的换算,会用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5.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及其两种图像。

6.知道平均速度,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平均速度。

新八年级物理上机械运动教案

新八年级物理上机械运动教案

教学内容:新八年级物理上机械运动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物理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

2.掌握常见的机械运动和力的性质。

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机械运动的概念和种类。

2.力的概念和性质。

三、教学难点1.理解和应用力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理解和应用机械运动的概念和种类。

四、教学准备1.教材《物理》2.多媒体课件3.实验器材和材料4.学生实验报告书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段物理运动的视频,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对物理运动的思考。

2.学习(30分钟)(1)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种类。

(2)通过实验展示不同种类机械运动的性质和规律,例如平直运动、圆周运动等。

(3)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总结运动物体的变化规律,以及不同种类的机械运动的特点。

3.达标检测(15分钟)针对不同种类的机械运动,设计一道选择题来测试学生对机械运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例如:小明骑自行车绕操场一周,这是一种。

A.抛体运动B.圆周运动C.直线运动D.往复运动4.拓展延伸(2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实验,通过观察和实践,归纳力的性质和规律。

实验1:拉伸弹簧的力学性质实验2:观察滑轮的力学性质实验3:探究斜面上滑动物体的力学性质5.总结和评价(10分钟)通过学生实验报告和小组分享,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加深对物理运动和力性质的理解。

同时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根据学生实验报告和课堂表现进行评价。

六、教学反思:通过设置导入,学习,达标检测,拓展延伸以及总结和评价五个环节,既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物理运动和力的性质,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实验展示的方式,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和教学效果。

八年级《机械运动》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机械运动》教案、教学设计
针对以上重难点,教学设想如下: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生活中常见的机械运动现象为例,如自行车行驶、电梯运动等,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讲解基本概念和公式时,通过实验演示、动画模拟等方式,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物理规律,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3.分层次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和练习题,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提高解题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以生活中的实例,如火车行驶、运动员跑步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机械运动》。
2.教学实施:教师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分享他们对机械运动的了解,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描述运动现象。在此基础上,教师总结并板书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知识迁移与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6.适时反馈与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7.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物理故事、科学家传记等,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8.教学资源的利用: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从具体实例中发现、感知机械运动现象,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3.针对学生对运动状态、运动规律的掌握情况,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提高解题能力;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增强自信心。

八年级物理上册《机械运动》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上册《机械运动》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上册《机械运动》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掌握机械运动的分类及特点。
2.学会使用物理工具测量物体的位移、速度和时间,能进行简单的数பைடு நூலகம்分析和处理。
3.掌握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及计算方法,了解加速度、减速度的概念。
4.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机械运动现象,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激励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3.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机械运动的思考,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新课讲解:详细讲解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点,引导学生掌握速度、加速度等核心概念。
(3)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巩固所学知识。
3.科普文章阅读后,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总结,避免照搬原文。
4.小组合作作业需体现每位成员的思考和分析,分工明确,合作高效。
作业提交时间:下周一下午放学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尊重劳动、关爱环境的道德品质,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掌握物理概念、规律和原理。
3.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初中八年级物理《机械运动》教案

初中八年级物理《机械运动》教案

初中八年级物理《机械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物体的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物理量概念。

2.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能用图示法表达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还能用公式求解相关问题。

3.能够分析物体做直线运动的特点,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例及相关问题,形成对直线加速度定义的初步认识。

二、教学重点1.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及其图象的分析方法。

2.直线运动的物理量及其相互关系。

3.直线运动的公式应用。

三、教学难点1.对直线加速度及其定义的初步理解。

2.对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新知1. 以问题引入教师可问学生:你们观察到了哪些物体做直线运动?它们怎样运动的,有哪些规律?2. 以示范引导教师在黑板上画一张位移、时间、速度的相图(速度时间图)。

从上往下,图像是均匀变速运动图和匀速运动图。

第二步:知识讲解1. 直线运动的物理量直线运动是以物体运动的连续轨迹为直线的运动,简称直线运动。

而直线运动的物理量指描述直线运动性质的量,分为矢量量和标量量,其中的矢量量主要有位置矢量r、速度矢量v和加速度矢量a。

2. 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物体匀速沿一条直线运动的过程。

它的特点是运动的速度大小和方向保持恒定不变,且加速度为零。

公式为:v=Δr/Δt。

3. 变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是物体运动速度在运动过程中发生变化的过程。

它的特点是运动的速度大小和方向随时间而变化,加速度为恒定量a。

公式为:a = Δv/Δt。

第三步:概念演绎1. 匀速直线运动图象教师在黑板上画匀速直线运动图。

学生观察后,可以说出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及特点。

2. 变速直线运动图象教师在黑板上画变速直线运动图。

学生观察后,可以说出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及特点。

第四步:技能训练1. 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的求解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方程式,让学生计算加速度。

在求解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运用公式解方程,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八年级物理机械运动教案(优秀4篇)

八年级物理机械运动教案(优秀4篇)

八年级物理机械运动教案(优秀4篇)初中物理《机械运动》经典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单位;2.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3.知道测量有误差及减小误差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长度和时间的方法;2.通过实验,学习刻度尺和停表的正确使用方法。

3.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了解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简单的测量知识,体会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养成细致、严谨的学习习惯;2.认识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养成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使用停表测量时间。

【教学难点】测量长度时读取估计值。

【教学准备】教师用:习题及图形(事先写或画在后黑板上)、刻度尺(量程0~1m,分度值1cm)、钢卷尺(量程0~2m,分度值1mm)、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石英钟、电子手表、J1202机械停表(精确度0.1s)、J1202电子停表(精确度0.01s)等。

学生用:刻度尺(量程0~壹五cm或0~20cm,分度值1mm)、铅笔、金属块、J1202机械停表(精确度0.1s)、J1202电子停表(精确度0.01s)等。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课件导入【展示课件】展示几个有趣的“视觉错视”实例。

1.图甲中两根紫色的线是直的吗?2.图乙中红色的线哪根长?【过渡语】靠我们的感觉器官去判断,很难精确,而且有时会出错。

所以,要作出准确的判断,得到精确的数据,必须用测量仪器来测量。

【设疑引题】尺、秤、钟表、温度计等是我们熟悉的测量工具或仪器。

它们都有刻度,测量时需要正确使用它们,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那么如何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呢?(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感觉不可靠,测量有必要,从而引出课题。

)1.学生相互谈谈自己的感觉,并请2~3名同学回答感觉的结果。

2.去掉背景后,再次观察,发现:甲图中两根紫色线都是直的;乙图中红色线一样长。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优秀教案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优秀教案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教案第1 篇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1h=60min 1min=60s。

3、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二、运动的描述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1、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

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

s计算公式:t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ss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1m/s=3.6km/h。

v= ,变形可得:s=vt,t= 。

tv2、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来表示,粗略研究时,也可用速度的公式来计算,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四、测量平均速度1、停表的使用:第一次按下时,表针开始转动(启动);第二次按下时,表针停止转动(停止);第三次按下时,表针弹回零点(回表)。

初中物理机械的运动教案

初中物理机械的运动教案

初中物理机械的运动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知道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

2. 掌握参照物的概念,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 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条件。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机械运动的概念和物体位置的变化。

2. 参照物的概念和运动、静止的相对性。

3.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条件。

教学难点:1.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和条件。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实例图片或视频。

3. 实验器材(如小车、绳子、木板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提问学生哪些物体是在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

2. 学生分享观察结果,教师总结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二、探究机械运动(15分钟)1. 介绍机械运动的概念,即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

2. 解释参照物的概念,即用来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基准物体。

3. 引导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即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取决于参照物的选择。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进行实验演示,如小车在水平面上的匀速直线运动。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如小车的速度不变,运动方向不变。

3. 解释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条件,即速度恒定,运动方向不变。

四、巩固知识(10分钟)1. 出示实例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2. 学生分享判断结果,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机械运动、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以及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和特点。

2. 学生分享总结结果,教师点评并补充。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运动现象。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机械运动、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以及匀速直线运动的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机械运动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物理机械运动教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初二物理机械运动
教学目标:
1.认识机械运动的现象
2.会选择参照物描述机械运动,会根据对运动的描述指明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会运用速度公式解决问题
机械运动的兴趣引入(如宏观的天体运动或微观的分子运动)
教学重难点:
1.参照物选择
2.平均速度的测量和计算
知识点一: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量程、最小分度值)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
(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测量长度的工具有:,,,测量长度的主要工具是,使用刻度尺前应观察①,②,③,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要单位是,常用单位是,
⑴ = m = cm, ⑵ 720s = min = h,⑶ 36min = h = s,
3.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方法测量细钢丝的直径,把细钢丝紧密排绕在铅笔上,绕32圈后用刻度尺
量线圈长度为 cm ,细钢丝的直径是
mm。

4.如图所示,请你写出圆柱体的直径为
cm,
5.⑴为了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小刚数出了100张相同的纸张,压齐后,用刻度尺测出了100张
纸的厚度为1cm,则一张纸的厚度大约为μm。

⑵把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n圈,测出了这段线圈的总长度为L,则细铜丝的直径
为。

⑶小明想知道自己脉搏跳动一次所间隔的时间,他用停表测量,在1min内脉搏跳动了72次,则脉搏跳动一次大约需
s。

知识点二:时间的测量
表盘上有长的秒针和短的分针,秒针转一圈通常是30s和60s两种,常用停表的分度值有两种和,停表上边的按钮用来旋紧发条和控制表秒的转动。

小表盘一周量度30min,分度值为.
在做“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时,停表的示数如图所示,
该停表所示的时间为min s.
知识点三:误差和错误
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1.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误差是实验中的错误,
B 若方法正确,态度认真,则误差可以避免的,
C 选用精密仪器,并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D 无论测什么长度,都应该选择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

2.下列有关误差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B 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C 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D 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
知识点四:参照系
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1“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唐代诗人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从物理学的角度看,我们说乘船的人是静止的,所选的参照物是()
A.彩云
B.轻舟
C.高山
D.两岸
2.据报道,有一天在某工地上,工人在一幢高190m的大楼上施工时,一大片乌云飞快地飘过大楼的上空,突然有人惊呼“楼要倒了“,引起数千人惊叫狂奔.造成这种错觉的原因是这些人以为参照物,所以他们以为大楼是(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3.观察如图的烟和小旗,可判断现在吹的是风,乙小车不可能,也不可能向
方向运动.
、B、C三列火车在一个车站(如图所示),A车上的乘客看到B车向东运动,B车上的乘客看到C车和站台都向东运动,C车上的乘客看到A车向西运动.站台上的人看A、B、C三列火车各向什么方向运动
知识点五:运动的快慢,以及运算。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
内通过的路程。

计算公式:v=s t
测平均速度
1、实验原理:V=S/t
2、实验器材:刻度尺、停表、小车斜面
3、实验时用刻度尺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用停表测出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
间,在用公式 v=s/t 计算出小车在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例1:
子弹在离人17m处以680m/s的速度离开枪口,若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当人听到枪声时,子弹己前进了多少
习题1:
飞机速是声速的倍飞行高度为2720m,,当你听到飞机的轰鸣声时,抬头观看飞机已飞到你前方多远的地方(15℃)
例2:一列队长360m的军队匀速通过一条长的大桥,测得军队通过大桥用时9min,求:(1)军队前进的速度;(2)这列军队全部在大桥上行走的时间。

习题2:长130米的列车,以16米/秒的速度正在速度正在行驶,它通过一个隧道用了48秒,这个隧道长多少米
例3: 汽车先以4米/秒的速度开行20秒,接着又以米/秒的速度开行20秒,最后改用36千米/小时的速度开行5分种到达目的地,求:(1)汽车在前40秒内的平均速度;(2)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

习题3: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

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米/秒的速度行驶500秒,紧接着在模拟公路上以20米/秒的速度行驶100秒。

求:(1)该汽车在模拟公路上行驶的路程。

(2)汽车在整个测试中的平均速度。

课后作业
1、.如图所示,木块的长度为cm.
2、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总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为的物体叫。

都可以作为参照物,但人们通常选为参照物。

3、在校运动会上,裁判员要测量运动员的跳远成绩,下列测量工具中合适的是()
A.分度值是1mm的米尺
B.分度值是1cm,长30m的皮卷尺
C.分度值是1mm,长30m的钢卷尺
D.游标长尺
4、某实验小组用同一把最小分度值为厘米的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在下列记录的数据中正确的是
()
A.分米B.62厘米C.分米D.毫米
80 南京市


5、⑴某同学用厘米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共测量4次,其结果分别是㎝、㎝、㎝、㎝,则物理课本的宽度应记作 ㎝。

⑵ 某同学用学生直尺测量活页本的长度时,记录下五组数
据、、、、,其中有次测量值明显是错误的,它
是 。

测量中接近活页本真实的长度
是 。

6、两辆汽车同时同地向东行驶,甲车的速度为36km/h ,乙车的速度为
12m/s ,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 运动;若以乙车为参照
物,甲车向 运动.
7、研究运动的时候,地面、树木、太阳、人体自身都可以作为运动的参
照物.毛泽东主席写的“坐地日行八万里”的着名诗句,从运动学的角度来理解,是以
为参照物,判断
运动了八万里. 8、在一次爆破中,用一根长1m 的导火线引爆炸药,导火线以s 的速度燃烧,点火者点着导火线后以4m/s 的速度跑开,他能否在爆炸前跑到离爆炸地点600m 的安全地区
9、长20m 的一列火车,以36km/h 的速度匀速通过一铁桥,铁桥长980m .问这列火车过桥要用多少时间
10、如图所示为某交通标志牌,
(1) 请你说出这两个数据的含义,
甲“80”的含义: ,
乙“南京市60km ”的含义: 。

(2)按这样的速度到南京还需的时间至少需要多少小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