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重点总结 流行病学笔记(期末考研复试)

流行病学重点总结 流行病学笔记(期末考研复试)
流行病学重点总结 流行病学笔记(期末考研复试)

流行病学笔记

——2012级临床五年五班整理

第一章绪论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 )——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研究内容三个层次——疾病、伤害、健康状态

研究任务三个阶段——揭示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

工作深度三个范畴——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实验性研究

流行病学学科三大要素——原理、方法、应用

研究方法三种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理论法流行病学基本原理

疾病与健康在人群中分布原理、疾病发病过程、人与环境关系、病因论、

病因推断原则、疾病防治原则和策略、疾病发展的数学模型等流行病学实际应用

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疾病的监测、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的研究、疾病的自然史、疾病防制的效果评价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流行病学特征

群体的特征、对比的特征、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社会医学的特征

预防为主的特征、发展的特征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Distribution of Disease

第一节

疾病频率的测量指标1、率和比

率rate ——在某一确定人群中某事件发生的频率

K =100%,1000%…..比ratio ——两个数相除所得的值,表示分子和分母之间的数量关系

比例proportion ——表示同一事物局部与总体之间数量上的比值,分子和分母单位相

K

?数可能发生该现象的总人某现象实际发生的例数率=%)(或乙指标

甲指标比=100?

同,而且分子包含于分母之中。

2、发病指标——发病率(incidence rate)、罹患率(attack rate)、患病率(prevalence rate)

感染率(infection rate)、续发率(secondary attack rate,SAR)

发病率(incidence rate)罹患率(attack rate) 发病率

局限范围、短时间(日、周、旬、月)内的发病率

适用于局部地区疾病爆发

患病率(prevalence rate)

影响患病率升高、降低的因素发病率与患病率的关系

患病率=发病率×病程

通常以年表

示?新发/初次诊断?一人多次发病 可能会发生该病的人群 该时期内平均人口

不可能发病?相当于一个时间断

面,一般不超过1个月

=开始时点上的患病率+该期间内发病率

患病率升高

?新病例增加?未治愈者寿命延长?病程延长?病例迁入?健康者迁出?易感者迁入?诊断水平提高?报告率提高患病率降低?新病例减少?病死率增高?病程缩短?病例迁出?健康者迁入?治愈率提高

感染率(infection

rate)

续发率(secondary attack

rate)

续发病例(二代病例)——

在一个集体中第一个病例发生后,在该病最短与最长潜伏期之间受其传染而发生的病例

应用发病率:可用于病因学探讨和防治措施的评价

罹患率:适用于疾病爆发流行的情况

患病率:可用来表示于病程较长的慢性病的发生或流行情况

感染率:可用于传染病或寄生虫病的感染情况

续发率:可用于分析传染病流行因素及防疫措施的效果

死亡指标——死亡率(mortality rate)、病死率(fatality rate)、生存率(survival rate)

死亡率(mortality

rate)

病死率(fatality

rate)

生存率(survival rate) 扣除原发病例

不是因为原发病例而感染的患者粗死亡率

死亡专率通常为“1年”与分子应该是相对应(时间、地域、人口特征等)的人口

通常为“1年”

累积死亡率(cumulative mortality rate)

应用

死亡率:可反映人群的健康状况和卫生保健工作水平

病死率:通常多用于急性传染病,较少用于慢性病

生存率:反映疾病对生命的危害程度或评价某些治疗的远期疗效

3、残疾失能指标——病残率、潜在减寿年数(PYLL)、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

病残率潜在减寿年数(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PYLL)

在考虑死亡数量的基础上,以期望寿命为基准,进一步衡量死亡造成的寿命损失,

强调了早亡对健康的损害。它是测量人群中疾病负担的一个直接指标。

某个疾病平均死亡年龄越小,对期望寿命的影响就越大。

在卫生事业管理中,可用于筛选确定重点卫生问题或重点疾病的指标

◆e :期望寿命(岁)

◆i :年龄组(通常计算其年龄组中值)◆ai :剩余年龄,ai =e -(i +0.5)◆di:某年龄组的死亡人数

应用

可用于计算每个病因引起的寿命减少年数,比较不同原因所致的寿命减少年数

地区之间的比较

筛选重点卫生问题或重点疾病的指标,防治措施效果的评价和卫生政策分析

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DALY)

指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寿命年,包括因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年(YLL)

和疾病所致伤残引起的健康寿命损失年(YLD)两部分。DALY=YLL+YLD

DALY 是一个定量计算因各种疾病造成的早死与残疾(暂时失能和永久残疾)对健

康寿命年损失的综合指标,是测算疾病负担的主要指标之一。据此可确定危害健康

严重的疾病和主要卫生问题。

应用

跟踪疾病负担的动态变化

DALY 分布的比较,确定危害严重的主要病种,重点人群等,为防治重点提供依据

进行成本效果分析,采取最佳干预措施来防治重点疾病,最大发挥有限的资源第二节

疾病流行的强度 散发(sporadic);爆发(outbreak);流行(epidemic)、大流行(pandemic)判断依据——(1)涉及地域

(2)发病数量(3)病例间的联系程?统称

?某项具体的病残

i e i i d a PLYY ∑

==1

散发(sporadic)

某种疾病的发病率呈历年一般水平,在范围较大的地区内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

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

人群维持一定的免疫水平

以隐性感染为主的疾病

传播机制不容易实现的传染病

长潜伏期传染病

爆发(outbreak)

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很多相同的病人病例间多有

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大多数病人常同时出现在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流行(epidemic)

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历年(散发)发病率水平

大流行(pandemic)

涉及地域:疾病迅速蔓延可跨越一省、一国或一洲

发病数量:发病率水平超过该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流行水平

第三节疾病分布的形式

人群分布、时间分布、地区分布

人群分布——年龄、性别、职业、种族/民族、宗教、婚姻与家庭、流动人口年龄

分析方法

横断面分析(cross sectional analysis)

分析不同年龄组的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多用于传染病的分析

多用于发病率或死亡率没有明显长期变化趋势的疾病

出生队列分析(birth cohort analysis)

将同一时期出生的人划为一组进行随访以观察死亡情况,多用于慢性病分析

多用于发病率或死亡率有明显长期变化趋势的疾病

时间分布——疾病现象随时间的变化反映了病因种类、分布或促流行因素的变化特征——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长期趋势

地区分布

聚集性(clustering):指具有明确分布类型的一系列事件或病例或与健康相关的

现象,在时间和/或空间上的数量聚集不能仅仅归于偶然现象。如某病集中发生在

某单位(车间、家庭、学校等)或集中发生在某段时间的现象。一般多指患病或死亡

频率高于周围地区或高于平时的情况。有时也用来描述相对罕见的事件或疾病的聚

集现象,如白血病、多发性硬化等。

地方性——某疾病常存在于某一地区或某一人群,不需要从外地输入

地方性疾病/地方病(endemic disease)

局限于某些特定地区内相对稳定并经常发生的疾病

广义: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具有地区性发病特点的疾病

地方病判断依据(简答)

该地区的各类居民、任何民族发病率均高

在其他地区居住的相似人群中,该病发病率较低,甚至不发病

迁入该地区的人经一段时间后,其发病率和当地居民一致

人群迁出该地区后,发病率下降或患病症状减轻或自愈

除人之外,当地的易感动物也可发生同样的疾病

移民流行病学——通过观察疾病在移民、移民国当地居民及原居地人群间的疾病频率指标差异,探讨病因线索,区分遗传和环境因素作用大小

第三章描述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

又称描述流行病学,即利用已有的资料或对专门调查的资料,按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及不同人群特征分组,把疾病或健康状态的分布情况真实地描绘、叙述出来。

描述性研究方法——现况研究、筛检、生态学研究

第一节现况研究概述

现况研究(prevalence survey)是研究特定时点或特定范围内人群中有关变量(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关系,即调查这个特定群体中的个体是否患病和是否具有某些变量或特征的情况,从而探索具有不同特征的暴露情况与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关系。

现况调查、横断面研究、患病率研究

现况研究的特点

现况研究开始时一般不设对照组

现况研究的特定时点或时期

现况研究在确定因果联系时受到限制

对不会发生改变的暴露因素可以作因果推论

现况研究用现在的暴露(特征)来替代或估计过去情况的条件

现况研究定期重复进行可以获得发病率的资料

现况调查的种类——普查、抽查

普查(census):特定时点或时期、特定范围内的全部人群(总体)均为研究对象的调查。

抽样调查(sampling survey):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对特定时点、特定范围内人群的一

个代表性样本的调查,以样本统计量来估计总体参数所在范围

第二节现况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抽样方法——非随机抽样、随机抽样

随机抽样——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极抽样

单纯随机抽样重要原则是总体中每个对象被抽到的概率相等

系统抽样(systematic sampling)又称机械抽样或等距抽样

→按照一定顺序,机械地每隔若干单位抽取一个单位的抽样方法。

?优点:(1)简便易行;(2)样本观察单位在总体中分布均匀,抽样代表性较好;

(3)现场容易实施;(4)事先不需要知道总体内的单位数

?缺点:如果总体各单元的排列顺序有周期性,则抽取的样本可能有偏倚

整群抽样(cluster sampling)

→将总体分成若干群组,抽取其中部分群组作为观察单位组成样本。

→抽样单位不是个体而是群体

?优点:便于组织,节约人力物力,抽样和调查比较方便,适合大规模调查

?缺点:抽样误差较大,分析工作量也较大

现况调查中的偏倚及其控制

→偏倚(bias)——调查或研究结果与真实情况不符,或者样本统计量不能代表总

体参数所在的范围

?偏倚——选择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

选择偏倚(selection bias)——随意选择研究对象、任意变换抽样方法

无应答偏倚、幸存者偏倚

信息偏倚(information bias)——报告偏倚、回忆偏倚、调查偏倚、测量偏倚

第三节生态学研究

生态学研究(ecological study)是描述性研究的一种类型,它是在群体的水平上研究某种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以群体为观察和分析的单位,通过描述不同人群中某因素的暴露状况与疾病的频率,分析该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生态学研究的目的——提供病因线索,产生病因假设;评估人群干预措施的效果

生态学研究的方法——生态比较研究<横断面研究>、生态趋势研究

生态学谬误(ecological fallacy)<生态学研究的最大缺点>

由于生态学研究是由各个不同情况的个体“集合”而成的群体(组)为观察和分析的单位,以及存在的混杂因素等原因而造成的研究结果与真实情况不符

第四章队列研究

第一节概述

?暴露(exposure)是指研究对象接触过某种待研究的物质(如重金属)、具备某种待研究的特征(如年龄、性别及遗传等)或行为(如吸烟)。暴露在不同的研究中有不同的含意,暴露可以是有害的,也可以是有益的,但都是需要重点研究的

?暴露因素(exposed factor)在流行病学病因研究中,暴露因素是泛指各种影响人群健康的具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通常把导致疾病事件增加的暴露因素称为危险因素或致病因素,把导致疾病事件降低的暴露因素称为保护因素

?危险因素(risk factor)又称为危险因子,泛指能引起某特定结局(outcome)(如疾病)发生,或使其发生的概率增加的因子,包括个人行为、生活方式、环境和遗传等多方面的因素

?队列(cohort)原指古罗马军团中一个分队,流行病学家加以借用,表示一个特定的研究人群组

?出生队列(birth cohort):特定时期内出生的一组人群;随访

?队列或暴露队列:泛指具有某种共同暴露或特征的一组人群,如某个时

期进入某工厂工作的一组人群

队列:根据人群进出队列的时间不同

?固定队列(fixed cohort),是指人群都在某一固定时间或一个短时期之内进入队列,之后对他们进行随访观察,直至观察期终止,成员没有无故退出,也不再加入新的成员,即在观察期内保持队列的相对固定。

?动态人群(dynamic population),是相对固定队列而言的,即在某队列确定之后,原有的队列成员可以不断退出,新的观察对象可以随时加入

?队列研究(cohort study)是将一个范围明确的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及其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其各自的结局,比较不同亚组之间结局的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子与结局之间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

?在一个特定人群中选择所需的研究对象,根据目前或过去某个时期是否暴露于某个待研究的危险因素,或其不同的暴露水平而将研究对象分成不同的组,如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等,随访观察一段时间,检查并登记各组人群待研究的预期结局的发生情

况(如疾病、死亡、或其他健康状况),比较各组结局的发生率,从而评价和检验危险因素与结局的关系

队列研究的基本特点

?属于观察法——暴露是客观存在的,不是随机分配

?设立对照组——设立对照以资比较

?由“因”及“果”——前瞻观察

?能确证暴露与结局的因果联系——计算发病率,估计危险程度

队列研究的研究目的

?检验病因假设、评价预防效果、研究疾病自然史

队列研究的研究类型

根据研究对象进入队列时间及终止观察的时间不同

?前瞻性队列研究、历史性队列研究、双向性队列研究

前瞻性(prospective)队列研究

优点——偏倚比较小,结果可信

缺点——花费大、时间长,影响其可行性

重点考虑——应有明确的检验假设、发病率或死亡率高、应明确规定暴露因素

应明确规定结局变量、有足够的观察人群、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历史性(historical)队列研究

优点——省时、省力、出结果快

缺点——资料的可信性未必符合要求

重点考虑——应有明确的检验假设、发病率或死亡率高、应明确规定暴露因素

足够数量的完整可靠资料

第三节队列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一、确定研究因素

?一次只能研究一个因素

?暴露因素通常是在描述性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的基础上确定的

?一般应对暴露因素进行定量,除了暴露水平以外,还应考虑暴露时间、暴露方式?同时需收集其他暴露因素资料及背景资料,包括各种可疑的混杂因素及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以利于对研究结果作深入分析。

二、确定研究结局

?结局变量(outcome variable)也叫结果变量,简称为结局。是指随访观察中将出现的预期结果事件,也即研究者希望追踪观察的事件

?结局就是队列研究观察的自然终点,它与观察期的终止不是一个概念

?研究结局的确定应全面、具体、客观

?结局不仅限于发病、死亡,也有健康状况和生命质量的变化;既可是终极的结果(如发病或死亡),也可是中间结局(如分子或血清的变化);结局变量既可是定性的,也可是定量的

?结局变量的测定,应给出明确统一的标准,并在研究的全过程中严格遵守

?收集到多种结局资料

三、确定研究现场与研究人群

(一)研究现场

?要求有足够数量的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当地的领导重视;群众理解和支持

当地的文化教育水平较高,医疗卫生条件较好,交通较便利;现场的代表性(二)研究人群暴露人群的选择——职业人群、特殊暴露人群、一般人群、有组织的人群团体

对照人群的选择——内对照、特设对照(外对照)、总人口对照、多重对照(多种对照)

四、确定队列大小

(一)计算样本量时需考虑的几个问题

?抽样方法

?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比例——非暴露组的样本含量不宜少于暴露组的样本含量

?失访率——通常假设失访率为10%

(二)影响队列大小的几个因素

?一般人群(对照人群)中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暴露组与对照组人群发病率之差

要求的显著性水平;效力(power)又称把握度(1-β)

五、资料的收集与随访

(一)基线资料的收集

?基线资料包括研究的暴露因素的暴露状况,疾病与健康状况,年龄、性别等个人状

况,家庭环境、个人生活习惯及家族疾病史等

?获取方式——查阅记录或档案、访问研究对象或其它能够提供信息的人

对研究对象进行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环境调查与检测

(二)随访

?随访对象与方法

暴露组与非暴露组采取相同的方法同等地进行随访

直接面对面访问、电话访问、自填问卷、定期体检,环境与疾病的监测、医

院医疗与工作单位的出勤记录的收集等

?随访内容——与基线资料内容一致,重点是结局变量

?观察终点——研究对象出现了预期的结果

(1)观察的终止时间——整个研究工作截止的时间,也即预期可以得到结果的时

间,终止间直接决定了观察期的长短,其是以疾病的潜隐期为依据的

(2)随访的间隔——视研究结局的变化速度、研究的人力、物力等条件而定,一

般慢性病定为1~2年

(3)随访者——必须认真进行培训

六、质量控制——调查员的选择、调查员培训、制定调查员手册、监督

第四节队列研究的资料整理与分析

一、基本整理表

二、人时的计算

?人时(person-time,PT):观察人数乘以随访单位时间的积,时间单位常用年,a+b+c+d=t b+d=m 0a+c=m 1合计c/n 0

c+d=n 0d c 非暴露组

a/n 1a+b=n 1b a 暴露组

发病率合计非病例病例

?一定的人时(人年)数可来自不同的人数与不同的观察时间

?计算方法——以个人为单位计算暴露人年(精确法)、用近似法计算暴露人年

用寿命表法计算人年

三、率的计算

(一)常用指标

1、累积发病率(cumulative incidence,CI)

?条件:观察人数比较多,人口比较稳定

?实质:一种“静态率”取值:0~1

观察开始时的人口数

整个观察期内的发病人累积发病率=2、发病密度(incidence density,ID)

?条件:研究对象进入队列的时间不一

?既说明了该人群发生的新病例数,又说明该人群大小和发生这些例数经历的时间

?实质:一种“动态率”,带有瞬时频率性质取值:0~∞

3、标化比

?条件:研究对象数目比较少,结局事件的发生率比较低

?原理:以全人口发病(死亡)率做为标准,算出该观察人群的理论发病(死亡)

人数,即预期发病(死亡)人数,再求观察人群中实际发病(死亡)人数与此预

期发病人数之比,即得标化发病(死亡)比

?分类——标化死亡比、标化比例死亡比

标化死亡比(SMR)?SMR>1,说明暴露导致或促进了结局的发生?SMR<1,说明暴露预防或减少了结局的发生

?SMR=1,说明暴露与疾病没有关系

标化比例死亡比(SPMR)

?条件:不知道某种疾病的死亡率,只知道某病的死因构成

四、效应的估计?相对危险度、归因危险度、归因危险度百分比、人群归因危险度、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剂量反应关系

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

?也叫危险比(risk ratio)或率比(rate ratio),是反映暴露与发病(死亡)关

联强度的最有用的指标?意义: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的危险是非暴露组的多少倍归因危险度(attributable risk,AR )

?也叫特异危险度、率差(rate difference,RD)和超额危险度(excess risk),

是暴露组发病率与对照组发病率相差的绝对值

?意义:表示危险特异地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

观察对象的人时数

观察期间发病的人数发病密度=期死亡数标准人口(全人口)预研究人群中观察死亡数

=SMR 研究人群×标准死亡率预期死亡数实际死亡数=SPMR 数某人群实际全部死亡总全部死亡人数全人口中某病因死亡数实际死亡数?=010c n a I I RR e ==010n c n a I I AR e -=-=0

0,I RR I I I RR e e ?==()1000-=-?=RR I I I RR AR

RR 与AR 区别?

?联系:都是表示关联强度的重要指标

?公共卫生意义差异:

RR 说明暴露者与非暴露者比较增加相应疾病危险的倍数,具有病因学的意义

AR 则一般是对人群而言,暴露人群与非暴露人群比较,所增加的疾病发生数

量,如果暴露因素消除,就可减少这个数量的疾病发生,具有疾病预防和公

共卫生学上的意义

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 %)

?又称为病因分值EF(etiologic fraction),是指暴露人群中的发病或死亡归

因于暴露的部分占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

人群归因危险度(PAR)与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

?PAR 是指总人群发病率中归因于暴露的部分,而PAR%是指PAR 占总人群全部发

病(或死亡)的百分比。PAR=It-I0

第五节队列研究的偏倚及其防止

一、常见偏倚的种类

?选择偏倚、失访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

选择偏倚(selection bias )

?实质:研究人群(样本)不是一般人群(总体)的一个无偏的代表

选定的对象拒绝参加、资料不全、研究对象由自愿者组成、早期或潜伏期病人

选择偏倚的预防

?正确的抽样方法、比较志愿者与正常选择参加的人群,差异小时,可考虑参加

?严格按规定的标准选取对象、对研究对象坚持随访到底

失访偏倚lost to follow-up

?实质:选择偏倚的一种。迁移、外出、不愿继续合作而退出;死于非终点疾病

?估计——比较两组失访率的差别及不同程度暴露组失访率的差别

失访人群与随访到的人群的某些基本特征有无差别

了解失访者最后结局与被随访到人群的结局比较以推测失访的影响

失访偏倚的预防

?提高研究对象的依从性,在选择对象时选择符合条件且依从性好的研究对象

?前期的宣传工作

信息偏倚

?在获取暴露、结局或其他信息时所出现的系统误差或偏差叫信息偏倚。信息偏

倚又称为错分偏倚(misclassification bias)

?来源:研究者、调查对象、测量工具、原始记录不准

?信息偏倚:同等发生于暴露组和非暴露组-非特异性错分-RR→1

?信息偏倚:不同等发生于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特异性错分-RR 或高或低

信息偏倚的预防

?研究者或调查者:同等对待每个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实事求是

%100%0?-=e e I I I AR %1001%?-=RR

RR AR %100%0?-=t t I I I P AR ()()%1001

11%?+--=RR P RR P P AR e e

?测量工具:校准

混杂偏倚

?暴露因素与疾病发生的相关(关联)程度受到其他因素的歪曲或干扰

?性别、年龄是最常见的混杂因素

?满足条件

必须与所研究疾病的发生有关,是该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必须与所研究因素有关

必须不是研究因素与疾病病因链上的中间环节或中间步骤混杂偏倚的预防

?设计阶段:限制

?对照选择:匹配

?抽取对象:随机化

处理:分层分析、标准化或多因素分析的方法

前提:研究者要有能力识别混杂作用的存在

第五章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

第一节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

以现在确诊的患有某特定疾病(即当前研究中打算研究的疾病)的病人作为病例,以不患有该病但具有可比性个体作为对照(留意区分第研究对象),通过询问、实验室

检查或复查病史,接触过某些物质、具备某特征、处于某状态

意队列研究暴露与非暴露组的疾病比例),经统计学检验(最常用的就是c2检验),若两组差别有意义,则可认为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存在着统计学上的关联(留意区分第4章队列

研究

第8章研究的真实性与因果推断),推断出某个或某些暴露因素(暴露因素:保护因素)是疾病的危险因素,从而达到探索和检验病因假说的目的。病例对照研究的特点

——属于观察法;设立对照组;由“果”及“因”:疾病→暴露;探索、检验病因假说

第二节病例对照研究的类型

?病例与对照不匹配

?病例与对照匹配——频数匹配、个体匹配

?病例对照研究的衍生类型

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病例-队列研究、病例交叉研究、

单纯病例研究、病例-时间-对照设计

病例与对照匹配的因素——混杂因素(已知、可疑);复合因素(年龄+性别)不能匹配的因

素病例与对照匹配的目的——提高研究(统计)效率[研究效率=R/(R+1)]、控制混杂因素作用

匹配带来的问题——增加工作难度(费用、时间);限制样本量;匹配因素将无法再进行分析

匹配过头over matching:把不必要的项目列入匹配,企图使病例与对照尽量一致,就可能

徒然丢失信息,增加工作难度,结果反而降低了工作效率,这种情况称为匹配过头。

?巢式病例对照研究nested case-control study

将传统的兵力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的一些要素进行组合后形成的一种研究方法,也就

是在对一个实现确定好的队列进行随访观察的基础上,再应用病例对照研究(主要是匹

配病例对照研究)的设计思路进行研究分析

第四节病例对照研究的实施

病例对照研究的一般步骤

?提出假设制定研究计划

收集资料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总结并提出研究报告病例对照研究的实施?提出假设明确研究目的,选择适宜的对照形式病例与对照的来源与选择

样本含量的计算获取研究因素的信息资料的收集

(三)病例与对照的来源与选择

病例与对照的基本来源——以医院为基础hospital-based;以社区为基community-based

1、病例的选择

?新发病例:提供的信息较为可靠

?现患病例:掺入疾病迁延及存活因素在内

?死亡病例:信息准确性较差

2、对照的选择

更复杂、更困难!

选择是否恰当是病例对照研究成败的关键之一!

?对照最好是全人群的一个无偏样本,或是产生病例的人群中全体非患该病的人

?研究因素与疾病因果链中的中间变量

?只与可疑暴露有关而与疾病无关的因素必须是混杂因素

的一个随机样本,而且也经过相同诊断确认为不患所研究的疾病?根据病例的定义可以确定病例的源人群(source population),对照应当从该源人群中抽取

实际工作中的对照来源

?同一或多个医疗机构中诊断的其他病例

?病例的邻居或所在同一居委会、住宅区内的健康人或非该病病人

?社会团体人群中的非该病病例或健康人

?社区人口中的非病例或健康人群

?病例的配偶、同胞、亲戚、同学或同事等

第五节病例对照研究的数据整理与分析(计算题)

数据的分析

1、描述性统计:一般特征:人

数、特征的构成比/均衡性检验:可

比性

2、统计学推断:比值比OR/比数

比、优势比、交叉乘积比

OR的含义与RR相同,指暴露组的疾病危险性为非暴露组的多少倍

OR>1说明疾病的危险度因暴露而增加

OR<1说明疾病的危险度因暴露而减少

OR=1说明疾病的发生与暴露与否无关

资料分析类型

——不匹配不分层的资料分析、不匹配分层资料分析、分级暴露资料分析、匹配资料分析

(1)不匹配不分层的资料分析

(4)1:1匹配病例对照研究

(5)归因分值AF

?病因分值EF

?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P

?暴露人群的归因分值AFe ?人群归因分值AFe 病例对照研究的功效

?研究功效(power)也叫做把握度,可以解释为拒绝无效假设的能力,即当无效假设

OR

OR I I I AF e u e e /)1(/)(-≈-=)]

1(1/[)1(/)(-+-=-=OR P OR P I I I AF e e p u p p

不成立时,该假设被拒绝的概率

第六节病例对照研究中的偏倚及其控制

一、选择偏倚selection bias——入院率偏倚(Berkson bias)、现患病例-新发病例偏倚

(Neyman bias)、检出征候偏倚、时间效应偏倚

二、信息偏倚information bias——回忆偏倚、调查偏倚

三、混杂偏倚confounding bias

第八节病例对照研究与队列研究的比较队列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因果关系

由因及果,前瞻性由果及因,回顾性率的计算

可以直接获得两队列人群的发病率、死亡率不能直接计算发病率样本量

较大相对较小,特别是匹配研究花费代价

费时、费力、费力,其组织后勤工作相当艰巨省力、省钱、省时,较易组织实施适用病种常见病,不适用于发病率很低的疾病特别适合于罕见病,不需要许多研究对象,但不适

合于人群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

外推因果判断能确证暴露和疾病的因果关系暴露和疾病的时间先后顺序难以判断,不能确证暴

露与疾病的因果联系

研究因素的

多少

一般一个,简单多个,复杂偏倚选择偏倚,失访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以失访偏倚为主

选择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难以避免,控制选择偏倚为主容易程度

设计、资料的收集分析、实

施等较难设计资料的收集、分析、实施相当容易第六章实验流行病学研究

第一节概述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将来自同一总体的研究人群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研究者对实验组

人群施加某种干预措施后,随访并比较两组人群的发病(死亡)情况或健康状况有无差别及

差别大小,从而判断干预措施效果的一种前瞻性、实验性研究方法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对照的原则、随机的原则、盲法的原则、重复的原则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特征——前瞻、干预、随机、对照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的分类

按研究现场分类——现场试验(个体试验、社区试验)、临床试验

按所具备设计的基本特征——真实验、类实验

第二节现场试验研究现场试验研究:以正常人为研究对象,以个体或群体为研究单位,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

组和对照组,将所研究的干预措施给予实验组人群后,随访观察一段时间并比较两组人群结

局,对比分析两组间效应上的差别,从而判断干预措施效果的一种前瞻性、实验性研究方法原理:社区随机对照试验是一种前瞻性的实验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是正常人,即

未患所研究疾病的人群,选择具有可比性的社区,以社区为单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给实验组施加一种或多种干预措施后,随访追踪一段时间后,得到两组人群的结局资料,比

较两组人群效应上的差异,从而判断或评价干预措施的效果

研究设计基本原则与步骤

(一)明确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

★★主要原则

◆对干预措施有效的人群

◆预期发病率较高的人群

◆干预对其无害的人群

◆能将实验坚持到底的人群

◆依从性(compliance)好的人群

(三)确定研究现场

(四)样本大小的确定

影响样本量大小的主要因素

◎干预措施实施前、后研究人群中研究事件(疾病或死亡)的发生率

◎第I 型(α)错误出现的概率

◎第II 型(β)错误出现的概率

◎单侧检验或双侧检验

◎研究对象分组数量

(五)随机化分组——简单随机分组、分层随机分组、整群随机分组

(六)设立对照

设立对照的形式——◇安慰剂对照◇自身对照◇交叉对照

★★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人们因为成了研究中特别感兴趣和受关注的目

标而改变了其行为的一种趋向,与他们接受的干预措施的特异性作用无关

(七)盲法的应用——单盲(single blind)、双盲(double blind)、三盲(triple blind)

双盲:研究对象和研究者都不了解试验分组情况,而是由研究设计者来安

排和控制全部试验。其优点是可以避免研究对象和研究者的主观因素带

来的偏倚,缺点是方法复杂,较难实行,一旦出现意外,较难及时处理

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一)偏倚的防止——●排除●退出(□不合格□不依从□失访)

(二)实验效果的主要评价指标评价治疗措施效果的主要指标

%

100?=治疗的总例数治疗有效例数有效率%100?=治疗人数治愈人数治愈率

%100?=某病受治疗人数因某病死亡人数病死率%100N N ?=年的病例数

随访满年存活的病例数年生存率评价预防措施效果的主要指标

%100)()()(?-=率

或死亡对照组发病率或死亡实验组发病率或死亡对照组发病保护率效果指数IE 率死亡实验组发病率

死亡对照组发病)()(=%100?=检查总人数

抗体阳性人数抗体阳性率第三节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是将研究人群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将研究者所控制的措施给

予试验人群后,随访并比较两组人群的结果,以判断措施效果的一种前瞻性研究

原理:——选定患有某种疾病的病人(住院病人或非住院病人),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实验

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病人施加某种预防或治疗的干预措施后,随访并观察一段

时间,比较两组病人的发病结局,从而判断干预措施的预防或治疗效果

基本特征——特殊的前瞻性研究、干预、有正确的实验设计、必须知情同意,不能强迫病人设计基本原则——○对照○随机化分组○盲法试验○常使用标准疗法对照

主要用途——◇治疗研究◇诊断研究◇筛检研究◇预后研究◇病因研究

应该注意的问题——◇临床依从性□患者执行医嘱的程度◇临床不一致性

◇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向均数回归regression to the mean

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 指在对照组应用安慰剂的临床试验中,给安慰剂的病人也表

现出不应该有的效果,如病情好转

向均数回归regression to the mean 有些测试指标,如血压或其他生理指标,在初试时有

些患者可以在常水平,然而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再次测试又回复到正常水平的现象

第八章研究的真实性与因果推断

第一节研究结果的变异性

变异性来源——生物学(真实)变异和测量变异、随机变异和系统变异

样本水平的变异性——描述性结果的变异性、分析性结果的变异性

第二节研究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真实性,准确性,效度…validity 测量结果与真实情况符合的程度

——内部真实性、外部真实性

◆可靠性,可重复性,精密度,信度…

——在相同条件下重复测量同一个体/标本获得相同结果的稳定程度

内部真实性vs 外部真实性

●内部真实性:从当前研究对象得到的结果能否准确地反映目标/源人群的真实情况

●外部真实性/外推性:从当前研究对象得到的结果能否适用于目标人群以外的人群

●内部真实性是外部真实性的先决条件

关注可靠性的意义:——测量误差越大,意味着观测值的变异越大

观测值变异越大,对统计学精确度/功效的影响越大描述性研究:可信区间更宽/分析性研究/RCTs:检出暴露(治疗)差异的功效降低

第三节研究的偏倚

偏倚:研究误差中的系统误差部分

选择偏倚selection bias

◎描述性研究□表现: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措施:随机抽样

◎分析性研究□表现:增大减少暴露与疾病、处理与效应的关联,导致估计的偏倚

□措施:严密掌握选取对象的各个环节,注意对象的代表性

信息偏倚information bias错误分类偏倚(有/无差异性错误分类)

混杂偏倚confounding bias暴露因素与疾病发生的相关程度受到其他因素的歪曲和干扰判断原则:比较混杂因素控制前后的暴露因素效应估计值,存在有意义差异

设计阶段:配比、限制、随机化

分析阶段:标准化法、分层分析、多因素分析

第四节原因定义和病因模型

模型——生态学模型、轮状模型、疾病因素模型

★★病因cause of disease那些能使人群发病概率升高的因素,就可认为是疾病病因;

当其中某个或多个因素不存在时,人群的疾病频率就会下降

第五节因果推断的逻辑方法

★★Mill’s canon密尔氏准则

●求同法(或称“异中求同法”,求共性):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共同点---下水劳动

●求异法(又称“同中求异法”):食物中毒

●同异并用法(求同+求异):乙肝病毒与肝癌

●共变法:有关暴露因素是等级或定量的并与事件效应成量变关系:吸烟与肺癌

●剩余法:乙肝病毒+黄曲霉毒素-肝癌(藻类毒素)

●归纳统计推理

注意:如果病因假设清单没有包括真实的病因,Mill’s法则就不能提供任何帮助

第六节统计关联到因果关联

统计学联系

●狭义(association):流行病术语,指两个分类变量之间有无关系

任何因素和疾病之间

“统计学”上的联系都可

能是病因、偏倚和机遇三

者或之一、之二造成

第七节因果关联的推断标准

?关联的时间顺序——前因后果:唯一必须满足的标准

?关联的强度——关联强度越大,为因果的可能性越大(弱关联不能排除因果、

强关联可能不是因果)

?关联的可重复性——不同人群、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不同类型的研究

少数或个别研究不同甚或相反的结果并不能简单地反驳因果假设--多数得到一致结果的研究可能遭遇共同的偏倚

--研究间不同的结果可能是因为某些因素的修正作用

?关联的合理性——客观的(现有的生物学、疾病自然史等知识)、主观的评价

?研究的因果论证强度——实验性研究>观察性研究

有对照研究>无对照研究、以个体为分析单位>以群组为分析单位

第九章传染病流行病学

传染性疾病and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是由传染性病原体或它们的毒性产物所致的疾病。病原体通过感染的人、动

物或储存宿主直接或间接地发生传播,感染易感者

?感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螺旋体、真菌等)及寄

生虫(蠕虫、原虫)等病原体感染人体产生的疾病

传染病流行病学infectious disease epidemiology

——研究人群中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传播规律,探索传染病的临床识别标志,评价影响传

染病流行的因素,提出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流行的策略和措施,有效地控制和消灭传染病

●新发现传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EID

●是指新确定的和先前未知的可引起局部或在世界范围内公共卫生问题的传染病

●再燃传染病Re-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指那些我们已经熟知的,且其传播水平已降低到不再成为公共卫生问题的感染又重

新回复到具有流行程度传播状态的疾病

第二节传染病流行病学基本原理和方法

传染病的流行病学分类

传播方式特征

接触传播需要直接(如皮肤、性接触)或间接接触(经受染的血、体液传播)

经水和食物传播摄入受污染的水或食物,可能导致大规模的传染病暴发,取决于污染的水或食物分布经空气传播吸入受病原体污染的空气

经生物媒介传播依赖生物媒介(如蚊子、钉螺等)的分布和病原体的感染力

围产期传播类似于接触传播,但接触发生于宫内或分娩过程中

传染病发生与传播的基本条件

(一)病原体

病原体(pathogen):通常把能引起宿主致病的微生物统称为病原

医学免疫学重点知识总结

免疫学复习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免疫(immunity):是免疫系统抵御抗原异物的侵入,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抗原,对“自己”的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进行排除,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抗原的概念稍后会介绍,这里通俗的说,就是机体认为不是自己的,外界来的大分子物质。比如输血,如果输的血型与自身的血型不同,机体就认为这种血是外来的“抗原”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机体的免疫功能概括为:①免疫防御②免疫监视③免疫自身稳定 二、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⒈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也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长期进化中逐步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特点:先天具有,无免疫记忆,无特异性。 ⒉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亦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由T、B淋巴细胞介导,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后,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并发挥免疫效应、清除抗原;须经历克隆增殖; 分为三个阶段:①识别阶段②活化增殖阶段③效应阶段 三个主要特点①特异性②耐受性③记忆性 因需要细胞的活化、增殖等较复杂过程,故所需时间较长 第二章免疫组织与器官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

第一节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一、骨髓 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及成熟的场所 ㈠骨髓的功能 ⒈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⒉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⒊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二、胸腺 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㈠胸腺的结构 胸腺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又分为浅皮质区和深皮质区; ㈡胸腺微环境: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物质(如激素、细胞因子等)组成,其在胸腺细胞分化发育过程的不同环节均发挥作用。 ㈢胸腺的功能 ⒈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⒉免疫调节⒊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第二节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淋巴细胞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一、淋巴结 1. T、B细胞定居的场所⒉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⒊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⒋过滤作用(过滤淋巴液) 二、脾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

流行病学考研试题库

流行病学考研试题库 流行病学试题题库 1. 在临床工作中,流行病学方法可用于: A. 探讨某种疾病的病因及危险因素 B(筛检某种疾病的病人 C(对诊断试验或方法进行评价 D(评价治疗效果与预后 E(A十B十C十D 2(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核心是: A(统计分析 B(对比分析 C(普查 D(抽样调查 E(人群筛查 3(流行病学中的群体是指: A(有典型症状的病人 B(无症状的健康人 C(在一定范围内的人群,可以小到一个家庭,大到全人类D(传染病患者 E(病原携带者 4(流行病学的分析性研究不包括: A(病例对照研究 B(临床试验

C(队列研究 D(回顾性队列研究 E(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 5(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的区别在于: A. 在群体水平上研究疾病现象 B(研究疾病的病因学 C(提供诊断依据 D(不涉及药物治疗 E(不研究疾病的预后 6.流行病学研究的观察法与实验法的根本区别在于: A(设立对照组 B(不设立对照组 C(是否人为控制研究的条件 D(盲法 E(统计学检验 7. 流行病学研究的主要用途是: A(进行统计学检验 B(探讨病因与影响流行的因素及确定预防方法 C(研究疾病的发生概率 D(研究疾病的死亡情况 E(研究疾病的临床表现 8(流行病学的描述性研究不包括: A(普查 B(抽查 C(队列研究 D(现患调查

E(生态学研究 9(流行病学的实验性研究不包括: A(临床试验 B(干预试验 C(人群现场试验 D(病例对照研究 E(防治实验研究 10(对儿童进行急性呼吸道感染检测,测量疾病频率的指标应选用: A(发病率 B(罹患率 C(患病率 D(期间患病率 E(时点患病率 11(下列哪项因素与发病率的变化无关, A(致病因素的作用明显加强和减弱 B(患病率的升高或下降 C(疾病诊断水平的提高或下降 D(诊断标准的变化 E(防疫措施的有效与否 12. 下列哪项因素与患病率的变化无关? A(发病率的升高或下降 B(病死率的升高或下降 C(人口总数自然增加或减少 D(治疗水平的提高或降低 E. 存活时间长短 13. 进行感染性腹泻监测时应选用的疾病的频率测量指标是: A(发病率

(完整版)流行病学调查表

、病例的发现/报告情况 1. 病例的首次发现单位(具体到科室): 1.1联系方式:(1)电话: ⑵传真: (3)E-mail: 1.2发现时间:□口□□年□□月□□日□□时□□分 2. 首次报告单位: 2.1接到报告单位: 2.2报告方式:□电话 □传真 CE-mail □网络直报□其它 2.3报告时间:□□□□年□□月□□日□□时□□分 2.4报告疾病名称: 3. 首次报告时,是否进行网络直报: 3.1若进行网络直报,报告单位为: 3.2报告时间:□□□□年□□月□□ 日□□时□□分 3.3报告疾病名称: 病例一般情况 病例的发病与就诊经过 附表1 流行病学调查表 1. 发病日期:□□□□年□□月□□日 2. 发病地点:□家中 □单位 3. 前往医疗机构就诊前,是否自行服药: 3.1若自行服药,则服药种类: 4. 请填写以下就诊情况: □其他 □是 □否 □不知道 就诊次数 就诊单位 就诊日期 治疗天数 诊断结果 是否隔离 入住院时间 门诊/住院病历 号 □是 □否 家长姓名(若是儿童,请填写): 1. 病例姓名: 2. 性别: □男 3. 民 族: 4. 出生日期:□□□□年□□月□(如出生日期不详,则实足年龄:□□岁或□□月) 5. 身份证号码:□□□□□□□□□□□□□或家长身份证号码) 6. 户籍: 7. 现住址: □女 县(区) 乡(街道) 乡() 组(单 元) 组 () 8. 学习或工作单位: 9. 联系电话:(1)手机: 10. 职业: □幼 托儿童 □餐饮业 ⑵家庭电话: □散居儿童 □商业服务 □渔船)民 □学生 □工人 □干部职员 (3)其它联系人电话: □教师 □民工 □离退人员 □保育保姆 □农民 □家务 □待业 □医疗机构工作人员 □其他

北京科技大学考研数学分析(2003-2014)

北 京 科 技 大 学 2014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 试题编号: 613 试题名称: 数学分析 (共 2 页) 适用专业: 数学, 统计学 说明: 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题或草稿纸上无效。 ============================================================================================================= 1.(15分)(1)计算极限2020cos lim ln(1)x x xdx x →+?; (2)设112(1)0,,(1,2,3,),2n n n a a a n a ++>==+ 证明: lim n n a →∞存在,并求该极限. 2.(15分) (1)设222z y x u ++=,其中),(y x f z =是由方程xyz z y x 3333=++所确定的隐函数, 求x u . (2) 设2233x u v y u v z u v ?=+?=+??=+?,求z x ??. 3. (15分)设)(x f 在[]0,2上连续,且)0(f =(2)f ,证明?0x ∈[]0,1,使 )(0x f =0(1).f x + 4.(15分)设f (x )为偶函数, 试证明: 20()d d 2(2)()d ,a D f x y x y a u f u u -=-??? 其中:||,|| (0).D x a y a a ≤≤> 5. (15分)设)(x f 在区间[0,1]上具有二阶连续导数,且对一切[0,1]x ∈,均有(),''()f x M f x M <<. 证明: 对一切[0,1]x ∈,成立 '()3f x M <.

临床流行病学总结完整版

临床流行病学总结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流行病学定义 1、流行病学的研究范围已经由研究传染病扩展到非传染病;又从“疾病”扩展、延伸到“健康”以及与健康有关的卫生事件(public health events);研究的内容既包括了描述疾病的人群“分布”、探索疾病的“流行因素(决定因素risk factors,determinants),还包括研究、提出、评价预防与控制疾病,促进健康的对策与措施。 2、临床流行病学(clinical epidemiology):是将现代流行病学及生物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融入临床医学领域,研究患病群体的疾病自然史(natural history of disease ),通过周密设计(design)、准确的测量(measurement),对临床的诊断(diagnosis)方法、治疗效果(therapeutic efficacy)及预后(prognosis)进行综合评价(evaluation)的一门学科。英文解释:Clinical Epidemiology:The application of the logical and quantitative concepts and methods of epidemiology to problems (diagnostic, prognostic, therapeutic, and preventive) encountered in the clinical delivery of care to individual patients. The population aspect of epidemiology is present because these individual patients are members of conceptual populations. "A basic science for clinical medicine". 3、临床流行病学的目的是建立和发展能够减少系统误差(systematic error)和随机误差(random error)造成误导的临床观察方法,从而得出符合真实情况的结论。 4、最初,临床流行病学强调在临床研究进行严格的设计、测量与评价(design,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n clinical research, DME)。 5、在20世纪90年代初,INCLEN(国际临床流行病学网络)进入了总体计划的第二期项目,提出其宗旨为:“在最可靠的临床依据和有效使用卫生资源的基础上,促进临床医学实践,从而改善人民健康。为达此目的,本工作网内各国临床医师、统计师及社会学家须共同奋斗,以建立和维持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最佳的和可靠水平的能力。” 第二节、流行病学特性 一、流行病学特点:研究的手段是采用流行病学和生物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的对象是临床的病人;研究的任务是解决临床上的各种医学问题。 二、流行病学研究内容: 1、疾病诊断(Diagnosis of Disease) 2、疗效评价(Evaluation of Therapeutic Efficiency) 3、探讨病因(Causal Inference) 4、临床决策分析(Clinical Decision Making and Evaluation) 5、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 EMB)循证医学提供给病人的医疗是建立在目前所能提供的医学证据的基础上,要求临床医生运用新的技术方法,包括进行有效的文献检索、运用评价临床文献的正规方法,以获得最真实可靠的信息,然后依据这些证据,对病人的诊断和治疗做出决策,对疾病的预后进行判断。 6、卫生经济学评价(Health economics evaluation)卫生经济学评价可以应用于预防保健领域,选择最为经济的预防保健措施或者最需要实施预防保健措施的人群,从而使用相同的资源获得最大的收益。从产出衡量的角度,卫生经济学评价分为如下三大类:①成本效果分析(cost effectiveness analysis)②成本效益分析(cost benefit analysis)③成本效用分析(cost utility analysis) 7、其它方面(The Others )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内容还包括可影响临床观察结果的偏倚(bias)、机遇(chance)等干扰因素以及临床不一致性(clinical disagreement)和临床依从性(clinical compliance)等。 第三节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Study Methods of Clinical Epidemiology) 一、原则(Principle) 1、临床流行病学的宗旨就是面对临床医学实践中的复杂情况,应用流行病学和生物统计学(bio-statistics)的原理和方法学,提供可靠的科学方法,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建立临床科研设计、测量与评价的临床科研方法学,应用于复杂的临床医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一、总论 1、感染过程出现的表现:清除病原体、隐性感染(最常见)、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病原携带状态(重要传染源)、潜伏性感染。(即五种表现) 隐性感染---又称为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的感染,其表现约超过显性感染的10倍以上。 2、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 毒力---包括毒素和毒力因子。毒素包括外毒素和内毒素。 外毒素内毒素 代表菌群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和霍乱弧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 作用机制通过与靶细胞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内而起作用激活单核-吞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而起作用 3、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包括传染源、传染途径、人群易感性(即三个条件) 传染源---指病原体已经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易感者---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他们对该病原体具有易感性。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而又有传染源和传染途径时,则容易发生该传染病的流行。 4、传染病的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即四个特点) 5、再燃与复发 再燃---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 复发---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6、传染病的预防:包括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法定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包括:鼠疫和霍乱。要求城镇发现后2小时内上报,农村不少过6小时。 小结:传染病过程包括三个条件、四个特点、五种表现 二、病毒性肝炎 1、乙肝的抗原抗体系统: A.HbsAg(表面抗原)和抗HBs:表面抗原是HBV感染后首先出现的抗原,该抗原只有免疫性,无传染性。抗HBs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在其抗原转阴一段时间后开始出现,其阳性表示对HBV有免疫力,见于乙肝恢复期、过去感染及疫苗接种后。 B、HBcAg(核心抗原)和抗HBc:核心抗原因存在于Dane颗粒中,在肝脏,主要存在于受感染的肝细胞核内,出现较晚于HBcAg,其存在表示病毒复制活跃且有较强传染性。抗HBcIgM较早出现,其阳性提示急性期或者慢性肝炎急性发作,抗HBcIgG出现较迟,可保

流行病学考研精选30道问答题

流行病学考研精选30道问答题(均为历界真题) 1、什么是疾病的分布?为什么说疾病的分布对探讨病因及制定防制对策与措施有重要意义? 2、请写出计算续发率的公式,计算续发率时应注意什么?续发率 分析在流行病学上有何意义? 3、以高血压为例,试述什么是疾病的三级预防。? 4、病例对照研究中如何选择病例和对照? 5、回顾性队列研究与病例对照研究的区别? 6、简述偏倚的概念,并举例说明病例对照研究中常见的偏倚。 7、配比方法在病例对照研究与队列研究的应用有何不同。 8、病毒性肝炎的分类与其传播途径的特点 9、某研究发现,乳腺癌病人中有80%的结过婚。该研究者据此认 为,结婚是乳腺癌的危险因素之一。请问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10、调查研究时,如何控制/减少系统误差? 11、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的局限性 12、举例说明流行病学因果关系推断的原则。 13、简述流行病学的基本特征 14、请比较前瞻性队列研究与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的异同。 15、评价筛检方法优劣的主要指标有哪些,说明指标间的相互关 系?评价一项筛检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什么?影响因素有哪些?

16、流行病学实验研究与队列研究有何不同? 17、简述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 18、研究某降压药的降压效果,试验组口服此降压药,对照组不服 用,已知年龄是混杂因素,请问该作何种设计? 19、论述疾病监测与横断面研究、队列研究的关系。 20、简述病因推断标准、研究设计与防治效应标准,两者间区别? 21、某研究者认为糖摄入量过多与性功能低下有关,研究者选择了 90名健康男性,按糖摄入量多少随机分为两组,随访10年后,进行两组性功能低下等结局调查,糖摄入量多者发生频率高于摄入量多者,得出结论糖摄入与性功能低下有关? (1)该研究类型? (2)结果是否可靠?有何偏倚? 22、某肿瘤可能与环境污染有关,环境中芳香族化合物暴露人群 DNA有损伤,试用分子流行病进行研究? 23、试述乙型肝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有人进行肥胖与冠心病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选取首次因心绞痛而入院后按当前最好标准确诊的冠心病病人200例。选取同一医院同期入院,且年龄范围相同,性别比例相同确诊无冠心病的糖尿病病人200例作为对照。在200例冠心病病人中按身高体重指数(BMI)>=25kg/m2者诊断为肥胖的120例;在对照中按同一标准肥胖者100例。问题: (1)请将该研究结果整理成标准四格表资料。

欧阳光中《数学分析》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重积分)【圣才出品】

欧阳光中《数学分析》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第21章重积分 21.1复习笔记 一、矩形上的二重积分 1.矩形的分划P (1)矩形的分划P的定义 设是内的一个闭矩形,即 用平行于轴和平行于轴的两组直线 将矩形A分划为个子矩形,记 称P为矩形A的一个分划. (2)分划P的长度的定义 矩形A分划为个子矩形后, 记称为分划P的长度.直线及称为分线. 2.矩形A上的积分定义 (1)矩形A上的和 设定义于矩形A.在每个子矩形内任取一点作和

式中是子矩形的面积. (2)可积 ①可积定义 对于矩形A上的和,若满足当如果极限存在,并且此极限与A的分 划无关,又与点在内的选取无关,则称二元函数在闭矩形A上可积(简称(R)可积或可积).记为 或者简单记为称它是函数在A上的二重积分,即 其中是被积函数,A是积分区域. ②语言定义 若存在一个数对对一切分划P,只要不等式 对一切都成立,则称为在A上的二重积分,并记 注意:当在A上可积时,在A上必有界. (3)大(小)和 记 作下列和式,它们显然与分划P有关:

分别称和是函数在A上相应于分划P的大和与小和. (4)大(小)和的相关性质 ①加入新分线后,大和不增,小和不减; ②每增加一分线,大和与小和的变动值不大于这里 ③任何一个大和不小于任一个小和,即对任两个分划,必成立 3.二重积分的几何意义 设是定义在闭矩形A上的一个非负连续函数,那么二重积分 表示以曲面为顶、以矩形A为底面的柱体(即曲顶柱体)的体积.如图21-1. 图21-1 4.可积充要条件 (1)定理 设定义于矩形则于A上可积,等价于当分划 时,振幅体积 也等价于一个振幅体积 这里是在子矩形上的振幅.

临床流行病学重点

《临床流行病学重点》 一.绪论 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 疾病诊断疗效评价探讨病因循证医学卫生经济学评价临床决策分析 探索疾病的病因---描述性研究: A描述性研究 (三间分布:时间地点人群;常规资料,临床) B.?形成假设 C 检验假设(分析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 D病因推断 探索疾病的病因---分析性研究 探索疾病的病因---实验性研究 卫生经济学评价: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用分析 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设计、测量和评价 科研设计的内容: 科研目的和科研假设的确定科研设计方案的确立研究对象的选择 研究因素、研究指标的确定资料收集数据的处理研究质量的控制★科研设计方案: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实验性研究理论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 : 病例分析现况调查 分析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 实验性研究—临床试验 理论性研究 病因/危险因素的研究备选方案: 随机对照试验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描述性研究 (其中随机对照论证强度最高,描述性研究可行性最高) 预后研究的研究备选方案: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描述性研究 (其中队列研究论证强度最高,描述性研究可行性最高) 防治性研究的研究方案:随机对照论证强度最高 研究对象的标准: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 研究对象分组方法: A.临床试验研究:采取试验措施——实验组对照组;随机分组 B 病例对照研究:患病——病例组对照组

C. 队列研究:暴露——暴露组和非暴露组 研究因素和指标的确定:进行设计时要确定具体研究因素及其强度、单因素或多因素,以及研究因素的不同暴露水平和研究因素的实施方法等内容。 确定效应指标: 发病率死亡率治愈率有效率缓解率复发率毒副作用体征的改变实验室测定结果等 在选用具体指标时要考虑指标的: 关联性特异性客观性真实性可靠性 研究质量的控制:随机误差偏倚(选择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 二.描述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客观地描述疾病或某种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揭示的暴露与疾病间的统计学关联仅能作为因果推断的线索, 是因果关系探索过程中的第一步,一般事先不设对照组, 描述性研究的主要研究类型: 现况研究/横断面研究纵向研究生态学研究 现况研究:在特定的时点或时期内,描述疾病或健康状态在某一特定范围的人群中的分布,探索某些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态的关系。时间越集中越好;测量指标以患病率为主;现况研究只能为因果联系提供线索 现况研究的目的 掌握目标群体中疾病或健康状态的分布 (测量指标以患病率为主) 提供疾病的致病因素的线索 确定高危人群 (普查、筛检) 为防制措施及其效果的评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现况研究的种类普查 (census) 抽样调查 (sampling survey) 普查在特定时点或时期,对特定范围内的全部人群(总体)进行调查。 优点:不存在抽样误差,确定调查对象容易普及医学卫生知识 缺点:工作量大,工作人员多,工作不易细致,质量难以控制,消耗人力物力财力,不适于患病率低、无简便易行诊断手段的疾病 适用情况:疾病的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

传染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

概述: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 )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 )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 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 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感染与免疫 一.感染(infection )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 )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 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固有的寄生位置而到达不习惯的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的损害则产生机会性感染。 首发感染(primary infection )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重复感染(reinfection )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混合感染(coinfection )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 )人体于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别的病原体感染。 继发性感染(sec on daryi nfection )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 其他病原体感染。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 1. 病原体被清除: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2. 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 ):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 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结局:大多数获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 3. 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 ):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

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关于××县××镇××中学一起疑似流感的流行病学 调查报告 ××年6月12日17点20分,我中心疫情室接到××镇中心卫生院××同志电话报告:××中学八(5)班有疑似流感病例15例。接到电话后,疫情室立即将此信息报告给疾控中心主任××、卫计局副局长××、分管副主任××、急控科科长××。疾控中心决定由急控科科长××带队及相关流调人员前往调查处置。流调组于17点30分出发,21时到达现场,22时处置完毕,现将调查处理的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 ××镇位于县城北面,距县城138公里,东抵××镇,南与××镇接壤,西与××镇相邻,北与××镇相连,全镇面积176.7平方公里,有8个行政村、60个村民组,总人口:26354人,现有学校9所(其中:中学1所)。 ××中学位于××镇××村××街上,共有学生××人,教师××人,共有三个年级××个班。其中:七(1)班有学生××人,七(2)班有学生××人,七(3)班有学生××人,七(4)班有学生××人,七(5)班有学生××人,七(6)班有学生××人,八(1)班有学生××人,八(2)班有学生××人,八(3)班有学生××人,八(4)班有学生××人,八(5)班有学生××人,九年级共××人。经现场调查,现有症状学生10名,均为八(5)班学生。发病年龄在14-16岁之间,以15岁组为高发,均以咳嗽、流涕、头痛、咽痛、扁桃体肿大、咽部充血、轻中度发热为主要表现,偶有高热,恶心,乏力等症状。

二、调查结果: 首发患者××、男、14岁、××中学八年级(5)班。家住××镇二××村××街上新区,于××年6月8日发病,主要症状为咳嗽、咽干、流涕,最高体温39.1℃,发病前未外出。截止6月12日类似病例增至10例。三间分布情况见表1、表2、表3。 表1、发病时间分布表 发病时间6月8日6月9日6月10日6月11日6月12日合计 发病数 1 1 2 2 4 10 构成比% 10 10 20 20 40 100 表2、发病年龄分布表 发病年龄14岁15岁16岁合计 发病数 2 7 1 42 构成比% 20 70 10 100 表3、发病人群分布表 年级八(5)班其余15个班合计 学生数46 ×××× 发病数10 0 10 发病率% 21.74 0 ×× 三、流行病学特征 10例病例全部集中在八(5)班,其余班级均无发病情况,发病的10例学生中男生 6名,女生4名,男女构成比为1.5:1。 四、调查分析:

流行病学总结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以阐明流行和分布规律,探索病因、制定防制对策和措施并评价其效果,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目的的一门学科。 研究对象:人群;研究范围: 疾病与健康状况;研究任务: 探索病因;研究目的: 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 第二讲 病因与病因推断 一、.病因模型(多因论) (1)三角模式(triangle mode ) 流行病学三角(epidemiological triangle ) (2)轮状模型(wheel mode ) (3)病因因素模型 (4)病因网络(web of causation )模型 二.病因的定义 使人群发病概率即风险升高的因素,包括发病机理和危险因素。 危险因素(risk factor ):流行病学层次的病因。 三.病因的分类 必需病因(necessary factor of cause ):是指某疾病发生的必要因素,即缺乏该因素时疾病就不会发生。 促成病因(contributory factor of cause ):是指某因素的存在,可能导致某病产生的概率增加,但该病发生并非一定具有该因素。 四、.病因研究的基本方法 Mill 原则(如何提出假设) 1、求同法:相同事件之间找共同点 2、求异法:不同事件之间找不同点 3、共变法:因素出现频率波动时疾病频率或 强度也发生变化 4、类推法:疾病分布与病因已明的疾病的分布特征相似,推测两者有共同的病因 5、排除法:产生几个假设,逐一排除 五、病因推导原则 因素与疾病关联的形式: 统计学关联 虚假 描述性研究(查明分布) 形成假设(Mill 法则)分析性研究(检验假设)实验性研究(验证假设)病因推断(九条标准) 临床、病理实验等资料

流行病学重点总结

《流行病学》期末考试总复习 第一章绪论 1、流行病学:研究疾病与健康状态在人群中得分布及影响因素,借以制订与评价预防、控制与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得策略与措施得科学。 2、流行病定义得内涵: ①、研究对象:人群 ②、研究内容:疾病(包括伤害)与健康状态 ③、重点:研究疾病与健康状态得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④、目得:为控制与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提供科学得决策依据。 3、根据就是否由研究者控制研究得条件,或者说就是否有人为得干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观察性研究或观察流行病学与实验性研究或实验流行病学。 4、流行病学研究得重要观点:

①群体得观点;②比较得观点;③概率论得观点;④社会医学得观点;⑤多病因论得观点。 第二章 疾病得分布 率与比得概念:率表示发生得频率或强度,可以取任何值,反应动态过程得一个参数。 比就是一个值。 构成比就是指事物各部分所占比重,一般使用圆饼图,取值在0~1之间。 如果把构成比当做率使用,将会得出错误得结论。 k ?= 数 可能发生该现象的总例某现象实际发生的例数 率 %100?= 量(个体数之和) 同一事物内部的整体数数量(个体数) 某事物内部某一部分的构成比 发病指标 发病率:在一定期间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得频率。 k ?= 同期暴露人口数 生某病的新病例数 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发发病率 罹患率: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得发病率。观察时间月、周、日或一个流行期为时间单位。 k ?= 同期暴露人口数 观察期间某病新病例数 罹患率 患病率: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所占得比例。 k ?= 同期观察人口数 病新旧病例数 特定时间内某人群中某患病率 影响患病率升高与降低得因素: ?? ?期间患病率 时点患病率按观察时间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范文 前言:了解此次食物中毒的原因,爆发范围及途径等相关方面,为合理采取有效的预防及控制措施提供重要依据。材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1953年6月27号下午2时后,上海某中学内每小时有数名腹泻、呕吐患者到保健科就诊,当晚十点后至28日黎明患者人数剧增,29日起病例逐渐减少,7月3号大体平息。 调查方法:对于该学校全部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以调查表的形式,采用叉生分析法。大致如下: 总罹患率:罹患率=1425/2418×100%=% 三间分布: 1、时间分布:首发病例发生于27日下午2时左右,末例病例发生于29日早晨时左右。根据患者食谱的调查,怀疑可疑餐次为6月27日的午餐,据此判断,该事件的潜伏期为2-36小时,高峰期是进餐后约10-16小时。 2、地点分布:患者来自上海某中学,均在学校食堂用餐。人群分布:患者性别男女均有,发病年龄不等症状和体征: 病人诊断标准:(1)、学校食堂就餐史; (2)、症状与体症(有发热、腹泻、腹痛、头痛、呕吐等症状);(3)、实

验室检验食谱调查 接受调查患者当日均有在食堂吃饭,早餐为油条,豆腐干,稀饭;中餐有茄子,小白菜,凉拌菜,榨菜汤,米饭;晚餐有茭白烧肉,咖喱洋芋,米饭,汤。 结果 1. 用餐地点与罹患率 2. 用餐情况与罹患率 3. 午餐种类与罹患率 还应进行早晚餐的食品与罹患率的调查,患者相关的实验室检查等讨论 1、事件定义:本次事件中,发病症状主要为腹泻,腹痛,呕吐等肠道症状,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进展快。所有的中毒病人的临床表现基本相似。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结果,本次事件所发生的病例有明显聚集性。初步怀疑为细菌感染食物后引起的食物中毒。 2、可疑餐次与可疑食品分析 通过对患者的共同进餐史分析,结合首发病例发病时间,可以初步排除27日的早餐为可疑餐次,因此引起食物中毒可疑餐次为27日的午餐。根据食谱调查,在27日午餐食用凉拌菜的患者多数发病,不食者不发病,因此,本事件的可疑餐次为27日午餐,可疑危险因素为凉拌菜。 3、传播途径分析

如何撰写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报告

如何撰写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作者:————————————————————————————————日期: 2

如何撰写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调查总结报告目的: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所开展的调查处理进行工作总结,并向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汇报。 一、疾病爆发调查总结报告 (一)报告的主要要素 1、标题:简明醒目,包含事件发生地点、性质的内容。 2、事件概况(前言) 3、基本情况 (1)事发地自然、社会等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行政区域、面积、人口(数量、常居、流动,如在集体性单位发生的,还要有该集体的人员情况)、交通状况、当地医疗卫生组织的情况。 (2)疫情概况:当地该疾病既往流行情况;本次事件发生、波及范围等。 4、事件发生经过:未开展调查前本次疫情发生的经过。 5、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结果 (1)流行病学调查 ①流行特征:“三间分布” ◆人群分布:年龄、性别、职业、民族、是否为流动人口。 年龄:最小、最大、平均年龄,分组年龄。年龄出现差异主要与免疫水平状况、暴露病原因子的机会等不同有关。 性别性别出现差异:暴露或接触致病因素的机会不同等。 职业职业出现差异:暴露或接触致病因素的机会不同等。 民族:主要是考虑与生活习惯因素有关。

流动人口:流动人口是疫区与非疫区间传染病的传播纽带,有些疾病的爆发和大流行是因流动人口的带入性和输入性病例引起的。 ◆时间分布:各时间段发病人群的分布情况(月、旬、周为单位)、高峰时间。 ◆地区分布:一般按行政区域进行描述(乡(镇)、行政村或屯)。主要是反映致病因子在这些地区的分布和作用不同。 ②临床表现:临床症状、体症(一般、特殊)。 (2)卫生学调查:主要是针对一些肠道传染病。 (3)实验室检测:包括病原学、血清学和其他实验室检查。 样本:病人样本(如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动物样本、环境样本(如水)等。 (4)其他:调查可免疫性疾病时应了解发病人群的免疫水平。 6、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分析、结论 依据调查结果,对导致本次事件发生的原因(自然、社会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对本起事件进行定性。 7、事件处理经过、采取的防制措施及效果 简述对事件的调查、控制经过,已经实施了哪些防制措施(包括对病人的救治、预防和控制的措施),以及实施后的效果如何等内容。 8、存在问题与困难及今后的工作建议 主要是针对本次疾病爆发流行原因、防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等,提出改进的建议。 (二)行政性总结报告结构

数学分析考研大纲

数学分析考研大纲 第一部分 集合与函数 1、集合 实数集、有理数与无理数的调密性,实数集的界与确界、确界存在性定理、闭区间套 定理、聚点定理、有限复盖定理。2上的距离、邻域、聚点、界点、边界、开集、闭集、有界(无界)集、2上的闭矩形套定理、聚点定理、有限复盖定理、基本点列,以及上述概念和定理在n 上的推广。 2、函数 函数、映射、变换概念及其几何意义,隐函数概念,反函数与逆变换,反函数存在性定 理。初等函数以及与之相关的性质。 第二部分 极限与连续 1、 数列极限 数列极限的N ε-定义,收敛数列的基本性质(极限唯一性、有界性、保号性、不等式 性质) 数列收敛的条件(Cauchy 准则、迫敛性、单调有界原理、数列收敛与其子列收敛的关 系),极限1lim(1)n n e n →∞+=及其应用。 2、 函数极限 各种类型的一元函数极限的定义(εδ-、M ε-语言 ),函数极限的基本性质(唯一 性、局部有界性、保号性、不等式性质、迫敛性),归结原则和Cauchy 收敛准则,两个重要极限:sin 10lim 1,lim(1)x x x x x x e →→∞=+=及其应用,计算一元函数极限的各种方法,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阶的比较,记号о与O 的意义。多元函数重极限与累次极限概念、基本性质,二 元函数的二重极限与累次极限的关系。 3、 函数的连续性 函数连续与间断的概念,一致连续性概念。连续函数的局部性质(局部有界性、保号性), 有界闭集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界性、最值可达性、介值性、一致连续性)。 第三部分 微分学 1、一元函数微分学 (i )导数与微分 导数概念及其几何意义,可导与连续的关系,导数的各种计算方法,微分及其几何意义、 可微与可导的关系、一阶微分形式不变性。 (ii )微分学基本定理及其应用 Feimat 定理,Rolle 定理,Lagrange 定理,Cauchy 定理, Taylor 公式(Peano 余项与 Lagrange 余项)及应用,函数单调性判别法,极值、最值、曲线凹凸性讨论。

临床流行病学总结

诊断试验 1.诊断试验 定义:对疾病进行判断的试验方法。 狭义是指实验室所做的实验和检查。 广义上也包括从病史、体格检查或X检查所获得的临床资料或临床所见。 实施诊断试验的目的:1)判断诊断对象患病可能性大小 2)评价疾病的严重程度 3)预测疾病的预后 4) 评价治疗效果等 诊断试验的目的:把病人与可疑有病、但实际无病的人区别开来,以便对确诊的病人给予相应的治疗。 评价诊断试验的原因:1)新的诊断试验方法不断提出;2)现有诊断方法缺陷需要新的方法;3)对诊断结果的解释(指导临床实践:阳性、阴性结果、是否受患病率的影响)。 评价诊断性试验的意义: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对各种诊断性试验进行科学的评价与优选,正确认识诊断性试验的实用性与诊断价值,避免凭经验选择的盲目性或者过分相信文献资料中作者推荐的片面性。 2.金标准:是指当前临床医师公认的诊断疾病最可靠的方法,也称为标准诊断。 常见的金标准:组织活检、手术探查、影像诊断、尸检。 对于某些自限性疾病或有些随时间发展会有明显症状出现的疾病,随访结果也可以作为一种金标准。 3.诊断性试验研究对象的选择: 1)选择研究对象 病例组(金标准各种病型: 确诊“有病”)典型和不典型, 早、中和晚期, 诊断性轻、中和重型, 试验研有无并发症等。 究对象 金标准证实的没有 对照组(金标准目标疾病的其他病例, 确认“无目标疾病”)特别是与该病容易混 淆的病例。 一般不选取正常人 4.评价诊断试验的临床价值应考虑:真实性、精确性和实用性。 5.诊断试验真实性的评价指标:1)敏感度、特异度;2)准确度、诊断比值比;3)预测

值;4)似然比。 6.敏感度和特异度 Sensitivity敏感度(真阳性率)=a/(a+c)=诊断试验阳性数/“金标准”诊断有病人数 =1-漏诊率 ●Sen与漏诊率对应,敏感度大,真阳性高,漏诊率低 Specificity特异度(真阴性率)=d/(b+d)=诊断试验阴性数/金标诊断无病人数 =1-误诊率 ●Spe与误诊率对应,特异度大,真阴性高,误诊率低 7. 灵敏度和特异度的适用情况:用灵敏度很高的试验去排除疾病;用特异度很高的试验去肯定疾病。 敏感度和特异度的适用情况: *高灵敏度试验的适用范围——1)漏诊可能造成严重后果;2)排除某病的其他诊断; 3)筛检无症状病人且发病率较低。 *高特异度试验——1)假阳性会使病人受到严重危害;2)确诊某病。 *灵敏度和特异度的关系:1)都是反映诊断试验准确性的最基本指标;2)提高一方面会降低另一方面;3)一般选择二者都较高的试验作为诊断依据:根据研究目的,调整敏感度和特异度来确定临界值;以产生漏诊和误诊之和最小时的数据确定临界值。 8.ROC曲线(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横轴表示假阳性率(1-特异度),纵轴表示敏感度, 曲线上的任意一个点代表一项诊断方法的特定阳性标准值相对应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对子。 ROC曲线作用:1)客观反映敏感度和特异度之间的关系 2)正常值临界点的选择; 3)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诊断试验的价值。 最佳诊断界值:ROC曲线上最靠近左上角的点所对应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都是较大的,该点为ROC曲线的正切线与曲线相交的点,常以此点所对应的诊断界值作为最佳诊断界值。 ROC曲线下的面积 Area Under Curve,简称AUC,以点(0,0)、(1,0)、(0,1)和(1、1)围成的面积作为1或100%。ROC曲线和X轴围成的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作为曲线面积的估计值。曲线下面积的取值在0~1之间。 曲线越接近左上角,实验的准确度越高,越接近对角线,准确度越差; 越接近对角线,越接近0.5,则说明试验的准确度越差; 一般认为,面积在0.5~0.7之间时诊断价值较低,在0.7~0.9之间时诊断价值中等,在 0.9以上时诊断价值较高。 ROC曲线下面积(Area)与诊断准确度高低 高 0.90~1.00=excellent(A);中0.80~0.90=good(B) 0.70~0.80=fair(C); 低 0.60~0.70=poor(D) 0.50~0.60=fail(E) 小结 ROC曲线反映了敏感度与特异度间的平衡(增加敏感度将降低特异度;增加特异度将降低敏感度) 在ROC曲线空间,如果曲线沿着左边线,然后沿着上边线越紧密,则试验准确度越高。 在ROC曲线空间,如果曲线沿着机会线(45°对角线)越紧密,则试验准确度越低。 在诊断界值(cut point)处的正切线的斜率就是该试验值对应的阳性似然比(likelihood

南京医科大学考研流行病学习题(7)

南方医科大学 2001年级临床医学本科流行病学考试试卷(A卷) 考试日期:20060526,试卷应答时间:120分钟,阅卷老师: 姓名:学号:成绩: 试题类型应得分实得分 名词解释20分 选择题40分 填空题15分 简答题25分 合计100分 答题注意事项: 1.请首先在试卷首页准确填写答题者姓名和学号(切记) 2.仔细阅读试题,理解题意后再回答问题 3.卷面整洁,字迹工整,容易辨认 二00六年五月二十四日印制 一、名词解释(请回答下列10个名词,每个二分,共20分) 1.流行病学:2.病死率:3.传播媒介:4.个案调查:5.双盲试验 6.RR:7.留验:8.流行9.疾病监测:10.生物战剂 二、单选题(每道题下面均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答题时从中选择一个你认为最合适的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的字母涂黑,以示你的选择。每题一分,共40题40分): 1.关于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分为3大类B.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分为4大类 C.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分为5大类D.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分为6大类 E.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分为8大类 2、下列哪一项可作为感染性疾病的传染源 A.牛奶B.污染的食物C.宠物D.节肢动物E.病毒 3.关于传播途径的下列说法中哪项是正确的 A经饮水传播引起的疾病流行形式以散发为主B.间接接触传播引起的疾病有明显的季节性C.经食物可传播呼吸道传染病D.飞沫核在空气中漂不远就会沉降到地面 E.经节肢动物传播也称生物性传播 4.病原体更换宿主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过程称为 A.传播过程B.传播途径C.传播媒介D.传播机制E.传播链 5.下列哪一组合是描述疾病分布最常用的三个指标 A.发病率,病死率,患病率B.病死率,感染率,续发率 C.感染率,续发率,死亡率D.续发率,死亡率,罹患率E.上述组合都不对 6.关于个案调查下列说法中哪项是正确的 A.个案调查是一种病例对比调查方法B.个案调查是其他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基础 C.个案调查的主要方法是进行现场观察D.个案调查不用对疫源地卫生状况进行调查 E.个案调查先从追查传染源开始 7.下列哪一项是不适宜用现况调查解决的问题 A.早期发现可疑患者B.描述疾病的分布C.发现病因线索 D.进行诊断实验的评价E.验证病因假设 8.前瞻性队列研究最常见的偏倚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