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重点总结

合集下载

传染病学重点总结

传染病学重点总结

感染过程:指病原体进入宿主机体后,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感染过程的表现:①清除病原体②隐性感染(产生特异性抗体,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多见③显性感染(大多数传染病显性感染只占小部分,但麻疹和水痘大多数表现为显性感染),④病原携带状态(可排出病原体),乙肝流行性脑脊髓膜炎⑤潜伏性感染(一般不排出病原体体)多见于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疾肺结核感染过程中的病原体的作用:①侵袭力,②毒力,包括毒素(外毒素→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和霍乱弧菌。

内毒素→伤寒杆菌、菌痢杆菌),③数量,④变异性IgM 最早出现,近期感染标志IgG 持续时间长,既往感染标志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①传染源,②传播途径,③人群易感性(某些病后免疫力很巩固的传染病如麻疹、水痘、乙型脑炎等)。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①自然因素,②社会因素传染病的特征:一、基本特征:①病原体,②传染性,(传染期是确定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

③流行病学特征(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④有免疫性:再感染:系指同一传染病在完全痊愈后,经过长短不等的间隙再度感染. 重复感染:细胞乃至个体受某种感染体感染后,又感染了同种或异种的感染体。

复发:有些传染病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组织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使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

再燃:有些传染病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组织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使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

临床特点:病程发展的阶段性:①潜伏期,根据潜伏期长短可确定接触者的、或医学观察期。

②前驱期:有传染性③症状明显期:传染性最强④恢复期常见症状与体征:①发热,稽留热:体温升高达39℃以上而且24h相差不超过1℃,可见于伤寒、斑疹伤寒等的极期;弛张热:24h体温相差超过1℃,但最低点未达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

②发疹:斑丘疹:斑丘疹是指斑疹和丘疹同时存在,不高起,不下凹的界限性皮肤颜色的改变,多为充血疹,压之褪色,相互融合。

传染病学-临床医学-重点知识总结

传染病学-临床医学-重点知识总结

总论传染病学lemology:研究传染病在人体内、外环境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科学。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指由病原微生物(阮毒体、病毒、立克次体、细菌、真菌和螺旋体)和寄生虫(原虫和蠕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感染与免疫一、感染的概念感染infection:又称传染communication,是病原体pathogen对人体的一种寄生过程parasitism。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有些寄生物parasite与人体宿主host达到了互相适应,互不损害对方的共生状态commensalism。

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大量应用抗菌药物引起的菌群失调症,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parasite离开固有寄生部位而到达不习惯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的损害则产生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

临床感染形式:1.首发感染:primary infection 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2.重复感染:reinfection 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疟疾、血吸虫病、钩虫病3.混合感染:coinfection 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少见4.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别的病原体感染。

慢性乙肝感染重叠戊肝病毒感染5.继发性感染:secondary infection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其他病原体感染。

病毒性肝炎、真菌感染二、感染过程的表现(感染谱)根据人体防御功能的强弱和病原体数量及毒力的强弱(1)病原体被清除:机体非特异性防御能力(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胃酸的杀菌作用、正常体液的溶菌作用、组织内细胞的吞噬作用)+体内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2)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传染病学复习重点

传染病学复习重点

1.传染过程三因素:病原体、人体、它们所处的外环境。

起决定作用的是人体。

2.机体和病原体相互作用的五种不同程度的表现:病原体被清除、隐形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3.病原体侵入人体能否发病,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

4.病原体的致病能力相关因素:侵袭力、毒力、数量(一般与致病能力成正比)、变异性5.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6.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7.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感染后免疫临床特征:(1)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潜伏期(确定检疫期的重要依据)、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复发与再燃、后遗症(2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发热、发疹、毒血症状、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8. 传染病预防: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三管一灭:管饮食、水源、粪便、消灭苍蝇)、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9.病毒性肝病原学HA V:有一个抗原系统:抗HA V-IgM与抗HAV-IgG传播:急性患者、隐性感染者。

粪口途径潜伏:2-6周,平均30天病原学检查:抗-HA VIgM是近期感染的标志,有早期诊断价值HBV:Dane颗粒,4个抗原系统:HBsAg、Pre-S1、HBeAg、HBcAg传播:输血、注射、手术、针刺、血透、母婴、性接触潜伏:6-24周,平均70天病原学检查:HBeAg、抗HBcIgM、HBV-DNA是病毒活跃标志;抗HBcIgG为感染(既往和现症)标志。

HDV:病原学:缺陷病毒,抗原系统是HDAg。

传播:输血、注射、手术、针刺、血透、母婴、性接触HEV:病原:一个抗原系统:抗HEV-IgM与抗HEV-IgG。

传播:急性患者、隐性感染者。

粪口途径。

潜伏:10-70天,平均40天。

病原学检查:抗HEVIgM是HEV近期感染的标志,有早期诊断价值9 流行性出血热EHF: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又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总论一、感染过程传染过程的三因素:病原体、人体、外环境感染后表现: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感染病原体后不出现临床表现,但产生了特异性免疫。

――最常见显性感染――最易识别病原携带状态――重要的传染源潜伏性感染:人体与病原体处于相持状态,不出现临床症状,不排出病原体。

二、病原体的作用发病的两个因素: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三、感染过程的免疫应答1、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2、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反应四、流行过程的三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患性五、传染病的特征1、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2、临床特征分期: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复发与再燃;后遗症潜伏期是确定检疫期的重要依据及诊断的参考。

3、发疹性传染病按皮疹出现先后次序排列:水痘,猩红热,天花,麻疹,斑疹伤寒,伤寒六、传染病的预防传染病分类: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0种第二单元病毒性肝炎一、病原学1、甲肝(H**):属小RNA病毒秤嗜肝病毒2、乙肝(HBV):属嗜肝DNA病毒3、丙肝(HCV):单链RNA病毒4、丁肝(HDV):缺陷的单链RNA病毒5、戊肝(HEV):属杯状病毒二、流行性1、甲、戊型传播途径:粪-口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和亚临床感染者。

发病前2周至发病后2-3周内有传染性。

以发病前后各1周的传染性最强。

2、乙、丙、丁型:传播途径:输血;母婴;密切接触;性接触传染源:急、慢性患者及病毒携带者三、发病机制及病理1、发病机制甲肝――表现为肝细胞坏死和肝组织炎症反应。

乙肝――以细胞免疫为主2、病理(1)急性肝炎:肝细胞变性坏死,气球样变。

(2)慢性肝炎:炎症、坏死及纤维化(3)重型病毒性肝炎:急性重型肝炎:肝体积明显缩小,边缘薄质软,包膜皱缩亚急性重型肝炎:肝质稍硬,表面和切面见再生结节。

慢性重型肝炎:大块性或亚大块性新鲜的肝实质坏死。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归纳传染病学是探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控制和预防的一门学科。

本文将对传染病学的一些基本观点、病原体、传播途径、疫情调查与控制措施等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个领域。

一、基本观点1. 传染病:指由病原体引起的、可以在人群或动物群中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的疾病。

2. 病原体:引起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3. 宿主:能提供生存和繁殖条件给病原体的个体。

4. 媒介:起到传播病原体的载体,包括蚊虫、跳蚤、臭虫等。

二、常见病原体1. 细菌:如沙门氏菌、结核杆菌、链球菌等。

细菌通过空气飞沫、粪口传播等途径引起传染病。

2. 病毒:如流感病毒、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

病毒通过空气飞沫、血液传播等途径引起传染病。

3. 真菌:如白色念珠菌、曲霉菌等。

真菌通过空气传播等途径引起传染病。

4. 寄生虫:如疟原虫、钩虫等。

寄生虫通过蚊虫叮咬、食物、水源传播等途径引起传染病。

三、传播途径1. 直接接触传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如性传播、飞沫传播等。

2. 非直接接触传播:通过介质传播,如空气传播、水源传播、食物传播等。

四、疫情调查与控制1. 疫情调查:通过确定病例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疫情的时空分布、传播途径和群体易感性等。

2. 传染源控制:实行隔离、隔离治疗等措施,缩减传染源的扩散。

3. 防控措施:推广健康教育,提高群众的卫生意识,促使个人和群体实行良好的卫生习惯。

4. 病例监测与报告:监测疫情动态,准时报告病例,使得防控措施可以更加精确和针对性。

五、传染病分类1. 急性传染病:发病急、病程短,如流感、痢疾等。

2. 慢性传染病:发病缓慢、病程长,如乙型肝炎、艾滋病等。

3. 隔离传染病:通过隔离措施进行传播阻断,如麻疹、结核病等。

4. 特定传染病:特定人群易感,如肺结核、性传播疾病等。

六、预防与控制1. 疫苗接种:通过疫苗注射,增强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传染病学 重点

传染病学 重点

概述: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感染与免疫一. 感染(infection)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固有的寄生位置而到达不习惯的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的损害则产生机会性感染。

首发感染(primary infection )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重复感染(reinfection)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混合感染(coinfection)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人体于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别的病原体感染。

继发性感染(secondaryinfection)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其他病原体感染。

二. 感染过程的表现:1.病原体被清除: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2.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又称亚临床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

结局:大多数获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

3.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又称临床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总论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机会性感染是指当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大量应用抗菌药物引起的菌群失调症,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其固有的寄生部位而到达其他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损伤的情况。

感染过程的表现包括清除病原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

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包括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是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者。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包括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

传染病的发展阶段包括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再燃是指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复发是指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第二章病毒性传染病病毒性肝炎是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

病毒性肝炎按病原学分类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型肝炎病毒。

急性黄疸型肝炎分期包括黄疸前期、黄疸期、恢复期,分别涉及体力、消化道和黄染。

HBV DNA是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直接标志。

定量方法对于判断病毒复制程度、传染性大小、抗病毒药物疗效等有重要意义。

前C区变异可能与重型肝炎发生有关。

我国主要基因型为B和C型,基因分型对预后判断及抗病毒药物疗效等有一定意义,而基因耐药变异位点检测对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有重要意义。

14.脊髓灰质炎是一种急性消化道传染病,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

感染后大多无症状,但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发热、上呼吸道症状和肢体疼痛。

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迟缓性神经麻痹,导致瘫痪后遗症。

该病多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身上,因此被俗称为“小儿麻痹症”。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总论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朊粒、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如原虫、蠕虫、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3.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4.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大量应用抗菌药物引起的菌群失调症,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其固有的寄生部位而到达其他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损伤,这种情况称为机会性感染。

5.感染过程的表现:清除病原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

6.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侵袭力(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毒力、数量、变异性。

7.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者。

8.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

9.传染病的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

10.传染病的发展阶段: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称为潜伏期)、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称为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11.再燃是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12.复发是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第二章病毒性传染病1.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2.病毒性肝炎按病原学分类: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型肝炎病毒。

3.急性黄疸型肝炎分期:黄疸前期、黄疸期、恢复期。

(体力、消化道、黄染)4.HBV DNA是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直接标志。

定量方法对于判断病毒复制程度,传染性大小、抗病毒药物疗效等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总论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③显性感染(大多数传染病显性感染只占小部分,但麻疹和水痘大多数表现为显性感染),④病原携带状态(可排出病原体),⑤潜伏性感染(一般不排出病原体体)菌和霍乱弧菌。

内毒素→伤寒杆菌、菌痢杆菌),③数量,④变异性后免疫力很巩固的传染病如麻疹、水痘、乙型脑炎等)。

①病原体,②传染性,③流行病学特征,④感染后免疫二、临床特点:病程发展的阶段性:①潜伏期、②前驱期、③症状明显期、④恢复期常见症状与体征:①发热,稽留热:体温升高达39℃以上而且24h相差不超过1℃,可见于伤寒、斑疹伤寒等的极期;弛张热:24h体温相差超过1℃,但最低点未达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

②发疹:皮疹分为外疹和内疹(黏膜疹),水猩天麻斑疹伤寒二、病毒性肝炎重要!HBsAg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现症感染,感染时即出现)②HBsAb 抗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抗体(现无感染,保护性。

HBsAg清除后出现)③HBeAg 乙型肝炎e抗原(病毒高复制,感染时即出现)④HBeAb 抗乙型肝炎e抗原的抗体(病毒低或无复制,HBeAg清除后出现)⑤HBcAb 抗乙型肝炎核心抗体的抗原(病毒复制,感染时即出现)阳性表示现症感染,病毒复制活跃。

病人处于无症状携带或者肝炎活动状态。

阳性表示现症感染,病毒低复制。

抗病毒免疫相对强,肝炎多静止。

黄疸鉴别:主要鉴别要点为结合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重型肝炎(肝衰竭):表现为一系列肝衰竭的表现: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神经精神症状(嗜睡、性格改变、烦照不安、昏迷等),有明显出血现象,凝血酶原时间(PT)显著延长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黄疸进行性加深,血总胆红素(TB)每天上升≥17.1μmol/L或大于正常10倍。

可出现中毒性鼓肠,肝臭,肝肾综合症等。

可见扑翼样震颤及病理反射,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

胆酶分离,血氨升高等。

三、流行性感冒: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1-3天。

①典型流感:起病急、前驱期即出现乏力,高热、寒战,头痛和全身不适等症状。

病程中全身症状重而体征较轻,查体可见结膜充血、咽喉红肿,肺部听诊可及干啰音。

②轻型流感:起病急、轻中度发热,全身及呼吸道症状轻。

③肺炎型流感:多见于老年人、婴幼儿、慢性病及免疫抑制剂治疗者。

持续高热,呼吸道症状重,有肺炎体征④中毒型流感:高热、休克、DIC治疗:无特效药物。

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多饮水、防止继发感染、对症处理,儿童禁用阿司匹林。

奥司他韦(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和盐酸金刚烷胺(离子通道阻滞剂,只对甲型流感病毒有效)。

四、麻疹临床表现:潜伏期为6-21天,平均10天左右。

典型麻疹可分为三期。

①前驱期,从发热到出疹为前驱期,一般持续3-4天,此期主要为上呼吸道炎症及眼结合膜炎所致的卡他症状。

急性起病,发热、咳嗽、流涕、眼结合膜充血、畏光、咽痛、全身乏力等。

约90%以上病人出现麻疹黏膜斑,为麻疹前驱期的特征性体征。

②出疹期,皮疹首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及前额、面、颈。

自上而下至胸、腹、背及四肢,最后到达手掌与足底。

皮疹初为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

全身可有中毒症状,高热伴嗜睡,咳嗽加重,肺罗音,畏光,表浅淋巴结肿大。

③恢复期。

皮疹到达高峰后,常于1-2天内迅速好转,皮疹随之按照出疹的顺序依次消退,留有浅褐色色素沉着斑,疹消退时有糠麸样细小脱屑。

五、水痘和带状疱疹10-24天,以14-16天多见。

典型水痘可分为两期:①前驱期,婴幼儿常无症状或症状轻微。

持续1-2天才出现皮疹。

②出疹期,皮疹首先见于躯干和头部,以后延及面部及四肢,初为红色斑疹,数小时后变为丘疹并发展为疱疹,1-2天后疱疹从中心开始干枯、结痂,红晕消失。

1周左右痂皮脱落愈合,一般不留瘢痕,水痘皮疹为向心性分布,主要位于躯干,其次为头面部,四肢相对较少。

水痘皮疹是分批出现的,故病程中在同一部位可见斑丘疹、水疱和结痂同时存在,四世同堂。

水痘为自限性疾病,10天左右能自愈。

妊娠期感染水痘,可致胎儿畸形、早产或死胎。

患者应隔离,避免搔抓以免继发感染。

对症治疗,卧床休息,尽早抗病毒治疗(阿昔洛韦),防治并发症。

水痘不宜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六、带状疱疹1-3天后沿周围神经分布区域出现成簇的红色斑丘疹,很快发展为疱疹,伴有明显的神经痛是该病的突出特征。

不留瘢痕,带状疱疹常见于脊神经胸段,因此皮疹部位常见于胸部,其次为腰部和面部。

带状皮疹多为一侧性。

治疗原则为止痛、抗病毒和预防继发感染。

疱疹局部可用阿昔洛韦乳剂涂抹,可缩短病程。

七、流行性腮腺炎【并发症】睾丸炎、卵巢炎、脑膜炎、脑炎、脑膜脑炎、胰腺炎、乳腺炎、甲状腺炎、心肌炎、关节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格林巴利综合征。

八、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重要!4-46天,2周多见。

典型病例具有三大主症: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

典型病例分5期:可概括为发热三红酒醉貌,头眼腰痛像感冒,腋腭鞭击出血点,恶心呕吐蛋白尿。

①发热期:主要表现为发热、全身中毒症状、毛细血管损伤和肾损害。

热程多为3-7天。

轻症热退后症状缓解;典型病例热退后病情加重,为本病特征。

全身中毒症状表现为全身酸痛、头痛、腰痛和眼眶痛(三痛),毛细血管损害征主要表现为充血、出血和渗出水肿征,皮肤充血潮红主要见于颜面、颈、胸部(三红)等部位,重者呈现酒醉貌。

出血可贯穿整个病程,严重出血时死亡主因。

球结膜、眼睑、面部水肿(三肿)。

②低血压休克期:一般发生于第4-6病日,多数患者在发热末期或热退同时出现血压下降,少数热退后出现。

持续1 ~3 天,休克持续时间长短与病情轻重及治疗有关。

③少尿期(本病的死亡多发生在本期):一般发生于第5~8日,持续2~5日。

少尿(24h尿量<400ml)、无尿(24h 尿量<50ml),在休克期之后或与之重叠或直接由发热期发展而来。

主要表现为尿毒症、酸中毒和水、电解质紊乱,严重者可出现高血容量综合征和肺水肿。

一些患者出血加重。

④多尿期:原因为新生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尚未完善和尿素氮等潴留物质引起的高渗性利尿作用。

多在病程第9 ~14日,持续数天~数月。

可分为三期:移行期:尿量500-2000ml/24h,肾功能损害继续加重;多尿早期:尿量>2000ml/24h,肾功能未见改善;多尿后期:尿量>3000ml/24h,肾功能改善。

可出现出现脱水、电解质、酸碱紊乱、继发性感染和继发性休克。

⑤恢复期,尿量<2000ml/24h,精神、食欲基本恢复,1-3个月体力才能完全恢复。

3种主要表现:发热、毛细血管损伤、肾损伤;病程的5期经过;③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液浓缩、异淋出现,血小板减少;尿常规:大量蛋白;血清学检查;RT-PCR检测HV病毒RNA。

眼红腿痛淋结大)、败血症等鉴别;②休克期:与感染性休克等鉴别③少尿期:与急性肾炎,其他原因所致肾衰鉴别;④明显出血者:与消化性溃疡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他原因所致DIC鉴别。

中晚期对症治疗,防治休克、肾功能衰竭和出血。

①发热期:治疗原则→控制感染(发病4天内抗病毒治疗:利巴韦林)、减轻外渗(降低血管通透性VC)、改善中毒症状(物理降温。

防止大汗;地塞米松)、预防DIC(降低血液粘滞性: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②低血压休克期:治疗原则→补充血容量(早期快速:4小时内血压稳定;适量:晶胶结合,平衡盐为主)、纠正酸中毒(5%碳酸氢钠溶液)、改善微循环(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肾上腺皮质激素)。

③少尿期:治疗原则→稳:稳定内环境(控制补液,低蛋白饮食),促:促进利尿(呋塞米),导:导泻(甘露醇口服、硫酸镁、中药大黄),透:透析治疗(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

④多尿期:治疗原则:移行期和多尿早期同少尿期。

多尿后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治继发感染。

⑤恢复期:治疗原则:补充营养、恢复工作、定期复查。

九、流行性乙型脑炎4~21天,一般为10~14天。

典型经过为四期:①初期,1~3天,起病急,体温1~2天达39~40℃,伴头痛、恶心、呕吐,多有神情倦怠和嗜睡。

小儿可有呼吸道症状或腹泻。

有颈强直及抽搐。

②极期,第4~10天,突出表现为全身毒血症状及脑部损害症状,经过“三关”→高热(是乙脑必有表现。

体温高达40℃以上。

一般持续7~10天,重者可达3周)、抽搐或惊厥(由高热、脑实质炎症及脑水肿引起)、呼吸衰竭(主要是中枢性呼衰,呼吸表浅,节律不整)高热、抽搐、呼吸衰竭为极期的严重表现,三者相互影响,呼吸衰竭为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

还伴有意识障碍(由烦躁、嗜睡、昏睡逐渐到昏迷;多在病程10天内天出现。

嗜睡常为乙脑早期特异性的表现。

)如伴脑疝则表现:面色苍白,喷射呕吐,瞳孔忽大忽小,对光反应迟钝;小儿有前囟突出,视乳头水肿。

可有脑膜刺激征;锥体束受损—痉挛性瘫痪;小脑及动眼神经受累—眼球震颤、瞳孔扩大或可缩小,不等大,对光反应迟钝等。

植物神经受损—尿潴留、大小便失禁。

③恢复期,2周左右可完全恢复,但重型患者需1-6个月才能逐渐恢复。

表现为低热、多汗、神志迟钝、痴呆、吞咽困难、失语、瘫痪等。

经积极治疗,多在6个月内恢复。

④后遗症期,患者在发病6个月后仍留有神经、精神症状,称为后遗症。

以意识障碍、痴呆、失语、瘫痪、及精神失常最为多见。

积极治疗,可部分恢复。

癫痫可持续终生。

38℃左右。

①物理降温为主,如冷敷、冰袋放置、30%~50%酒精擦浴,冷盐水灌肠等。

②药物降温为辅:氨基比林口服;安乃静成人1~2支,小儿10 mg/kg,肌肉注射,也可以50%安乃静滴鼻。

③亚冬眠疗法:用于高热并抽搐频繁的患者,氯丙嗪与异丙嗪各0.5-1 ml/kg肌注或静滴每4~6 h可重复给药,可连用3~5d。

十、登革热感染后对同型病毒保持终身免疫,对其它型保持6-8个月。

在新流行区,发病以成人(20-49岁)为主,在地方流行区,发病以儿童为主,二次感染易发生登革出血热。

2~5天后突然加重,多个器官出血或休克,血液浓缩、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增多。

儿童多见,多发于流行区的当地居民,外来人很少发生。

4型登革病毒均可引起登革出血热(而以II型为主)十一、艾滋病尿液、唾液或脑脊液抗HIV可获阳性结果,主要查血清gp24及gp120抗体,其阳性率可达99%。

ELISA抗体检查结果须经蛋白印迹(Western blot,WB)检测确认。

HIV相关的发病率延长生存;③改善生活质量;④恢复和维持免疫功能;⑤阻断HIV传播,唾液、尿液、汗液不传播HIV十二、恙虫病①焦痂与溃疡,为本病之特征,对临床诊断最具意义。

恙螨幼虫叮咬处可出现红丘疹,继成水泡,中央部位发生坏死、出血,形成圆形或椭圆形黑色痂皮,即为焦痂,多4-10mm。

其周围有红晕。

痂皮脱落后形成溃疡(基底淡红无渗液)。

焦痂或溃疡多见于腋窝、腹股沟、会阴部及肛门周围等隐蔽、潮湿且有汗味的部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