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重点总结

合集下载

流行病学重点知识总结

流行病学重点知识总结

流行病学重点知识总结一、什么是流行病学?流行病学是一门研究人群中某些健康问题的科学,主要关注疾病的发生、传播和控制。

其目标是了解人群中不同因素与健康问题之间的关系,以便预防和控制这些问题。

二、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1. 疫情:指某种疾病在某个时间段内在某个地区或人群中发生的情况。

2. 发病率:指在一定时间内,某个特定人群中新发生该种疾病的人数与该特定人群总数之比。

3. 患病率:指在一定时间内,某个特定人群中患有该种疾病的人数与该特定人群总数之比。

4. 死亡率:指在一定时间内,某个特定人群中死于该种疾病的人数与该特定人群总数之比。

5. 确诊率:指在一定时间内,被确诊为某种疾病的患者数量与所有可能患有该种疾病的患者总数之比。

6. 爆发:指某种疾病在某个地区或人群中,发生了比平常更多的情况。

三、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1. 横断面调查:通过对某个时间点或时间段内的人群进行调查,来了解该人群中某种健康问题的现状。

2. 纵向研究:通过对同一群体在一段时间内进行多次观察,来了解该群体中某种健康问题的变化趋势。

3. 病例对照研究:通过比较患有某种疾病的患者和没有患有该种疾病的对照组,来探究该种疾病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

4. 队列研究:选择一组无特定健康问题的人群,并进行长期跟踪观察,以了解他们在未来可能出现的健康问题及其相关因素。

四、流行病学中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1. 描述性统计分析:主要用于描述数据集中每个变量在不同取值下出现频率和比例等基本特征。

2. 探索性统计分析:主要用于探索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通过绘制散点图、箱线图等图形来检查数据的分布情况。

3. 推断性统计分析:主要用于从样本中推断总体的特征,通过假设检验、置信区间等方法来判断样本统计量是否能够代表总体参数。

五、流行病学中常见的偏倚类型1. 选择偏倚:指研究对象的选择不具有代表性,导致结果不可靠。

2. 信息偏倚:指收集到的数据存在误差或缺失,导致结果不准确。

流行病学重点总结

流行病学重点总结

流行病学重点总结
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分布和控制的科学,旨在识别和量化人群中疾病的模式和风险因素。

以下是流行病学的重点总结:
2.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

观察性研究包括横断面研究、纵向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

实验性研究包括随机对照试验和社区试验。

3. 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疾病发病率、疾病死亡率、疾病类型和疫苗接种率等相
关因素。

4. 流行病学研究中的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可以提供疾病的基本信息,并有助于了解
疾病的发展和传播模式。

6. 流行病学中的基本概念包括疾病率、死亡率、感染率、特定风险人群和毒性等。

7. 流行病学中的主要研究设计包括生态学研究、交叉研究和队列研究等。

8. 流行病学研究可以帮助发现各种卫生问题,针对领域中的挑战和机会设计出合适
的干预策略。

9. 流行病学还可以帮助制定疾病预防和控制方案,改善健康状况,预测疾病的发展
趋势和研究药品安全性等。

10. 流行病学与公共卫生领域密切相关,目的是为人群提供健康、增强社会安全和提
高生活水平。

流行病学知识点总结

流行病学知识点总结
六、筛检
筛检是运用快速、简便的试验、检查或其他方法,将健康人群中那些可能有病或缺陷、但表面健康的个体,同那些可能无病者鉴别开来。
1、筛检的目的
早期发现疾病,以便早期治疗,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发现高危人群,以便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降低疾病的发病率。
2、筛检试验的评价指标
真实性:包括灵敏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等。
2、地区分布
国家和地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水平、卫生条件、生活习惯等差异会导致疾病分布的不同。
城乡分布:城市和农村在环境、人口密度、卫生设施等方面的差异会影响疾病的发生。
3、时间分布
短期波动:短期内疾病发病频率的突然升高或降低,可能与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等有关。
季节性:某些疾病在特定季节高发,如呼吸道传染病在冬春季多发。
1、人群分布
年龄:不同年龄组的人群对疾病的易感性和抵抗力不同,某些疾病有特定的年龄发病高峰。
性别:一些疾病在性别上存在差异,可能与生理结构、生活方式、职业等因素有关。
职业:某些职业暴露于特定的危险因素,导致特定职业人群易患某些疾病。
种族和民族:遗传因素、生活环境和文化习俗等可能影响疾病在不同种族和民族中的分布。
充分病因:指有该因素存在,必定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促成病因:指某因素的存在只是增加疾病发生的概率,但不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必要因素。
2、病因推断的原则
关联的时间顺序:病因必须发生在疾病之前。
关联的强度:关联强度越大,因果关系的可能性越大。
关联的一致性:不同的研究在不同的人群、地区和时间中得到相同的结果。
关联的特异性:病因与疾病之间有明确的对应关系。
选择患有某病的患者作为病例组,未患该病的个体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人群在过去暴露于某因素的情况。

流行病学重点总结

流行病学重点总结

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新发生的频率。

常用来描述疾病的分布、探讨发病因素、提出病因假设和评价防制措施效果。

与发病率同样是测量新发病例的频率指标。

普通用于衡量小范围内、短期内的发病频率,观察时间通常以月、周、日或者一个流行期为单位,多用于描述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及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亦称现患率或者流行率,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总数所占的比例。

患病率=发病率×病程。

指在受检查的人群中,某病现有感染人数所占比率,通常用百分率(%)表示。

也称二代发病率,指在一定观察期内,某种传染病在家庭易感接触者中的二代病例的百分率。

自原发病例浮现后,在该病的最短至最长潜伏期之间发生的病例称为续发病例,即二代病例。

继发率=易感接触者中的续发病例数/易感接触者总数×100%。

计算续发率要掌握的资料有:原发病的发病时间、接触者中易感者人数、观察期内的二代病例数。

指某人群在一定时期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

是测量人群死亡危(wei)险最常用的指标,其份子为死亡人数,分母为该人群年平均人口数。

死于所有原因的死亡率是一种未经过调整的死亡率,所以通常被称为粗死亡率 ( crude death rate) ,是衡量人群因病伤死亡危(wei)险大小的指标,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文化、卫生水平的综合反映。

按疾病的种类、年龄、性别、职业、种族等分类计算的死亡率称为死亡专率( specific death rate),常用于探讨疾病的病因和评价防制措施。

表示在一定期间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

通常用于描述病程较短的疾病。

指患某种疾病的人(或者接受某种治疗措施的病人),经 n年的随访,到随访结束时仍存活的病例数占观察病例总数的比例。

是指某病某年龄组人群死亡者的期望寿命与实际死亡年龄之差的总和,即死亡造成的寿命损失。

PYLL 是测量人群疾病负担常用的指标,也是评价人群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标。

流行病学重点总结

流行病学重点总结

【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包括伤害)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的因素,借以制定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流行病学、观察流行病学(分描述流行病学和分析流行病学)、理论流行病学(又称数学流行病学)。

【观察性研究包括:横断面研究、生态学研究、队列研究、疾病对照研究。

【实验性研究包括:随机对照试验(临床试验)和非随机对照试验(类实验、现场试验、社区干预和整群随机试验)。

【疾病的分布:是以疾病的频率为指标,描述疾病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群的分布现象,即三间分布。

【散发:是指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历年的一般发病率的水平,病例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或零星出现,病例之间无明显联系,散发用于描述较大范围、人群的某病流行强度。

【流行:指某地区、某病在某时间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该病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爆发: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临床症状相似的病人称爆发。

【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常用术语包括:散发、流行、爆发。

【描述疾病地区分布的常用术语:自然地方性、统计地方性、自然疫源性。

【自然地方性:主要指一些传染病(如血吸虫病、疟疾等)因传播媒介受自然环境影响,表现为只在一定地区生存,使该病分布呈地方性。

【统计地方性:由于生活习惯、卫生条件或宗教信仰等社会因素,而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病率在某些地区长期显著的高于其他地区,这种情况与该地区的自然条件无关。

【自然疫源性:一些疾病的病原体不仅靠人,而且依靠自然界野生动物或家畜来蔓延繁殖,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可传染人。

【短期波动:又称爆发或时点流行,是指在一个集体或固定人群中,短时间内某病发病数突然增多的现象。

【季节性:疾病在一定季节内发病频率升高的现象,称为~。

严格的季节性,是指一些疾病的发生严格局限于一年中的特定季节,而其他季节不发生,多见于由节肢动物媒介传播的传染病,如乙脑;季节性升高,指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不同月份发生频率可出现较大差异,如呼吸道传染病—冬季,肠道传染病—夏秋;无季节性:指疾病的发生无明显季节性升高现象,表现为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如结核、乙肝、麻风等。

流行病学重点总结

流行病学重点总结

流行病学▲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借以制订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P1)▲发病率(incidence rate):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计算公式:发病率=(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发生某病的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k(k=100%、1000‰、10000/万或100000/10万)▲罹患率(attack rate):与发病率一样是测量新发病例频率的指标,不同之处是罹患率一般多用于衡量小范围、短时间的发病频率,以月、周、日活一个流行期为单位。

其优点是可以根据暴露程度精确的测量发病几率,多用于描述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及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公式=(观察期间某病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k(k=100%或1000‰)。

多用于衡量小范围、短时间的发病频率!▲患病率(prevalence):亦称现患率或流行率,是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所占的比例。

公式为:=(特定时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同期观察人口数)×k(k=100%、1000‰、10000/万或100000/10万)。

影响因素:升高:1、病程延长 2、患者寿命的延长 3、新病例增加(发病率增高)4、病例迁入 5、健康者迁出 6、诊断水平提高 7、报告率提高。

降低:1、病程缩短 2、病死率增高 3、新病例减少 4、病例迁出 5、健康者迁入 6、治愈率提高▲感染率(infection rate):是指在受检查的人群中某病现有的感染人数所占的比例,通常用百分率表示。

公式=(受检者中阳性人数/受检人数)×100% ▲续发率(SAR)也称家庭二代发病率,指在一定观察期内某种传染病在家庭易感接触者中二代病例出现的百分率。

续发率=(家庭中易感接触者中的二代病例数/家庭中易感接触者总数)×100% 。

流行病重点

流行病重点

1.流行病学: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借以制定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2.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群体观点:是流行病学本身性质决定的,是学习和应用流行病学的最基本观点。

比较的观点:是流行病学方法的核心。

概率论的观点:特点之一。

3.发病率: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常用于急性病和传染病的描述,对描述死亡率极低或不致死的疾病尤为重要。

发病率=《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发生某病的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K4.罹患率=观察期间某病新病例数/天气暴露人口数K 多用于衡量小范围,短时间的发病率5.患病率:亦称现患率或流行率,是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所占的比例,对病程长的一些慢性疾病的流行状况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患病率=特定时间内某人群中新旧病例数/同期观察人口K。

当某病在某地发病率和病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时,则:患病率=发病率*病程(P=I*D)6.感染率:指受检人群中某病现有感染人数所占的比率。

=(受检人群中阳性人数/受检人数)*100%7.死亡率:指某人群中在一定的时间内死亡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放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不同时期居民健康状况和卫生保健水平。

=(某人群某年总死亡人数/该人群同年平均人口数)K8.病死率:表示一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病人的比例受到疾病严重程度和医疗水平的影响。

=(一定时期内因某病死亡人数/同期确诊的某病病例数)*K 9.疾病流行强度散发:某病在某地区流行中呈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比例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或零星出现。

流行:某地区某病在某时间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该病的散发病率水平。

爆发: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人群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临床症状相似的病人。

10.疾病的地区分布地方性:指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影响一些疾病常在某一地区呈现发病率增高或者只在该地区存在,可按特点分为自然地方性,统计地方性和自然疫源性判断地方性疾病的方法:①该病在当地居民的各类人群中发病率均高②在其他地区居住的相似人群中,均低或者不发生③外来健康人群到达该地一定时间后可发病,发病率和当地居民相似④迁出该地的居民发病率降低,症状减轻⑤当地该病易感动物课放生类似疾病。

流行病学重点知识总结

流行病学重点知识总结

流行病学重点流行病学重点第一章绪论1.流行病学的定义: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借以制订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2.流行病学的基本内涵:1)研究对象是人群,不只是个体2)研究内容包括疾病外,还包括伤害、健康状态及其它相关的卫生事件3)研究的起点是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分布,重点是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影响因素4)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3.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2)实验性研究: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干预和整群随机试验、类试验3)理论性研究4.流行病学的重要观点:群体的观点、对比的观点、概率论的观点、社会医学的观点、多病因论的观点5.流行病学的应用:a)描述疾病与健康状态分布特点;即“三间分布”。

人群疾病与健康规律b)探讨病因与影响流行的因素。

如“少女阴道腺癌”与己烯雌酚。

c)疾病预防与控制以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制定及评价。

d)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e)完整揭示疾病自然史f)用于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决策和评价第一章疾病的分布1.疾病分布:指疾病的人群表现、人群现象,也即以疾病的频率为指标,描述疾病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和不同时间的发病、死亡和患病水平等。

2.发病指标的应用:1)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可能发生某病的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出现的频率。

应用:常用来描述疾病的分布、探讨发病因素、提出病因假设和评价防疫措施效果。

2)罹患率:表示在较短的疾病流行期间,暴露人群中新病例发生的频率应用:能够根据特定人群的暴露水平较精确地测量发病概率,常用于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及传染病的爆发流行调查。

流行病学重点3)患病率:某特定时间内,特定人群中,某病的现患(新、旧)病例数所占比例(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应用:描述病程长的慢性病的发生和流行情况,可通过横断面调查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病学》期末考试总复习第一章绪论1、流行病学:研究疾病与健康状态在人群中得分布及影响因素,借以制订与评价预防、控制与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得策略与措施得科学。

2、流行病定义得内涵:①、研究对象:人群②、研究内容:疾病(包括伤害)与健康状态③、重点:研究疾病与健康状态得分布及其影响因素④、目得:为控制与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提供科学得决策依据。

3、根据就是否由研究者控制研究得条件,或者说就是否有人为得干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观察性研究或观察流行病学与实验性研究或实验流行病学。

4、流行病学研究得重要观点:①群体得观点;②比较得观点;③概率论得观点;④社会医学得观点;⑤多病因论得观点。

第二章 疾病得分布率与比得概念:率表示发生得频率或强度,可以取任何值,反应动态过程得一个参数。

比就是一个值。

构成比就是指事物各部分所占比重,一般使用圆饼图,取值在0~1之间。

如果把构成比当做率使用,将会得出错误得结论。

k ⨯=数可能发生该现象的总例某现象实际发生的例数率 %100⨯=量(个体数之和)同一事物内部的整体数数量(个体数)某事物内部某一部分的构成比 发病指标发病率:在一定期间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得频率。

k ⨯=同期暴露人口数生某病的新病例数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发发病率 罹患率: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得发病率。

观察时间月、周、日或一个流行期为时间单位。

k ⨯=同期暴露人口数观察期间某病新病例数罹患率 患病率: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所占得比例。

k ⨯=同期观察人口数病新旧病例数特定时间内某人群中某患病率 影响患病率升高与降低得因素:⎩⎨⎧期间患病率时点患病率按观察时间发病率与患病率得区别与联系:①两者分母可能一样,但分子不同 ②发病率常用于病程短得急性病调查,患病率常用于病程长得慢性病调查③当某地某病得发病率与该病得病程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稳定时,患病率=发病率×病程续发率:家庭二代发病率,指某些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发病得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得百分率。

续发率=%100家庭中易感接触者总数二代病例数家庭中易感接触者中的⨯ 死亡指标死亡率:指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死于所有原因得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得比例。

死亡率=k 该人群同年平均人口数某人群某年总死亡人数⨯ 死亡专率:按疾病得种类、年龄、性别、职业或种族等分类计算得死亡率。

粗死亡率:死于所有原因得死亡率就是一种未经过调整得死亡率。

病死率:表示一定时间内,患某病得全部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得比例。

病死率=%100同期患某病的人数人数一定期间内因某病死亡⨯疾病得流行强度散发:指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历年得一般发病率水平,病例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或零星出现,病例之间无明显联系。

流行:指某地区、某病在某时间内得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该病得散发发病率水平。

大流行:有时某病得流行在短期内可越过省界波及全国甚至超出国界、洲界,形成大流行。

暴发: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得人群中,短时间内突然出现许多临床症状相似得病人。

疾病得分布一、地区分布地方病:指疾病经常局限于某些特定区内某一特定人群中发生,不需自外地输入。

⎪⎪⎩⎪⎪⎨⎧⎪⎩⎪⎨⎧输入性或外来性野生动物间传播自然疫源性:病原体在等社会因素的不同、卫生条件或宗教信仰统计地方性:生活习惯自然地方性:自然环境地方性 判断地方性疾病得依据1. 该病在当地居住得各类人群中得发病率均高,并可随年龄得增长而上升;2. 在其她地区居住得相似人群中,该病得发病率均低,甚至不发病;3. 外来得健康人,到达当地一定时间后可能发病,其发病率与当地居民相似;4. 迁出该地区得居民,该病发病率下降,患者症状减轻或呈自愈倾向;5. 当地对该病易感得动物可能发生类似疾病。

二、时间分布季节性:疾病在一定季节内发病频率升高得现象。

1、严格得季节性:节肢动物媒介传播得传染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2、季节性升高: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3、无季节性:如艾滋病周期性:疾病发生频率经过一个相当规律得时间间隔,呈现规律性变动得状况,通常每隔1、2年或几年后发生一次流行。

有效得预防措施可以改变疾病得周期性规律长期趋势:又称长期变异,指在一个相当长得时间内,疾病得发病率、死亡率、临床表现、病原体种类及宿主等随着人类生活条件得改变、医疗技术得进步及自然条件得变化而发生显著变化。

三、人群分布研究疾病年龄分布得方法———最易影响1、横断面分析:常用于描述传染病等急性病得年龄分布特征。

但该法不适用于恶性肿瘤、高血压及冠心病等慢性病年龄分布得研究。

2、出生队列分析:致病因子与年龄之间得关系四、疾病得地区、时间与人群分布得综合描述移民流行病学:就是通过比较移民人群、移居地当地居民与原居住地人群间得某病发病率与死亡率差异,分析该病得发生与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作用得关系。

就是一种综合描述疾病三间分布得方法。

移民流行病学研究得原则1、若某病在移民中得发病率或死亡率与原居住地人群得发病率或死亡率不同,而接近于移居地当地人群得率,则该病可能主要受环境因素得影响。

2、若某病在移民中得发病率或死亡率与原居住地人群得发病率或死亡率相近,而不同于移居地当地人群得率,则该病可能主要受遗传因素得影响。

第三章病因与病因推断病因:就就是使结果发生概率升高得因素,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精神心理以及遗传等。

流行病学一般将病因称为危险因素。

必要病因:指引起某种疾病发生必须具备得条件,一旦该因素缺乏,疾病就不会发生。

促成病因:指某因素存在时可能导致某病发生得概率增加,但该病发生时并非一定具有该因素。

除了必要病因外,其她任何能引起发病概率增加得因素都可以认为就是促成病因。

充分病因:指有该病因存在,必定(概率为100%)导致疾病发生。

病因模型三角模型:疾病得发生就是宿主、环境、动因三要素共同作用得结果。

轮状模型:强调宿主与环境得密切关系病因网模型病因链:指不同得致病因素与疾病间构成不同得连接方式。

病因可分为宿主因素与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社会环境因素。

病因研究得方法:描述流行病学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队列研究、实验流行病学研究。

假设演绎法得整个推论过程为:从假设演绎地推出具体得证据,然后用观察或实验检验这个证据,如果证据成立,则假设亦成立。

推理形式为:①因为假设H,所以推出证据E(演绎推理)。

②因为获得证据E,所以反推假设H(归纳推理)。

Mill准则Mill准则有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类推法与排除法。

求同法:指在不同事件中寻求其共同点求异法:指在相似得事件之间寻求不同点共变法:该因素很可能就是该病得病因,二者间往往呈剂量—反应关系类推法:指所研究得某种疾病得病因与分布特征与另一种病因已知得疾病分布特征相似,那么可以推测这两种疾病得病因可能相同排除法:指通过对假设得排除而建立假设得方法因果关联得判断标准:1、关联得强度一般而言,关联得强度越大,该关联为因果得可能性就越大。

一个强关联如果为混杂因素所致,该混杂因素与疾病得关联将更强。

弱得关联强度更可能就是未识别得偏倚所致。

常以相对危险度(RR)或比值比(OR)表示。

2、关联得时间顺序先因后果3、关联得特异性一般只适用于传染病4、关联得可重复性指关联可以在不同得人群、不同得地区与不同得时间由不同得研究者用不同得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均可获得相同得研究成果。

5、剂量—反应关系6、因素与疾病得分布一致性暴露因素与疾病有相似得“三联分布”,提示可能存在因果关系7、关联得生物学合理性8、实验证据第四章描述性研究描述性研究: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三间分布得特征,找出某些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况间得关系,进而提出病因假设与线索。

既就是流行病学研究得起点,也就是其她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得基础。

个例调查:又称个案调查或病家调查,就是指对个别发生得病例、病例得家庭及周围环境进行得流行病学调查。

个例调查得目得:①调查患者发病得“来龙去脉”,从而采取紧急措施,防止或减少类似病例得发生。

②总结疾病分布特征③核实诊断并进行护理指导④掌握当地疫情,为疾病监测提供资料病例报告:就是临床上对某种罕见病得单个病例或少数病例进行研究得主要形式。

新出现得或不常见得疾病或疾病不常见得临床表现,常为医学界所重视,从而可能形成某种新得假设。

它就是临床医学与流行病学得一个重要得连接点。

病例分析:临床医生最为熟悉得临床研究方法,就是对一组相同疾病患者得临床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并得出结论。

属于回顾性研究范畴。

病例分析目得与用途1、分析某种疾病得临床表现特征2、评价某种治疗、预防措施得效果3、促使临床工作者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新得病因假设与探索方向现况调查:指按照事先设计得要求,在某一特定人群中,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等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某种疾病或健康状况及有关变量得资料,以描述当时疾病或健康状况得分布及与疾病有关得因素。

故又称之为横断面研究。

以个体为单位现况调查特点1、常用得流行病学调查方法2、现况研究在时序上属于横断面研究3、在确定因果联系时受到限制4、一般不用于病程比较短得疾病现况调查目得描述特定时间疾病或健康状况得三间分布描述某些因素或特征与疾病或健康状况得联系以便形成病因假设评价疾病得防治效果现况调查研究类型1、普查:指为了了解某人群健康状况或某疾病得患病率,或制定某生物学检验标准,在特定时间内对特定范围内人群中每一成员所做得调查或检查。

普查得优缺点优点:①能早发现人群中得全部病例,早发现、早诊断疾病;②全面地描述普查地区人群总体得情况以及分布与特征;③比较容易为公众所介绍缺点:①工作量大;②不适用于患病率很低与现场诊断技术比较复杂得疾病;③由于普查对象多,调查时间短,难免重复与遗漏,无应答比例较高。

2、抽样调查:随机抽样,调查特定时间、特定范围人群得一个代表性样本,以样本统计量估计总体参数所在范围。

随机化原则:指研究总体中每个个体均有同等得机会被抽到并组成样本。

抽样方法1、单纯随机抽样(简单随机抽样):从总体N个对象中,利用抽签或其她随机方法抽取n个,构成一个样本。

重要原则:总体中每个对象被抽到得概率相等(均为n/N)。

就是最简单、最基本得抽样方法。

2、系统抽样:按照一定顺序,机械地每个若干单位抽取一个单位得抽样方法。

3、整群抽样4、分层抽样:现根据某种特征将总体分为若干级总体(层),然后再从每一层内进行单纯随机抽样,组成一个样本。

5、多级抽样现况调查得方法:面访、信访、电话访问、自填式问卷调查、体格检查与实验室检查。

现况调查得设计与实施:明确调查目得、确定调查对象、确定调查类型与方法、估计样本含量、确定研究变量与设计调查表、资料整理、分析及结果解释。

现况调查存在选择偏倚与信息偏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