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试论回族形成中的语言问题
河南回族用语研究

河南回族用语研究作者:海肖肖来源:《文学教育》2017年第07期内容摘要: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传承了民族的历史与文化。
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人口过千万的少数民族,它没有独立的民族语言,但其使用的语言却有着独特的民族特色。
本文立足于地域和民族研究河南回族用语,发现河南回族用语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有其特色。
关键词:河南郑州回族用语文化一.引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现象,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千百年来积累的知识和经验,都保存在自己的语言里,并靠语言代代相传。
无论是地域迁徙、人口聚散还是经济变革、文化变迁都会不同程度地凝聚在语言之中。
正如帕默尔所说:“语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
”语言就是一块活化石。
民族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历史范畴,其形成实际上就是语言、心理、精神、经济、生活,即民族文化和特征上逐渐形成共同体的漫长过程。
语言记录了一个族群在向民族发展的进程中所产生的思想和意识,表现了先民认识周遭世界的方式,这些连同口耳相传的民族记忆一起融入民族特性之中,随着血脉的延续而代代传承,几乎没人否定共同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语言共同体几乎等于民族共同体。
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我们想要了解一个民族的语言,首先就要了解这个民族,下面我们就先了解一下吧。
二.河南回族用语的形成回族的形成有两支,一支是唐宋时期来华经商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另一支是元朝蒙古军东征迁来的色目人,他们在中国生活,并与当地汉族以及其他民族杂居通婚繁衍,因都信仰伊斯兰教,最终在元朝末年,回回民族孕育而生。
河南回族来源一是来华的波斯、阿拉伯商人在繁华地区聚集,二是元朝东征迁来的色目人屯兵安家。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大陆回族人口为1058.61万人,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仅次于壮族,且分布最为广泛的少数民族。
而河南回族就有过百万人。
中国回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民族,它在文化、宗教、风俗上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民族特色。
浅谈回族特殊用语的使用和发展趋势

作者: 马杰
作者机构: 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甘肃兰州730020
出版物刊名: 学理论
页码: 137-138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10期
主题词: 回族 特殊用语 使用 发展趋势
摘要:回族在形成的过程中语言的转化起着相当的作用,在将其母语转变成汉语的过程中,把许多母语词汇代入汉语之中,形成了回族语言中的特殊用语.生动体现了回族长期形成的独特而深远的民族文化。
笔者试图介绍回族语言的演变历史和回族特殊用语的现象,通过调查分析讨论回族特殊用语在城市中的使用情况及发展趋势。
回族语言与民族认同

2016年第8期【摘要】在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多个民族中,只有回族没有自己独立的语言。
由于历史、文化以及政治原因,回族使用汉语,但是在回族使用的汉语中,保存着一些音译或者音意合译的阿拉伯语和波斯语成分。
一些音译或者音意合译的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词汇受到宗教等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回族的民族认同。
【关键词】民族语言;民族认同;回族;回族汉语回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分布在我国的大江南北,呈现一种“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
但是提起回族,大多数人都会联想到民族饮食禁忌,或者更深一层的了解到一些回族的宗教节日,然而人们大都会忽略回族人之间交流时所使用的语言情况。
在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十个,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等,但是只有回族没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
回族通用汉语,但是回族人使用的回族汉语与中国通用的汉语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回族使用的汉语里面夹杂着许多音译或者音意合译的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这与回族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语言作为一个民族的标志之一,反映着民族的特征,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纽带。
因此以音译或者音意合译的阿拉伯语和波斯语为特点的回族汉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回族的民族认同。
唐朝时期,国家繁荣昌盛对外交流广泛。
于是最早期的回族先民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从中东、中亚等国来到中国。
此后宋、元、明时期,丝绸之路的繁盛,随之大量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来华经商,并逐渐落户西安、北京、南京等地。
明朝时郑和七次下西洋,也促进了南亚、东南亚的阿拉伯人来华贸易,东南沿海也形成了大量的回回先民的定居地,如广州、泉州等地。
这些异域来华定居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以及后来元朝、明朝来华的西域人,语言结构比较复杂,有阿拉伯语、波斯语、突厥语等。
但是由于来华经商多于汉族人进行贸易往来,语言就成了首要障碍,在与当地人进行经济往来时,双方语言沟通需要借助翻译的帮助来完成。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口交流涌动日益频繁,回族居民的分布也日益广泛,同各民族的交流也日渐增多。
回族特殊用语中的民族文化传承的开题报告

回族特殊用语中的民族文化传承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回族特殊用语中的民族文化传承一、研究背景回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回族特殊用语是回族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族特殊用语以其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和深厚的历史渊源,是回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族特殊用语的研究对于回族民族文化传承至关重要,是回族民族文化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二、主要研究内容本文旨在探讨回族特殊用语中的民族文化传承问题,通过对回族特殊用语的文化内涵进行剖析,探究回族特殊用语在回族文化传承中的功能、作用及其价值,结合文化传承学、语言学、人类学等学科理论,对回族特殊用语的民族文化传承进行全方面的探究分析。
三、研究意义回族特殊用语是回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民族文化传承问题可以深入挖掘回族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推动回族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的开展,促进民族和谐与文化多样性交流。
此外,回族特殊用语的研究对于加强民族语言保护、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四、研究方法与步骤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比较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具体步骤如下:1. 文献资料搜集:收集与回族特殊用语、民族文化传承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和专业学术论文。
2. 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回族特殊用语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具体应用情况和民族文化认同感等方面的情况。
3. 比较分析:通过对比研究回族特殊用语与其他少数民族语言的特殊用语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差异和共性,深入剖析回族特殊用语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和价值。
五、预期成果本研究预期达到以下目标:1. 揭示回族特殊用语在回族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2. 探究回族特殊用语的民族文化传承机制和规律。
3. 分析回族特殊用语的文化内涵和特点。
4. 提出加强回族特殊用语保护和传承的对策与建议。
六、研究进度安排本研究的进度安排如下:阶段一:文献搜集和整理,定稿问题意义及研究目标和方法论,预计用时2个月。
回族文化调研报告范文大全

回族文化调研报告范文大全回族文化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方法回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具有独特的特点。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回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状况,以及其对回族群众的影响。
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的方式进行,共计收集了100份问卷和进行了2次实地观察。
二、回族的历史背景回族是中国的一支民族,他们主要居住在华北和西北地区。
回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他们是由西亚和中亚地区的穆斯林移民和汉族人的后裔组成的。
回族的祖先信仰伊斯兰教,这也是他们的主要宗教信仰。
三、回族文化传承的特点1.宗教信仰:伊斯兰教是回族的主要宗教信仰,他们每天进行五次礼拜,信仰教规较为严格。
宗教对回族影响深远,许多回族人还会在饮食、服饰等方面体现出宗教色彩。
2.语言文字:回族通常使用汉语进行交流,但在宗教仪式和文化节庆等场合,他们会使用维吾尔语或阿拉伯语。
此外,回族也有一种特殊的文字——回文,这种文字顺序可从左往右读,也可从右往左读,非常有趣。
3.节日庆典:回族拥有丰富的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开斋节和古尔邦节。
在这些节日里,他们会穿上盛装,举办各种庆祝活动,如唱歌、跳舞、赛马等,活动热闹非凡,吸引了大量参与者和观众。
四、回族文化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1.文化保护:回族文化的传承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如现代化浪潮和跨文化融合。
一些传统的习俗、手艺和故事正在逐渐失传,需要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和传承。
2.教育问题:由于回族地区的经济相对落后,教育资源有限。
一些回族孩子接受的教育质量较低,限制了他们的发展机会。
在这方面,需要加强教育改革和资源投入,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
3.文化认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回族人面临着文化认同的问题。
一些年轻一代的回族人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冲突。
需要加强回族文化的宣传和培养,提高回族人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
五、对回族文化发展的建议1.加强文化保护和传承,重视回族传统习俗、手艺和故事的保存和传播。
浅谈回族汉语中的特殊用语

种 宗 教 意 识 , 回 族 对 猪 有 种 厌 恶 的情 绪 , 在 回 族 生 活 用 语 容。其 中 “课 ”专指 “教律规定全家 每年收支相 抵,余额
中 常 把 猪 隐 讳 地 称 为 “狠 贼 尔 ” “黑 子 ” “黑 牲 口 ” “哼 为600元 以上 者 须付 出2.5%用 于舍 散 ” 的宗 教行 为 。
中 ,形 容 人 以外 的 动 物 忌 讳 说 “肥 ” ,而 要 说 “壮 ” 。 在 代 汉 语 词 汇 本 身 的 意 义 不 同 , 有 些 词 是 回族 利 用 汉 语 语 素
回族 人 的 意 识 中 , “肥 ”字 似 乎 是 专 门用 来 指 称 猪 或 猪 肉 材 料 独造 的 ,而 且在 现 代 汉 语 词汇 体 系 中是 找 不到 的 。
国 语言应用研究
浅谈 回族 汉语 中的特殊 用语
口马 晓玲
摘 要 :回族汉语 中有许 多用语是回族特有的,这 些特殊用语是回族生活用语 的主要部分 ,体现着回族独特 的宗教 文化 以及生活 习俗 ,它们是 不能 简单地和汉语通 用语对译的。随着文化 的相 互渗透 ,这些生活用语 的数量 正在逐渐减少,或者说 它们的使用范围正在逐渐缩 小。
化 、信 仰 以及 各种 娱 乐 和 偏 见 。
宰 , 而 不 像 汉 族 的 杀 牲 , 为 了 区 别 , 回 族 一 般 不 说 “杀
对 于 接 触 到 的 回 族 生 活 用 语 , 我 们 很 少 去 领 会 它 的 鸡 ” “杀 羊 ”,而 用 “宰 ” “下刀 ”或 “赶 刀 ” 。
相 同的 , 比如 “眼 睛 ” “头 发 ” “手 ” “门 ” “桌 子 ” 等 用 “点香 ”而 不用 “烧香 ”是一样 的。因为后者 是与佛教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回族语言的特点的开题报告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回族语言的特点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回族是中国现存的一个少数民族,其语言在语法、词汇等方面都具
有一定的特点。
回族语言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
还有助于促进民族交流与民族融合。
因此,本研究将从社会语言学的角
度出发,探讨回族语言的特点,以期为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与发展提供
一定的思路和帮助。
二、研究问题与目的
回族语言的研究已有一定的基础,但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还
有哪些特点值得研究?本研究将探讨回族语言的以下特点:语境的重视、族群认同的表达、社会地位的体现、语言变异的存在等。
通过对回族语
言的探讨,旨在掌握少数民族语言的独特之处,了解少数民族的语言习惯、思维方式和文化内涵,促进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
三、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和比较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
方法,对回族语言的特点进行探讨。
具体步骤如下:
1.文献资料法:收集回族语言方面的文献资料,分析回族语言在语境、表达族群认同、体现社会地位和语言变异等方面的特点。
2.实地调查法:对回族的语言使用情况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回族的
语言习惯、思维方式和文化内涵等。
3.比较分析法:将回族语言与汉语进行比较,探讨其异同点,加深
对回族语言特点的认识和理解。
四、预期成果
本研究预计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深入剖析回族语言的特点,
以提高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认识,有助于加强民族交流交流与融合。
同时,也可以为其他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借鉴。
浅谈回族汉语中的特殊用语

浅谈回族汉语中的特殊用语回族汉语中有许多用语是回族特有的,这些特殊用语是回族生活用语的主要部分,体现着回族独特的宗教文化以及生活习俗,它们是不能简单地和汉语通用语对译的。
随着文化的相互渗透,这些生活用语的数量正在逐渐减少,或者说它们的使用范围正在逐渐缩小。
标签:回族汉语生活用语对译渗透语言是一个民族特征的真实写照,不同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不同的民族性格,也赋予民族语言某种特有的文化内涵。
回族使用的是汉语,但在使用汉语的过程中,回族汉语独特的生活用语同样忠实地反映了回族的历史、文化、信仰以及各种娱乐和偏见。
对于接触到的回族生活用语,我们很少去领会它的民族文化内涵,而是往往把它与汉语通用词作比较来领会其含义。
回族汉语中当然有许多语义成分是与汉语通用词相同的,比如“眼睛”“头发”“手”“门”“桌子”等等,对这类生活用语的使用不会有什么问题。
但回族汉语中还有大量的语义成分与汉语通用词是不相同的,其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由于受民族宗教文化意识的影响,回族汉语中有许多特殊的生活用语,这些生活用语虽然是地道的汉语词汇,而且往往可以与汉语通用词对译,但是却不宜互换,如果在使用过程中不注意便会造成误解,容易“犯忌”。
如“壮”和“肥”可以相互对译,在普通话和大部分北方方言里,“肥”专用于人以外的动物,而在回族汉语中,形容人以外的动物忌讳说“肥”,而要说“壮”。
在回族人的意识中,“肥”字似乎是专门用来指称猪或猪肉的,所以回族只说“壮”而不说“肥”。
根据《古兰经》的教义,回族禁止吃猪肉,认为猪是污秽不洁的,由于这种宗教意识,回族对猪有种厌恶的情绪,在回族生活用语中常把猪隐讳地称为“狠贼尔”“黑子”“黑牲口”“哼哼”,也有用“亥”来指称的。
回族说到有脂肪的动物或动物的肉时,忌讳说“肥”,大概也源于此。
另如,“宰”和“杀”在汉语中也可以相互对译。
“杀牲”和“宰牲”是一个意思,但在回族的生活用语中只说“宰”而不说“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回族形成中的语言问题
'
是人类在生产、生活、
的过程中,由于交际的需要而逐渐产生的。
斯大林说:“语言是属于
现象之列的,从有社会存在的时候起,就有语言存在。
”①同样,民族语言也是伴随着民族的出现而形成的。
由于世界上各个不同地区都有不同的民族居住,因而不同民族都有着互不相同的语言。
回族
的内容首先是对语言的掌握问题,今天的回回民族,其共同语言是汉文汉字。
但在历史上,特别是回回民族形成的初期,外来语确实曾经在回回先民的生活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由于宗教的缘故及其他因素,这些外来语中的某些词汇一直沿用至今,成为回回民族语言上的特色之一。
根据这种遗留和积淀,从文献上提及的“亦思替非”文字到《回回馆杂字》的材料,我们基本上可以断定,这两种名称的文字,实际上是一种——波斯文。
当然,阿拉伯语作为伊斯兰教的语言,在回回先民中的使用和流传是理所当然的。
那么回族的民族语言是怎样从外来语过渡到汉语的呢7本文拟就回回民族形成初期的语言问题,做一概略性认识。
一、先民成分的多元化
回回民族的先民除唐宋时期的著客外,大多来自于元代中亚、西亚迁发而来的穆斯林,这在回族史学界是公认的。
这一地区的古代民族、国家、语言及其分布如此之复杂,以致于我们到今天仍不能准确地说清究竟有多少国家、多少民族、多少种语言我们只能大致推断出他们主要是由波斯、阿拉伯、突厥等等民族组成的民族混合体。
谈到回族的先民问题。
首先应提及唐宋时期来华的穆斯林香客。
唐代中西交通的大开,穆斯林民族的商业精神,阿拉伯帝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有相当数量的穆斯林警容东来,经过定居和华化,成为中国最早的一批穆斯林居民——回族先民。
回回民族的形成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先民来源的多元化。
除了上面提到的穆斯林蓄客外,宋代开封的犹太人(也里可温),元代大批的中亚、西亚穆斯林,南洋、南亚穆斯林以及中国内地土著各民族都有不少先后加入了回回民族先民的行列。
宋代居于开封的犹太人,被称为“青回回”,这主要是由于在生活习惯上不食猪肉,与回族相同的缘故,后来其中的一部分真的变成了回族。
②
元时,蒙古人究竟迁发了多少中亚、西亚等地的色国人和其他穆斯林民族,众说不一,有言二、三百万的,有言一百万的,但既使保守一点,几十万人大体上是有的。
元代,每以地名作为种族之名,色国人的名称、基本上是其居住国或地区的名称。
象阿鲁浑人、撒马5尔罕人、大食人等。
陶宗仪认为色国人有三十一种,③清人钱大听经过考证,竟举出三十三种。
④可见,就在色国人内部,语言上的差异也是很明显的。
回族先民还有一个来源,那就是南洋穆斯林。
这一支人数虽然不多,但颇具特色。
据我们所知,至少有两个地方的回族是南洋穆斯林的后裔,一是海南省的崖县,那里的回族先民是由于海上遭遇风浪被迫避居于岛上的,原来是占城(越南)穆斯林。
史书上也有这方面的记载:“占城夷人忽宣等族三百一人求附。
”⑤这里的忽宣是Hussain的音译,又译作胡赛因等,他们是穆斯林当是没有什么疑问的;二是山东德州。
明成祖时苏禄国国王来贡,卒于此地,为他守墓的后代因为信仰伊斯兰教也加入了回回的行列。
南洋穆斯林成为回回来源可佐见于明《四夷馆考》中:“占城、日本、爪哇、满刺加诸国皆习回回教,遇到进贡,番文也属本馆代译”。
这个“本馆”,指的就是回回馆。
我们在强调回族族源中外来成分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我国境内的士著民族(包括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成分。
比如内蒙地区称回民为“Hotun”,它是“和田”的古音,说明内蒙一部分回
族很可能是古代畏兀儿人。
一方面是因为华族女子与外来穆斯林通婚,另一方面是这些民族中的一部分人改信伊斯兰教,从而成为回族中的一部分。
这样我们所说的回族族源的多元性,不仅表现在外来成分的复杂上,也体现在国内民族成分的多样上。
二、回族先民语言的多元化
回回先民来源的多元化,决定了他们语言的多元化。
这种多元化的语言,
为今天所使用的共同语言——汉语,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与民族形成及发展同步的过程的。
由于回族的先民们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因而在他们开始在中华大地上扎根之初,就必然操有不同的语言,就我们所掌握的材料来看,先民们至少使用过以下诸种语:
1·阿拉伯语。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阿拉伯穆斯林商人是重要媒介。
这是因为伊斯兰教在七世纪中叶传入中国时,阿拉伯帝国仍在东征西讨,阿拉伯语及连同用它书写的《古兰经》一起,被传播到四面八方。
由于伊斯兰教的胜利,阿拉伯语也被蒙上了一层神圣而又高贵的色彩。
直到现在,《古兰经》不仅在世界,而且在中国,都以阿拉伯语诵读,历百千年而不变。
无怪乎回族内部有些人把阿语当作自己的母语了。
明人陶九成曾记录,“回回字,其母二十有)九,横行而写,自前拟后,复归于前,@旧说的就是阿拉伯字。
唐宋时期穆斯林蕃客,特别是唐初来华的穆斯林所使用的语言,毫无疑问,是他们的1母语——阿拉伯语或波斯语。
据记载,大约到七世纪中,就有相当数量的穆斯林商人来华1了。
到八世纪时,大食国人李彦升经过春司考察,“以进士第名显”,⑤《苏莱曼游记》记载]彼时广州无一人会阿拉伯语,虽失之偏颇,但也正说明穆斯林蕃客在语言上华化程度之1深,在与华人交往中基本上可以使用汉语。
到元代回族形成之前,这个华化的过程一直在]东南沿海地区持续着。
阿拉伯语因为宗教的缘故,“其经三十,藏凡三千六百余卷,其书体旁行,有篆、草、楷三法。
”③又在清真寺中,“堂中有碑,广袤数文,上皆刻异书,如篆箱,是为像主。
”⑤既是《古兰经》的文字,在中国,千余年来,一直在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和其他民族中占有至高地位
2.波斯语
阿拉伯语的重要地位表现在宗教上,但在回族先民中使用更广泛的,则是稍晚一些由波斯穆斯林商人使用的波斯语。
在蕃坊之内,“回妇谓之波斯妇”,又,唐词牌中有“菩萨蛮”者,也为“波斯语Mussulman(Bussulma)之音译。
”在唐宋时期,说波斯语的人可能并不多,但到了元代,由于成吉思汗、拔都、旭烈兀三次西征而东迁的中亚西亚人中,大多数都属波斯语种。
法国人昂里·马塞认为忽必烈时“穆斯林在中国所使用的语言中国语,就渗进了法尔斯语(即波斯语),这是略一研究回族语言特点的人都知道的。
”波斯语使用,可能是因为:第一,波斯地区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波斯文化以其固有的光彩影响着中亚及西亚各族人。
第二,阿拉伯帝国虽然在军事上征服了萨珊王朝,但在语言文化上却为波斯所征服。
这大概也是元明两代,把波斯文字当成回回字的缘由吧。
《四夷馆考》云:“回回在西域,地与天方国邻。
”③这句话把“回回”与“天方”(阿拉伯)截然分开,足见明之回回文断非阿拉伯文,按地理分布,当为波斯。
又元以后,大食已为蒙古帝国所灭,此时所谓回回进贡者,亦非阿拉伯帝国的使臣。
清人文廷式在其所著《纯常子枝语》卷计七中也以为,元代之回回国子监,所授为波斯字母。
3、中亚各国语
元时中亚各族中,亦即后来等级划分中的“色目人”,虽然以波斯语为主,但其他各种语言也有不同程度的保留。
我们翻开清人钱大听的《元史·氏族表》,从色目人的种类上,不难
看出他们在语言上的多样性。
这样说并不与前文“以波斯文为主”相矛盾,人们崇尚一种文化,就会学习与之相对应的语言文字。
这不等于说完全摒弃本民族语而全盘“波斯化”,这与今天我国各少数民族学习汉文化,使用汉语,但同时又保留民族语言文字,道理是一样的。
4、马来语
山东德州的回族由来,相比之下更晚一些。
永乐十五年,苏禄(菲律宾)国的东王、西王、峒王率部众三百四十余人来华,“东王至德州,卒于馆……留妻妾兼从十人守墓。
”这十人成为今天山东德州回族的渊源,最初所使用的语言,显然是马来语种。
海南崖县的回辉村,至今语言上仍然习其祖先,据专家们鉴定,也是马来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