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讲阴阳平衡
中医阴阳平衡理论如何指导疾病诊治

中医阴阳平衡理论如何指导疾病诊治中医理论源远流长,其中阴阳平衡理论是核心观念之一,对疾病的诊治起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
阴阳平衡,简单来说,就是指世间万物包括人体内部,都存在着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两种力量或状态,它们需要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人体才能保持健康。
当这种平衡被打破,疾病就可能随之而来。
从生理角度来看,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等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
比如,人体的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
在生理功能方面,物质属阴,功能属阳,物质为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物质的表现。
当阴阳处于平衡状态时,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正常有序,如气血的运行、脏腑的功能协调等。
那么,阴阳失衡是如何导致疾病的呢?阴阳的偏盛和偏衰是常见的原因。
阴阳偏盛,包括阳盛和阴盛。
阳盛则热,会出现高热、烦躁、口渴、面红目赤等实热症状;阴盛则寒,表现为怕冷、四肢不温、腹痛、腹泻等实寒症状。
阴阳偏衰,有阳虚和阴虚之分。
阳虚则寒,常见的有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自汗、小便清长等虚寒症状;阴虚则热,会有低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等虚热表现。
中医在诊断疾病时,会充分运用阴阳平衡理论。
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等信息,然后判断其阴阳的盛衰情况。
比如,观察患者的面色,面色红赤多为阳热偏盛,面色苍白多为阳虚阴盛。
听患者的声音,声高气粗多属阳证,声低气微多属阴证。
询问患者的寒热情况,畏寒怕冷多为阳虚,发热多汗多为阳盛或阴虚。
切脉时,脉象浮、数、洪大等多属阳证,沉、迟、细弱等多属阴证。
在治疗疾病方面,中医强调调整阴阳,恢复平衡。
对于阴阳偏盛的实证,采用“损其有余”的方法。
比如,阳盛则清热泻火,常用的药物有黄连、黄芩、黄柏等;阴盛则散寒祛湿,如附子、肉桂、干姜等。
对于阴阳偏衰的虚证,采用“补其不足”的原则。
阳虚者温阳散寒,如用金匮肾气丸;阴虚者滋阴清热,如六味地黄丸。
此外,还有阴阳互损的情况,即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
此时需要阴阳双补,比如用左归丸和右归丸。
中医阴阳平衡理念如何指导生活方式

中医阴阳平衡理念如何指导生活方式中医理论源远流长,其中阴阳平衡理念更是核心思想之一。
阴阳平衡并非只是一种抽象的哲学概念,而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深刻影响着我们的健康、情绪和行为。
阴阳平衡,简单来说,就是世间万物都存在着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它们在动态变化中保持着一种相对的平衡。
在人体中,阴阳平衡意味着身体各个系统、器官的功能协调运作,精神状态稳定,从而达到健康的状态。
在饮食方面,阴阳平衡理念的指导作用尤为明显。
食物有寒、热、温、凉之分,比如,西瓜、苦瓜等属寒性,羊肉、辣椒等属热性。
我们应根据自身的体质和季节变化来选择食物。
夏季炎热,人体阳气外浮,容易出汗,此时可适当食用一些寒性食物来清热解暑,如西瓜、绿豆汤等;冬季寒冷,人体阳气内藏,就适宜多吃一些温热性的食物来抵御寒冷,如羊肉、桂圆等。
如果饮食不注意阴阳平衡,比如在炎热的夏季过度食用热性食物,就可能导致体内火气过旺,出现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等症状;反之,在寒冷的冬季大量食用寒性食物,则可能损伤阳气,使人出现手脚冰凉、腹泻等问题。
睡眠也是体现阴阳平衡的重要环节。
白天为阳,夜晚为阴。
白天我们应该充满活力地工作、学习和活动,让阳气得以舒展;夜晚则要安静休息,让阴气得以滋养。
现代社会中,许多人熬夜成为习惯,打乱了阴阳的节律。
长期熬夜会导致阳气过度消耗,阴气无法得到充分补充,久而久之,身体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如免疫力下降、记忆力减退、容易疲劳等。
因此,遵循阴阳平衡的理念,我们应该养成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身体在夜间得到充分的修复和调整。
运动对于维持阴阳平衡同样重要。
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阳气,使身体更有活力。
但运动也要注意阴阳平衡,不能过度运动,否则会大量消耗阳气,导致身体疲劳和损伤。
比如在炎热的夏天,剧烈运动后大量出汗,就可能损伤阳气;而在寒冷的冬天,过度运动可能使寒气入侵体内。
此外,运动的时间和方式也应根据季节和个人体质有所调整。
中医如何理解阴阳平衡

中医如何理解阴阳平衡阴阳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它涵盖了宇宙万物的动态平衡。
在中医的理解中,人体的健康与阴阳之间的平衡息息相关。
本文将探讨中医如何理解阴阳平衡,并对其在中医诊断、治疗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行深入阐述。
一、中医对阴阳平衡的理解在中医理论中,阴阳是一对相对而言的概念,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阴阳是世界万物的两个对立统一,在宇宙、人体及其各个器官、组织等方面都有体现。
阴阳通过不断相互作用,维持着人体的健康状态。
在中医看来,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基础,阴阳失衡则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认为,人体健康状态的变化可以通过观察阴阳的平衡与失衡来判断。
当阴阳呈现平衡状态时,人体处于健康状态,精神焕发,生理功能正常;而当阴阳失衡时,就会出现各种疾病或不适症状。
因此,中医将维护和调节阴阳平衡作为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
二、阴阳平衡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中医诊断主要依靠望、闻、问、切四诊法。
其中,观察阴阳平衡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步骤之一。
1. 望诊法:中医医师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外在表现来判断阴阳的平衡与失衡。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代表阳气不足,面色红赤则可能表示阳盛阴衰。
2. 闻诊法:中医医师通过闻取患者的声音、气味等来辨别患者阴阳平衡的情况。
例如,声音嘶哑、气味腥臭可能暗示阴失阳亢。
3. 问诊法:中医医师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体质、饮食习惯等来了解患者阴阳平衡的情况。
这些信息对于中医辨证施治具有重要意义。
4. 切诊法:中医医师通过切取患者的脉搏来判断阴阳的平衡与失衡情况。
脉搏有力有节则可能表示阳气充盛,脉搏弱细则可能表示阴气不足。
以上四种诊断方法相互结合,在观察阴阳平衡的同时全面了解患者的疾病状况。
三、阴阳平衡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中医治疗强调“治未病”,即在疾病尚未发生或者病情尚未严重之前,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来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1. 药物治疗:中医药物治疗常常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来恢复人体健康。
例如,根据病情需要,中医常常会使用寒热药物进行治疗,以达到阴阳的平衡。
中医里的阴阳平衡

中医里的阴阳平衡阴阳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它是一种哲学思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
阴阳理论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极相互作用而成的,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维持了生命体系的稳定状态。
阴阳平衡是指阴阳两极之间的相对均衡状态,是人体健康的基本条件。
本文将从阴阳理论的角度,探讨阴阳平衡在中医中的重要性。
阴阳平衡的概念来源于《黄帝内经》中的阴阳学说。
阴指向内、向下、阴冷、阴柔等性质,阳则指向外、向上、阳热、阳刚等性质。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只有在相对平衡的状态下,才能保证生命体系的正常运转。
如果阴阳失衡,就会导致人体的疾病。
阴阳平衡在中医诊断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是望、闻、问、切,其中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个方面。
望诊主要观察人体外表的色、形、态等方面,闻诊则通过听取病人的声音、嗅闻病人的气味等方式,问诊则是询问病人病情的详细情况,切诊则是通过按压病人的脉搏,来判断病人的阴阳平衡状态。
如果脉搏偏阳,则说明阳气偏盛,如果脉搏偏阴,则说明阴气偏盛。
通过诊断,中医医生可以判断出病人的阴阳平衡状态,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阴阳平衡还在中医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治疗的目的是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治疗过程中,中医医生会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如果病人的阳气偏盛,则可以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如果病人的阴气偏盛,则可以采用滋阴降火的方法。
阴阳平衡不仅在中医治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也同样重要。
中医认为,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例如饮食、睡眠、情绪等。
如果长期不注意阴阳平衡,就容易引发各种健康问题。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保持阴阳平衡状态,通过合理饮食、充足睡眠、良好的情绪调节等方式,维护身体健康。
总之,阴阳平衡是中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它是人体健康的基本条件。
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阴阳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平衡与健康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平衡与健康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平衡与健康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础理论以阴阳学说为核心,强调人体内的阴阳平衡对于健康的重要性。
本文将探讨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阴阳平衡与健康关系,并探索阴阳平衡的调节方法。
一、阴阳理论概述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阴阳学说源自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将世界万物的变化和相互作用归纳为阴阳两大对立统一的组成要素。
阴阳相对而存,相互依赖。
在人体中,阴阳的平衡与协调关系对于维持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二、阴阳平衡与健康关系阴阳平衡是中医认为维持人体健康的基础。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都可以用阴阳来描述。
当阴阳处于平衡状态时,人体各系统和器官之间的功能协调、血液和气血的运行都能正常进行,使人体保持健康状态。
三、阴阳失衡与疾病发生阴阳失衡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失衡可以是阴盛阳衰或阳盛阴衰的情况。
阴阳失衡会导致机体的功能紊乱,气血运行不畅,从而诱发出各种疾病症状。
四、调节阴阳平衡的方法中医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
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方法:1. 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食物具有阴阳属性,通过合理搭配不同食材来调节阴阳平衡。
比如,阴虚火旺的人可适当多吃一些具有滋阴降火作用的食物,如绿豆、苹果等。
2. 中草药调理:中医草药具有平衡和调节阴阳的作用。
根据病情和体质不同,中医师会开具不同的中药方剂,来调节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针灸调理:针灸是中医的一种重要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阴阳平衡。
针灸可以改变体内的气血流动,达到平衡阴阳的效果。
4. 气功调理:中医的气功理论认为,通过调整呼吸和动作等方式,可以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
例如,太极拳就是一种通过舒缓动作和调整呼吸来促进阴阳平衡的气功运动。
五、注意事项及结论在进行阴阳平衡调节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个体差异: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存在差异,需要根据个体情况来制定调节方案。
中医阴阳平衡如何调理身心健康

中医阴阳平衡如何调理身心健康在中医理论中,阴阳平衡是维持身心健康的关键。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万物皆有阴阳两面,人体亦不例外。
当人体的阴阳处于平衡状态时,身体机能正常,精神状态良好;而一旦阴阳失衡,各种疾病和不适便可能接踵而至。
那么,如何通过中医的方法来调理阴阳平衡,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呢?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中医所说的阴阳。
简单来说,阳代表着积极、向上、温热、兴奋等特性,而阴则代表着消极、向下、寒冷、抑制等特性。
在人体中,阳气具有推动、温煦、防御等作用,阴气则具有滋养、濡润、宁静等功能。
比如,白天阳气旺盛,人体精神饱满,活动频繁;夜晚阴气渐盛,人体则需要休息睡眠,以恢复精力。
饮食调理是维持阴阳平衡的重要环节。
中医讲究“药食同源”,不同的食物具有不同的性味和功效。
对于阳气不足的人,可适当多食用一些温热性的食物,如羊肉、韭菜、桂圆等,以补充阳气;而对于阴虚火旺的人,则应多吃一些滋阴的食物,如银耳、百合、雪梨等,以滋养阴气。
此外,饮食的规律和均衡也非常重要,不可过饥过饱,避免食用过多油腻、辛辣、生冷的食物,以免损伤脾胃,影响阴阳的平衡。
起居作息对于阴阳平衡的调理同样不容忽视。
顺应自然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能使人体的阴阳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相适应。
尤其是在季节交替之时,更要注意调整作息。
比如,夏季昼长夜短,可适当晚睡早起;冬季昼短夜长,则应早睡晚起。
此外,保证充足的睡眠对于恢复阴阳平衡至关重要。
睡眠不足会损耗阳气,而睡眠过多则可能导致阴气过盛。
运动锻炼也是调节阴阳平衡的有效方式。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增强阳气。
但运动也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对于体质较弱、阳气不足的人,可选择一些温和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而对于体质较好、阳气旺盛的人,则可以进行一些较为激烈的运动,如跑步、游泳、打球等。
同时,运动的时间和强度也要掌握好,避免在高温时段或过度劳累时运动,以免损伤阳气。
情志调节在阴阳平衡的维持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中医的阴阳平衡观念

中医的阴阳平衡观念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
其中,阴阳平衡观念是中医学的核心之一。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对世界万物的基本分类方式,也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石之一。
本文将探讨中医的阴阳平衡观念。
一、阴阳的定义和特点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对世界万物的基本分类方式,是一对相对的概念。
阴阳相辅相成,互为存在的两个方面。
阴具有消极、冷、静、内、阴暗等特点;阳具有积极、热、动、外、明亮等特点。
在自然界中,有阴阳对立的现象,如太阳与月亮、昼夜交替、四季更迭等。
二、阴阳在人体中的表现在中医学中,人体被视为一个具有阴阳两个方面的统一体。
阴阳平衡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阴阳失衡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例如,阳气过盛会导致口干、眩晕等症状,而阴虚则会出现口渴、心烦等问题。
因此,中医强调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来维护健康。
三、阴阳平衡的调节方法中医学认为,调节阴阳平衡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实现。
其中,中草药是中医调理阴阳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中草药学中,有许多草药被用于调节阴阳,如黄芪、当归等。
此外,中医还倡导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来实现阴阳平衡。
例如,多吃富含阳气的食物,如姜、葱等;保持适当的运动量,保证身体的阳气充足。
四、阴阳平衡观念的现代意义阴阳平衡观念在现代医学中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人体的健康与阴阳平衡息息相关。
恢复阴阳平衡可以促进人体的免疫功能和自我修复能力。
因此,阴阳平衡观念的研究对现代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阴阳平衡观念是中医学的核心之一。
阴阳概念的应用贯穿于中医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中。
通过调节阴阳平衡,中医能够维护人体的健康,促进自身修复和恢复。
阴阳平衡观念的研究也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阴阳平衡观念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以期为人类的健康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养生理念中阴阳平衡的重要性是什么

中医养生理念中阴阳平衡的重要性是什么在中医养生的理念中,阴阳平衡被视为核心原则和关键要素。
它就像一把万能钥匙,能够开启健康长寿的大门。
那么,阴阳平衡究竟为何如此重要呢?阴阳平衡,简单来说,就是指人体内部各种对立又相互关联的要素,如气血、脏腑、寒热等,保持在一种相对稳定、协调的状态。
这种平衡并非是绝对的静止,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如同天平两端的砝码,在不断的调整中维持着整体的稳定。
从人体的生理功能来看,阴阳平衡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
以气血为例,气为阳,血为阴。
气具有推动、温煦的作用,血则具有滋养、濡润的功能。
只有当气血阴阳平衡,人体的脏腑、经络、肌肉、筋骨等才能得到充分的营养和动力支持,从而保证身体的正常运转。
倘若气血失调,出现气盛血亏或血盛气亏的情况,就会引发各种疾病。
比如,气盛则容易导致烦躁、易怒、头痛等症状;血亏则可能导致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等问题。
再看脏腑,心、肝、脾、肺、肾五脏属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属阳。
五脏六腑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完成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
心阳与心阴平衡,才能保证心脏正常的搏动和血液的运行;肾阳与肾阴平衡,才能维持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功能以及水液代谢的平衡。
一旦脏腑阴阳失衡,就会出现相应的病症。
例如,心阴不足可能会导致心慌、心烦、失眠多梦;肾阳亏虚则可能引起腰膝酸软、畏寒肢冷、性功能减退等。
阴阳平衡对于人体的免疫功能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当人体阴阳平衡时,免疫系统能够有效地识别和抵御外邪的入侵,如风寒、暑湿、燥热等。
而当阴阳失衡时,人体的抵抗力就会下降,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
比如,阴虚火旺的人往往容易出现口腔溃疡、咽喉肿痛等“上火”症状;阳虚体寒的人则更容易感冒、咳嗽,且病情缠绵难愈。
在情志方面,阴阳平衡有助于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中医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也有阴阳之分。
适度的情志表达是正常的,但如果情志过激或持续时间过长,就会导致阴阳失调,从而影响身心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和《周易》是一家,医易同源,古人云:“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所以可以讲中医学的根在周易,周易的根在佛法的慈悲与智慧,发扬中医养生与美容学,使人变得健康和美丽则功得无量。
无缘慈悲大海观世音,无障智慧总主文殊师,破除一切邪魔密藏主,雪域圣哲之首宗喀巴,洛桑扎华我向您祈祷,加持心事如愿得成就。
1、这首偈上我们悟出:我们要象观世音菩萨那样以慈悲为做人的准则,不管是对有缘或无缘的人都要给予帮助。
把健康心理和生理的养生思想告诉他人,若他肯信,那是他机缘成熟,若他不信我们功德也算是圆满了。
2、要有智慧,一个人若没有智慧就象慈悲的天鹅没有翅膀,只能匍匐在地面上,永远不能飞上蓝天。
若光有智慧而没有慈悲心,那他们就可以利用自己的技能犯罪。
如电脑病毒的制造者。
3、平常心,平等心。
4、自信心,精进心。
5、爱心中能爆发出智慧,能爆发出潜能。
不但要有高超的调养技能,还要能多了解病人的心理,佛学有很多教人戒除贪、嗔(恨)、痴(痴迷),对众生要有慈悲心。
把众生当亲人等,学佛的精神和品格能让人调养心身的健康。
医易养生基础理论调养必求其本(1)、中医讲阴阳平衡,故我们着重阴阳,如:太阳为阳,月亮为阴,男人为阳,女人为阴,热为阳,寒为阴,表为阳,里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实为阳,虚为阴。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
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也。
阴阳平衡,阴平阳秘则无疾。
(2)、“大道从简“。
《周易》者:简易也,变易也;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领,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3)、五行有阴阳。
如:肝主木,肝有肝阳上亢体症,肝阴虚体症。
天人合一1、人之为道,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
2、生病都是六淫(风、寒、暑、湿、燥、火)邪气而引起的。
邪入内影响阴阳平衡。
3、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气者,必影于物;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
4、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万物亦有阴阳,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5、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哲学观是易?医养生的基础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表现在:人体血液成份近似海水,人的心跳与呼吸频率4︰1;与声音在水中传导是空气的四倍相一致;强磁场条件下易发生子痫;日蚀时易患冠心病、溃疡病;太阳黑子活动,耀斑大活动时易发生心律不齐;慧星接近地球时易发生大流行;天王星与冥王星或海王星不谐调时,人吃食物易发生中毒;冥王星与放射性事故同步;海水长潮时老人易发生急性死亡,落潮时老人易发生慢性死亡;甚至人每天呼吸25290次(18次/分钟)恰好与太阳二分点需要25290年走完一圈黄道带相一致;每年春分惊蛰前后天气突变反常时,人为事故灾祸也随之增多;寒冷,潮湿天气易发生关节疼痛,气压低易发生冠心病;夜晚睡眠血压常小于白天;人体脏腑内分泌、经络、气血活动常在节气当日有变化等等。
中医与五行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
(1)其相生的关系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2)其相克的关系是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3)反克:水旺克土、火旺克水、金旺克火、木旺克金、土旺克木。
认识这一点很重要。
古代的医易学家认为,首要问题是判断所占人、物、事于五行中属于那一行,对五行的归属要准确,判断错误往往是由于对五行生克制化,刑冲合害不准确所造成的。
五行生克学说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五行辩证,是从时间上、部位上、脏腑上、经络上、点穴推拿手法上和病因上分属木、火、土、金、水五行,从而使自然界的变化与人体变化相连,使辨证论治与人体内脏及表面肌肤相连,使疾病病因与经络相连,使药物治疗与点穴推拿治疗相连。
季节与五行木主春,春季气候温和,春雷震惊,伏蛰梦醒,万物荫动,草木吐绿,大地一派春机盎然。
春天在人体内的反映,是由于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
肝主春,通春季之气,春季风多湿少,春主木,木主风,因而风邪易入人体,肝风内动者多。
火主夏,夏日气候炎热,雷电交加,林木茂密,万物盛长,大地一派火热的景象,夏日在人体内的反映是经满气满,孙络受血,皮肤充实。
心主夏,通夏季之气,夏季炎热,因而热邪、暑邪易入人体,心热烦燥昏厥者多土主长夏,长夏气候温热,晴空万里,万物滋润,暑热渐退。
长夏在人体内的反映,是经络皆盛,身软无力者多。
金主秋,秋日气候渐凉,凉风渐起,大雁南飞,树枯叶落,万物成实,大地一派秋收景象;秋日在人体内的反映,由于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
肺主秋,通秋季之气,秋季干燥清凉气之多,温和之气少,而燥邪易入人体,肺常被燥邪所动。
水主冬,冬日气候严寒,大雪纷飞,草木凋零,万物蛰藏。
肾主冬,通于冬季之气,冬季中寒凉之气多,火热之气少,因而寒邪易入人体,肾常为寒邪所袭,阳气虚衰,四肢厥冷。
人体与五行筋属木,肝主筋,即筋依赖于肝血滋养,肝血充盈则筋舒展。
如筋抽木动,则肝血不足;筋缩木枯,则血不养筋;筋硬木坚,则血不营筋。
脉属火,心主血脉,心脏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以营养全身的功能,同时心气也产生推动作用。
心气旺盛,使血液在脉管中沿着一定的方向运行不息。
将血中的营养物质润养全身。
如脉弱火损,会出现心气不足。
肌属土,脾主四肢肌肉,脾能运化水谷精微,有濡养肌肉的作用,脾健正常,则肌肉丰满;脾虚胃弱,则肌萎肉缩。
皮属金,肺主皮毛,肺气宣发,把气血津液输布于皮毛,保卫机体抗御外邪,如皮损金弱,外邪就会入里。
骨属水,肾主水,即肾有主持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膀胱通利。
脏腑与五行五行木、火、土、金、水所对应的脏腑分别是肝胆、心小肠、脾胃、肺大肠、肾膀胱。
五行学说的相生关系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循环往复不已。
五脏相生的关系为:肝木藏血营济心火,即木生火。
心火阳气热血温于脾土,即火生土。
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实肺金,即土生金。
肺金清肃下行助于肾水,即金生水,肾水之精气养于肝木,即水生木。
五腑相生的关系为:胆汁注入小肠,即木生火。
小肠疏导利于胃即火生土。
胃气下行助于大肠,即土生金。
大肠清理水质蓄于膀胱,即金生水,膀胱之气化精微升于胆,属水生木。
五行相克关系为: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五行相克循环无尽。
五脏相克的关系为:肝木的条达,则疏泄脾土,即木克土。
脾土的运化则控制肾水泛滥,即土克水。
肾水的滋润,则平和心火狂躁,即水克火。
心火的阳热,则制约肺金清肃太过,即火克金。
肺金之气清肃下降,则抑制肝阳上亢,即金克木。
五腑相克的关系为:胆气太过,则胃气呆滞,即利水不佳,木克土。
胃的阳热太盛,则膀胱气化失司,即土克水。
膀胱的疏泄则牵连小肠固摄,即水克火。
小肠的疏导失调则大肠排泻失控,即火克金。
大肠疏泻失调,则影响胆汁分泌,即金克木。
调心疗病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调养身体,先要调养心理,要认识到心理作用对机体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有一个故事:一个老太太怀疑自己吃了个小青蛙,所以认为自己肚子痛,于是找到了医生,医生了解情况后,悄悄去抓了一只小青蛙,用布袋装着对着老太太的嘴,让老太太用力吐,最后医生把布袋翻过来让她看她已经把小青蛙吐出来了,结果老太太立即感到肚子不痛了,从此病也就好了。
七情致病祖国医学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亦称“七情”。
其中怒喜思忧恐为五志,五志与五脏有着密切的维系。
《内经》有“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悲”等理论。
此观点被历代医家应用于养生学中,对于情志调摄、防病祛疾、益寿延年起着不可低估的微妙作用。
我们知道,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七情六欲,人皆有之,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
但异常的情志活动,可使情绪失控而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人体内阴阳紊乱,从而出现百病丛生、早衰,甚至短寿的后果。
故善养生者,宜注意情志调摄。
而过激的情志,可影响体内功能失调,而累及五脏。
情志伤肝。
怒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情绪,怒则气上,伤及肝而出现闷闷不乐、烦躁易怒、头昏目眩等。
亦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的重要原因。
情志伤心。
喜可使气血流通、肌肉放松、益于恢复机体疲劳。
但欢喜太过,则损伤心气。
如《淮南子. 原道训》曰:“大喜坠慢”。
阳损使心气动,心气动则精神散而邪气极。
出现心悸、失眠、健忘、老年疾呆等。
《儒林外史》中,描写范进年老中举,由于悲喜交集,忽发狂疾的故事,是典型喜伤心的病例。
情志伤脾胃。
中医认为:“思则气结”,大脑由于思虑过度,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
出现食欲不振、纳呆食少、形容憔悴、气短、神疲力乏、郁闷不舒等。
情志伤肺。
忧和悲是与肺有密切牵连的情志,人在强烈悲哀时,可伤及肺。
出现干咳、气短、咳血、音哑及呼吸频率改变,消化功能严重干扰之症。
《红楼梦》中,多愁善感、悲忧伤身的林黛玉,就是很好的证明。
情志伤肾。
惊恐可干扰神经系统,出现耳鸣、耳聋、头眩、阳痿,其可致人于死亡。
在生活中,通过惊恐的语言暗示,而把人真的吓死的报道,已屡见不鲜。
可见,恐则气下的危险性。
综上所言:情志活动与内脏关系十分密切,老年人随着脏腑功能减退,调节适应能力较弱,面对过激的情志变化,难以承受而易引起疾病。
如陈直说:“虚者风烛,百疾易攻”,这说明过激的情志,是产生疾病的重要因素。
人生在世,喜怒哀乐等情志变化,充满在生活之中。
避免过激情志的较好方法是:遇事要镇定自如,冷静地对待目前的复杂事情。
事情过后,不要把它长期放在心上,以自寻苦恼。
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心理上的抗病能力,胸怀要宽阔,情绪宜乐观。
要淡泊宁静,知足常乐,把人生忧喜、荣辱、劳苦、得失视为过眼烟云。
万事只求安心,保持精神内守,人则长寿。
另外,平日增加各种有益心身健康的兴趣,寻找精神寄托,这样对预防情志过度,保证脏俯安泰,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故事:情绪波动致病:打蟑螂引起高血压的故事人的心理状态很重要,得病与康复因人而异,有的人不容易得病,有些人就容易得病,这与心理状态关系极大,我们的疾病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影响。
情绪波动可以致病。
佛学上讲,众生平等,人不要太执着,如果能理解这点,不要非得打死蟑螂,也就不会有这种现象。
由于心想不通,“情绪”确实能造成很多意外。
六淫致病六淫(风、寒、暑、湿、燥、火)邪气而引起的。
邪入内影响阴阳平衡。
木主风邪(肝主木)。
风邪易行,走窜于肝。
其性开泄,善行多变。
风为春季主气。
风邪致病,轻者恶风发热头痛鼻塞,流涕咳嗽;重者“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不省人事。
火主火邪、暑邪(心主火)。
两邪易狂,侵犯心血其性炎上,消灼津液,暑多挟湿。
火邪致病、发热脉数,面红目赤,舌红苔黄,大便干燥,口燥咽干,肿痛等。
临床分实火、虚火两种。
暑邪致病,高热口喝,汗多尿赤、胸闷恶心,昏迷不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