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人类对死亡的恐惧

合集下载

为什么人们会害怕死亡?

为什么人们会害怕死亡?

为什么人们会害怕死亡?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问题。

无论是古代的神话传说,还是现代的科学研究,都在探索这个问题的答案。

本文将会从多个角度为您解析,“为什么人们会害怕死亡?”一、生物学的原因自然选择的理论告诉我们,生命的主要任务就是生存和繁殖。

因此,人们对于死亡的害怕,有一部分原因是生物学上的需求。

科学家通过研究脑部结构和神经反应,发现人类的死亡恐惧是一种本能反应。

大脑中的杏仁核负责控制情感反应,人们的死亡恐惧会在杏仁核中产生,并迅速传递到其他大脑区域,引起心理上的恐惧。

二、文化和社会的原因除了生物学需求外,文化和社会背景也是人类死亡恐惧的重要因素。

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往往有着不同的死亡观念和文化习俗。

在一些文化中,生死被看作是同样重要的环节,而在另一些社会中,死亡往往被视为不幸与悲伤。

这种文化差异引导着人们对于死亡的态度和反应。

三、宗教信仰的原因对于许多人来说,宗教信仰是缓解死亡恐惧的有效途径。

宗教信仰使人们相信,死亡并不是终点,而是一个过渡。

很多宗教教导人们相信死后将会去到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以此打破死亡带来的恐惧和痛苦。

四、个人经历的原因个人经历是人们死亡恐惧的诱因之一。

生命中的创伤经历,包括亲人的死亡、重病以及严重事故等,都会导致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和焦虑。

此外,对于那些已经面临死亡的人来说,死亡也常常变成了无法避免的生命事实,导致情绪上的痛苦和困扰。

五、认知意识的原因最后,认知理论也提供了另一种解释,为什么人们会害怕死亡。

认知理论认为,死亡带来的恐惧,是因为人类对于无限未来的期望。

人们短暂的生命,是无法实现所有的目标和梦想,这种认知使人们感到焦虑和不安。

在总结这些原因之后,我们可以发现,人类害怕死亡是一个多方面的问题,涵盖了生理、心理、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

因此,如果我们想要缓解死亡恐惧,就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综合利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以减轻或克服死亡所带来的心理负担和困扰。

为什么人们对死亡感到恐惧,如何正视死亡?

为什么人们对死亡感到恐惧,如何正视死亡?

为什么人们对死亡感到恐惧,如何正视死亡?死亡是人类无法避免的现实,然而它也是许多人感到恐惧的主要原因。

那么,为什么人们会对死亡感到恐惧呢?又该如何正视死亡呢?一、对死亡的未知和不可知性造成的恐惧对于我们来说,死亡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从生命的开始到结束,它充满许多未知和不可知。

我们无法知道我们会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和在什么情况下死亡,而这种不确定性充满了恐惧,因为它提醒我们我们生命的脆弱性和短暂性。

二、对失去自己和爱的人造成的恐惧我们通常会感到恐惧,因为我们害怕失去与自己特别关心的人有联系。

无论是我们的亲人、朋友还是我们珍爱的宠物,当这些人或动物不再与我们在一起时,让我们倍感孤独和无助。

因此,死亡对我们的影响不仅停留在我们自己身上,而且还会深深地影响到我们与其他人的关系。

三、文化和宗教信仰对死亡的影响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影响可能会让我们把死亡视为一个非常恐怖和不祥的事件。

在某些例子中,死亡被认为是魔鬼或邪灵降临的时刻,这种观点可能会导致人们感到心有余悸。

反之,一些文化和宗教信仰体现了死亡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并有鼓舞人心的态度。

如何正视死亡?尝试用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待死亡需要我们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以便我们能够从死亡的事实中获取更多的智慧和见识。

一、在现在生活好,把握时间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下,在生活中展现自己,珍惜你所爱的人。

不要总是担心可能会在未来发生的事情。

我们可以重视时间的重要性,并把它花在我们觉得有意义和价值的活动中。

二、理解死亡是生命中的一部分死亡是每个人都不能逃避的生命过程,我们应该学会去接受它,了解到它是人类生命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了解生命是短暂而有限的,这能帮助我们感激我们所拥有的,珍惜我们所经历的过程,并尽可能地享受生活。

三、寻找安慰和支持当我们谈到死亡时,需要有人们的支持。

身边的朋友和家人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向不可避免的痛苦时感到舒适和恢复。

使用咨询服务和专业的支持组织也是一个可选项,有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在经历生命时的感受。

心理学解读人们对死亡的心理反应

心理学解读人们对死亡的心理反应

心理学解读人们对死亡的心理反应近年来,心理学领域的研究逐渐关注人们对死亡的心理反应。

死亡是一个普遍而不可逃避的现象,因而人们对死亡的态度和情感反应也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人们对死亡的心理反应,并解读这些反应的原因和意义。

1. 死亡焦虑死亡焦虑是人们对死亡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恐惧或担忧的心理体验。

在心理学中,死亡焦虑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个体对自身死亡的恐惧,以及对他人死亡的担忧。

个体对自身死亡的恐惧主要源于对未知和无法控制的恐惧,而对他人死亡的担忧则可能与人际关系、爱与亲情等因素有关。

2. 死亡拒绝死亡拒绝是人们对死亡真实存在的难以接受和抵制。

人们往往在面对死亡时会采取各种方式来否认或逃避死亡的存在,比如避免谈论死亡话题、回避与死亡相关的经历等。

这种拒绝往往与对死亡的恐惧和无力感有关。

3. 死亡接纳相较于死亡焦虑和死亡拒绝,有些人会尝试接纳死亡的存在,将其作为生命的自然结束。

这种接纳常常伴随着对生命的珍惜和对自我意义的反思,可以促使人们更加珍惜现有的生活和与他人的联系。

4. 面对死亡的应对机制为了应对死亡焦虑和死亡拒绝,人们常常发展出各种应对机制。

其中一种常见的机制是转移注意力,即通过投入到工作、娱乐或其他活动中来暂时忘记死亡的存在。

另一种机制是死亡幽默,即通过幽默的方式来缓解对死亡的紧张情绪。

此外,人们也可以通过寻求心理支持、探索宗教信仰等方式来缓解对死亡的心理压力。

5. 社会文化的影响人们对死亡的心理反应也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

在不同的文化中,对死亡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存在差异。

一些文化将死亡视为自然生命过程的一部分,并赋予其宗教或精神上的意义;而另一些文化可能将死亡视为一种悲剧,人们会对死亡表现出更多的恐惧和拒绝。

综上所述,人们对死亡的心理反应是多样且复杂的。

死亡焦虑、死亡拒绝和死亡接纳是人们常见的反应,而针对这些反应发展的应对机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面对死亡。

同时,社会文化背景也对人们的死亡观念和态度产生重要影响。

为什么人们会对死亡感到恐惧?

为什么人们会对死亡感到恐惧?

为什么人们会对死亡感到恐惧?
为什么人们会对死亡感到恐惧?
1. 生存本能:人类作为生物,有着强烈的生存本能。

死亡代表着生命的终结,对于生存本能强烈的人们来说,面对死亡会产生恐惧感。

2. 未知的领域:死亡是一个未知的领域,没有人能够确切地知道死后会发生什么。

这种未知性会让人感到恐惧,因为人们害怕失去对未来的控制。

3. 与生命的分离:死亡意味着与生命的分离,人们对于与自己和他人的分离感到恐惧和不安。

面对死亡,人们害怕失去与亲人和朋友的联系。

4. 未完成的事情:许多人对死亡感到恐惧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还有许多未完成的事情,例如梦想、目标、责任等等。

死亡会让他们感到遗憾和不甘心。

5. 宗教和文化影响:许多宗教和文化都对死亡有着特定的观念,这些观念会影响人们对死亡的态度。

一些宗教和文化认为死后会有来世,而另一些则认为死后会有惩罚。

这些观念会让人们对死亡产生恐惧。

总结:人们对死亡感到恐惧是因为生存本能、未知性、与生命的分离、未完成的事情以及宗教和文化的影响。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了人们对死亡产生恐惧感。

为什么有些人害怕死亡?

为什么有些人害怕死亡?

为什么有些人害怕死亡?
问题:为什么有些人害怕死亡?
回答:
1. 生物本能:人类天生具有生存本能,追求生存和避免死亡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因此,害怕死亡可以被视为一种自然的保护机制,帮助我们保持警觉并采取适
当的行动来保护自己。

2. 未知与不确定性:死亡是人类无法亲身经历和了解的领域,它代表着未知和
不确定性。

人们通常害怕未知的事物,因为它们无法预测、控制或改变。

死亡
的本质使其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命运,这种无法预测和掌控的感觉会引发恐惧。

3. 失去亲密关系:死亡意味着与亲密的人永别,这种永远的分离可能引发强烈
的情感和心理反应。

人们对于与亲人、朋友和伴侣的分离感到痛苦和不安,害
怕失去他们的存在和支持。

4. 未完成的事业:许多人在生命中有未完成的目标、梦想和愿望。

死亡可能意
味着无法实现这些目标,这种无能感和遗憾可能导致对死亡的恐惧。

5. 生命的意义和存在:对于一些人来说,死亡引发了对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思考。

面对死亡的存在,人们可能开始思考他们在世界上的目的和价值,以及他
们的行为是否有意义。

这种思考可能引发对死亡的恐惧,因为它触及了人们对
生命和存在的核心问题。

综上所述,有些人害怕死亡是由于生物本能、未知与不确定性、失去亲密关系、未完成的事业以及对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思考等因素所导致的。

这些因素共同
作用,使人们对死亡产生恐惧和焦虑。

心理学角度解读人类对死亡和死亡焦虑的反应

心理学角度解读人类对死亡和死亡焦虑的反应

心理学角度解读人类对死亡和死亡焦虑的反应人类对死亡的反应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而死亡焦虑则是人们对自身死亡或死亡的恐惧和担忧。

心理学通过研究理解人类对死亡的反应和死亡焦虑的原因,并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洞察力。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人类对死亡和死亡焦虑的反应,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普遍存在的主题。

一、对死亡的反应人类对死亡的反应各不相同,但普遍存在的情感是恐惧和焦虑。

死亡的无法预测性和不可逆性使人们感到无助和沮丧。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生命的终结:死亡是人们无法逃避的终结,使人们感到恐惧和无力。

2. 未知的后果:死亡后的世界是人类无法查证的未知领域,这种不确定性增加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

3. 个体性意识的消失:人们害怕死亡会使个体性意识永远丧失,个人存在的终结。

人们对死亡的反应也受到文化和宗教的影响。

不同文化和宗教对死亡都有自己的观念和信仰,这些信仰有助于人们面对死亡产生积极的心态和应对策略。

二、死亡焦虑的原因死亡焦虑是人们对自身死亡或死亡的担忧和恐惧。

心理学家认为,死亡焦虑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意识的存在:人们对死亡焦虑的根本是对个体性意识的存在与消失的担忧。

2. 价值观和目标:死亡焦虑也与人们的价值观和目标密切相关。

当个人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时,会产生更强烈的死亡焦虑。

3. 社会认同:人们对死亡的焦虑也与社会认同感相关。

无论是家庭、朋友还是社会团体,都对个人的幸福感和死亡焦虑有显著影响。

心理学还提出了“死亡焦虑缓冲理论”,即人们通过积极的行为和信仰来缓解死亡焦虑。

例如,人们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追求个人成就、实践宗教信仰等方式来减轻死亡焦虑。

三、心理学对死亡和死亡焦虑的应对策略心理学为人们面对死亡和死亡焦虑提供了一些应对策略:1. 接受死亡的现实:了解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接受死亡的不可避免性,并通过思考和探索死亡的意义来减轻焦虑。

2. 建立积极的心态:培养乐观和积极的心态,认识到生命有限,珍惜当下的每一天。

浅析人类对死亡的恐惧

浅析人类对死亡的恐惧

浅析人类对死亡的恐惧一场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让许多人在刹那间对生命看得珍贵起来。

虽然人类是万物灵长,但是人们依旧无法摆脱所有生物对死亡的原始恐惧。

季羡林老先生在研究梵文的时候曾说到,在印度文中,“死”只有被动式而无主动式,由此可见人不到万不得以是不愿意直面死亡的。

我认为绝大多数人对死亡的恐惧很有可能是来自于对死亡本身的不了解。

具体地说,就是对死亡时间、死亡过程和死亡之后的事情的不了解。

因为没有人会回来告诉你奈何桥上的孟婆汤是什么滋味,阿格隆河上的卡戎长是什么样子。

死后的未知世界让每一个人在充满遐想的同时也充满恐惧。

许多传说中的地狱、酷刑、审判等等描述更加深了我们对死亡的恐惧感。

很少有人能确切地知道自己的死亡时间,在大多数时间里,我们只是被动地等待死亡。

但是近年来,对于死亡时间一说又有了新的疑问,这还是得益于日本十分红火的漫画界。

很多人相信,漫画虽然只是虚构的,但是或多或少也会反映出作者的生活以及人生观、世界观,就正如政治书上所说的,物质决定精神。

如果不是生活的经历等一切物质的东西的影响下,那么作者又怎会有这样的构思去创作呢?因此,相继诞生了《死亡笔记》、《死亡预告》这些能够知道他人和自己死亡时间的作品。

死亡的时间是由别人通过一个笔记本决定的?死亡的时间是由国家法律决定的?这显然是不可信的。

但是,有神论者可能会相信人的死亡是由上帝决定的,那么无神论者呢?他们又认为死亡时间由谁来决定的呢?不是笔记本,不是国家法律,不是上帝,那又会是谁呢?有些人可能会说由自己来决定,自杀的人可能会是这样,但是对于其他人来说呢?那么这个问题依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不能够准确地预知死亡时间,所以人类才会恐惧。

而对于死亡过程,人们几乎是百分之百地不了解,虽然国外不断地有人将濒死又复活的人的经历收集整理成书,但是其中七成以上的内容几乎都千篇一律——光芒、隧道以及奇怪的声音,不管这是真是假,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显然缺乏说服力,因为我们所接触的死亡的人最多的情况是死于疾病和突发灾祸,而癌症、心脑血管疾病和大多数患者死亡的时候显然是无比痛苦的,更不用死于突发事件的不幸者。

为什么人类对死亡的想象总是充满恐惧?

为什么人类对死亡的想象总是充满恐惧?

为什么人类对死亡的想象总是充满恐惧?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历程中,死亡伴随着我们的生命始终存在,是不可避免的现实。

然而,我们对死亡的想象总是充满恐惧。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死亡代表未知和无法控制的力量死亡是一种极其神秘的现象,我们对于死亡的理解仍然很有限。

古代的人们常常将死亡视为一种灵魂离开身体的过程,而现代人则通常将死亡视为一种生命终结的状态。

无论如何,死亡都代表着一种未知和无法控制的力量,这种力量让人感到无从把握和恐惧。

二、死亡意味着与亲人朋友的分离对于人而言,家人和朋友是我们最为关心和珍惜的存在,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当我们想到死亡的时候,往往会联想到这些亲人朋友,这种想象往往带有沉重的情感负担,让人感到无比忧伤。

三、死亡让人感到自己的生命轻如鸿毛相比于整个宇宙的漫长历史,人类个体的生命只不过是一瞬间的微不足道。

当我们想到死亡的时候,往往会感到自己的生命轻如鸿毛,渺小如蝼蚁。

这种感觉让人产生无助和恐惧。

四、死亡带来的悔恨和未完成的事业在我们的生命中,有很多事情都是未完成的,比如未实现的梦想、未完成的任务等等。

当我们想到死亡的时候,往往会感到悔恨和焦虑,因为我们害怕自己无法完成这些事情。

五、死亡让我们面对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作为人类,我们有很多责任和义务,比如保护自己的家人、照顾弱势群体等等。

当我们想到死亡的时候,往往会感到自己必须为自己未能完成这些责任和义务而负责,这种责任和义务感让人感到非常沉重。

总结:死亡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实,但是我们对于死亡的想象和体验往往是充满恐惧的。

这种恐惧源于我们对死亡的理解和想象,对未知和无法控制的力量的恐惧,以及对亲人朋友、自己的生命和责任义务的牵挂。

我们需要认识到这种恐惧的根源,并且逐渐接受和平静面对死亡的存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人类对死亡的恐惧一场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让许多人在刹那间对生命看得珍贵起来。

虽然人类是万物灵长,但是人们依旧无法摆脱所有生物对死亡的原始恐惧。

季羡林老先生在研究梵文的时候曾说到,在印度文中,“死”只有被动式而无主动式,由此可见人不到万不得以是不愿意直面死亡的。

我认为绝大多数人对死亡的恐惧很有可能是来自于对死亡本身的不了解。

具体地说,就是对死亡时间、死亡过程和死亡之后的事情的不了解。

因为没有人会回来告诉你奈何桥上的孟婆汤是什么滋味,阿格隆河上的卡戎长是什么样子。

死后的未知世界让每一个人在充满遐想的同时也充满恐惧。

许多传说中的地狱、酷刑、审判等等描述更加深了我们对死亡的恐惧感。

很少有人能确切地知道自己的死亡时间,在大多数时间里,我们只是被动地等待死亡。

但是近年来,对于死亡时间一说又有了新的疑问,这还是得益于日本十分红火的漫画界。

很多人相信,漫画虽然只是虚构的,但是或多或少也会反映出作者的生活以及人生观、世界观,就正如政治书上所说的,物质决定精神。

如果不是生活的经历等一切物质的东西的影响下,那么作者又怎会有这样的构思去创作呢?因此,相继诞生了《死亡笔记》、《死亡预告》这些能够知道他人和自己死亡时间的作品。

死亡的时间是由别人通过一个笔记本决定的?死亡的时间是由国家法律决定的?这显然是不可信的。

但是,有神论者可能会相信人的死亡是由上帝决定的,那么无神论者呢?他们又认为死亡时间由谁来决定的呢?不是笔记本,不是国家法律,不是上帝,那又会是谁呢?有些人可能会说由自己来决定,自杀的人可能会是这样,但是对于其他人来说呢?那么这个问题依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不能够准确地预知死亡时间,所以人类才会恐惧。

而对于死亡过程,人们几乎是百分之百地不了解,虽然国外不断地有人将濒死又复活的人的经历收集整理成书,但是其中七成以上的内容几乎都千篇一律——光芒、隧道以及奇怪的声音,不管这是真是假,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显然缺乏说服力,因为我们所接触的死亡的人最多的情况是死于疾病和突发灾祸,而癌症、心脑血管疾病和大多数患者死亡的时候显然是无比痛苦的,更不用死于突发事件的不幸者。

现实生活中的经历和电视、电影中的暗示显然都增加了我们对死亡过程的恐惧。

然而真正让人从心底产生巨大恐慌的,应该是对死后事情的不了解。

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显然不可避免地要触及灵魂是否存在这个疑问,而科学上能否证明有灵魂或者类似物质存在是一个时间问题。

曾经听人说过,人的躯壳和灵魂是分开的,躯壳是灵魂的容器,如果容器被破坏了,灵魂就会离开,去寻找新的能够寄存的容器,但是前提条件是新的容器必须与灵魂兼容。

但是要找到能够兼容的容器,也就是说躯壳也应该是相似的了,可即使是双胞胎也未能做到十分相似,而且还有另外一个问题是一个躯壳能容纳两个灵魂吗?那么那个去寻找容器的灵魂要到哪里去寻找呢?灵魂说也不能100%证明灵魂存在的问题。

我认为人类对死亡的恐惧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对现实社会的留恋、不舍和遗憾。

世界是由许多欲望拼凑而成的,亲情、友情、爱情、金钱、名利……谁会愿意舍弃这些能让自己幸福满足的东西而选择死亡呢?更何况死后的世界究竟是否存在?那里到底是什么样子没有人能够给你100%的答案。

对于世界上那么多关于死后世界的描述,你未能确保自己确信哪一个,既然这样的话,你会下这么一个巨大的赌注去了解这个未知的世界吗?我想没有人会愿意。

纵观而言,人类对死亡的恐惧还是来源于对死亡的未知性和对现实社会的留恋,所以有很多人希望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去远离死亡,古有秦始皇不惜一切追求长生不老药,今有新科技帮你冷冻尸体或延长寿命,但是这样的方式是否好呢?其实不然,人类生老病死乃是自然循环的规律,破坏了这个规律人类世界就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好是坏没人知道,就像一只小鸟扇动一下翅膀也会形成台风,一个长老不死的人会引起什么也不好说。

但是人类要如何克服这种对于死亡的恐惧呢?我认为既然我们不能够预知自己的死亡,可我们能够尽自己的所能去避免一切除正常死亡之外能够导致死亡的事情发生,例如自杀、他杀、意外死亡,甚至于一些因不良习惯而造成的疾病。

另外,我们要懂得让自己死得无遗憾,就像上述所说的那样,人类害怕死亡是因为对现实世界有留恋,那么在死之前让自己的生活变得美满,没有遗憾,那么在面临死亡的时候也能够从容淡定。

凯欣:那么大家是如何看待人类对死亡的恐惧呢?倍菱:我赞成讲稿中所提到的三个原因:第一是死亡时间的不确定性,因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预知自己的死亡会在何时何刻;第二是死亡过程的神秘性,因为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死”固然也只可能经历一次,那死亡的过程就更不用说了,当然死里逃生的人对此会更有发言权,但是也仅局限于极少数人,他们是曾经游离在生与死的分界点却幸运的被死神所放弃,第三是对死后所处世界的疑惑性,死后的事没有人能阐述清楚,地域天堂正也只是其中的一种死后生活的描述,我想对此,没有人能做出确切的答复。

绿洁:我觉得,死亡是谁都怕的,但是在特定的时刻会有一个信念支撑,可以做到无畏。

比如很多英雄在紧要关头,根本不把生死放在心上了。

还有为了保护家人安全,牺牲自己,也是不怕死的。

不过对于普通人来讲,那是不可能的,对死亡的恐惧是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有的。

除非是真正得道的人,修行很深,看透一切,应该会不怕死。

我也怕死,有时想想,怕得要崩溃,有很多信仰宗教的人,不都是因为怕死想得长生不死吗?这样反而不能放下执着。

黄变:我认为对死亡怀有恐惧是应该的。

有了恐惧才能认识到死的庄重和生的可贵。

对死有恐惧并没有什么可耻,若没有才是可悲的。

没有了对死的恐惧,就不会有敬畏心,没有敬畏心,人类就不会有羞耻心,那么人类的道德就会沦丧。

倍菱:其实,归根到底,我觉得人们对死亡的恐惧,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人们对所处世界的依赖和归属,其实是对一种失去和孤独的恐惧,的确,如果一个人告诉你只剩下一天的命,我想大部分人立即闪现在眼前的是,明天的我闭上眼,自己就什么都不是,成了一块没有知觉和意识的木头,拥有的一切都不复存在,只剩下一个孤零零的自己。

凯欣:那么大家又是如何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呢?黄变:顺其自然,有所保留但不沉溺其中。

就如同第一个问题,对死亡有恐惧是应该的,这是一种善的恐惧,只要不沉溺其中,对死的恐惧能让你好好珍惜现有的生命和活着的状态,会激励你努力去寻找生的意义。

倍菱:我作为一个人,一个有意识的个体,我当然也避免不了对死亡有所恐惧。

但是,有一点必须要说明的是,我清楚的知道死亡是人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人是没有长生不老,世上也没有长生不死的妙药。

明确了这点之后,我就换了一个角度来看待死亡,既然人人都免不了“一死”,何必老计算着自己什么时候死呢?不如好好地珍惜活着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当你活着的时候真正活好了,当死亡自然来临的时候,也就能坦然面对,顺其自然了。

绿洁:随遇而安吧!凯欣:大家认为是谁在决定人类的死亡?例如,有些人认为是上帝决定人类的死亡,有些人认为是人类本身,大家又是怎样想的呢?倍菱:我是一个无神论者,所以我并不认为是有上帝或是神在主宰着人的生命的长短。

绿洁:我觉得应该是人类本身。

黄变:一方面我认为死是人类的一种权利,但是我认为这种权利是不同于人类的其他权利,选择死亡不同于自由这样的权利,应该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权利。

你可以选择死亡,但同时又不能剥夺你生的这一状况,就如同安乐死所引发的争论。

坚持死亡是人的一种的选择者,认为安乐死是人类这一权利的体现,大不同意者又认为安乐死是剥夺人类活的资格。

所以在是否有人类自己决定自己的死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话题,但是死是否应该有人类自己来决定呢?我也不知道是否合理。

但是相对于死,我更珍视人类活着的权利,由此到现在,我还是人类死亡应有自然来决定。

倍菱:我相信,人的生老病死和花开花落一样,是自然规律,是每个人都不可逃避、必须经历的一个环节。

既然是规律,就无所谓决定不决定,只要条件没有变化的情况下,规律是会自然而然的发生,不是任何一种力量可以左右的,就如蜡烛燃烧完了就自然熄灭。

但是,现实生活不然,条件一成不变只是一个理想的状态。

如客观的,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可以利用医学仪器和药物来延长人的生命期限,突如其来的事故无情地剥夺人的生命,而主观的,人因为无法解脱而自寻短见的自杀行为。

哪种因素是导致你死亡的最主要力量。

凯欣:自杀是消极的恶还是善呢?倍菱:在我看来,所有的死亡都符合书中所说的“消极的恶”的判定。

黄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绿洁:我觉得自杀是一种很消极的不负责任的人生态度。

应该引起世人的反思和自省。

凯欣:那你们又是如何看待自杀者呢?绿洁:要从两个方面去考虑,要看自杀者是因为什么原因选择自杀的。

倍菱:我鄙视自杀的行为,这是自我逃避、自我放弃、自我欺骗的自私行为。

连死的勇气都有,怎么就没有勇气面对生的困难呢?根据我对书本阐述的另外的理解,死亡的“善”和“恶”的必然条件是只有“死”的选择,是一个只有“死”的特定环境下,哪种死法会让人减少痛苦点的,称之为“善”。

但是,自杀,自杀者所面对的选择并不是只有“死”,这不是一个有且只有一项的单选题,自杀者大都可以选择“生”,而且是应该“生”,但他却在“生”与“死”中选择了后者。

所以我认为“自杀”只能看做是一种选择死亡的行为。

黄变:我觉得自杀也是有很多不同的状态,有的是因为懦弱而自杀,有的是因为一些不可挽回的状况而自杀,有的是因为人生的经历和经验的触动而自杀,有的是因为自身心理而自杀的,有的是因为病痛而自杀的,有的因信仰而自杀的等等。

所以在看待自杀者这方面我是有保留的,因为我总觉得认识无法了解别人的,特别是痛苦和思想者这些方面,因此对自杀者处于一种谴责的态度是不全面的。

对于自杀者,我们在认为他或她懦弱的同时,我觉得应该更多的去想一想在自杀背后的各种因素。

倍菱:如果是自杀非要说是消极的“善”还是“恶”,那要对比自杀的过程,我做了如下两种假设:一是,如果一个人到了悬崖边,眼前是一群凶猛的狮子,身后是深深的悬崖,与狮子拼搏也是死,跳进悬崖也是死,那如果这个人选择纵身跳进悬崖,相对于与狮子搏斗后被狮子慢嚼吐食的漫长过程而言,跳崖是“善”,被狮子吞食是“恶”;二是,两者都是自杀行为,若A是跳楼自杀,B是服毒自杀,我们抛开自杀的不可取性讨论,仅仅就自杀这一过程的痛苦程度而言,因为跳楼显然一个死的更块的过程,服毒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那么相对而言,我们可以说A是“善”,B是“恶”凯欣:死亡是否没有价值呢?黄变:我认为死有价值的。

绿洁:就情况而言。

倍菱:一般的自然死亡,似乎没有价值可言,就是人生存的一个环节,没有价值可言。

但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死亡却又有价值可言。

如一个人是因为舍己救人,他用他的生命换回别人的生命,这种行为是受到社会的肯定,那他的死肯定是有着社会价值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