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哲学对死亡的思考

合集下载

关于死亡的哲学思考

关于死亡的哲学思考

关于死亡的哲学思考死亡是一个无法避免的话题,它是人生的必然经历。

从哲学角度来看,死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人类的价值观、人生意义和个体的存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死亡的哲学思考。

一、死亡的本质死亡是一种现象,它与生命密切相关。

生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物质和精神层面。

死亡是生命结束的标志,它意味着身体和心灵的停止。

然而,死亡的本质仍然存在争议。

一些哲学家认为,死亡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它是生命的必然结果。

然而,其他哲学家认为,死亡是一种损失,它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和价值的消失。

二、死亡的意义死亡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经验之一,它对于个体和整个社会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对于个体而言,死亡是一种解脱,它让人们从痛苦和疾病中得到解放。

在这种意义上,死亡是一种积极的经验。

然而,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死亡是一种损失,它意味着某个人才和经验的丧失。

在这种意义上,死亡是一种消极的经验。

三、死亡的后果死亡对于个体和整个社会都会产生深远的后果。

对于个体而言,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和个体的消失。

这对于个体的家人和朋友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损失,他们需要面对失去亲人的痛苦和悲伤。

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死亡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死亡意味着某个人才和经验的丧失,这将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四、死亡的接受对于个体而言,死亡是无法避免的,我们需要接受这个事实并尽可能准备好自己的离世。

这需要我们认识到生命的短暂和有限,珍惜每一个时刻,尽可能地创造美好的回忆。

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我们需要尽可能地保护和珍惜生命,尽可能减少死亡的发生。

死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人类的价值观、人生意义和个体的存在。

我们需要认识到死亡的本质和意义,尽可能准备好自己的离世,并尽可能减少死亡的发生。

让我们珍惜生命,创造美好的回忆,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于死亡的哲学思考

关于死亡的哲学思考

关于死亡的哲学思考现代社会物质日益丰富,科技的发展让曾经根本无法想象的事情变成了现实。

人类作为一个整体从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自我满足,逐渐开始主宰这个世界,可是人无法改变的是自己终将和其他所有生物一样,在某一天离开这个自己生存的世界,所有自己在这个世界辛苦得到的一切,都将随着死亡的到来,化为乌有。

那么,死亡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为什么会对死亡产生恐惧?我们死后到底变成了何种物质?这种对死亡的思考不断困扰着人们,死亡也成为了哲学上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

所以,认清死亡的本质,或许能让我们得到一些心灵上的解脱。

一、何为死亡要研究死亡是什么,我们就要先搞明白究竟什么是人。

按照物理主义者所言,一个人只是一个正常运作的人体,一个可思想、可感知的生物。

倘若我们接纳了这一观点,死亡究竟是什么?答案似乎再简单直不过了:我拥有一具肉体时,我就活着;而当我们不再拥有这样的肉体,当肉体功能停止正常运作的时候,我便死亡了。

当然人体除了肉体功能还有一系列较高层次的人格功能,我们在死亡时几乎是同时丧失两种功能的。

但是如果一个人患了重症,丧失了所有隶属人格功能的较高层次认知行为能力,但身体依然可以进行普通的肉体功能行为。

在这种情况之下,人格功能的停止远早于肉体功能。

那么死亡是在人格功能停止时,还是在肉体功能停止时发生?这就取决于我们接受的是肉体论还是人格论。

假设我们接受人格论,这就意味着,我存在,我的人格就必须存在。

如果一个人丧失进行人格功能的能力,而且是永久性丧失,便是死亡。

根据肉体论,如果我存在,那么我的肉体就存在。

但我们死后的尸体仍然是肉体,我的尸体存在,那么我的身体也仍存在。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作为非人的状态存在下去。

在我看来,只要我们是物理主义者,死亡就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

一具健康的人类身体可以进行各种不同的功能活动,只要相关的低级肉体功能活动也在发生,那么身体就是存活的。

当然,如果一切正常,身体也足以进行较高级的认知活动,那么我们眼前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关于生死的哲学思考

关于生死的哲学思考

关于生死的哲学思考古希腊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叫伊壁鸠鲁,他说过一句话:"在死亡未到来时好好地活,当死亡到来时好好地死。

"这是毎个头脑清醒又讲生命质量的人的最高追求。

可怎么样才能好好的活,最终又可以好好的死呢?这实在是一个考验人们智慧的问题。

我们来看一看这位哲人是怎样论述他的关于"好好活着和好好死去"的。

他又是怎样用行动去证明他的关于生死的理论。

今天在西方,你能看到打着"伊壁鸠鲁"牌子的咖啡屋和餐馆,还能找到一份"伊壁鸠鲁式的生活"的杂志,翻开《牛津词典》,我们还能找到一个词:伊壁鸠鲁式的。

在这里'伊壁鸠鲁'这个词基本上意味着享乐主义。

仔细阅读这位先哲的著述,查看他的生平,发现他的享乐主义跟我们理解的享乐主义相差甚远。

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诠释享乐的含义的。

伊壁鸠鲁说:'凡智慧所能够提供的、助人终身幸福的事物之中,友谊远超过一切。

真正的朋友不以世俗的标准来衡量我们,他们看重的是我们的本质,就像理想的父母一样,他们对我们的爱不以我们的外表和社会地位为转移,所以我们身穿旧衣服、承认今年没赚多少钱,都不会于心不安。

追求财富的欲望不一定单纯出自对奢侈生活的渴望,更重要的动机可能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和善待。

我们追求发财的最大目的可能就是要获得别人的尊重和关注,否则他人就会对我们视而不见。

'朋友们鼓掌表示赞同,接着伊壁鸠鲁总结说:'一小群真正的朋友可以给予我们的关爱与尊敬是财富不见得能提供的。

'这是伊壁鸠鲁快乐清单的第一条一一友谊。

伊壁鸠鲁宣称,快乐是幸福生活的根本原则。

在雅典,他用自己多年的积蓄买了一座花园办学。

他的学园大门上醒目地写着:宾至如归,乐为到善。

在校门口迎候客人的是水罐和面包。

这个学生群体的生活非常简朴,一日三餐主要是水和面包,但伊壁鸠鲁觉得很满意。

他说:'当我靠面包和水而过活的时候,我的全身都洋溢着快乐;而且我轻视奢侈的快乐,不是因为它们本身的缘故,而是因为有种种的不便会随之而来"。

关于死亡的哲学思考论文(2)

关于死亡的哲学思考论文(2)

关于死亡的哲学思考论文(2)关于死亡的哲学思考论文篇二哲学层次上的超越死亡摘要:死亡是每个人的必然归宿,现实社会对待死亡普遍有种回避心理,然而死亡是每个个体都无法回避的。

对死亡的思考是构建哲学的前提也是哲学建立的基础,当然也是其主要内容,所以哲学必须研究死亡意识与现象,其最终目的是通过研究死亡以反思人的生命意义及生存价值,实现哲学意义上的精神超越。

关键词:死亡哲学超越死亡古今往来,人如天地间之过客,匆匆走过世间大舞台,然后进人死寂且没有回应的另一世界。

人生老病死,就像宇宙间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永不停息。

由于死的不可避免性和无法买到往返票,人们往往因恐惧而回避。

然而,现代医学领域疾病诊断及器官移植技术的进步,人们对生存权利的更高追求及生命质量意识不断的增强,使死亡不仅表现为自然现象,而且成为社会问题,它的客观存在事迫使人们反思人的生命意义及生存价值,以树立科学理性的生死观念,实现哲学意义上的精神超越。

一、现实世界对死亡的回避与追问死亡是人之生命的必然归宿,“人有其生,必有其死,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死亡的必然性,曾使世人为之感慨不已,由此有了对死之恐惧与对生之留恋。

也导致人类社会普遍有了对死亡回避的现象。

让我们来看看古代人的死亡观,“未知生,焉之死。

”是我国春秋时期孔子对死亡的看法,在孔子看来,人活着是时候的事情就很多而且难以把握,人又何必顾及死后的事呢。

古希腊时期的伊壁鸠鲁对死的看法也是认为最好不要过问:“只要我们活着,死亡就不会伴随我们;而一且死亡降临,我们不复存在。

既然如此,无论生者或死者,都与这问题无关,因为前者无需考虑,后者不可能考虑。

”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无论怎样理解,死亡都是人的生命从有限性达到无限性最终的破灭的过程,然而人类是热爱生命、渴求永生的动物,以致在最后时刻到来之前,总是努力寻找抵御恐惧的武器,于是宗教满足了人们希求永生的愿望,成为人类心灵的避难所。

是宗教,使人类的绝望理念回归原位并在精神上给予许诺和安慰,人类对生命不朽的渴望在此得到一种虚幻而甜美的慰藉。

对伊壁鸠鲁死亡哲学的思考

对伊壁鸠鲁死亡哲学的思考

对伊壁鸠鲁死亡哲学的思考伊壁鸠鲁是古希腊哲学家之一,他对人生和死亡的思考给人们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启示。

他的死亡哲学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对死亡本身的看法,其次是对人们如何应对死亡的建议。

伊壁鸠鲁认为,死亡是人类生命的必然结局。

他认为,死亡是自然规律中的一部分,就像生命的其他方面一样。

他说:“当我们生命的组成部分中的某一部分停止工作时,我们就死亡了。

”在他看来,人们没有必要对死亡感到恐惧或焦虑,因为它是生命的一部分,并且不可避免。

伊壁鸠鲁进一步指出,对死亡的逃避和恐惧只会浪费我们有限的时间和能量。

他说:“无论我们多么恐惧死亡,它终将来临。

”他的意思是,我们应该接受死亡的存在,并将注意力集中在眼前的生活上,而不是浪费时间担忧不可避免的事情。

他提出了名为“生死平等”的概念,即生与死是对等的,我们应该用同样的态度对待它们。

伊壁鸠鲁还主张享受眼前的生活,以及追求快乐和满足。

他认为,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刻,并尽可能地享受其中的美好。

他说:“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浪费在伤心和恐惧上,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追求快乐。

”他鼓励人们选择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享受活着的喜悦和乐趣。

伊壁鸠鲁并不是鼓励人们沉迷于肉欲和短暂的享乐中。

他主张一种适度的快乐和满足,而不是无所顾忌的放纵。

他说:“我们应该从适度的满足中获得快乐,而不是追求一时的刺激和短暂的满足。

”他警告人们不要沉迷于肉体的欲望和物质的追求,而是要在适度和平衡中寻找快乐。

伊壁鸠鲁对死亡和生活的看法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他认为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接受它的存在,并将注意力集中在活在当下。

他鼓励人们追求快乐和满足,但同时也警告人们不要陷入无节制的放纵和欲望之中。

通过他的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面对死亡,并在有限的生命中寻求快乐和满足。

中国哲学中的生命观与死亡观

中国哲学中的生命观与死亡观

中国哲学中的生命观与死亡观中国哲学自古以来一直深受中华民族的影响和推崇,其中生命观与死亡观是中国哲学思想中重要的方面。

在中国文化中,生命被视为宝贵而神圣的,而死亡则被认为是生命的结束,同时也是新生和起点。

本文将通过探讨中国哲学中的生命观与死亡观的不同方面,来理解这一主题。

中国哲学中的生命观:中国哲学对待生命有着敬畏之情,强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生命被看作是一种神圣的珍宝,应该被充分珍惜和呵护。

古代哲学家强调个体生命的重要性,并提倡追求健康与长寿的生活方式。

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伦理道德观念都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个体的身心健康。

这种生命观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深厚传统,旨在推崇衡量人生价值的重要原则。

儒家生命观:儒家强调人的尊严和高贵,认为每个人都有道德修养和责任,应该追求道德完善的人格。

在儒家思想中,人们被要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注重个人品德和道德修养的培养。

同时,儒家主张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儒家的生命观尊重每个个体的存在,强调个体的人格发展和价值实现。

道家生命观: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注重个体的自我体验和理解。

道家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在道家思想中,个体生命被视为宇宙的一部分,起伏变化的生命体验与自然的无常相呼应。

道家的生命观强调个体对自身的认知和修养,追求自身的内在道德和精神的成长。

佛家生命观:佛家强调生命的无常和轮回,认为生死是一个永恒的循环。

佛家生命观中,生死被看作是一个过程,个体生命的终结只是开始。

佛家鼓励人们超越尘世的束缚,解脱自己,达到灵性和智慧的觉醒。

佛家的生命观强调个体对自身的忏悔和反思,追求在生命中达到照亮自己和他人的境界。

中国哲学中的死亡观:中国哲学中的死亡观与生命观相辅相成,死亡被看作是生命的一部分,是必然的命运。

中国哲学中的死亡观存在多种不同的观点和解释,每个哲学流派都有其特定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关于死亡的问题

关于死亡的问题

关于死亡的问题【实用版】目录一、引言:谈论死亡的重要性二、死亡的哲学思考1.东方哲学的观点2.西方哲学的观点三、死亡的意义1.个人层面的意义2.社会层面的意义四、如何面对死亡1.接受死亡的事实2.思考生命的价值3.珍惜当下,过好每一天五、结论:死亡作为人生一部分,应理性看待并珍惜生命正文一、引言:谈论死亡的重要性死亡,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终极问题。

长久以来,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和好奇同样强烈。

探讨死亡问题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生命,更能引导我们思考如何过好每一天。

在这个话题上,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哲学,都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考资源。

二、死亡的哲学思考1.东方哲学的观点在东方哲学中,尤其是我国的道家思想,主张顺其自然,认为生与死都是自然规律的体现。

道家认为,人们应该顺应天道,不要过于担忧死亡。

此外,佛教则认为生死轮回,死亡不过是此生的结束,另一个生命的开始。

因此,人们应该关注如何度过此生,以期在来世获得更好的生命品质。

2.西方哲学的观点西方哲学对死亡的思考则更多从生命意义的角度展开。

苏格拉底认为,真正的哲学家应该追求永恒不变的真理,对于死亡,他们应该抱有乐观的态度,因为死亡可能是灵魂摆脱肉体束缚,追求真理的开始。

另一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则认为,灵魂是永恒的,死亡只是肉体和灵魂的临时分离。

三、死亡的意义1.个人层面的意义对于个体来说,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然而,正如道家和佛教的观点,死亡并非绝对的终结,而是生命周期的一个环节。

从这个角度看,死亡是个人生命旅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时,死亡也提醒我们珍惜生命,激发我们追求更有意义的人生。

2.社会层面的意义从社会的角度看,死亡意味着一个生命个体对社会的贡献就此结束。

然而,个体的生命价值不仅仅取决于其个人的成就,更在于他如何影响和感染周围的人。

一个人虽然死去,但他的精神和价值观可以通过影响他人,继续在社会中传播和传承。

四、如何面对死亡1.接受死亡的事实面对死亡,我们首先要接受它是生命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浅谈苏格拉底对死亡的认识

浅谈苏格拉底对死亡的认识

浅谈苏格拉底对死亡的认识文章探讨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死亡观:他之所以坦然赴死,是为了践行他的哲学信仰,在承认对死亡“无知”的基础上,达到对死亡的无所畏惧,从而以其独有的智慧超越了死亡;只有在活着的时候,不断通过死亡练习,不断反省人生,过好有智慧的生活;人是注定要死的生物,与其害怕、逃避死亡,不如在有限的生命里,坚定自己的立场,勇敢地担起自己的责任,创造出有价值的东西。

标签:苏格拉底;死亡;无知;省察;幸福;灵魂;超越死亡是我们必然应对的最终问题,必死性是生命残酷的未来,即使人类再怎么发展,面对死亡时也会无能为力。

所以人们总是厌恶、逃避死亡。

然而这只会使我们无法正确认识自我和生命,更不会过上好的生活。

物只能是本能地面对生死,可是人却能对生死问题展开意识。

我们的人生价值选择、生活态度无不受我们对死亡的理解和认知程度的影响。

正如法国作家蒙田所说:“谁教会死亡就是教会人生活。

”[1]正确认识死亡,走出对死亡的恐惧,对人的生存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对死亡的认识,对我们提供了重要启示。

苏格拉底是第一个为了信仰和坚持真理而坦然赴死的真正勇士。

他一生以哲学为事业,从事着“爱智慧”的活动,以“自知其无知”为哲学的基本态度,认为未经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在对生死问题上也是如此。

为践行自己的哲学信念,他宁死不屈。

因为在他看来,作为一个有价值的人,生命的安危不是首要考虑的,真正值得考虑的是我们行为的是与非、善与恶。

“对哲学家来说,死是最后的自我实现,是求之不得的事情,因为它打开了通向真正知识的门。

”[2]一、死亡的无知苏格拉底说,神指派他“过一种哲学生活”,对自己和他人“进行考察”。

他说如果“由于害怕死亡或其他危险而放弃自己的职责,那是令人震惊的。

”为了履行自己的职责,他不惧怕死亡。

因为在他看来,“怕死只是不聪明以为自己聪明、不知道而以为知道的另一种形式”[3],蘇格拉底认为自己被神看作是最有智慧的人那是因为他自知其无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哲学对死亡的思考摘要人对生存的执著,其实是源自对死后的无知,只有超越生死,超越无常,才是绝对的快乐。

本篇文章主要阐述本人对有关死亡的恐惧、意义和超越的问题。

解决死亡的恐惧问题是提升人之生活品质的重要一环,这需要人们从明白死亡之本质入手。

死亡不仅有意义,而且意义突显。

死亡的存在及其必至性能使我们能够珍惜生命,去积极地建构健康与理性的人生观及人生态度,并注重自我生命的保护。

死亡的超越不仅可能,而且还有必要。

人类只能从精神的层面去超越死亡,通过建构关系,通过贯注了自我精神意识的创造物来使自我的生命永恒。

一个现代人,只有解决了死亡的恐惧问题、死亡的意义问题和死亡的超越问题,才能够真正获得生命的安顿、生活的充实,以及人生的幸福。

关键词:死亡恐惧;死亡意义;死亡超越死亡是每个人逃不脱的人生宿命,人人恐惧之、人人害怕。

但我们若转换一个视角,则会发现死亡实际上是我们每个人之人生的最后成长的阶段,一直到临终前的那个瞬间,我们的生命、生活与人生都在成长着。

所以,对“死”我们不应也不能去害怕,而是要去探究,去求得死亡所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现在我们所要思考的是在于由思想意识上的“先行到死”和直面死亡的途径,来深刻地体察死亡、咀嚼死亡,由对死的思考来为自我的“生”确定方向,确定意义,也确定价值。

一个现代人在其人生中达到了这一境界,他的生存与生活才是完整的,他的生命才可能发出耀眼的光芒,他的人生才可能获得极大的成功。

一、关于死亡的恐惧一般而言,世上的人皆喜生厌死,根本原因是将两者截然两分。

但实质上,“生”与“死”犹如连体婴儿,无法将它们分开。

因为人在刚刚出生之后就在走向死亡,死是蕴含在生命之内的,而宇宙间的有生之物也不完全相同。

大凡有生命者,都会经过孕育期,然后则出生、成长,再进入衰老期,最后便会死去。

生与死虽然截然不同,判然有别,但生的瞬间就含蕴着死的因素,两者是互渗而混然一体的。

可是,世人一般都体认不到“生死互渗”的道理,谁都只愿永远地活下去,人都害怕死亡的降临。

因为,在人们的眼中,“生”是盈满着生机,充溢着温暖、活力、光明、拥有;而死则是生机顿失,是冰冷、枯竭、黑暗、丧失,人们怎不求生畏死呢?但是,人是一种生物,必然逃不脱死亡的命运,无论是接受还是不接受,死亡都会在某时某刻来临。

既然如此,人们就必须正视死亡,活着时不要回避死亡的问题,因为即使你想回避也是回避不了的。

实际上,人们必须理解一个道理:若是没有死而只有生,那人也好或者其它生物也罢,又怎能在这个世界上挤得下呢?从生命之本源来说,每个生者都不应该太自私,正如《庄子》书中所讲的:天地为“父母”孕育着我成长,那就应该好好地活;天地“父母”招我们复返,我们也就要安心死亡的降临。

这实际上是留下位置让新的生命成长,岂非也是我们一份无量的功德。

可是,即便人们从生命之根理解到了死亡的必须降临,仍然会在情感上万分恐惧与害怕死亡。

这一点必须从死亡本质的角度来加以化解。

古希腊的圣哲指出:死是人无法体验的对象,当人还活着时候,死离我们很遥远;当死来临时,人们已经毫无感觉和思虑了。

人们对死的害怕、焦虑、恐惧,等等,无不都是一种活着时才有的感受,而当死亡来临时,人所有的知觉、心理的反映等等都不存在了,人们又怎么会能害怕呢?既然不能够去害怕,我们活着时就没有必要去恐惧死亡。

也就是说,当人存在的时候,死亡是不可能存在的;而当我们不存在死去时,我们根本就无法害怕。

因此,活着的人又何苦要怕死呢?可见,人们对死亡的恐惧根本不是起于死亡本身,而是人们从棺材、死尸等死亡的现象中获得的一些恐怖的观念。

仅仅是观念而已,并不是一种实在的对象。

所以,人类的确可以从主观上努力,改变以至取消这些观念,以消除对死的焦虑、恐惧、害怕和担心。

这些有关死亡本质及如何免于对死亡恐惧的方法实际上是相对有效的,我们每个现代人都应该经常沉思一下,去倾听古代贤哲的声音,积极地思考生与死的问题,以获得某种生死的智慧,应该从对死的恐惧中解脱出来。

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获得幸福。

但是,人们又会提出另一个问题:既然生而必死,自己生前拥有的一切都必然地要完全抛掉,那“生”对于我们又有何含义呢?我们生前的努力、荣耀、悲欢离合等等,又有什么意义呢?人活着又有什么价值呢?这样思考问题的方式是:既然凡“有”都必归于“无”,那又何必要“有”呢?实际上,应该延伸一下再深入地思考问题:“无”之后又是什么呢?回答:那必是“有”!!所以,一个现代人要做到中国古代哲人所说的那样,在对待生死的问题上,应该领悟到“大其心”,要跳出自己此生此世的限囿,立于宇宙大化的本体之境来看生死。

人又何必要悲泣于自我必死的结局呢?要明白,“我”之死正是“他”之生,“我”必死然后“他”才能生;有生命之物的死,恰恰是万物之生的前提。

况且,没有前者之死,又哪里会有我们每个人的生呢?既然“我”之生建基于“他”之死的基础之上,那“我”为何不能当一下他人之生的基础而无畏地面对死,从而勇敢地面对死亡呢?正如我们人在生活中不能太自私一样,我们在生死的问题上同样也不不能自私。

而且,人们在生活中自私一点关系并不太大,不过会造成一些人生中的麻烦罢了;可在对待死亡的问题上,一个人若很自私,极不情愿地面对死,那就必然造成自我的生与死的品质转变,在生活的每时每刻都极度地恐惧死。

可是,无论你愿意与否都不可能改变人必死的结局,死亡肯定会在某时某刻必然出现。

所以,任何一个人都应在生死的问题上达到心胸豁达,无私地对待生,也无私地对待死。

当一个人能够正确地对待死时,他也就必能正确地对待生;当一个人真正免除了对死亡的恐惧和害怕时,其生活与人生便走上了一条坦途。

二、关于死亡的意义一般人皆认为,死亡是最无意义的东西;而且,它还进而吞噬掉了所有的人生意义。

但是,人们若明白了人之生必然相伴于死,我们每个人从生下来的那一刻开始,便步入了走向死途的过程,那么,我们在生的过程中就应该去体验死,去沉思死,去由对死的扣问而让自我的生命获得长足的发展,建构出一个健康正确有意义的人生观,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有价值。

这种方法可称之为“生死相长”。

首先,死亡的存在,以及我们对死亡的沉思,可以让我们意识到生命的有限性,这就能使我们能够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

让生命中的每一段都充满内容,都可以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

可见,“死”的存在不是使“生”毫无意义,而是更凸显出“生”的意义与价值。

当一个人能够牢牢抓住生活,不浪费人生中的宝贵时光,努力地从事各种创造的活动,珍惜生活中的亲情、友情、爱情、人情,并尽可能多地品尝种种人生的滋味,那么,人们就能在死亡来临之际,毫无恐惧,心安理得,并为自己即将永久地安息和为别的生命之诞生做基础而欣喜不已,这就达到了生死两相安的最佳境界了。

可见,由“死”可以反观出“生”的真正的意义所在。

任何人在“生”的阶段时都应该生机勃勃,奋发努力;而到了死时,则应该心安坦然,无所牵挂。

其次,死亡的存在使我们能够拥有更健康的人生观。

在现实生活中,常可看见许多人埋首于求这求那,总以为拥有得越多就越好;在为人处世时,刻薄、吝啬、毫无怜悯心,无所不为。

也许他的确成功了,拥有了很多很多,可是他在这个世界上不爱别人,不帮助别人;当然别人也就不会爱他,也就不会帮助他。

因此,他在现实的生活就肯定相当的孤独;而当他面对死亡时,他会因为所拥有的一切都将永久地丧失而痛苦万分。

人之生死的吊诡性就在于:人们生前拥有的少,死时就丧失的少,其痛苦也就相对要小;人们生前拥有的越多,死时就丧失的越多,按一般的逻辑,痛苦就必然会大。

对于那些在人世间一心只知攫取者而言,这一生死的规律实在是太不利了。

所以,为了避免死时的更大痛苦,我们有必要对自己的人生观做极大的改变。

为了生活和生存,我们当然要去谋生,要去赚钱;但我们不能以赚钱是唯一的人生目的,不能以聚财为全部生活中重要的唯一追求。

要明白一个深刻的生死之理,人世间的物质性拥有不是人生的一切,甚至不是人生中最主要的东西;人活着时最重要的还是一个情字,是和谐的关系,是温馨的亲情。

所以,我们在世间生活,对物质性的东西要拿得起放得下,要以与人和谐生活、爱和助人为乐作为人生中最最值得追求的东西,并发而为实际的生活准则。

这样做的结果,我们在生活中也能得到他人的爱和帮助,由此我们便由对死亡的体认而获得了做人的正确立场。

再次,死亡的存在还能让我们拥有更好的人生态度。

人们若只是沉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对什么都十分地执着。

你的我的他的,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让别人从自己这里取得一丝一毫,什么都得分清清楚楚,不仅执着于己的,更盯着他的,还渴望取得你的。

而且,对哪怕是一点点的损失也无法忍受,哪怕是吃上一点点的亏也是坚决不允许的。

这样的话,人们在生活中一定累得很,苦得很,无奈得很。

如果我们能够从日常的生活中领悟出来,学会由死观生的方法,心胸便会豁然开朗,意识到:我们生到这个世间时,是一无所有的来;而我们死时离开这个世间也将赤条条的去,生前的所有,都为暂时而已,我们又何必执着?实际上,我们又凭什么来执着?而且,我们在世间走一遭,与各种人结成各种的关系,实在都是有缘。

这些人际的关系在我们的生命中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故而是弥足珍贵的。

因此,我们何必执着于你的我的他的呢?又何必因此而形成你我他之间的紧张关系呢?所以,我们如果在生的过程中,稍稍去想想死的问题,生活中的许多东西便会想得更开一些,面对各种复杂的关系也能处理得更好一些。

这样一种人生的态度当然对我们的一生都会有益处,而它似乎只能建构在对死亡沉思的基础之上。

最后,死亡的存在使我们能时刻意识到生命的脆弱。

人虽然是万物之灵,但生命自身却相当的脆弱,十分容易受到外在的和自我的伤害。

人的此在生命只有一次,死亡意味着人们此生的完全结束,这就时刻提醒我们要保护自己脆弱的生命,不要使之受到损伤,更不要沦入非正常的死亡。

我们不仅要细心地保护自我的生命,还要通过各种锻炼和养生努力地活,享受大自然赋于我们的自然寿命,而且在任何的情况下,都不要采取自杀的过激行为。

人生中的挫折固然很多,人生中的痛苦虽然强烈,但我们出于对生命的珍惜态度咬咬牙也就会过去的。

自杀不仅是人生中的怯弱行为,更是对神圣生命的亵渎,它也是一种最不好的解决生死问题的方式。

对自杀者而言,人生的所有问题似乎都得到了解决,但对社会和死者的亲人来说,令人痛心的一大堆问题才刚刚开始,这如何是解决生死问题的良方呢?由此可见,死亡不仅有意义,而且意义非常之大,关键在我们能否仔细地去思索,去发掘,去显现。

能够做到这一点,对我们的人生实在是有很多的益处。

三、关于死亡的超越从根本上而言,人类对死亡的恐惧,以及从死之中寻找意义的努力,都源于人们认为死是生的全部的毁灭这一观念。

如果人们能寻获超越死亡的方法和途径,意识到死亡并非是人之生的全部归于无,则死亡之恐惧也好,死亡的意义问题也好,都可以迎刃而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