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是对死亡的沉思

合集下载

哲学是对死亡的沉思

哲学是对死亡的沉思

哲学是对死亡的沉思。

——苏格拉底中国的圣人说:“未知生,焉知死?”西方的哲人大约会倒过来说:“未知死,焉知生?”中西人生哲学的分野就在于此。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面临死亡这个事实,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面临死亡的态度却各不相同。

从科学的角度来思考,死亡就是生物体新陈代谢,是一个生物体周期的结束。

我们每一天都会有细胞的生成和死亡,如果把一个细胞看成是一个生命体的话,也许我们每天都面临着是死亡和新生命的诞生。

而令我们恐惧的恰恰不是这样的死亡,我们无法想象一个人可以理性的、科学的对即将离开这个世界自己的亲人挚友说,“死亡是生物体新陈代谢”的科学道理。

而是我们通常理解意义上的死亡,恰恰是科学无能为力,是科学道理无法解释的。

从哲学上看,死亡其实是生命的前提。

个体的死亡是类永生的前提。

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个体的生命的前提就是要面对死亡。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被抛入这个世界。

——海德格尔这样的被抛入恰恰是我们无所准备,无能为力,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被动的,那么我们离开这个世界从根本上讲也是无所抗拒,我们离开这个世界又是被动的。

所以怎样的面对死亡,很多时候并不是取决于我们的储备的科学知识,而是取决于我们在生活这所大学校的所积累的智慧。

从这个意义上讲,宗教和哲学的功能有是何其的相似。

为什么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很多的宗教徒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是那么的从容和自信。

因为他们认识到了我们人类的渺小,他们羞于理性,正是我们人类偷吃了智慧果,由于这样的一个罪恶,才被上帝罚到了人间,才让我们的生命不能永恒,生命不能永生。

所以他们依靠信仰,在短暂的生命里实现了精神的永恒。

我们现在的社会,那么多丑恶的现象出现,从某种意义上就是我们这个社会不怕死人的太多。

而“一不怕死,二不怕苦”是我们社会长期宣传的主旋律。

其实对生命的珍惜,对自然地敬畏,对死亡的坦然,那才是我们教育真谛。

死是最令人同情的,因为物伤其类:自己也会死。

死又是最不令人同情的,因为殊途同归:自己也得死。

关于死亡的哲学思考

关于死亡的哲学思考

关于死亡的哲学思考死亡是一个无法避免的话题,它是人生的必然经历。

从哲学角度来看,死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人类的价值观、人生意义和个体的存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死亡的哲学思考。

一、死亡的本质死亡是一种现象,它与生命密切相关。

生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物质和精神层面。

死亡是生命结束的标志,它意味着身体和心灵的停止。

然而,死亡的本质仍然存在争议。

一些哲学家认为,死亡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它是生命的必然结果。

然而,其他哲学家认为,死亡是一种损失,它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和价值的消失。

二、死亡的意义死亡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经验之一,它对于个体和整个社会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对于个体而言,死亡是一种解脱,它让人们从痛苦和疾病中得到解放。

在这种意义上,死亡是一种积极的经验。

然而,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死亡是一种损失,它意味着某个人才和经验的丧失。

在这种意义上,死亡是一种消极的经验。

三、死亡的后果死亡对于个体和整个社会都会产生深远的后果。

对于个体而言,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和个体的消失。

这对于个体的家人和朋友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损失,他们需要面对失去亲人的痛苦和悲伤。

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死亡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死亡意味着某个人才和经验的丧失,这将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四、死亡的接受对于个体而言,死亡是无法避免的,我们需要接受这个事实并尽可能准备好自己的离世。

这需要我们认识到生命的短暂和有限,珍惜每一个时刻,尽可能地创造美好的回忆。

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我们需要尽可能地保护和珍惜生命,尽可能减少死亡的发生。

死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人类的价值观、人生意义和个体的存在。

我们需要认识到死亡的本质和意义,尽可能准备好自己的离世,并尽可能减少死亡的发生。

让我们珍惜生命,创造美好的回忆,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

死亡问题的哲学之思

死亡问题的哲学之思

死亡问题的哲学之思思之死总是伴随着死之思。

对死的领悟意味着在的澄明。

当哲学和文学毫不隐讳地把“死”这个触及人类灵魂深处的奥秘揭示出来时,人们才猛然发现,“死”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许多文化现象的活的源头。

中国历来重死。

从产生无数伤逝悼亡之作的文学艺术到强调不着意生死处堪破生死的佛家冥想;从沉缅于“在世”之烦忙的日常意识到注重节操的政治——伦理文化,都可以看出人们对自身命运的终极的关怀。

人们对死的种种思索、名目繁多的丧礼、各式各样的墓葬可以使我们发现中西文化的心理差异以及表现这些差异的文化壁垒,找出使中西文化在更高层次上获得会通的现实根据,并由此获得审视和拓展文化境域的崭新角度。

鉴于此,本文力图对死亡现象进行初步的文化分析。

一、死亡的自然性与文化性美国普利策文学奖获得者恩斯特•帕克在风靡一时的著作《死亡的否定》中写道:“在达尔文之后,死亡问题作为进化问题处于首要地位。

许多思恕泉随即看到,它是人类的主要心理学问题”。

在七,帕克的确道出了死亡问题的重要地位。

[1]然而,死亡问题不仅是生理学、病理学和心理学的重要问题,而且是文化学的重要问题。

我们必须区分综合生理学意义上的死亡和生存论意义上的死亡。

前者涉及死亡的自然规定,后者涉及死亡的文化观定。

只有充分了解这两种规定才能获得完整意义上的死亡概念。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神秘现象,而生与死始终是最具有神秘性的东西。

为了揭示死的奥秘,古希腊人就开始研究死亡的生理病理过程,并在这种意义上提出了“死亡学”这一术语。

但直到二十世纪,随着生物学、医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人们才真正把死亡作为自然过程来加以探讨。

1912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罗斯韦•帕克主张建立死亡学这门学科,以便研究何为死亡以及人在临死前的反应。

此后,瑞士精神病理学家伊丽莎白•屈布勒一罗斯进一步把人在临死前的反应分为否定、愤怒、讨价还价、沮丧、接受五个阶段。

1932年和1938年,英国和美国安乐死协会的相继成立则是死亡学研究史上的划时代事件。

生命的意义与生死的哲学思考

生命的意义与生死的哲学思考

生命的意义与生死的哲学思考生命是一种奇妙的存在,是每个人都存在的真实体验。

然而,面对生命的意义和生死的存在,我们常常会思考和探索。

生命的意义和生死的哲学思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自古以来一直是哲学家、思想家和文化进步者们关注的重要议题。

一、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意义是人们思考的核心问题之一,不同的人对于生命的意义可能有不同的回答。

对于某些人而言,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幸福和满足。

他们相信通过追求个人利益和物质享受来获取生活的意义。

然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生命的意义更多关乎于他人和社会的利益。

他们认为通过帮助他人、服务社会才能获得内心的满足和生命的意义。

此外,生命的意义还可以从宗教和哲学的角度思考。

在宗教中,人们相信生命的意义来自于对于神的崇拜和追求。

他们认为人类的一生是神圣的,在追求神的道路上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

而在哲学中,生命的意义则可能来自于对真理和智慧的追求。

通过思考和理性的探索,人们可以找到生命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二、生死的哲学思考生死是人类存在的一部分,每个人都要面对这个问题。

面对生死的哲学思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生死的存在。

相对于个体的生物死亡,哲学上则更关注灵魂的命运和意识的存在。

在宗教和哲学中,人们对于生死有不同的观点和理解。

在一些宗教中,人们相信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灵魂的延续。

他们认为死亡只是肉体的死亡,而灵魂会继续存在于另一个世界或者投胎转世。

对于他们来说,生死只是过程的不同,灵魂的永恒存在才是最重要的。

而在哲学中,对于生死的思考更多围绕着意识和存在的问题展开。

一些哲学家认为死亡是生命无法回避的现实,它给我们的生活赋予了真正的意义。

正因为有了死亡的存在,我们才更加珍惜生命、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价值。

对于他们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我们活着的过程,而不是死亡本身。

三、反思与行动生命的意义和生死的哲学思考是对人类智慧和生活的真实反思。

它们提醒我们应该关注和反思我们的存在,并根据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进行行动。

关于生死的哲学思考

关于生死的哲学思考

关于生死的哲学思考古希腊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叫伊壁鸠鲁,他说过一句话:"在死亡未到来时好好地活,当死亡到来时好好地死。

"这是毎个头脑清醒又讲生命质量的人的最高追求。

可怎么样才能好好的活,最终又可以好好的死呢?这实在是一个考验人们智慧的问题。

我们来看一看这位哲人是怎样论述他的关于"好好活着和好好死去"的。

他又是怎样用行动去证明他的关于生死的理论。

今天在西方,你能看到打着"伊壁鸠鲁"牌子的咖啡屋和餐馆,还能找到一份"伊壁鸠鲁式的生活"的杂志,翻开《牛津词典》,我们还能找到一个词:伊壁鸠鲁式的。

在这里'伊壁鸠鲁'这个词基本上意味着享乐主义。

仔细阅读这位先哲的著述,查看他的生平,发现他的享乐主义跟我们理解的享乐主义相差甚远。

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诠释享乐的含义的。

伊壁鸠鲁说:'凡智慧所能够提供的、助人终身幸福的事物之中,友谊远超过一切。

真正的朋友不以世俗的标准来衡量我们,他们看重的是我们的本质,就像理想的父母一样,他们对我们的爱不以我们的外表和社会地位为转移,所以我们身穿旧衣服、承认今年没赚多少钱,都不会于心不安。

追求财富的欲望不一定单纯出自对奢侈生活的渴望,更重要的动机可能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和善待。

我们追求发财的最大目的可能就是要获得别人的尊重和关注,否则他人就会对我们视而不见。

'朋友们鼓掌表示赞同,接着伊壁鸠鲁总结说:'一小群真正的朋友可以给予我们的关爱与尊敬是财富不见得能提供的。

'这是伊壁鸠鲁快乐清单的第一条一一友谊。

伊壁鸠鲁宣称,快乐是幸福生活的根本原则。

在雅典,他用自己多年的积蓄买了一座花园办学。

他的学园大门上醒目地写着:宾至如归,乐为到善。

在校门口迎候客人的是水罐和面包。

这个学生群体的生活非常简朴,一日三餐主要是水和面包,但伊壁鸠鲁觉得很满意。

他说:'当我靠面包和水而过活的时候,我的全身都洋溢着快乐;而且我轻视奢侈的快乐,不是因为它们本身的缘故,而是因为有种种的不便会随之而来"。

尼采的生命哲学

尼采的生命哲学

尼采的死亡哲学——《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导读讨论稿有言称“哲学是对死亡的联系”。

的确,死亡对于人类来说是个永恒的谜,人类对于死亡的思索也是永无止境的,生与死更是古今中外哲学家们苦思冥想、孜孜不倦探索的哲学话题。

死亡哲学的内容固然千头万绪,且见仁见智,但无论如何,死亡的意义或价值问题都是它的一个基本的或轴心的问题。

而所谓死亡的意义或价值问题,说透了就是一个赋予有限人生以永恒(或无限)的意义或价值问题,因而归根到底是一个人生的意义或价值问题。

1.珍爱、敬仰生命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第一卷中对死亡的说教者一节中,死亡的说教者说到“世上充满了多余的人,生命被这些过多的多数人糟蹋了,但愿用‘永生’之说把他们从此生中骗走。

”尼采将死亡的永生论者、厌世者、看破红尘者、多愁善感者、禁欲者、虚无主义者都是死亡说教者的别称。

“在死亡的说教者中间,有些是灵魂的痨病患者:他们刚刚诞生,就已经开始死亡,渴望倦怠和断念的教义”。

死亡的说教者有这么7种类型——内藏淫乐或自加撕裂的猛兽的可怕者,灵魂的痨瘵者,认为“人生只是苦恼”者,认为“肉欲是罪恶”者,认为“生育是苦事”者,认为“同情是需要”者,爱劳苦、紧急、新鲜、陌生者。

从查拉图斯特拉对于死亡说教者的批判中我们可以得知尼采是一个重视生命者,他抨击基督徒宣扬的将全部希望寄予“来世的生活”。

尼采认为虽然死亡不可避免,但是对于生命决不能怀有轻视的态度,相反,我们要尊重、珍爱和敬仰生命。

2自由的死和成就之死什么是“自由的死”或死的自由呢?尼采回答说,这就是“当我愿意死,死就来到”。

那么,究竟我在什么时候愿意死呢?自然是“在适当的时候死去”。

在《查》中,查拉图斯特拉教导人们要在最恰当的时候死亡。

然而究竟在什么时候死才死得其时呢?于是尼采提出了“成就之死”的问题。

成就之死就是一个人在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活动赋予自己、人类和大地以新的意义之后死去。

这样的死是光荣的,是美丽的,值得庆祝的。

浅论哲学对死亡的思考

浅论哲学对死亡的思考

浅论哲学对死亡的思考摘要人对生存的执著,其实是源自对死后的无知,只有超越生死,超越无常,才是绝对的快乐。

本篇文章主要阐述本人对有关死亡的恐惧、意义和超越的问题。

解决死亡的恐惧问题是提升人之生活品质的重要一环,这需要人们从明白死亡之本质入手。

死亡不仅有意义,而且意义突显。

死亡的存在及其必至性能使我们能够珍惜生命,去积极地建构健康与理性的人生观及人生态度,并注重自我生命的保护。

死亡的超越不仅可能,而且还有必要。

人类只能从精神的层面去超越死亡,通过建构关系,通过贯注了自我精神意识的创造物来使自我的生命永恒。

一个现代人,只有解决了死亡的恐惧问题、死亡的意义问题和死亡的超越问题,才能够真正获得生命的安顿、生活的充实,以及人生的幸福。

关键词:死亡恐惧;死亡意义;死亡超越死亡是每个人逃不脱的人生宿命,人人恐惧之、人人害怕。

但我们若转换一个视角,则会发现死亡实际上是我们每个人之人生的最后成长的阶段,一直到临终前的那个瞬间,我们的生命、生活与人生都在成长着。

所以,对“死”我们不应也不能去害怕,而是要去探究,去求得死亡所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现在我们所要思考的是在于由思想意识上的“先行到死”和直面死亡的途径,来深刻地体察死亡、咀嚼死亡,由对死的思考来为自我的“生”确定方向,确定意义,也确定价值。

一个现代人在其人生中达到了这一境界,他的生存与生活才是完整的,他的生命才可能发出耀眼的光芒,他的人生才可能获得极大的成功。

一、关于死亡的恐惧一般而言,世上的人皆喜生厌死,根本原因是将两者截然两分。

但实质上,“生”与“死”犹如连体婴儿,无法将它们分开。

因为人在刚刚出生之后就在走向死亡,死是蕴含在生命之内的,而宇宙间的有生之物也不完全相同。

大凡有生命者,都会经过孕育期,然后则出生、成长,再进入衰老期,最后便会死去。

生与死虽然截然不同,判然有别,但生的瞬间就含蕴着死的因素,两者是互渗而混然一体的。

可是,世人一般都体认不到“生死互渗”的道理,谁都只愿永远地活下去,人都害怕死亡的降临。

苏格拉底:哲学就是学习死亡

苏格拉底:哲学就是学习死亡

苏格拉底:哲学就是学习死亡展开全文苏格拉底雕塑众所周知,苏格拉底是被判处死刑,并服毒而死。

但是,事实上苏格拉底本来可以有很多选择,以免一死:例如,他可以在开审之前就逃亡,这在当时的希腊非常常见;或者,他也可以在辩护的时候说些悔改的话,以获得陪审团的同情;即便被判处有罪,苏格拉底依然可以缴纳充分的罚款,以免除死刑。

然而,苏格拉底放弃了上述的所有选择,几乎可以说,是在一心求死。

柏拉图在对话录《申辩篇》对苏格拉底接受审判的过程,有详细的记载。

苏格拉底一上来,就对非常骄傲的雅典人,当头棒喝。

他说:“人中最高贵者,雅典人,最雄伟、最伟大、最以智慧著称之城邦的公民,你们专注于尽量积聚财富、猎取荣誉,而不在意,不想到智慧、真理和性灵的最高修养,你们不觉得惭愧吗?”即便如此,在第一轮投票中,陪审团投票结果:有罪281票,无罪220票。

两者仅仅相差60票。

苏格拉底依然有机会妥协求生。

但是,在第二次申辩中,苏格拉底拒绝接受刑罚,激怒了陪审团。

苏格拉底故意提出了罚款1个米那,在朋友的劝说下才提高到了30米那。

他甚至提出,自己是神明赐给雅典的礼物。

应当和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胜利者、杰出的将领一样,终身享有特权,在普瑞塔尼乌木公共餐桌上有一个席位。

在陪审团的第二次投票中,判处他死刑。

最后主张有罪的人,比第一次投票还多出了80人。

但是,即便如此,苏格拉底依然从容不迫。

在《申辩篇》里,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

”在被判死刑之后,到行刑之前的这段时间里,苏格拉底本来有机会逃走。

这是雅典城邦当局默许的。

苏格拉底有一个富有的朋友克力同,为他打点好了一切,让他逃跑。

对话录《克力同》里,就介绍了这段事情。

但是苏格拉底拒绝逃走,坦然赴死。

当克力同到监牢里探望苏格拉底时,发现他居然睡得很香。

克力同告诉苏格拉底,他愿意和苏格拉底的其他朋友、学生出钱,为他打点出逃。

但是,苏格拉底断然拒绝。

他还教导克力同说,关注是非、善恶、荣辱的问题,不应该倾听大众的意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是对死亡的沉思。

——苏格拉底
中国的圣人说:“未知生,焉知死?”西方的哲人大约会倒过来说:“未知死,焉知生?”中西人生哲学的分野就在于此。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面临死亡这个事实,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面临死亡的态度却各不相同。

从科学的角度来思考,死亡就是生物体新陈代谢,是一个生物体周期的结束。

我们每一天都会有细胞的生成和死亡,如果把一个细胞看成是一个生命体的话,也许我们每天都面临着是死亡和新生命的诞生。

而令我们恐惧的恰恰不是这样的死亡,我们无法想象一个人可以理性的、科学的对即将离开这个世界自己的亲人挚友说,“死亡是生物体新陈代谢”的科学道理。

而是我们通常理解意义上的死亡,恰恰是科学无能为力,是科学道理无法解释的。

从哲学上看,死亡其实是生命的前提。

个体的死亡是类永生的前提。

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个体的生命的前提就是要面对死亡。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被抛入这个世界。

——海德格尔这样的被抛入恰恰是我们无所准备,无能为力,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被动的,那么我们离开这个世界从根本上讲也是无所抗拒,我们离开这个世界又是被动的。

所以怎样的面对死亡,很多时候并不是取决于我们的储备的科学知识,而是取决于我们在生活这所大学校的所积累的智慧。

从这个意义上讲,宗教和哲学的功能有是何其的相似。

为什么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很多的宗教徒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是那么的从容和自信。

因为他们认识到了我们人类的渺小,他们羞于理性,正是我们人类偷吃了智慧果,由于这样的一个罪恶,才被上帝罚到了人间,才让我们的生命不能永恒,生命不能永生。

所以他们依靠信仰,在短暂的生命里实现了精神的永恒。

我们现在的社会,那么多丑恶的现象出现,从某种意义上就是我们这个社会不怕死人的太多。

而“一不怕死,二不怕苦”是我们社会长期宣传的主旋律。

其实对生命的珍惜,对自然地敬畏,对死亡的坦然,那才是我们教育真谛。

死是最令人同情的,因为物伤其类:自己也会死。

死又是最不令人同情的,因为殊途同归:自己也得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