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哲学
死亡哲学:生命的终极问题

死亡哲学:生命的终极问题生命是一个绵延不绝的旅程,而死亡则是这段旅程最终的归宿。
死亡哲学是一门深奥而富有挑战性的领域,它试图探讨关于死亡和生命意义的种种问题,引领人们思考关于存在、意义和终极命运的核心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深入探讨死亡哲学,探讨生命的终极问题。
死亡的本质死亡是生命的必然归宿,是每一个活着的生命都无法回避的现实。
从生物学角度看,死亡是机体各系统功能无法维持而停止的状态。
然而,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死亡不仅仅是一个生物学现象,更是一个人类思考的对象。
死亡使人们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思考自己存在的价值。
生死的关系生与死是互为存在的两个极端,同时也是相互依存的。
没有死亡就无法体现生命的可贵,生之所以有意义,正是因为它终将走向死亡。
然而,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点,而是一个过程,一个转变。
生死相依,生生不息,这是宇宙中一种永恒的律动。
生命的意义生命的短暂性使其变得无比珍贵,人们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有些人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快乐与幸福,有些人认为生命的价值在于追求真理与智慧。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也有着不同的对死亡的态度与理解。
死亡的意义死亡并非终结,而是生命的延续。
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常常源于对未知的恐惧,对死去之后的世界的疑惑。
然而,许多哲学家认为,死亡才是生命真正的意义所在,因为死亡赋予了生命的珍贵与尊严。
只有面对死亡,人们才能体会生命的真正价值,并认识到存在的脆弱与可贵。
生命的轮回一些宗教与哲学体系认为,生命并非一次性的体验,而是一个轮回循环的过程。
生死轮回,灵魂涅槃,生生不息,这种观念在东方哲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无论是追求永恒的灵魂还是不息的生生不息,生命都以某种方式得到延续。
结语死亡哲学触及了人类精神的最深处,引领着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面对生命的奥秘与死亡的必然,我们或许可以更珍惜当下,珍惜身边的人与事,珍视每一个生命的存在。
生与死,是宇宙中永恒的话题,也是人类思考不尽的终极问题。
对伊壁鸠鲁死亡哲学的思考

对伊壁鸠鲁死亡哲学的思考伊壁鸠鲁是古希腊哲学家之一,他对人生和死亡的思考给人们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启示。
他的死亡哲学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对死亡本身的看法,其次是对人们如何应对死亡的建议。
伊壁鸠鲁认为,死亡是人类生命的必然结局。
他认为,死亡是自然规律中的一部分,就像生命的其他方面一样。
他说:“当我们生命的组成部分中的某一部分停止工作时,我们就死亡了。
”在他看来,人们没有必要对死亡感到恐惧或焦虑,因为它是生命的一部分,并且不可避免。
伊壁鸠鲁进一步指出,对死亡的逃避和恐惧只会浪费我们有限的时间和能量。
他说:“无论我们多么恐惧死亡,它终将来临。
”他的意思是,我们应该接受死亡的存在,并将注意力集中在眼前的生活上,而不是浪费时间担忧不可避免的事情。
他提出了名为“生死平等”的概念,即生与死是对等的,我们应该用同样的态度对待它们。
伊壁鸠鲁还主张享受眼前的生活,以及追求快乐和满足。
他认为,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刻,并尽可能地享受其中的美好。
他说:“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浪费在伤心和恐惧上,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追求快乐。
”他鼓励人们选择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享受活着的喜悦和乐趣。
伊壁鸠鲁并不是鼓励人们沉迷于肉欲和短暂的享乐中。
他主张一种适度的快乐和满足,而不是无所顾忌的放纵。
他说:“我们应该从适度的满足中获得快乐,而不是追求一时的刺激和短暂的满足。
”他警告人们不要沉迷于肉体的欲望和物质的追求,而是要在适度和平衡中寻找快乐。
伊壁鸠鲁对死亡和生活的看法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他认为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接受它的存在,并将注意力集中在活在当下。
他鼓励人们追求快乐和满足,但同时也警告人们不要陷入无节制的放纵和欲望之中。
通过他的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面对死亡,并在有限的生命中寻求快乐和满足。
【2018最新】死亡哲学名言-推荐word版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死亡哲学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死亡哲学名言,希望喜欢!死亡哲学名言(1)1.世界是客栈,死亡是旅行的终点 ---------约·德莱顿2. 死亡是一种幸福,是非常深邃的幸福···是在痛苦不堪的徘徊后踏上归途,是严重错误的纠正,是从难以忍受的枷锁桎梏中得到解放。
-----(德)托马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3. 害怕死亡得人,正是由于死亡在他们想象中死亡是空虚和黑暗,是因为他们没有看见真正的生命。
------(俄)托尔斯泰《天国在你们心中》4. 死是不存在的。
他什么都不是,对于死。
甚至连理解都不可能,而生命是可以理解的,他有着自己的法则。
--这就是···凡是好的东西都不会死的,而且它的生命力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日趋强大。
-------(意大利)亚米契斯《爱的教育》5. 以前所走过的路虽然艰难曲折,但最后一瞬间却宛如时光王冠张绮丽珍珠光彩熠熠。
这一瞬间在每个人--从国王到平民--的一生中都会发生。
------(埃及)陶菲格.哈基姆《彼此的坦率》6. 如果我们并不害怕死亡,我相信永生的思想绝不会产生。
-------(英)罗素《我的信仰》7. 死亡也许是免费的。
——曼利厄斯。
——但它是用一生换来的。
8. 痛苦和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
——哈夫洛克·埃利斯。
抛弃它们就是抛弃生命本身。
9. 死不是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
——伊壁鸠鲁。
10. 谁怕死,谁就已经不再活着。
——左伊默。
11. 死亡使一个伟大的声音沉寂之后,他生前平淡无奇的话,都成了至理名言。
——白朗宁。
12. 一个老年人如果能有广泛的兴趣,学会关心他人,使自己的生活汇入到整个世界的生活中去,他就会象一滴水归入大海,慢慢地忘记了自己的存在,最终,也不会再有对死的恐惧。
对伊壁鸠鲁死亡哲学的思考

对伊壁鸠鲁死亡哲学的思考伊壁鸠鲁(Epicurus)是古希腊的一个著名哲学家,他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幸福和快乐的追求上。
他提出了一种死亡观念,认为死亡是自然的一部分,不应该被害怕或者悲伤。
这种观点成为伊壁鸠鲁死亡哲学的核心。
伊壁鸠鲁认为,人们对死亡产生恐惧主要源自对未知的恐惧,对死后世界的不确定性的担忧。
他坚信生死是自然法则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将不可避免地面临死亡。
伊壁鸠鲁主张,我们应该接受并理解死亡,将其视为不可避免的自然过程。
他认为,不应该因为恐惧死亡而忽略或放弃生活中的乐趣和幸福。
伊壁鸠鲁的死亡哲学主张人们对死亡持有一种淡然的态度。
他认为,死亡是对个体的解脱,摆脱了痛苦和烦恼,因此不应该被视为灾难或可怕的事物。
对于一个处境困难的人来说,死亡可以成为一个解脱的途径,从而给予他希望和慰藉。
根据伊壁鸠鲁的观点,快乐是人类生活的最高价值。
他认为,死亡的惧怕将会削弱人们的快乐。
为了追求快乐和达到幸福,人们应该摒弃对死亡的恐惧,专注于享受和珍惜生活的每一个瞬间。
伊壁鸠鲁并不是完全否定死亡的存在。
他承认,死亡是一种切断了感觉和意识的状态。
但他认为,对于正在经历死亡的人来说,他们不再拥有感觉和意识,因此对于他们而言并不存在痛苦。
伊壁鸠鲁引用了一个著名的比喻:就像一个人在入睡时,痛苦和困境并不会影响他。
他认为死亡对于我们而言是无法感知和感受到的。
伊壁鸠鲁的死亡哲学引发了很多讨论和争议。
一些人认为,他的观点过于乐观,对死亡持有一种轻视和漠视的态度。
他们认为,死亡并不是一个仅仅是不再感受和意识的存在,它还意味着与亲人和世界永远分离,无法再享受生活的乐趣和幸福。
伊壁鸠鲁的死亡哲学也有其合理性和价值所在。
他的观点使人们能够面对死亡,从而减少对未知的恐惧和担忧。
他强调了快乐和幸福的重要性,鼓励人们珍惜生活和享受每个瞬间。
他的观点提醒我们,死亡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无论我们如何恐惧或逃避它,它终将会到来。
伊壁鸠鲁的死亡哲学跳出了传统的观念和想法,提供了一种对待死亡的新视角。
对伊壁鸠鲁死亡哲学的思考

对伊壁鸠鲁死亡哲学的思考伊壁鸠鲁(Epicurus)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他是伊壁鸠鲁学派的创始人,其主要理论被称为伊壁鸠鲁主义。
伊壁鸠鲁的主要观点包括对快乐的追求和死亡的思考。
在伊壁鸠鲁的哲学体系中,对死亡的思考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伊壁鸠鲁认为,死亡并不可怕,因为死亡对我们来说是不存在的。
他认为,死亡对我们没有任何感觉,因为它是一种消逝,类似于我们在未出生之前的状态,我们不会有任何感觉。
伊壁鸠鲁主张我们无需害怕死亡,并应该学会接受死亡的存在。
伊壁鸠鲁同时认为,我们不必为死亡而焦虑。
他指出,焦虑是由于对未知的恐惧,对未来的担忧。
但对于死亡来说,我们无法感受到它的存在,因此也不需要担心它。
我们应该学会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刻,而不是因为死亡而浪费时间担忧。
伊壁鸠鲁提出了“死亡不是我的事”这一观点。
他认为,死亡不属于我们自己,因为一旦我们死去,我们就不再存在,对我们来说也就不再有任何事情。
我们不应该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担心死亡上,而是应该关注我们所能控制和影响的当下。
伊壁鸠鲁的死亡哲学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有人认为,伊壁鸠鲁过于简化了死亡的问题,忽视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
他们认为,死亡是一种无法避免的现实,无论我们能否感受到它,都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我们需要面对死亡,而不是简单地忽视或排斥它。
伊壁鸠鲁的死亡哲学也受到了宗教的挑战。
许多宗教都提出了关于死亡后生命的观点,或者是关于灵魂的存在与否的问题。
在宗教的视角下,死亡并不是一种消逝,而是灵魂的离开和重生。
对于那些信仰宗教的人来说,死亡可能并不像伊壁鸠鲁所说的那样简单。
伊壁鸠鲁的死亡哲学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不同的思考方式。
他认为,我们应该学会接受死亡的存在,不要为它而焦虑,而是珍惜活着的每一刻。
他的观点也引发了许多争议,因为死亡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而不是可以轻易忽略的。
对伊壁鸠鲁的死亡哲学,我们需要在思考的过程中保持开放的态度,接受不同的声音,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死亡。
伊壁鸠鲁死亡哲学观点

伊壁鸠鲁是古希腊哲学家,他的死亡哲学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死亡是自然的:伊壁鸠鲁认为死亡是人类自然的一部分,没有什么可怕的。
2.死亡是无意识的:伊壁鸠鲁认为死亡是无意识的,人死后不会有任何意识。
3.死亡是无痛苦的:伊壁鸠鲁认为死亡是无痛苦的,人死后不会有任何痛苦。
4.死亡是最终的解脱:伊壁鸠鲁认为死亡是人类最终的解脱,是从生命的痛苦和苦难中解放出来的。
5.活着的目的是享受生活:伊壁鸠鲁认为活着的目的是享受生活,而不是为了避免死亡。
总之, 伊壁鸠鲁的死亡哲学观点是认为死亡是自然的, 无意识的, 无痛苦的, 是最终的解脱,活着的目的是享受生活.。
死亡哲学:生命的终极问题

死亡哲学:生命的终极问题死亡是生命中最为普遍和不可避免的现象之一。
随着人类智慧的增长和科技的进步,死亡哲学作为一个独特的哲学领域逐渐崭露头角。
本文将针对“死亡哲学:生命的终极问题”展开讨论,探寻死亡对于生命的意义和影响。
死亡的本质在探讨死亡哲学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死亡的本质与定义。
死亡是一个过程,指的是生物个体停止生理和心理活动以及与外部环境交互的状态。
而死亡哲学着重于对死亡和生命终结所带来的意义进行研究。
死亡的意义生命意义上的思考在人类生存中,死亡往往被视作对生命意义的一种考验。
有一派观点认为,正因为有限身份背后的无限价值内涵,死亡使得生命更具珍贵性和意义。
同时,死亡也激励着人们去追求真理、美善和自我实现。
生活态度的塑造死亡不仅给人们带来思考生命意义的机会,也对个体的行为和态度产生深刻影响。
面对不可避免的终结,人们可能会更加珍惜时间与他人相处,追求内心真正想要实现的目标,以及关注人际关系等方面。
因此,死亡可以说是在塑造我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
社会文化层面在社会和文化层面上,死亡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各种宗教信仰常常通过对死亡主题的探讨来提供道德准则和人类存在意义。
而丧葬仪式、纪念活动等社会实践则帮助个体处理死亡事件并缓解丧失带来的痛苦。
死亡临近时的心理状态当一个人面临生命终结时,心理状态常常会发生巨大变化。
这可能包括接受自己即将面临死亡、围绕即将失去与世界相关物品或关系所引发的情感、以及寻找安慰或寄托等方面。
同时,个体对死亡接近的态度也存在多样性。
有些人可能尝试通过勇气、接纳和完成未了之事来应对即将到来的死亡;而有些人则可能陷入绝望、愤怒甚至恐惧中。
死亡之后的未知领域死后是否存在灵魂、来世或其他形式持续存在从而远离了我们目前所处世界,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和辩论的问题。
无论科学证据如何,不同人对此有不同看法。
但无论如何,这也成为了许多宗教和哲学教派探索与解答之处。
社会对于死亡的压抑与否认在当代社会中,我们经常看到对于死亡议题存在着一定程度上压抑与回避。
死亡哲学

死亡哲学l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经说过哲学是"死亡的练习"l 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认为"生命本身即具有死亡的种子" 其哲学的实质是死亡哲学。
l 孔子认为"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l 如果没有死亡问题恐怕哲学也就不成其为哲学了。
直面死亡在中国哲学史上庄子哲学以其汪洋恣肆的瑰丽想象营造了一种乐观主义的死亡哲学对中华民族的死亡意识和精神气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之妻死他鼓盆而歌的故事广为流传其中体现着庄子对生死离合的独特见解。
在庄子看来人生就是痛苦。
人一降生就奔波劳碌终生苦役难得成功故是痛苦。
这与佛家众生是苦、苦为真谛的看法十分相近。
既然"人之生也与忧惧生" 那么"嬀者惛惛久忧不死何苦也"死亡未尝不是解脱。
庄子对死的乐观态度还基于他生死自然的看法。
庄子认为死生是自然而不可免的事正如昼夜的变化一样有白天就有黑夜有生就有死这是自然大道的运行。
按照我们曾使用的哲学中本体与现象的范畴可以说生死表现的现象不同而其本体为一。
本体即为自然天道非人力所能改变。
所以人在生死问题上吸能顺乎自然"不悦生不恶死" 生而无乐死而无悲反倒可以不以生死为念不伤性情而得至乐。
庄子对生死的超脱也表现在他反对厚葬主张回归自然的态度上。
他自己将死时弟子要厚葬他。
庄子说"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
吾葬具岂不备邪"这真是十分浪漫的想法与日月星辰为伴安睡于天地万物之间死亡岂不是很美妙的归宿"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一般认为是儒家积极入世、刚健有为精神的表达。
孔子一生为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席不暇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甚至达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境界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死亡意识死亡意识是无法迥避的就象死亡是无法迥避的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死亡哲学
内容提要:漫漫人生路,从出生起,我们每个人都背负着死亡的责任。
在哲学的世界里,我们看他们直面死亡的勇气,热爱生命的激情,追求自由的不羁。
原来死亡是美的。
关键词:直面死亡热爱生命追求自由
诸神里面最冷艳最无情的死神。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在正常人的眼里,死亡是是一种解脱?结束?抑或其他。
在哲学里,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那些哲学家从出生那一天开始,他们就孤独的生活,直到死亡。
如果没有死亡,那么哲学也就不能称之为哲学。
而哲学家就是在直面死亡。
他们时刻进行着死亡的练习。
在哲学的世界里,害怕死亡是无知。
一、哲学家是直面死亡的,心是虔敬的。
元前399年,春暖花开,雅典面向大海
苏格拉底佇立法庭,卷发如雪
三个公诉人的愤怒也不再年轻
可爱的斯科里亚(Skolia)地方诗人迈雷托(Meletus)
可怜半辈子默默无闻的修辞学教授赖肯(Lykon)
可敬的硝皮匠兼不甚可敬的政客安尼托(Anytus)
五百零一颗德谟克拉西(democracy)的头颅,在审判席上簇动
没有人勘破他们座位前后左右排序的秘密
究竟是按门第高低,还是按钱袋盈虚
惟有拿起陶片,决断哲人生死的一瞬间。
苏格拉底在申辩中第一次讨论了“死亡”,这是冥王哈得斯(Hades)管辖的世界、一个真正的洞穴世界;人们却惧怕这个未知的地下世界,胜过惧怕已知的人世恶行。
没有人知道死亡对人来说是否真的是一种最大的幸福,但是人们害怕死亡,就好象他们可以肯定死亡是最大的邪恶一样,这种无知,亦即不知道而以为自己知道,肯定是最应受到惩罚的无知。
苏格拉底被判死刑之后再次发言,
“死亡无非就是两种情况之一。
它或者是一种湮灭,毫无知觉,或者如有人所说,死亡是一种真正的转变,灵魂从一处移居到另一处。
如果人死时毫无知觉,而只是进入无梦的睡眠,那么死亡真是一种奇妙的收获。
我想,如果要某人把他一生中夜间睡得十分香甜,连梦都不做一个的夜晚挑出来,然后拿来与死亡相比,那么让他们经过考虑后说说看,死亡是否比他今生已经度过的日日夜夜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他把死亡看成是一中奇妙的收获,一种美好,一种幸福。
在明知自己被判死刑依然如斯,无悲无喜直面死亡,心怀虔敬.
“法官先生们,你们也必须充满自信地看待死亡,并确立这样一种坚定的信念”
“我非常明白我最好去死,我摆脱心神烦乱的时候已经到来了。
”自信!死亡来了,我终于可以摆脱心烦了,神是伟大的,怀着虔敬的心迎接死神。
“我离开这里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但是无人知道谁的前程更幸福,只有神才知道。
”我去死,是时候不顾一切的走了,就好像七十岁的老人在和蔼的跟你摆手再见一样从容无畏,无愧,无悔;你们去活,依然不忘对年轻人的孜孜教诲。
站在死神的身边,看着凡尘的晕晕碌碌,他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幸福,得到了重生。
回头,他是默默注视着神祗,心怀虔敬,为之神圣。
二、哲学家是热爱生命的。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无畏死亡,是哲学家的大智慧,但并非就是不珍惜生命,随随便便就失去她。
相反,正因为他们无畏死亡,他们才真正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
好好的活,做有意义的事。
莎翁说,只有明白了人是注定要死的,才能正视死亡,而不是消极回避,他正是看到了生命的有限性,才会有生活的紧迫感,才会格外珍惜并利用自己的生命。
一个人没有死的意志就没有生的意志。
欢乐之海的
澎湃波涛中,
在大气之流的
宏亮回声里,
在宇宙呼吸的
吹拂的一切,
沉溺了,淹没了。
无常识的,最高的狂喜!
疯疯癫癫,胡言乱语,眼和心都几近失眠。
这是一步一步走向死亡时的尼采;或者,更准确地说,这是在外人眼里,死亡前的尼采。
亲人的眼泪,朋友的忧伤,追随者的扼腕,都集中在了他的身上。
崇敬与叹息,犹如看见一颗强健心灵的破
碎。
然而,尼采并不这样认为,也不是这样的感受。
他胡言乱语“我岂不要凭眷恋的痴情,带给人间那唯一的艳影?”臆想着美好,歌唱着美好,陶醉于音乐中的尼采焕发的是光彩。
流浪者问:一名尼伯龙根(Niebelungen)族养育了齐格菲(SiegFried),想利用他去斩杀法夫纳(Fafner)好夺得指环,齐格菲的剑叫什么名字?」
迷魅(Mime)吓得忘了是自己的事情,答道:「那宝剑叫诺顿克-Nothung,原是佛旦(Wotan,Odin)插在白杨树上;齐格蒙特(Siegmund)虽然拔了下来,却被佛旦(Wotan,Odin)击碎,现在藏在一个铁匠处,这个铁匠想叫齐格菲(SiegFried)拿着宝剑去杀死巨龙法夫纳(Fafner)。
」
流浪者:「谁能重新铸造诺顿克?」
迷魅(Mime)瞠目结舌,无法回答,流浪者说道:「能熔接宝剑的人,只有不知恐惧为何物的英雄!」说完就转身走了。
听着那振奋人心的勇气与不顾一切的执着,听着那渺无边际的神圣与转身离开的绝决,尼采的思绪随着音乐飞到了带着尼伯龙根戒指的侏儒旁边,与他一同守护莱茵黄金,守护的还有他自己的超强哲学。
他在用心爱着自己的生命,自己的音乐与理想。
在种种不被理解与孤独的思考中,在醉心于音乐的美好里,尼采又一次升华。
尼采真切的认识到最卑劣的人就是在没有创造能力时苟延残喘的人。
因此,人们应该不惜任何代价追求个体价值之实现,而不能如蝼蚁苟且偷生。
这与尼采对于生命的珍视并不矛盾,虽然尼采认为不能苟活于世,但是并不代表我们不需珍视生命,只是生命之美在于生命的创造力,在于生命的内在力量,当我们不断超越自我,创造价值时,我们的生命便会绽放出绚烂之花;但如果我们如行尸走肉般苟活于世,生命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生命便黯淡无华,甚至走向腐朽。
因此我们在敬仰生命的同时,更应在创造中生成和超越,使生命价值走向更高更完美的境界
在疯疯癫癫的跌跌撞撞与胡言乱语中,他认为,上天让他失去理智,是对他不安份心灵的怜悯;他一直记住,自己热爱着一切;还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清醒时远离的宁静怡然,此时正属于他,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的惬意。
“当我愿意死,死就来到”。
那么,究竟我在什么时候愿意死呢?自然是“在适当的时候死去”在面对属于自己的死亡时的从容自得。
仿佛那不是走向坟墓,而是去赶赴一场精神盛宴,一个自己追求已久的心灵归宿。
依然我行我素,在等待中绽放着属于自己的生命光彩。
100年前的某一天,尼采正在都灵家里,尽情放飞着思绪。
他用双肘在钢琴上不停地胡乱敲打,高歌或嚎啕,表达酒神式的狂喜,他突然感到两眼昏黑,天旋地转,放飞的思绪如断线的风筝,在一阵乱风的吹打下,飘呀飘。
他跌跌撞撞地模索着,赶紧回到自己的阁楼,把一些临死之前才可能涌上心头的思想,揉碎了的思想碎片记录下来。
人类虽然不能“战胜”死亡,但是人们仍然可以通过劳作、游戏和创造,获得自足的幸福。
尼采憧憬着自由的死去,他以查拉斯图拉的口吻说道:“当你们死,你们的精神和道德当辉灿着如落霞之环照耀着世界”。
尼采潇洒的离开,留给我的是他充满创造力的背影。
热爱生命,就足够了。
三、哲学家渴望的是自由之死。
中国国代是有哲学的,至少有关于死亡的哲学。
成就化蝶的庄子,他以理性主义和自然主义来的态度来看待死亡,他用自己诠释了什么是自由之死。
“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故万物一也。
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
化臭腐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故日通天下一气耳。
”。
生死不过是相互联系着的自然变化而已,不过是“通天下一气”的流衍变化而已。
“气聚则为生,气散则为死”“生”与“死”源予自然又复归于自然。
自然而自由。
(庄子·知北游)
“万物一府,死生同状”事物的差别虽然客观存在,但物之差别对于具有不同“心”的认知主体的意义却是不同的,而在“齐物之心”的观照下,“万物皆种也”“道通为一”生就是死,死就是生,生死齐一,本无差别,庄子成功地跨越了构成其生命困境的首要界限。
“予恶乎知说生知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而不知归者邪!”生与死无甚差别,我何须耿耿于怀,顺其自然,自由地游梦与庄周与蝶的曼妙中。
(庄子·齐物论)
“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诉,其入不距:倏然而往。
倏然而来而已矣。
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古之真人,不因生而喜悦,也不因死而憎恶,自由自在的来,又自由自在的离去。
也因此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赤条条而来,赤条条而去。
事情来了就欣然接受,事情去了了也欣然送别。
不外乎生死,自由地御风而行于天地。
千百年了,庄子依然和惠子游于濠梁上,放肆地辩论着鱼乐鱼不乐,他死了,庄子说,那是自由。
哲学家死了,他们还活着。
因为他们无惧生死,他们与死神比肩,坚信着,死亡不过一气散。
他们用一生劝诫世人:热爱生命,直面死亡,追寻那份自由。
在哲学的世界里,害怕死亡是无知的。
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
参考文献
⏹苏格拉底《申辩篇》
⏹尼采《悲剧的诞生》
⏹瓦格纳《尼伯龙根戒指》⏹庄子《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