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哲学就是学习死亡
2023年《哲学与人生》读后感5篇

2023年《哲学与人生》读后感5篇《哲学与人生》读后感1最近读了傅佩荣先生的著作《哲学与人生》,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书中的很多内容都是一些我能够模模糊糊体会到但不能很好的将其提取出来的生活哲学。
在这里,我想写出部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并谈一谈我对它们的理解。
“哲学就是练习死亡”。
这是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说,傅先生对其作这样的解释:“所谓练习死亡,就是要练习减少身体的控制程度,亦即要让身体的惰性无法对个人产生影响力,就好像死亡一样。
这样,才能让心灵自由地追求智慧。
”谈到自由,我不由得想起一次一位老师让我们每个人谈谈自己的人生理想,其中有一位同学的理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理想是:追求尽可能多的自由,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
我想,这恐怕也是大多数人的想法吧。
他之所以说“尽可能多的自由”,应该是是因为他明白要追求绝对的自由是不可能的,因为这种自由既包括心灵上的,也包括物质的。
人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在行动上总会受到一些约束。
可是我想说的是,心灵的绝对自由却是可以实现的。
而且,这种可以实现的自由,反而是自由的最高境界:它不受时间限制,不受空间限制,不受生老病死限制,它使心灵能够如庄子笔下的大鹏鸟一样遨游于九天之外。
“不要只是做一个专家,还要设法透过自己的知识进一步体验到智慧”。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所留下来的知识是每一个人穷其一生也无法全部掌握的,因此便有了许多从事某一特定领域的专家。
然而近年来在,“专家”这个词的名声似乎不那么好,许多所谓的专家常常犯一些低级的错误。
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他们没有透过自己的知识进一步体验到智慧,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被一叶所障目,殊不知知识本来就是相通的,怎么能硬生生的将某一块割裂开来呢?高中时的一位从事竞赛教育多年的物理老师曾对我们说:“物理学到最后就是哲学。
”我相信,不仅仅是物理,任何一门学科到最后都能归结到哲学。
亚里士多德,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大家,他对哲学的几乎每个学科都作出了贡献,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宪法。
哲学与人生读书笔记

《哲学与人生》的作者是傅佩荣。
相信哲学对每个人都是必需的,因为人类天性之中就有一种哲学的倾向,每个人的内心都希望自由,能够做自己、摆脱各种限制与压力,越来越感受到作为一个人的喜悦。
下面是向各位推荐的,希望对各位能有所帮助!篇一上午读了两章《哲学与人生》,作者是台湾的傅佩荣。
尽管买书的时候是在天已全黑的天桥上,但翻了三四页便将我吸引——在选书方面,郑渊洁有一句话对我购书方面的指导意义颇为深远,他曾经写:如果一本书在五分钟内不能将你吸引,那么请把书放下。
而这本书十秒内就让我产生了兴趣。
加之作者是傅佩荣,这个名字有些耳熟,再加上他来自台湾——我似乎有些地域迷信,人文、哲学、史地方面看好港台作者,这方面的熏陶和背景,台湾比内地厚重。
苏格拉底:没有经过检查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
尼采: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活,他就能够忍受任何一种生活!爱因斯坦:专家只是训练有素的狗。
——这句话用意不是在骂人,而是还要透过自己的知识体验到智慧。
对待知识,我不喜欢又专又精,偏执的认定专精于某一领域,会放不开心眼。
我喜欢又广又浅,什么都知道一点点就好。
对哲学以前也没什么兴趣,但自从不用再考什么马列哲学,我的兴趣便开始自然的生长。
呵呵,看到爱因斯坦这句话,笑原来无意中,我避免成为了一条狗:P“哲学的英文叫做Phiooh,这个字源于希腊文,是由希腊文中Phiia和ohia这两个字所合成的,意思是‘爱智’——爱好智慧”。
千古艰难唯一死。
柏拉图:哲学就是练习死亡。
所谓练习死亡,不是真让你去死哈,而是练习减少身体的控制程度,即是要让身体的惰性无法对个人产生影响力,就好像死亡一样。
……这点似乎与佛家教理有共通之处,刚才午饭的时候,我看着自己右小臂,忽然就想着:如果自己死了……心里顿时滋生出粘稠的舍不得,就连右小臂上那道浅浅的长长的伤疤都变得那么可爱,连失去它都让自己难过。
……我回过神来,忍不住的叹息:自己远没有自己想像的那么放的下!“希腊文中的‘真理’叫做aetheia,其意为‘发现’,即英文中的dicover这个词。
伊壁鸠鲁哲学下的终极关怀

伊壁鸠鲁哲学下的终极关怀摘要:终极关怀作为人的精神世界超越有限、追求无限的渴望,是对宇宙人生形上层次的哲学思考,这个论题一直都占据着哲学和宗教的核心地位,基于人类是作为徘徊于物质和精神两个世界的主体,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如何经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人生的救赎。
伊壁鸠鲁哲学中的唯物主义与无神论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别于宗教意义下的终极关怀。
我们可以从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以及其死亡哲学中去探讨这一论题的答案。
关键词:伊壁鸠鲁终极关怀死亡哲学快乐主义在西方古典哲学中,哲学生活又谓人生的“静观”,而对于人生最大的静观问题,则莫过于对死亡的静观。
自上古、中古至今,西方还是东方。
在对死亡和生命的终极关怀这一问题上,哲人们的思想出奇产生了一种共鸣。
那便是对至高的善的讨论,以及对“精神家园”慰藉。
但是在这其中,由于价值观的取向不同,以及人对人、人对社会的道德责任感的不一致,导致了一些局部区域的分歧。
“真正的追求哲学, 无非是学习死, 学习追求死的状态”。
大哲人苏格拉底如是说《斐多》。
当这无处逃匿的肉身终将面对这一悲剧性的终将—死亡,人们会产生恐慌、焦虑、焦虑、或者期待。
于是这就使得哲学的目光凝聚于这一课题上,宗教哲学也如此,不遗余力的探讨着如何成全生与死的圆舞。
如此我们便很清楚的有个认识,那就是为何智者派的论题会集中到人——这一灵长类高级生物的身上,在哲学范畴里,我们称之为对主体的认识。
在早期希腊哲学时期,研究主题还是“世界的本源”,如伊奥利亚派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源”,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万物的本源”,爱利亚学派则认为世界的本源是不变的一。
在种种论点不得一致的时候,便引起了哲人们的另一思考,那便是“我们是什么?人是什么”。
所以在希腊哲学的鼎盛时期,主体的认识成为了热点。
譬如普罗泰格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亚里斯多德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德尔菲在阿波罗的圣殿上写着“认识你自己”诸如此种种,在哲人们引入这个话题的时候,便慢慢的认识到了探讨生命的终极关怀这一重要性。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精选8篇)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精选8篇)《哲学与人生》读后感1最近,拜读了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一书。
傅先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开宗明义的讲述了哲学的有关知识,提供了走向哲学的途径,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哲理与人生境界。
个人感觉,傅先生微言大义,其主要目的就如同在自序中所讲的“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离哲学是盲目的。
”重点不是普及一点哲学知识,而是引导我们审视自我、发现自我、改善自我、提高自我。
作为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通过阅读《哲学与人生》,进一步懂得了应该怎样更好地对待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一要主动学习。
在西方流行着一条“知识折旧定律”,即:一个人一年不学习,所拥有的知识会折旧80%。
当前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知识不断更新,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
就我们民航发展来讲,持续安全、民航强国民航战略的提出,对民航发展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这些任务的探索者、实践者只能是我们民航人,如果我们不努力学习,不及时更新知识不但不能克服缺点,改进工作,而且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所抛弃,失去任职的资格和条件。
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学习当作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生活方式,带着深厚的感情学,带着实践的要求学,使学习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
要注重提高政治理论学习的高度性,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质,以增强工作的原则性、预见性、创造性。
要注重提高业务知识学习的系统性,熟练掌握本职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巧,研究民航发展的新情况,探讨新的方式方法,不断提工作水平。
要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习的针对性,综合运用各种有效学习载体,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学习监管知识、依法行政知识、安全知识,确保学习成效。
二要快乐工作。
工作是人一生最重要的必修课,人每天离不开工作,所以不要把工作当作负担,而应该快乐工作。
能否快乐工作,关键取决于心态。
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把取得的每一次成功,当作对自己的奖赏;把自己的每一次挫折,当作一种历练和考验,以快乐的心情去完成它。
探讨哲学就是学习死亡

探讨哲学就是学习死亡作者:蔡晓滨来源:《走向世界》2010年第14期蒙田把自己写的那些率性文字称之为“随笔”。
在此之前,还没有人涉足过这种独特的文体。
笔从心出,微言大义,古今勾连,结构随意,完全不受文章做法和时下观念的约束。
像一个秋天草原的悠闲旅人,松开他胯下骏马的缰绳,任由马匹把他带往任何地方。
正所谓形散而神不散。
蒙田对自己的随笔是自命不负的。
他知道他的同时代人中,没有人能驾驭得了这种全新的写作方式。
他曾对他的贵族朋友们说,今后你们欢宴、寿诞、造房、盖屋,我没有什么独特的礼物相送,只有写几篇文字优美、意境辽远的随笔予你们贺喜了。
蒙田是一个怪人。
1533年蒙田出生于法国南部的佩里戈尔地区,那是一片未开化的愚昧之地。
蒙田父亲做过地方小官,家有良产。
父亲想把蒙田培养成为一代贵族,逼他学习拉丁文和古罗马历史。
不足20岁的时候,父亲为蒙田安排了一次壮丽的欧洲旅行,七八个仆人护卫着这位公子哥,在欧洲大陆上游荡了一年,不仅吃穿用取暖等所有家什样样俱全,甚至连做饭的炊具、烧茶的铁壶也是自家的东西。
这一趟旅行下来,效果适得其反,蒙田越发自惭形秽。
他被欧洲其他国家高度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惊得瞠目结舌;他深知他永远融不进欧洲王室那优雅的上流社会。
他就是来自法国南部落后地区没见过世面的小地主,永远休想迈进贵族的门槛一步。
蒙田曾有过短暂的政治抱负。
他两度担任过波尔多市市长,并曾晋谒王宫,陪同法王亨利二世巡视巴黎和巴勒拉克。
但他耽于幻想的个性、敏感而细腻的情感,显然不是玩弄权术的合适人物。
1568年父亲去世了,蒙田分到了巨额遗产和自家的庄园。
3年后,38岁的蒙田退隐庄园,不问世事,过起了读书写作的优雅生活。
用蒙田自己的话说,希望“投入智慧女神的怀抱,在平安宁静中度过有生之年”。
归隐庄园的蒙田,抛掉了尘世间的所有干扰,静下心来探究人生的本原意义。
蒙田主张追求人生的幸福快乐,人要成为创造自己生活的主人。
而且,生命愈是短暂,我们愈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
2021柏拉图《理想国》中洞喻的哲学思考范文3

2021柏拉图《理想国》中洞喻的哲学思考范文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用洞穴比的喻来解释理念论。
“设想一些生活在地下洞穴的人;从洞穴地步有一条长长的通道通向外面世界敞开的入口。
他们从小就生活在洞穴里,他们的腿和脖子被绑缚在一个地方而被固定在那里,只许他们向前看,而不许回头。
在他们身后较远的搞出有些燃烧的火光,在火与囚禁者之间的高处有一条路,你应该设想路边已经筑了一堵矮墙。
”矮墙的另一边有人拿着各种雕刻的人像以及动物模型,都高于这堵矮墙,火光将这些人工制品的影子投射在墙壁上,囚徒们都认为影子就是唯一现实。
最后,一个囚徒挣脱了枷锁,走出了洞口。
看见了太阳。
在阳光下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
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墙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
但是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
洞穴洞内洞外的比喻,就是柏拉图对世界的划分。
柏拉图在其思想发展的后期,公开地揭露理念论所存在的种种矛盾,进行了认真的反思。
在《巴门尼德篇》前半部分中,柏拉图以巴门尼德之口揭露了理念论存在的种种矛盾和困难。
首先,在什么事物有理念的问题上遇到困难。
柏拉图对存在公正、美、善等诸如此类的理念毫无疑问。
对是否存在火。
水等自然物的理念则表现得犹疑不决。
而对头发、污泥等低贱的无价值的东西。
则坚决否认它们有理念。
其次,是分有说中存在的困难。
具体事物分有理念只有两种方式,或者分有理念的整体,或者分有理念的部分。
再次,证明理念是单一的方法也存在矛盾。
最后,理念论所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理念不可认识,既然理念世界与可感世界是分离的,那么理念只能与理念相互关系,可感事物只能与可感事物相互关系,理念不可能与可感事物发生联系。
我们是处在可感事物中的,根本无法认识理念。
在柏拉图看来,理念论之所以产生上述困难和矛盾,是由于人们用课件物体及与此相关的东西来讨论需要安全用理性思考的东西。
学习哲学就是练习死亡 3

学习哲学就是练习死亡著名诗人臧克家有一首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人死,意味着心脏停止跳动,结束了一切社会关系。
如果身边的某个人突然不再了,但他(她)身影一直还会在脑海里徘徊,心里还在一直惦记着,更有甚者会梦到。
还有的人,身前一直过着节俭的生活,品德高尚,为人民的利益做了突出的贡献,比如:李大钊、鲁迅、毛泽东等,他们虽已不在人世,但是精神永远存在人们的心中。
在《斐多篇》中,苏格拉底说,人一直被自己的肉体所束缚,而不能达到道德精神至高的境界,肉体的存在是自身发展的阻碍,但是它不是永恒的最终会死亡。
哲学家在活着的时候所做的就是突破肉体的束缚,致力于领悟事物存在的本质规律,追求高尚的、至善的灵魂。
但这一过程不能在世的时候完成,只有肉体毁灭了,灵魂才真正地脱离肉体,达到永生的状态。
苏格拉底认为,灵魂是不朽的,学习哲学不是最求肉体的享乐,而是追求独立于肉体的灵魂,从而达到永生。
在某个名人的追悼会上,经常会有这样的悼词:’他(她)虽然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但是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这一看似矛盾的话正好与苏格拉底灵魂不朽的唯心主义学说契合。
人体解剖是猴体解剖的钥匙长期以来,流行的历史观点是:‘只有了解了过去,才能了解现在,’因此在研究历史时,收集历史资料,尽量的还原历史真实。
在对历史有一个大量的研究后,再从中得到教训,总结历史经验,以史为鉴。
这似乎是无可厚非的,现在的产生总会有其发展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的,而这个过程就是历史。
所以一直以来,人们致力于研究这个过程,但往往陷入历史虚无主义。
而马克思这一思想观点反其道而行,认为只有了解了现在才能了解过去。
但从这句话的本身讲,意为:人是由猴发展过来的,比猴发展的更为完善,只有对人的构造充分了解后,那么人在猴阶段的种种特性都迎刃而解了。
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具体到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就比较复杂。
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说人的历史就是当代史,我们生活在当代,经过一段时期后就会成为现代,那个时期就成了当代,所以研究历史应着眼于当代,因为它早晚也会成为历史。
哲学与人生在线考试客观题问题详解

在线考试单选题(共25道题)收起1.(2.0分)“四假象”学说包括:∙A、种族假象、洞穴假象、市场假象、剧场假相∙B、民族假象、洞穴假象、市场假象、剧场假相∙C、种族假象、洞穴假象、经济假象、剧场假相∙D、科学假象、洞穴假象、市场假象、剧场假相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0分2.(2.0分)“所有人都会死”属于:∙A、真命题∙B、假命题∙C、特称否定命题∙D、全称否定命题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0分3.(2.0分)根据一个大前提和一个小前提得出一个结论叫做“三段论”,最早由谁系统地进行论述?∙A、泰勒斯∙B、苏格拉底∙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2.0分4.(2.0分)“所有人都会死,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会死”属于:∙A、演绎推理∙B、直接推理∙C、间接推理∙D、归纳推理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0分5.(2.0分)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逻辑错误的是:∙A、直接推理∙B、夸大事实∙C、偷换概念∙D、以偏概全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0分6.(2.0分)西方哲学起源于哪个国家?∙A、古希腊∙B、中国∙C、日本∙D、美国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0分7.(2.0分)世界上最早的民主制是由哪个国家创立的?∙A、中国∙B、英国∙C、希腊∙D、罗马我的答案:C 此题得分:2.0分8.(2.0分)“世界由原子和虚空组成。
原子不生不灭,不可分割,形状、大小、重量不一”是哪位哲学家的观点?∙A、恩培多克勒∙B、德谟克利特∙C、巴门尼德∙D、毕达哥拉斯我的答案:B 此题得分:2.0分9.(2.0分)“无人有意作恶”是哪位哲学家的观点?∙A、苏格拉底∙B、普罗泰戈拉∙C、柏拉图∙D、泰勒斯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0分10.(2.0分)“柏拉图式爱情”出自:∙A、赫拉克利特《论自然》∙B、柏拉图《对话集》∙C、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D、马可?奥勒留《沉思录》我的答案:B 此题得分:2.0分11.(2.0分)被称为“百科全书”式博学家的古希腊哲学家是:∙A、泰勒斯∙B、苏格拉底∙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2.0分12.(2.0分)在西方哲学中,“哲学”一词的意思是?∙A、智慧∙B、爱智慧∙C、有智慧∙D、学习智慧我的答案:B 此题得分:2.0分13.(2.0分)克尔凯郭尔认为,人生中存在三种由低到高的绝望,其中不包括:∙A、不知道有自我∙B、不愿意有自我∙C、不能够有自我∙D、不存在自我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2.0分14.(2.0分)“生活本质上是诗意的,所以它才有表现得不诗意的可能性”是谁的说法?∙A、雅斯贝尔斯∙B、海德格尔∙C、萨特∙D、波伏娃我的答案:B 此题得分:2.0分15.(2.0分)西西弗的故事来源于:∙A、中国神话∙B、希腊神话∙C、《圣经》∙D、日本神话我的答案:B 此题得分:2.0分16.(2.0分)下面不属于东方文明的特色的是:∙A、以内陆平原为中心,追求中庸,内敛、顺从而安于现状∙B、农业为主体,自给自足,人口极少流动,信息闭塞∙C、家族是利益共同体,宗法制度发达∙D、偏重理性思维,讲究逻辑和考证,强烈关注认识论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2.0分17.(2.0分)“轴心时代”的说法是由哪位哲学家提出的?∙A、斯宾诺莎∙B、弗洛伊德∙C、雅斯贝尔斯∙D、马塞尔我的答案:C 此题得分:2.0分18.(2.0分)为什么图书馆里,哲学书籍永远摆在第一排?∙A、因为哲学是所有学科中最早产生的∙B、因为哲学是所有学科的基础∙C、因为哲学的英文首字母排在其他学科之前∙D、因为创办图书馆的人最喜欢哲学我的答案:B 此题得分:2.0分19.(2.0分)关于神话,下面理解错误的是:∙A、神话是人类在理性还处于原始水平时,用来解释世界的方式∙B、神话是产生哲学和宗教的土壤∙C、神话基本不靠理性与逻辑,而是依情感展开的∙D、是封建社会的糟粕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2.0分20.(2.0分)哲学的作用不包括:∙A、培养智慧∙B、终极关怀∙C、自我发展∙D、发财致富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2.0分21.(2.0分)“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自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哲学就是学习死亡——苏格拉底的相关思考
我和大家分享苏格拉底的一句话:学习哲学就是学习死亡。
我认为是学习西方哲学的重要命题,我们应该引以思考和重视。
死亡,这是我们首先会问的关于这句话的问题。
那么,在今天我们对于死亡的描述是怎样的呢?医学上解释,所谓死亡,就是指大脑坏死,但人体各部分器官并非伴随大脑细胞死亡而死亡,在大脑细胞死亡后它仍可存活一段时间,其存活期限依保存方法不同,而有显著差别。
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类新陈代谢的停止,心脏的停止跳动等具体的现象。
那么,苏格拉底是如何理解死亡的呢?他说:死亡是灵魂从身体中解脱和分离出来。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用了解脱和分离这两个词,那么我们平时是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这两个词呢?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解脱—说明某样东西收到束缚,想通过某种方式从中脱离控制,在此,我把它理解为个褒义词,例如我们在某件事上受到很大的压力,当这些压力消失的时候,我们就会情不自禁的说:终于解脱了!那么分离呢?用到这个词时说明几样东西是一个整体,或者存在着某种关联。
如:台湾是我国神圣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现在我们的问题是,既然这句话是苏格拉底说的,我们就有必要谈论一下他的死。
苏格拉底当时是最有智慧的人,却被希腊以最公正的方式处死,为什么会这样呢?本质上来讲,苏格拉底之死是一
个真正的悲剧:它意味着一个更高的精神原则——个人的意识作为独立的意识——出现了;而这个原则又意味着人拿自我意识来代替神谕——人自己知道什么是真理,他应当向自身中观看。
这就是“认识你自己”的寓意。
但是,这个新原则最初是破坏性的,因为它与雅典生活的实质相对立;当希腊世界的现存原则与新的主观反思的原则相冲突时,苏格拉底之死便表现为一种悲剧的必然性。
于是在柏拉图《申辩篇》中苏格拉底最后说道:“死别的时候已到,我去死,而你们去活;哪一个更好,唯有神知道。
”其实希腊并不是真的想要他死,而只是想封住他的嘴。
他死了,是对雅典的一种抗议,也是一种感激,希腊人当时并不知道他们犯下了多大的错误,他必须在法律上忠诚才能在精神上反抗,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同时也是因为担心他逃亡后雅典将再没有好的导师可以教育人们了。
临死之前,他这样说:如果我的哲学是教人们如何认识死亡,那么,我逃亡我的哲学还有价值吗?我的一生都致力于城邦的法律维护,如果我现在选择违背法律方式逃亡,岂不是对我自己一生的嘲笑?难道你不知道我一生下来就是要死的吗?苏格拉底之死,并非因为伦理力量的冲突,而是因为他对自己思想的信仰,他是为自己的信仰而殉道。
在监狱的最后日子里,他还学习弹琴,并且和他的朋友讨论灵魂问题,他认为:肉身迫使哲人不得不日复一日地把时
间花在谋食上;其次,种种疾病对肉身的侵袭也不时阻碍哲人探究真理;再者,肉身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嗜好、欲望、恐惧以及各色幻想和谵妄,甚至会使哲人丧失思考能力。
正是肉身及其欲望催生了战争、革命和动乱,迫使哲人陷入其中、无暇钻研哲学。
因此,哲人在生前必须尽可能多接近知识、少迷恋肉身,使灵魂不受肉身牵累、保持纯净,以迎接神的恩典时刻、迎接灵魂真正出离身体的那一刻。
也就是说,灵魂要获得真正的智慧,就必须要摆脱身体的束缚。
因为哲学是爱智慧,而只有灵魂才能获得智慧,只有通过死亡才能让灵魂得到解放,所以最后苏格拉底并没有选择逃离,而是选择了死亡。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就不难理解黑格尔的一句话:人的存在是过着一种人的生活的死亡,人的存在是一种延期的死亡,因为我们一生下来就是要死的,而这中间的过程我们就理解为人生,人的本质是有限性,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而爱的这种行动则是通过人,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哲学的本质也是有限性,也可以理解学习哲学就是学习死亡。
轮回是善,苏格拉底用哲学这种方式达到了,因此,死亡对于他来说是幸福的开端。
参考文献:
《苏格拉底这样思考:通向幸福的16种方式》
《柏拉图对话录》
课后思考:
1,灵魂是一种状态,一种达到平衡的状态,它在发生,而我们却看不到,并不是看不到的东西不存在,而是
我们缺少一颗善于发现的眼睛,正如这句诗一样:黑
暗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它让我去发现明天的曙
光。
2,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考方式,有人嘲笑苏格拉底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最后历史嘲笑了他们。
每一个人
都有自己不同的价值观,我们所能给予他们的不是鄙
视或者嘲笑,而是尊重,尊重他们的同时也是尊重自
己。
3,未知的事情总是充满变化,许多我们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在别人的影响下总会影响到我们,例如从没有见
过蛇,听别人说多了,心中就会有一定的恐惧。
而位
置的变化有时能打破我们自己一直期待的那种平衡,
想到和得到之间还有一个词,那就是做到。
而我们自
己就需要去体验或者特意的训练,克服自己心中的恐
惧比克服别人带给我们的恐惧更难。
4,努力总有收获,失败也是一种,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自己那颗体验的心永远不能失去敏锐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