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耶鲁大学哲学死亡开放课程笔记第一阶段总结
探索死亡课程心得体会总结(2篇)

第1篇一、前言死亡,这个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就一直是人类探索的难题。
在生命的旅程中,我们无法避免面对死亡。
然而,对于死亡的认知和态度,却因人而异。
为了更好地理解死亡,探索生命的意义,我参加了“探索死亡”课程。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对死亡有了全新的认识,以下是我对这门课程的心得体会总结。
二、课程内容回顾1. 死亡的定义与意义课程伊始,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死亡的定义和意义。
死亡并不仅仅是生命的终结,更是一个生命的转化过程。
它意味着个体的消亡,但同时也为他人和社会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财富。
2. 死亡的文化差异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死亡有着不同的看法。
课程中,我们了解了东西方文化中关于死亡的不同观念,以及这些观念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 死亡教育与临终关怀课程重点介绍了死亡教育与临终关怀。
死亡教育旨在让人们正视死亡,提高对生命的认识;临终关怀则关注临终者的身心需求,为他们提供心理、生理、社会等方面的支持。
4. 死亡与生命意义的探索课程最后,我们探讨了死亡与生命意义的关系。
通过思考死亡,我们更加珍惜生命,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
三、心得体会1. 正视死亡,珍惜生命通过学习死亡课程,我深刻认识到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我们应该正视死亡,珍惜生命。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感恩,珍惜与亲人、朋友相处的时光,让生命更加充实。
2. 提高死亡教育意识死亡教育在我国尚未得到广泛关注,许多人对死亡缺乏正确的认识。
我认为,提高死亡教育意识至关重要。
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关注死亡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死亡,学会面对死亡。
3. 关注临终关怀,关爱他人临终关怀是尊重生命、关爱他人的体现。
在学习死亡课程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关注临终关怀不仅是对临终者的关爱,也是对生命的尊重。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努力关注身边的人,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4. 生命意义与价值观的思考死亡课程让我对生命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思考死亡的过程中,我逐渐明确了人生目标和价值观。
耶鲁大学开放课程—哲学:死亡.02.

死后是否还有活的可能性Could there be life after death?
我能幸免一死吗Might I survive my death?
哲学上对此有反驳But there's a philosophical objection to the entire question.
然后再用几周时间And then we're going to spend several weeks,
至少一周or at least a week or so,
讨论个人同一性的问题talking about the nature of personal identity.
在我们开始之前But before we can even get started,
我们是由什么组成的What are we made of?
我们的组成部分是什么What are our parts?
在回答"我是否能够幸存"It seems plausible to think
这个问题之前that before we could answer the question,
我们要知道 "我"是什么we need to know, what am I?
人是什么What's a person?
一方面要搞清形而上学中What's the metaphysical composition of people,
人的构造是什么on the one hand?
同时还要弄清同一性及And we need to get clear on the nature of identity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哲学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哲学
播放中
[第1课]课程介绍
[第2课] 人的本质:二元论与物理主义
[第3课] 灵魂存在与否的论证(一)
[第4课] 柏拉图对话录《斐多篇》介绍(一),灵魂存在与否的论证(二)
[第5课] 灵魂存在与否的论证(三):自由意志与濒死体验
[第6课] 灵魂存在与否的论证(四):柏拉图(二)
[第7课] 柏拉图 (二) :灵魂永恒与否的论证
[第8课] 柏拉图 (三) :灵魂永恒与否的论证(续)
[第9课] 柏拉图 (四) :灵魂永恒与否的论证(续)
[第10课] 人格同一性(一):跨越时空的同一性和灵魂理论
[第11课] 人格同一性(二):肉体理论及人格理论
[第12课] 人格同一性(三):人格理论的异议
[第13课] 人格同一性(四):本质因素何在?
[第14课] 本质因素何在(续)、死亡的本质(一)
[第15课] 死亡的本质(续):请相信你将死去
[第16课] 独自死亡、死亡之害(一)
[第17课] 死亡之害(二):剥夺性解释
[第18课] 死亡之害(三):不朽性(一)
[第19课] 不朽性(二):生命的价值(一)
[第20课] 生命的价值(二):死亡的其它坏处(一)
[第21课] 死亡的其它坏处(二)
[第22课] 对死亡的恐惧
[第23课] 如何面对死亡
[第24课] 自杀(一):自杀的合理性
[第25课] 自杀(二):犹豫不决的决定
[第26课] 自杀(三):自杀的道德评判以及全章总结。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详细笔记

PHIL 176 Death Professor Shelly Kagan(第一课没什么实质内容,可以略过)教授在第一课列举了这门课将要讨论的一些问题:1.人能否幸免于死2.人是什么?“我”是什么?3.有没有来生?4.自杀一定是恶的吗?……然后他摆出了自己的观点:1.不存在灵魂2.永生并不是好事情3.对死亡的恐惧是很正常的4.自杀在特定情境下有可能是理性的,并且在道德上是正当的……他希望通过这门课:学生能够自己独立思考。
他不是要灌输给学生这些观点,而是要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理性,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这些观点,都要有合理的根据,给出论证。
第二课要回答“我能否幸免于死”“我死后我是否还存在”,就需要先回答:“我”是什么?或人是什么?什么叫“幸免于死”?什么叫“活着”?一个人过了一段时间仍然是这个人,这是怎么一回事?……反驳:有人认为这个问题是混淆概念造成的,根本毫无意义,因为1.如果“死亡”的意思是生命的结束的话,那么2.“是否来生”就相当于“生命结束之后是否还有生命”,这就好比“碗里的饭吃完后碗里还有饭吗”,那么3.“是否有来生”或“我能否幸免与死”的答案当然就是否定的(因为很明显这些提问自相矛盾),这能从问题里直接得到答案。
△回应:1.如果,“死亡”指的是身体的死亡(即一系列的生理过程);那么,2.之前的问题将变成“我的身体死后我是否还存在”,这和“生命结束之后是否还有生命”不同,不能从提问中直接得到答案。
YYets3.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提问和回答“我能否幸免与死”是有意义的。
要回答“我能否幸免于死”(在上面的那个理解下),就需要先弄清楚:“我”是什么?“我”是什么东西组成的?或者人是什么?人由什么组成?一般来说,有两种主流观点:一、二元论(Dualism)◎1.人是由身体和心灵(灵魂)两部分组合而成严格说来,人的本质是灵魂,它与某具肉身密切联系着;“我”就是指我的灵魂,尽管与我的身体紧密联系着。
2.身体和心灵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身体是物质的,灵魂是非物质的(不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3.心灵指挥身体,“身体反作用于心灵”4.死亡就是指身体的死亡,灵魂离开肉体(?)二、物理主义(Physicalism)○1.人只有身体,尽管2.这个身体能够实现多种功能3.人就是一个物理对象,一个纯物质的存在4.谈论心灵,实际上就是谈论大脑(或大脑的功能),正如微笑就是特殊的肌肉运动5.死亡就是指身体丧失了正常功能第三课二元论与物理主义的分歧:是否存在灵魂?证明事物存在的方法:1.通过五感获得的经验证据来证明但是,灵魂是非物质的(如果二元论正确的话),我们无法通过感官来感觉到灵魂。
耶鲁大学开放课程—哲学:死亡

不同的手段导致死亡的方式不同,但是我认为有一点是相同的,你的死亡伴随着这一系列的事情发生,都是些什么事呢?事实上我对这方面不是很了解。
我只能认为是不论最初的死亡原因是什么,最后血液不再流动,氧气不能输送到全身,导致大脑变得缺氧,由于细胞中缺少氧气,所以细胞不能完成它们的各种新陈代谢活动,因此他们不能修复各种损伤,或者生成所需的氨基酸蛋白质,当细胞开始衰退,细胞组织开始损坏,它们不能像正常的细胞一样修复,结果就是重要的细胞组织衰竭了,瞬间肉体死亡了,我想说我不是很确定这个是不是真的。
刚才讲的那个小故事是不是真的。
但是有些类似的故事就可能是真的。
从哲学的观点来看,我已经把整个过程画在了黑板上。
由于我不知道某些具体的生理过程,我们可以叫它B1 B2 B3一直到Bn ,在B1之前你的身体还在运作,正常运作也就是机体的呼吸复制细胞诸如此类。
在这个过程的最后也就是Bn 身体死亡了,B是指身体B1到Bn 这就是死亡的过程至少这是身体上的死亡。
就像我说的这就是一些医学院的人生物学家或生理学家向我们描述的死亡。
然而问题又来了,假设我们叫这个过程“肉体死亡”,把这些发生在最后阶段的事称做肉体死亡。
■■■这门课的成绩会由以下几部分构成:平时作业占20%,期中考试占30%,期中有时在10月份考,期末考试占50%;这就是成绩的加权比例。
我还有另外一套评分计划叫“特赦计划”,就是我会比较你的学期总成绩和你的期末考试成绩,我会取这两个成绩中更高的作为你的课程最终成绩。
……接下来学好物理最重要的就是完成作业,作业的权重虽然只有20%,但这个数字是无法真正衡量其重要性的,作业能让你真正弄清楚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果你只看我在黑板上的推导,觉得很有道理,好象自己也能行,但是只有你动手去解题,才是验证自己会与不会的唯一方法。
只有这个时候你才知道自己是否真正理解了,所以,我要求你们按时按量地完成作业。
如果我周三布置了关于该周课堂内容的作业,你们应该尽快着手去做,因为当你下周来上新课时我会假设大家都已经把上周题目做完了。
耶鲁大学开放课程—哲学:死亡01

我的意思是指某些非物质的东西\I'm going to mean something immaterial,
某些区别于我们身体的东西\something distinct from our bodies.
我们有非物质的灵魂吗\Do we have immaterial souls,
会有东西能够从身体的死亡中幸存吗\something that might survive the death of our body?
如果没有 那么死亡的本质意味着什么\And if not, what does that imply about the nature of death?
我们要讨论的是当我们思考\Well, the things we'll talk about are philosophical questions
死亡本质或诸如此类的问题时 所产生的\that arise as we begin to think about the nature of death,
..,我们不会谈论那些\about the things we won't be talking about
你们可能强烈希望在\that you might reasonably expect or hope
死亡课程上听到的东西\that a class on death would talk about,
其他死亡课上听不到的\could cover that we won't talk about.
12-死亡-哲学-耶鲁大学开放课程纯中文译稿.txt.pps.rtf

之前我们已对人格同一性的关键将三种不同观点做了区分分别是灵魂观点肉体观点以及人格观点我们暂不展开灵魂理论因为我已论证过世界上没有灵魂虽然有时候为了比较或者对比方便我会提到它我们主要需要问自己到底选择肉体理论还是人格理论肉体理论认为应该以肉体为标准将来若有人占据我的肉体那他就是我人格理论的评判标准则是人格即由信仰欲望记忆目标野心等组成的整体如果将来某个人拥有我的记忆我的信仰我的欲望那他就是我这两个观点我们该如何抉择呢上节课结尾我曾提到我想给大家做一套思考实验我们只能通过思考实验的形式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肉体和人格总是并存的但通过做一些科幻实验我们可以将二者分开并且扪心自问"究竟在我心目中哪一个才是我当我的肉体和我的人格背道而驰我又该何去何从"再次提醒大家为了让你们更直观地感受一旦我把肉体和人格分离开来我将从二者中选其一对其进行折磨所以我要请大家将自己置身其中想象这正发生在你自己身上问问你自己"我希望哪个受折磨或者我希望哪个不被折磨"因为那会帮你们发现那个才是你内心真正所选大家用这种自省方式来自然地思考下这个问题先不考虑你可能会折磨他人或同意他人被折磨的道德问题就我们的目的而言此时此刻如果我从课堂上拉出一个志愿者然后问他你在这里那边还有另一个志愿者你想让我折磨你俩中的哪一个呢回答肯定是"折磨他吧我就免了"这样我们就可以发现自己内心的真实所想好了这就是我要问你们的问题我可能会逐步深入这个实验就像发生在我身上一样但为了更形象你们也应该将自己摆在实验者的角度去思考介绍完这几个思维实验以后我还会演示英国哲学家伯纳德·威廉姆斯的伯纳德·威廉姆斯当代英国最杰出的道德哲学家他认为道德反省最初的基础必须是个人的观点即行为的内在理由两个实验好了现在做第一个实验有个疯狂的科学家绑架了你并对你说"我在造思想调换器除了你我还绑架了琳达我要把你俩联接到我的机器上然后调换你们的思想也就是说我会从你的脑子里读取你的记忆信仰欲望并从琳达的脑子里读取她的记忆信仰欲望然后将琳达的记忆信仰等用电子方式输送到这里植入你的大脑再将你的记忆信仰等植入琳达的大脑整个过程中我们会先将你催眠然后当你醒来时你将处于琳达的肉体里"接下来你醒后就会说"我怎么会在这个新的肉体里我的胡子上哪去了我怎么在用这种女高音说话"但不论如何你心里知道"我是雪莱·卡根貌似我困在了琳达的肉体里我也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哦对了有个疯子科学家绑架了我把我俩对调了他把我俩的肉体和思想对调了我猜大概就是这样吧"于是他对你做出如此一番解释不过更可恶的是他还是个邪恶的疯子科学家疯子科学家本身就够邪恶的了但他还是个邪恶的疯子科学家他说"当我完成后"这儿还有个装着琳达人格的雪莱肉体琳达会想"我在干吗""我怎么会在雪莱的肉体里我怎么长胡子了"于是这边是装着琳达人格的雪莱肉体这边是装有雪莱人格的琳达肉体"我要折磨其中一个但由于我是个仁慈的邪恶的疯子科学家我想先问问你我该折磨哪一个"对于这个问题我再次请你们置身其中来思考假设这事发生在你们身上就我自己考虑的结果我会说"折磨这边这位吧"我会在这边琳达的肉体里震惊于我所经历的一切惊恐地看着她遭受折磨但起码我自己逃过一劫这就是我思考这个例子时的第一反应当这个疯子科学家问我"我应该折磨哪一个"我会说"折磨这个吧"因为如果我说"折磨这个"而他也这么做了想想接下来会怎样我会想"我是雪莱·卡根这太恐怖了疼疼快住手快住手"我可不想遭这份罪如果这家伙被折磨的话没人会觉得"我是极度痛苦的雪莱·卡根"所以我希望这家伙被折磨这就是我在思考这个例子时的直觉反应如果你也这么认为的话就想想看这个答案的含意你是想说我雪莱·卡根最终还是这边这个但那个肉体不是我的而是琳达的雪莱·卡根的身体在这里但这个才是我因为我不希望它受折磨所以肉体不是人格同一性的关键人格才是这边这个有我的人格我在芝加哥长大的记忆成为一名哲学家的记忆我对我孩子寄予的希望以及我对如何向妻子解释这一切的担忧不论如何这边这个有雪莱·卡根的人格这才是我这个直觉说明我凭直觉发现在人格同一性理论中人格理论更可靠现在来讲另一个故事如我说过这两个故事都是源自伯纳德·威廉姆斯伯纳德·威廉姆斯说还有另外一个例子还是那个疯子科学家绑架了你和琳达然后他说"雪莱我给你说个事"这里我置换了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他说"雪莱我给你说个事我要折磨你"我说"不要请别这样对我求你了请别折磨我"他说"你也知道我是个疯子科学家这是我的工作我要折磨你但由于我是仁慈的疯子科学家所以在折磨你之前我会先让你失忆我要彻底清除你的大脑记忆这样你就不记得你是雪莱·卡根了不记得你在芝加哥长大的事不记得你决心要做一个哲学家的事你也不记得自己结了婚有了孩子你什么都不记得你无欲无求在我折磨你之前一切都会被清除掉让你完完全全地失忆这样行了吧"我可不觉得我还是要受折磨而且酷刑还愈发加重了既要失忆又要受折磨一点也不好受"好吧" 他说"为了让你好过点在你失忆以后受到折磨之前我会先把你弄疯让你确信自己就是琳达我一直在研究琳达她就在那儿我一直在观察她的脑电波等来研究她的心理所以我要混淆你的意识让你觉得自己就是琳达我要让你以为'我是琳达'当然你不会那么说你会说'我是琳达' 你会获得关于琳达在宾夕法尼亚长大的那些记忆你会知晓琳达的家庭情况并且像琳达一样你会想当一名作家或是任何她想做的职业然后我再来折磨你你现在满意了吗" 不我还是不乐意首先我要被折磨我会失忆现在你还要把我逼疯再蛊惑我的内心让我觉得我是琳达简直糟透了他说"好吧最后一次让步你太不讲道理了""我的最后一次让步在把你弄疯让你以为你是琳达以后我要对琳达做一样的事情让她失忆把她弄疯让她觉得她就是雪莱把你的一切记忆信仰欲望都给她这样的话再折磨你总没问题了吧"才不呢问题大了去了我受折磨失忆发疯就已经够糟糕了你让不让别人失忆发疯又不能改善我的处境不要折磨我如果你一定要折磨谁我不道德地说一句如果你一定要折磨谁就折磨她好了别折磨我我思考这个例子的时候就是这么个直觉现在想想第二个例子对人格同一性理论有什么含意如果我不希望这边这位受折磨那一定是因为我觉得这就是我但如果这是我的话人格同一性的关键又是什么看来不是人格因为在受折磨之前这并不是雪莱·卡根的人格雪莱·卡根的人格在那里这只是雪莱·卡根的肉体这就表明如果我不希望他受折磨是因为我相信人格同一性的肉体理论根据肉体而非人格判断身份同一性即便他调换了我们的人格他折磨的人依然是我这就是我思考伯纳德·威廉姆斯描述的第二个例子时的直觉从哲学角度来看我们现在陷入了困境因为当我们考虑第一个例子时我们的直觉好像在说人格是身份同一性的关键但当我们考虑第二个例子时我们的直觉却又好像在说肉体才是身份同一性的关键这就出问题了对吧两个例子居然使我们对同一问题得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稍等一下但更大的问题在于当然了如果你的直觉和我不一样我只是跟你们实话实说那些确实是我思考这些情况时的直觉如果你和我一样你也会陷入这个哲学困境如果你和我不一样如果你没有同样的感觉那么你大概就没有这个问题但我确实碰到这个问题了问题实际上更大因为它们不是如果你仔细推敲一下其实并不是这两种不同情况使我们直觉上有了两种不同的答案它们其实是同一种情况同一种情形同一个故事只不过我讲了两遍而已在这两个例子中折磨开始前这边都是雪莱·卡根的肉体和琳达的人格那边是琳达的肉体加上雪莱·卡根的人格然后我们问"你想折磨哪个呢"背景是一样的我只不过通过强调不同的侧重点来诱导你们作出不同的选择但它们其实是同一种情况不可能在一种情况下肉体是关键而另一种情况下人格是关键所以我们很难从中得出什么结论通过直觉来思考这些例子的办法看来也没什么帮助刚才有人提问请说好问题问题是这样的当那个疯子科学家把我的人格雪莱·卡根的人格转移到琳达的肉体上时他需要改变琳达的大脑而改变琳达的大脑这就是刚才说的那个问题是不是就是说他把那个大脑改造得更像雪莱·卡根而非琳达的大脑如果是的我们能不能说还记得我以前讲的肉体理论的最佳说法吗即大脑是人格同一性的关键所以如果这个真是雪莱·卡根的大脑那肉体理论就没问题了我们前面错误地认为肉体理论会指出这里的这个是雪莱·卡根其实肉体理论特别是它的最佳版本大脑理论会说"我们把雪莱的大脑搬到这儿了"如果你准备这么说的话当然你也确实可以这么说肉体理论是对的肉体理论不会像前面那样说"折磨这个家伙吧" 而会说"别折磨这家伙因为他是雪莱·卡根" 我觉得自己不会同意你的观点说这个大脑变成了雪莱·卡根的大脑如果你问我"雪莱·卡根的腿在哪里"它们还在这里"雪莱·卡根的心脏在哪里"它还在这里"雪莱·卡根的大脑在哪里"它同样还在这里那个疯子科学家似乎并没打开我脑壳取出我的大脑至少如果你是这么想像的话千万别这样想所有的调换都是电子调换并不是他取出大脑然后真的把这么一堆东西搬到那边去他只是重新给琳达的大脑编程打个比方可能更便于你们理解想象一下计算机和存储在其里面的程序及文件之间的不同人格就像计算机上运行的程序我们不仅要有一般的程序还要有特定的数据文件及数据库一类的东西那个疯子科学家实际要做的就是彻底删净硬盘把雪莱·卡根计算机里的程序放进去计算机还是那台计算机还是同样的中央处理器起码我是这样想这个问题的当然从某一角度说琳达的大脑在某种程度上和雪莱·卡根以前的大脑是有些相似比如说就像两台计算机上都有软驱一样但是雪莱·卡根的大脑究竟在哪里呢我觉得它在那里不在这里又有人提问请说我没太听懂这个问题你就这么想这边是雪莱·卡根的肉体加上琳达的人格如果我们折磨这个人别管是谁这个人会想"我是琳达我很疼我真希望他能住手我不知能否再见到琳达的丈夫"而这边是琳达的肉体加上雪莱·卡根的人格如果我们折磨这个人折磨必定会使肉体疼痛但是是意识感觉到疼痛所以在这里这个人会想"我是雪莱·卡根我很疼我不知能否再见到雪莱·卡根的妻子"当然我们折磨的是肉体折磨肉体导致意识感受到疼痛从而人格感受到疼痛它知道是谁在经受折磨我希望你们思考的是倘若非在这两种可怕的情景中选其一的话你会救哪一个人你会保护哪一个人你更在乎哪一个人是保你自己毫发无损还是保那个心里正想着"我是雪莱·卡根"的那个还是随便你取什么名但都感到"我很疼"的那个你肯定不希望自己叫着"我是雪莱·卡根我很疼"亦或是你叫玛丽喊着"我是玛丽我很疼"这就是我们要寻找的答案问题是同一个故事讲了两遍我发现我一会儿倾向这边一会儿又倾向那边所以我觉得思考威廉姆斯的例子无益于帮我决定要相信哪个理论肉体理论亦或是人格理论我发现当你用这种方式讲这故事时我就认可肉体理论你用那种方式讲这故事时我就认可人格理论如果我们需要在两种理论中做出选择的话我们还必须寻求一些其它的论证方法至少我认为需要诉诸其它一些论证方法因为我对这例子的直觉使我陷入了哲学困境所以让我们来看另一种论证方法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从而告诉我们究竟该相信哪个理论它首先提出一个人格理论的哲学异议它会这样说看人格同一性的人格理论会产生一个我们无法接受的结果所以我们要拒绝这种理论如果没有灵魂那我们就该认可肉体理论这个异议是这样的很常见的一种情况你们中有些人可能也会想到根据人格理论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我取决于他有没有我的信念比如说认为自己是雪莱·卡根知道自己在耶鲁大学教授哲学拿我自己举例没什么意思不如举举拿破仑的例子更生动一些你们大概都听说过时不时的有些疯子觉得自己是拿破仑试想现在有个人在密歇根的精神病院里他认为"我就是拿破仑"这个哲学异议指出很明显他是疯子对吧他不是拿破仑他是戴维·史密斯在底特律或是别的什么地方长大他精神错乱认为自己就是拿破仑但是这个异议指出人格理论会说他就是拿破仑因为他有拿破仑的信念他有拿破仑的人格既然这种说法明显是错误的所以我们要抛弃人格理论不过先别这么快下结论人格理论并没有说一旦某人有任何一点我的人格那么他就是我共同的信念显然不足以证明他就是我比如说我们都相信地球是圆的但这不足以证明别人就是我当然"我是拿破仑"这个信念是个少有的信念我相信你们没有谁会有这个信念我自己当然也没有这个信念拿破仑有这个信念密歇根的戴维·史密斯也有这个信念但这又怎样呢一个信念哪怕是个极与众不同的信念根据人格理论也不足以证明这个人就是拿破仑要成为拿破仑你就要拥有彻底相同的人格它包罗一系列错综复杂的信念欲望野心以及记忆戴维·史密斯没有这些东西密歇根精神病院里的戴维·史密斯可没有征服欧洲的记忆也没有加冕称王的记忆更没有被英国人打败的记忆这些记忆他一个都没有他甚至都不会说法语拿破仑说的是法语他没有拿破仑的人格所以戴维·史密斯的例子不具说服力无法作为人格理论的一个反例人格理论认为要成为拿破仑你需要有拿破仑的人格但是戴维·史密斯没有当然我们可以相信戴维·史密斯尽管他自以为是拿破仑但实际上并不是拿破仑这个异议无法颠覆人格理论但是我们可以将这个例子稍作调整把它修改一下有些人格理论的反对者会说"那好试想在密歇根的这个人确实拥有拿破仑的人格他记得自己加冕称王遭遇滑铁卢以及征服欧洲这些记忆他都拥有"而且还记得之前说的吗我们想让他拥有拿破仑的人格他没有戴维·史密斯的记忆他没有任何在底特律长大的记忆拿破仑怎么可能有在底特律长大的记忆拿破仑是在法国长大的然后这个异议就会说即使这个人拥有拿破仑所有的记忆信念欲望个性他仍然不是拿破仑因此人格理论说不通当我思考这个例子时我认为也许这才是对的这就是人格理论所作的恰当解释而我并不认为人格理论完全是错的让我们在某种程度上从拿破仑的角度思考拿破仑在18世纪征服欧洲加冕为王之后被英国人击败被流放到厄尔巴岛对吧我不记得拿破仑死在哪的了但他记得自己病危之时眼前越来越暗直到失去知觉然后我们发挥一下想象这样来说他突然醒了过来在密歇根醒了过来他心想"哈我拿破仑又回来了我在密歇根做什么"我不懂法语还是放弃算了但我最后记得的事是自己在厄尔巴岛病入膏肓卧床不起我怎么到这来了我要找机会重组军队再次征服世界如果他真有那些记忆的话我也不知道这样说是否正确天哪他就是拿破仑我是说这的确很怪诞现实中肯定不会发生这样的事就当我们是在讲科幻故事那么我们能否说拿破仑复活了或者说转世了经过某种过程大卫·史密斯的肉体现在成了拿破仑我觉得也许这么说也没错请说好的你就这么想看那家伙大卫·史密斯的肉体加上拿破仑的人格大家搞清楚一点大卫·史密斯的人格已经不存在了作为一个反例或是我们想要的例子他是不可能拥有两种记忆的不可能既有在法国长大的记忆又有在底特律长大的记忆他自己也从不会想"我是大卫·史密斯怎么变成拿破仑了"如果你那么想的话就说明你还没有拿破仑的人格他已经完完全全拥有拿破仑的人格但接下来问题是也许事情不是这样的毕竟他其实并没有拿破仑的经历不是吗拿破仑有做称帝的经历这个家伙却没有加冕称王的经历也许我们应该说这家伙自以为拥有加冕称王的经历但那记忆是虚幻的那只是种幻觉或是妄想他自己其实从未真正经历过那些要拥有真实的记忆他就必须真正当过皇帝但他没当过拿破仑才当过皇帝但直到我们确认他不是拿破仑之前我们还不能那么肯定总之如果人格理论是对的话那么既然他拥有所有的记忆或者叫半记忆或是准记忆随便怎么叫吧如果人格是关键的话那他就是拿破仑于是他就记得自己曾做过皇帝如果你要说不不不那些记忆都是幻想绝对是因为你觉得他不是真的拿破仑这种情况下你发现自己其实并不相信人格理论他为什么不是拿破仑因为肉体不同这个肉体不是拿破仑的要想成为拿破仑你必须拥有他的肉体这是一种可能的观点这就是肉体理论家提出拿破仑的反例时试图灌输给你的思想无论你拥有多少人格你都不会成为拿破仑你同意吗那就是他们的观点如果你同意那就意味着你并不接受人格理论我在此并不打算下一个结论我们究竟该相信哪个人格理论还是肉体理论我只是想让你们思考这些观点之间的异同之处以便你们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到底接受哪一个观点要强调的是当我思考并非简单地思考大卫·史密斯到底有一个还是两个人格而是思考整个肉体用词不当思考拿破仑的所有方面所有记忆所有信念假如大卫·史密斯说"我想起来了我想起来了"我不会用法语说这个"我想起自己小时候在法国挥舞着玩具刀玩耍"一些拿破仑从未写进日记的记忆然后我们去法国考证并发现了那把玩具刀这个人记得只有拿破仑才记得的事那么我就会觉得也许他真是拿破仑假设将这例子稍作变化拿破仑死在自己的床上在天堂醒来后说"我拿破仑是欧洲之王我终于死得其所来到天堂了"好像我们都会说"没错那是拿破仑"即使他已经没有肉体但他仍是拿破仑拿破仑的肉体已经在法国腐烂上帝给了拿破仑一个新的天使肉体很容易理解如果他有拿破仑的记忆信念欲望目标以及其它种种我们还认为那不是拿破仑吗想象一下让我们从天堂回到人间这种拿破仑式的事件其实经常发生我们常把这类事情称为着魔有时人们的肉体会着魔他们会突然变成另一个人之前的人格消失了如果这种事情发生得足够频繁不仅限于科幻小说那种类似大卫·史密斯的例子也许我们应该对着魔这件事做出解释人格是如何传递的也许物理学能够给出一些解释也许我们该说没错这些人被取代了他们变成了别的人所以我个人认为我不认为拿破仑是个有说服力的反例它没有给我一个反对人格理论的理由但至少我们看到了另一种不同的思路现在再看拿破仑在法国时拥有的记忆信念等等最后死在床上逐渐睡去失去意识等等我刚才在故事里说他醒来或者说他的人格醒来我们把场景设在了密歇根但如果能在密歇根发生同样也就能在纽约发生而如果能在纽约发生同时也能在密歇根发生我假设在这两个地方都能发生那么现在想象一下两个人都拥有拿破仑的人格完整的人格。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卡根的反驳耶鲁大学哲学教授谢利?卡根讲授的公开课“死亡”颇受欢迎,原因大概有二:一是这位教授的形象招人喜爱,他一脸的络腮胡,上课时穿着牛仔裤和运动鞋,有时还会盘腿坐到讲台上;第二就是他讲的主题了,虽然公开课都是导论性质的课程,但卡根的死亡公开课并不易懂。
他坦承:“其中一些材料是很难懂的,有些思想可能很难一下就把握住。
如果你有时间的话,把某些部分读上两遍会很有帮助。
”卡根在课上也会讲些笑话,比如他介绍说,美国喜剧演员菲尔兹说,希望他的墓碑上写的是:“我宁愿待在费城(而非长眠于此)。
”他提到了卡夫卡等作家的作品,但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不遗余力地分析和反驳跟他对立的立场。
卡根显然是一位训练有素的分析哲学家,听他的课需要很强的思辨能力。
他会还原一个命题的完整论证过程,考虑它的各种合理性,然后逐一加以反驳。
他使用了最佳解释推论、两难推理、类比等各种论证方法。
他的讲稿一共16章,前半部分讨论的是关于死亡的形而上学问题,如身心关系、人格同一性等,后半部分是价值理论,读到后半部分才会比较轻松。
卡根上来就亮出了他的基本观点:世上没有非实质的、不朽的灵魂,我们只是躯体,当我们的躯体死亡时,意味着我们的存在宣告终结,而且永生并不是值得追求的目标。
他最后又总结了一遍:“我们只是机器,当然我们不是随便什么机器,我们是神奇的机器,是有感情、有梦想、有创造力的机器。
死亡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巨大谜题,死亡并不比你的灯泡或者电脑坏掉更神秘……对死亡的恐惧是一种不恰当、不合理的反应。
我邀请你在面对死亡时能无所畏惧,不存幻想。
”在反驳灵魂存在的说法时,卡根使用了“最佳解释推论”:对于看不见的东西,我们如何证明它们存在呢?如果设定某种我们看不见的东西的存在,能帮助我们最佳地解释用其他方法无法解释的事物,我们就推论说这些事物是存在的。
这种论证被称为“最佳解释推论”。
比如我们相信存在着病毒和细菌,因为这样我们就能解释人们为什么会生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耶鲁大学哲学死亡开放课程笔记第一阶段总结1、二元论和唯心主义尽管物理主义是随着科学发展看似是正确理解事物的方式,但二元论也不是一无是处,因为思考首先就要把事物分类、明确、定义,而把事物一分为二是寻找区别的过程。
比如说,我们研究大脑时,就可以把人类大脑后天积累的神经连接模式单独区分出来,也可以叫做灵魂。
大脑这个宇宙最复杂的装置可以看作人体的灵魂。
人的复杂性可以看作是生物界的灵魂,同理,所有星体可以看作宇宙的灵魂,因为宇宙是一个熵增的过程(目前还是理论阶段,姑且信之),所有熵减的存在都可以看作与基本的事物本质相反的东西,而且这种熵减的存在大大影响了宇宙的形态,因此可以被看作灵魂。
二元论的思维模式其实和认识论的基本过程有相通之处,也许正因如此,笛卡尔的主要思想就体现在这两块。
唯心主义认为没有身体,只有灵魂。
这种论点很迷人,很多哲学家都喜欢这样的思维游戏,也许他们智商太高,内省太深,也许是他们乐于质疑常人所习惯的观感。
唯心主义琢磨起来也确实有趣,就象电影《黑客帝国》。
唯心主义认为,人所认为存在的东西都是人“认为”存在的,没有灵魂去认为,物质可能是不存在的,或者不是我们看到的那样的存在,而且不同的灵魂可能还会有不同的感知。
按现代科学哲学说法,这种理论的问题是不能证伪,就像如果有人说孙悟空在前一秒钟制造了人类,而且给所有人类各自的记忆,都以为自己活在一个有悠久历史、完整的社会关系的土地上。
这样的论点是没法去证伪的,唯心主义也是如此。
另外,以唯心主义的观点其实恰好可以反驳灵魂说,人之所以认为人有心灵是不是因为人感觉自己有心灵?也就是所谓的心灵只是人感觉的结果,不是原因。
也就是说,心灵的概念也可能是人感觉到结果,而心灵本身是不存在的。
那么人是用什么认为自己有心灵呢?心灵吗?这应该算循环论证还是自相矛盾呢?但唯心主义也有其实际用处,质疑自身的感觉体验,是唯心主义对人类认识进步的一大助力。
比如康德认为所谓的物质只是人们所认为的物质,时间和空间只是人感觉的方式,不是真正的存在,也不是真正的物质本质。
从现代理论物理的成果看,如果弦论是对的,事物的本质是十一个维度的,只是我们只能感觉到三个空间维度和一个时间维度,其它都是蜷曲的。
那么也就是说我们做为三维生物体能感觉到的是有限的。
和康德的论述很有相通之处,现代科学也的确需要质疑一些我们公认的物质特性。
(康德在当时本身也是一流的天体物理学家)其实我们不仅不能感受高于三个维度的空间,就是低于三个维度的空间我们也只能想象和计算,比如你可以想象自己生活在二维空间里,周围来来往往的都是一些线段,当你变换角度观察这些线段,会发现这些线段长度会变。
二维世界的画家只能画线段,雕塑家可以画平面。
但是我们想象这些的时候,能够想出我们生活在这个平面里,上下却没有厚度吗?或者说在我的脑海里真的可以屏蔽掉一个维度吗?我做不到,我也不觉得有人可以做到。
由此可知,出于永生的欲望和对解释的渴望,我们推出二元论,进而思考心灵的非物质属性,再思考我们的认知都来自于非物质的心灵,物质的实质就会被质疑,从而得出唯心主义。
2、有关死亡死亡这么单薄的命题能称为哲学的长久讨论对象,就是因为死亡是所有人都没有过体验,但却是每个人都禁不住要思考的。
因此凡是谈论死亡的,一般来说,不是在谈论永生的可能性,就是出于恐惧讨论其价值。
对于永生模式,一般可以分为几种模式。
第一种永生模式就是道教式的长生不老。
这是最直接的欲望,从人有自我意识和对死亡的恐惧开始,这种欲望就应该形成了,他不同于动物的自保本能,而是对一种生命可能的憧憬。
这种永生模式随着人类自身记录的增加,越来越让人无法相信,而且这种模式很难诱发对精神层面的抽象推理,显得很不高级。
于是就有了第二种模式:死而复生。
死而复生模式也很古老,人们也许通过四季变换,阴晴圆缺、以及梦见先人等经验。
想象出人死了以后可以过一段时间后重生,由于这个说法也很容易证伪,因为死后尸体肯定是会腐烂的,而且毕竟没人看到过死而复生的人(个别医学假死也难以契合理论)。
于是就有了各种各样的解释,通常把复活周期延长,短期内无人能证伪,或者把条件提高,使得普通人无法达到,埃及法老的木乃伊传说就是综合以上特征形成的。
但是死而复生模式的漏洞过多,且成为少数人的特权,也很难长时间在民众中流行。
这时就有了第三种模式,灵魂永生。
这种灵魂永生学说一种表现是人死后可以被安排去另一个世界----天堂地狱(基督教模式),另一方面可以安排转世轮回----但没有前世记忆(佛教模式)。
这样就成了不能证伪的学说,因此到今天仍有人相信。
这种灵魂学说自然就发展出来了平等思想,人们不再靠外界条件或者身份地位达到永生,人人的永生条件都是一样的。
也许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类的记录信息传播到一定程度,自然就会有平等思想,因为这是实际情况。
而这种平等思想促进了灵魂理论的建立和维持。
基督教是从松散的社会中发源出来的,也许它的一神之下众人平等的原则跟那种社会中相对平等的结构有关,而佛教思想里的众生平等,可能是对当时等级毫无根据的森严的一种逆反。
不过,灵魂说确实促进了新教理论中关于人人都有灵魂,人人都可以和上帝交流的思想的产生,从而推衍出现代的平等和人权观念。
但我们还不可以把灵魂说对社会进步的影响看得那么重,灵魂的存在模式只是宗教理论里很小的一部分,如何对其解释并与现实如何联系才是对社会有影响的因素。
比如,佛教的轮回说是来自古印度教,而在古印度教里,轮回说起到的是解释并支持等级制度的作用。
比如,在伽提体系中只有通过轮回才能完成等级变换等等。
不过正是由于没有人有死亡体验,灵魂说始终有其漏洞。
即使是最笃信灵魂说的人,也很少有因此而自杀的,除非现实过于苦难,说明大部分人在潜意识里对灵魂说是有怀疑的。
于是,由于对灵魂的怀疑,以及对死亡不可避免的恐惧,无神论者中产生了享乐主义以及名望追求两种人生观。
享乐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推动了社会进步,尽管本身不值得提倡,而对于名望和认可的追求对于人类社会的凝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尽管人追求名望和认可不只是潜意识里对永生欲望的寄托,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在追求现实世界里的尊崇。
灵魂说造出来的天堂大多是世间美好的强化和补充。
名望和认可能让人拿来做心灵的需求,也是来自于以往历史人物的叙对事效果。
人类的想象主要还是依据经验。
不过,仔细思考轮回说,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如果人在轮回过程中没有前世记忆,是否还能称之为自己的灵魂?这样的永生的意义何在?这样的永生说只能提供有限的安慰。
不过出于死亡不可避免性是极难改变的事实,有限的安慰总比没有好。
从这一点考虑,人类的繁衍一直靠基因代代传递,完全可以把基因称之为灵魂,效果和轮回是差不多的,都没有前世记忆和身体,甚至基因繁衍更好,至少每次轮回还都是人。
而从基因科学家和人类学家的研究成果来看,人类在某个时期人数非常少(几百到两千说法不一),而且再往前推,人类的基因都来自两个原始人(通过男性Y染色体和女性线粒体基因推断)。
那么,即便是自己没有后代也无所谓,因为人类的灵魂早已遍布全球,与其考虑自己的轮回或者繁衍,不如考虑人类的幸福,本质上效果差别不大。
这也许是世界主义者、人道主义者的心理安慰。
如果这还不能消除对死亡的恐惧,可以换几个视角。
从心理角度看,死亡既然是每个人都避免不了的,对这么平等的事情其实不值得恐惧。
但是由于人有自我意识,能感知自己思想的存在,而且知道自己死亡后就不再能感知,这不可避免地还会带来恐惧。
确实,从意识角度看,所有没有自我意识的低级动物和植物都是永生的,因为他们本身没有死亡概念,从另一个意义上说,也没有活着的概念。
而人类因为活着才有死亡概念,这样,死亡就成了生命对于生命的折磨。
不过说到折磨,中国和西方对死亡的观念就有不同。
在西方传说里,经常有被诅咒的鬼魂,因为永远不死而无聊、单调、日复一日的忍受没有新意的活着,从而渴望死亡。
从中国观感角度看似乎不可思议(也许是中国更倾向于享乐主义和名望认可来消除死亡恐惧),但仔细想想还是有一定道理,如果活着只剩下时间的延续,没有其它任何意义,死亡就不显得那么可怕了。
不过这样的价值观也许是善于思考的人编出来安慰自己,消除自己的恐惧。
奇怪的是日本也有扇太郎的故事,长生不死者无聊到了吃毒药。
对比中国的故事里大多是长生不老,鸡犬升天,都是对欲望的屈服,单从思维模式来讲,中国对死亡的看法似乎理性程度差一些,世俗欲望更多些。
但是,死亡的价值观本身就是人类的精神安慰剂,是否高级根本无所谓,有疗效就行。
至于说这种价值观对社会进步的影响,目前还没有什么确切的依据,即便有影响,也不是什么决定性的。
不过,从时间延续角度做一点哲学思考。
永生从个人角度来是个人生存的时间而已,而且关注的领域仅仅是人自我的意识。
并且,人生之前感受不到世界,所有的存在、空间、时间都没有,死后也是如此。
因此,在人出生前和死亡后,从个人角度说,时间是无穷小的。
处在两个无穷小之间,人有意识生存的时间再短也可以看作永生。
所以,即便人只活一秒钟,能够感受世界、感受自我的存在,和两端的无穷小相比,也是无穷大的。
如果这还不能消除恐惧,那我们就从人的意识说起。
人的意识或者说灵魂本质上和其它无生命的物质没有不同,甚至和我们制造的器物也没有不同。
因为从物理主义角度看,人有意识只是因为人被制造出来了。
制造过程就是繁殖,制造不仅仅是用机床和生产线来完成,人类繁殖就是利用自然界规律,使用有性繁殖方式、基因复制原理制造人类,并用这个躯体的感知能力制造了意识。
因为我们制造一辆汽车,也是利用宇宙形成后生成的物质及规律来完成的,我们从没有从宇宙大爆炸前的状态中制造出什么东西。
那么我们的意识和我们造的其它东西一样,只是更复杂些,本质上并不高级,起码没高级到要求永远存在的程度。
其实,把思绪都放在死亡上是对人生的浪费,与其考虑死亡价值,莫不如考虑活着的价值和体验。
很多宗教通过精深的哲学提供超验体验,以反衬人类渺小,从而缓解对死亡的恐惧。
但这些体验其实从科学的精深、宇宙的博大中一样可以感受到。
但是,无论怎么解释,对死亡的焦虑是事实存在的,是人类本能和共情。
所有对死亡豁达的态度都是一种心理上的安慰剂。
某些学说认为,因为人类一直存在对死亡的恐惧,才努力思考出尊严、人格等抽象概念使其超出肉体范畴来定义自身。
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死亡过于焦虑会影响人生幸福,对死亡完全没有感觉会缺少激情。
适度的紧张能让人更积极地体验人生。
3、关于自我对死亡的恐惧最大的来源就是自我意识的丧失。
这里就有必要分析一下自我意识。
首先,自我的概念有心理学层面的,社会学层面的和哲学层面的。
因为针对的是死亡价值观这样的哲学问题,就只用哲学的思路来思考。
首先,我们想象一下,如果我把自己克隆了,并使其加速成长到和我自己一样的年纪,我会觉得那个克隆人是“我”吗?肯定不是,那个克隆人只是和我在肉体结构上一样,他的意识、记忆和我都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