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哲学
死亡哲学:生命的终极问题

死亡哲学:生命的终极问题生命是一个绵延不绝的旅程,而死亡则是这段旅程最终的归宿。
死亡哲学是一门深奥而富有挑战性的领域,它试图探讨关于死亡和生命意义的种种问题,引领人们思考关于存在、意义和终极命运的核心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深入探讨死亡哲学,探讨生命的终极问题。
死亡的本质死亡是生命的必然归宿,是每一个活着的生命都无法回避的现实。
从生物学角度看,死亡是机体各系统功能无法维持而停止的状态。
然而,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死亡不仅仅是一个生物学现象,更是一个人类思考的对象。
死亡使人们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思考自己存在的价值。
生死的关系生与死是互为存在的两个极端,同时也是相互依存的。
没有死亡就无法体现生命的可贵,生之所以有意义,正是因为它终将走向死亡。
然而,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点,而是一个过程,一个转变。
生死相依,生生不息,这是宇宙中一种永恒的律动。
生命的意义生命的短暂性使其变得无比珍贵,人们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有些人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快乐与幸福,有些人认为生命的价值在于追求真理与智慧。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也有着不同的对死亡的态度与理解。
死亡的意义死亡并非终结,而是生命的延续。
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常常源于对未知的恐惧,对死去之后的世界的疑惑。
然而,许多哲学家认为,死亡才是生命真正的意义所在,因为死亡赋予了生命的珍贵与尊严。
只有面对死亡,人们才能体会生命的真正价值,并认识到存在的脆弱与可贵。
生命的轮回一些宗教与哲学体系认为,生命并非一次性的体验,而是一个轮回循环的过程。
生死轮回,灵魂涅槃,生生不息,这种观念在东方哲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无论是追求永恒的灵魂还是不息的生生不息,生命都以某种方式得到延续。
结语死亡哲学触及了人类精神的最深处,引领着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面对生命的奥秘与死亡的必然,我们或许可以更珍惜当下,珍惜身边的人与事,珍视每一个生命的存在。
生与死,是宇宙中永恒的话题,也是人类思考不尽的终极问题。
对伊壁鸠鲁死亡哲学的思考

对伊壁鸠鲁死亡哲学的思考伊壁鸠鲁是古希腊哲学家之一,他对人生和死亡的思考给人们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启示。
他的死亡哲学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对死亡本身的看法,其次是对人们如何应对死亡的建议。
伊壁鸠鲁认为,死亡是人类生命的必然结局。
他认为,死亡是自然规律中的一部分,就像生命的其他方面一样。
他说:“当我们生命的组成部分中的某一部分停止工作时,我们就死亡了。
”在他看来,人们没有必要对死亡感到恐惧或焦虑,因为它是生命的一部分,并且不可避免。
伊壁鸠鲁进一步指出,对死亡的逃避和恐惧只会浪费我们有限的时间和能量。
他说:“无论我们多么恐惧死亡,它终将来临。
”他的意思是,我们应该接受死亡的存在,并将注意力集中在眼前的生活上,而不是浪费时间担忧不可避免的事情。
他提出了名为“生死平等”的概念,即生与死是对等的,我们应该用同样的态度对待它们。
伊壁鸠鲁还主张享受眼前的生活,以及追求快乐和满足。
他认为,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刻,并尽可能地享受其中的美好。
他说:“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浪费在伤心和恐惧上,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追求快乐。
”他鼓励人们选择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享受活着的喜悦和乐趣。
伊壁鸠鲁并不是鼓励人们沉迷于肉欲和短暂的享乐中。
他主张一种适度的快乐和满足,而不是无所顾忌的放纵。
他说:“我们应该从适度的满足中获得快乐,而不是追求一时的刺激和短暂的满足。
”他警告人们不要沉迷于肉体的欲望和物质的追求,而是要在适度和平衡中寻找快乐。
伊壁鸠鲁对死亡和生活的看法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他认为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接受它的存在,并将注意力集中在活在当下。
他鼓励人们追求快乐和满足,但同时也警告人们不要陷入无节制的放纵和欲望之中。
通过他的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面对死亡,并在有限的生命中寻求快乐和满足。
对伊壁鸠鲁死亡哲学的思考

对伊壁鸠鲁死亡哲学的思考伊壁鸠鲁(Epicurus)是古希腊的一个著名哲学家,他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幸福和快乐的追求上。
他提出了一种死亡观念,认为死亡是自然的一部分,不应该被害怕或者悲伤。
这种观点成为伊壁鸠鲁死亡哲学的核心。
伊壁鸠鲁认为,人们对死亡产生恐惧主要源自对未知的恐惧,对死后世界的不确定性的担忧。
他坚信生死是自然法则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将不可避免地面临死亡。
伊壁鸠鲁主张,我们应该接受并理解死亡,将其视为不可避免的自然过程。
他认为,不应该因为恐惧死亡而忽略或放弃生活中的乐趣和幸福。
伊壁鸠鲁的死亡哲学主张人们对死亡持有一种淡然的态度。
他认为,死亡是对个体的解脱,摆脱了痛苦和烦恼,因此不应该被视为灾难或可怕的事物。
对于一个处境困难的人来说,死亡可以成为一个解脱的途径,从而给予他希望和慰藉。
根据伊壁鸠鲁的观点,快乐是人类生活的最高价值。
他认为,死亡的惧怕将会削弱人们的快乐。
为了追求快乐和达到幸福,人们应该摒弃对死亡的恐惧,专注于享受和珍惜生活的每一个瞬间。
伊壁鸠鲁并不是完全否定死亡的存在。
他承认,死亡是一种切断了感觉和意识的状态。
但他认为,对于正在经历死亡的人来说,他们不再拥有感觉和意识,因此对于他们而言并不存在痛苦。
伊壁鸠鲁引用了一个著名的比喻:就像一个人在入睡时,痛苦和困境并不会影响他。
他认为死亡对于我们而言是无法感知和感受到的。
伊壁鸠鲁的死亡哲学引发了很多讨论和争议。
一些人认为,他的观点过于乐观,对死亡持有一种轻视和漠视的态度。
他们认为,死亡并不是一个仅仅是不再感受和意识的存在,它还意味着与亲人和世界永远分离,无法再享受生活的乐趣和幸福。
伊壁鸠鲁的死亡哲学也有其合理性和价值所在。
他的观点使人们能够面对死亡,从而减少对未知的恐惧和担忧。
他强调了快乐和幸福的重要性,鼓励人们珍惜生活和享受每个瞬间。
他的观点提醒我们,死亡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无论我们如何恐惧或逃避它,它终将会到来。
伊壁鸠鲁的死亡哲学跳出了传统的观念和想法,提供了一种对待死亡的新视角。
对伊壁鸠鲁死亡哲学的思考

对伊壁鸠鲁死亡哲学的思考伊壁鸠鲁(Epicurus)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他是伊壁鸠鲁学派的创始人,其主要理论被称为伊壁鸠鲁主义。
伊壁鸠鲁的主要观点包括对快乐的追求和死亡的思考。
在伊壁鸠鲁的哲学体系中,对死亡的思考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伊壁鸠鲁认为,死亡并不可怕,因为死亡对我们来说是不存在的。
他认为,死亡对我们没有任何感觉,因为它是一种消逝,类似于我们在未出生之前的状态,我们不会有任何感觉。
伊壁鸠鲁主张我们无需害怕死亡,并应该学会接受死亡的存在。
伊壁鸠鲁同时认为,我们不必为死亡而焦虑。
他指出,焦虑是由于对未知的恐惧,对未来的担忧。
但对于死亡来说,我们无法感受到它的存在,因此也不需要担心它。
我们应该学会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刻,而不是因为死亡而浪费时间担忧。
伊壁鸠鲁提出了“死亡不是我的事”这一观点。
他认为,死亡不属于我们自己,因为一旦我们死去,我们就不再存在,对我们来说也就不再有任何事情。
我们不应该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担心死亡上,而是应该关注我们所能控制和影响的当下。
伊壁鸠鲁的死亡哲学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有人认为,伊壁鸠鲁过于简化了死亡的问题,忽视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
他们认为,死亡是一种无法避免的现实,无论我们能否感受到它,都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我们需要面对死亡,而不是简单地忽视或排斥它。
伊壁鸠鲁的死亡哲学也受到了宗教的挑战。
许多宗教都提出了关于死亡后生命的观点,或者是关于灵魂的存在与否的问题。
在宗教的视角下,死亡并不是一种消逝,而是灵魂的离开和重生。
对于那些信仰宗教的人来说,死亡可能并不像伊壁鸠鲁所说的那样简单。
伊壁鸠鲁的死亡哲学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不同的思考方式。
他认为,我们应该学会接受死亡的存在,不要为它而焦虑,而是珍惜活着的每一刻。
他的观点也引发了许多争议,因为死亡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而不是可以轻易忽略的。
对伊壁鸠鲁的死亡哲学,我们需要在思考的过程中保持开放的态度,接受不同的声音,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死亡。
伊壁鸠鲁死亡哲学观点

伊壁鸠鲁是古希腊哲学家,他的死亡哲学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死亡是自然的:伊壁鸠鲁认为死亡是人类自然的一部分,没有什么可怕的。
2.死亡是无意识的:伊壁鸠鲁认为死亡是无意识的,人死后不会有任何意识。
3.死亡是无痛苦的:伊壁鸠鲁认为死亡是无痛苦的,人死后不会有任何痛苦。
4.死亡是最终的解脱:伊壁鸠鲁认为死亡是人类最终的解脱,是从生命的痛苦和苦难中解放出来的。
5.活着的目的是享受生活:伊壁鸠鲁认为活着的目的是享受生活,而不是为了避免死亡。
总之, 伊壁鸠鲁的死亡哲学观点是认为死亡是自然的, 无意识的, 无痛苦的, 是最终的解脱,活着的目的是享受生活.。
死亡哲学:生命的终极问题

死亡哲学:生命的终极问题死亡是生命中最为普遍和不可避免的现象之一。
随着人类智慧的增长和科技的进步,死亡哲学作为一个独特的哲学领域逐渐崭露头角。
本文将针对“死亡哲学:生命的终极问题”展开讨论,探寻死亡对于生命的意义和影响。
死亡的本质在探讨死亡哲学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死亡的本质与定义。
死亡是一个过程,指的是生物个体停止生理和心理活动以及与外部环境交互的状态。
而死亡哲学着重于对死亡和生命终结所带来的意义进行研究。
死亡的意义生命意义上的思考在人类生存中,死亡往往被视作对生命意义的一种考验。
有一派观点认为,正因为有限身份背后的无限价值内涵,死亡使得生命更具珍贵性和意义。
同时,死亡也激励着人们去追求真理、美善和自我实现。
生活态度的塑造死亡不仅给人们带来思考生命意义的机会,也对个体的行为和态度产生深刻影响。
面对不可避免的终结,人们可能会更加珍惜时间与他人相处,追求内心真正想要实现的目标,以及关注人际关系等方面。
因此,死亡可以说是在塑造我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
社会文化层面在社会和文化层面上,死亡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各种宗教信仰常常通过对死亡主题的探讨来提供道德准则和人类存在意义。
而丧葬仪式、纪念活动等社会实践则帮助个体处理死亡事件并缓解丧失带来的痛苦。
死亡临近时的心理状态当一个人面临生命终结时,心理状态常常会发生巨大变化。
这可能包括接受自己即将面临死亡、围绕即将失去与世界相关物品或关系所引发的情感、以及寻找安慰或寄托等方面。
同时,个体对死亡接近的态度也存在多样性。
有些人可能尝试通过勇气、接纳和完成未了之事来应对即将到来的死亡;而有些人则可能陷入绝望、愤怒甚至恐惧中。
死亡之后的未知领域死后是否存在灵魂、来世或其他形式持续存在从而远离了我们目前所处世界,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和辩论的问题。
无论科学证据如何,不同人对此有不同看法。
但无论如何,这也成为了许多宗教和哲学教派探索与解答之处。
社会对于死亡的压抑与否认在当代社会中,我们经常看到对于死亡议题存在着一定程度上压抑与回避。
死亡哲学

死亡哲学l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经说过哲学是"死亡的练习"l 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认为"生命本身即具有死亡的种子" 其哲学的实质是死亡哲学。
l 孔子认为"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l 如果没有死亡问题恐怕哲学也就不成其为哲学了。
直面死亡在中国哲学史上庄子哲学以其汪洋恣肆的瑰丽想象营造了一种乐观主义的死亡哲学对中华民族的死亡意识和精神气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之妻死他鼓盆而歌的故事广为流传其中体现着庄子对生死离合的独特见解。
在庄子看来人生就是痛苦。
人一降生就奔波劳碌终生苦役难得成功故是痛苦。
这与佛家众生是苦、苦为真谛的看法十分相近。
既然"人之生也与忧惧生" 那么"嬀者惛惛久忧不死何苦也"死亡未尝不是解脱。
庄子对死的乐观态度还基于他生死自然的看法。
庄子认为死生是自然而不可免的事正如昼夜的变化一样有白天就有黑夜有生就有死这是自然大道的运行。
按照我们曾使用的哲学中本体与现象的范畴可以说生死表现的现象不同而其本体为一。
本体即为自然天道非人力所能改变。
所以人在生死问题上吸能顺乎自然"不悦生不恶死" 生而无乐死而无悲反倒可以不以生死为念不伤性情而得至乐。
庄子对生死的超脱也表现在他反对厚葬主张回归自然的态度上。
他自己将死时弟子要厚葬他。
庄子说"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
吾葬具岂不备邪"这真是十分浪漫的想法与日月星辰为伴安睡于天地万物之间死亡岂不是很美妙的归宿"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一般认为是儒家积极入世、刚健有为精神的表达。
孔子一生为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席不暇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甚至达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境界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死亡意识死亡意识是无法迥避的就象死亡是无法迥避的一样。
死亡哲学:生命的终极问题

死亡哲学:生命的终极问题死亡,这一人类不可避免的命运,早已在无数文化、宗教和哲学中被探讨。
对于“死亡”的思考,常常引发对生命意义的深刻反思。
而这种现象在西方哲学以及东方思想中尤为明显。
本文将探讨死亡哲学的种种面向,试图为理解生命的终极问题提供一些视角。
一、死亡的不可避免性无论是古往今来的哲学家,还是普通人,都无法否认死亡的存在。
人们自古以来就对死亡充满恐惧与好奇。
然而,正是这种对死亡的关注,使得我们不得不反思生命的意义。
1.1 自然法则在生物学上,所有生物都有一个生命周期,从出生、成长、繁殖到最终的衰老和死亡。
这是自然法则,是生物进化的重要一环。
对于人类而言,不管是科学家还是普通人,都很难逃脱这个命运。
因此,如何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成为了生死哲学重要议题。
1.2 死亡与时间时间流逝不仅仅带走了生命,也塑造了我们的存在体验。
存在的每一刻都是一个临界点,每一次选择都在影响着我们的未来。
正因为有了时间的流逝,我们才能意识到生命是有限的,而这一有限性正是我们更好理解生活意义的基础。
二、存在主义视角在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家如海德格尔和萨特等,对死亡有着深刻的分析。
他们强调个体在面对死亡时所感受到的孤独感和荒谬感,同时也引导我们发现自我存在的意义。
2.1 海德格尔与“此在”马丁·海德格尔在其著作《存在与时间》中提出“此在”(Dasein)的概念。
他认为,人类是唯一能够意识到自己存在的生物,而这种意识伴随着对死亡的恐惧。
“此在”必须承认自己的有限性,以及终将走向消亡。
因此,个体需要勇敢地面对自身的存在,并以此赋予生活以意义。
这种对自我存在的承认,不仅是对来临死亡的面对,更是对生活意义的一种追问。
2.2 萨特与自由选择让-保罗·萨特则从更为个人化的视角分析了死亡对自由选择的重要性。
他认为,在面对即将来临的死亡时,人们实际上获得了最真实的自由。
因为正是这种短暂的人生,让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死亡哲学本文主要探讨有关死亡的恐惧、意义和超越的问题,认为:(1)解决死亡的恐惧问题是提升人之生活品质的重要一环,这需要人们从明白死亡之本质入手。
(2)死亡不仅有意义,而且意义十分重大。
死亡的存在及其必至性能使我们珍惜生命,去积极地建构健康与合理的人生观及人生态度,并注重自我生命的保护。
(3)死亡的超越不仅可能,而且必要。
人类只能从精神的层面去超越死亡,通过建构关系,通过贯注了自我精神意识的创造物来使自我的生命永恒。
一个现代人,只有解决了死亡的恐惧问题、死亡的意义问题和死亡的超越问题,才能够真正获得生命的安顿、生活的充实,以及人生的幸福。
关键词:死亡恐惧;死亡意义;死亡超越死亡是每个人逃不脱的人生宿命,人人恐惧之、害怕之。
但我们若转换一个视角,则会发现死亡实际上是我们每个人之人生的最后成长的阶段,一直到临终前的那个瞬间,我们的生命、生活与人生都在成长着。
所以,对"死"我们不应也不能去害怕,而是要去探究,去求得死亡所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我们所应该要做的只在于:由思想意识上的"先行到死"和直面死亡的途径,来深刻地体察死亡、咀嚼死亡,由对死的思考来为自我的"生"确定方向,确定意义,也确定价值。
一个现代人在其人生中达到了这一境界,他的生存与生活才是完整的,他的生命才可能发出耀眼的光芒,他的人生才可能获得极大的成功。
一、关于死亡的恐惧一般而言,世上的人皆喜生厌死,根本原因是将两者截然两分。
但实质上," 生"与"死"犹如连体婴儿,无法将它们分开。
因为人在刚刚出生之后就在走向死亡,死是蕴含在生命之内的,而宇宙间的有生之物无不都如此。
大凡有生命者,都会经过孕育期,然后则出生、成长,再进入衰老期,最后便会死去。
生与死虽然截然不同,判然有别,但生的瞬间就含蕴着死的因素,两者是互渗而混然一体的。
可是,世人一般都体认不到"生死互渗"的道理,谁都只愿永远地活下去,谁都害怕死亡的降临。
因为,在人们的眼中,"生"是盈满着生机,充溢着温暖、活力、光明、拥有;而死则是生机顿失,是冰冷、枯竭、黑暗、丧失,人们怎不求生畏死呢?但是,人是一种生物,必然逃不脱死亡的命运,无论是接受还是不接受,死亡都会在某时某刻来临。
既然如此,人们就必须正视死亡,活着时不要回避死亡的问题,因为即使你想回避也是回避不了的。
实际上,人们必须理解一个道理:若是没有死而只有生,那人也好其它生物也好,又怎能在这个世界上挤得下?从生命之本源来说,每个生者都不应该太自私,正如《庄子》书中所讲的:天地为"父母"生我养我,那就好好地活;天地"父母"招我们复返,我们也就要安心死亡的降临。
这实际上是留下位置让新的生命成长,岂非也是我们一份无量的功德?可是,即便人们从生命之根理解了死亡的必至性,仍然会在情感上万分恐惧与害怕死亡。
这一点必须从死亡本质的角度来加以化解。
古希腊的圣哲指出:死是人无法体验的对象,当人还活着时,死非常遥远;当死来临时,人们已经毫无感觉和思虑了。
人们对死的害怕、焦虑、恐惧,等等,无不都是一种活着时才有的感受,而死亡一降临,人所有的知觉、心理的反映等等都不存在了,人们又怎能害怕呢?既然不能够去害怕,我们活着时就没有必要去恐惧死亡。
也就是说,当人存在的时候,死亡是不可能存在的;而当我们不存在死去时,我们根本就无法害怕。
因此,活着的人又何苦要怕死呢?可见,人们对死亡的恐惧根本不是起于死亡本身,而是人们从棺材、死尸等死亡的现象中获得的一些恐怖的观念。
仅仅是观念而已,并不是一种实在的对象。
所以,人类的确可以从主观上努力,改变以至取消这些观念,以消除对死的焦虑、恐惧、害怕和担心。
这些有关死亡本质及如何免于对死亡恐惧的方法实际上是相当有效的,我们每个现代人都应该经常沉思一下,去倾听古代贤哲的声音,积极地思考生与死的问题,以获得某种生死的智慧,从对死的恐惧中解脱出来。
这样,也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获得幸福。
但是,人们又会提出另一个问题:既然生而必死,自己生前拥有的一切都必然地要完全丧失掉,那"生"又有何意义呢?我们生前的奋斗、获得、悲欢离合等等,又有什么价值呢?一句话,人活着又有什么意思呢?这样思考问题的方式是:既然凡"有"都必归于"无",那又何必要"有"呢?实际上,应该延伸一下再深入地思考思考:"无"之后又是什么呢?那必是"有"!所以,一个现代人要如中国古代哲人所说的那样,在对待生死的问题上,应该做到"大其心",要跳出自己此生此世的限囿,立于宇宙大化的本体之境来看生死。
如此,人又何必要悲泣于自我必死的结局呢?要明白,"我"之死正是"他"之生,"我"必死然后"他"才能生;有生命之物的死,恰恰是万物之生的前提。
况且,没有前者之死,又那会有我们每个人的生?既然"我"之生建基于"他"之死的基础之上,那"我"为何不能当一下他人之生的基础而无畏地面对死,从而勇敢地步入死途呢?正如我们人在生活中不能太自私一样,我们在生死的问题上同样不能自私。
而且,人们在生活中自私一点关系并不太大,不过会造成一些人生中的麻烦罢了;可在对待死亡的问题上,一个人若很自私,极不情愿地面对死,那就必然造成自我的生与死的品质极低——在生活的每时每刻都极度地恐惧死。
可是,无论你愿意与否都不可能改变人必死的结局,死亡肯定会在某时某刻必然出现。
所以,任何一个人都应在生死的问题上达到心胸广阔,无私地对待生,也无私地对待死。
当一个人能够正确地对待死时,他也就必能正确地对待生;当一个人真正免除了对死亡的恐惧和害怕时,其生活与人生便走上了一条坦途。
二、关于死亡的意义一般人皆认为,死亡是最无意义的东西;而且,它还进而吞噬掉了所有的人生意义。
但是,人们若明白了人之生必然相伴于死,我们每个人从生下来的那一刻开始,便步入了走向死途的过程,那么,我们在生的过程中就应该去体验死,去沉思死,去由对死的扣问而让自我的生命获得长足的发展,建构出一个健康正确有意义的人生观,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有价值。
这种方法可称之为"生死相长"。
首先,死亡的存在,以及我们对死亡的沉思,可以让我们意识到生命的有限性,这就能使我们能够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
让生命中的每一段都充满内容,都可以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
可见,"死"的存在不是使"生"毫无意义,而是更凸显出"生"的意义与价值。
当一个人能够牢牢抓住生活,不浪费人生中的宝贵时光,努力地从事各种创造的活动,珍惜生活中的亲情、友情、爱情、人情,并尽可能多地品尝种种人生的滋味,那么,人们就能在死亡来临之际,毫无恐惧,心安理得,并为自己即将永久地安息和为别的生命之诞生做基础而欣喜不已,这就达到了生死两相安的最佳境界了。
可见,由"死"可以反观出"生"的真正的意义所在。
任何人在"生"的阶段时都应该生机勃勃,奋发努力;而到了死时,则应该心安坦然,无所牵挂。
其次,死亡的存在使我们能够拥有更健康的人生观。
在现实生活中,常可看见许多人埋首于求这求那,总以为拥有得越多就越好;在为人处世时,刻薄、吝啬、毫无怜悯心,无所不为。
也许他的确成功了,拥有了很多很多,可是他在这个世界上不爱别人,不帮助别人;当然别人也就不会爱他,也就不会帮助他。
因此,他在现世的生活就肯定相当的孤独;而当他面对死亡时,他会因为所拥有的一切都将永久地丧失而痛苦万分。
人之生死的吊诡性就在于:人们生前拥有的少,死时就丧失的少,其痛苦也就相对要小;人们生前拥有的越多,死时就丧失的越多,按一般的逻辑,痛苦就必然会大。
对于那些在人世间一心只知攫取者而言,这一生死的规律实在是太不利了。
所以,为了避免死时的更大痛苦,我们有必要对自己的人生观做极大的改变。
为了生活和生存,我们当然要去谋生,要去赚钱;但我们不能以赚钱为唯一的人生目的,不能以聚财为全部生活中关注的唯一追求。
要明白一个深刻的生死之理:人世间的物质性拥有不是人生的一切,甚至不是人生中最主要的东西;人活着时最重要的还是一个情字,是和谐的关系,是温馨的亲情。
所以,我们在世间生活,对物质性的东西要拿得起放得下,要以与人和谐生活、爱和助人为乐作为人生中最最值得追求的东西,并发而为实际的生活准则。
这样做的结果,我们在生活中也能得到他人的爱和帮助,由此我们便由对死亡的体认而获得了做人的正确立场。
再次,死亡的存在还能让我们拥有更好的人生态度。
人们若只是沉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对什么都十分地执着。
你的我的他的,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让别人从自己这里取得一丝一毫,什么都得分得清清楚楚,不仅执着于己的,更盯着他的,还渴望取得你的。
而且,对那怕是一点点的损失也无法忍受,那怕是吃上一点点的亏也是坚决不干的。
这样的话,人们在生活中一定累得很,苦得很,无奈得很。
如果我们能够从日常的生活中超拔出来,学会由死观生的方法,心胸便会豁然开朗,意识到:我们生到这个世间时,是一无所有的来;而我们死时离开这个世间也将赤条条的去。
生前的所有,都为暂时而已,我们又何必执着?实际上,我们又何能执着?而且,我们在世间走一遭,与各种人结成各种的关系,实在都是有缘。
这些人际的关系在我们的生命中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故而是弥足珍贵的。
因此,我们何必执着于你的我的他的呢?又何必因此而形成你我他之间的紧张关系呢?所以,我们如果在生的过程中,稍稍去想想死的问题,生活中的许多东西便会想得更开一些,面对各种复杂的关系也能处理得更好一些。
这样一种人生的态度当然对我们的一生都会有益处,而它似乎只能建构在对死亡沉思的基础之上。
最后,死亡的存在使我们能时刻意识到生命的脆弱。
人虽然是万物之灵,但生命自身却相当的脆弱,十分容易受到外在的和自我的伤害。
人的此在生命只有一次,死亡意味着人们此生的完全结束,这就时刻提醒我们要保护自己脆弱的生命,不要使之受到损伤,更不要沦入非正常的死亡。
我们不仅要细心地保护自我的生命,还要通过各种锻炼和养生努力地活够大自然赋于我们的自然寿命,而且在任何的情况下,都不要采取自杀的过激行为。
人生中的挫折固然很多,人生中的痛苦虽然强烈,但我们出于对生命的珍惜态度咬咬牙也就会过去的。
自杀不仅是人生中的怯弱行为,更是对神圣生命的亵渎,它也是一种最不好的解决生死问题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