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死亡哲学

合集下载

国学:《庄子》的生死观

国学:《庄子》的生死观

国学:《庄⼦》的⽣死观有关先秦诸⼦的著作除《庄⼦》以外鲜有直接谈⽣死⼤关的。

作为后世正统的儒家⼀脉由孔⼦的⼀句“未知⽣,焉知死?”堵住了后世儒学谈论⽣死的道路。

《庄⼦》作为先秦诸⼦中最特⽴独⾏的⼀个,不仅在⼤谈如何养⽣延命,⽽且《齐物论》和《⼤宗师》等篇章中更是对⽣死进⾏了直接的辩论与描述。

⼀、《庄⼦》的⽣死观1.《庄⼦》以为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所谓“⽼聃死”就是证明。

⽼聃死,秦失吊之,三号⽽出。

弟⼦⽈:“⾮夫⼦之友邪?”⽈:“然。

”“然则吊焉若此可乎?”⽈:“然。

始也吾以为其⼈也,⽽今⾮也。

向吾⼊⽽吊焉,有⽼者哭之,如哭其⼦;少者哭之,如哭其母。

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之,不蕲哭⽽哭者。

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

适来,夫⼦时也;适去,夫⼦顺也。

安时⽽处顺,哀乐不能⼊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养⽣主》)历史上有关⽼聃的记载,说他是西去出了函⾕关,⽽“莫知其所终”(《史记·⽼庄申韩列传》)。

此处偏⾔及其死,后世的道⼠神化⽼⼦之流不得不做还未《庄⼦》此段作⼀番说解:“此独云死者,欲明死⽣之理泯⼀,凡圣之道均齐,此盖庄⽣寓⾔⽿。

⽽⽼君为⼤道之祖,为天地万物之宗,岂有⽣死哉?故托此⾔圣⼈亦有死⽣,以明死⽣之理也”(《庄⼦疏》)。

圣⼈亦有终期,则《庄⼦》认为⽣命必有尽头是可以想见的了。

这样,养形养寿以求长⽣久视便是渺不可及的企望。

《庄⼦》既知⽣命不能永久,因⽽不以养形为根本究竟,那么,⾯对死亡,可以⾔说的便只是⼈的态度了。

死亡是⼈⽣的必然,对其⽤情过度,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天之所受,本⽆物也,犹以有情相感,则是忘其始者之所受,⽽遁逃其天理,背弃其情实”(林希逸《庄⼦⼝义》) 。

⼈的⽣死是⼀个⾃然⽽然发⽣的过程,“‘时’者值其时,‘顺’者顺其常”(锺泰《庄⼦发微》),“安时处顺”就是知道⽣命有其来临之时,也应顺其天理,坦然⾯对它的离去:“既知其来去之适然,则来亦不⾜为乐,去亦不⾜为哀”,“知其⾃然⽽然者,于死⽣⽆所动其⼼,⽽后可以养⽣也”(林希逸《庄⼦⼝义》)。

庄子如何看待死亡?妻子死时鼓盆而歌,自己死后遗体处理方式更绝

庄子如何看待死亡?妻子死时鼓盆而歌,自己死后遗体处理方式更绝

庄子如何看待死亡?妻子死时鼓盆而歌,自己死后遗体处理方式更绝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当然,我们每个人也有自己的生死观。

面对亲人或者自己的死亡,有人倘然,有人悲伤,有人惧怕,有人绝望。

更有甚者,古代的很多帝王,怕自己死后,权力和江山落入他人之手,于是满天下寻找长身不老之术,欲求长生不死。

结果,很多人被方士忽悠,胡乱服用丹药,最终因为丹毒毒发更加早死。

那么,我国的著名哲学家庄子是怎样看待亲人和自己的死亡的?我们可以从两个小故事中得出答案。

庄子1、妻子死时鼓盆而歌庄子晚年丧妻,惠施闻讯,前去吊唁。

他是庄子的老朋友,此时已非梁国宰相,不必再摆官架子了,有必要去安慰庄子。

庄子家居陋巷,马车进不去。

巷口下了车,惠施走进去。

庄子的长子跪在门外迎接吊客,口称:“俺娘给伯父道谢了。

”惠施扶起孝子,说了两句按照礼仪应说的话,然后面罩悲悯之容,很严肃地进了大门,步入灵堂。

庄子坐守棺旁,两腿八字张开,撮箕似的很不雅观,手拍瓦盆伴奏,毫无愁容,放声歌唱。

看见惠施吊丧来了,也不招呼,仍唱他的。

庄子鼓盆而歌惠施说:“伉俪多年,同床共枕,她为你养儿成人,自己送走青春,老了,死了。

你看得淡,不哭也行,可你,唉,竟然敲盆唱歌。

你不感到做得太过分了吗?”庄子说:“你说错了。

我也是人啊,哪能不悲伤。

但我不能一味的受感情支配,还得冷静地想想呀。

我想起从前,那时她未生,不成其为生命。

更早些呢,不但不成其为生命,连胚胎也未成。

更早些呢,不但未成胚胎,连魂气也没有。

后来恍恍惚惚之际,阴阳二气交配,变成一缕魂气。

再后来呢,魂气变成一块魄体,于是有了胚胎。

再后来呢,胚胎变成幼婴,她生下来,成为独立生命。

生命经历了种种苦难,又变成死亡。

回顾她的一生,我联想到春夏秋冬时序的演变,多么相似哦。

现在她即将从我家小屋迁往天地大屋,坦然安卧。

我不唱欢送,倒去嗷嗷哭送,那就太不懂得生命原理了。

这样一想,我便节哀,敲盆唱起歌来。

”惠施双手奉上一袋赙金,放入瓦盆,暗自骂了一句“活见鬼”,便告辞了。

庄子的生死观

庄子的生死观

庄子的生死观在讨论庄子的生死观时,得先理解他的核心思想。

庄子认为生死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对立。

比如他说:“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门。

”这句话意思很简单,生和死其实是相互依存的。

他提倡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像水流一样,无拘无束。

首先,庄子对于生命的看法很独特。

他不把生命看得太重,认为生命只是一种存在。

他用“蝴蝶梦”的故事来说明这一点。

梦中他是蝴蝶,醒来后却不确定自己是蝴蝶还是庄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身份和现实都是相对的。

生活中,我们常常被世俗的标准束缚,但其实可以用更开放的眼光去看待。

很多时候,放下执念,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

再来说说死亡。

庄子觉得,死亡并不可怕。

他提到“无生无死”的境界,表达了对生死循环的理解。

其实,死亡就像一个轮回,仿佛一场季节的变换。

春夏秋冬,各有各的风景。

正如他所说:“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他让我们明白,生命的短暂并不意味着无意义。

其次,庄子强调生活中的自由。

自由对他来说,是超越生死的关键。

他常常用“逍遥游”来形容这种状态。

在逍遥的境界里,心灵是无拘无束的,哪怕面对生死也不会有恐惧。

就像在大海中遨游,任凭潮起潮落。

人生的烦恼,往往源于对生死的恐惧和对现实的执念。

在庄子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轨迹。

就像“北海之鲲,化为鹏”一样,每个人都有机会转变。

我们应该接受变化,拥抱每个阶段的自己。

生活中,哪怕遇到挫折,也能在痛苦中找到成长的契机。

最后,庄子的思想对现代人也有启示。

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很多人常常陷入焦虑中。

庄子的智慧提醒我们,别忘了停下来,观察生活的美好。

享受当下,别被未来的未知所困扰。

他提倡的“道法自然”,其实就是要我们顺应生活的变化,接受一切。

正如他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所有的变化都是生命的一部分。

总结来说,庄子的生死观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义。

他的思想鼓励我们去探索内心,接受自然的法则。

在这个过程中,或许我们能找到生活的最终智慧,活得更加自在。

《庄子》中的死亡意识初探

《庄子》中的死亡意识初探

《庄子》中的死亡意识初探《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床头经”。

在《庄子》中,许多篇章都探讨了死亡的问题,死亡为生命的终结与归宿,一直是人们心中最大的疑问。

面对死亡,庄子用他独特的哲学思想探讨了死亡意识,这对我们对死亡的认识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本文将从《庄子》中的死亡意识初探的角度展开讨论,用5个例子证明死亡在庄子哲学中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观。

一、无形之境:真生与真死庄子提出,“真生”和“真死”是无形之境,真生是生命的源泉,真死是生命的消散,而且生和死不是对立的,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

一个人真正的生命在于生前凝练的本质和境界,不是活着的时候身体的存在,而离开了肉体的灵魂是真正的生命。

例如庄子在《胠箧》中说:“寿与天地齐,久与日月并,寿益明登于东寿门,肆行无计其数,何为寿者?其所以终也。

足以与天地并寿矣,何必常存?”庄子认为人生的寿命,就像日月的轮回,不是外在的时间长短,而是一个人内在的源泉和本质。

死亡并不可怕,因为死亡的时候,只是丢失了肉体,但真正的灵魂依然存在。

二、人生如梦:生死是无常庄子主张,人生和梦境是如出一辙的,都是虚幻而无常的。

在梦中,一个人可能经历喜怒哀乐,有聚有散,而一旦醒来,所有的经历都是虚幻的。

人生也是如此,人靠山山有色,水水有声,都是相对的存在,生死也是其中的一环,它们都是短暂的,无常的。

庄子在《彼归》中写到:“人生而察,虽吾不能已之,然吾可以奋其梦而觉”。

庄子强调人要认识到人生短暂,不应该太过执着于生,迷恋于世间的荣华富贵,只有超越了人世的境界,才能够觉醒真实的本我。

三、仙境里梦幻:生死无常的阴阳庄子认为,生死是宇宙中的两种气息,一正一反,互相依存而不能分离。

生命是生机勃勃,顽强不屈的阳气,死亡是阴气凝聚,生命的消散。

庄子在《逍遥游》中写道:“遂又赋闲仙人之意,自比于黄帝仙人之情。

黄帝仙人之情者,见其难,故以其难为乐也。

夫士之游也,则不必待于所以乐将至者,其内心自得乎焉。

庄子教我们如何看待死亡

庄子教我们如何看待死亡

庄子教我们如何看待死亡死亡是人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对它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人各不同。

有的人对它心生恐惧,有的人则能坦然接受。

我们来看一看道家大师庄子是如何看待死亡的。

庄子认为:人生于天地间,如同白马过隙,转瞬之间而已。

顺应自然而生,也顺应自然而死,人是从无到有,终将从有到无。

人虽有意愿,却无法改变生老病死的规律。

人从自然中来,也将回归自然中去。

庄子的妻子死了,他的朋友惠子前来吊丧,见庄子蹲坐着,敲着瓦盆在高歌。

惠子责备他说:“你妻子侍候你半辈子,为你生儿育女,现在她死了,你不但毫无悲伤之色,反倒敲着盆子唱起歌来,这不是太过分了吗?”庄子说:“不是这样的。

当她刚死时,我怎么不悲痛呢?可是细细想来,完全没有必要。

人和万物一样都有生来死去的变化,就像春夏秋冬的运行一样,她的死是顺乎自然的事情,现在她已静静地安息在天地之间了,而我还要在这儿哭泣,这不是很愚蠢的事情吗?”庄子去楚国的时候,在路上看见一具骷髅。

他用马鞭敲击它,问:“你是怎么死的?是因为年老寿终,还是中途夭折的?是被人砍杀,还是患病而死的?是干了坏事羞愧自杀的,还是国家破灭死于战乱?”问完后,他拿着这骷髅当作枕头来睡觉。

半夜里,庄子梦见这具骷髅对他说:“你白天所问的都是人活着时的祸患,死了便没有这些忧虑了。

人死之后,上无君王,下无臣子,没有四季的冷热,从容自得,天长地久,无比快乐。

人不死是不会知道这种快乐的。

所以说贪生怕死之辈是非常愚蠢的人!”庄子在这里借骷髅阐述了自己对死亡的看法。

庄子快死了,他的弟子想要厚葬他,庄子不同意,要弟子们随便把他扔在山沟里就行了。

弟子们吓了一跳,说:“这样太简陋了吧?”庄子说:“我以天地为棺椁,用日月做殉葬的双壁,用星星做陪葬的珠玑,用自然万物做陪葬的东西。

我的陪葬品难道不够多吗?还有什么能超过这些呢?”弟子们说:“我们怕老鹰啄食你,豺狼吃掉你。

”庄子说:“我露在外面,会被老鹰吃掉,埋在地里也会被蝼蚁蚂蚁吃掉。

为什么一定要厚此薄彼呢?”庄子对死亡的认识正如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一样的豁达和开明,顺其自然就是他道家的核心思想。

浅析庄子的死亡观

浅析庄子的死亡观

浅析庄子的死亡观[摘要]面对死亡,庄子是典型的自然主义超脱论者。

他认为死亡是自然变化,一个人只要把自己和自然融为一体,超越人世古今之变,就可以齐生死,不再恋生患死了。

庄子安死而不乐生,对人生持淡泊无为的立场,对死亡怀有一种豁达的态度。

[关键词]庄子死亡自然主义超脱论淡泊无为面对死亡,见仁见智。

哲学史上的各种死亡观都主张接受死亡,但理由各不相同:儒家把死亡作为一个无须多加考虑的事实来接受;柏拉图和基督教把死亡作为灵魂升天来接受;古希腊犬儒主义学派把死亡作为命运来接受;佛教把死亡作为个人的命运来接受;而庄子在面对死亡,在寻求有限与无限、小我与大我的统一时,从寻求个人与自然的统一出发,把死亡作为对自然的复归来接受。

庄子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对于这种思想的形成,有着很深的影响。

庄子生活的战国时期,是所谓“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百姓深陷无休止的战乱之苦,面对“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景象,作为哲学家的庄子不能仅仅满足于悲叹一番。

面对自然力,社会力,疾病力摧毁,湮灭,销蚀人的生命,庄子靠智慧排除死亡的困扰。

一、生死自然说《庄子·大宗师》中记载了庄子安死的自然主义超脱论思想:“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庄子明确指出,死生本是命,如同日夜相交替的永恒变化一样,是自然的规律,有许多事情是人力所无法改变的,这是万物所固有的事情。

……天地给我以形体,用生使我劳苦,用衰老使我清闲,用死使我安息。

因此,如果以生为乐,也就应该以死为善。

正是出于对死亡这样豁达的态度,庄子才会在妻子去世后蹲坐在地上敲着瓦盆放声歌唱。

庄子回答惠施说:“我也有些伤感,后来才知道生死是由于气化,如四季的运行一样,循环不已,是自然而然地运行的。

人死后返归自然,安然歇息在天地之间,而我还在哭哭啼啼,我以为这样痛哭是不通达生死的道理,不懂得命运的必然,所以才不哭了。

庄子的死亡哲学_中国政事.doc

庄子的死亡哲学_中国政事.doc

庄子的死亡哲学_中国政治论文性与无限性、死亡不可避免与人生自由等超越经验的问题。

哲学的死亡观,直接讨论的是死,实质上是讨论生。

人死观其实是人生观的深化、延续和扩展。

这是因为,人只有具备了死亡意识,才可能获得人生的整体观念和有限观念,才能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进而,哲学的死亡观,不仅具有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意义,而且具有世界观和本体论的意义。

庄子阐述的死亡观,和他的“齐物论”的世界观和玄道本体论就是一体的。

庄子用安时处顺法解决困扰精神世界深层的死亡问题,从养生学来说,实在是精神养生的一个典范。

从哲学来说,在中国哲学史上,对死亡作哲学思考虽然并非自庄子始,但他对死亡问题的重视和论述的深度,则是独树一帜的。

庄子开创的死亡哲学的研究,后世将其荒废了。

我们今天研究道家哲学,应将死亡哲学的研究深入下去。

[参考文献][1]中国哲学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5.[2]卢梭,忏悔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Chuang-Tzus PhilosophyofDeath ZHANG Shang-ren (Guangdong InstituteofPublic Administration, Guangzhou, 510631, Guangdong,Abstract:Inthe philosophical historyathomeand abroad, deathhasalways beenan impoflant topic.-Tzuisthe pioneerinthe studiesofdeath philosophy in China.Itwasonce believedthat Chuang-Tzutendedto bepessirrustic and nihilisticinlife. Actuallyhe interpreted deathfromtheperspective of “Taoist”ontology, reflectingon the individual slifeanddeathinthe continuance ofhuman being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 Chuang- Tzuheld thatonecouldnot properly face death unless one harbored aattitude toward life,as reveal_ed in hisideas of“the deathofthe heart”and “being deadalive.”Inother words, onlywhenone understands lifecanhemeetwith deathinaproperorone understands thevalueoflifeonlywhenhe understands deathproperly. Reflections ondeathfrom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will promotethe transcendence overnaturallife.Chuang- Tzus philosophical ideasofdeathmeanpromoteadeeper understanding and eventuallyacontroloflife.Key words: Taoism; philosophy; life;[2][3][4]庄子的政治哲学思想及其特质-李泽厚曾指出:老子是积极问世的政治哲学;庄子则是要求超脱的形而上学。

论庄子生死观的四种境界

论庄子生死观的四种境界

论庄子生死观的四种境界
庄子的生死观四种境界分别是:
第一种境界是"重生""全生","贵身""保身",这一境界体现了庄子对生命价值的觉醒,也体现了他对世俗观念的反思和批判。

第二种境界是以死为"真"以生为"假",以死为"乐"以生为"累",这种境界的生死观与其说是对世俗生死观的反动,毋宁说是对人生艰辛历程的揭示和对黑暗社会的批判。

第三种境界是"死生为徒,死生无变"。

在这种境界中,庄子既不重"生"贵"生",也不乐"死"厌"生",这是庄子从"齐物论"的立场对世俗生死观的进一步反思和批判。

第四种境界是"不知死不知生",或者叫"不死不生"。

只有达到这一境界,才是真正的"与道为一"的境界,也就是达到最高智慧的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的死亡哲学
导读:本文庄子的死亡哲学,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庄子的死亡哲学
张尚仁
(广东行政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摘要:在中外哲学史上,死亡问题在哲学产生之初就是一个重要问题。

庄子则是中国哲学史上死亡哲学研究的开创者。

以往认为,庄子消极厌世,对人生取虚无主义的态度。

其实,庄子以“道”本体论解读死亡;将个人生死放在人类世代延续中进行思考;认为只有善待生命才能善待死亡,还提出了“心死”、“生亡”的死亡观。

在庄子的思想中,唯有真正懂得生命的人,才能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死亡。

反之,真正认清死亡的人,才能理解生命的价值。

对死亡问题作哲学的理性思考,人生境界才能超越生命的自然意义。

庄子沉思死亡哲学,是希望大家都能深入理解生命,理解生命才能把握生命,才能主宰生命,使自己真正成为生命的主人。

关键词:道家;哲学;生命;死亡
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 723X(2010)02 - 0013 - 05 老子的《道德经》提出“死而不亡者寿”(第33章)的极富哲理的死亡观,庄子则全面而又深刻地展开了对老子哲学死亡观的论述,
从而形成早期道家的死亡哲学。

庄子是中国哲学史上死亡哲学研究的一个开创者。

生死是道家哲学的中心问题之一。

老子《道德经》第50章说:“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意思是说,世上的每一个人,都要经历一个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

在所有死亡的人中,能顺自然而寿终正寝的大概占三分之一;因自然灾害或疾病等原因而过早死亡的人也占三分之一。

还有三分之一的人,本来可以达到自然的寿命,却自己把自己搞得早死了。

为什么会自己搞死自己呢?因为他们太想长生和太想生活得好而企图用自己的胡乱作为去对抗自然。

那些善于顺应自然贵己养生而长寿的人,在陆地上行走时,懂得避开有野牛或猛虎出没的地方,在兵荒马乱的地方他们不穿铠甲。

这样,野牛的角顶不到他,猛虎的爪抓不到他,战场上不被当作敌方的战士因而兵器也不会去刺他。

这是什么缘故呢?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善于避开有死亡威胁的人和事。

老子提出了人的生死问题,认为人人都追求长寿,为了达到长寿的目的,一些人采取的是“生生之厚”的办法;一些人采取的是避开死地的办法。

采取“生生之厚”的办法,不仅达不到长寿的目的,反而归入到“动之死地”的人群中去了。

他认为,从“生”的方面来说,人不必主动地过多去作为,顺应自然养生是最有益的。

人要有所作为的,是尽可能地避开“死地”。

“无死地”才是真正的“善摄生”。

老子对生死问题提出了原则性的看法,对死亡问题的专门论述并不多。

比之老子,庄子更感叹生命的短促,特别对“死”的感触最深。

《庄子》一书,有很多篇谈论到死亡问题。

书中紧紧围绕一个主题,就是人性中最本质的东西即人的生命。

人的生命是一个生存的过程,这个过程终点是死亡。

如果说庄子的哲学是生命哲学的话,那么死亡哲学就是生命哲学的另一面。

《庄子-养生主》篇中有一节写的是:老聃死了,他的好友秦失来吊唁,哭了三声转身就走。

老聃的学生认为,别人来吊唁都哭得很伤心,好朋友怎么能哭三声就走呢?秦失说:“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

安时处顺,哀乐不能人也”。

意思是:老聃该来时,应时而生;该去时,顺命而死。

认识到这一点,听从时间的安排,顺应自然的变化,哀乐的情绪便不能进入人的心中。

《庄子·大宗师》中,相同意思的说法再次出现:“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此古之所谓悬解也。

”庄子认为,人的降生,是时运来临,人的死亡,是顺应自然;安于时运而顺应自然,喜怒哀乐的情绪就不会侵入心中。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解脱束缚。

庄子要表述的思想是:生死是自然决定的,人力无法改变,如果我们的情绪被人力无法改变的事情所束缚,除了自寻烦恼外,不会有任何实际的意义,认识到“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死生就像黑夜和白天交替出现一样,是完全自然而然的,理解这一点,人也就从精神的烦恼中解脱了。

解脱精神烦恼,则是精神养生的关键。

《庄子·至乐》也讲了类似的事:庄子的妻子死了,他的好友惠施去吊丧,却见庄子坐
在地上一边敲盆一边唱歌。

惠施见了很不满地责怪说:你的妻子年老身亡,你不哭也就算了,还鼓盆而歌,这不是太过分了吗?庄子说:起初我也很难过,但后来想,她来到这世上之前,原本没有生命、形体和气息;自己也不知怎么回事就来到了世上,就有了生命、形体的气息。

现在变化又回到死亡,这好像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

她已经睡到天地这个大房子里了,如果我在旁边哭哭啼啼,不是说明我不懂生命的道理吗?想到这些,我就不仅不哭反而唱起歌来了。

《大宗师》中写到:子杞、子舆、子犁、子来四人因同认为生死存亡本属一体而成为莫逆之交。

子来快死时,子梨去探望。

子来气息微弱地说:父母命儿子去那里,无论东南西北,儿子都要听从。

阴阳对人来说,就像父母对儿子一样,如果要我死,我就得死,要是不听从,就是忤逆不顺。

天地给我形体,让我壮时劳苦,老时清闲,死后安息,我既以生为善,也以死为善。

另一段写到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因有既不喜欢生存,也不怨恨死亡的共同观念而成为好朋友。

子桑户死了,孟子反、子琴张在旁边一人在编织,一人在唱歌。

孔子派学生子贡去帮忙料理后事,子贡对孟子反、子琴张的做法很反感,将看到的事情回来告诉孔子。

孔子说,他们把生死看作是循环往复,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

他们茫然徘徊于尘世之外,逍遥于无为的事业之中,不会拘守于人死后的世俗礼节。

我派你去吊唁,说明我对他们的认识太肤浅了。

在《至乐》篇中,庄子更以梦中与骷髅对话,借骷髅之口谈人死后的情形。

骷髅说:人死后,上没有国君,下没有臣子,也没有四季
要料理的事,自由自在与天地并生并存,就算是南面称王的快乐也不能超过它。

在这里庄子并不是有意赞美死亡,只是认为死亡是不必悲伤的。

在《列御寇》中,庄子形象生动地说出了他面对死生的乐观态度:庄子临终时,他的弟子议论要将他厚葬。

庄子说:我把天地当作棺材,把日月当作连璧,把星辰当作珠玑,把万物当作殉葬。

我的殉葬品已经非常齐备了,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呢?弟子们说:我们是担心乌鸦和老鹰会把你吃掉。

庄子说:在地上会被乌鸦和老鹰吃掉,埋在地下会被蚂蚁吃掉。

你们想把我从那边抢过来,送给这边吃,这是何等的偏心啊!庄子如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