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治理河长制水质监测系统方案
社区河长制工作方案

社区河长制工作方案一、背景与目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社区周边河流的生态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为了加强河流保护和管理,提高水资源质量,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特制定本社区河长制工作方案。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实施河长制,实现社区内河流“水清、岸绿、景美”,确保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为居民创造一个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
二、责任分工(一)社区河长作为社区河长制的核心责任人,负责组织领导本社区河流的管理和保护工作。
具体职责包括:定期巡查河流,了解河流状况;协调解决河流保护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开展河流保护宣传教育活动;监督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履行河流保护义务。
(二)社区工作人员协助河长开展工作,具体负责河流日常巡查、信息收集和上报;组织开展河流清洁行动;对违反河流保护规定的行为进行劝阻和制止。
(三)居民志愿者积极参与河流保护工作,包括宣传河流保护知识、监督河流周边企业和居民的行为、参加河流清洁活动等。
三、工作内容(一)河流巡查1、制定巡查计划,明确巡查人员、巡查路线和巡查时间。
巡查人员应定期对河流进行全面巡查,重点检查河流水质、河岸卫生、污水排放、河道淤积等情况。
2、做好巡查记录,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拍照留存,并详细记录问题的类型、位置、严重程度等信息。
3、对于巡查中发现的轻微问题,巡查人员应立即进行处理;对于较为严重的问题,应及时上报河长,由河长协调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二)污染治理1、加强对河流周边企业的监管,督促企业落实环保措施,确保污水达标排放。
对违规排放污水的企业,应及时上报环保部门进行处理。
2、完善社区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
加强对社区居民生活污水排放的管理,引导居民合理排放生活污水。
3、定期清理河流中的垃圾和漂浮物,保持河面清洁。
加强对河岸垃圾的清理,杜绝垃圾入河现象。
(三)生态修复1、开展河岸绿化工作,种植适宜的树木和花草,提高河岸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
2、加强对河流生态系统的保护,禁止非法捕捞、采砂等破坏生态的行为。
河长制巡河工作方案

河长制巡河工作方案一、引言河长制是指政府设立河长,负责河道管理和保护工作的制度。
河长制巡河工作是河长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定期巡查河道,及时发现和解决河道问题,保障水环境的健康和生态的良好发展。
本文将介绍河长制巡河工作的方案。
二、巡河频率为了全面掌握河道情况,确保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河长制巡河工作应按照一定的频率进行。
一般来说,城市内主要河道应每月巡查一次,重点河道每季度巡查一次,次要河道每半年巡查一次,而乡村河道则每年巡查一次。
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适当调整巡查频率。
三、巡河内容巡河工作的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1.河道水质监测:通过采集水样,进行水质监测,了解水体的污染状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2.河道底泥监测:采集河道底泥样品,进行底泥重金属和有机物的监测,及时发现底泥污染问题。
3.河道生态保护:关注河道两岸的植被状况,保护河道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4.河道整治工作:巡查时发现河道存在乱倒垃圾、违法建设等问题,要及时通知相关部门进行整治。
5.河道疏浚工作:定期对河道进行疏浚,清除淤泥和杂草,保证河道通畅。
6.河道水位监测:监测河道水位,及时提醒河道管理部门做好防洪准备工作。
四、巡河方式巡河工作可以采用人工巡查和科技手段相结合的方式。
人工巡查可以由河长、环保部门、水利部门等相关人员组成巡查队伍,实地巡查河道情况。
科技手段包括无人机、遥感监测等,可以对大范围的河道进行监测,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五、巡河记录和报告巡河工作要做好记录和报告,记录巡查的时间、地点、发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等。
根据巡查情况,及时向上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报告,以便及时解决问题。
同时,还要对巡查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估,及时调整巡查方案,提高巡查效果。
六、巡河成效评估为了评估巡河工作的成效,可以制定一套评估指标体系。
如水质改善情况、河道生态环境恢复情况、底泥污染治理情况、河道整治工作进展等。
定期进行巡河成效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改进工作方法和措施。
河道监控解决方案

依塔而建 高效稳定
权限管控 责任到人
系统对用户、设备、监测点进行统一管理,有效的保障了用户的权限安全和监测 点权责管理(监测点责任到人),实现了设备远程监控
系统在满足实时监控、数据综合分析的同时,还通过前端物联传感器进行水质 附加检测,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智能的河道监测治理平台
水质监测 智能监管
谢谢您的观看
实现效果
河面漂浮物监测
非法倾倒垃圾监测
入河排污口监测
采砂船实时监控
平台介绍
监控管理平台为客户提供视频监控、摄像头控制、视频数据存储/ 回放/分析、GIS地图联动、险情/事故预警、水质数据监控预警等功能。 监控管理平台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根据用户的业务需求对平台功能进 行定制化开发。
报警机制 GIS地图
15
方案特色
无人值守 实时监测
区别于传统的人工河道巡检,本方案提出通过摄像头对河道进行监控,即提供 了一种无人值守、实时监测的解决方法,提高了河道监控的实时性和有效性。
可通过铁塔站址的资源共享,降低立杆投资;站址在提供杆体承载的同时,还 可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和线路传输,实现了快速建设部署、高效稳定运行
监 控
码头等处建设前端视频监控点,实现
违法行为监控预警和取证。
功能
此应用场景中,要求通过摄像头实时监控水岸情况, 可以识别人的特征等,并对行为数据进行记录。平台应 具备污染预警、预警派单、处理结果上报、数据记录的 功能。
建设目标
“为了贯彻国家提出的河湖管理政策及办法,持 续深入推进河湖清理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现象 ” (以下简称“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 河湖管理需要结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 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整合监控、水 质等数据,建成智慧河湖视频监控管理体系,为水 域资源保护、水质污染预防、违规现象监管、雨季 汛情预警提供平台技术支持。
河道整改及长效保洁工作方案范文

河道整改及长效保洁工作方案范文一、背景和意义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河道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河水污染严重,生物资源减少,给人们的生活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改善河道水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制定一套科学、全面、有效的河道整改及长效保洁工作方案。
二、目标和原则1.目标:通过河道整改及长效保洁工作,达到以下目标:(1)改善河道水质,达到国家标准;(2)保护河道生态环境,回归自然状态;(3)提高周边居民的环境质量和生活品质;(4)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2.原则:(1)科学规划:根据河道特点和问题,科学制定整改方案;(2)全面整改:从源头防控,从点到面全面整治;(3)生态优先:保护河道生态系统,实现河道生态修复;(4)社会参与:鼓励公众参与,共同推动河道整改及长效保洁工作;(5)可持续发展:充分考虑未来发展需要,实施长效保洁措施。
三、整改方案1.排查问题:对河道进行全面排查,详细记录河道问题和污染源,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等。
2.规划设计:根据排查结果,制定整改方案,设置明确的目标和时间节点。
包括水质改善、生态修复、治理措施等。
3.水质改善:通过建立废水处理工厂、规范工业企业废水排放、加强农田面源污染防控等措施,提高河道水质,达到国家标准。
4.生态修复:通过湿地建设、植被恢复、清淤疏浚等措施,恢复河道生态系统,增加生物多样性。
5.治理措施:包括建立河长制,设立监测系统,加强巡查执法等措施,加强对河道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整改措施的落地和执行。
四、长效保洁工作1.动员社会力量:组织志愿者、绿色环保组织等力量,参与河道保洁工作,宣传环境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河道保洁的良好氛围。
2.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媒体、广告等手段,向公众普及河道环境保护知识,引导公众正确的环保行为,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3.建设保洁管理体系:建立河道保洁管理机构,制定具体操作规范和保洁计划,确保河道长效保洁工作的有序进行。
河道工程监测方案

河道工程监测方案一、引言河道工程是指河流整治和治理的工程,其目的是为了保护河流资源,改善河道环境,解决水土流失等问题,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河道工程监测方案是指为了监测河道工程建设中的各项工程参数和环境变量,以保障工程的建设质量和运行安全,同时保障河流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可持续发展。
二、监测目的和重要性2.1 监测目的(1)为了监测河道工程的建设进度,掌握工程质量和安全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2)为了监测河道环境的变化,评估工程对河流的影响,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
(3)为了监测河道水位、水质、河床沉积等指标,预测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提前采取应对措施。
2.2 重要性河道工程监测对于保障工程建设质量,确保河道环境的完整性和稳定性,降低自然灾害风险,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科学、系统的监测手段,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减少损失,保障工程和自然环境的安全。
三、监测方案内容3.1 监测参数(1)工程参数:包括工程施工进度、工程质量指标、材料使用情况等。
(2)环境变量:包括水位、水质、河道沉积、河岸侵蚀等。
(3)自然灾害:包括洪水、干旱、泥石流等。
3.2 监测手段(1)现场监测:通过设立现场监测点位,采用传感器、监测仪器等设备进行实时监测。
(2)定期抽样:对水质、沉积物等进行定期采样,送检实验室进行分析。
(3)遥感监测: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获取河道工程建设区域的变化情况。
3.3 监测频次工程参数的监测频次一般为每日监测一次,环境变量的监测频次一般为每周监测一次,自然灾害的监测频次一般为每月监测一次。
3.4 监测内容监测内容包括监测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处理。
监测数据的采集包括现场监测数据和实验室检测数据的获取;监测数据的分析包括对监测数据的比对、统计分析等;监测数据的处理包括对监测数据的传输、存储、报送等。
四、监测实施方案4.1 监测设备现场监测设备包括水位计、水质监测仪器、沉积物采样器等,实验室设备包括PH计、溶解氧仪、离子色谱仪等。
“一河一策”管理保护方案(最新)

“一河一策”管理保护方案为切实改善X辖区河流域的水环境质量,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水环境问题,对河流域专项治理,结合中央、省、市、县《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和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相关要求,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为指导,积极探索污染河段水环境改善新思路,不断提高水环境精细化管理水平,逐步恢复河流水生态系统,提升X形象及流域内的生态价值,构建经济繁荣、水体清澈、生态平衡、人水和谐新格局,为全镇人民安居乐业提供良好的水生态环境,加快建设幸福X。
二、总体要求按照“建立管理机构、明确工作目标、落实管理考核”的要求,在全镇全面推行“河长制”,全镇河道实现“河长制”全覆盖。
完成水污染防治规划任务,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做好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和生活垃圾转运工作,建立管理长效机制;全面完成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畜禽养殖场拆除工作和清洁水源行动,全镇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保证我镇辖区内干、支流水质保持在III类水质及以上标准,保证饮用水源安全,促进我镇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发展,为我镇发展生态旅游奠定良好基础。
三、职责分工(一)河长设置及职责总河长:由党委书记任第一总河长、镇长任总河长。
负责指导全镇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检查、考核全镇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河长:政府分管领导及河道X各村的挂点领导。
协助总河长检查、考核工作,负责河道保护治理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工作,组织水环境保护治理工作方案。
村河段长:流域所在的村党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村主任为第二责任人,负责以下工作:(1)河域的日常疏浚、清障、保洁工作,确保河面、河岸整洁通畅、无垃圾、无废弃漂浮物、无严重淤塞;(2)做好河岸整治及绿化工程,确保无乱搭乱建、无污水直排现象;(3)加强日常巡查监管,建立巡查台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上报镇河长制办公室,专档归卷管理资料;(4)配合上级相关部门对污染河道行为进行调查处理;(5)服从镇统一安排调度,做好突击性保洁、整治等相关工作;(6)成立保洁小组,公示干部包河段名称及监督电话等内容;(7)做好河长制政策宣传、教育工作,引导群众自觉维护河道清洁。
“河长制”信息化解决方案

“河长制”信息化解决方案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
为了保护河流环境,改善水质,提高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中国提出了“河长制”管理模式。
河长制管理模式是一种将河流管理工作落实到每一条河道、每一个地方,由地方政府具体负责,层层到位的管理模式。
通过该模式,可以实现对河流管理的全面覆盖,加强对河流的保护和治理。
为了更好地推行河长制,需要依靠信息化技术,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一、信息化对河长制的重要性信息化技术在现代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河长制管理模式的推行也必不可少。
信息化技术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加高效地了解河流的状况,及时掌握河道的环境数据,实现对河流生态系统的监测和管理。
通过信息化技术,可以提升河长制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有效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推动河长制管理模式向更加科学、规范的方向发展。
二、信息化解决方案的内容1.河道监测系统建设:建立河道监测系统,通过传感器、监测设备等设施,实现对河流水质、水量、水温等指标的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
监测系统可实现对河流环境的全面监控,为河流管理者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2.数据分析与处理平台:建立数据分析与处理平台,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形成相关报告和分析结果。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全面了解河道的状况,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
3.信息公开与共享平台:建立信息公开与共享平台,将河道监测数据、治理方案等信息向社会公开,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互动。
通过信息公开,可以促使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河长制管理工作。
4.监督与评估系统建设:建立监督与评估系统,对河长制管理工作进行日常监督和评估。
通过监督与评估,可以及时纠正问题,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果。
三、信息化解决方案的实施步骤1.确立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明确信息化解决方案的建设目标和任务,明确河长制管理的需求和优先发展方向。
2.进行信息化规划设计:根据目标和任务,制定信息化规划设计方案,确定技术方案、投资计划等内容。
河道治理河长制水质监测系统方案

河道治理河长制水质监测系统方案河道治理是指对河流进行综合整治,包括水质改善、河道疏浚、堤防加固等一系列措施,旨在提高河流水质和水环境的整体质量。
而河长制是指通过设立河长制度,明确河长职责,加强河道管理和治理的一种机制。
河长制水质监测系统则是为了配合河长制,实时监测河流水质情况,为河长制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的方案。
河道治理水质监测系统的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监测点的设置:首先要对河流进行全面的调查,确定监测点的布设位置。
监测点应覆盖整个河流的主要断面,并考虑到上游、中游、下游的分布情况。
根据河道的特点和水质问题,还可以将监测点设置在河流的污染源附近,以便及时掌握污染源的情况。
2.监测参数的选择:水质监测参数的选择应考虑到河流的水质特点和治理目标。
常见的水质监测参数包括水温、溶解氧、pH值、悬浮物浓度、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等。
此外,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考虑采集水中重金属、有机污染物、营养盐等其他参数的数据。
3.数据采集与传输:为了实现实时监测,系统应采用现场自动化监测设备,如水质多参数在线监测仪、自动采样器等。
监测设备采集到的数据可以通过无线传输或有线传输技术传输到监测中心,并进行实时存储和分析。
此外,还可以考虑在监测点安装摄像头,实时监测河道的水质情况。
4.数据处理与分析:监测中心应配备专业的水质监测仪器和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可以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抽样分析和趋势分析,从而判断河道水质的变化趋势和异常情况。
同时,还可以利用GIS技术将监测数据与地理信息进行关联分析,绘制水质分布图和变化趋势图,以便河长制的管理和决策。
5.数据共享与公开:河长制水质监测系统的数据应及时共享和公开,以方便相关部门和公众了解水质状况和河道治理进展。
可以通过建立网站或移动应用程序,向公众提供实时的水质数据和污染源信息。
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河道治理宣传活动、发放宣传材料等方式,提高公众对水质监测工作的认识和参与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道治理河长制水质监测“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江河湖泊具有重要的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是最重要的水源,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为进一步加强河湖管理保护工作,落实属地责任,健全长效机制,12 月 11 日,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 28 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
《意见》要求建立由党政主要负责同志领导的省、市、县、乡“四级河长体系”,确认了六方面的主要任务:加强水资源保护、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加强水污染防治、加强水环境治理、加强水生态修复和加强执法监管。
《意见》对河湖水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其指导下,北京、上海、江苏、福建、浙江等地纷纷推出了地方性“河长制”《实施细则》和《实施办法》,打响了污染防治、河道治理、建立河道管理保护长效机制的攻坚战。
河道治理与长效监管河道治理是“河长制”的重要工作内容,上海市《关于本市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实施方案》中,提出了 2017 年底,实现全市河湖河长制全覆盖,全市中小河道基本消除黑臭,水域面积只增不减,水质有效提升;到 2020 年,基本消除丧失使用功能(劣于Ⅴ类)水体,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升到78%,河湖水面率达到 % 的工作目标。
与短期的河道治理相比,河道水质的长效管理持续时间更长,涉及部门和行业更多,协调和管理难度更大,是河湖管理保护中的一个难点。
缺乏有效的河道水质长效监管解决方案,业已修复的河道也容易被再次污染,黑臭反弹,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限值《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适用于全国领域内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具有使用功能的地表水水域。
水域功能和标准分类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水质很好。
既无天然缺陷又未受人为直接污染,不需要任何处理。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优为Ⅰ类和Ⅱ类水质,良好为Ⅲ类水质,轻度污染为Ⅳ类水质,中度污染为Ⅴ类水质,重度污染为劣Ⅴ类水质。
地表水主要水质指标详解溶解氧(DO):代表溶解于水中的分子态氧。
水中溶解氧指标是反映水体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含有有机物污染的地表水,在细菌的作用下有机污染物质分解时,会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水体发黑发臭,会造成鱼类、虾类等水生生物死亡。
在流动性好(与空气交换好)的自然水体中,溶解氧饱和浓度与温度、气压有关,零度时水中饱和氧气含量可 L,25℃为 L。
水体中藻类生长时由于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会造成表层溶解氧异常升高而超过饱和值。
pH 值:表征水体酸碱性的指标,pH 值为 7 时表示为中性,小于 7 为酸性,大于 7 为碱性。
天然地表水的 pH 值一般为 6~9 之间,水体中藻类生长时由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会造成表层 pH 值升高。
水温:水温指标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物理指标。
实际上对人体的健康及安全等并无直接的危害,其环境效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水温变化对水生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存在着加速或抑制作用,二是水温对其他水质指标的环境效应有协同作用,比如在其他水质指标含量不变的情况下,水温升高或降低,可能会导致某些环境灾害现象的发生。
浊度:浊度是表现水中悬浮物对光线透过时所发生的阻碍程度。
水中含有泥土、粉砂、微细有机物、无机物、浮游动物和其他微生物等悬浮物和胶体物都可使水样呈现浊度。
浊度值对于了解水质状况和水质处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COD:在水样中加入已知量的重铬酸钾溶液,并在强酸介质下以银盐作催化剂,经沸腾回流后,以试亚铁灵为指示剂,用硫酸亚铁铵滴定水样中未被还原的重铬酸钾由消耗的硫酸亚铁铵的量换算成消耗氧的质量浓度。
重铬酸钾的氧化能力很强,能够较完全地氧化水中大部分有机物和无机性等还原性物质,适用于污染较严重的水样分析。
总氮:水中各种形态无机和有机氮的总量。
包括 NO3、NO2 和 NH4 等无机氮和蛋白质、氨基酸和有机胺等有机氮,以每升水含氮毫克数计算。
常被用来表示水体受营养物质污染的程度。
水中的总氮含量是衡量水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其测定有助于评价水体被污染和自净状况。
地表水中氮、磷物质超标时,微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生长旺盛,出现富营养化状态。
水中油:水中的油类物质主要来自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污染,各种油类漂浮在水体表面,影响空气与水体界面间的氧交换;分散于水体中的油类可被微生物氧化分解,从而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水质恶化,红外分光光度法不受油品种的影响,能比较准确地反映石油类的污染程度。
高锰酸盐指数:以高锰酸钾为氧化剂,处理地表水样时所消耗的量,以氧的 mg/L 来表示。
在此条件下,水中的还原性无机物(亚铁盐、硫化物等)和有机污染物均可消耗高锰酸钾,常被作为地表水受有机污染物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
也称为化学需氧量的高锰酸钾法,以别于常作为废水排放监测的重铬酸钾法的化学需氧量(COD)。
氨氮:水中以游离氨 (NH3) 和铵离子 (NH4+ ) 形式存在的氮,也称水合氨,也称非离子氨。
非离子氨是引起水生生物毒害的主要因子。
水中的氨氮受微生物作用,可分解成亚硝酸盐氮,继续分解,最终成为硝酸盐氮,此过程消耗水中 DO,还会造成藻类大量繁殖,即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发臭,鱼类死亡等等总磷:就是水体中磷元素的总含量,水样经消解后将各种形态的磷转变成正磷酸盐后测定的结果,以每升水样含磷毫克数计量。
对于引发水体富营养化而言,磷的作用远大于氮的作用,水体中磷的浓度不很高时就可以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
2、河长制水质监测系统解决方案“河长制”河道水质监测系统解决方案为河长制的落实提供全方位的产品支持、系统平台支持和技术支持。
通过现场检测和实时在线监测,配合信息化系统和应用终端,帮助河道管理部门及时、准确地掌握河道水质信息,为预警预报重大流域性水质污染事故,监管污染物排放,以及监督总量控制制度落实等提供帮助。
该解决方案主要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感知层主要是水质分析解决方案,包括了水质监测中心、岸边站、水质监测浮标和便携式水质检测箱,提供了多种获取河道水质信息的方法,可以依据河道监测需求以进行选择。
网络层主要是网络通讯以及水质数据库,存储河道及水质数据。
应用层以应用软件为主,包括电脑管理终端和移动管理终端。
水质监测中心水质监测中心是固定永久性水质监测站,具有较大的内部空间,支持安装复杂的水质监测设备并提供良好的测试环境。
水质监测中心一般由采水和配水单元、分析测试单元、系统控制单元和通讯单元等组成,具备完善的供水、供电、防雷、防水、保暖、防冻、网络通讯以及视频监控等功能。
在监测站内,还加装化学试剂柜、实验台等设施,放置实验室分析测试设备等,使其在在线水质监测功能之外,同时具备实验室水质分析能力。
水质监测中心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分析测试单元可根据不同的监测需求进行选择,即可用于重点监控江河断面的水质监测,也可用于普通河道的水质监测。
监测指标PH、ORP、电导率 /TDS、溶解氧、浊度、COD、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总氮等。
岸边站岸边站是半永久性水质监测站,一般采用彩钢或不锈钢材料建造,表面做喷塑或烤漆处理。
岸边站由采水和配水单元、分析测试单元、系统控制单元和通讯单元等组成,具备完善的供水、供电、防雷、防水、保暖、防冻、网络通讯以及视频监控等功能。
岸边站占地面积小,建设周期短,适用于土地资源紧缺,地形复杂,无法建设砖瓦结构站房的场景。
岸边站可采用整体设计,在必要时可进行整体迁移。
监测指标PH、ORP、电导率 /TDS、溶解氧、浊度、COD、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总氮等。
水质监测中心和岸边站的结构设计采水单元采水单元主要用于从河道抽取水样,通常由采样泵、采样浮筏和粗隔离栅、压力流量监控及采水管道等组成。
配水单元和样品预处理单元水单元采集的水样,通过配水单元分配给不同的分析测试设备,以及自动留样器。
配水单元同时也具备自动清洗功能,通过使用自来水进行反向冲洗,可以排除管路和系统内的泥沙等杂质和污染物,确保管路通常。
样品预处理单元负责水样的预处理及分配过程,保证水样满足各分析仪器的进样要求。
通常情况下,常规五参数(温度、pH、溶解氧、电导率、浊度)的测量不需要进行预处理,可以直接分析。
其他分析仪器,如氨氮等,通常需要经过多级过滤,进行预处理后,才可进样测试。
水质监测浮标江河、湖泊、水库是重要的饮用水水源,也是水环境治理和监管的重要环节。
基于自动水质分析仪器的水质监测站具有强大的水质监测能力,具有良好的测试准确性和可靠性。
但在实际应用中,也面临一些局限性,特别是:● 占用岸边土地资源,选址难度大;● 需要一定的供电供水等基础保障设施,在偏远的山区难以实现;● 采样点比较固定,无法对特殊位置进行取样等。
水质检测浮标结合了现代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可以实时监测水体的化学和理变化,实现数据的远传和分析。
通过大数据建立水质污染指数模型和特征污染物预测数据库,可以对河道水质变化进行预测,并对突发性污染事件进行预警。
主要监测指标● 水质参数: pH、ORP、电导率、TDS、盐度、溶解氧、浊度、温度、氨氮、COD、TOC、叶绿素 a、蓝绿藻、硝氮等;应用领域● 水源地预警;● 江河、湖泊、湿地、海洋等的生态监测;● 蓝藻、赤潮的监测和预警;● 富营养化状况监测和调查;● 生态修复工程的效果评估和长效监管;● 水产养殖水质环境监测;● 突发性污染事件监测和预警。
水质监测浮标主要特点● 直接投放到河道中进行水质监测,使用简单灵活,不占用岸边土地;● 浮标体采用不锈钢材质制作,抗撞击能力强,防生物附着性,耐腐蚀;● 大浮力设计,有效载荷更高,可搭载更多水质监测设备和辅助设备,存放电池和电子设备的密封箱水密封性佳;● 浮标具有自平衡能力,具有良好的抗风抗浪性能;● 采用传感器进行水质监测,可根据测试需求配置不同传感器,测试过程绿色无污染;● 支持蓄电池和太阳能双重供电,有效提高续航时间;● 支持无电报警,提示运维周期;● 支持单点标定、多点标定、动态标定功能;● 支持双向通讯,可远程控制浮标,调整测量参数;● 支持大容量的数据采集和存储;● 支持数据无线传输,可设置测试和数据发送间隔;● 支持传感器自清洗功能,减少日常维护量;● 支持 GPS,支持全球定位;● 支持离水报警和位置偏离报警,加强防盗功能;● 具有警示灯标,有效提醒过往船只,防止碰撞;● 具有固定及回收系统,可根据水下不同情况选择不同形式的锚和抛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