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塘河水质监测方案设计

合集下载

水质监测活动方案

水质监测活动方案

水质监测活动方案为了保护环境,维护人民的健康,定期进行水质监测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水质监测活动的方案,包括监测目标、监测方法、监测频率和数据分析等内容。

一、监测目标水质监测活动的首要目标是评估水体的污染程度,了解水质是否达到安全标准。

另外,我们还需要监测潜在的水源污染源,确定排放情况是否符合相关法规要求。

另外,对于已经知晓被污染的水体,还需要定期进行监测,了解污染的传播情况和其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二、监测方法1. 采样方法采样是水质监测的关键环节,采样方法需要科学准确。

我们将采用以下几种采样方法:a) 表面水样品的采集:使用自动采样器定期收集表面水样品,并保持采样点的一致性。

b) 底层水样品的采集:使用水下采样器定期收集底层水样品,并确保采集的深度一致。

c) 蒸发皿法:用于采集河流或湖泊中的浮游植物和底泥等样品。

2. 监测指标监测指标的选择需要全面考虑,以评估水体是否受到污染。

我们将监测以下指标:a) pH值:评估水体的酸碱度,判断其对生物的影响。

b) 溶解氧含量:评估水体中溶解氧的水平,了解水体的富氧情况。

c) 水温:监测水体的温度变化,了解季节性的影响。

d) 悬浮物含量:评估污染物的悬浮物含量,判断水体浑浊度。

e) 有机物含量:评估水体中的有机物含量,了解污染程度。

三、监测频率监测频率的确定需要考虑监测目标和监测成本等因素。

我们将采用以下监测频率:a) 日常监测:每天对表面水和底层水进行监测。

b) 周期性监测:每周对水质进行全面检测,包括各项指标的监测。

c) 定期监测:每月对水质进行一次全面检测,并生成监测报告。

四、数据分析监测数据的分析是保证监测活动效果的重要环节,我们将采用以下分析方法:a) 数据比对:将监测数据与相关的水质标准进行比对,评估水质是否达标。

b) 趋势分析:通过年度数据的对比分析,研究水质的年际变化趋势。

c) 空间分析:根据监测点位的分布情况,分析不同区域的水质差异。

五、监测报告监测报告是水质监测活动的重要成果,我们将定期生成监测报告,并将其提交给相关部门和机构。

河流水质监测方案

河流水质监测方案

河流水质监测方案引言河流是人类社会生活中重要的水资源,维持着生态平衡和人类的生存发展。

保持河流水质的良好状态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河流水质监测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种有效的河流水质监测方案,旨在帮助相关从业人员更好地管理和保护河流水质。

一、方案目标1. 确定水质指标:明确河流水质监测的指标和范围,包括常见的化学指标(如水温、pH值、溶解氧、浊度、总氮、总磷等)、生物学指标(如水生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等)以及其他相关指标。

2. 确定监测频率和地点:根据河流的特点和水质指标的重要性,确定监测频率(如每月、每季度、每年等)和监测地点,覆盖河流的整个流域。

3. 建立监测网络:在河流的上游、中游和下游等多个位置设置监测点,以获得更全面、准确的水质数据。

4. 提高监测效率:采用科学的水样采集和分析方法,确保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同时,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水质监测设备和技术手段,提高监测效率,减少人力和时间成本。

二、监测方法和技术1. 水样采集:选择适当的采样工具和采样点位,在监测点位的不同水层中进行采样,保证采样的代表性和准确性。

同时,要注意避免污染源的影响。

2. 水样处理:采集的水样应尽快送至实验室,在保持水样原有性质的同时,进行必要的预处理,如过滤、提取等,以便后续的分析和测定。

3. 检测与分析:根据选定的水质指标,使用相应的检测方法和仪器设备,进行水质参数的分析和测定。

同时,要确保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4. 数据处理与分析:对获得的监测数据进行及时、准确的处理和分析,包括数据的质量控制、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等,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水质变化的问题。

三、应用推广与管理1. 数据应用:将获得的水质监测数据及时、准确地传递给相关政府部门、环保组织和公众,以便及时进行水质的评估和管理。

2. 预警与应急响应:建立一套有效的水质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对水质异常情况进行及时预警和处理,保障公众的用水安全。

河道水质监测方案

河道水质监测方案

河道水质监测方案河道水质监测方案1. 引言河道水质是衡量水体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及时了解和掌握河道水质的状况,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河道水质监测方案是十分必要的。

2. 目标和目的本文旨在设计一个河道水质监测方案,以实现以下目标和目的:- 实时监测河道水质,及时发现水质异常情况;- 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为水质管理和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评估水体污染状况,指导水环境治理措施的制定和实施;- 为公众提供水质状况信息,增强社会监督力度。

3. 监测指标和频率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和指南,我们选择以下常见的水质监测指标进行监测:1. 溶解氧(DO):监测水体中溶解氧的饱和度和浓度,用于评估水体中的富氧状态。

2. 化学需氧量(COD):测定水样中的有机物含量,反映水体的有机污染程度。

3. 水温:监测水体的温度变化,可为生态环境研究提供参考。

4. pH值:测定水体的酸碱度,用于评估水体的酸碱状况。

5. 悬浮物:监测水中的悬浮物含量,反映水体的浑浊程度。

对于以上指标的监测频率,建议进行每月一次的定点监测,并在重大污染事故发生时进行临时监测。

4. 监测方法和设备针对不同的水质监测指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方法和设备进行监测:1. 溶解氧(DO):使用溶解氧仪进行现场监测,记录溶解氧饱和度和浓度。

2. 化学需氧量(COD):采用紫外光消解法和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配备COD分析仪器。

3. 水温:使用水温仪进行现场监测,记录水体温度。

4. pH值:采用玻璃电极酸碱度计进行现场监测,记录水体的酸碱度。

5. 悬浮物:使用浊度计进行快速监测,记录水体的浊度。

为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监测设备需要定期进行校正和维护,并由专业人员进行操作。

5. 数据采集和处理监测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是水质监测方案的重要环节。

采集到的监测数据应包括时间、地点、监测指标和数值等信息。

数据的处理应包括以下内容:- 数据录入: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录入电子表格中进行存储。

水质监测方案设计

水质监测方案设计

水质监测方案设计一、背景水质监测是保障水环境安全和人类健康的关键环节。

为了全面了解和监测水体的水质状况,需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水质监测方案。

本文将设计一个水质监测方案。

二、目的本水质监测方案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水体的水质状况,监测水质的污染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保护水源地和水环境,确保水的安全和人类健康。

三、监测内容1.水体的基本参数监测:包括水温、溶解氧、pH值、电导率等基本物理和化学指标的监测。

2.水体中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监测:包括铅、汞、镉等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监测,以及有机污染物,如农药、药物残留等的监测。

3.水体中微生物的监测:包括大肠菌群、总大肠菌、致病菌等微生物的含量监测。

四、监测方法1.基本参数监测方法:a.水温:使用温度计直接测量水体的温度。

b.溶解氧:使用氧化还原电极法或溶解氧仪测量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

c.pH值:使用pH计或试纸测量水体的酸碱度。

d.电导率:使用电导仪测量水体中的电导率。

2.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监测方法:a.重金属:采集水样后,使用原子吸收光谱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量水样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

b.有机污染物:采集水样后,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或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量水样中有机污染物的含量。

3.微生物监测方法:a.大肠菌群:采集水样后,进行大肠菌群的培养和计数。

b.总大肠菌:采集水样后,进行总大肠菌的培养和计数。

c.致病菌:采集水样后,进行常见致病菌的培养和鉴定。

五、监测频率1.基本参数监测:每月监测一次,且每日定时进行一次现场监测。

2.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监测:每季度监测一次。

3.微生物监测:每月监测一次。

六、监测点位为了全面了解水质状况,需要在水源地、河流口、水厂出水口等关键点位进行监测,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监测点位。

七、数据分析与报告监测数据记录后,需要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报告。

数据分析可采用统计学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计算平均值、标准差等统计指标,绘制趋势图和关联分析等。

水质监测方案

水质监测方案

水质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水质监测的目的是评估水体的水质状况,及时掌握水环境的变化趋势,为制定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公众提供安全可靠的水源和有关环境保护信息。

二、监测内容1.监测指标:根据国家标准和相关法规要求,选择适当的监测指标,包括但不限于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总氮、总磷、重金属等。

2.监测频次:根据水体的特点和监测指标的要求,确定监测频次,包括每日、每周、每月或每季度的监测频次。

3.监测方法: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和设备,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监测点位选择根据水环境质量状况、水资源利用情况和环境敏感区域等因素,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监测点位,确保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和泛用性。

四、监测计划1.制定详细的监测计划,包括监测时间、监测人员、监测设备等各项内容,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2.实施监测工作时,要遵循相关监测规范和工作流程,采取合理的样品采集和保存方法,确保样品质量。

五、质量控制措施1.采用标准物质定量法对监测设备进行定期校准,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2.在监测过程中设置质控样品,进行质量评价和质量验证,确保监测结果的可靠性。

3.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样品的采集、保存、运输和分析等环节的质量控制,防止污染和误差的产生。

六、数据处理与分析1.对监测数据进行及时准确的记录和整理,建立完整的数据库。

2.根据监测数据进行趋势分析和评估,识别水质污染和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为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七、监测结果应用1.及时发布监测结果,向公众提供相关的水质和环境保护信息,增强公众对水环境的认识和关注。

2.监测结果应用于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决策,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八、监测报告撰写根据监测结果和分析,撰写监测报告,包括监测目的、方法、结果和建议等内容,为相关单位和公众提供参考。

河道水质监测方案

河道水质监测方案

河道水质监测方案一、引言河道水质监测是评估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和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手段。

准确监测水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河道中不同化学物质和生物组成的变化,及时发现并解决水污染问题。

本文档旨在介绍一种基于现代化技术和方法的河道水质监测方案。

二、监测目标本方案的主要监测目标是评估河道水质的综合污染状况,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 水体的PH值、溶解氧、浊度、悬浮物、高锰酸盐指数等基本水质指标; -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物的浓度; - 水体中的微生物数量和品种等。

三、监测站点的选择选择监测站点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 河道的起止位置和长度; 2. 河道周围的人口密度和工业活动情况; 3. 河道的环境和地质特点。

根据上述因素,应选择代表性的监测站点,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全面性。

四、监测参数和设备4.1 监测参数根据监测目标,我们需要监测以下几个关键参数: - PH值:用于评估水体酸碱度,可通过PH计进行监测; - 溶解氧:评估水体中的氧气含量,可使用溶解氧仪进行监测; - 浊度:评估水体的透明度,可使用浊度计进行监测; - 悬浮物:评估水体中悬浮物的含量,可使用过滤膜进行捕捉后称重; - 高锰酸盐指数:评估水体中有机物的氧化程度,可使用高锰酸盐滴定法进行测定; - 重金属:评估水体中重金属污染情况,可使用原子吸收光谱仪进行监测; - 有机物:评估水体中有机物质的含量,可使用气相色谱仪进行监测; - 微生物:评估水体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可使用培养方法和PCR技术进行监测。

4.2 监测设备根据上述监测参数,需要配备以下监测设备: - PH计; - 溶解氧仪; - 浊度计;- 过滤膜和称重设备; - 高锰酸盐滴定试剂; - 原子吸收光谱仪; - 气相色谱仪; -实验室设备用于微生物培养和PCR分析。

五、监测方法和频率5.1 监测方法•PH值和溶解氧可以定期使用相应的仪器进行测量;•浊度和悬浮物可以通过采集水样后进行实验室分析;•高锰酸盐指数、重金属和有机物的浓度可以通过水样采集后在实验室使用各种分析方法进行测定;•微生物的监测可以通过采集水样后进行培养和PCR分析。

水质监测策划书3篇

水质监测策划书3篇

水质监测策划书3篇篇一水质监测策划书一、监测背景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水资源的质量受到广泛关注。

为了准确了解特定区域内水质状况,保障公众用水安全和生态环境健康,特制定本水质监测策划。

二、监测目的1. 全面掌握监测区域内水质的各项指标情况。

2. 及时发现水质异常变化,为采取相应治理措施提供依据。

3. 评估水质对周边生态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三、监测范围[具体的监测水域范围,如河流、湖泊、水库等]四、监测指标1. 物理指标:温度、色度、浊度等。

2. 化学指标:pH 值、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氨氮等。

3. 生物指标:细菌总数、大肠菌群等。

五、监测时间安排1. 定期监测:每月[具体日期]进行一次常规监测。

2. 特殊情况监测:在暴雨、洪水等特殊天气或周边有重大污染源变化时,及时进行额外监测。

六、监测方法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监测方法和仪器设备,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七、监测人员及分工1. 采样人员:负责按照规定要求采集水样。

2. 检测人员:进行各项指标的分析检测。

3. 数据记录与整理人员:对监测数据进行详细记录和整理。

八、质量控制1. 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校准和维护。

2. 设立空白样、平行样等进行质量控制。

3. 监测人员需经过专业培训,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监测。

九、数据处理与报告1. 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绘制图表。

2. 编写详细的监测报告,包括监测结果、分析评价和建议措施。

3. 将监测报告及时提交给相关部门和公众。

十、预算1. 仪器设备采购与维护费用:[具体金额]。

2. 试剂耗材费用:[具体金额]。

3. 人员培训及劳务费用:[具体金额]。

十一、注意事项1. 采样过程中要确保采样点的代表性和准确性。

2. 注意监测过程中的安全防护,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3. 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监测规范。

策划人:[姓名]策划日期:[具体日期]篇二《水质监测策划书》一、监测背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河流水质监测方案

河流水质监测方案

河流水质监测方案为确保河流水质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保护河流生态环境,提出以下河流水质监测方案。

一、监测点的选择1. 选择代表性点位:根据河流特征、水质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河段作为监测点位,确保监测结果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可比性。

2. 考虑污染源:选择靠近工业排放口、农田排水口、生活污水排放口等潜在污染源附近的监测点,以及远离污染源的自然河段进行对比监测。

3. 分布均匀:在整个河流流域内选择监测点位,分布均匀,以反映整个流域的水质状况。

二、监测参数的选择1. 常规监测参数:包括水温、溶解氧、浊度、pH值等常规水质指标,以了解水体的基本性质和污染程度。

2. 优先监测污染物:根据河流流域的特点和潜在污染源的排放情况,选择对流域影响较大的重金属、有机物、营养物等污染物进行优先监测。

3. 生物监测指标:选择一些生物指标,如水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等,反映水体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三、监测频次和时段1. 监测频次:根据河流特点和变化趋势,确定监测频次。

一般情况下,可选择每季度进行定期监测,对于重点污染源附近的监测点,可适当增加监测频次。

2. 不同时段监测:选取不同季节、不同气象条件、不同污染物排放情况下的监测点位,使监测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比性。

四、监测方法和设备1. 常规监测方法:采用标准方法进行水质监测,使用经验证的仪器设备进行参数测量。

2. 污染物监测方法:根据不同污染物的特性,采用适宜的化学分析方法或生物监测方法。

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自动监测设备:可在河流上设置自动监测设备,实现连续、实时监测,以获取更为精确的数据。

五、数据处理与分析1. 数据收集:建立数据库,及时收集河流水质监测数据,并进行合理分类和整理。

2. 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水质状况的综合评价。

3. 监测结果报告:定期生成监测结果报告,包括监测点位的水质状况、污染物浓度、生物指标等数据,并进行分析和解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件编号:
版本:
发布日期:
发布人:









作者徐金立
学号 201406660321
指导老师曾滔
2016年 10月
第一章背景调查与初步方案制定 (1)
1.1上塘河水质状况背景 (1)
1.1.1水体的水文、气候、地质、和地貌资料 (1)
1.1.2沿岸布局,污染源等情况 (1)
1.2监测断面设置,与采样点的布设 (2)
1.2.1河流监测断面设置 (2)
1.2.2河流采样点设置 (3)
1.2.3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 (3)
1.2.4检测项目设定 (3)
1.3水样的采集,运输和保存 (3)
1.3.1水样的采集与运输 (3)
1.3.2水样的保存 (3)
第二章水样预处理与项目检测 (4)
2.1水样的消解 (4)
2.2水样的富集与分离 (4)
2.3采样及检测技术选择 (5)
第三章结果表达与质量保证 (6)
3.1结果表达 (6)
3.2质量控制 (7)
3.2.1采样时质量控制 (7)
3.2.2实验时的质量控制 (7)
第一章背景调查与初步方案制定
1.1上塘河水质状况背景
1.1.1水体的水文、气候、地质、和地貌资料
水文:上塘河位于杭州市区东北,源自施家桥,从杭州城区丁桥镇进入余杭境内,穿越星桥镇、临平镇,至施家堰进入海宁,经海宁盐官镇进入钱塘江。

全长48公里。

河面宽30-50米,最宽处70米,流域面积245 平方公里。

上塘河多年年平均水位为2.9米。

上塘河干流连接众多支流,相互沟通。

互相贯通的支流有杭笕港、颜家漾、杨家村河等。

杭州市年平均降水量在1100~1600毫米之间,年雨日130~160天。

杭州市年平均蒸发量为1150~1400毫米。

地域分布上南部大于北部。

气候:杭州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杭州湾西端,钱塘江下游,京杭大运河南端,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杭州市年平均气温15.3℃~17℃。

地域分布上南部高于北部,平原高于山区。

地貌资料:杭州市杭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南沿和钱塘江流域,地形复杂多样。

杭州市西部属浙西丘陵区,主干山脉有天目山等。

东部属浙北平原,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密布,物产丰富,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征。

水环境现状:随着上世纪70年代,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的加速,大量工业废水和生物污水排入上塘河干流和支流,导致上塘河水质急剧恶化,有机污染严重,常年处于V类和劣V类水。

经过河道配水工程和五水共治项目,河道水有了环境性好转,但由于多年沉积在河流底部的污染物没有彻底清除,河流水质很不稳定。

1.1.2沿岸布局,污染源等情况
水体沿岸用地状况和河段污染概况:该河段沿岸为学生宿舍楼尚德园、梦溪村、新教科大楼和师生活动中心以及部分小区住所,人口分布密集,靠近德胜路处有一间工厂房。

排污过多,污染源多在校园,主要有食堂污水、实验室废水、泳池废水、医疗污水、生
活废水等。

其中,包括生活污水,主要含有N、P等元素,洗菜水含有的沙粒等较少的污染物,食物残渣中含有较多有机物,其它污水含有较多有机污染物。

;实验室废水成分复杂,排放量不大,但可能发生各类反应,变化较大,包括各类废弃酸碱、有毒化合物、重金属、氰化物、微生物等;泳池废水一般为消毒药品和杀藻药剂:液氯、次氯酸钠、三氯异氰尿酸、铜离子等;医疗废水主要是医务室排放的少量废水,主要是消毒剂(含氯)、细菌等;生活废水主要是学校里的各类垃圾、洗涤剂等,一般无毒,但是是水体主要污染源之一。

1.2监测断面设置,与采样点的布设
1.2.1河流监测断面设置
对照断面1-1,2-2 污染源
监测断面3-3,4-4,5-5,6-6,7-7 河水流向
削减断面8-8 断面
1.2.2河流采样点设置
中泓垂线:采样区域河宽30-40m范围内,因此各断面位置设一条中泓垂线,8条河流采样点:监测区域河流年平均水深2.9m,因此只在各中泓垂线水面下0.5m处设置一个采样点,共8个
1.2.3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
每个月测定1次。

测定时间分别为早上9:00,中午13:00,下午17:00,晚上21:00,共采样4次。

1.2.4检测项目设定
总磷及氨氮。

水温,色度,浊度,悬浮物,石油类,PH,溶解氧,COD,BOD
5
1.3水样的采集,运输和保存
1.3.1水样的采集与运输
由于上塘河水较浅,所以采用简易采水器采集完水样后,可以迅速运送至学校实验室,进行水质测定。

1.3.2水样的保存
根据需要测定的项目,对相应的水样应用不同的保存方法。

第二章水样预处理与项目检测
2.1水样的消解
当测定含有机物水样中的无机元素时,需进行消解处理。

消解处理的目的是破坏有机物,溶解悬浮性固体,将各种价态的欲测元素氧化成单一高价态或转变成易于分离的无机化合物。

消解后的水样应清澈、透明、无沉淀。

消解水样的方法有湿式消解法和干式分解法(干灰化法)。

湿式消解法:硝酸消解法硝酸-高氯酸消解法硝酸-硫酸消解法硫酸-磷酸消解法硫酸-高锰酸钾消解法多元消解法碱分解法
干灰化法
微波消解法
2.2水样的富集与分离
当水样中的欲测组分含量低于测定方法的测定下限时,就必须进行富集或浓集;当有共存干扰组分时,就必须采取分离或掩蔽措施。

富集和分离过程往往是同时进行的,常用的方法有过滤、气提、顶空、蒸馏、溶剂萃取、离子交换、吸附、共沉淀、层析等,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1.气提、顶空和蒸馏法
气提法顶空法蒸馏法
2.萃取法
溶剂萃取法固相萃取法
3.吸附法
2.3采样及检测技术选择
第三章结果表达与质量保证
3.1结果表达
采样现场记录表:
实验数据记录表:
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对照检测得到的数据,做出上塘河水质评价
3.2质量控制
3.2.1采样时质量控制
1采样前测量现场水样的物理化学特征参数,同时测量当天气象参数。

2采样时,首先用水样荡洗容器,再用采集的样品反复荡洗样品容器3-5次。

3水样采集后,在现场根据所测项目的要求添加保存剂。

盖好盖塞,填写标签贴在容器壁上,记好采样记录。

将样品妥善装箱准备运到实验室。

4三个取样点安排人员尽可能同时取样,以保证其时间的可比性。

5采用相同规格的采样及保存仪器,尽可能排除干扰。

3.2.2实验时的质量控制
1每个实验配制标准样品,以检验所配试剂的准确性。

2监测方法采用国家标准方法,确保数据结果的权威性。

3设置空白组、平行组实验。

同一个实验由同样的实验人员操作,以保证减少系统误差;再由另一个同学随机做一组实验,以确保其可信度,减少随机误差。

4同一个实验由同样的实验人员操作,以保证减少系统误差;再由另一个同学随机做一组实验,以确保其可信度,减少随机误差。

5数据处理严格遵守数据的修约规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