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方言研究报告
宝鸡方言研究报告

宝鸡方言研究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宝鸡方言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宝鸡方言是陕西省宝鸡市特有的一种地方方言,它是宝鸡市区及周边地区的主要语言。
通过对宝鸡方言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其发展历史、语音特点、词汇特征以及语法结构等方面的内容。
本报告将结合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对宝鸡方言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总结。
2.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多种方法对宝鸡方言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实地调查我们通过对宝鸡市区及周边地区的调查,采集语音样本、收集语料,包括对话、口述和民间故事等。
通过实地调查,我们可以获取最真实和准确的数据,并了解方言的实际使用情况。
2.2 文献资料收集我们收集了大量有关宝鸡方言的文献资料,包括历史记载、方言词典、方言研究论文等。
通过研究已有的文献资料,我们可以了解方言的演变过程、相关研究成果以及学者们对宝鸡方言的观点和见解。
2.3 调查问卷我们还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针对不同年龄、职业和学历的人群开展了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可以掌握宝鸡方言在不同人群中的使用情况、受教育程度与方言使用的关系等。
3. 宝鸡方言的概述宝鸡方言属于陕西方言的其中一支,它主要分布在宝鸡市区及周边地区。
宝鸡方言与陕西方言中的关中方言有较多的共同之处,但也有一些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
3.1 语音特点宝鸡方言的声母和韵母系统与普通话和标准汉语存在差异。
声调上,宝鸡方言的声调系统相对较为简单,主要包括高、升、去、入四个基本声调。
3.2 词汇特征宝鸡方言词汇方面与关中方言和陕西方言有较多的共同之处。
但也有一些宝鸡方言特有的词汇,如“箱凳”(指电视机)、“篦子”(指梳子)等。
3.3 语法结构在语法结构方面,宝鸡方言与普通话有一些明显的区别。
例如,在宝鸡方言中,动词的位置常常放在句子的最后。
4. 宝鸡方言的历史与发展宝鸡方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不同历史时期,宝鸡方言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
这些因素对方言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使宝鸡方言形成了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
陕西旬邑方言词汇特点研究

陕西旬邑方言词汇特点研究陕西旬邑方言是陕西省渭南市旬邑县境内的一种地方方言。
旬邑县地处陕西省中部偏南,素有“金丝帕”、“金丝皮”、“金丝桃”等美誉,同时也以独具特色的方言声调和语音特点而闻名。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一部分,是人们生活和交往中的一种语言形式,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
旬邑方言作为陕西方言的一支,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下面将从词汇特点入手,对旬邑方言进行研究。
一、声调结构特点旬邑方言的声调结构比较复杂,是一个典型的变调方言。
主要有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四个声调。
每个声调在语音上又具有不同的变调形式,如平声有阴平和阳平之分,上声有阴去和阳去之分,去声有阴上和阳上之分。
这种变调形式使得旬邑方言的声调非常多样,给人以婉转、优美的感觉。
二、词汇特点1. 吸收外来词汇旬邑方言受到历史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交流的影响,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词汇。
这些外来词汇主要来自于历史上的战争、贸易和移民的影响,如“茶”、“米”、“糖”、“盐”等词汇都属于外来词汇。
这些词汇在旬邑方言中发生了一定的变异,使得方言词汇更加丰富多彩。
2. 浓厚的地方色彩旬邑方言的词汇特点非常浓厚,体现了本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
旬邑方言中有着许多与农耕生活相关的词汇,如“秧”、“谷”、“稻”、“麦”等词汇,反映了旬邑县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丰富的劳动生活。
3. 语音特色鲜明旬邑方言的词汇发音特点非常显著,这主要体现在声母和韵母上。
声母的发音要比普通话更加浑厚,韵母的发音更加饱满。
旬邑方言中还有一些特殊的音素,其它方言中并不常见,如“儿”音、“夫”音、喉音等,使得旬邑方言在语音上更加生动有趣。
4. 丰富的方言俚语旬邑方言中还有大量的俚语,这些俚语主要用于描述生活中的某些特定场景和事件,如“烧箍”、“踏磨糯”、“咂嘴巴”等俚语都是旬邑方言中常见的词汇,它们反映了旬邑县本地独有的文化内涵和传统生活习俗。
三、方言保护及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融,地方方言的使用已经越来越少,许多人的家庭语言也从方言过渡到普通话。
陕西旬邑方言词汇特点研究

陕西旬邑方言词汇特点研究
陕西旬邑方言是陕西省的一种方言,主要分布在旬邑县及周边地区。
其词汇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韵母变化:陕西旬邑方言常常将“i”、“u”、“ü”等韵母变为“e”、“o”等。
“我们”读作“咱们”,“爷爷”读作“老姜”,“好玩”读作“好厄”。
二、声母变化:陕西旬邑方言中的一些声母发音有所不同。
“zh”发音为“z”,“sh”发音为“s”等。
“知道”读作“字道”,“上山”读作“上贫”。
三、词汇丰富:陕西旬邑方言中的词汇非常丰富,有很多特色词汇。
“稀罕”代替“稀奇”,“暌阔”代替“离别”,“净扯蛋”代表“胡说八道”等。
四、俚语和俗语:陕西旬邑方言中还有一些特色俚语和俗语,用来形容一些特定的事物或情况。
“刀勒脖子”代表“困难重重”,“筛子眼”表示“眼睛小”,“拧羊头”表示“不识好歹”。
五、口语化:陕西旬邑方言更偏向于口头语,常常缩减或改变一些词汇的发音,使其更加方便、简洁。
“怕”读作“伐”,“哪儿”读作“吗咧”。
陕西旬邑方言词汇特点独特鲜明,反映了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和语言演变。
通过对这些特点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陕西旬邑地区的方言文化。
关于方言调查总结

关于方言调查总结篇一:方言调查报告班级方言调查报告调查时间——20XX年11月28至30日一、调查目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了解班级同学家乡方言使的用情况,找出在方言使用过程之中出现的问题,尝试找出一点保护和传承地方方言的有效措施。
二、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在班级中发放问卷。
我利用晚上班级专业课前的几分钟把调查问卷发到同学手中,三节课后收回方言调查的问卷。
其中也有好几份问卷是第二天和第三天才收回的。
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32份,实际回收29份,其中有效问卷27 份,这里要特别感谢农资一班几位热情帮我填写问卷的同学。
陕西版翻译,瓜娃,天冷咧,记着多chan些,甭感冒咧,记着fei觉时be踢bie,瓜娃,记着be熬眼,这话si额想给你she滴,zhan发滴人会永远幸福三、调查内容我找了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汇,让同学把他们翻译成本地它们方言,可以使用别字或拼音标注的方式表现出其读音,另外用每个方言词汇造个本地的方言句子。
附上问卷调查表班级方言调查表调查地点——广西大学农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09级二班姓名——彭旭涛出生地——陕西省咸阳兴平市成长地——陕西省咸阳兴平市问卷预计要花费您 15 分钟时间,非常感谢您的帮助四、问卷分析我们班共有28人,其中有8人是外省的,广西本地还有壮族,瑶族,和毛南族,语言的成分比较复杂,调查的难度也较大。
一】我所遇到的困难主要有1、城里的同学面对问卷有些为难,他们的方言就是普通话。
2、有些同学使用的方言是粤语或壮话,好些方言词汇的读音无法用别字和拼音表示,举个方言使用的例子更是困难。
3、班级的同学大都是90年左右出生的,很多本地的方言词汇不是很熟悉或者根本不知道。
二】我所得到的结论主要有1、各个地方的方言差别还是有的,南北差距较大,但是有些时候方言的读音还是有共性的,比如母亲的读音就较为统一。
2、民族的语言差别真的很大,我想这不应该用地方方言去解释了。
3、粤语同普通话和各地的方言在读音方面区别很大,甚至说话的方式,以及叙述的语序也有很多不同。
陕西汉中方言词汇意义研究

陕西汉中方言词汇意义研究方言研究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对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社会生活有重要意义,而词汇的意义又承载了语言背后的文化。
本文通过陕西汉中方言和普通话的对比,对汉中方言词汇意义做了系统、详尽的描述与整理,对该方言词汇背后的文化内涵做了一定深度的剖析。
另外,还从地理环境、社会历史等方面对汉中方言的形成原因做了深入的分析。
标签:汉中方言词汇意义文化内涵一、引言方言研究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分支,重点关注某一地区内的语言及其相关因素。
“任何一个有文字的语言都有民族共同语,而同时又存在着与共同语相对的地方话,即方言。
方言是语言的活化石,反映语言的发展轨迹”(沈阳,2005:23)。
地域方言具有极强的地域特征,它受地理环境及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当地的一些地理、社会状况。
通过研究方言,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当地的文化、历史渊源,也有利于发觉地方民俗文化。
在提倡多元文化的今天,研究方言及其文化现象极为必要。
“语言学的研究不能抱残守缺地局限在语言学的资料以内,必须扩大研究范围,让语言现象跟其它社会现象和意识联系起来,才能格外发挥语言的功能,阐扬语言学原理。
”(罗常培,2004:5)语言是一个笼统、抽象的概念,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都是具体的言语。
每一种语言都有标准的言语形式,如汉语的标准言语形式是普通话。
“方言是与民族共同语相对的概念,指一种语言的地域分支,是社会分化的结果。
语言使用人数较多,分布区域较广,就很难避免产生方言。
”(汪大昌,2004:190)“方言是指任何地域的,社会的或种族的语言变体,包含发音、语法、语义及语言不同的运用。
”(Coulumas,2001:107)二、汉中简介汉中是陕西省地级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绝大部分地区在湿润肥沃的汉中盆地,和甘肃、四川接壤,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是连接华北、华东、西北、西南的枢纽,几乎是中国版图的地理中心。
汉中盆地北边是秦岭,南面是川陕的界山——大巴山,东、西都有丘陵和山地的阻挡,汉中盆地就像一个世外桃源,气候温润、物产丰富,有“西北小江南”的美誉。
陕西旬邑方言词汇特点研究

陕西旬邑方言词汇特点研究
陕西旬邑方言是陕西省旬邑县地区所使用的一种方言,属于中原官话的一支。
在陕西方言中,旬邑方言有其独特的词汇特点,下面我将对其进行研究。
旬邑方言在词汇上有大量的音便变化。
在一些词汇中,“ㄜ”音变为“ㄓ”音。
普通话中的“鸡蛋”在旬邑方言中变为“鸡冉”。
“ㄛ”音也会变为“ㄕ”音。
普通话中的“过儿”在旬邑方言中变为“过师”。
这些音便变化使得旬邑方言在词汇的发音上与普通话有所差异。
旬邑方言在词汇使用上存在一些特殊的词义。
普通话中的“扇”在旬邑方言中不仅指代扇子,还可以指代扇形的东西,比如炉灶的透风孔或一种散扇形的动作。
再普通话中的“儿童”在旬邑方言中则指代学生,强调其学习的成果和表现。
这些特殊的词义使得旬邑方言在语言表达中更加具有表达特色。
旬邑方言还有一些特殊的动词使用。
在原本应该使用“搬”这个动词的地方,旬邑方言中常用“提”来替代。
旬邑方言中还有一些特殊的谓词动词,比如“打洗”,意为在洗涤过程中补打一下。
这些使用上的差异使得旬邑方言在表达方式上与普通话有所不同。
旬邑方言还有一些特殊的助词使用。
旬邑方言中有一种叫做“某某”的助词,用于表达动作的进行或状态的持续。
旬邑方言中还有一种叫做“吗”的助词,用于构成疑问句。
这些助词的使用对于旬邑方言的语法和表达方式产生了影响。
陕西旬邑方言在词汇特点上有其独特之处,主要表现为音便变化、特殊的词义、特殊的动词使用和特殊的助词使用。
这些特点使得旬邑方言在语言表达上与普通话有所差异,同时也体现了旬邑方言的地域特色和语言文化。
延安方言调查报告

延安方言调查报告延安方言调查报告一、引言方言是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特点。
本次调查的主题是延安方言,延安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基地,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通过对延安方言的调查,我们可以了解到延安人民的语言习惯和文化特点,进一步了解延安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延安市的居民,包括不同年龄、职业和教育背景的人群。
实地访谈则是在延安市的一些社区和公共场所进行的,目的是与当地居民进行深入交流,获取更多的语言资料。
三、延安方言特点1. 声调变化延安方言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声调变化。
与普通话相比,延安方言的声调变化较为明显,有时会出现变调现象。
例如,普通话的第一声在延安方言中有时会变成第二声,而第四声则常常变成第三声。
这种声调变化使得延安方言听起来更加有韵味。
2. 词汇差异延安方言与普通话相比,在一些词汇上存在差异。
例如,“吃饭”在延安方言中可以说成“食饭”,“喝水”可以说成“饮水”。
这些词汇差异反映了延安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3. 语法特点延安方言的语法结构也有自己的特点。
例如,在表达否定意义时,延安方言中常常使用“不是”或者“没”来表示,而不使用普通话中的“不”字。
此外,延安方言中还有一些特殊的句型和语法规则,使得延安方言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四、延安方言的保护与传承方言是一种宝贵的语言资源,它承载着地域文化和历史记忆。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人口流动的增加,方言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和传承延安方言,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 教育传承延安方言应该成为延安地区的一门必修课程,学校可以开设方言课程,培养学生对延安方言的兴趣和认同感。
同时,家庭和社区也应该承担起方言传承的责任,父母和长辈应该多与孩子交流,传授方言知识。
2. 文化推广延安方言可以通过文化活动和传统节日等形式进行推广。
例如,可以组织方言演讲比赛、方言歌曲演唱会等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学习延安方言。
陕西旬邑方言词汇特点研究

陕西旬邑方言词汇特点研究陕西旬邑方言是陕西省宝鸡市旬邑县及周边地区特有的方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方言的使用逐渐减少,但旬邑方言仍然是当地人日常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对旬邑方言的词汇特点进行研究,探讨其在音韵、词汇借用、古汉语词存活等方面的特点。
一、音韵特点旬邑方言的音韵特点主要表现在声母、韵母和声调上。
在声母方面,与普通话相比,旬邑方言的清音浊音划分较为模糊,常出现清音浊化或浊音清化的现象。
“zh”音会念成“z”音,“sh”音会念成“s”音。
旬邑方言中还存在着一些特殊的辅音,如“k”音与“h”音的相互转化,“p”音与“f”音的相互转化等。
这些特殊的声母现象使得旬邑方言在音韵上呈现出独特的特点。
在韵母方面,旬邑方言的韵母较为丰富,不仅有普通话中的韵母,还有一些特殊的韵母。
普通话中的“-ang”韵会念成“-an”韵,“-eng”韵会念成“-in”韵,“-ou”韵会念成“-u”韵等。
有些字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存在或者读音已经发生了变化,但在旬邑方言中仍然保留着原来的读音,如“谷”读音为“ge”,“句”读音为“gou”等。
这些韵母的变化使得旬邑方言在语音上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
在声调方面,旬邑方言的声调比较特殊,常出现声调转换或者合并的现象。
“一声”和“四声”往往会发生转换或者合并,使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发音可能会有所不同。
在习惯于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的人群看来,这样的特点可能会造成一定的障碍。
但对于当地人来说,这种声调的变化是司空见惯的,可以很快地适应和理解。
旬邑方言在音韵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不仅体现了方言的传统魅力,也反映了方言的生动和变化。
二、词汇借用特点旬邑方言的词汇借用特点体现在方言词与普通话词的相互借用和混合上。
在方言词与普通话词的相互借用上,旬邑方言中大量采用了普通话中已有的词汇。
由于社会交往的不断增多和信息的全球化,许多普通话词汇被引入到旬邑方言中,成为当地人生活和交流中的一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方言词调查身为一个地道的陕西人,曾为自己生活在这片热土上而自豪,耳濡目染,陕西方言粗旷豪迈,倍感亲切。
历史上,陕西方言曾作为官方通用语被长期推广和普及,其内容博大精深。
相传汉字为文字处补祖,仓颉所创造。
仓颉是陕西宝鸡人,出生于五帝时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了。
陕西方言划分更是细致,关中方言东府话包括西安市、铜川市、咸阳市、渭南市、商洛市;陕北的宜川、黄龙、洛川、宜君、黄陵、富县,甘肃宁县。
关中方言西府话包括宝鸡市。
关中方言区乃炎帝故乡,母为炎帝属的周族语言,即是炎帝语言。
炎帝语言与炎黄融合的夏语近似,又由于地理近似,沟通频繁所以关中方言与河南方言同属中原官话。
由于我家在关中一带,所以我将着重介绍陕西关中的方言,比如许多独特读音的字,与许多词语。
众多陕西方言中的字词都有其历史依据,古今诸多名著中大量运用陕西方言充分的表达了话语的准确性。
关中方言的许多词都蕴含着我国古代的文化、制度等。
首先介绍一些方言的词语:举些例子,一、两个陕西人在外地碰面会激动地说“咱俩是乡党”这样的话在别人看来定不理解,其实“乡党”就是老乡的意思,为什么这么说呢?乡党方言来历。
这得从古代的民户编制说起。
“乡”和“党”。
都是我国古代的民户编制。
据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记载,“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
”“乡”“党”二字连用,指乡里,也就是同乡的人,随着时代的推移,乡、党这样的农村行政区域单位不再使用,但“乡党”这一称呼却延用下来了,泛指居住地距离相对较亲的人。
目前,用“乡党”几乎成了陕西人的专利。
往往有人称陕西人是“陕西乡党”。
二、“屋里人”。
关中人,常把已婚妇人叫“屋里人”。
如:“你屋里人这几天咋没见?”“俺屋里人这几天熬娘家去咧!”把妇女叫“屋里人”,其渊源虽无法考证,但在很大程度上与劳动分工、“男耕女织”的出现有关。
过去的农家,男的在田间劳作,女的在家中纺线织布,内外分明,各执其事。
久而久之,关中大地上便出现了把男人叫做“外头人”、把女的叫“屋里人”的称谓。
三、“二百五”:在关中农村,人们把那些蛮干胡扑的人讽刺为“二百五”他的来历说法比较多。
但主要说法有两种,一是来自赌具牌九,牌九上有“二板”(四个点)和“么五”(六个点)两张牌,两牌加在一起是十个点,称“毙十”他在牌九中是最小的点,什么牌都能管住它,所以人们就用“二板五”来形容那些莽撞、傻气、做事不考虑后果的人。
“二百五”是“二板五”的谐音。
还有一个我家特有的方言,我家在澄城县,四、“倭也”,是我们澄城一带人日常说的一个特有的方言词语,含义较多。
如:1、指人漂亮、娇美。
“你看这女娃多倭也!”2、指事情做的妥当,让人满意。
如“那人心细,活做的也倭也,没啥弹嫌的。
”3、指屋舍整洁入眼。
如“你娃把屋子收拾的倭也!”外地人对这个似乎土气的词语多不理解。
但考其渊源,也较悠久,宋带人编有《文韵》中解释道:“倭,顺貌。
”既是“平顺的样子。
”其意思与关中方言的“也”大致相同。
只是关中人在方谈里因有所指对象不一样,而出现了多意的现象。
实际上仍是《文韵》中所说的“顺貌”的引申或扩大。
我们再说一些陕西方言中单个字的特殊用法:一、“谝”是陕西话的一大特色,也是古汉语的一大遗存。
陕西周边及西北大部的人把说话都叫“谝”普通话音piǎn,方言音piàn。
《周书•秦誓》:“惟截截善谝言。
”孔颖达注:“截截,犹察察,明辩便巧之意。
”谝、辩、便是《论语》、《周语》、《史记》用三个字不同的字,音义相同,与语言相关的“谝”比较切合实义。
说“能谝到一块儿”,就是指能说到一起。
“有空来谝”有时间来聊天。
陕西人说的:“谝闲传”,就是聊天。
闲,古语和方言音读韩。
闲传,就是闲余时间说的无关紧要的话。
二、“尻”,古代指屁股。
《说文》:“尻,臀也。
”清代文学家段玉裁注:“尻,今俗云勾子是也。
析言是二,统言是一。
”意思是说,尻和臀可以有所区别,也可以相同。
章炳麟《新方言·释形体》:“今山西平阳、薄绎之间谓臀曰尻子,四川亦谓臀日尻子,音俏侈(念耻)如钩,九声之转也。
”由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尻”当是其本字。
这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尻”字的考音念重了,就变成了钩字音了。
“尻子客”意阳奉阴违的人。
“尖尻子”意坐不住爱动的人。
三、“酿”音niang方言音rang。
这种生产用语,在生活中比喻人或事。
“酿人”,就是给人加以不实之词讽刺挖苦。
把一个科员喊作“科长”,听者说:“酿人干什么!”或直接说成“酿制人做啥”酿制读嚷知。
谝和酿充分体现出用词的准确性。
四、眼:好看叫顺眼,麻叫麻眼(又叫麻达),不讨人爱叫白眼,勾心斗角叫玩心眼,脾气暴躁叫毛眼,死不认帐叫瞪白眼,束手无策叫干瞪眼,嫉妒人叫害红眼,有点子有办法叫有板眼。
五、手:熟练叫老手,帮忙叫搭手,紧俏叫抢手,出售叫脱手,小偷小摸叫三只手。
六、气:关中人常把生气叫着气,遇到坏事叫晦气,自大叫傲气,痴呆叫二气,排场叫阔气,挨整叫受气,胡搅叫邪气,扭捏叫妖气,办事漂亮叫美气,慷慨大方叫爽气,穿戴时尚叫洋气,正直无私叫硬气。
七、用数字形容:“二”对懒汉无赖常通用:二溜子、二混子、二痞子、二癞子、二毛子。
对一些精神或思维不正常的人常用:二蛋子、二愣子、二杆子、二糊子、二货子、二八卦子等。
八、用名词“太”或“太太”形容:称心如意叫燎的太,不讲道理叫蛮的太,穿戴时髦叫洋的太,做事狂妄叫张的太,官运享通叫红的太,巴结献媚叫轻的太,多才多艺叫能的太,调皮捣蛋叫瞎(哈)的太,寡言无语叫瓷的太。
还有重叠加重语气用法: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好的太太,我这蒜苗嫩的太太。
九、“燎”字谈:关中一带称啥好,常说“燎”。
“燎得太”最早甲骨文就有。
后引用为美好.畅快,说女孩美貌聪明加“女”字旁,说火光大加“火”字旁。
“燎”说人美是很早的,《诗经.阵风.月出》:“佼人燎兮”即美人多漂亮啊。
后来这个字意有了转化,就是美好的意思。
西汉时杨雄写《方言》中说“燎就是好。
我国青海一带也把好说燎。
可见说“燎”的不限于陕西,今天在山东、江苏一些地方也这样说。
乡党这得从古代的民户编制说起。
“乡”和“党”。
都是中国古代的民户编制。
据中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记载,“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
换句话来说,五百户为党,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乡。
“乡”“党”二字连用,指乡里,也就是同乡的人,随着时代的推移,乡、党这样的农村行政区域单位不再使用,但“乡党”这一称呼却延用下来了。
“屋里人”趣说关中人,常把已婚妇人叫“屋里人”。
如:“你屋里人这几天咋没见?”“俺屋里人这几天熬娘家去咧!”把妇女叫“屋里人”,其渊源虽无法考证,但在很大程度上与劳动分工、“男耕女织”的出现有关。
过去的农家,男的在田间劳作,女的在家中纺线织布,内外分明,各执其事。
久而久之,关中大地上便出现了把男人叫做“外头人”、把女的叫“屋里人”的称谓。
“屋里人”一词,早巳进入大雅之作。
以《红楼梦》为例,其九十回有:薛蝌想:“……然而到底是哥哥的屋里人”,第一百二十回有,袭人想:“……其实我究竟没有在老爷太太跟前回明就算了你的屋里人。
”以上引例中的“屋里人”,含义与关中方言里指的已婚妇女的含义大致相近。
“二百五”趣谈在关中农村,人们把那些蛮干胡扑的人讽称为“二百五”。
“二百五”是个数字,怎么能形容人呢?它的由来说法比较多,下边介绍两种:一是来自赌具牌九。
牌九上有“二板”(四个点)和“么五”(六个点)两张牌。
这两张牌配在一起是10个点,在玩牌九时称为“毙十”,这毙十在牌九里是最小的点,什么牌都能管住它。
所以,人们就用二板和么五简称“二板五”来形容那些莽撞、傻气、做事不考虑后果的人。
“二百五”是“二板五”的转音。
二是来源于一则历史故事。
传说战国时期,身挂六国相印的苏秦被人杀了。
齐王发誓要为苏秦报仇,可一时又抓不到杀人犯,于是便想出条妙计:在城门上张榜说苏秦是内奸,杀掉他是为国除了大害,应应当赏黄金千两,请除奸者速来领赏。
榜文贴出后,有四个人声称杀了苏秦。
齐王笑着说:“黄金千两,冒充者杀,你们可不能冒充呀!”四人一口咬定是自己干的。
齐王说:“那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人每人分多少?”四人同声说:“一人二百五”。
齐王勃然大怒,拍案大叫:“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斩了!”“二百五”由此而来。
“尻子”与“沟子”的释谈人、猪、牛等的屁股,关中土话叫沟子。
这个指屁股的字,有人写作“尻”,也有人写作“沟”。
“尻”,意思指的是臀部,也就是屁股。
章炳麟《新方言·释形体》:“今山西平阳、薄绎之间谓臀曰尻子,四川亦谓臀日尻子,音俏侈(念耻)如钩,九声之转也。
”这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尻”字的考音念重了,就变成了钩字音了。
其实是个多义字,当肛门讲,还指男子对女子的性行为。
关中人“尻子蹲”,意跌倒了。
“尻子客”意阳奉阴违的人。
“尖尻子”意坐不住爱动的人。
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说得很明白:“尻,今俗云沟子是也,今俗云屁股是也。
拆言是二,统言是一。
”就是说,尻、沟子、臀、屁股都讲的是一回事。
清代在北京,接生婆给新生儿“洗三天”的口歌中有“洗洗蛋,作知县;洗洗沟,作知州”。
可见,沟子指屁股不是新造出来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屁股讲时,写成尻子、沟子都对,不过念起来,沟子更顺当一些。
“嫽”字谈“嫽”,关中一带,称道啥好,常说“嫽”,“嫽得太”。
嫽是古字,最早甲骨文就有嫽,后引用为美好、畅快。
说女孩美貌、聪明,加女字旁。
说火光大加火字旁。
“嫽”状人美是很早的,《诗经·阵风、月出》:佼人嫽兮,即美人多漂亮啊。
后来这意有了转化,就是“美好”的意思。
西汉时杨雄写的《方言》说嫽,就是好。
中国青海一带也把好叫嫽,可见说“嫽”的不限于陕西。
今天的山东、江苏一些地区当时也这样说。
“倭也”趣谈倭也,这是关中,特别是富平一带人日常爱说的一个方言词语。
细究起来,它的含义很多,现列举几个大家一起研究。
(一)指人漂亮,娇美。
如:“你看伢小伙娶的媳妇多倭也!”(二)指事情办停当,令人满意。
如:“那人心细,活做的倭也,没啥弹嫌的”!(三)指屋舍整洁入眼。
如“你伢娃把屋子拾掇得多倭也!”秦人村语话乡音朋友们在一起聊侃时,诙谐幽默的词语扫去了一天的疲敝和忧郁的心情。
偶尔冒了出来的几句乡音又增添了几分亲情,尤其梦的关中梦话使他经常成了调侃的对象,取乐的中心。
可简捷明确的村语也时不时的使外地朋友摸不着了头脑。
有远方的朋友听不懂那些土的掉渣的村语,时不时要嘴去翻译,嘴虽然也乐意效劳,可也劝朋友‘靠人不如靠自己’。
为了方便远方朋友们更了解秦人的语言文化,也为了减少频繁嘴的压力。
现把一些经常用语简录如下,供参考。
也希望掌握更多乡音的朋友添加。
陕西各县来历陕西省名、九个市名、八十六个县名的来历。
(陕西人必备)那么,三秦是什么意思?这要从“陕西”说起,“陕西”二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要从历史说起,下面,咱们就谝一谝陕西各地地名的来历——陕西:起于西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