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射频消融治疗肺部恶性肿瘤的现状
肺恶性肿瘤的射频消融治疗进展

肺恶性肿瘤的射频消融治疗进展杨光钊【期刊名称】《现代实用医学》【年(卷),期】2016(028)005【总页数】3页(P564-566)【作者】杨光钊【作者单位】310012杭州,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816.41肺部是恶性肿瘤好发的部位,一是原发性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二是肺部也是其他部位恶性肿瘤,如原发性肺癌、乳癌、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等转移的好发部位。
肺恶性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应是根治手术,但由于人口老龄化等原因,不少患者发现肺部恶性肿瘤时或因年龄过大,或因心、肺、肝、肾功能不全,或其它基础疾病不能或不愿手术。
这给射频消融(RFA)提供了可能的机会。
肺恶性肿瘤RFA是Dupuy等首先于2000年应用于临床,随后迅速在临床得到广泛开展,在我国属于第三类医疗技术。
美国FDA于2007年12月批准了 RFA可以用于肺部肿瘤的治疗;2009年以来的非小细胞肺癌NCCN指南、中国《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也均推荐RFA可用于早期不能耐受或不愿手术切除肺癌的治疗。
射频电极针通电后发出高频率(通常为460~480 kHz)射频波(交变电流波),引起组织内离子的震动碰撞摩擦产生热能,可使局部温度达到60℃以上,从而快速有效地杀死肿瘤细胞。
电极针可分为单束电极针和集束电极针。
集束电极针是指从一个较粗的套管针内伸出伞状排列的多个电极针。
消融体积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单束电极针的长短和同时作用的电极数量,或集束电极针的伸展程度。
心肺功能差、年龄大不能手术或其他原因不愿手术的较小原发肺癌(肿瘤最大径≤3cm,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患者;或原发病变得到有效控制者,肺内转移灶较小、总数较少(<5个)的肺转移瘤患者。
这种情况下,可望通过RFA术使肺部肿瘤病灶全部杀死,达到治愈和延长生存的目的,叫根治性消融。
肿瘤较大、较多或已为晚期的患者,包括原发性肺癌、治疗后复发或进展的肺恶性肿瘤和肺转移瘤,通过RFA,最大限度地杀死肿瘤组织,达到减小肿瘤、缓解症状的目的,叫姑息性消融。
射频消融治疗肺癌的现状及前景

射频消融治疗肺癌的现状及前景近年来,射频消融治疗肺癌已经成为临床上广泛应用的肺癌治疗方法之一。
这是一种非手术治疗方法,通过局部热疗的方式来消灭肿瘤细胞。
与传统的开胸手术相比,射频消融治疗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治疗效果好等优势,被越来越多的医生和患者所认可。
射频消融治疗肺癌的原理是利用高频电磁波产生的热能,使肺部患病组织受到高温的热损害,最终达到消融肿瘤的目的。
射频消融治疗具有创伤微小的优势,能够有效地减少患者的疼痛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它还可以在局部附近同步治疗多个小肿瘤。
然而,射频消融治疗肺癌并不适合所有肺癌患者。
这种治疗方法对于较小的肺癌,已经被证明可以获得很好的临床疗效。
但是,对于更大的肺癌或者是晚期肺癌的治疗,还需要更多的临床数据和严格的治疗指南。
目前,射频消融治疗肺癌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医院的肿瘤科。
治疗效果得到了不少患者和医生的肯定。
然而,射频消融治疗肺癌仍需要在技术上不断完善和改进。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射频消融在肺癌治疗中的应用也将会更加广泛。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射频消融技术的成像技术一直是一个瓶颈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目前很多医院都在加快发展起一批新型的成像设备,如多普勒超声透视系统和立体成像设备。
这些设备的出现将会为肺癌患者提供更加准确的治疗方案和更加有效的治疗方式,从而提升治疗效果和生存期。
此外,射频消融治疗肺癌的普及,还需要相关医疗保障政策的推动。
在国家相关的医保政策支持下,这种非手术治疗方式的普及将更加快速和广泛。
政府也应该加强对射频消融治疗肺癌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患者知晓这种治疗方式,并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总体来说,射频消融治疗肺癌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治疗方式。
尽管还存在一些技术和政策上的问题,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政策的支持,相信这种治疗方式的普及率将会逐渐提高,为肺癌治疗带来更加乐观的前景。
肺癌射频消融治疗现状与进展

肺癌射频消融治疗现状与进展在我国,肺癌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22.7%,是恶性肿瘤死亡的首位原因。
而该病主要在中老年患者中发病,这些人往往存在合并症,不适合常规开胸手术,于是许多新的治疗方法应运而生,包括微创外科、CT引导下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等。
从目前研究的结果看,肺叶切除仍然是早期肺癌的标准治疗方法。
但是对妥协性患者(compromised patients)可以行电视胸腔镜下的局限性切除术(包括肺段切除和楔形切除),而对高风险不能耐受微创手术的患者,RFA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是很好的选择,二者究竟孰优孰劣,还需要进行前瞻性研究。
RFA作为一种局部微创治疗手段,已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日益受到重视。
在2009年第45届美国临床肿瘤协会年会,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及第13届世界肺癌大会(WCLC)上,来自美国、欧洲、日本及中国的肺癌研究者分别报告了RFA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早期肺癌临床疗效,结果令人鼓舞。
一、RFA的原理RFA是对靶肿瘤施以频率460~500 kHz的射频电流,使肿瘤组织内的极性分子处于一种激励状态,发生高速震荡摩擦产热,局部温度可达60 ℃~120 ℃。
肿瘤组织对热的耐受能力较正常组织差,当组织温度高于50 ℃时,即出现凝固性坏死,温度高于60 ℃时,组织细胞内线粒体、溶酶体、蛋白质和DNA出现不可逆的变性,最终凝固和坏死,同时使肿瘤周围的血管组织凝固形成一个反应带,使之不能继续向肿瘤供血,并有利于防止肿瘤转移。
另外,射频的热效应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从而抑制肿瘤生长。
由于肺部正常组织可通过肺部大血管的血液循环和呼气散热,并且起着绝缘的效果,使能量可以充分集中在病变部位,加之肺部肿瘤组织的血流量低,散热困难,热量积聚,温度升高快,成为一个巨大的储热库,因此肺肿瘤非常适合RFA治疗,为心肺功能差,不能耐受手术的早期肺癌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肺恶性肿瘤热消融治疗后的ct影像学演变

肺恶性肿瘤热消融治疗后的CT影像学演变杨㊀虹1ꎬ2ꎬ章浙伟2ꎬ刘璐璐2ꎬ范林音2ꎬ邵国良21.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㊀浙江㊀杭州㊀310053ꎻ2.浙江省肿瘤医院放射科㊀浙江㊀杭州㊀310022㊀㊀ʌ摘㊀要ɔ㊀目的㊀探讨肺恶性肿瘤热消融术后的CT影像学演变ꎬ以便准确评估其疗效和预后ꎬ及时发现肿瘤残存或复发ꎮ方法㊀搜集2015年1月~2018年12月于浙江省肿瘤医院行CT引导下肺肿瘤热消融治疗的72例患者85个病灶ꎬ分析对比其消融术后即时㊁1个月㊁3个月㊁6个月㊁12个月的CT影像学特征ꎮ结果㊀所有患者热消融术后病灶周围即刻出现磨玻璃样改变ꎬ其中3个病灶(3.5%)出现小空泡影ꎻ术后1个月62个病灶(88.5%)体积较消融前增大ꎬ1个病灶(2.2%)出现厚边强化ꎻ术后3个月ꎬ51个病灶(72.9%)较上一次评估时缩小ꎬ5个病灶(11.1%)出现厚边强化ꎻ术后6个月ꎬ40个病灶(59.7%)较上一次评估时缩小ꎬ8个病灶(17.0%)出现厚边强化ꎻ术后12个月ꎬ30个病灶(55.6%)较上一次评估时缩小ꎬ12个病灶(32.5%)出现厚边强化ꎮ最终39个病灶(45.9%)完全消融ꎬ26个病灶(30.6%)不完全消融ꎮ结论㊀肺肿瘤热消融术后3个月以后病灶体积开始持续缩小或保持稳定ꎬ且无厚边强化ꎬ提示肿瘤完全消融ꎻ病灶体积持续增大或先缩小后增大ꎬ并伴厚边强化ꎬ提示肿瘤不完全消融ꎮʌ关键词ɔ㊀肺肿瘤ꎻ热消融ꎻ体层摄影术ꎬX线计算机中图分类号:R734.2ꎻR814.42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6 ̄9011(2020)04 ̄0603 ̄04CTimagingchangesafterthermalablationofpulmonarymalignanciesYANGHong1ꎬ2ꎬZHANGZhewei2ꎬLIULulu2ꎬFANLinyin2ꎬSHAOGuoliang21.SecondClinicalCollegeꎬZhejiang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ꎬHangzhou310053ꎬP.R.China2.DepartmentofRadiologyꎬZhejiangTumorHospitalꎬHangzhou310022ꎬP.R.ChinaʌAbstractɔ㊀Objective㊀ToexploretheCTimagingchangesafterthermalablationofpulmonarymalignanciesꎬsoastoevaluatetheefficacyandprognosisaccuratelyandtofindthetumorsurvivalorrecurrenceintime.Methods㊀85pulmonaryneoplasmsin72patientsadmittedtoZhejiangcancerhospitalfromJanuary2015toDecember2018underwentCT ̄guidedthermalablationꎬandtheCTimagingcharacteristicsoftheneoplasmswereanalysedimmediatelyꎬ1ꎬ3ꎬ6and12monthsafterablation.Results㊀Inallpatientsꎬground ̄glasschangesimmediatelyappearedaroundthelesionsafterthermalablationꎬand3lesions(3.5%)showedsmallemptybubbles.Onemonthafterthetreatmentꎬ62lesions(88.5%)showedincreasedvolumecomparedwiththatpre ̄treat ̄mentꎬand1lesion(2.2%)showedthick ̄edgeenhancementꎻThreemonthsafterthetreatmentꎬ51lesions(72.9%)werere ̄ducedcomparedwiththepreviousassessmentꎬand5lesions(11.1%)showedthick ̄edgeenhancementꎻSixmonthsafterthetreatmentꎬ40lesions(59.7%)weresmallerthanthepreviousassessmentꎬand8lesions(17.0%)showedthick ̄edgeenhance ̄mentꎻTwelvemonthsafterthetreatmentꎬ30lesions(55.6%)weresmallerthanthepreviousassessmentꎬand12lesions(32 5%)showedthick ̄edgeenhancement.Finallyꎬ39lesions(45.9%)werecompletelyablatedꎬand26lesions(30.6%)werenotcompletelyablated.Conclusion㊀Afterthermalablationoflungtumorꎬthelesionvolumecontinuedtoshrinkorremainstablewithoutthick ̄edgeenhancementonbeyondthree ̄monthfollow ̄upꎬindicatingthecompleteablation.Onthecontraryꎬthelesionvolumecontinuedtoincreaseorfirstdecreasedandthenincreasedwiththick ̄edgeenhancementꎬsuggestingthetumorswerenotcompletelyablated.ʌKeywordsɔ㊀PulmonarytumorsꎻThermalablationꎻTomographyꎬX ̄raycomputed㊀㊀随着微创介入技术的发展ꎬ热消融术已在肺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ꎬ尤其对于那些不能耐受手术或放化疗㊁术后复发㊁放化疗效果不基金项目: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项目(编号:2019KY324)作者简介:杨虹(1994 ̄)ꎬ女ꎬ浙江衢州人ꎬ浙江中医药大学在读医学硕士研究生ꎬ主要从事医学影像学诊断工作通信作者:邵国良㊀主任医师ꎬ教授㊀E ̄mail:shaogl@zjcc.org佳的原发性和继发性肺恶性肿瘤患者ꎮ研究证明ꎬCT引导下肺肿瘤热消融治疗是临床上有效的治疗手段ꎬ具有了良好的安全性和局部控制率[1 ̄2]ꎮ由于肺组织含气的特征ꎬCT是肺恶性肿瘤消融治疗最常用和有效的影像引导工具和术后疗效评估手段[3]ꎮ但不同于肝脏等实质性器官ꎬ肺肿瘤热消306融后发生的多种病理变化及其演变在CT上会呈现不同的影像表现ꎬ且具有较大的差异性[4]ꎮ为此ꎬ准确地识别热消融术后肺部消融灶的CT影像学演变ꎬ对于评估其疗效㊁及时发现手术并发症㊁消融后肿瘤残留或复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ꎮ本文收集并分析了72例(85个病灶)肺恶性肿瘤患者热消融治疗术后的CT影像资料ꎬ旨在提高对肺肿瘤热消融治疗术后CT随访表现的认识ꎮ1㊀资料与方法1.1㊀一般资料搜集2015年1月~2018年12月于浙江省肿瘤医院放射介入科行CT引导下肺部肿瘤热消融治疗72例患者的资料ꎬ其中男性55例ꎬ女性17例ꎬ年龄35~85岁ꎬ平均年龄(57.67ʃ9.69)岁ꎮ其中原发性肺癌14例(14个病灶)ꎻ肺转移性肿瘤58例(71个病灶)ꎬ其原发肿瘤分别为直肠癌17例ꎬ肝癌9例ꎬ肺癌11例ꎬ结肠癌5例ꎬ肉瘤5例ꎬ鼻咽癌3例ꎬ食管癌2例ꎬ颌下腺癌㊁喉癌㊁下咽癌㊁乳腺癌㊁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各1例ꎮ14例原发性肺癌患者术前经穿刺活检病理学证实ꎬ58例肺转移性肿瘤患者依据其临床病史及影像学检查诊断ꎮ本组患者消融病灶的长径为0.6~5.1cmꎬ平均(1.79ʃ0.83)cmꎮ所有患者均由介入科医师进行肺部肿瘤射频或微波消融治疗ꎮ1.2㊀检查方法所有患者术后即刻行CT扫描ꎬ部分患者因回病房后诉胸闷等不适ꎬ48h内再次行胸部CT平扫检查ꎬ以明确是否存在手术相关并发症ꎮ术后1个月㊁3个月㊁6个月行胸部平扫和增强CT检查ꎻ以后每3~6个月行胸部平扫和(或)增强CT检查ꎮCT扫描仪包括:GE16排和西门子16排CT机ꎮ扫描层厚5mmꎬ间隔5mmꎮ对比剂选用安射力或优维显ꎬ注射速率2.5ml/sꎬ剂量90~95mlꎬ注入对比剂后38s进行扫描ꎮ1.3㊀影像学评价由2名中级以上职称的影像科医师共同阅片ꎬ达成一致意见ꎮ观察内容包括术前及术后病灶大小㊁形态㊁边缘㊁密度㊁强化特点㊁是否空洞化等CT征象的动态变化和术后并发症ꎮ1.4㊀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ꎬ计量资料采用( xʃs)表示ꎮ2㊀结果2.1㊀治疗及随访情况72例患者85个病灶均顺利完成肺部肿瘤的热消融治疗ꎬ技术成功率100%ꎮ随访时间3~42个月ꎬ中位随访时间14个月ꎮ在85个病灶中65个病灶随访时间超过6个月ꎬ其中39个病灶(45 9%)完全消融(随访时间>9个月)ꎬ其中19个病灶(48 7%)表现为完全纤维灶(图1)ꎬ18个病灶(46 2%)表现为无强化或薄边强化的实性纤维灶ꎬ2个病灶(5.1%)表现为完全空洞ꎻ26个病灶(30 6%)不完全消融ꎬ表现为消融后病灶持续增大或先缩小后增大ꎬ增强后可见厚边强化(图2)ꎮ2.2㊀热消融术后即时CT影像学表现术后5min复查胸部CTꎬ肺窗显示病灶较前呈现等密度或不均匀密度ꎬ病灶内穿刺针道呈低密度条带状影ꎬ病灶周围出现宽窄不一的磨玻璃样带状改变ꎬ边缘模糊ꎻ其中3个病灶(3.5%)内部可见小空泡影ꎮ18例(25.0%)术后出现气胸ꎬ其中7例(9.7%)需要行胸腔闭式引流ꎮ术后1周内ꎬ23例(31.9%)出现胸腔积液ꎬ其中5例(6 9%)需置管引流ꎻ3例(4.2%)出现皮下气肿ꎮ2.3㊀热消融术后1个月CT影像学表现57例患者(70个病灶)术后1个月行胸部CT检查ꎬ所有患者病灶周围磨玻璃密度影均已吸收ꎬ边缘锐利ꎮ其中ꎬ62个病灶(88.5%)较消融治疗前不同程度增大ꎬ6个病灶(8.6%)较消融治疗前缩小ꎬ2个病灶(2.9%)较消融治疗前相仿ꎮ24个病灶(35 7%)出现空泡或空洞样改变ꎮ39例患者(46个病灶)行胸部增强CT检查ꎬ27个病灶(58.7%)无明显强化ꎬ18个病灶(39.1%)出现薄边强化ꎬ1个病灶(2.2%)出现厚边强化ꎬ强化区最大径>5mmꎮ2.4㊀热消融术后3个月CT影像学表现57例患者(70个病灶)术后3个月行胸部CT检查ꎬ其中51个病灶(72.9%)较上一次评估时缩小ꎬ4个病灶(5.7%)较上一次评估时无明显变化ꎬ15个病灶(21.4%)较上一次评估不同程度增大ꎮ11个病灶(15.7%)出现空洞样改变ꎮ42例患者(45个病灶)行胸部增强CT检查ꎬ21个病灶(46 7%)无明显强化ꎬ19个病灶(42.2%)出现薄边强化ꎬ5个病灶(11.1%)出现厚边强化ꎬ强化区最大径>5mmꎬ提示病灶残留ꎮ2.5㊀热消融术后6个月及之后CT影像学表现54例患者(67个病灶)术后6个月行胸部CT检查ꎬ其中40个病灶(59.7%)较上一次评估时缩406图1㊀鼻咽癌左上肺转移消融治疗后完全消融ꎮ图1A术前CT检查ꎬ左上肺可见类圆形实性结节ꎬ密度均匀ꎬ最大径约1.3cmꎮ图1B术后1个月CT检查ꎬ消融灶最大径约2.6cmꎬ较术前增大ꎬ内可见多发小空泡ꎮ图1C术后3个月CT检查ꎬ与术后1个月相比ꎬ消融灶最大径约2.1cmꎬ较前缩小ꎬ小空泡消失ꎮ图1D术后22个月CT检查ꎬ消融灶完全纤维化㊀图2㊀肺癌右下肺转移消融治疗后不完全消融ꎮ图2A术前CT检查ꎬ右上肺可见分叶实性结节ꎬ密度均匀ꎬ最大径约2.5cmꎮ图2B术后1个月CT检查ꎬ消融灶最大径约3.6cmꎬ较术前增大ꎬ内可见多发小空泡ꎮ图2C术后3个月CT检查ꎬ与术后1个月片相比ꎬ消融灶最大径约2.8cmꎬ较前缩小ꎬ小空泡消失ꎮ图2D术后12个月CT检查ꎬ消融灶最大径约4.1cmꎬ较前增大ꎬ增强可见不均匀明显强化ꎬ提示肿瘤不完全消融小ꎬ12个病灶(17.9%)较上一次评估时无明显变化ꎬ15个病灶(22.4%)较上一次评估时增大ꎮ4个病灶(6.0%)出现空洞样改变ꎮ39例患者(47个病灶)行胸部增强CT检查ꎬ24个病灶(51.1%)无明显强化ꎬ15个病灶(31.9%)出现薄边强化ꎬ8个病灶(17.0%)出现厚边强化ꎬ强化区最大径>5mmꎬ提示病灶残留ꎮ42例患者(54个病灶)术后12个月行胸部CT检查ꎬ其中有30个病灶(55.6%)较上一次评估时缩小ꎬ8个病灶(14.8%)较上一次评估时无明显变化ꎬ16个病灶(29.6%)较上一次评估时增大ꎮ4个病灶(7.4%)出现空洞样改变ꎮ32例患者(37个病灶)行胸部增强CT检查ꎬ18个病灶(48.6%)无明显强化ꎬ7个病灶(18.9%)出现薄边强化ꎬ12个病灶(32.5%)出现厚边强化ꎬ强化区最大径>5mmꎬ提示病灶残留或复发ꎮ3㊀讨论㊀㊀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ꎬ肺癌的治疗手段也在不断的更新ꎬ由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㊁化学药物治疗㊁放射治疗到如今的靶向药物治疗㊁免疫治疗及微创治疗ꎬ甚至多种治疗方法联合应用[5]ꎮ肿瘤热消融技术是一种局部微创疗法ꎬ其利用热生物学效应导致肿瘤细胞发生不可逆损伤或凝固性坏死[6]ꎮ射频消融和微波消融是肺部肿瘤热消融治疗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两种方法ꎬ具有良好的病灶局部控制率和中长期疗效ꎬ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ꎬ延长患者寿命[7]ꎮ但由于肺组织的含气特征ꎬ检查手段的局限性ꎬ肺肿瘤热消融术后如何早期准确㊁客观的评价其疗效是医生当前面临的一个难题ꎮ目前ꎬ临床上可用的影像评估手段主要包括CT和PET ̄CTꎮ其中CT检查是肺肿瘤热消融术后评价和随访最常用的手段ꎬ其操作简便且价格便宜ꎮPET ̄CT虽然可通过细胞代谢活性来判断肿瘤是否存活ꎬ提高肿瘤存活㊁复发及远处转移的检出率[8]ꎬ但由于其辐射较大㊁价格昂贵ꎬ并不适用于临床的多次㊁长期随访ꎮ由于肺肿瘤热消融术后肿瘤组织本身及周围肺组织受到热物理作用及穿刺针造成的气胸㊁出血等因素影响ꎬ使CT的影像学表现较为复杂多变ꎮ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ꎬ这些影像学表现会出现演变ꎬ故准确识别这些影像学改变ꎬ在判断疗效㊁发现残留复发等方面十分重要ꎮ本组中可见在所有肺肿瘤患者热消融术后即刻CT扫描均显示肿瘤病灶周围出现了完整或不完整的环状磨玻璃密度影ꎬ并随着消融时间的延长范围逐渐增大ꎬ病理学研究表明这一磨玻璃密度影是由于消融针产生的热量扩散至肿瘤边缘正常肺组织ꎬ导致肺组织急性热损伤所引起的充血和水肿反应所致[9 ̄10]ꎮ目前ꎬ热消融术后病灶周围出现磨玻璃影被认为是消融达到技术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ꎬ本组显示39个病灶术后达到完全消融ꎬ26个病灶仍有肿瘤残留ꎬ可见病灶周围出现磨玻璃环仅是一个可参考指标ꎬ并不能完全反映病灶是否完全灭活ꎮ在本组病例中3.5%的病灶术后即刻可506见小空泡影ꎬ胡牧等[11]也在文献中提到了类似情况ꎬ并认为出现此种表现是由于病灶内部局部温度过高ꎬ组织内水分子气化所导致ꎮ在本组中ꎬ7例(9.7%)患者术后出现需置管引流的气胸ꎬ5例(6 9%)患者出现需置管引流的胸腔积液ꎬ3例(4 2%)出现皮下气肿ꎮ由此可见经皮肺肿瘤热消融术是一种相对安全的局部治疗手段ꎮ消融术后1~3个月ꎬ完全消融和不完全消融治疗的病灶CT均可表现为体积较消融前增大ꎬ这是由于肿瘤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ꎬ病灶周围肉芽组织形成所致ꎬ增强扫描可见强化环ꎬ有文献称之为 蛋壳 征象[12]ꎮ该阶段由于消融部位炎症反应的干扰ꎬ增强CT检查也难以准确判断消融灶是否有肿瘤残留ꎬ仍需随访观察ꎮ消融术后3~6个月ꎬ由于消融部位炎性病变的吸收ꎬ完全消融和不完全消融治疗的病灶呈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影像学表现ꎮ完全消融的病灶表现为体积持续缩小或保持稳定ꎬ增强扫描无任何强化ꎮ不完全消融的病灶出现消融灶体积继续增大或先缩小后增大ꎬ增强扫描可见不均匀厚边强化ꎬ强化区直径往往大于5mmꎮ故此ꎬ多数学者认为ꎬ对于肺肿瘤热消融术后的疗效判断以术后3个月的影像较为准确ꎮ消融术后6个月之后ꎬ我们观察到完全消融的病灶逐渐演变为无强化的纤维条索㊁空洞或纤维结节灶ꎻ不完全消融的病灶则可见病灶体积增大或厚边不均匀强化ꎮ肺肿瘤热消融术在临床上已广泛开展ꎬ但由于消融后引起病灶和周围肺组织复杂的病理改变ꎬ对于病灶是否完全消融ꎬ早期CT影像判断较为困难ꎬ我们认为结合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胸部增强CT影像可作出更准确的判断ꎮ参考文献:[1]YuanZꎬWangYꎬZhangJꎬetal.Ameta ̄analysisofclinicaloutcomesafterradiofrequencyablationandmicrowaveablationforlungcancerandpulmonarymetastases[J].JournaloftheAmeri ̄canCollegeofRadiologyꎬ2019ꎬ16(3):302 ̄314. [2]JiangBꎬMcclureMAꎬChenTꎬetal.Efficacyandsafetyofther ̄malablationoflungmalignancies:anetworkmeta ̄analysis[J].AnnalsofThoracicMedicineꎬ2018ꎬ13(4):243 ̄250. [3]刘宝东ꎬ支修益.影像引导下热消融治疗肺部肿瘤的局部疗效评价[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ꎬ2015ꎬ7(2):11 ̄14.[4]李家开ꎬ张金山.肺恶性肿瘤射频消融进展及规范化探讨[J].介入放射学杂志ꎬ2014ꎬ23(2):175 ̄180. [5]石远凯ꎬ孙燕ꎬ于金明ꎬ等.中国晚期原发性肺癌诊治专家共识(2016年版)[J].中国肺癌杂志ꎬ2016ꎬ19(1):1 ̄15. [6]叶欣ꎬ范卫君ꎬ王徽ꎬ等.热消融治疗原发性和转移性肺部肿瘤专家共识(2017年版)[J].中国肺癌杂志ꎬ2017ꎬ20(7):433 ̄445.[7]王英ꎬ李文涛.肺恶性肿瘤消融治疗的现状与展望[J].肿瘤影像学ꎬ2013ꎬ22(4):327 ̄330.[8]AarntzenEHJGꎬHeijmenLꎬOyenWJG.18F ̄FDGPET/CTinlocalablativetherapies:asystematicreview[J].JournalofNu ̄clearMedicineꎬ2018ꎬ59(4):551 ̄556.[9]CrocettiLꎬBozziEꎬFavianaPꎬetal.Thermalablationoflungtissue:invivoexperimentalcomparisonofmicrowaveandradio ̄frequency[J].CardiovascularandInterventionalRadiologyꎬ2010ꎬ33(4):818 ̄827.[10]李欣ꎬ刘卫星ꎬ李春伶ꎬ等.经皮微波消融活体兔肺的实验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ꎬ2012ꎬ22(6):1014 ̄1017. [11]胡牧ꎬ支修益ꎬ刘宝东ꎬ等.肺部恶性肿瘤射频消融治疗后CT影像学改变[J].放射学实践ꎬ2012ꎬ27(1):41 ̄45. [12]刘春秋ꎬ李振家ꎬ窦卫涛ꎬ等.CT导向下射频消融治疗不能手术切除肺癌患者的临床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ꎬ2012ꎬ22(2):205 ̄207.(收稿日期:2019 ̄11 ̄10)(上接596页)[13]KhanAꎬKhosaFꎬNasirKꎬetal.Comparisonofradiationdoseandimagequality:320 ̄MDCTversus64 ̄MDCTcoronaryangiog ̄raphy[J].AJRꎬ2011ꎬ197(1):163 ̄168.[14]WangHꎬLiWꎬHeHꎬetal.320 ̄detectorrowCTangiographyfordetectionandevaluationofintracranialaneurysms:comparisonwithconventional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J].ClinRadi ̄olꎬ2013ꎬ68(1):15 ̄20.[15]孙厚长ꎬ王镇章ꎬ魏培英.320排CT容积扫描对支气管动脉的解剖学研究价值[J].解剖学杂志ꎬ2015ꎬ38(3):319 ̄322.[16]BaeKT.IntravenouscontrastmediumadministrationandscantimingatCT:considerationsandapproaches[J].Radiologyꎬ2010ꎬ256(1):32 ̄61.[17]QinJꎬLiuLYꎬMengXCꎬetal.ProspectiveversusretrospectiveECGgatingfor320 ̄detectorCTofthecoronaryarteries:compari ̄sonofimagequalityandpatientradiationdose[J].ClinIma ̄gingꎬ2011ꎬ35(3):193 ̄197.(收稿日期:2019 ̄02 ̄13)606。
高温射频消融治疗周围型肺部恶性肿瘤

・论著・高温射频消融治疗周围型肺部恶性肿瘤黄立军,程庆书,王云杰,赵正源,刘锟,王耀成(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胸外科.陕西西安710038) [摘要] 目的 CT引导经皮肺穿刺高温射频消融治疗89例周围型肺部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观察。
方法 集束聚能刀高温射频消融治疗89例周围型肺部恶性肿瘤,包括原发性周围型肺癌65例,肺转移癌24例,共计226个肿瘤。
结果 胸部CT或X线平片复查,肿瘤经射频消融治疗后绝大多数病例的肿瘤在3个月左右明显缩小(CR+PR,82.0%)。
术后并发症包括气胸32例、少量血胸3例和局部疼痛15例。
结论 高温射频消融治疗周围型肺部恶性肿瘤,近期疗效确切,严重并发症少,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高温;射频;消融;肺部肿瘤;治疗[中图分类号] R73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8664(2001)06-0101-02R adiofrequency hyperthermia ablation of lung peripheral m alignant tumorHUAN G Li2junDepartment of Thoracic Surgery,Tangdu Hospital,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Xi′an710038,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preliminary results of computer tomography2guided percutanceous radiofrequency hperthermal ablation in105patients with lung malignant tumor.Methods 226tumors of65patients with lung peripheral tu2 mor and24lung maetstases were treated by computer tomography2guided puncture with anchor2shaped expandable electrode and RF22000radiofrequency hyperthermal ablation.R esults Three months later,most of the tumors reduced after the therapy(CR+PR,82.0%).Complication included32cases of pneumothorax,3cases of mild hemothorax,15cases of local pain.Conclusion Radiofrequency hyperthermal abl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lung peripheral malignant tumor is effective and safe.[K ey w ords] hyperthermia;radiofrequency;ablation;lung tumor;treatment 肺癌的高温射频消融治疗仅处于起步、摸索阶段。
射频消融治疗肿瘤

射频消融治疗肿瘤 的前景和展望
精准定位与导航技术:提高治 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实时监测与反馈技术:实现治 疗效果的实时评估和调整
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提高病 灶的检出率和治疗效果的可评 估性
新型消融材料与设备:降低并 发症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
射频消融治疗肿 瘤的原理和优势
射频消融治疗肿 瘤的临床试验进 展
射频消融治疗肿瘤 的临床应用
适应症:肝癌早 期,肿瘤较小且 无转移
治疗方法:将射频 针插入肝癌组织, 通过加热破坏癌细 胞
治疗效果:有效 缩小肿瘤,延长 患者生存期
优势:微创、恢 复快、副作用小
适应症:早期、中 期肺癌,不能耐受 手术或拒绝手术的 患者
治疗方法:CT引导下 经皮穿刺,将射频针 插入肿瘤内,通过加 热破坏肿瘤组织
射频消融治疗肿 瘤在不同类型肿 瘤中的应用情况
射频消融治疗肿 瘤的未来发展方 向和趋势
射频消融与化疗联合应用:提高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摄取率,增强化疗效果
射频消融与放疗联合应用:利用放疗增敏作用,提高肿瘤细胞的凋亡率
射频消融与免疫治疗联合应用:激活免疫系统,提高机体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
射频消融与中医治疗联合应用:发挥中医调理作用,减轻放化疗不良反应,提高患 者生存质量
射频消融治疗肿瘤 的方法
适应症:射频消融治疗肿瘤 适用于多种实体肿瘤,如肝 癌、肺癌、肾癌等
禁忌症:射频消融治疗肿瘤 不适用于肿瘤过大、多发转 移、凝血功能障碍等患者
射频消融治疗肿瘤的设备包括射频消融仪、电极针和影像设备等。 射频消融仪是核心设备,能够产生射频电流,使电极针周围的组织发生热凝固。 电极针是插入肿瘤内部的工具,有多种型号和规格,适用于不同大小的肿瘤。 影像设备用于定位和监控治疗过程,常用的有超声和CT等。
射频透热综合治疗恶性肿瘤

射频透热综合治疗恶性肿瘤【摘要】鉴于恶性肿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治疗缺少理想方法。
射频透热是一项治癌新技术,处于发展前沿阶段。
沈阳市大东区抚近门中医院在东北地区首家引进中华医学会重点推广工程项目的SR-1000肿瘤射频治疗机,与传统中医药学相结合治疗恶性肿瘤。
文章介绍了肿瘤热疗[HYPERTHEMIA]的概念,即利用物理疗法(如高频电磁波,超声波,热水浴等),使组织加热,达到杀灭癌细胞的温度以治疗恶性肿瘤。
此种疗法用高热杀死癌细胞,对于正常组织无损伤,无副作用,这是高热治癌有别于放疗和化疗的独特优点。
本文回顾了高热治疗恶性肿瘤的发展史。
1978年我国开始应用此项技术治疗恶性肿瘤,1985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正式承认热疗作为治癌手段之一。
从1980年起我国已召开八次全国肿瘤热疗会议,取得可喜成果。
文章从高热杀灭癌细胞的主要作用和机理,射频透热治疗恶性肿瘤疗效研究(国外研究和国内研究),认识到SR-1000射频热疗治疗机是一种使组织自身“产热-积热-升温-控温-恒温-灭活癌细胞”的方法,其治疗最大有效面积直径为30CM,深度可达25CM。
国内外临床研究证明其疗效是肯定的,对于不适合手术,化疗抗药,放疗无效失去最佳治疗时机的中晚期肿瘤患者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手段。
晚期患者呈现气滞血瘀,气血两亏,脏腑失调,治以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继以扶正固本,增强免疫功能。
待正盛本固再施软坚散结以除癌瘤。
晚期病人采用中药治疗有其独特的内涵,如:人参、黄芪、阿胶、黄精、冬虫夏草、灵芝、女贞子、白术等,既是扶正固本的要药,又具有抑杀癌细胞的作用。
射频与中药联合治疗肿瘤有互补作用。
射频直接灭活癌细胞的同时,加速血流,改善微循环,有利于药物向肿瘤组织通达的作用。
由于正常组织升温出汗伤津,此事中药养阴生津弥补其不足。
射频对肿瘤灭活后,会有一个溶解过程,常有不同程度的毒血症状。
此时中药养阴生津弥补其不足。
射频对肿瘤细胞灭活后,会有一个溶解过程,常有不同程度的毒血症状。
射频消融治疗肺癌的现状与进展

【 关键词 】 射频消融 ; 肺癌 ; 治疗 ; 体层摄影术 , x线计算机
中 图分 类号 : 7 57 文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 87 4 20 )1-7 10 R 3. A 10 —9 X(0 7 一10 8 —4
Cu r n t t s a d a v c so a i f e u n y a l to o u g c c r S N h — h o, XI a g r e tsa u n d a e fr d o r q e c b a i n f r l n a e U Z i a n n c A 0 Xin -
组 ) 随访 7个 月 , 进 行 了疗 效 对 比观 察 , 定 了 , 并 肯
R A的治疗 效 果 , F A组生 存 率为 6个 月 , 明显大 于 B
组 ( <O.1 。 P 0 )
1 R A治 疗 肺癌 的原 理 F
通 常 医 用 组 织 热 灭 活 的射 频 波 频 率 为 3 5~ 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阻断门静脉以扩大损毁区的报道。 ! " % 治疗策略的新进展 为防止短期内大量热能 沉积在电极周围造成组织的汽化、 炭化、 空洞形成,
[ ] -./01234 $; 等设计了脉冲 !" 加温技术。在离体肝 组织插入暴露部分 7 & +8* 的冷电极, 以 7(E28 为一
[&] 等报道 !"# 治疗 1 例肺内 " # % 临床应用 I?J?K 肿瘤患者, 作者认为, 经皮穿刺射频治疗肺内肿瘤是
磁场条件下工作的特殊 !"# 设备及价格昂贵而使 应用受限, $% 应用较普遍。胸部 $% 不仅可将肿瘤 与周围组织区分出来, 还可显示出射频电极, 在肺部 肿瘤 !"# 治疗过程中应用其选择治疗目标、 指导治
性和散热特性, 含水多、 结构疏松、 不含气的组织导
[&] 热性好, 反之则导热特性不好 ; 血运丰富的组织因
其中含水量高, 产生热沉积效应, 吸收大量的热能, 使组织的温度上升较慢, 同时随血液循环将大量的 热能带走, 减少了热能在肿瘤实质中的沉积, 使组织
[(, &] 温度上升慢, 影响热损毁的范围扩大 。
[&’] 等报道利用锚状电极技 疗及观察疗效。李毅红
术 !"# 治疗肺内肿瘤的 $% 表现, 发现 !"# 后 ()*+ 内, 消融区表现为 $% 值增高, 但 !"# 结合无水酒精 注入 ( ,-.) 治疗者, 表现为 $% 值下降, 在 !"# 治疗 后肿瘤边缘也有弥散性 $% 值增高影, 由于肺内肿 瘤与周围组织的良好的对比度, 以及利用调整 $% 扫描条件等手段, 可以清楚的显示肿瘤轮廓及电极
[’] 治疗时温度一般控制在 &$ G +$$C 之间 。
! " % 加温治疗肿瘤的生物学基础 肿瘤组织对热 有特殊的敏感性, 这种特殊的敏感性有其相应的生 物学基础。肿瘤的血管及其微循环结构与正常组织
[,] 相比, 肿瘤组织的血管网发育不良 , 使肿瘤组织内
的血流速度缓慢、 血流量低, 常为临近的正常组织的 从而导致其散热功能的降低, 热能易在肿 +$I 左右, 瘤组织内积聚, 接受同样剂量的热能, 肿瘤区域的温 度较正常组织的温度高 & G +$C ; 动物的实体肿瘤 中的乏氧细胞为 +$I G )$I , 而人类实体肿瘤中的 乏氧细胞的比例还远高于此, 乏氧细胞对热的耐受 性差, 易受损伤, 热疗的效果随着乏氧细胞比例的增
["] 逆的破坏 , 经过这种高温损伤的细胞, 大多数在数
! " ! 组织内射频加温的机制 射频机产生的高频 率转换的正弦电流, 经电极导入其周围组织内, 组织 内的离子随电流正负极的转换而频繁震荡, 而极性 的生物大分子亦随电流方向的变换而频繁改变极化 方向, 通过上述两种方式产生的摩擦作用, 将电能转 化为热能, 使组织的温度升高 。通常 !>* 应用的 [(] 电流频率介于 #&$DEF G &$$DEF 之间 。 ! "# 热在肿瘤组织中的传递 !>* 治疗肿瘤的范 围主要与两方面的因素有关: 第一, 电能在肿瘤组织 中的沉积分布范围。在给定 !> 电流技术参数的情 况下, 电能在组织中的沉积分布主要取决于组织的
! " $ 肿瘤组织热损伤的温度依赖性 细胞的自身 稳定机制使其在 ($C 左右的环境中仍能维持正常 的功能, 当环境温度升高到 () G (&C (即 E@) 时, 细 胞对其它的损伤因素如化疗药物、 放射线变得敏感, 温度 升 高 到 &$ G &)C , 则只需很短的时间 (( G [’] , 就可对细胞产生致死性损伤 ; 在 ’$ G +$$C ’H18) 之间, 几乎立即导致蛋白质凝固, 使胞浆内酶结构、 线粒体酶结构、 核内的核酸组蛋白复合体受到不可
陕西肿瘤医学 )$$) 年 ’ 月 第 +$ 卷第 ) 期
・ ,+ ・
!专题专稿!
高温射频消融治疗肺部恶性肿瘤的现状
程庆书, 马连君, 张卫强, 刘
【中图分类号】 !"#$%&’;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锟, 王云杰
电阻抗, 含电解质多, 含水量大, 结构疏松的组织的 电阻抗较低, 相反则较高; 低阻抗利于电流在组织中 的传导, 使电能的沉积范围扩大, 高阻抗的作用则相 反, 使电能沉积局限在电极周围, 造成局部组织升温
[$$]
围, 并尝试微导管动脉栓塞方法以热损毁肝组织的 范围, 但由于肝脏的双血供特征, 而未取得预期效 果, 遂提出利用明胶海绵微球或碘油栓塞肝血窦以 扩大热损毁范围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另外利用 药物造成全身低血压控制肿瘤组织的血液灌注也在
[$+] 实验阶段 , 但在开腹手术中进行热损毁治疗中已
研究和临床应用中, 冷电极使用较广泛。 ! " ! 增加电流和热能在组织中的传递 一些研究 者试图通过在 !" 加温前和 A 或加温中向组织内注入
[$7] 盐水以增加热损毁范围。 BCD3>4?C 等利用 !"# 结 合组织内盐水注入分别对离体、 活体动物肝脏进行
射频电极、 射 !"# 治疗系统是由穿刺定位系统、 频机、 及监控系统等几个方面组成, 近年射频技术的 发展主要围绕如何扩大损毁范围和准确判定损毁效 果两个方面展开研究。 !"# 电极发展 ! " # " # 单电极 单电极是指 $% & $’ 号穿刺针大小 的金属针, 外被绝缘层, 电极尖端暴露导电, 电流经 此导入其周围组织。单电极技术在兔肺内
[6] 的范围。程庆书 等在利用锚状电极 !"# 治疗肺 内肿瘤时, 采用梯次增加射频机输出功率的方法, 取
述了将负极和正极同时插入离体的动物肝脏内进行 热损毁, 使正极和负极同时对各自周围组织进行加 温, 可使热损毁的范围较单电极扩大, 但在两个电极 间的区域损毁组织的形状是椭圆形而不是圆形, 使 其临床应用价值受到限制。 其 ! " # " % 冷电极 这种电极采用 $% & $’ 号电极, 芯中空, 含有两个相通的内孔, 使冷却介质 (水或空 气) 可在其中循环, 通过在加温过程中降低电极尖的 温度, 可阻止电极周围组织的汽化、 炭化空洞形成和 水分丢失, 使热损毁的范围增加。目前在 !"# 基础
[,] 多而增高 ; 组织受热刺激的早期, 血管扩张, 血流
加快, 组织细胞代谢增强, 但随后血流减慢、 淤滞, 酸 性代谢产物堆积, 组织内的 JE 值下降, 由于在酸性 环境中细胞对热的敏感性增加, 易受损从而增加了
[,, .] 热疗的效果 。
・ ’6 ・ ! !"# 技术现状
陕西肿瘤医学 6((6 年 ; 月 第 $( 卷第 6 期
得良好的疗效。 $ 影象技术在 !"# 中的应用 影象学技术在射频热损毁肺部肿瘤过程中起重 要作用, 超声和 =!F 分别因肺组织含气, 需要在强
陕西肿瘤医学 3223 年 0 月 第 通过实验作者认为经皮穿刺射 频损毁肺实质组织是安全可行的, 热损伤反应是可 预见的, 组织的病理改变和其 $% 表现一致性良好。 [3&] 年 等在 $% 引导下利用单电极 !"# &440 BC8DE;FG 对 ’ 只新西兰白兔肺内的 ’ 个 HA3 肿瘤结节进行治 疗, 作者认为, 利用 $% 引导进行经皮穿刺 !"# 治疗 肺内肿瘤是可行的、 有效的, 但治疗过程中应防止气 胸发生, 一旦出现气胸应及时处理, 以免减低射频机 的输出功率, 影响治疗效果。
个工作周期, $+E28 内给予 $+(( & 6(((*# 的高峰值 电流, 然后转换为 +((*# 的低峰值电流, 总加温时 间为 $+*C@, 可导致直径为 7 ) ; & % ) (8* 的凝固性坏 死, 而在阻抗不增加的情况下给予持续高电流 (9+( 加温造成的凝固性坏死区的直径为 6 ) : & $7+(*#) 在活体情况下脉冲射频加温技术可使直径 & 7 ) +8*; 而持续电流射频加 6 ) ’8* 的区域发生凝固性坏死, 温损毁区的直径为 6 ) %8*, 该文献认为在低峰值电 流期间, 产热与散热的动态平衡有利于散热, 使热能 的穿透力增强, 防止了热量在电极周围快速积聚所 致的组织汽化、 炭化和空洞形成, 从而扩大了热损毁
! " # " ! 多电极阵列 为扩大 !"# 的范围, -./01234 等设计了一种多电极阵列 !"# 技术, 将6&+根 电极 (暴露部分 78*) 以不同的间距置入离体的牛肝
5
同时比较了多电 脏内, 在 9( & :(, 射频损毁 ; 分钟, 极同步 !" 加温和序列 !" 加温的效果, 发现如果电 极的间距超过 $ ) +8*, 造成电极间的凝固性坏死灶 不连续, 而且多电极同步加温 !"# 范围较序列加温 “锚状” 电极 !"# 范围大。另外一种阵列多电极是 (又称 “ < 状” “伞状” 、 电极) , 是将弹性良好的多个细 针状电极置于 $% & $: 号活检穿刺针壳内, 制成同轴 共壳电极, 导入实体组织后, 然后通过针柄上的推进 装置, 将电极推出针壳展开排成锚状阵列; 采用这种 电极克服了 -./01234 等设计的多电极阵列穿刺次数 多、 电极间距不易掌握的缺点。目前锚状电极在基 础研究和临床治疗中应用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