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肺部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
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肺癌

低 ,散热 困难 ,热量 积聚 ,温度 升 高
快 , 因此 应 用 R A F 治疗 肺 部 肿 瘤 时 对 正
常肺 组织损伤较小,非常适合于肺 部肿
瘤 的局 部 治疗 。
后重复c 扫描及时发现气胸、出血等并 T
工作原理
RFA是 对 作 用 靶 区 施 以 频 率 4 0 50 H 的射 频 电流 ,使 局 部 组 织 6 ~ 0 z K
肺 癌 ;③ 有 严 重 合 并 症 、 E O S 分 C GP 评
> 2 ④急性感染期; ; ⑤心脏起搏器植入
者 、金 属 物 植 入 者 ; 凝 血机 制差 、血 ⑥ 小板 减 少 。
上升最 为明显,达4 5 。肺癌 已经取代 6%
肝 癌 成 为 我 国 恶 性 肿 瘤 死 亡 的 首 位 原 因 , 占全 部 恶 性 肿 瘤 死 亡 的2 . % 肺 2 7。
发; ⑤肺部转移瘤 。
以Em i 问卷方式通过 1个国家地 区的 —al 4 研究 中心 ,回顾 性调查全球范 围内5 0 0
胞 ,同时可使 靶 区周 围的血管 组织凝
固 ,形 成 一个 反 应 带 ,使 之 不 能 继 续 向
禁 忌 证
① 气 道 ; 伴 有 广 泛肺 外 转 移 的 ②
适应 证
① 因 医学 原 因 ( 高龄 、心肺 功 能
不 全 等 ) 不 能 耐 受 开 胸 肺 切 除 手 术 的
发症 并能 初 步评 估 疗 效 。
并发症
C 引 导 下 经 皮 穿 刺 R A 疗 肺 癌 的 T F治
内的极性分子处于一种激励状态,发生
高 速 震 荡 摩 擦 产 生 热 能 。局 部 组 织 温 度升高 到3~4 9 O℃ 可 导 致 细 胞 停 止 分
CT引导下肺部肿瘤射频消融的临床应用

CT引导下肺部肿瘤射频消融的临床应用目的:探讨CT引导下肺部肿瘤射频消融的治疗效果。
方法:收集2012年2月-2014年11月本院收治的18例肺部肿瘤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CT 引导下射频消融(RFA)进行治疗,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18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8.89%,其中肿瘤直径为2~4 cm治疗有效率高达100%,1例出现呕吐,2例出现局部疼痛,2例出现局部渗血。
结论:CT引导下行肺部肿瘤射频消融术是一种安全性高、高效的微创治疗手段,能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近年来,随着不同恶性肿瘤治疗方法的不断进步,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明显提升。
肺部肿瘤具有预后差、转移率高的特点,外科手术成为肺部肿瘤最主要的治疗方法[1]。
CT引导下射频消融(RFA)治疗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使肿瘤局部温度上升至45 ℃以上,促进肿瘤细胞坏死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2]。
本次研究以18例肺部肿瘤患者为观察对象,探讨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的治疗效果,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2月-2014年11月在本院治疗的18例肺部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1例,女7例,患者年龄44~78岁,平均(56.8±6.7)岁。
发病诱因:10例患者为原发性肿瘤,8例为转移瘤。
1.2 方法本次采用德国西门子AR Star螺旋CT扫描仪器,胸部扫描条件设定为130 kV,83 mAs,螺距为1.5。
使用RTTA-1500型射频消融肿瘤治疗仪器,所有患者术前均给予心电图、凝血等检查,并使用镇咳、镇静药物。
让患者取仰卧或俯卧为,通过CT扫描确定患者肿瘤的位置、大小、深度、穿刺点等信息。
对病变性质不确定者,先进行穿刺肿瘤组织诊断病理后进行治疗。
1.3 评价指标术后1~10个月采用CT复查,肿瘤近期疗效按照WHO肿瘤评价标准评定疗效:完全缓解(CR):患者肿瘤完全消失,影像学检查无肿瘤;部分缓解(PR):患者的肿瘤明显缩小,最大直径比治理前减小50%;稳定(SR):患者肿瘤的最大直径乘积与治疗前比较减小>25%并<50%;进展(PD):患者肿瘤最大直径体积与治疗前相比有所增大或出现新的病灶[3]。
超声与CT引导下射频消融联合靶向治疗对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

超声与CT引导下射频消融联合靶向治疗对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超声与CT引导下射频消融联合靶向治疗肺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90例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5例。
对照组患者应用吉非替尼、顺铂联合紫杉醇靶向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超声与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近期治疗效果、整体功能评分差异。
结果实验组患者客观有效率为66.67%,高于对照组的51.11%(P<0.05);实验组患者情绪、躯体、认知、角色和社会功能整体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针对肺癌患者采用超声与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和靶向治疗明显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其为安全性高、创伤小的治疗方案,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超声与CT引导;射频消融术;靶向治疗;肺癌中晚期肺癌患者多已失去手术治疗机会,多应用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主要包括:局部灌注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细胞治疗等,上述方法具有各自优缺点,如何联合上述治疗方案,发挥各自优势,为临床关注的焦点[1]。
文献报道[2],超声与CT引导下射频消融联合靶向治疗肺癌已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本文通过对本院收治的90例肺癌患者随机分组,讨论超声与CT引导下射频消融联合靶向治疗肺癌的意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2010年4月~2013年9月本院治疗的90例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
其中实验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46~76岁,平均年龄(59.92±5.42)岁;按照病理类型划分,鳞癌患者29例,腺癌患者16例;按照临床分期,ⅢB期患者22例,Ⅳ期患者23例。
对照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45~74岁,平均年龄(59.06±5.10)岁;按照病理类型划分,鳞癌患者27例,腺癌患者18例;按照临床分期,ⅢB期患者24例,Ⅳ期患者21例。
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均为肺癌,同时排除:血常规、肝肾功能严重异常、严重内分泌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及代谢性疾病等。
肺部肿瘤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及近期疗效分析

的最大化㊂4 参考文献[1] 陈 明,王艳芹,吕培敬.MRI和CT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中国CT和MRI杂志,2017,15 (6):142-144.[2] 刘宏波.MRI与CT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比较[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28):57-58.[3] 肖月强.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MRI比较CT的诊断优势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1):42-42. [4] 李立杰.腰椎间盘突出MRI与CT诊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6):122-122.[收稿日期:2019-10-23 编校:李晓飞]肺部肿瘤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及近期疗效分析杨锦钊,赵振梁,莫均杰,陈锦棠,梁卓荣 (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广东 江门 529030)[摘 要] 目的:研究肺部肿瘤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RFA)治疗及近期疗效㊂方法:选取肺部肿瘤患者295例展开研究,其中肺癌86例,结肠癌肺转移瘤179例,乳腺癌肺转移瘤7例,肝癌肺转移19例,其他肺转移4例,均在CT 引导下行RFA治疗,术后1个月㊁3个月㊁6个月增强CT扫描,观察近期疗效㊂结果:术前与术后1个月㊁3个月㊁6个月比较,术后6个月的平均病灶直径㊁瘤体直径明显小于术后1个月㊁3个月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的血管化指数(VI)㊁血流指数(FI)㊁血管化血流指数(VFI)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结论:肺部恶性肿瘤CT引导下RFA近期疗效明显㊂[关键词] 肺肿瘤;射频消融;近期疗效 恶性肿瘤发病率每年呈上升趋势,特别是肺癌更是位列发病率之首㊂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但部分患者因心肺功能㊁年龄等原因会丧失手术机会,这就会缩短生存期,给患者增添额外的痛苦,是临床面临的主要问题[1]㊂根据局部瘤体细胞灭活为主要手段的微创技术已经发展成熟,如经皮无水乙醇注射㊁肺癌射频消融[2]㊂本研究对选取的肺部肿瘤患者采用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RFA)治疗,观察近期疗效,现报告如下㊂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肺部肿瘤患者295例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14年8月~2019年7月㊂男165例,女130例,年龄25~84岁,平均(68.9±2.6)岁;病灶直径0.5~ 6.7cm,平均2.1cm;其中肺癌86例,结肠癌肺转移瘤179例,乳腺癌肺转移瘤7例,肝癌肺转移19例,其他肺转移4例㊂1.2 方法:术前将辅助检查完善,签署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的知情同意书,禁食4h㊂术前增强扫描淋巴结转移肿瘤,构建静脉通路,对患者开展心电监护,为患者吸氧㊂为患者的股骨外侧粘贴负极板㊂若患者消融时间过长,应做好负极板处皮肤降温㊂静脉为患者镇痛麻醉,对穿刺点局部表面进行麻醉㊂根据实际病变位置选取合适体位,应用Siemens Emotion 16排CT扫描病变区域,扫描过程中叮嘱患者平稳呼吸,扫描层间距控制在3mm,螺距以0.625~1.5mm为主㊂遵循术前影像学展开检查,通过CT扫描确定穿刺点并将皮肤进针点标记出来,再次对进针点进行核实,确定角度与穿刺深度㊂对穿刺点展开局部麻醉,麻醉药物采用1%利多卡因,绕开大血管㊁肋骨㊁肺大疱,运用Cool-tip冷循环单极射频消融针依据穿刺计划到达瘤体内㊂RFA针与射频发生器连接后开始按设定程序行消融治疗㊂单次消融时间3~15min㊂不能一次覆盖已经消融的肿瘤,依据球型叠加法展开消融治疗㊂术中多次CT扫描观察消融范围,应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逐渐向病灶周边肺组织扩张,显示扩张的渗出带范围为瘤周0.5~1.0cm,确保肿瘤部位形成无血管区域的环状保护带㊂完成病灶消融后开展穿刺针道消融,运用CT观察病灶是否出现变化,是否有并发症出现,如出血㊁气胸㊂保证患者无异常出现后,包扎局部穿刺点,送患者回病房㊂术后叮嘱患者静卧2~3h,为患者补液1000ml,若患者出现咳嗽发热症状,及时给予对症治疗㊂依据肺癌RFA中消融组织病理病情发展,对患者的近期疗效予以分析,综合分析患者增强后肿瘤CT值及瘤体大小变化情况,于1个月㊁3个月㊁6个月对患者展开复查㊂1.3 观察指标:①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平均病灶直径㊁瘤体直径;②根据结节大小选取框大小,框选结节所在组织后的内置软件自动计算血管化指数(VI)㊁血流指数(FI)㊁血管化血流指数(VFI),计算值均标准化为0~100㊂1.4 统计学分析:在SPSS20.0软件中录入本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 结果2.1 患者术前术后平均病灶直径㊁瘤体直径比较:术前与术后1个月㊁3个月㊁6个月比较,术后6个月的平均病灶直径㊁瘤体直径明显小于术后1个月㊁3个月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见表1㊂表1 患者术前术后平均病灶直径㊁瘤体直径比较(cm)时间例数平均病灶直径瘤体直径术前2955.86.3术后1个月2955.56.0术后3个月2954.34.5术后6个月2952.82.6χ2值4.5874.558P值0.0210.0052.2 患者术前术后肿瘤去血管化指标比较:术后患者的VI㊁FI㊁VFI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见表2㊂表2 患者术前术后肿瘤去血管化指标比较(x±s)时间例数VI FI VFI术前2952.33±0.2838.16±4.481.45±0.17术后2950.89±0.1227.63±3.260.51±0.06t值81.18932.64389.557P值0.0000.0000.000 3 讨论RFA治疗主要是针对局部肿瘤展开微创治疗的手段,主要目的是局部灭活肿瘤细胞㊂适合手术的患者则可实施解剖学切除肺叶,加上纵隔淋巴结清扫,不适合切除肺叶者可运用亚肺叶将其切除[3]㊂若患者不适合手术,则可选RFA以立体定向放射治疗㊂RFA是在传统经皮穿刺肺活检基础上,在肿瘤组织内精准刺入射频电极,予以射频电流,激励电极针周围组织内极性分子呈现高速震荡,相邻分子互相展开摩擦与撞击,转化射频能为热能[4-5]㊂局部温度处于39℃~40℃容易导致癌组织分裂,癌组织细胞会在41℃~42℃下被杀死,造成DNA损伤,从而快速将局部的肿瘤细胞全部杀死㊂细胞加热温度达45℃~ 50℃时,细胞内部蛋白质会变性,脂质层会发生溶解,破坏细胞膜,导致组织细胞凝固坏死[6]㊂热量会处于80℃~100℃,还会将局部肿瘤细胞杀死,使得肿瘤周围的血管凝固成反应带,导致其无法向肿瘤供血㊂加上治疗后出现的炎性反应会加剧肿瘤坏死,1个月期间展开影像学复查时病灶周围会出现环状强化㊂RFA治疗可将非细胞肺癌S期比例降低,肺组织解剖学正常结构与肺组织散热具有一定的关联,主要经肺部大血管血液循环来散热,肺部肿瘤在治疗期间,肿瘤周围正常的肺组织有良好的隔热作用,加上肺部肿瘤供应的血流较少,使其在肺部恶性肿瘤治疗中占据一定优势[7]㊂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前与术后1个月㊁3个月㊁6个月比较,术后6个月的平均病灶直径㊁瘤体直径明显小于术后1个月㊁3个月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的VI㊁FI㊁VFI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这一结果充分说明肺部肿瘤CT引导下RFA的效果,应用价值较高㊂综上所述,为肺部肿瘤患者行CT引导下RFA,可缩小病灶直径,效果明显㊂4 参考文献[1] 朱勇刚,卢 斌,周成伟,等.CT引导射频消融同期瘤内化疗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J].国际肿瘤学杂志,2018,45(2):73-76.[2] 吴锋杰.CT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Ⅰ期非小细胞肺癌17例的疗效分析[J].肿瘤学杂志,2018,24(7):682-686.[3] 万 军,丁光贵,彭 斌,等.CT引导下肺癌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效果评估及术后复发的分析[J].吉林医学, 2018,39(4):720-721.[4] 斯晓燕,刘晓芳,王汉萍,等.CT引导下经皮肺射频消融术治疗晚期肺癌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J].癌症进展, 2017,15(3):290-293.[5] 周 全,吴 斌,李建清.肺部肿瘤低剂量CT引导下射频消融联合化疗临床有效性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6,27(21):4076-4077.[6] 关利君,贾广志,张春龙,等.CT引导肺部恶性肿瘤RFA近期疗效及并发症[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6,25(6):687-694.[7] 张智慧.超声与CT引导下射频消融联合靶向治疗对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21): 173-174.[收稿日期:2020-04-07 编校:陈 伟/郑英善]。
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肺部肿瘤的临床研究

A :射频消触手术中C T 扫描的影像;B :术后月随访}{寸C T 扫描的影:术后六月C 丁扫描的影像;长).亏川功访(’}发现消}触水{.1‘}_价超过戈仁了戈琦内;、术{.亏、川随口:‘仗现、l ‘J .触J 、}.}‘}_径介父原发川_已明!.(姗:小,J 见经过消融术后,、、_即缩小,‘常‘)甘有,体积增加到减小的变化过程。
,l 曰}14.,!川图像州病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肺部肿瘤的临床研究作者:方勇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引用本文格式:方勇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肺部肿瘤的临床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10——附加文档一篇,不需要的朋友下载后可以编辑删除,谢谢——工程概况刘家湾北段市政工程总长度545m;道路设计红线宽度主线30m,一副路面;车行道16m;绿化带2*4m;人行道2 *3m。
刘家湾北段市政工程设计内容包括:道路、雨水、污水、给水、照明、弱点管道、标志标线工程。
技术指标:1、道路性质:城市主干道(2级)2、设计行车速度:40km/h3、使用年限:15年4、车行道、人行道设计坡度:2%主要设计依据:1、咸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刘家湾北段市政工程”设计委托书。
2、咸阳市城乡规划建筑设计院:“咸阳市彬县泾河区建设规划图”。
3、《城乡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4、《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J114-2001)5、《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6、《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D40-2004)7、《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8、《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9、国家其它有关设计规范及标准。
第一章项目经理部组成1.1工程项目管理模式项目经理部由公司总部授权管理,按照企业项目管理模式GB、T19001-ISO91001标准模式建立的质量保证体系来运作,质量管理为中心环节,以专业管理和计算机管理相结合的科学化管理体制。
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肺癌

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肺癌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作为一种微创局部治疗手段,已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日益受到肺癌研究者的重视。
一、射频消融工作原理RFA是对靶区施以频率460-500KHz的射频电流,使局部组织的极性分子处于一种激励状态,发生高速震荡摩擦产生热能。
局部组织温度升高到39-40℃可导致细胞停止分裂,41-42℃可杀死细胞,45-50℃时,细胞内的蛋白质变性,脂质层溶解,细胞膜被破坏,组织细胞凝固性坏死,80-90℃时,可快速杀死局部细胞,同时可使靶区周围的血管组织凝固,形成一个反应带,使之不能继续向靶区供血。
由于肺部正常组织可通过肺部大血管的血液循环和呼气散热,起着绝缘效果,能够使热量充分集中在病变部位,加之肺部肿瘤组织血流量低,散热困难,热量积聚,温度升高快,因此应用RFA治疗肺部肿瘤时对正常肺组织损伤较小,非常适合于肺部肿瘤射的局部治疗。
二、适应证(1)因医学原因不能耐受开胸肺切除手术的早期周围型肺癌(2)因个人/宗教等原因拒绝接受手术治疗的早期周围型肺癌(3)开胸手术发现丧失手术切除机会,进行减瘤治疗;(4)放化疗后肺部肿瘤局部进展或复发;(5)肺部转移瘤。
三、禁忌证(1)中心型肺癌临近大血管、大气道;(2)伴有广泛肺外转移的肺癌;(3)有严重合并症、ECOG PS > 2;(4)急性感染期;(5)心脏起搏器植入者、金属物植入者;(6)凝血机制差、血小板减少。
四、临床应用RFA有几种引导途径,包括开胸手术、胸腔镜下和CT 引导下。
开胸术中RFA是术中发现肿物不能切除的情况下直视下实施;胸腔镜用于合并胸腔积液,同期进行肺肿瘤RFA和胸膜粘连。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是最微创的肺肿瘤RFA治疗方法,也是定位最准确,最能直观观察RFA治疗效果的方法。
局麻下通过CT三维重建图像精细调整射频电极在肿瘤内的位置,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治疗后重复CT扫描及时发现气胸、出血等并发症并能初步评估疗效。
射频消融治疗肿瘤

射频消融治疗肿瘤 的前景和展望
精准定位与导航技术:提高治 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实时监测与反馈技术:实现治 疗效果的实时评估和调整
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提高病 灶的检出率和治疗效果的可评 估性
新型消融材料与设备:降低并 发症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
射频消融治疗肿 瘤的原理和优势
射频消融治疗肿 瘤的临床试验进 展
射频消融治疗肿瘤 的临床应用
适应症:肝癌早 期,肿瘤较小且 无转移
治疗方法:将射频 针插入肝癌组织, 通过加热破坏癌细 胞
治疗效果:有效 缩小肿瘤,延长 患者生存期
优势:微创、恢 复快、副作用小
适应症:早期、中 期肺癌,不能耐受 手术或拒绝手术的 患者
治疗方法:CT引导下 经皮穿刺,将射频针 插入肿瘤内,通过加 热破坏肿瘤组织
射频消融治疗肿 瘤在不同类型肿 瘤中的应用情况
射频消融治疗肿 瘤的未来发展方 向和趋势
射频消融与化疗联合应用:提高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摄取率,增强化疗效果
射频消融与放疗联合应用:利用放疗增敏作用,提高肿瘤细胞的凋亡率
射频消融与免疫治疗联合应用:激活免疫系统,提高机体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
射频消融与中医治疗联合应用:发挥中医调理作用,减轻放化疗不良反应,提高患 者生存质量
射频消融治疗肿瘤 的方法
适应症:射频消融治疗肿瘤 适用于多种实体肿瘤,如肝 癌、肺癌、肾癌等
禁忌症:射频消融治疗肿瘤 不适用于肿瘤过大、多发转 移、凝血功能障碍等患者
射频消融治疗肿瘤的设备包括射频消融仪、电极针和影像设备等。 射频消融仪是核心设备,能够产生射频电流,使电极针周围的组织发生热凝固。 电极针是插入肿瘤内部的工具,有多种型号和规格,适用于不同大小的肿瘤。 影像设备用于定位和监控治疗过程,常用的有超声和CT等。
CT引导下射频消融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CT引导下射频消融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目的:探讨CT引导下射频消融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9月-2015年1月收治的80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研究组40例,对照组行传统同步放化疗治疗,研究组行CT引导下射频消融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KPS评分无明显差(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复查CT,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T影像显示肺内肿瘤体积明显缩小甚至消失。
结论:CT引导下射频消融联合同步放化疗对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治疗,能有效消除肿瘤,效果显著,有利于患者远期预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經穿刺集束电极射频消融对实体瘤进行治疗,是近年来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的微创治疗技术[1]。
其在转移性肝癌与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治疗中备受青睐,且取得较好疗效[2]。
本组研究通过射频消融与放化疗联合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判断CT引导下射频消融联合同步放化疗在局部晚期非小细胞癌肿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4年9月-2015年1月收治的80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制定的小细胞癌临床诊断标准[3]。
其中,男42例,女38例,年龄37~75岁,平均(58.2±6.2)岁,病程3个月~7年,平均(1.2±0.9)年。
其中肺鳞癌45例,肺腺癌31例,组织学未能分辨4例。
所有患者均为无法手术治疗的小细胞癌患者,经病理检查后确诊,均为成年人,预计生存期>3个月。
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肺癌类型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肺部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14-07-22T09:25:05.34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18期供稿作者:张宏波1 宋金龙2 张勇
[导读] 结合相关文献[5]以及实践治疗射频消融治疗过程中最佳温度应控制在60至105摄氏度可让热能集中于肿瘤中心位置。
张宏波1 宋金龙2 张勇3
(1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济南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济南 250117)
(2山东省肿瘤医院山东济南 250117)
(3兖矿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山东邹城 273500)
【摘要】目的对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肺部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进行分析。
方法对我院2011年7月至2013年九月间收治的19例肺部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患者采取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观察患者的治疗疗效。
结果本组患者(共27个肺部恶性肿瘤)经
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后显效5个,有效15个,病情无变化4个,病情恶化3个,总有效率为74.07%。
结论 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肺部恶性肿瘤具有较好的效果,能对病灶进行有效的控制且手术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8-0197-02 肺部恶性肿瘤即为肺癌是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相关统计表明近年来肺癌的发病率正在不断提升且男性占有比例更高,肺癌具有一定的遗传性且与吸烟存在密切的关系。
肺癌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即小细胞肺癌(SCLC)或燕麦细胞类以及非小细胞肺癌(NSCLC)类
[1],两种类型肺癌治疗方式存在极大的差异性,因此在肺癌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需要进行准确的判别[2]。
我院对2011年7月至2013年九月间收治的19例肺部恶性肿瘤患者采取了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7月至2013年九月间收治的19例肺部恶性肿瘤患者作为临床观察对象。
其中男12例,女7例。
年龄为51至79岁,平均年龄为(63.7±4.5)岁。
本组患者均接受了病理学诊断并确诊为肺部恶性肿瘤。
本组患者中原发性肺癌为11例,转移性肺癌8例。
上述患者共存在肿瘤27个,其中直径在5cm之内的有23个,直径在5至8cm之间的有4个。
1.2方法
在手术进行之前先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从而对患者的凝血时间以及凝血酶原时间进行充分的掌握。
另外对患者的HIV抗体水平以及乙肝病毒抗体水平进行测量。
将患者送入CT室以后将构建静脉通道,同时对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心电图、血压等指标进行测量并进行连续监控。
对患者实施麻醉术。
手术进行过程中对患者的心电图情况、血压情况以及血氧饱和度进行密切观察。
结合患者实际情况来调整实际手术体位。
利用多层螺旋仪多患者进行扫描来关注患者肿瘤位置以及病变乏味,在体表进行标记从而确定穿刺方向并对肿瘤和穿刺点的距离进行控制。
在进行穿刺过程中注意保护动脉、静脉以及神经可从上缘刺入。
对穿刺深度进行控制防止血管与气管受到损伤。
穿刺完成后在CT引导下进行射频消融治疗。
以CT扫描为参考当RFA 电极针处于预定位置时可结合瘤体直径开放长度的差异化再次进行CT扫描并对电极覆盖情况进行观察。
若肿瘤直径在5cm以上可对靶点进行分次消融,而对于直径为5cm以下的肿瘤科仅通过电极针进行一次性覆盖来对病灶进行控制。
当穿刺结束后在进行热凝固治疗,功率调节为150w,温度最低为95摄氏度,最高不超过105摄氏度,以特定顺序加入生理盐水来预防患者出现组织碳化。
在肿瘤消融之后再对针道进行消融来预防种植转移。
术后加强抗感染治疗可给予患者适量抗生素进行治疗并对患者的出血症状进行控制。
1.3疗效判定
肿瘤完全消退为显效;肿瘤消退50%以上为有效;肿瘤消退不足50%病情无变化;肿瘤增大25%以上病情恶化。
2.结果
表1 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肺部恶性肿瘤疗效表
从表1中可以看出本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4.07%。
3.讨论
肺癌早期症状主要包括了咳嗽、咳血、胸闷、气急等,其中最为典型的症状便是消瘦。
当患者出现肺癌转移时将会出现胸痛,当病情严重时将会出现呼吸困难、咽下困难以及声音嘶哑[3]。
肺癌与吸烟以及家族遗传都存在密切联系,在肺癌治疗过程中提早诊断是十分必要的,其主要方式包括了核磁共振、X线胸透、CT检查、纤支镜检以及痰脱落细胞检查。
在肺癌治疗过程中手术治疗是最为常见的方式也是最为有效的方式,本研究中19例肺部恶性肿瘤患者(共27个肺部恶性肿瘤)采取了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治疗总有效率为74.07%,相比于其他治疗方法[4]治疗效果更优。
射频消融治疗主要是通过高热能对肿瘤组织进行破坏,通过电极产生的射频波让组织中的极性分子和离子摩擦并将温度升至一定范围内在短时间内杀死肿瘤细胞。
结合相关文献[5]以及实践治疗射频消融治疗过程中最佳温度应控制在60至105摄氏度可让热能集中于肿瘤中心位置。
该方法需要对温度进行严密控制,要保证消融温度无论是在消融靶区中央还是周边区域都达到要求从而让肿瘤彻底消融,当消融高出70%肿瘤靶区以上时才能真正发挥治疗效果。
患者在治疗后可能会出现反应性充血等症状,应采取针对性措施给予控制。
综上, 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肺部恶性肿瘤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贡桔,陆志俊,王忠敏.CT引导下射频治疗转移性骨肿瘤的临床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9,11(05):123-126.
[2]孙彬录,阙丹.非小细胞肺癌的介入治疗进展[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11,32(02):2312-2314.
[3]殷伟强,何建行,刘君.CT引导下经皮穿刺射频消融肺肿瘤的治疗效果分析[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4,56(04):317-319.
[4]王忠敏,傅维安,陆志俊.CT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肾上腺转移性肿瘤的初步疗效[J]. 介入放射学杂志.2009,44(05):418-511。
[5]吴宇旋,窦永充,张彦舫.经皮射频消融联合乙醇消融治疗肾上腺转移癌[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8,27(09):392-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