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引导射频消融治疗肺部肿瘤专家共识节选 (2018年版)

合集下载

2018年版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与四大指南肺结节影像学随访策略的区别

2018年版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与四大指南肺结节影像学随访策略的区别

2018 年版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与四大指南肺结节影像学随访策略的区别丁香园呼吸频道11-07 09:58+关注转自:孙思庆博士「呼吸科无小事」本文对在 2018 年版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与四大指南(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 NCCN )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实践指南、美国胸科医师协会( ACCP)肺癌诊疗指南、 Fleischner 学会肺结节处理策略指南、肺结节的评估亚洲共识指南)所推荐的肺结节影像学策略进行比较。

对于实性结节影像学随访策略的区别结节直径≤4 mm1.2018 版中国专家共识:(1)无肺癌危险因素者,不需要进行随访,但应告知患者不随访的潜在好处和危害;(2)存在一项或更多肺癌危险因素者,应在 12 个月重新评估,如果没有变化则转为常规年度检查;2.NCCN、 ACCP、Fleischner 协会指南均建议不需要随诊;3.亚洲共识指南建议每年复查 1 次 CT。

结节直径 4~6 mm1.2018 版中国专家共识:(1)无肺癌危险因素者,应在 12 个月重新评估,如无变化,其后转为常规年度随访;(2)存在一项或更多肺癌危险因素者,应在 6~12 个月之间随访,如果没有变化,则在 18~24 个月之间再次随访,其后转为常规年度随访;2. NCCN 协会指南建议低危人群 1 年后复查 CT;建议高危人群半年到 1 年之间、1 年半到2 年之间复查 2 次 CT。

3.ACCP 指南处理方案与 NCCN 大致相同,只是人群分类标准不同,ACCP 指南中把人群分为有、无肺癌危险因素,而 NCCN 和 Fleischner协会则根据危险因素的多少,更加详细的分为低风险人群和高风险人群。

4.Fleischner协会指南建议不需常规随访。

5.亚洲共识指南建议低危人群每年复查 CT,中、高危人群在 NCCN 指南基础上每年复查 1 次 CT。

结节直径 6~8 mm1.2018 版中国专家共识:(1)无肺癌危险因素者,应在 6~12 个月之间随访,如未发生变化,则在18~24 个月之间再次随访,其后转为常规年度检查。

影像引导射频消融治疗肺部肿瘤专家共识(2018年版)

影像引导射频消融治疗肺部肿瘤专家共识(2018年版)

影像引导射频消融治疗肺部肿瘤专家共识(2018年版)刘宝东;庄一平;倪旭东;沈加林;傅毅立;韩建军;李忱瑞;柳晨;杨武威;苏志勇;吴志远;叶欣;刘磊;范卫君;李晓光;冯威建;卢强;毛宇;林征宇;李鲁【期刊名称】《中国肺癌杂志》【年(卷),期】2018(021)002【总页数】14页(P76-88,86)【作者】刘宝东;庄一平;倪旭东;沈加林;傅毅立;韩建军;李忱瑞;柳晨;杨武威;苏志勇;吴志远;叶欣;刘磊;范卫君;李晓光;冯威建;卢强;毛宇;林征宇;李鲁【作者单位】100053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210009 南京,江苏省肿瘤医院介入科;200001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200001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南院肿瘤介入科;100020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胸外科;250117 济南,山东省肿瘤医院微创介入科;100020 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介入治疗科;100142 北京,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介入治疗科;100071 北京,解放军307医院肿瘤微创治疗科;024005 赤峰,赤峰学院附属医院胸外科;200025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放射介入科;250100 济南,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肿瘤科;100053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510060 广州,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影像与微创介入中心;100005 北京,北京医院肿瘤微创中心;100038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肿瘤科;710038 西安,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胸外科;010020 呼和浩特,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胸外科;350005 福州,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科;100101 北京,解放军306医院胸外科【正文语种】中文1 概述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世界各地,肺癌均居恶性肿瘤死亡构成比的第一位,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在不断升高。

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出版的GLOBOCAN 2012估计:全世界肺癌新发病例182.5万(男性124.2万,女性58.3万);肺癌死亡病例159.0万(男性109.9万,居首位;女性49.1万,居第2位)[1]。

影像学引导胰腺癌不可逆电穿孔消融治疗专家共识2018版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介入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

影像学引导胰腺癌不可逆电穿孔消融治疗专家共识2018版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介入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
. 影 2018 版 中 国 医 药 教 育 协 会 介 入 微 创 治 疗 专 业 委 员 会 像 学 引 导 胰 腺 癌 不 可 逆 电 穿 孔 消 融 治 疗 专 家 共 识
299
影像学引导胰腺癌不可逆电穿孔消融治疗专家共识 2018 版
中 国 医 药 教 育 协 会 介 入 微 创 治 疗 专 业 委 员 会
( )
300
35 卷 2期 2019 年 2月 ㊀ J Clin Hepatol, Vol. 35 No. 2, Feb. 2019 临 床 肝 胆 病 杂 志 第 第
16
[ ]。 9) 10 ) ( 急 性 感 染 或 慢 性 感 染 急 性 期 ; ( 妊 娠 、 精 神 异 常 或 有 精 神直 于 血 管 方 向 进 行 穿 刺 布 针 4. 2. 4㊀ 消 ㊀ 采 CT 引 用 导 进 针 完 毕 后 , 行 腹 病 史 且 不 能 自 主 配 合 者 。 融 参 数 选 择 及 操 作 3㊀ 术 CT 平 扫 并 进 行 多 方 位 三 维 重 建 确 定 电 极 针 位 置 、 距 离 及 穿 部 前 准 备 CT 及 过 程 中 有 无 重 要 脏 器 及 组 织 损 伤 ; 采 用 超 声 引 导 时 直 接 在 超 经 皮 穿 刺 不 可 逆 电 穿 孔 消 融 引 导 方 式 主 要 为 超 声 两刺 声 探 头 引 导 下 将 电 极 针 准 确 穿 刺 到 位 , 穿 刺 过 程 中 注 意 避 开 周 种 方 式 , 两 种 影 像 学 引 导 方 式 患 者 术 前 准 备 相 同 。 3. 1㊀ 影 ㊀ ( 1 )术 1个 CT 或 MRI 围 血 管 组 织 。电 极 针 位 置 和 距 离 确 认 完 毕 后 利 用 不 可 逆 电 穿 前 月 内 行 腹 部 增 强 像 学 准 备

2018年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2018年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2018年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新鲜出炉,看看更新了什么?一、细化了肺结节的分类,对肺结节、微小结节进行了精确的定义1.数量分类:单个病灶定义为孤立性,2 个及以上的病灶定义为多发性。

2.病灶大小分类和管理:3. 密度分类:(1)实性肺结节:肺内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增高影,病变密度足以掩盖其中走行的血管和支气管影;(2)亚实性肺结节:所有含磨玻璃密度的肺结节均称为亚实性肺结节,其中磨玻璃病变指CT 显示边界清楚或不清楚的肺内密度增高影,但病变密度不足以掩盖其中走行的血管和支气管影。

①纯磨玻璃结节(pGGN)②磨玻璃密度和实性密度均有的混杂性结节(mGGN),也称部分实性结节。

二、定义了我国肺癌高危人群,推荐进行低剂量CT筛查年龄≥40岁且具有以下任一危险因素者:(1)吸烟≥20包年(或400年支),或曾经吸烟≥20包年(或400 年支),戒烟时间<15 年;(2)有环境或高危职业暴露史(如石棉、铍、铀、氡等接触者);(3)合并慢阻肺、弥漫性肺纤维化或既往有肺结核病史者;(4)既往罹患恶性肿瘤或有肺癌家族史者。

三、肺结节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1.外观评估:根据外观判断良恶性是「以貌取人」,尽管「分叶、毛刺、胸膜凹陷征」是恶性病变的特点,但由于小结节中的早期肺癌很少见到这些特点,所以同时需要内部特征协助鉴别诊断。

2.内部特征:(1)密度:①密度均匀的pGGN,尤其是< 5 mm 的pGGN 常提示不典型腺瘤样增生(AAH);②密度不均匀的mGGN,实性成分超过50% 常提示恶性可能性大,但也有报道微浸润腺癌(MIA)或浸润性腺癌(IA)也可表现为pGGN;③持续存在的GGN 大多数为恶性,或有向恶性发展的倾向;④GGN 的平均CT 值对鉴别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密度高则恶性概率大,密度低则恶性概率低,当然也需要结合结节大小及其形态变化综合判断。

(2)结构:支气管被包埋且伴局部管壁增厚,或包埋的支气管管腔不规则,则恶性可能性大。

影像引导射频消融治疗肺部 肿瘤专家共识节选 (2018年版)

影像引导射频消融治疗肺部    肿瘤专家共识节选 (2018年版)

影像引导射频消融治疗肺部肿瘤专家共识节选(2018年版)射频消融的原理应用频率&lt;30 mHz(通常在460kHz -480 kHz之间)的交变高频电流使肿瘤组织内离子发生高速震荡,互相摩擦,将射频能转化为热能,局部温度达到60 oC-100 oC时,肿瘤细胞发生凝固性坏死。

凝固性坏死程度有赖于达到的温度和持续时间,影响因素包括热量传导与循环血液及细胞外液间的热对流。

肺部肿瘤射频消融的特点由于肺存在自主呼吸运动;肺属于含气器官、同时肺组织血运丰富,存在热沉降效应和阻抗高等特点;含气肺组织包绕肿瘤,存在烤箱效应;消融后肿瘤周围存在磨玻璃样阴影改变,与肿瘤实际凝固性坏死区不一致。

导致了肺部肿瘤射频消融具有穿刺定位困难、局部进展率高、疗效评价特殊和操作并发症多等特点。

射频消融的适应症治愈性消融:1 原发性肺癌: I期周围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肿瘤最大径≤3 cm,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合并心肺功能差、高龄或拒绝手术的患者。

包括多原发肺癌(MPLC)。

2 肺转移瘤:原发灶得到有效控制者,同时单侧肺部转移瘤总数≤3个,双侧肺转移瘤总数≤5个,肿瘤最大径≤3 cm。

姑息性消融: 1 原发性肺癌:肿瘤最大径&gt;3 cm,进行多点或多次治疗,或联合其他治疗方法。

(1)原发性肺癌术后肺内孤立性复发。

(2)周围型NSCLC放化疗或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后肺部肿瘤进展或者复发。

(3)周围型小细胞肺癌经过放化疗以后肿瘤进展或者复发。

(4)合并恶性胸腔积液的周围型肺癌在胸膜活检固定术后。

肿瘤侵犯肋骨或胸椎椎体引起的难治性疼痛,对肿瘤局部骨侵犯处进行消融,可达到止痛效果。

2 肺转移瘤:数量和大小超过治愈性消融标准者。

射频消融禁忌证绝对禁忌证有严重出血倾向、血小板&lt;50×109/L和不能纠正的凝血功能障碍者(凝血酶原时间&gt;18 s,凝血酶原活动度&lt;40%)。

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

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

【诊疗方案】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2015年首部"肺部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1]发表以后,各个国家与地区相继对肺结节诊治指南进行了更新,这些指南与共识的更新完善了肺结节的诊治与管理策略。

在此背景下,为了与时俱进,博采众长,在总结我国首部肺结节诊治共识[1]的经验和推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广泛听取了多学科专家的意见,参考了"肺结节评估:亚洲临床实践指南"[2]及其他学科共识或指南[3,4,5,6,7]后,对原有共识进行了修订。

更新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细化了肺结节的分类,对肺结节、微小结节进行了精确的定义;定义了我国肺癌高危人群,推荐进行低剂量CT筛查;强调了肺结节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注重准时随访并观察肺结节的外部结构和内部特征等,旨在提高我国各级医院医生对肺结节的诊治水平。

一、肺结节的定义和分类(一)肺结节的定义[1,2,3,4,5]影像学表现为直径≤3 cm的局灶性、类圆形、密度增高的实性或亚实性肺部阴影,可为孤立性或多发性,不伴肺不张、肺门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

孤立性肺结节多无明显症状,为边界清楚、密度增高、直径≤3 cm且周围被含气肺组织包绕的软组织影。

多发性肺结节常表现为单一肺结节伴有一个或多个小结节,一般认为>10个的弥漫性肺结节多为恶性肿瘤转移或良性病变(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导致的炎症性疾病)所致;局部病灶直径>3 cm者称为肺肿块,肺癌的可能性相对较大,不在本共识讨论的范围内。

(二)分类[1,2,3,4,5]1.数量分类:单个病灶定义为孤立性,2个及以上的病灶定义为多发性。

2.病灶大小分类:为便于更好地指导分级诊疗工作,对肺结节患者进行精准管理,特别将肺结节中直径<5 mm者定义为微小结节,直径为5~10 mm者定义为小结节。

微小结节可在基层医院管理;小结节可在有诊治经验的医院,如中国肺癌防治联盟肺结节诊治分中心管理;10~30 mm的肺结节则应尽早请有经验的专家诊治。

影像引导射频消融治疗肺部肿瘤专家共识(完整版)

影像引导射频消融治疗肺部肿瘤专家共识(完整版)

影像引导射频消融治疗肺部肿瘤专家共识(完整版)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每年大约有60万人死于肺癌,因此愈发引起关注。

由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会肺癌学组组织,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刘宝东起草,支修益组织国内相关专家在反复征求参审专家的意见,达成了影像引导射频消融治疗肺部肿瘤的专家共识现已公布,旨在规范操作技术、进行疗效评估、减少并发症和提高治疗效果。

1概述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出版的GLOBOCAN 2012估计:全世界肺癌新发病例180万,死亡病例160万。

在中国,1988年~2005年10个肿瘤登记处18年发病死亡数据分析,肺癌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年平均增长1.63%,其中男性为1.30%,女性为2.34%(P<0.05)。

与30年前相比,我国肺癌病死率上升了465%,每年大约有60万人死于肺癌。

外科手术仍是治疗早期肺癌的首选,但是临床上只有20%~30%的肺癌患者适合手术治疗。

随着人口老龄化,中老年肺癌的比例逐年增加,这些患者往往存在着合并症,不适合或不能耐受常规手术切除,于是许多新的局部治疗方法应运而生,如肿瘤微创消融等(表1)。

肿瘤微创消融是指在局麻下,以肿瘤为靶心最大限度地灭活靶区的肿瘤细胞及周围0.5~1 cm的正常组织,又最大限度地保护正常肺组织;具有微创、安全、适形、并发症少、操作简单、患者恢复快、效果可靠、可以重复进行等优点,现已成为一种有前途的肿瘤第四大治疗手段。

目前,国内外常用的肺部肿瘤微创消融包括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冷冻消融、微波消融等,但是被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临床指引列入的只有RFA。

影像学引导肺癌冷冻消融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

影像学引导肺癌冷冻消融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

影像学引导肺癌冷冻消融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肺癌发生率逐年增加,并已经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

2017年国家癌症中心统计结果显示,肺癌位居导致患者死亡疾病的第一位。

研究显示,仅有不到30%的肺癌患者可接受外科手术切除。

影像学引导肿瘤的各种消融技术在肺癌治疗中发挥着较大作用。

物理消融创伤小、安全性高及疗效可与外科手术媲美,已获得医患双方认可。

物理消融方法中,以射频和微波为代表的热消融及以氩氦刀为代表的冷消融均是在影像学引导下经皮穿刺肿瘤并以极端的温度导致肿瘤细胞坏死。

冷冻消融因治疗过程中患者痛苦小、耐受性好、影像学监测时示踪性好已被广泛接受。

影像学引导肺癌冷冻消融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及疗效好的优点,在肺癌的局部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同样存在并发症风险。

为明确影像学引导肺癌局部冷冻消融治疗的技术操作规范以及评估治疗效果,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及疗效,特制订此共识,供临床参考。

一肺癌冷冻消融技术的特点1.1基本原理以氩-氦冷冻为代表的消融技术是目前较成熟的冷冻消融治疗技术,其主要作用机制为冷冻对靶组织及细胞的物理杀伤、肿瘤破坏微血管栓塞以及冷冻后的肿瘤组织作为抗原引起的机体免疫反应。

其主要原理为通过Joule-Thomson效应,高压氩气可使探针尖端的靶组织冷却至-140℃,导致靶细胞结冰、细胞膜破裂及细胞内容物释放引起微血管闭塞、组织缺血坏死等;而氦气可使靶组织温度从-140℃上升至20℃~40℃,通过这种温度梯度的变化以及多次冻融循环,可提高消融效果,杀灭肿瘤细胞,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1.2引导方式CT扫描图像质量好,成像速度快,密度分辨率及空间分辨率高,图像较直观,尤其对肺组织及病变显示具有其他影像学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为最常用的影像学引导方式。

MR扫描可清晰显示“冰球”大小,帮助术者准确判断冷冻范围,且术中手术器械的虚拟针影与病变图像可同时显示于同一幅图像,并实时观察手术器械与靶区病灶位置关系的动态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像引导射频消融治疗肺部肿瘤专家共识节选(2018年版)射频消融的原理应用频率&lt;30 mHz(通常在460kHz -480 kHz之间)的交变高频电流使肿瘤组织内离子发生高速震荡,互相摩擦,将射频能转化为热能,局部温度达到60 oC-100 oC时,肿瘤细胞发生凝固性坏死。

凝固性坏死程度有赖于达到的温度和持续时间,影响因素包括热量传导与循环血液及细胞外液间的热对流。

肺部肿瘤射频消融的特点由于肺存在自主呼吸运动;肺属于含气器官、同时肺组织血运丰富,存在热沉降效应和阻抗高等特点;含气肺组织包绕肿瘤,存在烤箱效应;消融后肿瘤周围存在磨玻璃样阴影改变,与肿瘤实际凝固性坏死区不一致。

导致了肺部肿瘤射频消融具有穿刺定位困难、局部进展率高、疗效评价特殊和操作并发症多等特点。

射频消融的适应症治愈性消融:1 原发性肺癌:I期周围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肿瘤最大径≤3 cm,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合并心肺功能差、高龄或拒绝手术的患者。

包括多原发肺癌(MPLC)。

2 肺转移瘤:原发灶得到有效控制者,同时单侧肺部转移瘤总数≤3个,双侧肺转移瘤总数≤5个,肿瘤最大径≤3 cm。

姑息性消融: 1 原发性肺癌:肿瘤最大径&gt;3 cm,进行多点或多次治疗,或联合其他治疗方法。

(1)原发性肺癌术后肺内孤立性复发。

(2)周围型NSCLC放化疗或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后肺部肿瘤进展或者复发。

(3)周围型小细胞肺癌经过放化疗以后肿瘤进展或者复发。

(4)合并恶性胸腔积液的周围型肺癌在胸膜活检固定术后。

肿瘤侵犯肋骨或胸椎椎体引起的难治性疼痛,对肿瘤局部骨侵犯处进行消融,可达到止痛效果。

2 肺转移瘤:数量和大小超过治愈性消融标准者。

射频消融禁忌证绝对禁忌证有严重出血倾向、血小板&lt;50×109/L和不能纠正的凝血功能障碍者(凝血酶原时间&gt;18 s,凝血酶原活动度&lt;40%)。

抗凝治疗和/或抗血小板药物在消融前停用未超过5 d-7 d。

相对禁忌证有广泛肺外转移者,预期生存&lt;3个月。

有严重合并症、感染期、免疫功能低下、肾功能不全者。

心脏起搏器植入、金属物植入者。

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力状态评分&gt;3分。

术前准备制定计划:确定体位和穿刺通路。

仪器设备:CT、射频消融治疗仪、射频电极、胸穿或胸腔闭式引流包、心电监护仪、吸氧装置、抢救车等相关设备。

药品准备:准备用于麻醉、镇痛、镇咳、止血、扩冠、降压等药物。

患者准备①患者及家属(被委托人)签署知情同意书;②术前4 h禁食水;③必要时备皮;④常规建立静脉通道;⑤必要时术前口服镇咳剂;⑥术前教育。

操作步骤体位:体位选择的原则是患者易于固定和相对舒适、并兼顾穿刺通路。

监测生命体征。

消毒与麻醉碘酒、酒精消毒,铺无菌巾;穿刺点处用1%-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直至胸膜。

定位与穿刺:每次CT扫描的范围包括靶肿瘤即可。

将射频电极在CT引导下通过穿刺点刺入靶肿瘤。

通过CT影像确认射频电极处于预定位置后,进行消融。

为确保完全消融靶肿瘤,在安全的前提下,射频电极的覆盖范围应包括靶肿瘤及瘤周0.5 cm-1.0 cm肺组织,即所谓的“消融区”。

消融:小肿瘤:直径≤3 cm者,可以单次射频消融。

中肿瘤:直径3 cm-5 cm的肿瘤,单次多点射频消融。

大肿瘤:直径&gt;5 cm的肿瘤,单次多点射频消融治疗,必要时辅助放疗或再次射频消融治疗。

特殊部位肿瘤:如邻近心脏大血管、气管支气管、食管、膈肌和胸膜顶病灶,建议使用单电极,穿刺方向尽可能与重要结构平行,并保证距离在0.5 cm 以上。

术后扫描:立即进行再次CT全胸腔扫描,评价技术是否成功(肿瘤是否按照消融程序完成治疗和覆盖完全),同时观察是否有并发症的发生。

术后处理:术后平卧2h-4 h,并监测生命体征。

24h-48 h后拍胸片或CT扫描,观察是否有并发症的发生(如无症状性气胸或胸腔积液)。

并发症及处理按照发生时间分为:即刻并发症(射频消融后≤24 h)围手术期并发症(射频消融后24 h-30 d)迟发并发症(射频消融后&gt;30d)。

射频消融治疗肺部肿瘤的并发症分两种:穿刺相关并发症(如肺内出血、血胸、气胸、心包填塞、空气栓塞等)消融相关并发症(如胸痛、胸膜反应、咳嗽、皮肤灼伤等)。

1.疼痛0级,没有疼痛;1级,轻度疼痛,不影响功能;2级,中度疼痛,需要止痛药,干扰功能但不干扰日常活动;3级,严重疼痛,需要止痛药,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活动;4级,伤残性疼痛。

术中疼痛原因:可能是热传导刺激胸膜神经所致。

Okuma等研究认为,疼痛的发生与病变距离胸壁在1 cm以内显著相关。

治疗:如果疼痛剧烈,需要对胸膜彻底麻醉;或者需要镇痛剂,甚至清醒镇静麻醉;或者降低靶温度到70 oC,几分钟后,再逐渐升高到靶温度;或者通过三维重建CT图像,观察有无电极针接近胸膜,可以旋转电极针,再消融;或者向胸腔内推电极针,使脏层胸膜离开壁层胸膜,即造成人工气胸。

术后疼痛:一般为1级-2级疼痛,可持续数天,也有人持续1周-2周,一般无需特别处理,很少出现中度以上的疼痛,可以用非甾体类药物止痛。

2消融后综合征发生率为6.6%-22.2%(18%)。

是一过性自限性综合征,表现为低热及其他不适等。

(1)原因:肿瘤坏死吸收,其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取决于产生坏死的体积以及病人的总体情况,大部分患者症状持续2 d-7 d,消融肿瘤体积较大者则持续2周-3周。

(2)治疗:大多数一过性自限性症状,对症支持即可。

少数患者需要给予非甾体类药物,必要时可以适量短时应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

3气胸发生率为5%-63%。

0级,没有气胸;1级,不需要干预;2级,需要放置胸腔闭式引流;3级,需要胸膜固定或手术治疗;4级,威胁生命。

Nour-Eldin等根据压缩的肺表面到胸膜的距离分为少量气胸(≤2 cm)、中量气胸(2 cm-4 cm)和大量气胸(&gt;4 cm)。

术中气胸(1)原因:总之气胸的发生率与高龄、合并肺气肿、多次进针、粗针、病变深、穿刺经验有关。

上叶肺肿瘤射频消融时,由于肺泡胸膜压力梯度高,气胸的发生率较高。

(2)治疗:少量气胸可不予处置,中等至大量气胸可胸穿抽气或放置胸腔闭式引流装置。

气胸发生后,是否终止还是继续射频电极的定位操作,取决于抽气后气胸是否有改善、射频电极能否准确定位以及患者的临床症状等。

如果经过处理后气胸量减少、患者没有症状,射频电极可以准确定位,建议继续操作;否则可能需要放置胸腔闭式引流,待气胸好转、患者症状改善后再操作。

如果患者经过胸腔闭式引流仍然有气体漏出,可以持续负压吸引、行胸膜固定术、气管镜下注入硬化剂、气管内置入阀门等。

(3)预防:一般来说,穿刺针:①通过叶间裂,气胸的发生率增加3倍;②通过肺大疱;③与胸膜成斜面时气胸的发生率高。

为减少气胸的发生,关键在于穿刺技术要熟练,进针速度快和穿刺准确避免多次穿刺十分重要。

拔出射频电极针后患者取穿刺侧在下卧位,吸氧可降低气胸发生率。

迟发性气胸:发生率约10%。

一般认为消融后72 h发生的气胸称为迟发性气胸,处理同前。

有研究者[53]提出无同侧肺部手术史、病灶深在和射频消融后靶肿瘤的GGO紧邻胸膜是发生迟发性气胸或复发性气胸的高危因素。

针道消融后胸膜周围组织干燥,不利于弹性回缩封闭针孔,可能发生支气管胸膜瘘,甚至发展成张力性气胸,需要特别关注。

皮下气肿发生率0.2%。

在射频消融过程中,发生气胸时,如果胸膜腔粘连,气体沿穿刺针道进入皮下而形成皮下气肿。

如果气胸量不大或者经过处理,皮下气肿可逐渐吸收。

4胸腔积液发生率1.3%-60%0级,没有胸腔积液;1级,无症状和不需要干预;2级,有症状,需要利尿;3级,有症状,需要吸氧或胸腔穿刺;4级,威胁生命(需要气管插管)。

(1)原因:与消融过程中高温胸膜受刺激有关。

导致胸腔积液发生的危险因素有:合并慢阻肺、病灶大、一次消融多个病灶、病灶靠近胸膜(&lt;10 mm)、消融时间长等。

(2)治疗:一般观察或保守处理即可。

如果出现中到大量胸腔积液,需要行穿刺抽吸或胸腔闭式引流,需要胸腔引流者低于10%。

(3)预防:消融时尽量远离胸膜。

5出血术中咯血发生率3.3%-18.2%(11.1%),大咯血的发生率极低。

肺内出血发生率0-11%(7.1%)与咯血和术后血痰并不一致。

血胸发生率1.9%-16.7%(4.3%)。

(1)原因:没有发现特殊的高危因素[50]。

但也有人认为与病灶小、穿刺路径长、合并慢阻肺、肺动脉高压有关。

(2)治疗:术中出现咯血后立即消融有利于止血。

肺内出血可自动吸收。

术后血痰多具有自限性,可持续3 d-5 d。

如果术中发现少量胸腔积液,可以密切观察,保守治疗;如果出现中到大量胸腔积液,说明有活动出血,需要行穿刺抽吸或胸腔闭式引流,文献报道约10%左右需要胸腔闭式引流,同时应用止血药物。

血胸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行介入栓塞治疗或剖胸探查。

(3)预防:由于消融本身可以使血液凝固,随着消融的进行出血会逐渐停止,故在消融过程中大出血的发生率并不高。

穿刺时避开血管走行区或者不张的肺组织等。

术前要注意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和抗凝药的应用等。

6咳嗽0级,没有咳嗽;1级,不需要干预可以缓解;2级,需要止咳药缓解;3级,严重咳嗽或痉挛性咳嗽,对治疗无效。

(1)原因:术中剧烈咳嗽可能与病灶局部温度升高刺激肺泡、支气管内膜或胸膜所致。

术后咳嗽是消融后局部肿瘤组织坏死及其周围肺组织热损伤引起的炎症反应所致。

(2)治疗:口服镇咳剂或经过射频电极注水孔注入利多卡因即可缓解,部分患者可能只有在消融结束后咳嗽才停止。

术后咳嗽可适当给予止咳化痰药。

(3)预防:消融前半小时含服可待因可减轻咳嗽反应。

7胸膜反应(1)原因:①消融过程中刺激了支配壁层胸膜的迷走神经,兴奋的迷走神经可使心率减慢、甚至心跳停止。

②局部麻醉不充分;部分患者对疾病不了解,对治疗手段恐惧,甚至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病变距离胸膜在1 cm以内。

(2)治疗:针对这类患者,建议暂停消融,局部充分麻醉,并适当应用阿托品、镇静剂等药物。

(3)预防:术前沟通,患者精神放松,或者彻底麻醉附近胸膜。

8肺部炎症肺炎发生率6%-12%(9.5%)、肺脓肿为1.9%-6.6%(6.4%)。

更少见的是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OP),它是一种射频消融术后的反应性肺炎,可能是肉芽组织增生引起的支气管狭窄和阻塞导致远端阻塞性肺炎。

发生率0.4%(3/840),表现为非特异性症状(如发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CT表现为肺周围结节样或G G O,或斑片状含气阴影,对抗生素无效,但是对类固醇激素冲击疗法有效。

(1)原因:发生的高危因素有年龄&gt;70岁、免疫力低下或放疗后的老年患者,合并慢阻肺、间质性肺炎和糖尿病,肿瘤&gt;4 c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