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重点复习-外国小说知识点梳理
外国小说知识汇总

(1)营造氛围,渲染气氛。
(2)衬托人物心情,暗示人物心理。 (3)表现地域源自色,孕育美感 (4)暗示背景
(5)推动情节发展
第三单元话题:主题
1.母题:文学作品中,会反复出现一些题材,如“爱情”“战争”“复仇”等,这些宽泛意义上的主题,我们称之为“母题”。
2.主题是小说的灵魂。
(2)艺术特色:延迟的运用,使小说的结构重复递进,同时让动物一一出场,便于作者对德兵尽情戏耍。
12.《半张纸》斯特林堡(瑞典)
(1)塑造了一个生活认真,工作努力;事业成功,生活幸福,婚姻美满;务实并懂得满足青年,虽然后来生活出现了纷乱,遭遇丧妻夭子厄运,却没有一蹶不振,怨天尤人,而是选择勇敢地直面,把爱和痛藏在心里,把它们作为生活对自己的恩馈的年轻房客形象。
14.《礼拜二午睡时刻》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
(1)人物:是一位境况不好却坚强自尊,内心悲伤、痛苦却处事不卑不亢、镇定从容,具有超越道德的伟大母爱的母亲形象。
(2)情节结构特色:
A.延迟法:花大量文字描写坐火车、小镇风貌,就是不告诉读者这对母女此行的目的。(设置悬念)
B.插叙:因为小主的主题是表现“伟大的母爱”,儿子的遭遇是次要内容,所以用插叙,这样使情节更紧凑,更有利于突出主题。
4.《安东诺夫卡苹果》蒲宁(俄国)
通过描写苹果丰收、庄园生活、深秋打猎、小地主生活等四幅图画,将读者带入那个已逝的田园梦境,在对昔日的深情缅怀中,抒发对过去生活的留恋,对贵族衰落的不满,对时世变迁的惆怅和感伤。
【艺术特色】
(1)绘景艺术:动静结合、调动多种感官的写景状物手法。
(2)结构艺术:用思绪来组织内容;首尾呼应。以欢乐喜悦丰收场景开头,以萧瑟荒凉打猎场景结尾,形成强烈的对照。
高考语文外国小说知识点梳理小结

3
“啊,我了解您!”特任官说,吻一下她手上靠近镯子的地方。“您那敏锐善感的灵魂,正在迷宫里寻找出路。” “您描写我吧,沃尔杰玛尔!”小女人说,忧郁地微笑。 “我的生活那么丰富,那么错综复杂,那么五光十色。……不过主要的是我身世不幸!
我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那种受苦受难的女人。” “我生在穷苦的文官家庭里。我父亲是个善良的人,头脑聪明,不过……时代和环境的风气啊,……他喝酒,打牌,……受贿。……
还有我的母亲。……可是说这些有什么用呢!无非是贫穷,为一小块面包而挣扎,自己觉得自己渺不足道。……总之,我得为自己打开一 条路。……可是我只受过贵族女子中学那种不健全的教育,读过愚蠢的长篇小说,犯过青年人常犯的错误,有过胆怯的初恋。……我期望 幸福,而且是什么样的幸福!我渴望做自由人!对了!做自由人,我认为就是我的幸福!”
种象征。 外国小说阅读 谜样的性格 (俄 契诃夫)
头等客车的单间车房。 一个俊俏的小女人在蒙着深红色丝绒的长沙发上半躺半坐着。她手里使劲攥紧一把贵重的毛边扇子,扇得沙沙地响。 她那夹鼻眼镜不时从好看的小鼻子上掉下来。她的胸针在胸口起伏不定,犹如波涛中的帆船。她心情激动。……她对面小长沙发上,坐着 一个省政府的特任官。他是新进的青年作家,在本省报纸上发表些取材于上流社会生活而又篇幅不大的小说。
虚
②“虚构”在小说中的作 ①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最大限度地激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 ②更加深刻地揭示小说
构用
的主旨
★③如何分析小说中的
①分析小说中的“虚构”成分
②分析小说中“真实”
③分析“虚构”的
2
“虚构” 倒
倒叙的作用 叙 插
★ 插叙的作用 叙
其它题型
附:场景作用
作用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022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外国小说欣赏》话题知识点汇总教案

《外国小说欣赏》话题知识点汇总【叙述】第一单元---①《桥边的老人》②《墙上的斑点》叙述角度:A、“现在进行时”的叙事,使读者与人物一同经历着成长的悲欢。
B、全知视角,叙事人对所叙之事了如指掌且进行一定的评述。
(传统小说的做法)有限视角,遮藏意图环节,留给读者推理、评判的空间。
(现代小说的做法)叙述人称:第一人称:以故事的参与者(局内)讲述故事,是有限视角,叙述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作品和读者之间的距离,便于抒情;第三人称:以参观者的身份(局外)讲述故事,视角为有限、无限。
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受的约束,相对较自由。
第二人称:以小说中的人物讲述局内的“我”,使叙述者与人物之间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桥边的老人》采用了有限视角、第一人称叙述。
《墙上的斑点》是英国女作家伍尔芙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意识流小说注重探索人的心理世界,是对一个人意识活动的记叙,往往通过人的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来发掘人的内心深处的奥秘。
【场景】第二单元---③《炮兽》④《安东诺夫卡苹果》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小说就是由一..组成。
它是某一段时间内社会生活的横截面..、事件..和环境个接一个这样的“面”构成的。
# 场景的功能:1、给全篇定调;2、营造意境和渲染气氛;3、导引人物出场;4、解释人物性格。
(物质空间是人精神世界的反映和遗存);5、作为象征。
# 小说的场景观:古典小说——细致、确切。
现代小说:模糊、虚幻。
(与社会现实生活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在《炮兽》中,作者用极浪漫的手法、大胆夸张,写了炮队队长和大炮的搏斗场景,让人深切体会到人的力量。
在这个场景中,人物之间相互衬托,层层铺垫,展示了老乘客的坚毅果敢、智勇双全。
《安东诺夫卡苹果》以欢快喜悦的丰收场景开头,以萧瑟荒凉的打猎场景收尾,最终以一首悠扬悲壮的歌谣作结。
这一悲一喜,暗示着今不如昔的感叹,表达作者对往日生活的留恋和对贵族衰落现实的不满。
作者将感情寓于事易时移的几幅对比鲜明的图画中,以艺术的美来感染读者。
高考语文外国文学常识整理

高考语文外国文学常识整理高考语文外国文学常识整理(一)史前神话1、古希腊神话:《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2、古希伯莱神话:《圣经》(新旧约翰全书)3、亚洲有古代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又称《一千零一夜》)(二)、希腊罗马时代1、散文《理想国》(柏拉图)《诗学》(亚里士多德)2、戏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埃斯库罗斯)3、寓言《伊索寓言》相传为一个名叫伊索的奴隶写的。
(《蚊子和狮子》《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三)中世纪文学1、骑士文学2、意大利文学但丁(1265-1321)《神曲》(四)、文艺复兴1、意大利人短篇小说家薄迦丘,著有《十日谈》2、拉伯雷,法国人,著《巨人传》3、塞万提斯,西班牙人,著《堂吉诃德》。
4、莎士比亚,英国的.伟大的戏剧家。
他写了三十多个剧种。
其中的《哈姆莱特》《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为四大悲剧。
《罗密欧与朱惠叶》《威尼斯商人》都长演不衰。
(五)、古典主义法国作家莫里哀的代表作品《悭吝人》(阿巴公)《伪君子》(答尔丢夫)《唐璜》(六)、启蒙文学德国:歌德《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席勒《阴谋与爱情》(剧本)法国:孟德斯鸠《波斯人札记》卢梭《忏悔录》(七)、浪漫主义文学英国:拜伦《唐璜》(诗体小说)笛福《鲁滨孙漂流记》雪莱《西风颂》(诗)《致云雀》法国:雨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福楼拜《包法利夫人》美国:惠特曼《草叶集》(诗集)(八)、19世纪欧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斯汤达《红与黑》《法尼娜法尼尼》法巴尔扎克《人间喜剧》《欧也妮葛朗台》法莫泊桑《漂亮朋友》《羊脂球》《项链》法狄更斯《双城记》《大卫科波菲尔》英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上慰的女儿》俄果戈理《死魂灵》《外套》《钦差大臣》俄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俄契柯夫《第六病室》《套中人》《变色龙》俄欧亨利《麦琪的礼物》《警察和赞美诗》美马克吐温《汤姆索耶历险记》《竞选州长》美(九)、早期无产阶级文学欧仁鲍狄埃《国际歌》《铁匠的梦》《起义者》法高尔基《海燕之歌》《母亲》《在人间》《童年》前苏联马雅可夫斯基《列宁》前苏联奥斯林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前苏联法捷耶夫《青年近军》《毁灭》前苏联。
高考语文复习《外国小说欣赏》内容整理

小说必有主题,宽泛意义的主题称为“母题”。有时材料比作家想要表达的更有思想。写作目的不外两种:讲故事和讲道理。小说忌讳“主题鲜明”,主张“形象大于思想”,小说的主要功能是叙事而不是说理,小说通过形象将“理”蕴涵其中。小说通过客观描绘、隐喻、象征暗示出主题,因此主题就有多种可能。罗兰巴特说:作品一旦产生,作者就死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模糊处理,说不尽的主题,反而增加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场景
场景是小说最小的构成因素,有大小场景之分。就是我们常说的“场面描写”,不同于环境描写,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是生活的横截面。场景可以:(1)给全篇定调;(2)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3)导引人物出场;(推动情节发展和为后文铺垫)(4)揭示人物性格;(5)作为象征,有揭示主题的作用。(注意和环境描写的作用区分)
《战争与和平》(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安娜卡列尼娜》(第二部里程碑作品)
《复活》(世界文学不朽名著)
对贵族生活的批判,道德自我修养的主张,擅长于心理分析。
关注“人民的思想”
“娜塔莎”是托尔斯泰笔下一个经典的形象。
本文:分析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的方法
素芭
通过刻画哑女素芭永恒孤寂的内心世界,为我们展示了素芭的不幸以及她与自然的和谐融合。长大后,由于自身的残疾,素芭被迫远嫁到加尔戈达,远离了她熟悉的生活,陷入了更大的孤寂之中,美丽、聪颖、内心丰富,充满爱心的善良女性素芭的遭遇让人同情。
艾萨克什维辛格(美国)1978年诺贝尔文学奖
长篇小说《卢布的魔术师》
“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这种艺术既扎根于波兰犹太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处境。”本文:景物描写的作用;拟人叙述的作用;理解主题。
外国文学高考知识点

外国文学高考知识点高中外国文学是高考重要的考试科目之一,它不仅要求学生熟悉外国经典文学作品,还需要掌握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
下面将介绍一些外国文学高考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地备考。
一、莎士比亚和其作品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的巨擘,其作品对于西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高考中常常涉及到的莎士比亚作品有《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麦克白》等。
学生需要了解这些作品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理解其包含的普遍性人类价值观。
二、浪漫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是欧洲19世纪兴起的文学运动,强调个人情感和想象力的自由表达。
代表作家有英国的拜伦、雪莱、济慈等,法国的雨果、拉马丁尼等,德国的歌德、席勒等。
学生需要读懂浪漫主义作品,分析其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理解浪漫主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三、现实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认为文学应该揭示社会的现实问题和人性的复杂性。
代表作家有法国的巴尔扎克、俄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英国的狄更斯等。
学生需要熟悉现实主义作品的风格特点,学会进行作品分析和主题解读,掌握现实主义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四、意识流小说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文学的新兴流派,其特点是以流畅的笔触描述人物内心的思想和情感。
代表作家有爱尔兰的乔伊斯、美国的福克纳等。
学生需要理解意识流小说的写作手法,通过分析作品中的隐喻、象征、语言运用等,发现作家的叙述意图和艺术追求。
五、后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末兴起的文学潮流,对传统文学的价值观进行了挑战和颠覆。
代表作家有美国的普利策奖得主普拉斯纳、英国的布兰奇特等。
学生需要掌握后现代主义作品的艺术特点,分析其反传统、反结构的表现形式,了解后现代主义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六、东方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对比在高考中,除了考察西方文学,还会涉及东方文学的知识点。
学生需要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以及日本文学中的《源氏物语》、《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等。
外国小说欣赏高考知识复习点

外国小说欣赏1、课文《桥边的老人》作者海明威(1899-1961),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代表作: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
中篇小说《老人与海》由于小说中体现了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勇气而获得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桥边的老人》运用了有限视角叙述,语言简洁而有张力,留给读者挖掘、玩味的空间。
他的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2、课文《墙上的斑点》的作者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是英国现代著名的女作家、评论家,英国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世界三大意识流作家之一,被誉为“20世纪最佳女作家”。
《墙上的斑点》意识流短篇小说。
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是引导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先锋。
一篇典型的意识流小说是《墙上的斑点》。
意识流小说是典型的心理小说,人物的心理活动成为小说的绝对主体。
著名的意识流作家和作品还有:爱尔兰的詹姆士•乔伊斯及其《尤里西斯》,法国的马塞尔•普鲁斯特及其《追忆逝水年华》,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及其《喧哗与骚动》。
3、谍文《炮兽》的作者维克多•雨果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最杰出的代表,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和小说家之一。
他的一生几乎跨越整个19世纪,他的文学生涯达60年之久,创作力经久不衰,合计作品七十九部之多。
贯穿他的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代表作有:《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海上劳工》、《笑面人》和《九三年》。
《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是一个人格高尚的思想人物。
《巴黎圣母院》是美丑对比的经典之作。
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言。
剧本虽未能演出,但那篇序言却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成为文学史上划时代的文献。
它对法国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4、课文《安东诺夫卡苹果》的作者是俄国作家蒲宁。
193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外国小说知识要点梳理(值得印发)

外国小说知识梳理第一单元:叙述1. 叙述角度叙述角度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
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叙述者如上帝一般俯瞰人间,对所发生的故事、各个人物都了如指掌,有时候还跳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
全知视角不受时间空间和人物的限制,方便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如莫泊桑的《项链》。
有限视角的特点是叙述讲究遮蔽作者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
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里的世界,完全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进情节的各个环节,让读者参与其中。
这使得读者变得不像在阅读传统小说那样只是被动地听故事,而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
如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
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无优劣之分,选择怎样的视角完全依照小说的具体需要。
一篇小说可以通篇都用全知视角或有限视角,也可能有视角的转换。
如鲁迅的《祝福》。
2. 叙述人称叙述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
第一人称的叙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相比较而言,第三人称叙述则更自由,与全知视角一样,对人物和故事无所不知,但它的叙述并不那么亲切没有距离感。
小说家选择何种叙述人称完全是根据小说的具体叙述需要而定的,也无所谓孰优孰劣。
小说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的情况很少见,严格上说不是一种叙述角度而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用“你”,倾注的是叙述者对这个人物一种抒情目光,将之当作朋友,更加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使得他们之间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3. 意识流意识流是西方文学的一种表现方法。
意识流叙述打破了传统的因果关联的叙述,用人物的意识流动,如回忆、梦幻、感受、联想、情绪、心理独白等来组合作品。
内心独白是意识流文学最常用的技巧。
如《墙上的斑点》。
4. 冰山理论海明威认为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年高考考“冰山”理论
这些小说知识要点你必须掌握!
【2020年全国一卷小说阅读题】
9.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
”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
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6分)
【答案】9. ①小说的情节是两人的越野滑雪及在小客栈的逗留,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
②通过小说已有的情节安排,可以推测出其背后隐藏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尤其是两人在滑雪之外的生活;
③这种情节安排使小说大量留白,引人遐思。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情节手法和作用的能力。
需要学生紧密结合文本,从小说的情节构成、情节手法、人物形象、读者效果等角度进行分析。
小说1、2、9、10、11段,用大量笔墨,细致描绘了尼克和乔治滑雪的情景,12-35段写二人在小客栈的逗留,文章并未写二人其它的生活情景,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
而读者可以通过二人对滑雪的喜爱与渴盼,通过二人离别时一再相约的情景,想象二
人滑雪之外的生活,这是文本隐藏的内容。
文章结尾既有二人对滑雪的渴望,又有二人因为再难滑雪的惘然,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为何不能在滑雪,两人是从事什么职业的,将来二人到底能不能滑雪等,引人遐思。
【海明威“冰山”理论】
海明威有一个众所周知的理论,叫“冰山理论”。
他说,“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
他的理由是,所有这一切被省略的东西,读者会通过自己的想像加以联接与弥补的。
他的叙事极为收敛、简洁,传说他为追求简洁甚至站着写作,不让自己有多余的废话,甚至砍掉那些具有修饰意义和褒贬色彩的形容词。
有批评家称他是一个手持板斧的人,将附在文学身上的那些没有必要的“乱毛”统统砍伐掉了。
或许正是这种含而不露的手法,令小说中的对话充满了弦外之音。
高考(外国)小说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叙述
1. 叙述角度
叙述角度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
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叙述者如上帝一般俯瞰人间,对所发生的故事、各个人物都了如指掌,有时候还跳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
全知
视角不受时间空间和人物的限制,方便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如莫泊桑的《项链》。
有限视角的特点是叙述讲究遮蔽作者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
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里的世界,完全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进情节的各个环节,让读者参与其中。
这使得读者变得不像在阅读传统小说那样只是被动地听故事,而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
如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
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无优劣之分,选择怎样的视角完全依照小说的具体需要。
一篇小说可以通篇都用全知视角或有限视角,也可能有视角的转换。
如鲁迅的《祝福》。
2. 叙述人称
叙述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
第一人称的叙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相比较而言,第三人称叙述则更自由,与全知视角一样,对人物和故事无所不知,但它的叙述并不那么亲切没有距离感。
小说家选择何种叙述人称完全是根据小说的具体叙述需要而定的,也无所谓孰优孰劣。
小说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的情况很少见,严格上说不是一种叙述角度而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用“你”,倾注的是叙述者
对这个人物一种抒情目光,将之当作朋友,更加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使得他们之间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3. 意识流
意识流是西方文学的一种表现方法。
意识流叙述打破了传统的因果关联的叙述,用人物的意识流动,如回忆、梦幻、感受、联想、情绪、心理独白等来组合作品。
内心独白是意识流文学最常用的技巧。
如《墙上的斑点》。
4.冰山理论
海明威认为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
他认为应该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与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起来,他认为,所有这一切被省略的东西,读者会通过自己的想像加以联接与弥补。
因此,“冰山理论”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文本的简洁,即“少”;二是叙述者的不动声色,即“静”。
5. 以小见大
小:一幅画面、一段对话、一个老人——小格局,小人物
大:宏大的战争主题
《桥边的老人》是一个小小的窗口,以小见大地揭示出战争的罪恶,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