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课标 把握教材 提高效率(陈艳芳)

合集下载

研读课标教研活动(3篇)

研读课标教研活动(3篇)

第1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对课标的理解和把握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我校语文教研组于近日组织了一次课标研读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深入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使教师们对新课标有更深刻的理解,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一、活动背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成果,它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教学实践与新课标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校语文教研组决定开展此次课标研读活动。

二、活动目标1. 深入理解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

2. 分析新课标与旧课标的变化,明确新课标对教师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3. 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将新课标的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4.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活动内容1. 集体研读课标活动伊始,教研组长带领全体语文教师共同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通过集体研读,教师们对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

2. 分组讨论交流随后,教师们按照年级分组,针对新课标的变化和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各组教师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分享了对新课标的理解,并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

3. 专家讲座指导为了帮助教师们更好地理解新课标,我校特邀请了一位资深语文教研员进行专题讲座。

讲座中,教研员结合具体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新课标的核心内容,并就教师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耐心解答。

4. 撰写心得体会活动结束后,教师们纷纷撰写心得体会,总结自己在研读课标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通过反思和总结,教师们对新课标的理解更加深刻,为今后的教学实践奠定了基础。

四、活动成果1. 教师们对新课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明确了新课标对教师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2. 教师们能够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将新课标的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2024年悟课标理念 探课改之路——省培第三天学习心得(一)

2024年悟课标理念   探课改之路——省培第三天学习心得(一)

悟课标理念探课改之路——省培第三天学习心得(一)3月26日上午,旭日初升,暖阳徐徐,覆盖大地。

雨后天晴,空气格外清新,天空一碧如洗。

在省培的课堂上,座无虚席,老师在认真地聆听平顶山新华区体育路小学副校长陈淑芬老师的讲座《新课标理念下教学评一体教学设计策略》。

有了昨天下午高书记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今天再次接触《课标》,感到格外的亲切。

陈校长从“课标=新教材+新教学+新考评”开启今天的讲座,从研课标——课程标准的前后变化,到研策略——基本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由课标理论深度剖析,再回归教师在课堂上的课本教学策略研究,让我对课标与课本之间建立了联系,使得糊里糊涂读课标的我,对课标有了非常清晰的认识。

她说,新课标改变过去重阅读轻表达的现象,让阅读为习作服务,两者兼顾,甚至稍微偏重于习作。

三年级重在教学生如何选择习作内容,四五年级重在教学生写作方法的指导,六年级重在谋篇布局的指导,是一个阶梯式发展。

陈校长对习作与阅读教学的解读,让我眼前豁然开朗。

因为我最近在做习作课题研究,对习作教学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每次看到学生为作文发愁的时候,我内心很恐慌,难道是我引导得不到位?现在我对各学段的习作有了清晰明了的认识,那么就会有侧重点的去开展习作教学,一步一步引导学生习作。

另外,在讲到研策略环节,陈校长指出,新旧课标的基本标准没有变,需要改变的是教师教学观念,所教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

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学习中有精准的目标,有核心问题,有高阶思维,有迁移拓展。

学生通过深度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化知识为身体能量的一部分。

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找到这节课的核心问题,通过核心问题贯串整个课堂,使得教学更明确清晰。

那么一节课的核心问题从哪儿来?1.从语文要素中来;2.从课后练习题中来;3.从学习提示中来;4.从课文题目中来;5.从关键语句中来。

课堂上,老师抓住核心问题开展,给学生一个支架,让学生有话说。

课标研读的教研活动(3篇)

课标研读的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为了更好地贯彻新课标精神,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校于2021年10月15日开展了以“课标研读”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研读新课标,使教师深入理解课程理念,明确课程目标,掌握课程内容,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二、活动目标1. 通过研读新课标,使教师深入理解课程理念,明确课程目标。

2. 帮助教师掌握课程内容,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三、活动过程1. 集体研读新课标活动开始,全体教师共同研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

首先,由教务主任对课标进行简要解读,重点介绍了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的变化。

随后,教师们分组进行深入研读,针对新课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讨论。

2. 分组讨论交流分组讨论环节,教师们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1)新课标与旧课标相比,有哪些变化?(2)如何将新课标理念融入到日常教学中?(3)如何根据新课标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们各抒己见,积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通过交流,大家对新课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奠定了基础。

3. 专家点评与指导活动最后,学校邀请了市教研员进行点评与指导。

教研员针对教师们提出的问题,结合自身教学经验,给予了详细的解答和建议。

同时,教研员还强调了以下几点:(1)教师应深入理解新课标,把握课程理念,明确课程目标。

(2)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3)教师要根据学情,灵活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四、活动总结本次教研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通过集体研读、分组讨论和专家点评,教师们对新课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

以下是活动总结:1. 新课标强调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 教师要深入理解课程理念,明确课程目标,把握课程内容。

3. 教师要根据学情,灵活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学习课标教研活动记录(3篇)

学习课标教研活动记录(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为了提高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校于2021年10月20日组织开展了学习课标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由教务处牵头,邀请了市教研员担任主讲,全体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

二、活动目的1. 提高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使教师能够准确把握课程目标、内容、评价等方面的要求。

2.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3. 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三、活动内容1. 课标解读:市教研员结合具体学科,对课程标准进行了详细解读,使教师对课程标准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

2. 教学案例分析:教研员结合实际教学案例,分析了课程标准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使教师能够将课程标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3. 教学研讨:教师们围绕课程标准,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分享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困惑。

4. 互动交流:教师们针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教研员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得到了针对性的指导。

四、活动过程1. 开场致辞活动开始,教务处主任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强调了学习课程标准的重要性,并对本次教研活动提出了期望。

2. 课标解读市教研员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例,从课程目标、内容、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解读。

教师们认真聆听,不时记录重点内容。

3. 教学案例分析教研员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分析了课程标准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们通过案例分析,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4. 教学研讨教师们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围绕课程标准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也提出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

5. 互动交流教师们针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教研员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教研员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给予了详细的解答和指导。

6. 总结发言活动最后,教务处主任对本次教研活动进行了总结,肯定了教师们在活动中的积极参与和收获,并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提出了要求。

学课标用课标教研活动(3篇)

学课标用课标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我校决定开展“学课标用课标”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帮助教师深入理解课程标准,提高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和应用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核心内容。

2. 帮助教师掌握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课程标准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4. 培养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三、活动内容1. 学习课程标准(1)组织教师集中学习课程标准,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课程标准。

(2)开展课程标准知识竞赛,检验教师对课程标准的掌握程度。

2. 分析课程标准(1)分组讨论,分析课程标准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2)结合学科特点,分析课程标准在具体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3. 应用课程标准(1)组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比赛,展示如何将课程标准融入教学设计。

(2)开展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教师互评,分享应用课程标准的教学经验。

4. 反思与改进(1)教师针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2)学校组织专家对教师的教学反思进行点评,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水平。

本次活动分为四个阶段,共计一个月。

第一阶段:学习课程标准(1周)第二阶段:分析课程标准(1周)第三阶段:应用课程标准(2周)第四阶段:反思与改进(1周)五、活动组织1. 成立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活动的整体规划、组织实施和总结评估。

2. 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提供专业指导。

3. 组织教师参加各项活动,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4. 建立教师交流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协作。

六、活动评价1. 教师对课程标准的学习掌握程度。

2.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3. 教师对教学反思的撰写和改进措施的实施情况。

研读标准,提高语文教学实效

研读标准,提高语文教学实效

研读标准,提高语文教学实效作者:乔玉连来源:《教育·校长参考》2020年第03期课程标准是指导、规范教师教学行为的基本依据,一切教学活动均应遵循课程标准。

而作为教师,学习课程标准是一种义务,掌握课程标准是一种责任,实践课程标准是一项基本功。

在语文学科建设中,北京市通州区南关小学以“精细研读课标”为核心,以“提高语文教学实效”为目标,开展了系列性的教学研究活动。

基于课程标准,细化学段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文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载体,经历了几次改革。

总体趋势表现为采用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知识呈现和学习方式编排学习内容。

2017年部编版一年级语文教材又一次革新,强调“整体规划,有机渗透”课本变大、课文更贴近学生生活、古诗文比重大幅提高、重视课外阅读和语文素养。

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语文课程标准也会做出一些调整,但总体呈现的形式还是以四个学段的划分,呈现各年级段的内容与目标,这种划分形式为教师的探索留有了宽泛的教学空间。

经实践发现,教師们在把握学段目标的同时,更希望明确到具体每一个年级到底应该达到怎样的目标,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于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以课程标准中“阅读”方面的学段目标为例,进行了细化目标的尝试与探索。

以“阅读”为突破口,提高教学实效阅读,对于一个人的学习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阅读本领的练就有赖于课堂阅读教学。

而许多语文教师对阅读教学方法的重视度不足,平时不太注重阅读方法,没有找到教学规律,看到一篇新的课文,总是拿起来从头备起,都当成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来教,而缺少学科系统知识的思考、缺少学科知识的前后联系与贯通。

为了让语文学科教师全面而系统地了解语文教材的内容和结构,学校以“阅读”教学为突破口,开展了系列性的“精细研读课标,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教学研讨活动。

我校语文教研组除了日常教研和教研组特色教研时间外,还利用周五上午的时间进行全校语文校本教研活动,隔周进行一次。

每次活动时,第1, 2节课是两位教师授课,进行全校展示课,第3、4节课是语文教师一起教学研讨。

把握教材三“度” 提高教学实效

把握教材三“度” 提高教学实效
结合 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 笔者认为可从研读 文本入 将始终是蔚蓝 色的 , 面上 的万物都将 是湿漉 漉的 , 地 无
手 , 过 增 加 教 材 宽 度 , 掘 教 材 深 度 , 加 训 练 效 度 , 法 生 存 。 学生 了解 后 , 科 普 知 识 充 满 “ 读 期 待 ” 此 通 挖 增 对 阅 ,
科普作家维 ・比安 基的《 森林报》、 布尔 的《 法 昆虫记 》 的要 求 , 单 元 以“ 近 毛 泽 东 , 学 生 去 感 受伟 人 的 风 本 走 让 为人 文主题 , 由于课 文离学生 的生 但 等; 感受父母 之爱 的作品 , 可选读 艾得蒙 多 ・ ・ 德 亚米 采 和凡人的情怀” 学生对新 中国诞 生前后 的历史 背景 知识 了 契斯的《 爱的教育》、 国罗曼 ・ 里的《 法 加 我的母亲》 。 活实际较远 , 等 .
二 、 心 文 本 , 掘 教 材 深 度 潜 挖 1 潜 心 文 本 。 解 内涵 . 理
1 着眼全册 , . 拓展 阅读
为 让 学 生 更 好 地 理 解 教 材 内 容 , 握 相 关 语 文 知 掌 识 , 学 中教 师可 从 全 册 课 本 着 眼 , 当增 补 一 些 相 关 教 适
延 , 前 。 与教 材 其 他 课 文 的 联 系 , 了 解 、 握 所 学 课 文 与 学 生 中课 内学 习 的 “ 伸 点 ” 组 织 学 生 进 行 “ 伸 后 延 ” 又 掌 己有 知 识 能 力 、 活 经 验 和 情 感 体 验 的 联 系 , 能 真 正 如教学《 生 才 圆明园的毁灭》 文 , 了更好地 了解 旧中国的 一 为
实现教材文本的价值。
耻辱和新 中国的强大 , 有必要让学生搜集一些 相关的资
如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 教材五年 级上册《 窃读记》 料 ( 图片 、 文字等 ) 。当这些 不 同信 息汇到一处 时 , 学生

落实课程标准教研活动(3篇)

落实课程标准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标准的落实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

为了提高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掌握,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我校于近期开展了落实课程标准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组织教师深入研讨课程标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掌握,使教师能够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内涵和要求。

2.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3. 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更加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三、活动内容1. 专题讲座邀请课程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深入解读课程标准,帮助教师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内涵和要求。

2. 课堂教学观摩组织教师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学习其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经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3. 教学研讨以小组为单位,针对课程标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研讨,分享教学经验,共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4. 教学设计比赛鼓励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设计出具有创新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方案,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5. 教学反思要求教师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1. 组织教师参加专题讲座,认真聆听专家解读课程标准,做好笔记。

2. 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认真记录教学过程,分析教学亮点和不足。

3. 以小组为单位,针对课程标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研讨,分享教学经验,共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4. 参加教学设计比赛,根据课程标准设计出具有创新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方案。

5. 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五、活动评价1. 评价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关注教师是否能够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内涵和要求。

2. 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关注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表现。

3. 评价教师的专业成长,关注教师是否能够积极参与教研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读课标把握教材提高效率----苏教版语文第九册阅读教学说课稿龙都街道邱家庄小学陈艳芳今天我要研说的是苏教版语文第九册的阅读教学,我将从学段目标、内容标准、教材的编写特点、编写体例和内容结构、知识和技能的立体式整合、教学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几方面进行研说。

下面先来说课标。

说课标:一、分析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认识新课程下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

1、发展学生思维树立探究意识第三学段里,阅读教学目标明确地提出了探究性阅读的要求,探究性阅读是开放性阅读,它的阅读渠道不仅在课堂,也在课外,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2、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前两个学段只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的要求,“用”,强调的是过程,而第三学段则是“能用”,强调的是能力的达成,第三学段阅读目标对学生阅读的能力有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二、根据第九册提出的阅读目标,可以把本册教材的阅读目标概括为“阅读、理解、感悟、积累”。

1、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复述课文。

2、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吗,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3、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所描绘的情境。

4、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学会读书做笔记。

说教材:一、“主题单元,放大空间,关注衔接”是小学五年段阅读教材的编写特点,下面我想就这三个特点,分别介绍一下:1、采用主题单元组合教材全册课文大体上按一定的主题组织单元,本单元的“习作”“练习”内容也尽量予以配合,凸显这个主题。

2、放大语文学习的空间教材在编写时,特别重视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

(1)课本一开始就安排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读书做笔记》,交给学生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促进学生尽快学会阅读以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2)单元练习注意了语文课内和课外学习的结合,开辟了“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欣赏”“诵读与积累”“诵读与感悟”进一步拓宽了阅读,扩大了语文学习的空间。

3、关注与初中学习的衔接第三学段的教材,在结构形式和选文的难度上,都注意向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靠拢。

二、教材的编写体例和内容结构:这册书有四部分内容: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课文、习作和单元练习,整套教科书在结构上力求脉络分明,便教利学。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无论是苏教版还是人教版,都注意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苏教版在各册教材都安排了一系列良好习惯养成的图片,将小学生应该养成的“听说读写”的习惯直观地展示给学生。

而人教版只有第一册安排,而后几册都没有系统的体现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2.课文人教版和苏教版再选文书都富有时代性和人文色彩,大幅度的更新了课文,两套教材所选的课文有表现对祖国的热爱,有描写春天的自然景观,有保护环境,也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等等。

但是,两套教材在课文的篇幅上有较大的不同,苏教版教材里课文少,篇幅短小,能照顾到学困生的学习。

相比较而言,人教版课文多,篇幅比苏教版长,要多花些时间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这样优生能够吸收消化,很受益。

苏教版的选文坚持三个方面的价值取向。

一是文化性,即在简约浅显的文字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二是时代性。

这里的“时代性”,指选文比如“《在大海中永生》、《艾滋病小斗士》”这样的新题材。

三是审美性,即追求选文的美育价值。

叙事的质朴平实,抒情的情真意切,描写的赏心悦目,使学生在读课文、看绘图的过程中获得审美体验,受到美的熏陶。

苏教版选文大多是新面孔,而人教版多用的是传统课文,并不是因为这些文章不好,而是编者们相信,“在中华文化的典藏中,在世界文明的宝库中,一定还有更好的东西,发掘文化精品、语言精粹奉献给儿童,这是语文教材编写者的天职”。

3.习作苏教版教材中年级作文大都安排了例文。

例文篇幅短小,格调清新,使学生读了备感亲切。

例文均排印在作文格纸上,这是为了对学生进行形式上的规范。

到了高年级,学生的习作逐渐由“仿”到“创”,有的作文题目不再安排例文。

4.单元练习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在每个单元后面都安排了一个综合练习,意在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复习巩固所学语文知识。

还有课后练习的呈现方式,人教版能以亲切的口吻与学生对话,练习中大量使用了“我会读”“我会画”“我会写”等图标,都是以学习伙伴的口吻叙述的,显得亲切自然。

这样呈现方式的儿童化,真正实现了蹲下来与学生平等对话,教材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学生就能更主动地学习。

总之,可以看出苏教版与人教版这两套教材各有千秋,各有创意。

我认为如果能从这两套教材中取它们的可取之处,再把它们有机的结合,重新组合成一套新教材,这样教材才能真正服务于教师和学生,才能真正散发出它本身的活力。

三、说知识和技能的立体式整合。

1、充分发挥主题单元的作用,强化整合效率落实教材主题单元的编写理念,首先,应该从抓好“单元备课”入手。

因为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围绕同一个主题来设计的,所以要求我们在备课时,应有一个整体的观念,要认真研究单元主题的组合、各部分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如何发挥各部分教学内容的协同作用等,把单元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进行通盘的规划和设计,在确定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仔细选择单元整合的切入口,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联系阅读,领悟写法,引领学生观察生活,搜集信息,迁移练笔等。

全方位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搜集信息、合作学习、自我评价等能力,同时还使学生得以启迪智慧、提升认识、丰富精神、陶冶性情。

2、立足整体,心装全局要把握整体,前后衔接。

否则的话,教学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东打一枪,西放一炮”,难以从整体上实现阅读的目标。

拿第九册的第一单元来说,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园丁之歌”,安排了《师恩难忘》、《陶校长的演讲》两篇表现主题的文章。

这一单元的习作是写“给自己留下深刻记忆的老师”。

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把它们各自孤立开来。

说建议:一、说教学建议趣为前提,读为主线,层层推进1、创设理想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促进课文理解的深刻性,保证语言实践的效益性。

”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情需要,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把学生引进课文,引发自主,引向成功。

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这一特点和教师自身的感染力,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喜欢读书,主动读书,把读书视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2、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教学的热情。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儿童的形象思维占主体,对于直观事物感兴趣,他们喜欢各种各样的(如画一画、跳一跳、唱一唱、表演等)活动。

教学中,我们可根据课文体裁的多样性设计一些游戏活动,把画、唱、演、说等活动形式引进课堂,使学生体验阅读教学的乐趣。

3、指导学生学会阅读不同文体的课文,强化文体意识。

为了与初中的衔接,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指导学生学会阅读不同文体的课文,实现向初中阅读学习的平稳过渡。

二、说评价建议对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价,我注意综合考查以下几项主要内容:(1) 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2) 评价默读,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进行综合考察。

(3) 精读的评价重在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

(4)评价略读,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我的做法是:采用多种形式阅读,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为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活动并在活动中收益,教师的检测要有层次性。

如每学完一篇课文后,我们就会出几道基础性的习题检查一下,小组成员全部得优秀,就在光荣榜内给这一小组得一朵大红花,汇集十朵换得一面小红旗。

有时我们会抽测每一组的同号学生代表小组的水平,如抽测朗读时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学生,就会给他所在组赢得一朵大红花,这样的评价方式,会促进每个成员努力争先,也促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

我们采用的这种评价方式,如同足球比赛,个人努力非常重要,但衡量标准则是全队的表现。

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强课内,延伸课外。

要努力引导学生课内外结合,课堂上要以文本作为中介,通过文本的启发,交流读书心得,拓展语文学习渠道,随着单元学习的深入,同学们对《主题语文丛书》中的课文进行阅读,通过反复阅读同学们对文本的理解就更加深入了,对人物的评价也就更立体了。

我们不仅仅满足于主题语文丛书中的文章,有能力的同学还从书报或网上找来有关的诗歌、故事和优秀散文,进行阅读,进行交流,在阅读交流中,我和同学们比赛看谁读得更好,我声情并茂地朗读文章,读着读着,我不禁声音哽咽,泪水涟涟,同学们听着听着,不禁热泪盈眶,我和同学们都被文章的意境所感动。

同学们也不甘落后,想超越老师,于是更加努力的进行阅读,在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中,既提高了同学们的朗读水平又增加了阅读量,同学们还对课文有了更深的了解。

我见同学们越说越有劲,越说越深刻,于是同学们“情动而辞发”拿起笔来写感受、续写等进行小练笔。

阅读教学切入口的选择,绝不仅仅只有这些,最关键的还应该是根据教材和学情而定。

从上面的课例可以看出,教学切入口选得好,就是给学生阅读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就可能使学生的阅读从"山穷水尽疑无路"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境界。

阅读教学离不开一个“读”字。

阅读教学上得成功,便具有悦人心目、牵人情思的吸引力;具有扣人心弦、激人奋发的感染力;具有催人奋进、诱人入迷的内驱力,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打造出一堂堂经典课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