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区明代大型砖室墓形制研究
考古学部分考研真题(北大、中大、南大)

北京大学1993年考题名词解释1直立人:直立人化石最早发现于爪洼,1891年荷兰Dubois发现一块头骨化石,后又发现骰骨化石,1894年正式命名为直立猿人,现称人属直立种。
中国境内发现的直立人化石主要包括蓝田人、北京人、巫山人、元谋人等,中国最早直立人脑量为800-1000ml,一般认为直立人存在的时间为距今200-20万年补充:Homo erectus一类形态特征比能人进步但比智人原始的古人类。
曾称作猿人,含有从猿到人中间环节的意思。
生活在距今约180万~20万年前,地质时代属早更新世至中更新世,考古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早期。
直立人可能起源于非洲,一般认为大概是由能人进化来的,后来进化成早期智人。
直立人化石最早是1890年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发现的;以后发现地点不断增多,主要集中在亚洲南部和中部、非洲东部和西北部及欧洲西部。
直立人头骨平扁,骨壁厚,眉脊粗壮,脑量平均小于1000毫升(从早期的800毫升左右增加到晚期的1200毫升左右)。
身材明显比南方古猿高大,平均身高为160 厘米,平均体重据估计约有60千克,肢骨与现代人差别不大。
有名的直立人化石,有印度尼西亚的爪哇人、中国的蓝田人和北京人、北非的毛里坦人等2类型学:也称为形态学或标型学,是研究考古遗存(包括遗迹和遗物)的外部形态顺序的方法论。
在近代科学中,生物学最早使用这种方法。
1903年瑞典考古学家蒙特留斯在《东方和欧洲的古代文化诸时期》一书中专门总结并论述了类型学原理。
二十世纪30年代类型学理论传入中国。
类型学最初是为了解决考古遗存的时代问题,也被应用于各考古学文化的比较研究,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3铜石并用时代:1877年意大利学者G.基耶里克提出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增加铜石并用时代作为过渡期,从此确立了这一概念。
铜石并用时代以红铜的使用为开始的标志。
世界各地进入铜石并用时代的时间是不同的。
中国铜石并用时代的上限可以到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时代则是晚期铜石并用时代,中国铜石并用时代的金属工具不仅仅是红铜,还有黄铜、青铜,只是后二者较少。
明孝陵简介介绍

类文明进步具有积极意义。
04
旅游资源与开发利用
旅游资源类型与特点
自然景观
明孝陵位于紫金山南麓,拥有优 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植物资源 ,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
人文景观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王 皇后的陵墓,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 底蕴,是游客了解明朝历史和文化 的重要场所。
旅游资源特点
明孝陵的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独 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是南京市的重 要旅游名片之一。
培养专业人才
加强文物传承人才的培养 ,提高专业人才的素质和 能力,为传承工作提供有 力的人才保障。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建筑规模与布局
建筑规模
明孝陵占地约17万平方米,整个建 筑群由前导空间、神道、陵门、碑亭 、神库、神道石刻、享殿、宝城、明 楼等部分组成。
布局特点
明孝陵的布局简洁明快,中轴线对称 ,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彰显了 明朝盛期的建筑风格。
文化价值与地位
文化价值
明孝陵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其石刻艺术、建筑风格、文化内涵等方面都具 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文化内涵挖掘不足
明孝陵的文化内涵丰富, 但目前挖掘和展示不够充 分,缺乏深度和广度。
传承人才匮乏
专业的文物传承人才匮乏 ,难以满足传承工作的需 要。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及建议
多元化传承方式
未来可以探索更多的传承 方式,如文化创意产业、 数字化技术等,提高传承 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加强文化内涵挖掘
加大对明孝陵文化内涵的 挖掘力度,深入研究和展 示其历史和文化价值。
旅游服务质量提升
加强员工培训,提高服务水平;加强游客满 意度调查,及时改进服务质量;加强与游客 的互动交流,增强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考古快照 江苏南京狮子冲大墓

·考古快照
SNAPSHOT 2013年1~6月,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在南京市栖霞区新合村狮子冲发现、发掘两座南朝大型砖室墓。
两座墓葬位于北象山南麓,东南距“永宁陵”石刻约400米。
墓葬均坐北朝南,东西并列,M1居东、M2居西。
墓葬上部各有独立封土,M1封土西侧边缘叠压于M2封土之上。
M1砖室全长14.2米,宽6.4米;M2砖室全长15.2米,宽6.48米。
两墓形制基本相同,均为平面呈“凸”字形、带甬道的单室砖墓,墓室平面近椭圆形,墓室外壁四周与墓圹之间砌有放射状砖砌挡土墙,两墓的甬道内各设有两重石门。
M1墓室西壁揭露出相对完整的“羽人戏虎”及半幅“竹林七贤”砖印壁画。
壁画由模印砖拼砌而成,组成壁画的砖面均有“指示文字”。
M2东壁保存有完整的“仙人持幡”砖印壁画。
此外,两墓各出土一块纪年砖,M1出土“中大通贰年”(526年)纪年砖,M2出土“普通七年”(530年)纪年砖。
这两种纪年文字,为确定两墓的时代以及推定两墓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结合墓葬形制规模、砖印壁画与目前石刻、出土纪年文字砖等几个方面,结合历史文献的记载,我们推定这两座南朝大墓墓主分别是梁昭明太子萧统(M1)及其生母丁贵嫔(M2)。
(许志强)
航拍大墓全景
江苏南京狮子冲大墓
M1纪年砖M2纪年砖
M1
西壁“竹林七贤”砖印壁画拓片
M2墓壁花纹装饰M2
东壁“仙人持幡”砖印壁画。
南京明孝陵与北京明长陵建筑形制对比研究

南京明孝陵与北京明长陵建筑形制对比研究摘要明代皇陵的在陵寝制度与陵园结构上与前朝迥然有别,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成就了新的建筑形制,推动了中国古代陵墓制度发展。
明朝的6处18座皇陵,因建成时代不同略有区别,本文以南京明孝陵和北京明长陵为案例,进行对比,研究明皇陵建筑形制的变化。
关键词明孝陵;明长陵;建筑形制南京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及皇后合葬的陵墓,分神道和陵寝两部分。
神道包括下马坊、大金门、棂星门等。
陵宫部分有祾恩门、祾恩殿、金水桥、明楼、宝顶等。
北京明长陵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和孝仁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墓。
长陵营造之初,朱棣就钦定陵寝“悉遵洪武俭制”,即长陵仿孝陵规制。
明长陵与明孝陵相似,分神道和陵寝两部分。
长陵神道有石牌坊、大红门、龙凤门等。
陵宫有陵门、祾恩门、祾恩殿、明楼、宝顶等[1]。
1 南京明孝陵大金门是一座砖石结构的券门,有三洞,中间最高,左右两侧月4.2米,根据文献推测大金门屋顶原为重檐歇山。
金水桥作为明孝陵前导空间中的一节,位于主建筑前。
据资料显示,原来的金水桥又名御河桥,共有五道,后毁于战火,清代改修为三座。
文武方门设五座门道,中间三孔为券顶,两侧掖门位于两侧作平顶。
其中正门屋顶为歇山并设有装饰的斗栱、彩画显得威严庄重,而掖门初设有装饰的斗栱、彩画外还有雀替、垂莲柱等构件,丰富多彩。
碑殿即孝陵門,由台基与门庭建筑组成,原孝陵门门庭建筑面阔约22米,并设有砖墙连接陵宫外垣。
长方形台基为石造须弥座,雕刻如意云纹。
南京明孝陵享殿仿照明故宫中奉天殿而成,享殿主体建筑早已毁于战火,仅剩三层须弥座台基。
根据现存遗迹上的石柱础可推测,原享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与长陵享殿相似。
享殿下三层须弥座台基上还保留部分石雕构件,虽然残破,但气势依旧壮观。
方城明楼分为方城和明楼两部分,其中方城下部为须弥座,上部用条石砌筑,方城中有一券洞门,通向宝顶圆拱形隧道,共54级台阶。
明楼位于方城顶部,据记载,明楼原为五开间殿堂建筑,南面辟拱券门3个。
明代官员墓室面积

明代官员墓室面积
答:明朝官员墓地规格:一品官员:莹地九十步,坟高一丈八尺。
二品官员:莹地八十步,坟高一丈四尺。
三品官员:莹地七十步,坟高一丈二尺。
四品官员:莹地六十步,坟高八尺。
五品官员:莹地五十步,坟高八尺。
六品官员:莹地四十步,坟高六尺。
七品官员:茔地二十步,坟高六尺。
以南京三座明代宦官墓葬为例,这三座明代砖室墓同穴并排分布,保存完好,出土遗物121件(套),质地包括瓷、锡、玛瑙、银、象牙、铜、石等。
根据出土墓志可知,其中一位墓主为明代孝陵神宫监太监韦清。
另外,位于夹关镇鱼坝村的古墓,是明朝兵部尚书杨世安与张氏夫妻合葬墓,墓门上写的是明代朝议大夫,兵部尚书可能是死后被皇帝追封的。
这座古墓修建于1554年,距今已有470年之久,墓碑是明朝时期修建,1864年杨世安后裔重新补修墓茔,墓顶边沿也有少部分修正,不过整体还是470年前的模样。
总之,明代官员的墓室面积因个人官职等级和家庭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南京市雨花台区西善桥刘家村汉墓发掘简报

图2M29平剖面图1—3.陶罐 4.釉陶罐 5.陶盆6.铜带钩7.石板(磨)8、9.铜镜10.铜剑11.陶甑南京市雨花台区西善桥刘家村古墓葬位于南京市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宁芜公路以东、软件大道以南、秦淮新河以北,距罐子山1.5千米。
(图1)2020年10月,为配合两桥(西善桥、铁心桥)项目实施,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南京市考古研究院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后,对该地块进行了细致的考古发掘工作,共清理出古代墓葬47座,时代为汉、六朝、明、清。
其中1座汉代砖室墓(编号为2020NYXLM29,以下简称M29),出土一批铜、陶、釉陶、石等质地的遗物。
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墓葬形制M29为斜坡墓道砖券单室墓,方向198°,整体平面呈“凸”字形,由墓道、墓室两部分组成。
(图2)墓道位于墓室之南,斜坡状,平面呈长方形,□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南京市雨花台区西善桥刘家村汉墓发掘简报图1M29位置示意图图4M29出土陶器1.釉陶罐(M29:4)2、3.A 型陶罐(M29:1、M29:3) 4.B 型陶罐(M29:2) 5.陶盆(M29:5) 6.陶甑(M29:11)竖穴直壁,残长2.26米,宽1~1.28米,残深0.42米,坡度18°。
墓道内填土呈黄褐色,土质紧密,包含少许碎砖块。
墓室平面呈长方形,砖墙及上部砌砖已破坏。
长4.8米,宽2.12米,残高0.42~0.68米。
墓室三壁、底部均为青砖垒砌。
墓壁由一层砖横向顺砌和一层砖纵向顺砌上下叠压而成,底部平铺一层“人”字形铺地砖。
砖长31厘米、宽15厘米、厚4厘米,少数端、侧面模印几何花纹(图3)。
出土随葬品11件,主要集中于墓室左侧。
未发现葬具和人骨。
二、随葬品(一)陶器/釉陶器器类主要有陶罐、陶甑、陶盆等,共计6件。
釉陶罐1件。
标本M29:4,夹砂陶胎,器表施酱色釉,方唇,唇面有凹槽,敞口,折沿,圆肩,鼓腹,平底内凹,肩部贴附2个对称的泥条竖系,系上饰蕉叶纹,器身饰多道凹弦纹。
文物201405期--南京江宁将军山明代沐斌夫人梅氏墓发掘简报_祁海宁

速
城 绕
宁
高 机 将
河 秦
淮新 将
军场 大
丹 路
军
高
山
道 梅氏墓
佛城西路
速
图一 墓葬位置示意图
M14 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 墓葬位置
M14 位于南京市江宁区将军山南麓 ,北距 中华门 11 公里 (图一)。 墓葬所在的将军山原 名观音山,因明代被划为黔宁昭靖王沐英家族 墓地而被后人改称。自 20 世纪 50 年代至今,这 一地区陆续发现 10 余座沐英家族墓葬,M14 则 位于其中一条山陇的南端,呈西北—东南走向 (图二)。 M14 西与 M16 相距 0.1~0.4 米, 东与 M15 相距 7.3~20 米(图三)。
DOI:10.13619/11-1532/k.2014.05.003
南京江宁将军山明代沐斌夫人 梅氏墓发掘简报
南京市博物馆 南京市江宁区博物馆
2008 年, 南京市博物馆联合南京市江宁区 博物馆在南京市西南郊一处基建工地内抢救性 发掘了 3 座明代大型砖室墓 (编号2008JJM14~ M16,以下简称 M14~M16)。 据出土墓志可知, M16 为明代沐氏家族第二代黔国公沐斌及夫人 张氏、 徐氏合葬墓[1],M14 为 沐 斌 夫 人 梅 氏 墓 。 M15 虽墓志漫漶,但从墓葬形制 、规格等方面, 可以确定同属于沐氏家族。 现将保存较好的
二 墓葬形制
M14 开 口 于 第①层 下 , 距 现 地 表 0.5~1.3 米,方向 150°。 由于地貌变化及施工取土,墓葬 封土不明。 M14 为前后室券顶砖室墓,由墓坑、 墓道、砖室等部分组成,全长 14.2 米(图四、五)。
墓坑平面呈“凸”字形,前室墓坑长 2.9、宽 4.2 米,后室墓坑长 5.3、宽 3.2 米。
南京明代明孝陵的历史格局与建筑特色解析

南京明代明孝陵的历史格局与建筑特色解析1. 引言1.1 概述南京明代明孝陵作为中国历史上一处重要的陵墓建筑,其历史格局和建筑特色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本文旨在通过对南京明孝陵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以及与其他同类建筑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解析,揭示其所呈现出来的历史格局和独特之处。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对南京明代明孝陵进行深入研究。
首先在引言中给出文章的概述,并说明文章的目的。
其次,在第二部分中探讨南京明代明孝陵的历史背景,包括明朝时期南京的重要性以及建陵的起源与发展等方面。
然后,在第三部分中详细解析明孝陵的建筑特色,包括整体布局与规划设计、建筑风格与技艺特点以及石刻、塑像及装饰艺术品介绍等内容。
接下来,在第四部分中分析历史格局对明孝陵产生的影响,包括政治、社会因素对建筑格局的影响、经济、文化因素对建筑特色的塑造以及与其他同类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与比较研究。
最后,在第五部分中对前文进行总结,评价南京明代明孝陵的历史格局和建筑特色,并展望未来对明孝陵研究的重要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南京明代明孝陵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和与其他同类建筑之间关系的详细解析,探讨其所展示出的历史格局和独特之处。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建设的发展规律及其与时代背景的相互作用。
同时,本文也旨在提供给读者一个深入了解南京明代明孝陵的机会,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的认知。
2. 南京明代明孝陵的历史背景2.1 明朝时期南京的重要性在明朝时期,南京是中国的首都以及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明太祖朱元璋于1368年建立明朝后,将首都设在南京,并规划了宏大的皇城建筑群。
南京作为首都,集聚了大量官员、学者和艺术家,使得这座城市成为著名的文化繁荣之地。
2.2 建陵的起源与发展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和其皇后马皇后的合葬陵墓,位于紫金山麓。
该陵墓始建于1381年,历经多次扩建和修复,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南安侯俞通源卒于洪武二十二年 ( , 平砌, 框内填生土 ) & + ( 图四 ) 。 高 /" %( 米, ,!&’ 年 ) 其墓位于南京雨花区戚家山南坡, 墓室前有石门 一重。 墓内以砖砌隔墙和木门将墓室分为前后两 墙和木门或石门隔出前后室, 后室左右壁和后壁
《 东南文化 》 #$$% 年第 & 期总第 &’( 期
)*+
于板桥镇三山赵坟村。 墓室前有两层封门墙和石 宽 门, 前后室之间有短甬道和石门, 前室长 ," (#、 高 %" !# 米, 后室长 !" ’ 米、 宽高与前室同。 后 %" %、 室的左、 右、 后三壁各设一拱形壁龛。 整个墓室铺 大方砖, 后室中央设长方框棺床, 四周以条石三层 !式 无墓门, 仅有封门砖, 墓室中间用砖隔
!!
南京地区明代大型砖室墓形制研究
券后室。 目前材料尚未发表, 暂不加以讨论。 !型 纵券顶前、 中、 后三室墓室。 墓例仅见 一) , 从中可 以清楚地 看到南 京明墓 形制发 展演 变。 形制特殊, 分为上下 + 型墓葬仅出现在明初, 金英墓。 司礼监太监金英卒于景泰七年( "#$% 年) , 其墓位于江宁县西善桥镇英台寺山南麓。 墓 分前中后三室, 券顶。 前室前有 室全长 "&’ %( 米, 八字金刚墙和封门墙, 内设石门一重。 前、 中室之
!"
相通。 后壁均有带龛罩的壁龛, 并且有砖刻花纹装 饰。 东后室东壁和西后室西壁均有拱形壁龛二。 三 有壁龛。 墓例有都指挥使张云墓、 长兴侯夫人陈氏 墓、 福清公主墓、 西宁侯宋晟夫人丁氏、 叶氏、 许氏 墓、 谷城郡主墓、 都督佥事许膺绪墓等。 长兴侯夫人卒于洪武三十五年 ( , 其 !"#! 年 ) 墓位于东山镇石马村, 为前后室券顶砖墓。 前室以 封门墙封闭, 长 $% &&、 宽 ’% & 、 高 ’% $ 米, 后室内长 宽、 高同前室。 后室中央有一砖砌长方框 "% (& 米, 框内为生土。 后室左、 右、 后三壁 棺床, 高 #% ! 米, 均设一壁龛。 前后室之间有石门, 墓底铺大方砖 ) * + ( 图五 ) 。 福清公主墓卒于永乐十五年 ( , 该墓 !"!, 年 ) 位于南京南郊邓府山, 为前后室券顶砖墓。 无墓 门, 仅有封门砖墙。 墓室内铺方砖, 前室长 ’% $&、 宽 前后室之间有隔墙和木门。 后室长 &% &、 宽 "% $ 米, 后室左、 右、 后三壁各砌拱形一壁龛, 后室 "% $ 米, -型 墓室形制为横前室加上纵券后室, 后 后室中央均有砖石砌成的长方框棺床 ) !! + ( 图七 ) 。 式 " 有甬道、 横前室、 二并列纵后室, 券顶。 甬道较 ! 式变短了许多。 该形制墓葬见于定远王 沐晟夫妇墓和驸马公主宋瑛夫妇墓 ) !$ + 。 定远王沐晟卒于宣德四年 ( , 其墓位 !"’! 年 ) 墓室分甬道、 前室和并列双 于沐英墓东约 $## 米, 宽高均为 后室。 墓室内方砖铺地。 甬 道 长 $% . 、 前室为横券, 东 西 长 ,% !&、 宽 $% (.、 高 $% ’& 米 。 甬道和前室之间、 前室和二后室之间均 ’% $, 米。 设石门, 东后室为沐晟的葬室, 长 "% &(、 宽 $% ,! 、 西后室略小于东后室, 为沐晟夫人程 高 $% ," 米。 氏的葬室, 长 "% (( 、 宽 $% "、 高 $% &( 米。 后室的左 右后三壁均砌壁龛。 两后室的棺床均用砖成梯形 方框, 框里填满泥土 ) !’ + ( 图八) 。 #式 有短甬道、 横前室、 二并列纵后室, 券
这一形制。 蕲国公康茂才卒于洪武三年 ( , 其墓 %OK" 年 ) 宽 ML O 位于南京小市镇安怀村。 墓 室 全 长 PL JK、 米, 分上下两层。 上层墓室以砖券为顶, 下层墓室 以条石盖顶。 下层墓室分前后两室, 前室长 ML MJ 、 后室长 OL #J 米, 前后室之间有甬道相通, 甬道后 置石门一扇。 下层墓室内为仿木构建筑, 有基墙、 立柱与斗拱、 门龛等部分组成。 基墙为须弥座。 墙 身嵌花砖, 砖面浮雕缠枝牡丹及云纹。 基墙上部有 立柱。 柱头上置以雕有斗拱的花砖。 前室的左、 右、 前三壁以及后室的左右二壁, 各砌有拱形壁龛一。 宽 下层墓室用条石封顶, 每块条石都是长 O 米多、 厚 "L !J 米。 墓室底部没有铺地砖, 后 "L # 米左右、 室铺设有横跨后室左右壁的木条两根。 上层墓室 高 %L MO 米, 券顶用三组一券一伏的青砖砌成, 底 图一 ) 。 部条石上平铺长方形砖 Q % R ( 东胜侯汪兴祖卒于洪武四年 ( , 其墓 %OK% 年 ) 位于南京中央门外。 墓 室 全 长 JL OP 、 宽 !L P、 高 墓室分上下两层, 上层为券顶, 砖券为二 ML N% 米。
《 东南文化 》 #$$% 年第 " 期总第 "&’ 期
!"
卷二伏。 下层为石板顶, 内部为仿木结构, 用砖瓦 墓室上下两层各用砖壁隔成前后两室, 下层砖壁 中间设石门, 上层砖壁中间设木门 ! " # 。 墓室四壁均粉刷石灰, 发掘者特地在南壁两倚柱 中间拆去了一部分砖, 但未见墓门之类的设施。 根 据上述情况, 发掘者认为该墓室的木棺和随葬器 物可能是下层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建成时垂直放入。 笔者赞同这 一说法, 康茂才墓也同样如此, 四壁均有立柱, 且 前室前壁也有壁龛, 其棺椁进入方式当与汪墓同。 在无横向通行的门道, 垂直下放棺椁和随葬品的 须先置一层石板, 前提下, 券顶无法直接砌筑 ! $ # , 然后再砌券顶。 %型 单层前后室砖券墓。 此型墓葬流行时 间较长, 使用的频率较高。 根据墓门的形制和壁龛 的位置又可分为三式。 式 ! 无墓门, 中间用砖墙木门隔成前后室, 前室前壁、 后室左右壁设壁龛。 这一类型的墓葬仅 见于海国公吴祯墓和江国公吴良墓。 , 其墓 海国公吴祯卒于洪武十二年 ( &$’( 年 ) 宽 "* +’ 、 高 位于太平门外岗子村。 墓室内长 )* () 、 分为前后两室。 前室相对较短。 前室前壁 "* +" 米, 和后室左右壁都砌有方形壁龛。 前后室之间设有 隔墙和木门, 墓室无铺地砖 ! , # 。 江国公吴良卒于洪武十四年 ( , 其墓 &$+& 年 )
图二) 。 值得注意的是, 汪兴祖墓的发掘报告中指出: 铺砖 ! - # ( 甬道和石门或木门隔出前后室, 后室左、 右、 后壁 有壁龛。 墓例有永国公薛显墓、 南安侯俞通源墓、 靖海侯吴忠墓和驸马赵辉墓等。 , 其墓 永国公薛显卒于洪武二十年 ( &$+’ 年 )
!"
南京地区明代大型砖室墓形制研究
中央砌覆斗形棺床, 棺床中部砌出方坑 ) !# + ( 图六 ) 。 顶。 已发掘的沐英的九世孙沐昌祚和十世孙沐睿 墓就采取了这一形制。 天启年间黔国公沐昌祚墓, 位于南京江宁将 军山南麓, 墓室有甬道、 前室和并列后室组成。 墓 室底部均铺砖, 甬道较短, 偏于前室前壁一侧, 甬 道和前室之间、 前后室之间均设有石门。 前室为横 券, 东 西 长 "% ,& 、 宽 $% &、 高 ’% !’ 米 。 后室均长 宽 $% "$、 高 $% "( 米, 均设砖砌棺床, 中间留 "% $、 空, 棺床前均设祭台。 两后室之间有方形壁龛相通 ( 图九 ) 。 沐睿墓形制大体同沐昌祚墓 ) !" + 。 沐昌祚和沐睿墓室的形制大体上和沐英墓、 沐晟墓相近, 但面积小了许多。 据笔者了解, $##" / $##( 年南京城南地区又发现了 $ 座 - 型 均为横券前室加上纵 # 式墓和 ! 座类似 - 型墓, 室为并列的双室或三室。 笔者根据甬道的变化将 其划分为三式。 式 ! 有封门墙、 长甬道、 横前室、 三并列纵后 室, 券顶。 这一形制仅见于黔宁王沐英夫妇墓。 沐 , 其墓位于江宁将 英卒于洪武二十五年 ( !’*$ 年 ) 军山南麓, 分甬道、 前室和并列三后室。 甬道前为 砖砌封门墙。 甬道长 .% $"、 宽 ’% !"、 高 ’% ! 米, 甬 道和前室之间设有石门一道。 前室为横券, 东西长 宽 ’% &.、 高 ’% ! 米。 !!% .、 ’ 个并列的后室与前室 连接处均有石门一道, 中为沐英的葬室, 长 &% &、 宽 高 ’% * 米。 左右二室略小于中室, 分别为沐英 ’% &、 元配夫人冯氏和续房耿氏葬室。 三室之间有砖龛
室。 前后室均无铺地砖。 后室左右壁和后壁各砌一 火焰形壁龛 ) ( + - 图三 . 。 驸马赵辉卒于成化十二年 ( , 其墓位 ,$(& 年 ) 位于南京太平门外, 其墓前室长 !" # 、 宽 $" %! 、 高 前室前部设有石门一重。 前后室之间有 !" &’ 米, 宽 甬道, 甬道内同样设石门一重, 后室长 $" ( 米、 高同前室, 前后墓室均无铺地砖, 后室的左、 右、 后 壁均砌有火焰形壁龛
!"
考古学
南京地区明代大型砖室墓形制研究
夏 寒
江苏南京 !%""!P T S 南京审计学院中国审计博物馆
&’( )*+,( -./, 01234 516/7 ./ 8*/9./, :(+( 2*./); 36.)0 3; 0’( ,1<(+/2(/0= &’( 0:1>401+.(7 0123 :.0’ 0.23(+>.2.0*0(7 ?1/40+6?0.1/ 1/); *@@(*+(7 ./ 0’( (*+); @(+.17 15 A1/,:6= B11/C 0’( <*6)0> (7 0123 :.0’ 0:1 51+(>*/7>*50 ?’*23(+4 3(?*2( @1@6)*+= -140 @(+41/4 15 -6 D./, 5*2.); 64(7 <*6)0> (7 01234 :.0’ ?1<(+(7 ?1++.71+C 1/( 0+*<(+4( ?’*23(+4 */7 0:1 1+ 21+( )1/,.067./*) ?’*23(+4= E/); 4 0123 64(7 0’( <*6)0(7 0123 :.0’ 0’+(( 51+(>*/7>*50 ?’*23(+4= F50(+ 0’( 21<./, 15 0’( 1/( (6/6?’’ ?*@.0*)C 310’ 0’( /623(+ */7 0’( 4?*)( 15 0’( )*+,( 01234 3(?12( 42*))(+ ./ 8*/9./,= G(; :1+74H -./, I;/*40; 内容提要 8*/,9./,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