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考试复习材料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考试复习材料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考试复习材料

1.明代的思想文化对文学的影响

以嘉靖时期为界,文学史分为前后两期,前期除了三国水浒,宋濂刘基等人的诗文之外,在理学和八股文的禁锢下长期发展缓慢。后期王阳明“心学”、泰州学派、李贽童心说在反对程朱理学的传统束缚、启发人民大胆思想、发展个性及活跃文化文化文学界的积极作用。1 主张文学要表现真性情,反对假文学2反对摹古,主张文学应随着时代发展而独具面貌。3重视并提倡通俗文学,特别推重戏曲和小说。

2.明代文学

1)诗文:宋濂刘基,

前后七子(主要成员:李梦阳、何景明,李攀龙,王世贞)

唐宋派(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主张文章取法唐宋古文的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唐

宋八大家文钞)归有光《项脊轩志》)、

公安派: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提出性灵说,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主要成就在散文,特别是一些游记尺牍随笔等小品文。袁宏道《徐文长传》刻画人物生动鲜明。

竟陵派(钟惺谭元春,性灵说,但强调从古人诗中求性灵,再是稳重开眼界,与公安派的性灵

说有明显不同。审美风格为幽深孤峭。

晚明复社作家

2)小说:长篇章回体小说:四大奇书:《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短篇拟话本: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二拍(初

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

3)戏曲传奇:梁辰鱼《浣纱记》,沈璟及吴江派,汤显祖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

南柯记)

杂记:徐渭《四声猿》

4)散曲和民歌

散曲略第⑦讲

民歌: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人人喜听之。

我明一绝

现存民歌集《新编四季五更驻云飞》《新编题西厢记咏十二月赛驻云飞》

情歌—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

3.章回体小说:

四大题材: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世情小说

分章叙事,标明回目

章回小说史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

由单句目录发展为两句回目;由参差不齐的双句回目发展为对仗工整的双句回目。

4.三国演义

著名版本:《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毛纶毛宗岗父子《绣像三国演义第一才子书》

思想内容:圣君贤相的政治思想,拥刘反曹的传统倾向,

艺术特色:七分实事,三分虚构

人物造型形象鲜明:渲染、夸张、烘托手法。但个别人物夸过其理: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吸收了传记文学和说唱文学的成就:语言浅近,雅俗共赏。

影响:桃园三结义:结义的传统

开创了讲史小说的先河:其后有大量演义体小说

大量成语俗语

5.水浒传

金圣叹腰斩水浒传七十回本

思想内容:乱自上作、官逼民反;忠义

艺术特点:人物形象塑造,情节跌宕腾挪,生动曲折,语言明快洗练,富有表现力。

影响:《金瓶梅》由此书而发,

开创了英雄传奇小说,北宋志传,杨家府通俗演义,皇明英烈传

明清戏剧取材来源,宝剑记,生辰纲,义侠记

第二章明前期诗文

6.明初三杰:宋濂刘基高启

宋濂:开国文臣之首,前后期之文有所谓山林馆阁之分,主张问道统一、总经。

刘基:提倡儒家诗教观—美刺风戒寓言体散文:郁离子卖柑者言(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高启:诗歌多取法前人,兼师众长,以歌行体和七律见长。凡古人所长,无不兼之。《咏梅》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7.台阁体于谦茶陵诗派

台阁体:以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特点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风格雍容典雅,缺少真情实感和社会生活内容。

于谦:风格道健,不事雕琢。石灰吟

茶陵诗派:以李东阳为代表,以台阁大臣的地位主持诗坛,虽未脱尽台阁体之习,但其理论和创作已与台阁体有别,李东阳成为从台阁体到前七子的过渡人物。

8.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另有徐祯卿边贡王廷相康海王九思

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在

在扫荡台阁体文风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缺乏创新

第三章明代戏剧

9.四大声腔:海盐腔:嘉,湖,温,台用之

余姚腔:出于会稽,常,润,池,太,扬,徐用之

昆山腔:止行于吴中,流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听之最足荡人。

弋阳腔:出于江西,两京,湖南,闽,广用之

10.汤沈之争:汤显祖沈璟

沈璟与吴江派:要求作曲“合律依腔”语言“本色”重音律,重舞台性,“宁协律而不工”

追随者:冯梦龙

汤显祖与临川派(玉茗堂派):重“意趣神色”文采才情—“余意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

这一派其他作家:凌蒙初

11.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又号天池。

《四声猿》杂剧代表作:取杜诗“听猿实下三声泪”而名也

物不平则鸣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

12.研究戏曲理论重要代表作:徐渭《南词叙录》沈璟《南曲全谱》王骥德《曲律》吕天成《曲品》

13.我明一绝——民歌

14.明代短篇小说:文言短篇小说:瞿祐《剪灯新话》所写“皆可喜可悲可惊可怪者

李昌祺《剪灯余话》

邵景瞻《觅灯因话》

话本拟话本区别联系第五讲14

15.冯梦龙:字犹龙,又字子犹,别号墨憨

对李贽的推崇,主张情真

对通俗文学的重视

《喻世明言》原名《古今小说》

三言:鲜明的时代特色:对市井细民着墨颇多

反映社会政治的黑暗,礼教的虚伪,封建家庭内部的矛盾等,

描写爱情婚姻的作品,描写使命生活及商业活动的,人伦道德标准的新意识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终场诗:不会风流莫妄谈,单单情字费人参。

16.二拍:及其他作品抱翁老人《今古奇观》从三言二拍中选取四十篇故事

清代

17.诗文:初期:遗民诗人(顾炎武吴嘉纪屈大均)富有民族精神和忠君思想的沉痛作品,体现了那

时代的主旋律,在诗歌中抒发家国之痛,映照兴亡,寄寓失节的忏悔。

18.清初三大家:侯方域《李姬传》魏禧《大铁椎转》汪琬《周忠介公遗事》

魏以观点卓越,析理透辟见长,汪则写人物笔墨生动,侯的影响最大,继承韩欧传统,

融入小说笔法,流畅恣肆,委屈详尽,推为第一。

19.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

三人皆由明臣仕清,籍贯都属旧江左地区,诗名并著。

屈身仕清又心怀故国,心态复杂,强烈的负罪感和恢复故国的责任心交织。

20.王世贞:字元美,号凤州,又号弇州山人,后七子领袖之一。

21.诗文中期:理论:

●神韵说: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主张。为清初王世禛所倡导。在清代前期统治诗

坛达几百年之久。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诗的最高境界。强调淡远的意境和含蓄的语言。

●格调说:沈德潜主张思想情感是形式格调的决定因素,主张创作有益于温柔敦厚“诗教”,有

补于世道人心的“中正和平”的作品,故而归之于有法可循、以唐音为准的格调。因此其诗论

具有维护封建统治的色彩,有一定保守性。

●袁枚性灵说: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核心是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

人的心灵,表现真情实感,认为诗歌的本质是表达思想感情,是诗人感情的自然流露。一般把

性灵说作为袁枚的诗论,实际上是它是对明代以公安派为代表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诗歌理论

的继承和发展。

●翁方纲肌理说:主张“为学必依靠局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肌理原为肌肉的纹理,翁方纲

借用肌理论诗,理是指义理和文理。他以学问为诗,用韵语做考据,遭到袁枚错把抄书当做诗

的批评。肌理说实际上是王世禛神韵说和沈德潜格调说的调和和修正。他用肌理给神韵格调以

新的解释,目的在于使复古诗重振旗鼓。

22.文论:桐城派:清代文坛最大散文流派,方苞刘大櫆姚鼐,系清代安徽桐城人得名。

桐城文派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而闻名。其理论体系完整,

创作特点鲜明,作家众多,作品丰富,传播地域广,影响深远。

23.词坛中兴:

●阳羡词派:开山作家是陈维崧,崇尚苏轼辛弃疾,作品特点雄浑粗豪,悲慨健举。《湖海楼词》

●浙西词派:清代前期最大的词派,创始人朱彝尊及主要作者都是浙江人,故称之。

崇尚张炎姜燮,标榜醇雅、清空,在创作中忽视了词的内容,注重词的格律精巧,辞句工

丽,及孤僻典故,艺术上追求“幽新“风格。顺应太平,以醇正高雅的盛世之音,绵亘康

雍乾三朝。

●自成一派—纳兰性德:清词三大家之一,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其特殊的生活背景加之他个人的

超逸才华,使其诗词的创作呈现独特的个性特征和鲜明的艺术风格。代表作《饮水集》

国初第一词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人人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

推崇李煜,善用白描,不事雕琢

●常州词派:张惠言周济嘉庆初年,浙派的词人更是转载声律格调上着力,流弊益甚,常州词人

张惠言欲挽此颓风,大声疾呼词与《风》《骚》同科,应该强调比兴寄托,后经周济的推阐发展,理论更趋完善,所倡导的主张更加切合当时内忧外患,社会急速变化的历史要求。

24.戏曲:

苏州派:籍贯苏州或苏州附近,多为明代遗民,出身大多卑微,

职业性或半职业性的专业戏剧作家

创作题材、创作手法和风格大致相似(历史事件,政治斗争和市民生活)

常合作创作戏剧,重视舞台演出,少案头之作

代表作家:李玉一人永占:《一笠庵四种曲》:《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朱素臣《十五贯》(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朱佐朝

25.李渔及其戏曲创作与理论:填词之设,专为登场

李渔:字笠翁

作品特点:通俗喜剧—传奇原为消愁设

《闲情偶寄》: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撰种植颐养

涉及戏曲理论的部分:《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

词曲部:结构第一词采第二音律第三宾白第四科诨第五格局第六

26.南洪北孔

洪昇:字昉思,号稗畦

《长生殿》:钗盒情缘三易稿而始成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孔尚任:字聘之,号东塘,自称云亭山人

《桃花扇》:

27.花雅之争(昆曲的衰落、乱弹的兴起)

乾隆年间(1736-1795)除昆腔以外的地方戏被称为“花部”或“乱弹”,包含梆子、皮簧、弦索等新兴剧种。所谓“花”,就是杂的意思,即相对于“雅”而言,指地方戏的声腔花杂不纯,多为野调俗曲。

28.聊斋思想内容:

●揭露社会黑暗,赞扬被压迫者的反抗。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借阴间映射阳世,借历史针砭现实,借梦境揭露官场

●广泛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陋劣悻进,英雄失志

考场黑暗,考官昏聩,考试荒唐,考生心态神魂颠倒

●婚恋题材—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蔑视世俗偏见,摆脱人间伦理束缚,对两性关系的探索,虚构情爱乌托邦

●批评世俗民情,总结人生经验教训:画皮:告诫人们善于识别伪装

29.聊斋艺术成就:

●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传统志怪:粗陈梗概,聊斋:一书而兼二体,描写委曲,叙次井然

●语言细腻简洁:《邵九娘》媒婆贾媪辞令最妙品

30.儒林外史

吴敬梓,字文木。

思想内容:

●第一部分:对科举制度的严峻批判

科举迷:周进范进

举业至上主义者:马二先生鲁编修鲁小姐

科举成功的既得利益者—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严监生严贡生

假名士假山人

●第二部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手法:当面揭穿、前后对照、夸张

31.红楼梦

主要版本:脂评本(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抄本系统

程高本(程甲本,程乙本)印本系统

人物形象塑造:宝黛爱情的基础:共同的理想追求

贾宝玉的形象:无才补天,幻形入世

32.清末四大谴责小说:

李宝嘉(李伯元)《官场现形记》

吴沃尧(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刘鹗《老残游记》

曾朴《孽海花》

元代

33.广义的元曲包含的两种:杂剧+散曲

34.著录元曲作家的主要是钟嗣成《录鬼簿》

35.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艺术原因:各种戏曲艺术的积累和发展

●政治原因:元政府的文化政策

●经济原因:城市的发展

36.元杂剧的分期:

以大德年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是高度繁盛的时期,作家作品数量相当可观。当时的活动中心在大都,主要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等

后期活动的中心南移至杭州,主要作家有秦简夫郑光祖乔吉

37.元杂剧的结构体制:

通常为四折一楔子,合为一本。

题目正名,类似于剧情提要,用两句或者四句韵语概括全剧主要关目,最后一句多为此剧的全名,而末3或4字多为此剧简称。

曲词:抒情新诗体讲究韵律穿插衬字

宾白:对白和独白韵白和散白

角色:末旦净杂

一人主唱

科(介):人物的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通称为科范,简称科。

不足:一本四折,一人主唱

38.元杂剧分类:体裁:悲剧喜剧

题材:公案戏历史戏爱情戏社会戏

39.四大悲剧:《窦娥冤》(关)《梧桐雨》(白朴)《赵氏孤儿》(纪君祥)《汉宫秋》(马致远)

40.四大爱情剧:西厢记(王实甫)墙头马上(白朴)拜月亭(关汉卿)倩女离魂(郑光祖)

41.重要的作家作品:

关汉卿:窦娥冤单刀会蝴蝶梦救风尘金线池谢天香拜月亭鲁斋郎

内容:涉及各种社会生活层面和人物,深刻揭示社会黑暗面;集中反映社会底层受压迫的弱者的生活遭遇和生活理想,热情赞美他们的美好品格;在反映社会对弱者的压迫同时,

始终表现出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对于美好人生的执着追求。

艺术成就: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

善于塑造各种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善于设置精湛尖锐而又富于变化引人入胜的戏剧冲突

戏剧语言本色当行

王实甫:西厢记

42.南戏:宋元时期流行于东南沿海一带的南曲戏文,简称为南戏

43.元代四大南戏:荆刘拜杀

荆钗记:钱玉莲王十朋

刘志远白兔记:李三娘磨房咬脐产子

拜月记:蒋世隆王瑞兰

杀狗记:杀狗劝夫妻贤夫祸少

44.曲祖南曲之宗—琵琶记

45.散曲释名:体裁:小令和套数两种

小令:一般是独立的单只曲子,形式短小,语言精练,适合抒情写景

套数:又称“散套”,由同一宫调的三支以上只曲组成,一般套末应该有尾声,全套必须一韵到底。

46.散曲和词的比较:

●句式长短更为参差不齐,更自由活泼

●可以增加衬字

●用韵较密,一韵到底,平仄可以通押,更显活泼流畅

●诗词力避字句重复,尤忌重韵,而散曲却以此见长

●散曲直露明快,更具民间色彩

47.散曲作品:关汉卿南吕一枝花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48.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

作品多题咏寄赠之类,内容较空泛,崇尚雅正,宗法唐诗,而风格各异

49.铁崖体:元末诗人杨维桢号铁崖,其诗作最具艺术个性。它融合汉魏乐府以及李白杜甫李贺等人的长

处,论诗主张写个人性情,发对元初以来在宗唐风气中出现的模拟弊端,开明代公安派,竟陵派诗论的先声。

50.宋元话本、“家数”、体制、分类及重要作品

51.宋元话本:①话本原是说话人演讲故事所用的底本,是随着民间说话伎艺发展起来的一

种文学形式。②最早文字记录:隋代笑话集《启颜录》记载,杨素手下散官侯白,以“能剧谈”而得到杨的器重,杨素之子玄感曾对侯说:“侯秀才,可以(与)玄感说一个好话。”

③唐代说话艺术已较为兴盛;从敦煌发现的资料看,唐代已出现话本,如《庐山远公话》、

《韩擒虎画本》、《叶净能话》等,它们是宋元话本的先驱。

52.宋代说话的四种“家数”:即小说、讲史、说经、合生或说诨话,其中以小说、讲史

两家为最重要,影响也最大。

体制:①入话:有时以一首或若干首诗词“起兴”,或叙述一个与题旨相关的小故事;

②正话:话本的主体,情节曲折,细节丰富,人物形象鲜明突出;

③结尾:往往以一首诗总结故事主题,或以“话本说彻,权做散场”之类套话作结。

分类及重要作品:灵怪、烟粉、传奇、公案

朴刀、杆棒、神仙、妖术

宋元小说话本现多存于《清平山堂话本》和“三言”中。

婚恋:《碾玉观音》、《闹樊楼多情周胜仙》

公案:《错斩崔宁》

53.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考试复习材料分析

1.明代的思想文化对文学的影响 以嘉靖时期为界,文学史分为前后两期,前期除了三国水浒,宋濂刘基等人的诗文之外,在理学和八股文的禁锢下长期发展缓慢。后期王阳明“心学”、泰州学派、李贽童心说在反对程朱理学的传统束缚、启发人民大胆思想、发展个性及活跃文化文化文学界的积极作用。1 主张文学要表现真性情,反对假文学2反对摹古,主张文学应随着时代发展而独具面貌。3重视并提倡通俗文学,特别推重戏曲和小说。 2.明代文学 1)诗文:宋濂刘基, 前后七子(主要成员:李梦阳、何景明,李攀龙,王世贞) 唐宋派(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主张文章取法唐宋古文的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唐 宋八大家文钞)归有光《项脊轩志》)、 公安派: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提出性灵说,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主要成就在散文,特别是一些游记尺牍随笔等小品文。袁宏道《徐文长传》刻画人物生动鲜明。 竟陵派(钟惺谭元春,性灵说,但强调从古人诗中求性灵,再是稳重开眼界,与公安派的性灵 说有明显不同。审美风格为幽深孤峭。 晚明复社作家 2)小说:长篇章回体小说:四大奇书:《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短篇拟话本: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二拍(初 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 3)戏曲传奇:梁辰鱼《浣纱记》,沈璟及吴江派,汤显祖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 南柯记) 杂记:徐渭《四声猿》 4)散曲和民歌 散曲略第⑦讲 民歌: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人人喜听之。 我明一绝 现存民歌集《新编四季五更驻云飞》《新编题西厢记咏十二月赛驻云飞》 情歌—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 3.章回体小说: 四大题材: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世情小说 分章叙事,标明回目 章回小说史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 由单句目录发展为两句回目;由参差不齐的双句回目发展为对仗工整的双句回目。 4.三国演义 著名版本:《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毛纶毛宗岗父子《绣像三国演义第一才子书》 思想内容:圣君贤相的政治思想,拥刘反曹的传统倾向, 艺术特色:七分实事,三分虚构 人物造型形象鲜明:渲染、夸张、烘托手法。但个别人物夸过其理: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吸收了传记文学和说唱文学的成就:语言浅近,雅俗共赏。 影响:桃园三结义:结义的传统 开创了讲史小说的先河:其后有大量演义体小说

古代文学史(二)重点整理精品

【关键字】历史、政治、情况、道路、方法、条件、成就、传统、认识、矛盾、体制、大力、密切、充分、整体、和谐、透明、健康、合作、配合、提升、统一、发展、建设、提出、发现、研究、规律、特点、突出、情绪、理想、思想、力量、成果、地位、精神、要素、基础、环境、体系、制度、特色、标准、结构、主体、秩序、反映、力度、关系、分析、提倡、包容、倡导、形成、丰富、坚持、创新、提高、转变、深化、规范、多方面、规范化 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建安七子:曹丕《典论·论文》称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为“七子”。 竹林七贤:三国时期曹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建安风骨:建安文学基本上继承了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直抒胸臆、言情务尽的传统,但许多诗中又采用了比兴手法,是诗歌形象鲜明又耐人寻味,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正因为建安文学有这些特点,在整体上呈现出了一种刚健悲凉、清峻通脱的格调,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正始之音:指魏晋玄谈风气。出现于三国魏正始年间。当时以何晏、王弼为首,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名士风流,盛于雒下。世称正始之音。正始之音是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 永明体:魏晋以来,中国音韵学有了新的发展,在南朝永明年间,周颙发现汉字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同时对音韵很有研究的学者沈约用四声叠韵的原理来研究诗歌中的音韵配合,指出八种声病必须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袁行霈版)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 一.熟读 《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 1、神话 2、神话的历史化 三.填空 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就是? 《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就是 :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与嫦娥奔月 ,它保存在《淮南子》中。 四.简答 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就是什么? 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五.论述 根据您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第二章《诗经》 一.背诵与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1、风雅颂 2、赋比兴 3、四家诗 三.填空 1。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 年间的 305 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 ,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就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就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等十五“国风”,共篇。 5、《诗经》中的“雅”分与 ,前者有篇,后者有篇,共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颂、颂、颂,它们分别有篇、篇与篇作品,共40篇/ 7、汉代传习《诗经》的有四家,它们的最早传授者分别就是与。现在流传下来的就是 ,这就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 8、《诗经》的旧注本,最重要的就是《毛诗正义》与《诗集传》。《毛诗正义》就是西汉毛亨传,东汉笺,唐疏。《诗集传》就是南宋注的。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就是与。 10、《诗经》的艺术特色,从、、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与论述。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它们与、、合称为诗之“六义”。朱熹有三句话解释《诗经》的表现手法,其原文就是“” ,“” ,“”。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与 5篇。 四.简答 1、《诗经》就是怎样编定成书的?《诗经》中作品的年代与作者情况如何? 2、您同意“孔子删诗”的说法不?为什么? 3、《诗经》主要包括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就是举代表作品进行说明。 4、《诗经》反映周民族发祥、发展的史诗有哪几篇作品?请简述它们的内容。 5、《七月》一就是诗怎样描写奴隶的痛苦生活的?

元明清试卷7及答案

元明清文学试卷 一填空(每题 1 分,共 20 分) 1. _科范____,简称“科”,指的是元杂剧中的动作、表情的舞台提示,或指舞台效果。 2. 《窦娥冤》的情节是从民间流传的“_东海孝妇_______ ”的故事演化而来。 3. 现存宋金时期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是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_______________》。 4. 良辰美景奈何天,___________。 5. 马致远的[双调·夜行船]《秋思》,被称作“________”。 6. “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是__鲁迅____对《三国演义》中刘备的评语。 7. 《水浒传》中大闹野猪林、拳打镇关西的英雄好汉是____。 8. 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又名《玉茗堂四梦》。 9. 《西游记》人物塑造的特点是_动物性、人性、神性_______ 三位一体。 10. 现存最早的话本小说总集是《清平山堂话》。 11. 清代小说中尊定了我国古典讽剌小说基础的是《儒林外史》 12. 标志我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艺术发展高峰和总结的清代小说是《红楼梦》。 13. 《桃花扇》的作者是______。 14. 朱权著的《太和正音谱》对研究元及明初杂剧有重要价值。 15. 魏良辅的《曲律》是关于昆曲的重要著作。 16. 清初苏州派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李玉,他与朱素臣等共同创作的《__清忠谱______》刻画了颜佩韦等五个下层市民形象。 17. 沈德潜的诗歌理论主张是__格调说_______。 18. 开常州词牌之风的词人是_张惠言_______。 19. 《少年中国说》的作者是__梁启超_____。 20. 明末小品文成就最大的作者是__张岱________。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复习提要2016年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要 2016、7、5 一、名词解释题 1、戏曲:①原指戏中之曲,为一种韵文样式,又称“剧曲”,后人用此专指中国传统戏剧剧本,就是一种综合运用曲词、念白与科介等表现手法展开故事情节与塑造人物形象的文学体裁。 ②元明清三代就是古代戏曲的全盛期,其时的戏曲主要有三大类:南戏、杂剧与传奇。③二十世纪初,王国维首先运用“戏曲”一词来指为演剧而写的剧本,认为应具有两个特征:其一就是敷衍一个故事;其二就是代言体。也注意到其综合性的特点,即“以歌舞演故事也”,点明了戏曲的基本特征:综合运用歌舞等手法展开故事情节。 2、元杂剧:①又称北杂剧,就是在诸宫调与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②主要特点: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她角色都不唱,只用宾白。③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其前期创作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④代表作家作品有:白朴的《墙头马上》、马致远的《汉宫秋》。 3、南戏:①又称“永嘉杂剧”、“南词”、“南曲戏文”。产生于南宋初年的浙江永嘉一带,在东南地区广泛流行。它的故事题材与演唱艺术受到北杂剧的影响,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戏剧样式,也成为明清传奇的开山之祖。②艺术特点:就是我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它用南方方音演唱,音乐采取不太严格与规范的曲牌联套体,主要角色就是生、旦,另有净、丑等,各种角色都可歌唱,形式比较自由。③《张协状元》就是今存南戏最早的一种,其她的代表作品还有:号称“荆刘拜杀”四大传奇的《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以及高明的《琵琶记》。 4、散曲:①元人称其为“乐府”或“今乐府”,就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一种新诗体。其名最早见于明初朱有燉《诚斋乐府》。②散曲的分为小令、套数两种形式。③散曲的特点主要有:内容多样;句式灵活多变;多衬字;语言风格口语化、散文化自然酣畅。④作为一种起源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散曲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⑤代表作家作品有: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5、台阁体:①指明初永乐至成化年间馆阁文臣所倡扬的一种诗文创作风格,代表文人就是杨士奇、杨荣、杨溥,皆为台阁重臣。②风格上以平正典丽为本,重视诗文的形式与技巧,讲究诗的声律辞采之美,笔法精细而秀逸浑成,其泛滥就是明代文坛发展之逆流;题材上以应制、题赠、酬应为主,“颂圣德,歌太平”,内容空洞贫乏,缺乏慷慨激情与雄杰之气。③影响:萎弱冗沓的文风垄断了当时的文坛,但至成化以后渐为时代所不容,革除其流弊的呼声愈来愈高。在复古论的冲击之下,台阁体逐渐失去了往昔的地位。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先秦文学 上古传说文学 神话基本特性: 1、神话都就是想象的或幻想的。 2、神话就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与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与说明。 3、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 我国神话系统 (一)创世神话《开天辟地》、《女娲造人》 (二)自然灾害神话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 (三)战争神话皇帝大战蚩尤 神话主要特征: 1、无论就是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就是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围绕着人都生存这个主题。 2、神话中的人物都充满着昂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与英雄气概。 3、不论就是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1、神话的艺术规则为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2、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诗经》 《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 1、婚恋诗 2、抒发多种人生感慨的诗 3、政治讽喻诗 4、史诗及其她

《诗经》的文学成就: 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四言诗的典范 4、章法结构(重章复沓)与语言特色(质朴畅达,词汇丰富,双声叠韵连绵词与叠字的大量运用) 先秦散文 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就是《尚书》,它以记言为主。 《左传》的叙事艺术: 它就是春秋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 2、采用全知叙事视角 《左传》的写人艺术: 叙写历史时注重刻画人物,许多人物形象都性格鲜明。 1、以言语,行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2、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环境中营造 《左传》的辞令艺术“ 《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史。约前1000年到前440年 《战国策》铺排纵姿的文学特色: 1、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2、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 3、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古代文学史复习题简答题及答案修订稿

古代文学史复习题简答 题及答案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二、简答题 1、简述《庄子》“三言”的创作方法。 《寓言》篇自称其创作方法是“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天下》篇说“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这就是“庄子三言”。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重(读音chóng或zhòng)言,有两种解释:一是解释为是重复、增益之言;另一解释为借重之言,即引用长者、尊者和名人的言语,来证明己言,以便被他人接受。这些名人言语,基本都是虚构的。卮(zhī)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的语言,这种言语层出无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来。庄子阐述他的哲学思想、政治观念、人生理想等,不是用抽象的概念表述和理性的分析,而是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把他的思想融入到一个个寓言、神话、虚构的人物故事中,把枯燥的哲学思想讲得趣味盎然,让读者去领悟体会其真谛。 2、《史记》的抒情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史记》的抒情性主要表现在: (1)在写人叙事中寄托着爱憎好恶的感情。即“寓论断于序事中”(顾炎武《日知录》),在冷静客观的叙述中,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2)通过夹叙夹议的手法,表达作者见解和抒发感情。这一写法以《伯夷列传》、《屈原列传》、《游侠列传》为代表。 (3)创造性地运用了“太史公曰”的论赞体,直接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予以评价,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很强的抒情性。

3、简述苏轼记叙文的特点。 苏轼的记叙文包括传记文、碑传、山水游记、亭台堂阁记等,在苏文中艺术价值最高,最富有独创性。其传记文善于用所写对象日常生活中的素材和细节刻画其个性,以突现奇人异才的高风亮节。他的游记文,往往将叙事、抒情、议论结合得水乳交融,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表现手法灵活多变,吸收其他体裁的表现方式(如赋体、问答、赞颂之类),从而使体式为之一变。写景记游,融入诗情雅趣,无不脍炙人口。苏轼是继柳宗元之后大量创作山水游记的作家,他的游记不仅记叙、描写、议论并重,而且议论成分占的比重较大,往往凭借议论给文章辟出新的境界。 4、简述“讲史”话本的体式特征。 (一)篇幅较长,分卷分目。一般均有四、五万言,最长的《五代史平话》有十多万字,有的话本因为篇幅较大,所以要分卷分目。 (二)都有“开场诗”和“散场诗”。 (三)采用断代编年的方法叙述历史。讲史话本大多按朝代断限,依据正史中的朝代兴衰的帝王将相的历史活动为主要内容,采取按年目顺序的讲叙方法。 (四)语言多为半文半白,以讲说为主。语言比较质朴粗糙。 5、简述《三国演义》“七实三虚”的艺术构思。 章学诚批评《三国演义》。所谓“七分实事”,是指作品的主要框架、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按照史书记载的真实情况来设计和组织安排的,

中国文学史元明清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台阁体 指明初永乐、弘治年间在上层官僚中形成的一种诗风。以其主要代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台阁重臣而得名。“三杨”在明初均以大学士辅政,其诗文多应制、题赠、颂圣内容,貌似雍容典雅,安闲和易,实则陈陈相因,空虚浮泛,在诗坛影响极坏。 茶陵派 指明前期成化、弘治年间以湖广茶陵人李东阳为首的一个诗歌流派。其成员有谢铎、张泰、邵宝等人。他们做诗强调宗唐法杜,着眼于音调、法度,具有从“台阁体”向“前后七子”转化时期的过渡特点。 公安派 是晚明时期受李贽影响而出现的一个反复古的文学流派,因其代表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是湖北公安人而得名。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艰深古奥,诘屈聱牙。表现了一定的变古创新精神。艺术上多能流露个性,清新洒脱,意达词畅。但也有境界狭窄、俚俗空疏的流弊。 梅村体:吴伟业的诗体风格。以明清易代的史实为题材,反映社会变故,感慨朝代兴亡;吸取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元稹《连昌宫词》等歌行写法,侧重叙事写人,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晚唐温、李的风情韵致及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代表作《圆圆曲》《永和宫词》等。 竟陵派 是继公安派之后,以湖北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首的一个文学流派。他们在反复古、重性灵上与公安派一致,但他们不满公安派鄙俚、轻率、浅露的流弊,主张“引古

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即通过乞灵于古人,达到一种“灵”而“厚”的创作境界。因此表现出“幽深孤峭”的风格。显示了激进活跃精神的衰落。 唐宋派 是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一个散文复古流派。他们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提法不满,极力推崇唐宋文风,强调自然流畅、直抒胸臆、反对艰深为文、模拟剽窃,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论调,对晚明“公安派”、清中叶“桐城派”都有重大启迪和影响。 “神韵说” “神韵”即风神韵味,王士祯极赏唐司空图《诗品》“冲淡”、“自然”、“清奇”和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妙悟”、“兴趣”之说,提倡“兴会”“神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要求诗歌有幽静淡远境界和含蓄隽永语言。 格调说”: 沈德潜的诗论。强调写诗须讨究格律声调:“诗贵性情,亦须论法”。要写得含蓄、蕴藉、委婉,“温柔敦厚”“怨而不怒”;讲究格律、声韵,重视体式,提倡学古,但反对拟古。 “肌理说” 翁方纲的论诗主张。认为“为诗必以肌理为准”。“义理之理,即文理之理,即肌理之理也”。他把思想意义(义理)与组织结构(文理)、学问材料(肌理)统一起来,认为作诗不在力求神韵,不在死守格调,也不在空谈性情,而在读书,有学问,有方法。把诗歌引向“考据入诗”的故纸堆,成了令人生厌的学问诗。 “浙西词派”:清初以朱彝尊为首的词派。以姜夔、张炎为宗,主张以雅正矫显露,要求“字琢句炼,归于醇雅”,具古雅峭拔格调,疏淡清远意境,严谨和谐音律。阳湖派:以恽敬、张惠言为代表,是“桐城派”的分支。古文理论与“桐城派”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整理

填空: 1.诗经是西周至春秋的诗歌总集。 2.现今所见《诗经》共305篇 3.诗经的流传:(三家诗)汉代鲁人申培所传的《鲁诗》,齐人辕固生所传的《齐诗》和燕人韩婴所传的《韩诗》古文学派毛亨传的《毛诗》,流传至今的为《毛诗》。 4.《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5.西周前期的作品最值得重视的是五篇歌咏周族始祖和先公先王的诗:《大雅》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6.《国语》以记言为主。 7.《孟子》为语录体散文。其文学成分表现在叙事和抒情两个方面。 8.《赋篇》的作者是荀子. 宋玉有《九辩》一篇 9.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 10.九歌的篇目和祭祀的对象:《东皇太一》(天神)、《云中君》(云神)、《湘君》、《湘夫人》(湘水之神)、《东君》(日神)、《大司命》(掌管寿命的神)、《少司命》(掌握子嗣的神)、《河伯》(河神)、《山鬼》(山中之鬼)、《国殇》(阵亡将士之魂)和《礼魂》(送神总曲)。 11.五四运动以后的研究者常称这些西周以前的诗为周族的史诗. 12.《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统称“春秋三传” 13.汉代文学领域得到了大规模拓展,最引人注目的是赋。赋分为抒情小赋和体物大赋两类 14.司马相如《上林赋》《子虚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15.汉代文学在诗歌上的进展最重要的是五言诗的兴起和叙事诗的产生、发展 16.现存汉代最早的抒情赋是贾谊的《吊屈原赋》 17.汉武帝的《秋风辞》是第一篇中国文学史上抒写人生的本然情绪 18.枚乘《七发》大赋的开始 19.西汉中期的体物大赋作家除了司马相如外,最值得注意的是王褒。他的《洞箫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专写音乐的作品 20.贾谊最著名的是《过秦论》和《论治安策》 21.晁乘的政论文《论贵粟疏》 2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到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总共一百三十篇。本纪是全书的大纲。指导思想是黄老思想《史记》的写作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参考

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填空题 1、魏晋风流:那种具有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特点:颖悟、旷达、真率。文 学于魏晋南北朝进入自觉时代。 2、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3、“永明体”:古体诗向近体诗过渡的一种重要形式。 4、曹操:‘《魏武帝集》,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古直悲凉”),均为 乐府诗,继承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精神。以乐府古题写时事(五言诗为主),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有“汉末实录”之称,《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其四言诗在《诗经》后四百年爆发的绝响。散文方面被鲁迅称为“改革文章的祖师”。 5、曹丕:诗歌具有“便娟婉约”特点,其《燕歌行》为我国第一首完整的七言 诗,所著《典论·论文》是最为完整的一篇文艺理论专著。提出“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的观点 6、曹植:有“建安之杰”之称,文采气骨兼备,《曹子建集》,代表作:《赠 白马王彪》。 7、建安七子:孔融、陈琳《饮马长城窟行》、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刘祯 《赠从弟》。王粲被誉为“七子之冠冕”他长于辞赋,《登楼赋》,羁旅之愁与怀才不遇。 8、蔡琰:五言《悲愤诗》、 9、竹林七贤:陈留、阮籍(代表作《咏怀诗》八十二首)、嵇康(论说文作家)、 山涛、刘伶(《思旧赋》),阮咸、向秀、王戎 10、陆机《文赋》,提出“意不称物,文不逮意”创作矛盾;“物感说”的思想; 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观点,成为写诗作赋乃至文学创作的重要纲领。 11、太康诗风,陆机、潘岳为代表,特征:“繁缛” 12、左思:《三都赋》,代表作:《咏史》诗八首;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 道路,这是左思《咏史》成熟的标志。《娇女诗》中国古代儿童诗歌 13、刘琨:“闻鸡起舞”的典故;代表作:《扶风歌》。郭璞:《游仙诗》 14、王羲之:《兰亭集序》。 15、东晋玄言诗代表人物有孙绰《秋日诗》、许询《农里诗》,诗特点“理过其 辞,淡乎寡味”。 16、陶渊明:号五柳先生,其诗总体艺术特征:“自然”;其田园诗的创立在文 学史上第一次雅的文学样式与俗的生活内容的完美结合。主要作品:田园诗《归园田居》;咏怀诗和咏史诗《饮酒》、《拟古》、《读山海经》;行役诗和赠答诗。散文、赋《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 17、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木兰诗》,分 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18、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中,主要有 吴歌和西曲两类。北朝民歌主要保存在《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中。 19、鲍照、颜延之、谢灵运并称“元嘉三大家”。

元明清文学复习资料

2、黄陵派:指明中叶后期,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流派。因他们都是湖北竟陵人,故称。提出 重“真诗”,重“性灵”,追求幽深奇僻、孤来独往的文学审美情趣。奖创作上的奇僻险怪之路,缩小了文学表现的视野。 3、崔莺莺的性格特征: (1)强烈追求爱情,大胆反抗封疆传统的女性形象,她对张生的爱,纯净透明,没有一丝杂质。 在她心中,“情”始终是摆在最重要的位置,至于功名利禄、是非荣辱都可不管。正由于她对爱情的炽热追求,才使她走上了违背纲常、反抗封建礼教的道路,形成了叛逆的性格。 (2)莺莺长期受到封疆礼教的熏陶,严格的家教使她有许多顾虑,因此她的性格显得热情又冷静、聪明而狡狯。她对人前花言巧语,没有人处想张生,背地里愁眉泪眼,红娘传言责备张生,其实传去的却是私约张生相会的情诗,从莺莺的作假可看处她本能的生命冲动与社会性在她人格深层中的统一,表现出灵与欲、情与欲的冲突。 (3)她身上表现出一种伦理意识、严格的家教使她不会有大胆的举动,她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自然的欲求和生命的骚动,礼教的分为使她受到约束,而自然的欲求又使她渴望解放,在她身上有着形而下的、非理性的动物性的冲动,形而上的理性观念、动物性和社会性的碰撞,形成她性格的复杂性、丰富性。她既矜持、腼腆,有理性同时又不满封建的压抑,执着追求爱情,最后形成了叛逆的性格。 6、《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以老夫人为一方和以莺莺、张生、红娘为一方的矛盾,即封建势力和礼教叛逆者的矛盾; 莺莺、张生、红娘之间性格的矛盾。这两组矛盾形成了一主一辅两条线索,它们相互制约,起伏交替,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a)高明《琵琶记》双线结构: 一是写蔡伯喈离家后的件件遭遇,一是写赵五娘在家中的种种苦难。两条线索交叉进行,让不同的场景对比衔接,使贪富悬殊的情景形成强烈的反差,使观众加深了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的认识,在深切地同情赵五娘的同时,体悟到封建伦理纲常的荼毒。 b)赵五娘的人物典型; 她善良朴素,刻苦耐劳。在饥荒年代典尽衣衫,自食糟糠,独立奉养公婆。后又营葬筑坟。忍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磨难,在她身上体现了古代中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善良勤劳、忍辱负重、和自我牺牲精神,是一个典型的孝妇形象。 (1)表现出民间妇女的性格,忍辱负重、善良勤劳 (2)表现出艰苦斗争的民族性格 (3)表现出一种双重性格:一方面体现了克己待人、勤俭自立的传统美德;另一方面,其身上留有时代的印迹,奴隶式的驯服。 作者歌颂赵五娘的“有贞有烈”,但更多揭露了封建社会和伦理纲常给予女性的苦难、不幸和无奈。让人们看到被视为道德楷模的人物内心的隐痛。 《三国演义》 一.成书过程: (1)史籍:陈寿《三国志》、斐松之的注提供了大量材料。 (2)民间传说,戏曲,话本小说:刘义庆《世说新语》最早有《三国志》里的一些故事;隋朝傀儡戏是根据三国故事改编;唐朝广泛流传着三国故事;宋代的说书艺人往往说三国的故事出现了拥刘反曹的传统;金元时期,三国故事大量搬上剧场,可见《三国演义》之前,三国故事已经深入民间。罗贯中以史书为依据,对民间传说、说唱文学中的三国故事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删去了其中荒诞不经的内容,根据史实和生活经验,写出了《三国》。由此可说,这是一本集体创作。 二.《三国演义》中的“三绝”。 四、《三国演义》中刘备、曹操、关羽、诸葛亮等人物形象塑造 刘备:是一个明主仁君但又不失英雄本色

杭州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资料(元明清-部分)剖析

◆考试题型与范围 1、填空:零碎的,如西厢、水浒成书过程等。(10分) 2、名词解释:文学术语,杂剧过程中,一部作品、书名、 《红楼梦》中的版本(4*5=20) 3、选择:例如《西游记》中八十一难是哪一妖(10分) 4、简答:《三国》、《水浒》(2个)加上具体的事例 5、论述:《西厢记》情节梳理,重要场景,重要官目,成 书前后 《红楼梦》内容与人物 ◆考试复习脉络 一、元·第一章概论 1、元之社会 2、曲之概念 3、戏曲溯源 4、杂剧体例 二、元·第二章关汉卿 三、元·第三章西厢记 1、故事流变 2、剧情梗概 3、艺术成就 四、元·第四章(略) 五、元·第五章元代散曲

1、散曲概论 2、前期散曲 3、后期散曲 六、明·第一章三国演义 1、成书过程 2、基本内容 3、人物举要 七、明·第二章水浒传 1、成书前后 2、思想内容 3、艺术成就 八、明·第三章西游记 1、成书前后 2、主要内容 3、人物形象 九、清·第三章红楼梦 1、作者版本 2、盛时写衰

填空题准备 1、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2、窦娥三个奇异的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降雪、亢旱三年 3、《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 义的开山之作。

4、三言二拍:指的是明代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 言》、《醒世恆言》三部白话 短篇小说集,简称“三言”。它是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二拍”即《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是作者凌濛初对“三言”的模仿之作。 名词解释准备 1、优孟衣冠:比喻假扮古人或模仿他人,也指登场演戏。 典故《史记·滑稽列装》记 载,有一个叫孟德杂戏艺人经常以谈笑旁敲侧击地劝说楚王。楚相孙叔敖死后,他儿子很穷,孟就穿戴孙叔敖的衣冠去见楚王,神态与孙叔敖一模一样。楚王以为是孙叔敖复生,让他做宰相。孟以孙叔敖的儿子很穷为辞规劝楚王,楚王封赏孙叔敖的儿子。 2、《窦娥冤》:是元代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也是元杂剧 悲剧作品的典型。故事讲述 了善良而多难的女性窦娥因张驴儿父子的横蛮行径与官府的颠倒黑白而含冤而死的悲剧故事,反映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和对残酷的封建礼教的不满与反抗。 3、元杂剧: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 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 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杂剧一般采取一本四折形式,有宾白、唱词、科介三个部分,角色分为旦、末、净、丑四类。 4、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最早出现于浙江温州,称为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简答论述】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简答论述整理 1、神话的基本特征: 2、简述我国古代神话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3、试论我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4、《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5、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6、试述《诗经》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7、分析《诗经》史诗重要篇章的艺术特色。(即《大雅》五篇史诗的主要内容) 8、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9、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 10、简述《老子》的文学价值。 11、简述《论语》的文学特色。 12、简述《墨子》的文章特点。 13、简述《荀子》说理文特色。 14、简述《韩非子》说理文的特点极其寓言的特点。 15、试述《左传》的文学特色。 16、试述《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17、试论《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 18、试论《庄子》寓言特色。(即《庄子》的文学特色) 19、简述《九歌》艺术表现的特点。 20、简述《招魂》的艺术特色。 21、试叙楚辞产生的相关要素。

22、试论楚辞的文体特点。 23、试论《离骚》的思想内容。 24、试论《离骚》的主要艺术特色。 25、试论《九辩》的艺术特色极其与《离骚》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26、概述《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27、简述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28、简述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29、论述《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30、简述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 31、简述枚乘开创大赋体式的《七发》及其特点。 32、简述《天子游猎赋》所代表的汉大赋的主要特点。 33、论述杨雄大赋的创作特点。 34、论述王褒《洞箫赋》在咏物赋发展中的地位。 35、论述班固《两都赋》。 36、论述张衡在赋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37、试叙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38、试叙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39、试叙《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40、试叙《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 41、简述曹操诗歌思想内容及创作成就。 42、简述曹丕诗歌的特点。 43、简述王粲诗歌艺术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编:先秦文学 1、神话的分类:1.创世神话2.始祖神话3.洪水神话4.战争神话5.英雄神话6.发明神话 神话的艺术特色:1.深重的忧患意识2.将人神化,重视人的社会性3.体现了先民的抗争精神 2、《诗经》风雅颂:一般认为是所用音乐的不同作分类依据:“风”,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是正声,是王朝统治地区的音乐;“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3、《诗经》赋比兴: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比,一般说就是比喻。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氛围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如《关雎》。 4、《诗经》的审美价值 1.淳朴自然的艺术风格。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优美自然的语言和形式:重章叠句的章法结构,以四言为基本句式,但又参差变化,比较灵活,节奏鲜明,音韵谐恰,有天然的音乐美感。词汇丰富、大量的双声叠韵的连绵词和叠字,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 4.反映生活、干预现实政治的创作倾向。 5、《诗经》对后世的影响 1.现实主义精神。 2.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诗歌意象的创造。 3.负面影响:开启了庙堂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文学先河。 6、屈原作品:《九歌》(11篇)、《九章》(9篇)。 7、①楚辞文体的一般特点 以《离骚》、《九歌》等为代表的典型样式。在诗风、体式、语言上均具有某些共同特点: A. 从诗风言,想象丰富,铺排夸饰,是楚辞的共同特征。 B. 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C. 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多写楚地风物。 ②与楚辞相关的楚文化要素 楚辞与楚文化关系密切,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看: 1)楚辞的产生,与楚声、楚歌有直接联系。 2)楚辞的产生与楚国民间“巫歌”关系密切。 3)楚辞充满楚地风物的描写,使用着道地的楚地方言,自不待言。 8、《离骚》的思想内容 《离骚》是屈原自叙生平的长篇抒情诗,他的情感和思想都熔铸在其中。 1)“美政”理想和深沉的爱国情感。 屈原洞察诸侯争霸的形势,提出了他的“美政”理想,衷心希望祖国强盛独立。即便遭际不平,祖国的独立和强盛,也始终是屈原最为关心的事。强烈的爱国感情使屈原决定以死殉国。这是《离骚》最令人感佩的主题之一。 2)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格和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 对于“美政”理想,屈原九死不悔;对于奸佞群小,他无情抨击。表现屈原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对奸佞小人的批判蔑视,是《离骚》的一个主要内容。这种爱憎鲜明的精神品格,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9、试论《离骚》的主要艺术特色。 一、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离骚》前半回顾往事,追忆身世、理想和遭遇,基本是写实,但那些比兴手法铺叙夸饰自己的美好品质的诗句,已具有奇异想象的特色;后半写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则更是火一样的浓烈激情、忠贞深沉的爱国情感,通过奔腾飘逸、上天入地的想象淋漓尽致地喷发出来。 二、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高贵的出身,崇高的理想,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人格,及其异常浓烈的情感,构成了抒情主人公超凡脱俗的完美想象,具有象征意味,表现了这篇抒情长诗的精神实质。 三、比兴手法的拓展。它把《诗经》片段的比兴发展成为长篇诗歌中比兴的连续使用,还把《诗经》那种喻象、喻体各自独立的单纯比喻合二为一。在《诗经》基础上拓展的寄情于物、托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我国文学中著名的香草美人的托喻手法的传统,影响深远。 四、结构特点。全诗都围绕着,诗人忠贞不渝的故国情感和追求崇高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来谋篇布局的。前半部分回顾历史,实写,后半部分对理想之实现的探索,虚写。 五、形式和语言特色。既采用了民歌形式,也汲取了散文的笔法,成为一种句式长短不拘、韵句散语相间的新的文学表现形式。《离骚》后半表现诗人的思想活动,往往设为主客问答,铺排描写。语言丰富多彩、双声叠韵比比皆是。 10、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1.作为爱国志士深受后人景仰(推动了爱国主义文学的形成、发展)。 2.奠定了浪漫主义(想象与夸张)诗歌的传统。 3.创造了骚体文学的样式与技巧(楚辞体:句法参差灵活,结构富于变化,吸收民歌手法,打破四言体的格局) 11、(1)《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 (2)《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微言大义) (3)《左传》编年史,作者左丘明。1.民本思想2.赞扬开明政治,揭露残害人民的暴政、暴君以及统治者的败得丑行3.局限性:过分强调礼制,等级观念很深,对旧制度的崩溃表示惋惜 《左传》的文学特色。 一、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情节化。二、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三、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四、善于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 (4)《国语》第一部国别史,以记言为主。 (5)《战国策》铺排纵恣,国别史。一)纵横家的思想:1.崇尚计谋策略。2.重视名位利禄。3.重视审时度势。 二)文学色彩:1.叙写事物,铺张凌厉。2.说理论事,纵横驰骋。3.塑造了许多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4.叙事记人,情节曲折,富于故事性。5.善用寓言譬喻,而不引《诗经》《尚书》。 (6)《吕氏春秋》文学特征《吕氏春秋》文章一般比较短小,以事实说理,平实畅达,不求华丽。其最大成就,是它创作了近300则丰富多彩的寓言故事。

元明清文学史期末复习

元明清文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填空题。 1、元代的戏剧类型分为:杂剧、南戏。 2、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椁、揭傒斯。 3、中国古代最早白话小说:宋元话本。 4、说话艺术包括四大家:小说、说经、讲史、合生(声)。 5、元曲四大家以及代表作:白朴《梧桐雨》、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王实甫 《西厢记》/郑光祖《倩女离魂》。—“白马关王(郑)” 6 元末四大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荆刘拜杀” 7、马致远的雅号:曲状元。他的《秋思》被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称为“秋思之祖”之作。 8、“曲中李杜”:张可久、乔吉。 9、元末最具艺术性的诗人:杨维桢。 10、唐宋派: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茅坤。一“唐王归茅” 11、公安派: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一“公安三袁” 12、台阁体:杨士奇、杨荣、杨溥。一“三个杨台” 13、三言二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14、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其中《紫钗记》和《牡丹亭》属于儿女风情戏,《南柯记》和《邯郸记》属于官场现形戏或政治问题戏。 15、明代四大奇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金瓶梅》。其代表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四种类型,即: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神魔小说、世情小说。 16、《四声猿》:《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玉 仃、吴江派:沈璟、顾大典、吕天成、卜世臣、王骥德、叶宪祖、冯梦龙。 18、临川派:汤显祖、来集之、冯延年、陈情表、阮大铖、吴炳、孟称舜。 19、冯梦龙整理的两部民歌集:《山歌》、《挂枝儿》。 20、桐城派:方苞、刘大魁、姚鼐。 21、阳羡词派:陈维崧、曹贞吉、万树、蒋景祁。 22、浙西词派:朱彝尊、李良年、李符、沈皞日、沈登岸、龚翔麟。 23、常州词派:张惠言、周济、恽敬、李兆洛。阳湖三家:张惠言、恽敬、李兆洛。 24、南洪北孔:洪昇、孔尚任。 25、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杰出代表:《儒林外史》。 26、元曲分为:杂剧、散曲。“元曲双璧”:马致远、张可久。 27、关汉卿杂剧按内容分为:公案剧、爱情风月剧和历史剧。(①历史剧:《单刀会》、《哭存孝》、《西蜀梦》、《陈母教子》:②爱情风月剧:《救风尘》、《金线池》、《谢天香》、《玉镜台》;③社会公案剧:《窦娥冤》、《蝴蝶梦》、《鲁斋郎》、《绯衣梦》)。 28、明中期三大传奇: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王世贞的《鸣凤记》。 29、元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杂。 30、清代讽刺科举制度的弊端和危害绝妙佳作有:《司文郎》、《考弊司》、《叶生》、《王子安》。

汉语言文学 古代文学史 唐宋复习

古代文学唐宋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上官体:唐高宗后期,介于贞观、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新的诗风。上官体风格绮错婉媚,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上官仪对诗歌体制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体物图貌的细腻精巧方面,其诗冲淡了齐宋诗风的浮艳雕琢,缺乏慷慨激情和雄杰之气。 2、山水田园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在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的基础上,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偶尔反映农家现实生活。所作以五言为主,风格多清淡恬静,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代表诗人有储光羲,裴迪,丘为等,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故后世又称王孟诗派。 3、边塞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其诗长于七言,特别是七言歌行,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表现征人思妇的思想感情,大多具有爱国感情和进取精神,显示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多慷慨悲壮。代表诗人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等,而以高适,岑参为首,故后世又称高岑诗派。 4、新乐府:即“新题乐府”,相对古乐府而言,指的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不再以入乐于否作标准,新乐府诗创始于杜甫,为元结,顾况等继承,又得到白居易,元稹的大力提倡。 5、新乐府运动: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等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运动,是中唐革新思想在诗坛的反映。李绅对新乐府运动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张籍,王建也创作了不少新乐府诗。 6、古文运动:广义上是一场以复兴儒学为号召的政治革新运动,狭义上是指中唐

贞观年间以韩愈柳宗元为领袖的一场以倡导古文,谋求政治核心的文学革新运动,争取文体挣脱骈文的桎梏,旨在谋求文体文风文学语言等方面实行变革的散文革新,它带来了散文创作的大繁荣,造成了中国古典散文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扭转了六朝至唐初骈文统治文坛的局面,在散文的思想和艺术发展上取得了重大成就。 7、唐传奇:唐代文人短篇小说的统称,指在前代志怪小说和史传文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言小说,传奇作者更注重作品的审美价值,注重小说愉悦性情的作用,形成作章好奇有意为小说的特点情节完整,生动曲折,注重刻画人物性格,反映更加复杂的社会内容,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发展到了成熟阶段。“传奇”一词始于元缜的《莺莺传》。 8、花间词派:西蜀词派,以韦庄为首。最推崇晚唐诗人温庭筠。花间词得名于后蜀赵崇祚编的《花间集》,最早的文人词总集,收录唐五代词人、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 500 首,花间词大多反映的是“花间尊前”的娱宾遣兴之作,在内容上转向闺阁情怀及内心世界,风格上轻柔艳丽,崇尚雕饰,追求婉媚,形成了缛彩轻艳的花间词风。 9、西昆体:是以《西昆西州唱集》而得名,宋初形成的一种新的诗风,代表作家有杨亿刘筠钱惟演等。其写诗的目的是历览遗编,研味前作,揖其芳润,发于希慕。更迭唱和,互相切靡。西昆集中的诗雕润密丽,音调铿锵。效仿李商隐诗的诗风,对仗工整,用事深密,文字华美,呈现出整饬、典丽的艺术特征。同时由于专门模仿而徒得其华丽的外表而缺乏内在的气韵,缺乏创新,没有自成一家的气概。 10、江西诗派:出现在南宋后期,得名于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这些作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