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离子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
离子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

离子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
原子的离子半径一般有以下几种比较规律:
1、离子半径通常越大,离子形式越大。
一般来说,离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即电子数量增大而增大,电子数量增大,离子半径越大,离子形式也就越大。
2、常见离子的离子半径通常随原子的补充电子数的增加而不断减小。
当键的类型发生变化时,离子的大小也会有变化。
3、离子半径在同一原子体系中,往往氧化数越高,离子越小,氧化数越低,离子越大。
4、离子半径依赖于原子核。
在常见的稀有气体元素,比如氦(He)、氖(Ne)、氖(Na)等,这些原子核辐射下就会出现低能量状态,离子半径也就相应减小。
5、离子半径也受原子结构影响。
例如,HBr分子中的氢原子是三价离子,其离子半径比单价氢原子的离子半径要大;碳的六甲基磷酸离子的离子半径比碳的五甲基磷酸离子要大。
原子,离子半径大小的判别

原子,离子半径大小的判别
1.原子半径大小的判别:
周期判别: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大小依此减小。
主族判别: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依此增大。
2.离子半径大小的辨别:
除氢离子外,任何阴离子的半径都大于阳离子。
(常考的二三周期一定符合)
阴离子间半径大小规律:原子序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大。
(常考的二三周期一定符合)《与原子半径递减成反比》
阳离子间半径大小规律:原子半径越大,离子半径越小。
(常考的二三周期符合,但只有同周期符合规律,同主族依旧符合原子半径递变规律。
)
【注意:以上都是针对主族元素,适用解决高考有关元素的原子,离子半径大小的判定。
】
【常考题型:以选择题为主】。
离子半径大小比较口诀

离子半径大小比较口诀生活中,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而离子半径大小比较是化学中的一个基础知识点,学习者需要将其掌握好,以便在学习中发挥出色的作用。
下面,就以“离子半径大小比较口诀”为标题,来深入讲解离子半径大小比较。
首先,离子半径大小比较口诀是一句比较简短的概括性句子,用于比较不同离子的大小,即“氧化物离子半径小,碱金属离子半径大,过渡金属离子半径中”。
其中,氧化物离子一般都较小,由此可见,它们的原子半径也较小,因此它们的离子半径也相对较小,比如氯离子的半径为0.07nm,氢氧化钠的半径为0.056nm,乙烷酸锌的半径也只有0.05nm,所以可以概括为,氧化物的离子半径小。
而碱金属的离子半径一般较大,因为它们的原子半径也相对较大,比如钠离子的半径为0.102nm,铝离子的半径为0.094nm,硫化钠的半径为0.119nm,可以概括为,碱金属的离子半径较大。
过渡金属的离子半径一般居于中间,它们的原子半径也比较中等,比如铁离子的半径为0.076nm,铜离子的半径为0.063nm,镍离子的半径为0.074nm,可以概括为,过渡金属的离子半径位于中等位置。
因此,“氧化物离子半径小,碱金属离子半径大,过渡金属离子半径中”这句离子半径大小比较口诀,大致可以概括出离子半径大小比较的基本规律。
离子半径大小比较,和它们以及其相关概念在化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们在很多化学反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学习者不懂离子半径的大小比较,将会影响学习中的理解和应用。
因此,学习者在学习化学时,应该努力掌握离子半径大小比较的基础知识,以便在实际的学习中发挥出色的作用。
要掌握好这一基础知识,首先要记住上面说到的“氧化物离子半径小,碱金属离子半径大,过渡金属离子半径中”这句口诀。
除此之外,学习者还可以多去探究不同离子的原子半径,并且多进行练习,将离子半径大小比较的口诀固定在脑海中,这样才可以在学习中轻松的使用。
总之,离子半径大小比较是化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是学习者学习化学的重要基础,“氧化物离子半径小,碱金属离子半径大,过渡金属离子半径中”这句口诀,对学习者来说是十分有用的,它可以帮助学习者记住离子半径大小比较的基本规律,从而发挥出色的学习效果。
离子大小比较方法

离子大小比较方法
离子的大小是难以直接测量的,但可以用以下方法进行比较:
1.原子半径:离子的半径可以通过其原子半径和电荷数来计算。
一般情况下,带正电荷的离子比原子半径小,而带负电荷的离子比原子半径大。
2.离子半径规律:离子半径遵循着守恒规律,即在同一族元素中,离子半径随着电荷数的增加而减小;而在同一周期中,离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大。
3.配位数:配位数是指一个离子周围包围它的配位体(通常是水)的数目。
配位数越大,离子的大小越大。
4.雷诺数:雷诺数是用来描述液体流动速度的参数。
当离子在液体溶液中移动时,它会与溶液中的分子碰撞,这样就有了与溶液流动速度有关的参数。
离子越小,雷诺数越小,越容易在溶液中移动。
5.倾向性:离子的倾向性指的是其与其它物质(如水分子)的相互作用程度。
因为电荷的存在,带正电荷的离子更倾向于与带负电荷的物质相互作用,反之亦然。
因此,比较不同离子在特定条件下与特定物质的相互作用可作为离子大小的比较方法。
离子半径大小判断口诀是什么

离子半径大小判断口诀是什么
离子半径是描述离子大小的重要参数,它可以影响化学反应的进行和物质的性质。
在化学实验和理论研究中,准确判断离子的大小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离子半径大小判断口诀:
1.同一周期的离子:同一周期的离子,电荷数相同,半径随核电荷数
增加而减小。
2.同一族的离子:同一族的离子,电荷数相同,半径随原子核半径增
加而增大。
3.不同族不同周期的离子:比较复杂,一般需要查找离子半径表。
4.正离子和负离子:正离子一般比原子半径小,负离子一般比原子半
径大。
5.多电子离子:多电子离子的半径受内层电子屏蔽效应的影响,一般
比预期的要小。
6.化合物中的离子:在熔融物质或溶液中,离子间距离较远,半径表
很难准确判断,需要实验测定。
综上所述,离子半径大小判断口诀可以简单归纳为同周期正变负反;同族负增正长大;不同族不同周期参表求;负离比原体大正离小;多电子受屏蔽效果容;混合物实测情。
通过这些口诀,希望对大家在化学实验和研究中准确判断离子半径大小有所帮助。
当遇到复杂情况时,建议查阅离子半径表或进行具体实验测量,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
离子半径的大小判断对于深入了解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结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离子半径方法总结

离子半径方法总结
小编免费分享我的老师告诉的离子半径比较规律,不简洁,但也不罗嗦,很好用。
离子半径方法总结
一种是同一周期内元素的微粒,阴离子半径大于阳离子半径,如硫离子铝离子,与原子半径的顺序相反;另一种是具有相
同电子层结构的离子(单核),核电荷数越小,半径越大,这
里也只有阴离子半径大于阳离子半径符合,如氧离子或氟离
子半径钠离子或镁离子或铝离子,但是记住氧离子半径氟离子,钠离子镁离子,与原子半径顺序一致。
(1)同一元素的微粒,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
如钠原子钠
离子,氯原子氯离子
(2)同一周期内元素的微粒,阴离子半径大于阳离子半径。
如氧离子锂离子
(3)同类离子与原子半径比较相同。
如钠离子镁离子铝离子,氟离子氯离子溴离子
(4)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离子(单核),核电荷数越小,半径越大。
如氧离子氟离子钠离子镁离子铝离子硫离子氯离子钾离子钙离子
(5)同一元素高价阳离子半径小于低价阳离子半径,又小于
金属的原子半径。
如铜离子亚铜离子铜原子硫原子四价硫
六价硫
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原子序数越大,半径反而越小,若离子的最外层电子层数不同,则层数越多半径越大,例如卤素和碱金属,卤素离子比下一周期的碱金属要大,比同周期也要大,但一般不作比较。
同一元素的不同离子半径(都为正电荷或都为负电荷时)又如何比较
根据氧化性还原性比较,例如:Fe3+氧化性强于Fe2+,所以半径更小。
离子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

离子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
离子半径是衡量离子大小和密度等性质的重要参数,它可根据离子种类的不同而分成
各种不同类型。
一般而言,离子半径随电荷数的增加而减小,即电荷数越大的离子半径越小,反之,
电荷数越小的离子半径越大。
在质子和电子型(+和-)的离子中,质子半径比电子半径大一个量级。
分子或复合离
子中,离子半径比化学键键距稍短一点。
此外,盐类离子与其化学结构有关:还原形式半径一般小于氧化形式的;在水溶液中,盐类复合物的离子半径比其直接形态的离子半径大;而与离子性质有关,质子数量更多的
离子半径比质子数量较少的离子的半径小。
能量级的差异也会影响离子半径的比较。
离子的价态越低,其半径值往往越大,以汞
的氯化物离子中,Hg22+的半径比Hg2+的半径大一些;氧化还原反应也可以示出类似规律,F-和ClO3-的半径比Cl-和O2-的半径大一点。
通过以上总结,我们可以得出比较离子半径的一般规律,即电荷数越大的离子半径越小,价态越低的离子半径越大,离子数量越多的离子半径小;此外,水溶液中的复合物离
子半径比其直接形态的离子半径大,质子半径比电子较大。
据此,综合考虑离子类型及其
他因素,就可比较出各类离子的半径大小。
判断离子半径大小的方法

判断离子半径大小的方法
判断离子半径大小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电荷大小法:离子半径与其电荷大小成反比关系,电荷越大,离子半径越小;电荷越小,离子半径越大。
2. 主族规律法:同一主族元素的离子半径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而增大,因为电子层数的增加会导致原子半径增大,从而使离子半径也增大。
3. 次族规律法:在同一主族和同一电子层数的前提下,离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减小,因为原子核电荷数的增加会吸引更多的电子,使得电子云缩小,从而使离子半径减小。
4. 配位数规律法:通常情况下,配位数越大的离子离子半径越大,因为在更大的配位数下,离子周围的离子或分子数增加,从而扩展了离子的电子云。
综上所述,通过比较离子的电荷大小、主族位置、原子序数和配位数等因素,可以判断离子半径的相对大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粒子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
原子和简单离子半径大小的比较是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掌握比较的方法和规律,才能正确判断粒子半径的大小。
中学化学里常见粒子半径大小比较,规律如下:
1.同种元素粒子半径大小比较:
同种元素原子形成的粒子,核外电子数越多,粒子半径越大。
阳离子半径小于相应原子半径。
如r(Na+)<r(Na);阴离子半径大于相应原子半径。
如r(Cl—)>r(Cl);同种元素不同价态的离子,价态越高,离子半径越小。
如r(Fe)>r(Fe2+)>r(Fe3+)、r(H—) > r (H) > r(H+)。
2.不同元素粒子半径的比较:
①同周期元素,电子层数相同,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最高价阳离子半径、最低价阴离子半径均逐渐减小(仅限主族元素)。
如r(Na)>r(Mg)>r(Al)>r(S)>r(Cl)、r(Na+) >r(Mg2+)>r(Al3+)、r(O2—) >r(F—)。
同一周期各元素,阴离子半径一定大于阳离子半径。
如r(O2—) > r(Li+)。
②同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同价态的离子半径大小也如此。
如:r(F)<r(Cl)<r(Br)<r(I),r(F—)<r(Cl—)<r(Br—)<r(I—),r(Li+)<r(Na+)<r(K+)。
③电子层结构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不同粒子,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
如:r(S2—)>r(Cl—)>r(Ar) >r(K+)>r(Ca2+)、r(O2—)> r(F—)> r(Na+)> r(Mg2+)> r(Al3+)。
④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半径比与它相邻的卤素原子的原子半径大,如r(Ar) >r(Cl)。
⑤核电荷数、电子层数、电子数都不相同的粒子,一般可以通过一种参照粒子进行比较。
如铝原子和氧原子,可以通过硼原子转换,r(Al)>r(B) >r(O),也可以通过硫原子转换,r(Al)>r(S) >r(O)。
对规律的理论解释:
影响粒子半径大小的因素有原子或简单阴、阳离子的核电荷数、电子层数、电子数等。
核电荷数增大,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引力增强,使原子半径减小;电子层数及核外电子数增多,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减弱,使原子半径增大。
这两个因素相互制约:当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增大使原子半径减小的影响大于核外电子数增多使原子半径增大的影响,核电荷数增大使原子半径减小占主导地位,所以同一周期,从左至右,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当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时,电子层数的增多使原子半径增大的影响大于核电荷数增大使原子半径减小的影响,电子层数的增多使原子半径增大的影响占主导地位,所以同一主族从上至小,原子半径依次增大;当电子层数、核外电子数都相同时,只有核电荷数增大对原子半径的影响,所以,核电荷越大,原子半径越小;当核电荷数、电子层数都相同时,电子数增多,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减弱,使原子半径增大。
影响粒子半径大小的因素还有测定半径的方法,根据原子的不同键合形式表现的不同“大小”,有三种原子半径。
(1)金属半径:它是金属的原子半径,就是金属晶体中两相邻金属原子的核间距的半数值。
很明显,它跟金属原子的堆积方式或配位数有关。
一般说,配位数高,半径显得大。
常见表中所列数据是折合成配位数为12的金属原子半径。
金属原子半径可以用X射线衍射法测得金属晶体的晶胞参数,再结合它的点阵型式计算得到。
(2)共价半径:它指两个相同原子以共价单键结合时核间距的半数值。
共价半径近似地满足加和规则,即任一共价键长约为两原子半径之和。
(3)范德华半径:它指在分子型晶体中,不属于同一分子的两个最接近的相同原子在非键合状况下,它们核间距的一半。
例如,稀有气体的原子半径就是范德华半径。
同一种非金属,它的共价半径和它的范德华半径数值是不同的。
例如在CdCl2晶体里,
测得在不同的“分子”(实际是层状的大分子)里Cl与Cl间的核间距为:
d Cl-Cl =3.76×10-10m,
取其值的一半定为氯原子的范氏半径,即:
r范(Cl)=3.76×10-10m/2=1.88×10—10m
图氯原子的共价半径与范氏半径
对非金属元素,r范>r共,从图示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关系。
图示表示出2个Cl2分子,在同一个Cl2分子里,2个Cl原子核间距的一半BF是共价半径(r共);在不同的2个Cl2分子间,2个Cl原子的核间距的一半CE是范氏半径(r范)。
显而易见,r范>r共。
稀有气体在极低的温度下形成单原子分子的分子晶体。
在这种晶体里,2个原子核的核间距的一半,就是稀有气体原子的范氏半径。
下面列出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的范氏半径。
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的范氏半径r范(单位:10-10m)
从上表可以看出,r范也有一定的规律性:在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逐渐减小;在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逐渐增大。
在一般的资料里,金属元素有金属半径和共价半径的数据,非金属元素则有共价半径和范氏半径的数据,稀有气体只有范氏半径的数据。
课本表里原子半径数据除稀有气体元素外,均为共价半径。
典型例题剖析
[例1] 下列各元素中,原子半径依次增大的是()
A.Na、Mg、Al B.N、O、F C.P、Si、Al D.C、Si、P
[解析] A中三元素同周期,核电荷数增大,原子半径依次减小;B与A相类似,半径依次减小;C中三种元素同周期且核电荷数逐渐减小,原子半径依次增大,C选项正确;D中Si 原子半径最大,故不符合题意。
[例2] 已知a A n+、b B(n+1)+、c C n—、d D(n+1)—均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关于ABCD四种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A>B>C>D
B.原子序数b>a>c>d
C.离子半径:D>C>B>A
D.金属性B>A;非金属性D>C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原子序数、核电荷数、电荷数及周期表中元素的相对位置和粒子半径的递变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由a A n+、b B(n+1)+、c C n—、d D(n+1)—均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可知A、B在同一周期,C、D在同一周期,且C、D在A、B的上一周期;由B的电荷比A高,知B在A的右边;由C的电荷比D高,知C在D的右边。
其位置关系如下表所示。
对于A,原子半径应改为A>B>D>C;对于B,原子序数b>a>c>d正确;对于C ,离
子半径应改为D>C>A>B;对于D,金属性应改为A>B;非金属性D>C正确。
答案为B。
[例3] A、B、C、D、E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五种短周期元素,其原子半径按DEBCA的顺序依次减小,且B和E同主族。
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A.A、B、D一定在不同周期B.A、D可能在同一主族
C.D、B、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多D.C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可能显碱性[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周期表结构的认识和周期表中存在的半径变化规律知识的掌握情况。
短周期只有前3周期,由A、B、C、D、E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及B和E同主族可确定BE的相对位置,若B在第2周期则E在第3周期;由原子半径按DEBCA的顺序依次减小知A与B在不同周期,则A只能在第一周期、第1主族,是氢;D的原子半径比E大,D与E同周期,且D在E的左边某一族内,可能与A同族;C的原子序数比B大,原子半径比B小,C与B同周期,C在B的右边某族,C一定在铍之后,不可能是金属,所以,C
[例4] b的相对大小关系是()
A.a一定大于b B.a一定小于b
C.若元素A、B在同一周期,则a一定大于b
D.若元素A、B不在同一周期,则a一定大于b
[解析] 考纲要求考生“掌握同一周期(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如:原子半径、化合价、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该题考查考生对元素周期B(原子半径)的理解和归纳推理能力。
分析题干时,了解到原子序数与原子半径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原子半径在元素周期表中的规律性变化是解题的切入点。
根据元素周期律可知,在同一周期,随原子序数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减小(0族元素不考虑),若元素A、B同周期,而原子半径B>A,所以原子序数a>b,所以选项C正确。
若在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而原子序数也增大,即当原子半径B>A时,原子序数b>a。
所以两种情况都有可能,A、B、D选项不正确。
答案为C。
【针对训练
比较下列粒子的半径大小
1.Na+Cl—
2.H+H—
3. H—Li+
4. Na+Al3+
5.O2—F—
6.K Mg
7.C F
8.Cl Br
9.F—Cl—10.Mg2+Mg 11. Cl Cl—12. Fe3+Fe2+
13.S2—Ca2+ 14.O2—Ne
答案:
1.Na+<Cl—
2.H+<H—
3. H—>Li+
4. Na+>Al3+
5.O2—>F—
6.K >Mg
7.C >F
8.Cl <Br
9.F—<Cl—10.Mg2+<Mg 11. Cl <Cl—12. Fe3+<Fe2+
13.S2—>Ca2+ 14.O2—>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