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纳里和赛尔奎因模式

合集下载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第4章)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配置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第4章)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配置
衡量产业结构演进水平或高度的标准。
2.相似性系数法
相似性系数法是以某一区域(通常为产业结构高的区域)的产业结构为
参照标准,将本区域的产业结构与参照区域的产业结构进行比较。公式为:
=
σ
=1
2 2
σ
=1
(4.1)
A为被比较的区域,B为参照区域, 表示产
第一节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及其度量方法
2、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产业结构演进是指产业各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重心变化或产
业升级的过程,是产业结构由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的发展过程。
1.配第-克拉克定律
不同产业间存在相对收入差距,如制造业比农业能获得更高的收入,
商业比制造业能获得更高的收入,这种收入差距促使劳动力从低收入部门向
的影响力大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
感应度系数:
=

=1 )/

2

=1 σ=1 )/
(4.11)
>1,说明i产业的感应度大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
区域主导产业应选择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较大的产业,即波及效果
较强的产业。
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配置
2.关联产业
发展。
2.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主要动力
主导产业升级是推动区域整体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主要通过新主
导产业替代和原主导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
3.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方向
➢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和优化应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
➢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和优化应与区域优势相适应
➢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和优化应具有产业配套性
的产业分类方法,具有广泛的适应性。2008年联合国发布了第四版《所有
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21大类。

第一讲 产业结构

第一讲 产业结构

22.8
27.6 41.1 8.5
20.2
29.4 41.5 8.9
15.6
33.1 41.6 9.8
13.8
34.7 41.3 10.2
12.7
37.9 38.6 10.9
一般服 务业
公共服 务业
H.Chenery and M.Sycqquin, Patterns of Development,1950-1970, (OUP,1975),P38.
结构性扭曲
我国是在经济发展处在较低阶段时,推进 工业化发展的。 1952年开始工业化时,人均GDP为 RMB119(≈$50)
从产值结构上,工业占 主体,实现了农业社会 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从就业结构上,农业占 主体,基本上还是以农 民为主体的农业社会 结构性 扭曲 一个传统的小规模的农业 体系
一个较完整的现代大工 业体系
工业化阶 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1964年 1970年 1996年 2004
200-400
280-560
1240-2480
720-1440
400-800
560-1120
2480-4960 1440-2880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800-1500
1120-2100 4960-9300 2880-5760
930014880 576010810
社会发展的6个阶段 (1964年美元)
800-1500 400-800 200-400 工 业 化 中 期 工 业 化 后 期
1500-2400 后 工 业 化 时 期 现 代 社 会
农 业 社 会
工 业 化 初 期
农业社会
工业化初期
工业化中期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水平测度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水平测度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水平测度李致平;李菁菁【摘要】基于对新型城镇化内涵的解读及发展机理的梳理,立足于安徽省发展现状,针对性地设计了包括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三个维度的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CRITIC权重赋值方法对省内各地区2012年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安徽省内城市间发展差异明显,其中合肥新型城镇化水平最高,芜湖、铜陵次之,安庆市发展水平最低;至十二五规划中期,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基本符合“一带一圈一群”的战略布局,但“带、圈、群”模块间城市发展水平整体呈降序的阶梯状分布.【期刊名称】《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32)005【总页数】5页(P31-35)【关键词】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作者】李致平;李菁菁【作者单位】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安徽马鞍山243002;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安徽马鞍山243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9.27城镇化作为一国实现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其发展速度与质量对促进国家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纵观我国城镇化进程,我国城镇发展早期受到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处于“恢复-发展-调增-徘徊”的起伏涨落的状态,但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拉开改革开放序幕后,我国生产力获得迅速解放,城镇化也迎来了“改革开放大发展”时期。

[1]就安徽省而言,安徽省城镇化水平自1978年的12.62%提高到2000年的28%,再到2012年的46.5%,提高了2.5倍;作为经济发展的一大引擎,城镇化在推动我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但值得关注的是,全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普遍伴随着半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冒进、城市规划不合理、城乡关系不协调、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

因此,中央及地方政府报告中多次强调“走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力争实现城镇化内涵型增长。

区别于传统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究竟“新”在何处,各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情况如何?这些问题引起了广大学者的探索。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是一种社会发展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钱纳里提出。

根据这个理论,社会发展有三个阶段,分别是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

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提出,社会的发展会通过三个阶段,从农业社会发展到工业社会,再从工业社会发展到信息社会。

农业社会的特点是以农耕经济为主,其社会结构稳定,社会秩序和传统也相对保守,主要依靠农业活动获取收入。

而工业社会则是以工业化生产为主,它依靠机器化生产,基本上拥有丰富的生产资料,而且有大量的劳动力,使生产力大大提高。

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社会的出现,使得社会发展进入了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社会资源和信息的获取变得更容易,社会结构更加灵活,同时人们也开始更加关注自我发展和创新,以获得更多的财富和机会。

因此,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可以作为一种标准参考工具,来了解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从而帮助我们对当前发展阶段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可以更好地应对社会发展中的挑战和变化。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经济发展理论,由意大利经济学家钱纳里(Amadeo Giannini)提出。

该理论着重于发掘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将经济发展进程划分为“发达”、“发展中”和“发展中”三个阶段。

在发达阶段,经济发展总体上稳定,特征是高投资、高利润、高生产率、稳定的价格环境和低失业率,但经济增长机制也可能出现瓶颈,如高投资资本累积和技术投资饱和局面。

在发展中阶段,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大量的新技术和资本投资开始进入,资本的积累也开始增加,技术投资也开始增加,从而推动了经济发展。

在最后的发展中阶段,经济发展总体上稳定,特征是高投资、高利润、高生产率、稳定的价格环境和低失业率。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对于理解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它忽略了技术进步的重要作用,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也可能来自技术的发展。

其次,它忽略了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经济发展的轨迹可能出现波动,因此,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不能准确地预测经济发展的发展轨迹。

总之,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是一种有价值的经济发展理论,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因此,在实际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从多个
角度对经济发展进行研究和分析,才能更好地把握经济发展趋势。

表 1 钱纳里和塞尔奎因结构偏离模式 单位 % 人均 GDP ( 美元

表 1 钱纳里和塞尔奎因结构偏离模式 单位 % 人均 GDP ( 美元

注 : 各产业结构偏离度 =各产业就业比重 - 各产业产值比重 , 总偏离度 =各产业结构编离度绝对值之
和。
目前 , 国内学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主要采取两种 持续下降 ,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继续上升 , 并于
方法 : 一是定性分析 。张建武 [3 ]在总结各国经济发展 2006年首次超过了第一产业 。从业人员就业构成初
二是定量分析 。梁向东 [4 ]根据 1978 - 2002 年中国各 第二产业发展缓慢 , 第二 、三产业的 GDP 占比进入
产业所占 GDP 份额及其就业人数 , 选用结构偏离系 90年代以来维持在 35 - 40%之间 。目前 , 云南省的
数和结构变化的协同系数两指标 , 分析说明 : 第一产 第一产业人数占比为四省之最 , 达到 70%左右 , 为
GDP第三产业占比 3319 3411 3414 3616 38 4019 4216 4118 3917 4015 3917 39181
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比 73104 74135 75132 76167 73188 73165 73129 72163 71129 69144 68197 68135
作者简介 : 张梅 (1976 - ) , 博士 , 讲师 , 广东普宁人 , 研究方向 : 国际贸易 、产业经济 ; 陈喜强 ( 1964 - ) , 教授 , 广西钦 州人 , 研究方向 : 区域经济 、产业经济等 。 3 基金 项 目 : 本 文 为 国 家 社 科 基 金 重 大 项 目 “CAFTA 进 程 中 我 国 周 边 省 区 产 业 政 策 协 调 与 区 域 分 工 研 究 ” (项 目 编 号 : 06&ZD036)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 ) 四省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基本情况

工业化进程判断标准

工业化进程判断标准

工业化进程判断标准工业化阶段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过程的重要阶段,对其判断也同工业化的定义一样,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

根据不同的指标值将工业化进程划分为工业化初期(即工业化起步时期)、工业化中期(即工业化起飞时期)、工业化后期(即基本实现工业化的时期)和后工业化阶段(即全面实现工业化的时期)。

国外学者对工业化进程的量化测评研究一般是从工业结构、产业结构、从业结构、人均收入水平、城镇化率等方面进行测度,主要代表人物有霍夫曼、库兹涅茨、科林·克拉克、钱纳里与赛尔奎因、约翰·科迪等人。

这些典型的量化测度方法受到了国际国内普遍认可和广泛采纳。

1.工业结构水平判断方法(1)霍夫曼比例德国经济学家在1931年出版的《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中,提出了霍夫曼比例(H),即消费资料工业与生产资料工业的比值,并根据这个比例的变化趋势,把工业化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霍夫曼比例介于4-6 之间; 第二阶段,霍夫曼比例介于1.5-3.5 之间; 第三阶段,霍夫曼比例介于0.5-1.5 之间; 第四阶段,霍夫曼比例小于0.5。

霍夫曼比例亦称作霍夫曼系数,其基本表达式为: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生产资料工业净产值霍夫曼比例揭示了工业化过程中工业部门内部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

霍夫曼比例越低,说明资本品工业规模越发展,相应地消费品工业比重越小,工业结构乃至整个产业结构高度越高。

因此,霍夫曼比例的变化反映了工业化的进程。

(2)科迪指标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世界银行联合主持的一项研究中,约翰·科迪等(1990)学者根据工业的主体部分——制造业的增加值在总商品生产部门增加值中所占的份额来衡量工业化水平。

科迪等人把工业化水平划分为非工业化(20%以下)、正在工业化( 20%~40%)、半工业化(40%~60%)、工业化(60%以上)等四类。

其中,制造业是工业的主体部分(工业还包括采掘业和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等行业);总商品生产增加值( 包括农业、林业、渔业; 矿产业;制造业; 电力及其他公用事业;建筑业),大体上相当于物质生产部门(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增加值。

钱纳里和赛尔奎因模式

钱纳里和赛尔奎因模式

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段理论(钱纳里和赛尔奎因模式)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概述钱纳里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中考察了制造业内部各产业部门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动,揭示制造业内部结构转换的原因,即产业间存在着产业关联效应,为了解制造业内部的结构变动趋势奠定了基础,他通过深入考察,发现了制造发展受人均GNP 、需求规模和投资率的影响大,而受工业品和初级品输出率的影响小。

钱纳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钱纳里的关于收入变动和生产结构转换的 标‘准”模式(1970年的美元)钱纳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人均GDP (美元)经济发展阶段 300-600 初级产品生产阶段 600-1200 初期 工业化阶段1200-2400 中期 2400-4500 后期 4500-7200 初级阶段 发达经济阶段7200-10800高级阶段我们参考江西省统计局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使用六项指标来衡量赣州市的工业化进程。

工业化阶段基本划分标准我国和我市各年份人均GDP说明:(按2000年人口普查7586743人和2010年人口普查8368440人,平均每年人口增长78170人计算。

美元汇率按当年计算。

)1、人均经济总量。

2005年赣州市的人均GDP为6130元,以1970年美元衡量,大约相当于540美元。

2011年赣州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472美元,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我国和我市各年份三大产业比例2、产业结构。

三次产业比例由1998年的38.7∶28.3∶33.0调整为2003年的29.5∶32.7∶37.8。

2005年赣州市三次产业构成为25.8:36.4:37.8;2011年赣州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8.9:44.4:36.7。

07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23.3:38.9:37.8调整为22.6:40.0:37.4由此数据可以看到赣州市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中后期,并且赣州市已进入工业化进程加速状态,正向工业化中级阶段迈进。

3、就业结构。

2005年,赣州市农业劳动力为218.45万人,占全市就业人数的50.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和赛尔奎因模式)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概述
钱纳里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中考察了制造业内部各产业部门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动,揭示制造业内部结构转换的原因,即产业间存在着产业关联效应,为了解制造业内部的结构变动趋势奠定了基础,他通过深入考察,发现了制造发展受人均GNP、需求规模和投资率的影响大,而受工业品和初级品输出率的影响小。

钱纳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
钱纳里的关于收入变动和生产结构转换的标‘准”模式
(1970年的美元)
钱纳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
我们参考江西省统计局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使用六项指标来衡量赣州市的工业化进程。

工业化阶段基本划分标准
我国和我市各年份人均GDP
说明:(按2000年人口普查7586743人和2010年人口普查8368440人,平均每年人口增长78170人计算。

美元汇率按当年计算。

)
1、人均经济总量。

2005年赣州市的人均GDP为6130元,以1970年美元衡量,大约相当于540美元。

2011年赣州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472美元,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
我国和我市各年份三大产业比例
年份我国赣州市
2005 12.24 47.68 40.08 23.20 38.80 38.00 2007 11.26 48.64 40.00 22.60 40.00 37.40 2011 11.31 48.62 40.07 18.90 44.40 36.70
2、产业结构。

三次产业比例由1998年的38.7∶28.3∶33.0调整为2003年的29.5∶32.7∶37.8。

2005年赣州市三次产业构成为25.8:36.4:37.8;2011年赣州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8.9:44.4:36.7。

07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23.3:38.9:37.8调整为22.6:40.0:37.4由此数据可以看到赣州市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中后期,并且赣州市已进入工业化进程加速状态,正向工业化中级阶段迈进。

3、就业结构。

2005年,赣州市农业劳动力为218.45万人,占全市就业人数的50.8%。

(江西省2004年为41%)
4、工业内部结构。

2005年,赣州市的制造业实现增加值99.78亿元,占总商品增加值(第一、第二产业增加值之和)的32.1%;机械工业增加值为6.5亿元,占制造业增加值的6.5%。

(江西省2004年此两项比重分别为51.2%和20.6%)
5、贸易结构。

2005年,赣州市机电产品出口额1200多万美元,占海关总出口额的3.3%。

(江西省2004年为15.6%)
我国和赣州市各年份城市化率(%)
年份我国赣州市
1998 30.4 14.5
2003 40.53 26.9
2010 47.5 42.5
6、城乡结构。

城市化率由1998年的14.5%提高到2003年的26.9%。

04年城市化率比上年提高1.67个百分点,达到28.52%根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赣州城镇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31.7%,即城市化率为31.7%。

(江西省2004年为35.6%),2010年为42.5%。

近十几年以来,赣州市的城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城镇化率由1998年的30.4%上升到2010年的42.5%。

但与全国47.5%相比,总体水平偏低。

一般认为,在工业化前的准备期,城市化率在30%以下;在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增长期,城市化率在30%-60%之间;在工业化后的稳定增长期,城市化率在80%以上。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00元城市化率达35.2%
综合判断:(一)赣州市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中后期;(二)赣州市已进入工业化进程加速状态,正向工业化中级阶段迈进。

(三)赣州市的工业化程度落后于全省进程;多数指标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的差距则更大。

我市三大产业结构总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几年,说明经济发展不够快速。

因此我们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构建强大支撑;
(二)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铸造强力引擎;
(三)以发展新型农业为抓手,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三大产业和谐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